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本课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

椒园小学王江龙

摘要:以生为本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成功的课堂必须有学生的参与。以生为本的课堂使学生的交流对话和自主学习相得益彰;使学生知识能力与思想情感珠联璧合。以生为本的课堂追求追求语言与精神、思维与智慧同构共生。

关键字:以生为本课堂对话动态生成

语文教学要“以生为本”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去探究问题,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放,天性得到尊重,生命得到发展。这种依靠学生,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的课堂,就是生本的课堂。生本的课堂不仅是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是一种先进的课堂文化,不仅把学生看成教学的主体,更视为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让学生生命涌动的环境,创造一个崇尚开放、多元的环境。要为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强调教学进程的动态性、生成性、和谐性,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与共生的空间,成为生命的家园和乐园。

一、“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引导对话与学生自主学习相得益彰的互动的课堂

互动的教学过程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教师既要积极地参与这一交流过程,又要能对这一交流过程进行有效的目标调控,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乐趣,充满生命的色彩,更充满激情与智慧。

例如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不断循环往复的互动对话中,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鸟的天堂”:

与榕树对话——感受枝繁叶茂。A、学生独自与榕树对话:找出文中描写大榕树的段落,图文结合读一读,想一想,大榕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B、师

生之间展开交互对话: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大榕树。(引导学生抓住榕树的枝、干、根、叶的有关词句,具体说清自己的印象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C、抓住重点语句反复对话:出示第8自然段“榕树正在茂盛的时间……这美丽的南国的树”D、指导朗读以情对话:反复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从榕树的绿叶多而密、颜色鲜亮、富有生命力,感受到榕树的茂盛。

与鸟儿对话——感受鸟声鸟影。A、学生独自与鸟儿对话:找出文中描写鸟儿的段落。图文结合读一读、想一想这些鸟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B、师生之间展开交互对话:说说自己印象中的鸟儿,说说自己眼前出现的是什么画面,耳畔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引导学生抓住众鸟的形状、颜色、姿态的有关语句,具体说清自己的印象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C、出示重点语句反复对话:出示第12、13自然段“起初周围是静寂的……那歌声真好听”。反复朗读后,说说这些鸟儿有什么特点,感受鸟声鸟影,感受群鸟纷飞,感受画眉鸟的动听歌声。

与农民对话——感受人鸟共生。A、抓住重点语句,独自与农民对话:“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B、师生彼此之间交互对话:感受当地农民爱鸟、护鸟,人与鸟之间的和谐共生。C、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读到这里,感受到农民与鸟儿和谐共生,你有何感受呢?

与作者对话——感悟表达方法。A、学生独自与作者对话:请你走进文中,再读一读描写“榕树”和“鸟儿”的段落,问一问作者这两个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妙处。B、师生之间交互对话:榕树——静态;鸟儿——动态。C、学生再次与作者对话:举例交流,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

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能激活文本的潜在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达到师生共进,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应是知识能力与思想情感珠联璧合的动态生成的课堂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课堂的活力来自学

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

1.捕捉错误,生成亮点。例如在学习《航天飞机》这课时,有学生提出“长叹”的意思是“长时间的叹气”。教师及时捕捉这个认知缺陷,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银色飞机为什么叹气?通过读书,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航天飞机飞得很快,银色飞机太慢了,他只得叹气。”有的说:“航天飞机能飞出大气层,而银色飞机不能飞出大气层,他也只得叹气。”有的说:“航天飞机能自带仪器在空间做各种实验,而银色飞机做不到,他只得长叹。”此时,教师点拨:“长叹”是长时间的叹气吗?学生已经明白“长叹”含义是“深深地叹气”。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错误,把错误变成亮点。使学生体会到课堂有追求,有成功的喜悦。

2.利用疑点,巧解疑难。例如教学《月光曲》时,教师原先预设让学生先听《月光曲》的音乐,听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也预计学生会说“音乐富有变化、有激愤高昂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大海”之类的体会,可许多学生提出“面对一个姑娘,应该弹出一种轻柔祥和之类,但他为什么要弹出这样激愤高昂的曲调,使人想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是好问题,完全可以统率全文的学习过程。于是,教师组织学生以此问题为突破口,展开一堂生动的语文教学课。

第一环节,由曲悟景,体会曲子旋律的变化。让学生读后能联想描写大海景色的语言,重在体会海面“微波粼粼——微云初升——波涛汹涌”的景色变化。

第二环节,由景入情,体味贝多芬心情。教师引导:“贝多芬所作音乐旋律的变化,是因为他当时内心的变化,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他当时的内心世界。”先要学生说说怎样了解、研究人的内心世界,然后指出研究方法:一看贝多芬一生为人品德,二看其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深入体会当时贝多芬所听到的、看到的以及体会到的,就能揭示出他

当时的内心世界。

第三环节,由情导读,提升贝多芬人品。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再读读听月光曲联想到大海的景色描写,在你读时请努力地感受贝多芬当时的内心变化,从而体会到他的人格魅力。”学生有感情地读,联想大海景色变化的语言,此时的读是在体验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

整个三步教学从学生的一个疑问延伸出来,学生通过认真读书、查阅资料,问题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疑点解决的过程,也是教学目标达到的过程,一个精彩的教学在“生疑——解疑”的及时生成中完成了。

3.开放设计,留白生成。例如教学《詹天佑》时,我只设计了三个框架:第一框架:读了文章,你想对帝国主义怎么说?会对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说些什么?

第二框架:读了文章,你会对詹天佑说些什么话?为什么这样说?

第三框架:清政府中的官员、帝国主义各会对詹天佑说些什么?

这种框架设计,非常富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如学生对詹天佑要说的有许多“版本”,可以是爱国的:“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詹天佑遇到困难总是想”等。可以是杰出的:詹天佑“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等几方面内容。每种说法都要根据课文的语言,从文本中找到根据,由于学生认识的差异,并且认知中的问题流向也不尽相同,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做出选择,并且能根据学生的需求随时调整,做出必要的“现场处理”。

生成的课堂,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境界,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进行同构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在发展,体验在加深,个性在张扬,思维活起来,语言活起来。学生经历了自己学习的过程,获得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发现的喜悦,探究的兴趣,顿悟的惊喜,思考的快乐,满足了学生生命活动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