第三课 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

陆 九 渊
王 守 仁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陆九渊思想的主要内容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 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也
陆 九 渊
陆九渊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王 守 仁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 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 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 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 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 “致良知”,“知行合一” 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 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理学的成熟
眼 朱珠 子子 高, 于鼻 孔孔 子子 。, 朱熹
眉 后先 生生 长, 于胡 先后 生生 。,
知识小结
二 程朱理学
国内影响: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利于维护 封建专制统治。
影响 国际影响: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
鲜曾一度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 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 源,心即理也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认识 论
主观唯心主义
比较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继承儒学仁、礼思想;世界的本源是“理”
陆王心学

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 实质 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 影响 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三纲与五常 格物致于善
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


理学家把维护 专制统治 和纲常名分的观念 抽象为世界本原的理,建立起 理学体系, 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 等级的合理性。 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程 “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 朱 ——哲学观 理 “格物致知” 学 内 ——方法论 容 天理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伦理观
2.程朱理学有何影响? 材料 伏尔泰推崇朱熹理学是 “理性宗教”的楷模,是唯以德教人, “无需求助于神的启示”。 “古今中外、影响深远”。 (1)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 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 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 朝形成“朱子学”学派。
(二)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 “心即理也”
王守仁 世称阳明先生。生活于明代,心 学集大成者。“圣人之道,吾 性自足。”
阅读材料归纳:陆九渊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1: 人皆有是心,心 皆具是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 真理。 材料2:穷理不必外求,反 省内心即可。
宇宙观是什么?
心是天地万物的 本原 。
材料二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 和教条。……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缺少应有的抽象哲 学理论。……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 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人教版教师用书
材料一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 (冯)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 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 怍,· · · · · · 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第三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汉武帝以后 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儒学呈繁盛之势,确 立起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佛教盛行并本土化和道教在民间的广为 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 发展
一、三教合一
3.隋朝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 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 道教的理论 4.唐朝时期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 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统治地位
C
5. 明朝中期,集心学之大成的思想家是 A. 王夫之 B. 王阳明 C. 李贽 D.朱熹 6.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实际上是 强调 A. 个人内心修养 B. 实践出真知 C. 统治者要施仁政 D. 求知于圣贤者
B
A
探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 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 人们的自然欲求 ★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二、程朱理学
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 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 合佛道思想来解释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 的儒术体系–––理学。
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
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 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

必修三.宋明理学-课件

必修三.宋明理学-课件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世界观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3、王阳明的生平
王守仁(1472—1528),字 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 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 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 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 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 学”创始人之一。
4、陆王心学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材料二: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 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无物,山中树上 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 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学 的 观
道德观: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儒家) “存天理,灭人欲”(佛教)
点 方法论:格物致知
4.程朱理学的地位和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 孟。《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学术思想流传海 外。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文天祥 ——明·于谦 ——清·林则徐
知识·梳理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学
创立:北宋二程
理 的 成熟:南宋朱熹 发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3.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
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格物致知
——《二程遗书》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朱熹思想的主要内容
1凡.生宇于宙天之地间之一间理者而,已又。万各天得得物之之皆以而只为为性天是;,一其地个张得天之之为而理三为,纲地先,,
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有理之理流后行有,无物所适而不
在。
面对理学,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
知识点拔
共同点:
1.本质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 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性 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王阳明的心学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良知即天理 (2)认识论: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 德产生深远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赏心学花有》什么不同之处?
朱熹、王守仁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 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朱熹说:“天生的。” 王守仁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 了,百花才是美丽的。”
一、背景:三教合一
1.表现: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教互相影响和发展
(2)隋朝:“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吸收佛 道的理论
(3)唐朝: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
2.影响:
(1)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复兴儒学兴起。
二、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鲁迅《旧事重提》
程朱理学的影响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 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课件7: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7:第3课 宋明理学

