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农业概况.doc

合集下载

德国农业概况.doc

德国农业概况.doc

德国位于中欧西部,北濒北海和波罗的海。

面积356970平方公里。

人口8201.2万(1 995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8人。

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碛平原。

河流主要有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威悉河,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博登湖、基姆湖、维尔姆湖和阿墨湖。

属温带气候。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的心脏地带。

将濒海的西欧和内陆的东欧连接起来,也成为暖和的南部和寒冷的北部的横梁。

德国的地形变化颇多,主要由广阔的平原、低伏的丘陵和高耸的山脉所组成,其南部的山脉是阿尔卑斯山的一部分,连绵的丘陵和森林,自此向北延伸到北海和波罗的海。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1、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在原联邦德国,农业家庭农场是德国农业的基础。

按其农业收入的情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业的专营企业,企业主总收入中有90%以上由经营农业所得;第二类是主营企业,农外所得收入小于50%;第三类是兼营企业,农外收入超过50%。

1995年,拥有农用地面积1公顷以上的52.3万个农场中,23.5万个农场的面积在1~1 0公顷之间,约占总数的45%。

约22.7万个农场的农用地面积在10至50公顷之间,占 4 3%。

可见,原联邦德国约有88%的农场规模在50公顷以下,50~100公顷以上的较大的农场仅占11%左右。

1994年,每个家庭农场年度的纯农业收入,前者为29152马克,后者为39798马克。

2、东西部农场存在明显差异。

在德国统一之后,原民主德国通称为“新州”,那里经过土地私有化之后,原先的超大型农场(1989年4700个)已分成3万家各种形式的农业企业(1995年底)。

其中,90%以上的是个体或合伙的农场(由3~5个家庭农场组成),但它们经营的平均规模仍大于西部,约有150公顷;合伙农场更大,平均经营450公顷。

1994年个体农场收入为每个劳动力43600马克,合伙农场为55800马克。

与原联邦德国各州不同的是,在新州的农场中,所经营的土地89.9%是租赁来的,而在西部租赁面积仅占45.1%。

德国种业的发展历程

德国种业的发展历程

德国种业的发展历程
德国的种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

以下是德国种业的主要发展阶段:
1.19世纪初:种业的起步
在19世纪初,德国农业开始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土地贫瘠、传统农业技术的滞后等。

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开始引入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

当时主要关注的是提高传统农作物的产量。

2.20世纪初:杂交育种的兴起
20世纪初,随着对遗传学的深入研究,杂交育种成为了德国种业的重要创新。

通过对不同种质的交配,育出了具有更强抗病性、更高产量的新品种。

这一阶段,小麦、马铃薯等农产品成为改良的焦点。

3.两次世界大战间:品种改良和农业机械化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农业经历了现代化的推动。

通过品种改良,培育了更适应各类气候条件和土壤的植物品种。

同时,农业机械化的进步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

4.20世纪中期:生物技术的崛起
20世纪中期,生物技术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了德国种业的发展。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作物在抗病、抗虫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一时期,生物技术在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的广泛应用成为亮点。

5.当代:数字化和可持续种业
进入21世纪,德国种业进一步迈向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农民可以更精准地管理农田,选择更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

此外,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推动着德国种业朝着更环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

总体而言,德国种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保持了创新力和适应性,通过科技进步和持续的研发,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高质量的种子资源。

德国牧场介绍

德国牧场介绍

德国牧场介绍
德国牧场是德国农业业发达的产物之一,以养殖牛、羊等畜牧动物为主。

德国牧场通常位于乡村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动物提供了适合生长和放牧的条件。

德国牧场以其高度的专业化和质量的标准而闻名。

在德国,养殖牲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生产高质量的肉类和乳制品。

农民和畜牧业者会精心选育畜禽,在饲养和养护方面付出大量努力,并崇尚有机农业的理念。

德国牧场注重动物福利和环保。

牲畜在这里得到良好的饲养条件和医疗保健,其饲料也是经过严格筛选和调配的,确保了动物的身体健康和生产性能。

此外,德国牧场也积极践行环境保护,采用可持续农业的方法,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

德国牧场也是旅游和观光的热门景点。

许多牧场提供农家乐和农场游览服务,游客可以参观牧场,了解德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亲自体验农场生活,并品尝新鲜的农产品。

总而言之,德国牧场是德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专业化、质量标准高和环保意识强等特点而闻名。

它不仅是高质量肉类和乳制品的生产基地,也是吸引游客的旅游景点。

德国农业_精品文档

德国农业_精品文档

德国农业简介德国是一个以工业闻名的国家,但农业也是其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德国农业以其高效和可持续性而闻名于世,德国的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农业产业德国的农业产业包括农田耕种、畜牧业、蔬菜种植、果树种植等。

