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文字词翻译
文言文翻译常考字词
一、名词1. 名:名词,如“孔子”、“孟子”。
翻译:孔子,即孔子的名字;孟子,即孟子的名字。
2. 事:事情,如“治国之道,必先治事”。
翻译:治国之道,必须先处理事情。
3. 物:事物,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翻译:事物以类相聚,人以群分。
4. 地:地方,如“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翻译:燕赵地方,有很多豪放悲歌之士。
二、动词1. 为:做,如“为天下先”。
翻译:成为天下先。
2. 行:行走,如“行百里者半九十”。
翻译:走百里路的人,走到九十里时,路程才完成一半。
3. 听:听信,如“听其言,观其行”。
翻译:听他说的话,观察他的行为。
4. 言:说,如“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翻译:说话的人无罪,听话的人应该引以为戒。
三、形容词1. 好:好的,如“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翻译:喜欢学习,深思熟虑,心中明白其意义。
2. 美丽:美丽,如“美人兮,何能忘之”。
翻译:美丽的女子啊,怎能忘记她。
3. 善:善良,如“善人者,人恒爱之”。
翻译:善良的人,人们经常爱戴他。
4. 知:知道,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四、副词1. 竟:竟然,如“竟不知其所终”。
翻译:竟然不知道它的结局。
2. 犹:还,如“犹抱琵琶半遮面”。
翻译:还抱着琵琶半遮住脸。
3. 既:已经,如“既得其所,又何求”。
翻译:既然得到了自己的位置,又何必追求更多。
4. 莫非:难道不是,如“莫非君亦有意于斯”。
翻译:难道不是你也对此有意。
五、介词1. 于:在,如“于嗟阔兮,不吾知兮”。
翻译:唉,离我这么远,不知道我。
2. 以:用,如“以德服人”。
翻译:用德行来服人。
3. 至:到,如“至于东海,有圣人焉”。
翻译:到了东海,有圣人存在。
4. 于斯:在这,如“于斯二者,吾得其一”。
翻译:在这两个之中,我得到了其中一个。
总之,掌握文言文翻译中的常考字词对于提高翻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多加练习,才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文言文的常见字词翻译
1. 也:表示句末停顿或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啊”等。
例如:“吾友也,善饮酒。
”(我的朋友啊,喜欢喝酒。
)2.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得意的时候要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樽空对着月亮。
)3. 故:连词,表示因果、结果。
例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战斗,需要勇气。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 其: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例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5. 之: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助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子路之勇,吾未之有见。
”(子路的勇敢,我从未见过。
)6. 与:介词,表示和、跟。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我心。
)7. 何: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怎样解除忧愁?只有酒才能解忧。
)8. 以:介词,表示原因、手段等。
例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9. 所:助词,与“以”连用,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人所共知。
”(众所周知。
)10.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如:“子路于卫,闻有孔子。
”(子路在卫国,听说有孔子。
)11. 乃:副词,表示转折、出乎意料等。
例如:“此乃天命也。
”(这是天命。
)12. 则:连词,表示顺承、因果等关系。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13. 且:连词,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如蜜。
)14. 也:语气词,表示肯定、感叹等。
例如:“善哉,哉!”(好啊,啊!)15. 谓:动词,表示说、告诉。
例如:“孔子谓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对弟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通过以上对文言文中常见字词的翻译,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领略我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让:责备,责怪。
2.尤:罪过,过错;怨恨;归咎;特别。
3.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4.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5.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6.劾:揭发罪状。
7.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8.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9.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10.觐:原指诸侯朝见天子。
11.祚:福;帝王。
践祚:登上帝位。