心学,又称“良知之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它与程朱 理学不同的是,陆王心禅学茶主一味张道以在其人中“心”为宇宙的本体 (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这一体系 强调自心,主张修生养性,返身而诚,认为在顺境或逆境 下也不能动摇。南宋陆九渊成为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强 调人的主观意志方面的思想,以心即人的主观性作为哲学 的核心,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成为集心学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禅茶原一味是道外在在其中的“理”,陆王心学 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 “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 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之大成者,因而又称“陆王心学”。
讨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 (1)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禅现茶一形味式道在,其都中 继承了孔“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 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禅性茶格一味都道起在其了中积极影响。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少数民族接受儒家思想
2.隋唐时期的儒学: 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禅合茶一归味儒道”在其(中“三教合一”)主张
尊道 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礼佛
崇儒 儒学家的努力: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佛教盛行 a.统治者支持和扶持。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
二、程朱理学 1.什么是理学? 含义:所谓“程朱理学禅”茶,一味指道两在其宋中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儒学。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 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派。 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 为最高范畴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二、程朱理学
1、背景: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北宋时,儒家 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 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家体系。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 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 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 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 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 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 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 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 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 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内容: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他们所说的“理”都是指封建的 伦理纲常。
共同点:
影响: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 起了积极影响。
尊卑等级、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重礼轻法
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 (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 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人们的言行,压制人民的反抗 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D、为了规范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二、宋明理学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所谓天理 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 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饥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 饥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 欲也。 欲也。”
朱熹
朱熹( ),字元晦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生于福建尤 ),字元晦,号晦庵。 长期居住在崇安、建阳讲学, 岁进士 岁进士, 溪,长期居住在崇安、建阳讲学,19岁进士,任泉州 同安县主簿,师从程颐弟子杨时的再传弟子李侗, 同安县主簿,师从程颐弟子杨时的再传弟子李侗,从 此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 此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 周易本义》《朱子语录》《朱文公文集》《 》《朱子语录》《朱文公文集》《太极解 《周易本义》《朱子语录》《朱文公文集》《太极解 》《西铭解义》《朱文公文集 西铭解义》《朱文公文集》 义》《西铭解义》《朱文公文集》等。
道德修养
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决定的; 同: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决定的; 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 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不要偏离天理 。 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径不同。 异: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学派 代表 对世界本 求知 名称 人物 原看法 方法 程 朱 二程 宇宙之间 格物 理 学 朱熹 一理而已 致知 陆 王 心 学 的 元明清时期的 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 影响海内外
(二)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 南宋: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心即理 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2、明中后期:王阳明 明中后期:

第三课,宋明理学

第三课,宋明理学

2)主要思想主张
A、陆九渊: “心即理也”,并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B、王守仁: “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陆九渊(1139—1193),江西金溪人,因 曾在江西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讲学, 人称象山先生。
王守仁
明思想家, 世称阳明先生。
阳明墓(位于浙江绍兴的鲜虾山麓)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二、材料辨析题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 ”,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参考思路:、 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 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 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 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朱熹 二程思想的集大成者。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2)主要思想观点
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 家 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4)统治地位的确立: 明初
忠孝廉节碑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光七年(1827) 欧阳厚均重刻。
共同点: 1、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 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 原是“理”。 2、影响相同: 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 积极影响

[课件]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第3课 宋明理学

穿 儒 者 服 饰 的 孔 子
戴 帝 王 冠 冕 的 孔 子
从左图到右图的孔子打扮的变化 说明了什么?
一、背景:
二、含义:
什么是理学? 它形成的历史 背景是什么?
一、背景: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
道、佛
二、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主要观点
对理学的认识
1、怎样理解二程、朱熹、王阳明观点 的异同?
《赏花》
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 主观唯心主义
不 同 点
四、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 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 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 贞 节 牌 坊 ”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美丽” 的三寸金 莲
程朱理学共同的主要思想观点 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 家 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明初
陆 九 渊 陆 王 心 学
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 ③反对“格物致知”
程门立雪
第3课 宋明理学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以后儒学复兴的 重要背景。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 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 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一、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二、知识链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表达了理1、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三教合一的趋势为宋明理学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动摇;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2)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_____________的主张,又称___________,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___________的政策,即__________________。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1)先声——儒学大师______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2)兴起——______________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问题探究:结合必修一、二教材有关北宋时期社会状况分析北宋时期理学产生还有哪些社会条件?3、社会政治:唐末五代十国的长期分裂,战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需复兴儒学以稳定和巩固统治。

4、社会经济:北宋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为理学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5、思想文化:(1)理学兴起与儒学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教合一,促使儒学吸收、融合了佛道的思辨成分,实现了自身的理论化、思辨化,为理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2)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3)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

北宋学者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大胆抛弃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移经改经、独立思考,对儒家经典大义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16张PPT)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16张PPT)

思维拓展: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界 “理”在心外 “理”在心中“心”即“理” 观 认 识 论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
共同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思想实质
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 然欲求。