农田耕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马铃薯等经济作物。

畜牧业主要养殖牛、猪、羊等家畜,以及养鸡、养鸭等家禽。

蔬菜种植以种植黄瓜、西红柿、辣椒等为主,果树种植则以苹果、梨、樱桃等水果为主。

技术和创新德国农业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创新而著称。

农民们使用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和工具进行耕种和收割,利用高科技设备和自动化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德国农民使用先进的温室技术来栽培蔬菜,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

另外,农业科技在种植和养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基因改良培育出更耐旱、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可持续性和环保德国农业非常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

农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通过有机农业和农田轮作来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

此外,农民们还利用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能源,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德国政府鼓励农民转向可持续农业模式,并提供相应的补贴和支持。

市场和贸易德国的农产品市场相对稳定,农产品需求旺盛。

德国农产品以其质量和食品安全而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德国的农业出口也非常活跃,主要出口到欧洲以及亚洲、美洲等地。

德国的葡萄酒、乳制品和面包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受消费者喜爱。

持续改进尽管德国农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农业领域仍面临一些挑战。

人口老龄化、农民进城、土地资源有限等问题都对农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德国政府和农业界不断推动农业的创新和改革,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未来,德国农业将继续朝着更加环保、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德国农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德国农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德国农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农业国之一,一直致力于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化方面,德国农业引入了高科技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德国农业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德国农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的现代化1.高科技设备的应用德国农业充分利用了高科技设备,如精确农业、无人机和智能化机械等。

精确农业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土壤和气象条件,并根据数据进行精确施肥和灌溉,提高了农作物的生长效率和产量。

无人机可以进行空中巡查和喷洒,提高了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智能化机械则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2.先进的生产技术德国农业还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如温室种植和土壤改良等。

温室种植技术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延长了生长季节,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土壤改良技术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提高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产量。

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环境保护德国农业注重环境保护,通过减少和合理利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德国还推行了农田保护政策,保护了湿地和濒危物种的生态环境。

2.资源利用德国农业致力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德国农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排放。

德国也倡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实行生态循环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生态农业的推广德国农业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的方式进行生产。

生态农业注重农作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以及土壤的生态功能。

通过有机农业、蔬菜连作和轮作等方式,德国农业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德国农业以其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成为了世界农业的典范。

通过引入高科技设备和先进生产技术,德国农业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德国农业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1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1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德国本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前苏联、美、英、法分区占领。

1949年9月,美、英、法合并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同年10月,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形成了两个德国并存的局面。

经过战后40多年的分裂,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地处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素有“欧洲心脏”之称,是南北欧间和东西欧间陆路往来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一、自然条件德国地势南高北低,从南向北逐渐倾斜。

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和平原,以平原面积最大,占其领土总面积的2/5以上。

北部的北德平原平均海拔200米以下,大部分已开垦为耕地,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中部是中德山地,一般高度不高,对德国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影响。

南部国界处是雄伟陡峭的阿尔卑斯山,祖格峰是其在德国境内的最高峰,海拔2963米,是德国游览胜地之一。

山地和多瑙河谷地之间是巴伐利亚高原,海拔400米,是德国主要农牧业区。

高原西部是黑林山,山高谷深,森林密布。

黑山林之西是著名的莱恩谷地,这里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德国农业发达和人口密集区。

德国境内河网密布,主要有莱恩河、威悉河、易北河、多瑙河等。

这些河流水量丰富,各河之间均以运河沟通,具有很大的经济、航运价值。

德国气候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气候类型,对多种农业生产发展十分有利。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钾盐、铁、石墨、萤石、重晶石、铀等。

森林面积 1.61亿亩,覆盖率30.7%。

二、居民截至2008年底,总人口为8211万人,其中主要是德意志人,还有少数丹麦人、吉普赛人和索布族人。

有750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9%,主要是土耳其人及东欧国家公民。

通用德语。

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

由于人口出生率在西方国家中最低,德国人口已连续多年负增长,按照现在的人口负增长速度,预计在未来的40年里,德国人口将减少到7千万或是更低。

欧洲农业知识点总结

欧洲农业知识点总结

欧洲农业知识点总结欧洲是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在欧洲大陆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农业,包括传统的小农场、现代化的大型农场和生态友好的有机农场。

欧洲的农业主要以谷物、蔬菜、水果、乳制品和肉类为主,其中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农业发展最为著名。

本文将从欧洲农业的发展历史、技术创新、可持续性发展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总结。