1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13.课:考核、督促、征收。
14.风、化:教育感化。
1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16.游:①游玩,浏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17.趣、趋:①趋向、奔赴,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18.劾:举报,检举,揭发。
1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20.短:进谗言,说坏话。
21.固:本来,坚持,坚固。
22.第:但、只管。
23.贷:借出,宽恕。
24.逮:达到。
25.迨:等到。
26.殚:竭尽。
27.耽:沉溺。
28.但:只、仅仅,徒然。
29.惮:畏惧。
30.秩:官吏的俸禄,次序。
31.恶:哪里,讨厌。
32.典:法则、制度,主管,主持。
33.吊:慰问。
34.牒:文书。
35.谮:诬陷。
36.斫:砍。
37.诘:责问。
38.靖:安定。
39.就:接近。
40.竟:完毕、终了,从头到尾。
41.绝:断绝,非常,超越,横渡。
42.堪:忍受,能够。
43.悉:全、尽。
44.息:生长,繁殖,停止。
45.袭:因循,沿袭,侵袭。
46.葸:畏怯。
47.黠:狡猾。
48.狎:轻侮。
49.遐:远。
50.暇:空闲。
51.下:攻克,交给……去处理。
52.鲜:少。
53.先:祖先,死去的。
54.嫌:疑惑,仇怨。
55.相:容貌,辅助。
56.荫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上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57.隅:角落。
58.不虞:没料到。
59.渝:改变。
60.膺:胸。
61.英:花。
62.营:经营,谋求。
63.寓:寄寓。
64.谕:告诉,知道,了解。
常见文言文翻译字
1. 道德(dào dé)翻译:道德,指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例句:《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翻译:用道德来引导人们,用礼制来统一人们的行为。
2. 仁(rén)翻译:仁,指仁爱、仁慈之心。
例句:《孟子·离娄上》:“仁者,爱人。
”翻译:有仁心的人,是爱别人的。
3. 义(yì)翻译:义,指正义、道义。
例句:《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义之所在,不辞其难。
”翻译:正义所在之处,不推辞困难。
4. 礼(lǐ)翻译:礼,指礼节、礼仪。
例句:《礼记·中庸》:“礼之用,和为贵。
”翻译:礼的运用,和谐最为重要。
5. 智(zhì)翻译:智,指智慧、聪明。
例句:《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6. 信(xìn)翻译:信,指诚信、信任。
例句:《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翻译:诚信接近于正义,说的话才能实现。
7. 忠(zhōng)翻译:忠,指忠诚、忠心。
例句:《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翻译:人如果没有忠诚和诚信,就无法立足于世。
8. 孝(xiào)翻译:孝,指孝顺、孝道。
例句:《孝经·开宗明义章》:“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翻译:孝道,始于侍奉父母,中于侍奉君主,终于成就自身。
9. 恕(shù)翻译:恕,指宽恕、宽容。
例句:《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10. 谦(qiān)翻译:谦,指谦虚、谦让。
例句:《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翻译:骄傲会招致损失,谦虚会得到益处。
以上这些常见文言文词语,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借鉴。
文言文常见字词翻译
1. 君子:今译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 士:今译为读书人、知识分子。
3. 天子:今译为皇帝。
4. 臣:今译为臣子,对君主或上级的尊称。
5. 宫:今译为皇宫,古代帝王的居所。
6. 治:今译为治理,指国家、地方或事务的管理。
7. 朝:今译为朝廷,指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二、动词1. 为:今译为做、成为。
2. 行:今译为走、行走。
3. 说:今译为说、讲。
4. 求之:今译为寻找。
5. 得:今译为得到、获得。
6. 赋:今译为写诗、作文。
7. 谈:今译为谈论、议论。
三、形容词1. 美哉:今译为多么美好啊。
2. 善:今译为好、优秀。
3. 知:今译为聪明、有智慧。
4. 仁:今译为仁爱、仁慈。
5. 贤:今译为有才能、有德行。
6. 诚:今译为真诚、诚实。
1. 然:今译为然而、可是。
2. 犹:今译为还、仍然。
3. 盖:今译为因为、由于。
4. 乃:今译为就是、就是。
5. 而已:今译为罢了、就如此。
五、连词1. 而:今译为并且、而且。
2. 则:今译为那么、就。
3. 故:今译为因此、所以。
4. 且:今译为而且、并且。
5. 若:今译为如果、假如。
六、助词1. 者也:今译为……的。
2. 焉:今译为在那里、怎么。
3. 以:今译为用、因为。
4. 于:今译为在、对于。
5. 于乎:今译为吗。
通过以上对文言文常见字词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领略古人的智慧。
当然,文言文博大精深,以上仅为冰山一角。
在阅读文言文时,还需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方能领悟其中真谛。
常见文言文字词翻译
常见文言文字词翻译汝——你予——我;给夫——那;句首发语词;丈夫;成年男子的通称,人奉——通“俸”侍奉;接受、奉行;供养妻子——妻子和孩子曰——说睡——坐寐,即坐着打瞌睡股——大腿谤——指公开批评错误爱——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谪——贬官谢——感谢;道歉虽——虽然;即使愠——怨恨遂——于是就故——特意;缘故旦——早晨俨然——整齐的样子乳——喂奶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交通——交错相通鲜美——鲜嫩美丽持——凭借,依靠良——真、实在蕃——多辞——推辞;语言策——马鞭;鞭打、驱使;记录;计谋鹄——天鹅安——怎么;养卑——低下;身份低微进——在朝廷上做官退——不在朝廷上做官去——放弃;距离;离开方——面积以——所以;认为;因为暝——昏暗居——停留。