(2015·江苏单科·21)(12 分 )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 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 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 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 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 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 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 学。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材料1: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 事开太平”;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 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1)汉代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佛道民间传播,儒学在民间面临挑战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儒学的正统地 位遭受挑战。 (5)唐宋以来,儒学家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如韩愈、 周敦颐、张载等。
概念解释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家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天理” 为核心,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理论化、思辨化新 儒学体系。 理学家的“理” 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封 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三、宋明理学影响
1、消极:
(1)以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制扼 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 (2)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 南宋以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1723—1777)
2、积极
北宋张载《横梁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1)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 (2)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强调 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3、实质: 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和礼” 的思想.
儒(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2、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
3.程朱理学的内容
(1)核心思想: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 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2) “天理” ,在社会中体现为伦理道德 (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要 “存天理,灭人欲”。
(3)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 “理”。
4.唐朝时期 “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受到挑战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 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 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 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 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 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 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 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三教图》(清· 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探究:理学产生的背景:
1.经济: 北宋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
(1)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思想开 放,冲击了传统的伦理观念; (2)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为理学发展奠 定基础;

第3课_宋明理学

第3课_宋明理学

结合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思考:程朱理学 有哪些影响?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 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力地维护了
封建专制统治。同时又具有和谐意识,崇尚道
德,注重气节,讲求自我节制等对塑造中华民
族性格产生了积极而深远影响。还传及日本、
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
学派”。 主要理论著作:朱熹《四书章句集
理学在今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 极 影 响 积 极 影 响 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③儒学的发展
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 存在着严重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 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魏晋时期, 儒学开始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 新的发展。
此图绘佛、道、儒 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 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 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 合一”的社会思潮。画 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 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 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①佛教的盛行
佛教是外来的宗 教,它创自古代 印度,汉朝传入 中国内地,魏晋 时期盛行。佛教 宣扬人生一切皆 苦、现实世界一 切皆空的苦空二 谛学说,主张超 脱尘世,出家修 行,落发为僧。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 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 汉末年,开始主要在受苦受 难的民众中流行,后来在上 层社会中也有不少信徒。 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 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 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 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二、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理学”一词的概念: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代表人物:
程颢
程颐
朱熹
“程朱理学”一词的由来: 程颢、程颐对理学的 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 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B
D、道学
3、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 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C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4、“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 指: A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5、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 理”观念的是: A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6、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 种理论而来的: C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朱 熹
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人性的最高境界。 ②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明道德之善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 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 理? 3 . 程朱理学的影响 “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 ①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官方哲学) 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是“遏人欲 ②束缚人们的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 而存天理”。 影响很大
晦庵先生
③影响亚洲其他国家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3课 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3课 宋明理学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合一
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3-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程朱理学
产生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 背景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7-
第3课 宋明理学
12345
5.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 项正确。B项错在“圣人独有”,C项明显不符合心学理论,D项错在“外部世界”,应是 内心世界。 答案:A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1-
第3课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1.识记魏晋南北朝 时期儒学的发展以 及宋明理学的主要 内容。 2.分析理解儒学在 宋明时期发展变化 的主要原因及其主 要特点。 3.认识宋明理学的 重大历史价值和社 会影响。
思维脉络
-2-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5-
第3课 宋明理学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宋明理学的发展特点 史料导入
宋朝的儒学传统已经有别于早期的儒学。早期儒学专注的是政治和道德方面 的实际问题,因为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组织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宋朝的儒学学 者研读传统的儒学经典著作,但是他们也熟悉佛教作品。他们在佛教思想中发现 了许多值得赞赏之处。佛教不但拥有富有逻辑的思想和论证,还对儒学思想家未 曾系统探究的问题如灵魂的特性和个人与宇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样, 宋朝的儒学学者从佛教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由于他们的思想既反映了佛教的 影响也继承了传统的儒学的价值观念,因此以新儒学而闻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大家都看过《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吧,孙悟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大家肯定会说就一猴子呗,那么在这个猴子身上体现了哪些宗教的思想和精神?在他的身上体现了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

那么怎么体现出来的呢?你们知道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谁?就是教他72变得那个,菩提祖师,菩提祖师是一个白胡子老道,他哪教派的形象,道教。

体现了道家思想。

孙悟空西天取经的故事,取回来佛经,这是一个佛家思想。

同时最难理解的,孙悟空身上怎么能看出儒家的思想?在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降妖除怪的浩然正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以及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这种等级观念,都是儒家思想的痕迹,从这里面我们在悟空身上我们看到了佛教、儒教、道教三教合一的思想,三教合一无处不在,时常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我们就先讲讲三教合一。

二、新课讲授:(一)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汉武帝以后,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使得儒学呈现繁荣的景象。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候儒学地位却受到挑战了,为什么这时候儒学地位受到挑战呢?因为这时候佛教开始盛行,与此同时道教也开始盛行,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西汉末年通过丝绸之路传进来,到了东汉才慢慢被关注起来,当时一个东汉皇帝汉明帝做了个怪梦,梦见一个身材高大头顶着白光在皇宫里飞来飞去。

于是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叫大家来解一下梦,有一位非常博学的大臣傅毅说道:我听说西方有个神,他的名字叫佛,就跟陛下你说的一样。

为了圆梦,皇帝拍了18个人往西方寻佛。

在印度遇到两位高僧,并且邀请他们两去中国。

两人欣然同意,一伙人以白马驼着一大堆佛经回到中国,这佛经就是四十二章经,就是韦小宝里的四十二章经,到了洛阳。

皇帝还特意建立了一个白马寺供着这两位高僧和白马,这就是早期的佛教传入,与之相比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

佛教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盛行。

为什么佛教在中国那么盛行呢?其一是统治者大力支持,为什么支持呢?只要人们沉醉在宗教里的时候,就没有心思犯上作乱了,有利于维护他们的统治。

那么支持到什么程度?皇帝舍身佛寺,南朝梁武帝,就三次舍身入寺院,每次出来都要捐很多钱以表示对佛的虔诚。

其二社会矛盾尖锐,那时候社会动荡不按,人们都渴望在宗教那里找到点安慰,给精神上一个寄托。

其三佛教具有欺骗性。

佛教讲究因果报应,你这辈子这么苦,就是你上辈子遭的孽,你这辈子好好做人,下辈子肯定开宝马,滑着IPHONE5,所以会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想着心里就美滋滋的。

其四经济利益的驱使,进了寺庙做和尚的,可以不入国籍,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有的享受那还不去吗?谁愿意受苦。

大家听过临时抱佛脚吧,就是有一个人杀了人,被全国通缉,没地方逃了,最后逃到一寺庙里,抱着佛的脚哭啊,刚好这时候公安冲进来,准备逮捕他,看到他抱着佛的脚,就走了,看看吧在最关键时候抱着佛的脚还是很有作用的。

现在形容平常不努力,最后关键时候用一下功就行了。

其五佛教适应中国国情。

与之外来佛教传入的同时,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成。

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学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揉起来,形成了道教。

道教原来是民间信仰,多用于给人治病的。

老百姓看不起病,教道士给治治,拿一张黄纸画点儿东西,用火一烧,把纸灰兑石灰喝了,包治百病。

可能有的时候病是心理暗示,自己觉得好就好了,也有时候肯定拉稀,最后拉虚脱了,包治百病但不包活啊,但道教在民间就是这么盛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靠的也是道教,五斗米道。

这种中国传统的民间宗教到这时被葛洪一改造,变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了。

同学们你介绍一下佛教和道教有哪些教义?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

道教讲求修炼仙丹养生,长生不老。

这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呢?佛教把希望寄托在来生,而道教则希望这一辈子永远延续下去。

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看来,佛、道既能抚慰心灵,还能让人变乖。

真是老百姓喜欢,皇帝也喜欢。

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沉缅于宗教的社会气氛,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产生会什么影响?过去是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现在却受到了佛、道的冲击,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成三教合一,就是主张儒学为主,调和并协调佛教道教理论,到了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三教合一”的局面使儒家思想即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同时又受到佛、道哲学的影响,这时候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到北宋时候,儒学家们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同时他们又冲破了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体系这就是理学。

其中北宋时候两个代表人物就二程和朱熹,便于记忆可以这样记里面有“二头朱”,二程是两兄弟,他们都是周敦颐的学生,写过爱莲说那个周敦颐。

师出之后,成为理学这块的大家。

北宋程颢程颐,认为理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理后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格物就是即物穷其理,探个究竟;致知,要达到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简单地说,就是凡事都要通过认真研究亲自实践弄个明白,做个彻底的明白人,做学问要求不断地追求事理、不断地深化认识的要求。

就比如做题目一样,碰到这倒题你懵了,做不来,那么你自己亲自去查书查资料,最好把它弄明白了,不仅明白还能举一反三了,这就是格物致知,这是他们理学家的治学方式。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认为天伦者天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定理。

父子之孝作为起点,有了它就会延续伸到君臣之忠。

这里有几个讲孝道的故事:扇枕温衾、和恣蚊饱血、尝粪忧亲、郭巨埋儿故事。

理学非常强调孝,因为只有对父母的孝,才能延伸到对皇帝的忠,整个社会都讲究孝,这样可以加强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程还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极大就是来自他们的思想。