文言文常用的字词句翻译
1. 字词翻译:(1)之: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的”。
例句:吾友之书,何在?(我的朋友的书在哪里?)(2)者:助词,用于句末,表示陈述或判断。
例句:人生者,自有所欲也。
(人生,自然有所追求。
)(3)其: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他的”或“它的”。
例句:夫子之车,其破矣。
(夫子的车,它的破了。
)(4)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
例句:吾欲往矣,而路途遥远。
(我想去了,但是路途遥远。
)(5)以:介词,表示手段、原因、目的等。
例句: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用文学交流朋友,用朋友辅助仁德。
)2. 句子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了之后,及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翻译:男子为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子为了取悦自己的人而打扮。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国家的兴衰,每个人都有责任。
3. 文言文特点:(1)句子结构紧凑,省略较多。
(2)用词古雅,富有韵味。
(3)修辞手法多样,如对仗、排比等。
(4)注重意境,富有哲理。
总之,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通过对文言文常用字词句的翻译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语文文言文翻译常用字词
一、名词1. 人:人,通“仁”,仁爱、仁德之意。
如:“仁者爱人。
”(孔子《论语》)翻译:仁爱的人爱别人。
2. 天:自然界,宇宙。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翻译:宇宙运行不息,君子应自强不息。
3. 地:土地、大地。
如:“地广人稀。
”(成语)翻译:土地广阔,人烟稀少。
4. 国:国家、国度。
如:“国破山河在。
”(杜甫《春望》)翻译:国家虽然破败,但山河依然存在。
5. 家:家庭、家族。
如:“家和万事兴。
”(成语)翻译:家庭和睦,万事兴旺。
二、动词1. 为:做、成为。
如:“为天下先。
”(成语)翻译:成为天下的先锋。
2. 行:走、行走。
如:“行百里者半九十。
”(成语)翻译:走了一百里的路,还剩下九十里。
3. 见:看见、出现。
如:“见贤思齐焉。
”(孔子《论语》)翻译:看见贤人,就要向他看齐。
4. 得:得到、获得。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翻译:行善事的人得到多帮助,行恶事的人得到少帮助。
5. 失:失去、丢失。
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翻译:在东方失去了,在西方得到了。
三、形容词1. 大:大、巨大。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大江东流去,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 小:小、微小。
如:“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成语)翻译:小事隐藏在野外,大事隐藏在市井。
3. 善:善良、善良的。
如:“善者不仁,仁者不善。
”(孔子《论语》)翻译:善良的人不仁,仁爱的人不善良。
4. 恶:邪恶、邪恶的。
如:“恶贯满盈。
”(成语)翻译:罪恶深重。
5. 美丽:美丽、美好的。
如:“美人迟暮。
”(成语)翻译:美丽的女子迟暮。
四、副词1. 乃:于是、就。
如:“乃知非吾罪也。
”(成语)翻译:才知道不是我的罪过。
2. 即:就是、即是。
如:“即位为帝。
”(成语)翻译:即位成为皇帝。
3. 所:所、所……的地方。
如:“所过之处,草木皆兵。
”(成语)翻译:所经过的地方,草木都变成了兵。
文言文常见翻译字词翻译
1. 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或“的”。
如:“孔子之徒,七十有二人。
”(孔子的学生有七十二人。
)2. 而:连词,表示顺承、转折、递进等关系。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3.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对于”等。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
)4. 其: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或“那”。
如:“吾友其贤矣。
”(我的朋友很贤良。
)5. 故:连词,表示因果、结果等关系。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失败。
)6. 以: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把”、“以……为”等。
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自己糊里糊涂,却要让别人明白。
)7.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在……之上”等。
如:“吾不如子卿。
”(我不如子卿。
)8. 若:连词,表示假设、条件等关系。
如:“若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9. 则:连词,表示顺承、递进、转折等关系。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君子吗?”)10. 也: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
如:“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反省自己。