当时有人问程颐寡妇能否再嫁的问题时候,程颐说:NO,绝对不行!有人怕饿死冻死,才用饥寒作借口,延伸为饿死事极小,失去节操或者贞操问题就大了,人只有灭私欲,才能明天理。

所以对妇女问题上他们是变态的,都是摧残人性的,比如男女授受不亲,女孩子不能跟男孩子轻易的肌肤接触,要不然就惨了,大家都知道海瑞吧,就是明朝时期的海瑞罢官那个海瑞,他的女儿才五岁,就是因为好吃,接了男性家童一块饼吃,估计不小心碰到下手,完蛋了,海瑞知道了,便被海瑞以男女收受不亲为由关了禁闭,一直到饿死,恐怖吧?你看看现在我们同学,谈个恋爱还招摇地在校园走来走去,换做以前肯定关起来饿死你。

宋代有个女子叫吴妙静,结婚当天,未婚夫在迎亲的时候不小心掉进水里去了淹死了,你看吧不会游泳的下场,她于是在他未婚夫落水的地方修了座桥,自己就坐桥上死命地哭:死鬼,你怎么就挂了呢,害我守寡了。

就因为这样小吴为了死鬼未婚夫终身守节。

妇女的贞洁是很重要的,如果做的彻底政府就会为你做个贞洁牌坊是一种建筑,女孩子们受侮辱,要么你取她要们她就自杀,你要我不?要不然我死给你看!长得像如花,谁敢要,女孩子挣扎自杀,此为烈女,为贞洁牺牲生命。

这样的人政府会做个烈女祠给她。

以张扬的高尚行为。

二程还强调:重义轻利,还强调节气、义气。

不食嗟来之食,就体现了这个观点。

你像元天祥被俘,忠君爱国,写下了过伶仃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强调人的气节义气。

南宋朱熹。

朱熹是江西婺源人,朱熹曾经在江西赣州地区做过官,后有担任南康知军,并且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大兴教育影响非常大。

朱熹继承了二程理的概念,把理推向了极致。

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额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就是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而后来为什么有些人没有人性了呢没有仁义礼智信了呢,就是人有欲望,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留住爱情真善美,留下仁义礼智信。

这里的天理就是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朱熹更认为,物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所以这是很唯心的观点,不求科学,讲究封建伦理道德。

朱熹认为知识来源,在于读圣贤书,读书获取知识。

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就来自于读圣贤书。

书中什么都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看到大家堆了那么高的书,我就知道大家多么富有了,多少女朋友男朋友了。

影响和地位:程朱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政治的需要,备受推崇,成为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为什么统治者备受推崇》就是因为它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住,这四书就是后来科举考试必备的教科书,考试就考四书五经,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

高考考这个同学们就好了,因为不用学英语,不用学函数。

只要背背就行了。

地位: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陆王心学南宋的南宋某年,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山下执手走来中国哲学史上两位大师,一位是理学代表朱熹,另一位就是他的挑战者──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

他们之间的辩论辩论涉及很多领域和层面,其辩论的内容、胜负的结局一直被后人所谈论,两个人之间的水平到底谁更厉害。

朱熹:一生著书209卷,编纂书籍210卷,注释38卷,校勘72卷。

陆九渊:没有专书留下,只是后人为他编纂了文集。

这么看起来好像朱熹更厉害吧,你看吧人家著的书就更多,但是著作数量的不同并不意味着水平的不同,而是两人的治学方法和读书态度不同。

朱熹主张多看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然后得出结论,。

而陆九渊主张只要内心附合儒家的道理标准,六经都是为我服务的。

所以说,书不重要,内心才是最重要的。

我做个比喻,比如敌机来了,朱熹和陆九渊的态度是这样的,朱熹: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

而陆九渊:应该让弟子们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更不为飞机机声所吓到。

比到这里朱熹求理的途径更加明晰,这就是──格物致知。

陆九渊与他的严重分歧已非常明显,他一直在强调一个字──“心”。

陆九渊求理的途径是“发明本心”,也就是注重内心的体验和反省。

陆九渊不仅写诗中颂“心”,治学依“心”,求理问“心”,他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心”字:“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到了明朝中期,另一位心学代表王守仁吸收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物理,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

人天生具有良知,看到父母自然知道尽孝,看到兄弟自然知道照顾,看到有人掉进井里自然会有同情之心,后来只是被欲望冲昏头脑,人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