)11.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等关系。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有成效。
)12.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对于”等。
如:“今者吾丧我独何之?”(现在,我失去了自我,我将去往何方?)13. 其: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或“那”。
如:“吾友其贤矣。
”(我的朋友很贤良。
)14. 故:连词,表示因果、结果等关系。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文言文的翻译字词
1. 乃:表示“是、就是”,如:“吾乃孟子。
”(我是孟子。
)2. 之:代词,表示“他、她、它”,如:“孔子之门人,颜回之贤。
”(孔子的学生,颜回很贤能。
)3. 而已:表示“罢了、就如此”,如:“吾食之而已。
”(我只吃这么多了。
)4. 何以:表示“为什么”,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为什么解忧?只有杜康酒。
)5. 故:表示“所以、因此”,如:“孔子学琴于师旷,故能知音。
”(孔子向师旷学琴,所以能懂得音乐。
)6. 虽:表示“即使”,如:“虽千里之外,吾往矣。
”(即使千里之外,我也去了。
)7. 焉:表示“在哪里”,如:“吾将焉求?”(我将去哪里寻求?)8. 以:表示“用、以……为”,如:“吾以马为良。
”(我认为马是好东西。
)9. 之:表示“的”,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水的乐趣,得到心中,寄托在酒中。
)10. 而:表示“并且、而且”,如:“吾友三人,皆才子,而吾独愚。
”(我的三个朋友都是才子,而我却很愚笨。
)11. 宜:表示“应该、应当”,如:“宜早作准备。
”(应该早点做好准备。
)12. 而且者:表示“……并且……”,如:“吾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且学而不厌。
”(我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且学而不厌。
)13. 所:表示“……的地方、……的”,如:“吾有所思,不可具道。
”(我有一些想法,无法一一说明。
)14. 之:表示“……的样子”,如:“其貌不扬,而其才横溢。
”(他长得不怎么样,但才华横溢。
)15. 也:表示“……的样子”,如:“其心似火,其行似风。
”(他的心像火一样热情,他的行为像风一样迅疾。
)16. 以其:表示“因为……”,如:“以其才高,故人皆敬之。
”(因为他才华横溢,所以人们都很尊敬他。
)17. 之:表示“……的”,如:“吾欲游名山,观胜景,以广吾之见。
”(我想游览名山,观赏美景,以开阔我的眼界。
)18. 而且者:表示“……并且……”,如:“吾欲学琴,以陶冶性情,而且修身养性。
常用文言文字词及翻译
常用文言文字词及翻译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文言文初中字词翻译常考
一、文言文常考字词1. 言言,言语也。
文言文中,“言”字用途广泛,可作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如:“子路,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坚决。
)2. 之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等。
如:“吾欲之南海。
”(我想去南海。
)3.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4.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5.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他对待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6.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7.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8.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9.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他对待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10.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二、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 言言,言语也。
翻译为:说话、言语。
2. 之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等。
翻译为:的、之。
3.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4.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5.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翻译为:用、因为。
6.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7.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8.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9.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翻译为:用、因为。
10.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综上所述,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需掌握字词的基本意义,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文言文字词翻译600个
文言文字词翻译600个哀:①伤心,哀叹②同情,怜悯③伤悼(为……哀叹)爱:①喜欢,喜爱②爱惜,顾惜③吝惜④同情⑤爱戴6吝啬安:①安定,安适②使……安③哪里④怎么⑤安慰按:①用手压或摁②压抑,止住③巡行,巡视④追究,查究案:①几案②通“按”审察,察看③古代一种短腿的托盘拔:①超越,超过②攻下③提拔④拔出白:①白色②清楚③下对上告诉④明白,昭雪败:①破败②败坏③失败④打败⑤凋残,衰落拜:①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②拜见③授予名位或官职④接受任命⑤拜上,呈上报:①报告,告诉②回复,答复③报答,酬谢④报效⑤通“赴”,到……去暴:①突然②同“曝”,晒③暴躁④凶恶,残酷⑤同“曝”,暴露,显露备:①具备,完备②防备,准备③周到④备有被:①覆盖②表示被动③被子④遭受,蒙受⑤同“披”,穿着倍:①加倍②同“背”,违背悲:①哀痛,伤心②同情,思念③叹息,感慨北:①北方②特指元军③向北④败逃的人⑤打败仗背:①脊背,背面②背上背着③背离,背叛④离开,引申为死⑤背诵奔:①逃亡本:①草木的根②本来,原来③来源④探求根本,考察⑤抄本彼:①指示代词,那②他,他们③别人,对方逼:①十分,极②强迫,威胁辟:①开,打开②开设,开辟③同“避”,躲避蔽:①遮住,掩护②隐藏,蒙蔽毕:①完,结束②使……结束③全部便:①有利,便利②能说会道③就④灵活处置遍:①全,全部表:①外,与“里”相对②表明,表白③给皇帝的奏章④标记,作标记并:①合并,吞并②并行,并列③一起,都④并且伯:①排行第一②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③同“霸”,霸主薄:①微薄,薄弱②迫近,逼近③轻视,看不起④(土地)贫瘠⑤与“厚”相对6浅薄,微薄泊:①停船②恬静,淡泊博:①宽广,广博②换取,讨取步:①行走,徒步②脚步,举足两次为一步裁:①裁衣服,剪裁②同“才”,刚刚③裁决④风格,样式苍:①深绿色②灰白色操:①拿着②从事,担任③掌握,操作④操守,品德草:①草②在草间③初稿④结草:报恩策:①计策,策略②马鞭③拄着(拐杖)曾:①曾经②竟,竟然③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差:①差别②差错,错误③稍微地④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尝:①品尝②试探③曾经长:①长(与“短”相对) ②擅长③一直,经常④生长⑤年长的人⑥长久的超:①一跃而上②遥远朝:①朝拜,上朝②使……朝拜③朝代(朝廷) ④早晨陈:①陈列②陈述③陈旧④通“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称:①声称,说②号称,称作③称颂,赞许④适合,相称诚:①确实,的确②真心,真诚③如果,果真出:①外出②逃出③拿出④出现,显露⑤超出,超过⑥出京任职⑦使……流出除:①台阶②去掉,清除③授官,除去旧职,授予新职辞:①言辞②告别③推辞,拒绝④口供,讼词(受辞:受审讯) ⑤文体的一种驰:①疾驱,车马疾行②向往③传播,传扬冲:①交通要道②谦虚③虚,空虚④向,对着传:①传舍:驿舍,客舍②流传③传授④流传的文字⑤传递,传送⑥文字记载⑦解释经的文字垂:①垂挂,垂下②流传③临近④垂手次:①临时驻扎和住宿②次序,按顺序排列③第二,其次④造次:仓猝⑤次第:情形、光景刺:①名帖,相当于后来的名片促:①催促②紧、急错:①镶嵌②交错,交叉③错误处:①处于,处在②处所,地方③处理,安排④居住⑤相处,交往⑥置身,引申为享有达:①到,到达②通达,通晓③得志,显达殆:①大概,恐怕②危险③差不多④近于,接近怠:①懒惰,松懈②轻慢,不恭敬③疲倦,疲乏旦:①早晨②天,日③旦日:第二天④旦夕:指时间短⑤旦暮:从早到晚独:①唯独,只有②残暴无道③岂,难道④老而无子⑤非独:不仅。
文言文常见字及翻译例句
一、常见字1. 之翻译:的、之、到、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
例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论语·侍坐》)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2. 而翻译:而且、而且、并且、而且。
例句: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史记·项羽本纪》)翻译:现在项庄舞剑,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
3. 于翻译:在、于、对于。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4. 也翻译: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疑问、感叹等。
例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翻译:君子之间的交往清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美如酒。
5. 与翻译:和、跟、给。
例句: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里仁》)翻译:君子通过文学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来辅助仁德。
6. 其翻译:他的、它的、那、这。
例句:吾欲观其征。
(《史记·项羽本纪》)翻译:我想看看他的征兆。
7. 是翻译:这、这样、如此。
例句:孔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成为器具。
”8. 以翻译:用、以、因为。
例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子路》)翻译: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而自卑。
9. 于翻译:在、于、对于。
例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离娄上》)翻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10. 则翻译:就、那么、那么。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高兴吗?”二、总结以上仅为文言文中常见字的部分列举,实则文言文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领略古人的智慧,还能提升自身的修养。
在阅读文言文时,注意积累常用字词,掌握其用法,方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文之美。
文言文常翻译字词
一、名词1. 君子:指品德高尚之人,有道德修养的人。
2. 父母:指父亲和母亲,泛指长辈。
3. 国家:指国家政权,国家机构。
4. 邻邦:指相邻的国家,泛指邻近的地区。
二、动词1. 闻:听,得知。
2. 行:走,行动。
3. 知:知道,了解。
4. 见:看见,遇见。
三、形容词1. 仁:仁爱,仁慈。
2. 智:智慧,聪明。
3. 善:善良,有德行。
4. 贤:有才德,有才能。
四、副词1. 然:如此,这样。
2. 虽:虽然,尽管。
3. 且:并且,而且。
4. 犹:还,仍然。
五、介词1. 于:在,对于。
2. 以:用,以……为。
3. 为:做,作为。
4. 于:比,较。
六、连词1. 而:并且,而且。
2. 故:因此,所以。
3. 若:如果,如同。
4.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以下,试举几例文言文中的句子及其翻译: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翻译:有道德的人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趣的人。
4.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父母在世时,不远行,如果出游,必须有固定的目的地。
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翻译:道路漫长而又遥远,我将努力追求真理。
总之,文言文中诸多字词,虽历经千年,但其内涵依旧丰富。
通过对这些字词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
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的总称。
它始于先秦,盛行于汉代,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直至近现代。
文言文具有严谨的结构、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韵味,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以下将介绍一些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的翻译。
二、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 且翻译:并且、而且、又、还。
例句:吾欲与汝游,且去也。
(吾欲与汝游,并且要去。
)2. 故翻译:所以、因此、因此之故。
例句: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斗。
)3. 而翻译:并且、而且、然后、于是。
例句:吾友善吾,而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并且我也对他好。
)4. 之翻译:这、那、的、之、往。
例句:吾之友善吾,而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我对他也好。
)5. 于翻译:在、于、对。
例句:吾生于斯,长于斯。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
)6. 也翻译:了、啊、呀、吗。
例句:吾欲与汝游,也去也。
(我想和你一起去,也去了。
)7. 以翻译:用、以、因为。
例句:吾以剑刺之,以杀之。
(我用剑刺他,为了杀死他。
)8. 于翻译:比、比得上。
例句:吾善剑,于万人之中,独吾能胜之。
(我擅长剑术,在万人之中,只有我能胜过他。
)9. 何翻译:什么、怎么、为什么。
例句:吾问之,何以为生?(我问他,他怎么生活?)10. 而翻译:如果、那么。
例句:吾欲与汝游,而汝不欲,吾亦不游。
(我想和你一起去,如果你不想去,我也不去。
)11. 且翻译:并且、而且、又、还。
例句:吾友善吾,且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并且我也对他好。
)12. 也翻译:了、啊、呀、吗。
例句:吾欲与汝游,也去也。
(我想和你一起去,也去了。
)13. 以翻译:用、以、因为。
例句:吾以剑刺之,以杀之。
(我用剑刺他,为了杀死他。
)14. 于翻译:比、比得上。
例句:吾善剑,于万人之中,独吾能胜之。
(我擅长剑术,在万人之中,只有我能胜过他。
)15. 何翻译:什么、怎么、为什么。
例句:吾问之,何以为生?(我问他,他怎么生活?)三、总结通过以上对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常用文言文的字词翻译
1. 之翻译:的、地、得、之间等。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2. 而翻译:并且、而且、却、就等。
例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3. 也翻译:也、啊、呢等。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4. 以翻译:用、以、以及、因为等。
例句:“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翻译:孔子说:“君子用文化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辅助自己的仁德。
”5. 于翻译:在、于、对于等。
例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享受它的人。
”6. 于翻译:在、于、对于等。
例句:“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忧愁不断。
”7. 也翻译:也、啊、呢等。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8. 而翻译:并且、而且、却、就等。
例句:“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翻译: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9. 也翻译:也、啊、呢等。
例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10. 于翻译:在、于、对于等。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以上仅为常用文言文字词的翻译示例,实际上文言文中的字词繁多,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
常用文言文翻译字词
一、名词1. 君:君主、国王例句:君知其不可而为之乎?(《论语》)2. 臣:臣子、臣民例句:臣死且不避,吾将谁欺?(《左传》)3. 臣:官职、职务例句:臣居官二十年,未曾有所得。
(《史记》)4. 臣:部下、手下例句:臣闻汉王将东巡,愿随行。
(《史记》)5. 君子:有道德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例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6.小人:品德低下的人、不道德的人例句:小人哉,予何敢望哉?(《论语》)二、动词1. 为:做、行例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2. 言:说、说例句: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3. 行:走、行走例句:行年三十,而立。
(《论语》)4. 求:寻求、请求例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诗经》)5. 求:请求、要求例句:求全责备,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论语》)6. 闻:听说、听到例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语》)三、形容词1. 善:好、善例句:善人者,善人之所善也。
(《论语》)2. 贤:有才能的人、有德行的人例句:贤者不以其道事人,而不道者亦不事贤者。
(《论语》)3. 恶:不好、恶例句:恶者,恶人之所恶也。
(《论语》)4. 美丽:美好、漂亮例句:美丽不可方物。
(《诗经》)5. 美德:美好的品德例句: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有美德矣。
(《论语》)四、副词1. 焉:于此、在这里例句:吾欲言吾志,而恐为汝辈所笑,故不敢言。
(《史记》)2. 虽:虽然、尽管例句:虽千万人,吾往矣。
(《史记》)3. 然:然而、可是例句:然则吾将何求?(《论语》)4.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因此例句:于是孔子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5. 既:已经、……之后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左传》)掌握这些常用文言文翻译字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需不断积累,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素养。
文言文常见重点字词翻译
一、名词1. 郡:一郡,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2. 县:一县,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或县。
3. 君:君主,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4. 臣:臣子,古代对官员或臣属的尊称。
二、动词1. 行:行走,进行。
2. 谋:谋划,计划。
3. 遣:派遣,发送。
4. 求:请求,寻求。
三、形容词1. 善:善良,有德行。
2. 美:美好,美丽。
3. 勇:勇敢,有胆识。
4. 善:善于,擅长。
四、副词1. 然:如此,这样。
2. 乃:就是,表示肯定。
3. 犹:还,仍然。
4. 乃:才,表示时间。
五、连词1. 而:并且,而且。
2. 故:因此,所以。
3. 以:因为,由于。
4. 则:那么,就。
六、代词1. 吾:我。
2. 君:你。
3. 其:他,她,它。
4. 是:这,那个。
七、助词1. 于:在。
2. 以:用,把。
3. 而:表转折,却。
4. 焉:在那里。
八、语气词1. 呀:表示感叹。
2. 呢:表示疑问。
3. 呢:表示肯定。
4. 呢:表示疑问。
以下列举一些文言文中常见句子及其翻译:1. 君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君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3.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译:当皇帝的军队北伐平定中原的那一天,举行家祭时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4.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翻译: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了,明月何时才能照见我回家?通过以上对文言文中常见重点字词的翻译,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汉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学习过程中,还需多加练习,不断积累,才能在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中游刃有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文言文字词翻译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常见文言文字词翻译汝——你
予——我;给
夫——那;句首发语词;丈夫;成年男子的通称,人
奉——通“俸”侍奉;接受、奉行;供养
妻子——妻子和孩子
曰——说
睡——坐寐,即坐着打瞌睡
股——大腿
谤——指公开批评错误
爱——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
谪——贬官
谢——感谢;道歉
虽——虽然;即使
愠——怨恨
遂——于是就
故——特意;缘故
旦——早晨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乳——喂奶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交通——交错相通
鲜美——鲜嫩美丽
持——凭借,依靠
良——真、实在
蕃——多
辞——推辞;语言
策——马鞭;鞭打、驱使;记录;计谋鹄——天鹅
安——怎么;养
卑——低下;身份低微
进——在朝廷上做官
退——不在朝廷上做官
去——放弃;距离;离开
方——面积
以——所以;认为;因为
暝——昏暗
居——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