一、欧洲农业的发展历史欧洲的农业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史前时代。

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东南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

这些地区的农民们利用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种植小麦、大麦、葡萄和橄榄等农作物,同时也饲养牛、羊和猪等牲畜。

古罗马时期,农业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灌溉系统的建设、化肥的运用和农作物的轮作等。

这些技术创新和管理经验为欧洲的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农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封建制度的兴起和城市的发展导致了农民对土地的集约化开发和贸易体系的建立。

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形成了农村生产和城市消费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也加速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商业化。

工业革命时期,农业机械化和化肥农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改变了欧洲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欧洲农业的技术创新欧洲的农业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改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如今,欧洲的农业已经进入了第三次“绿色革命”的新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创新:1. 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是目前欧洲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随着农业机械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运用GPS、遥感和无人机等技术,农民可以实现农田的精准施肥、精准灌溉和精准植保,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有机农业技术有机农业技术是欧洲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有机农业注重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通过运用天然有机肥料、生物植保剂和生物技术等手段,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

德国的经济环境

德国的经济环境

德国的经济环境
国贸2+2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

1、自然资源。

德国属于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在工业原料和能源方面只要依靠进口。

矿物原料对国外的依赖特别大。

德国拥有少量的铁矿和石油,天然气需求量的1/3可以由国内满足,硬煤、褐煤、钾盐的贮量比较的丰富。

德国的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以针叶林为主。

全国生产的木林只能满足国内木材需求的45%。

褐煤是采矿工业中最大的一个工业部门。

由于铀的贮藏量有限,核电站所需的浓缩铀由国外进口。

2、行业概况。

(1)农业。

德国的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农业从业人员约占劳动力的4%,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

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部分进口也是出于调剂品种或价格因素。

(2)工业。

德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工业,工业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业人员约占劳动力的40%。

重要的工业领域有钢铁、采矿、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航空航天、纺织和服装、食品工业和造船工业等。

(3)服务业。

德国的工林和农林、牧渔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均逐年减小,而第三产业(包括商业、交通、服务等行业)则持续壮大。

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占将近60%。

从就业人数看,在全部就业人员中,第三产业占50%。

主要包括商业、交通运输业、电信、银行、保险、出租房屋、旅游、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部门。

旅游业发达。

德国农业发展模式

德国农业发展模式

德国农业发展模式德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具有代表性。

其农业现代化进程始于20世纪初,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高度机械化、科技化、专业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特征的现代农业体系。

以下是对德国农业发展模式的详细分析:1. 农业机械化:德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非常高,农民可以借助先进的农业机械完成从种植到收割的全部流程。

这种高机械化程度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大幅减少了人力成本。

2. 科技化:德国农业注重科技研发和应用,广泛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精准农业、无人机巡田、智能化农场等,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专业化:德国的农业产业分工非常明确,形成了各自的专业化领域。

比如,有的农户专注于某一类农作物的种植或养殖,有的则专门从事农业机械服务或农业技术咨询等。

这种专业化分工使得每个农户都能在各自领域达到更高的生产效率。

4. 市场化:德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作物种植种类和规模。

同时,德国的农业市场开放程度高,国际农产品贸易活跃。

5. 集约化:德国农业还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此外,德国还鼓励农民将土地集中起来,形成大规模的农场,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6. 政策支持:德国政府对农业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包括补贴、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等。

这些政策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7. 农民组织:德国的农民组织健全,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包括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

这使得农民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和挑战。

8. 循环农业:德国还注重发展循环农业,通过有机肥料的使用、农作物轮作等措施来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9. 国际合作:德国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合作项目,通过技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等方式,分享其农业发展的经验和成果,推动全球农业的发展。

德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高度的现代化和专业化特征,注重科技应用和市场导向,政策支持和农民组织健全,同时也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世界农业案例德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对中国有机农业启示

世界农业案例德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对中国有机农业启示

【世界农业案例】德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对中国有机农业启示德国的有机农业发展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民间组织的努力下,德国政府开始倡导有机农业,采取了休耕、减肥减药、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德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有机食品生产国与消费国之一。

O1德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19世纪末,德国兴起“生活改革运动”,宣扬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这起运动的思想在19世纪20年代发展出了自然农业的生产方式,1924年德国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有机农业协会DEMETERO德国的有机农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68年1988年是德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第一波扩张时期。

因为工业化模式的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负面评价,以及环保思维的兴起,人们开始重视有机农业。

1962年便成立的有机农业基金会(Stftungoeko1ogieund1andwritscharft,SOED从一开始便支持国际有机运动联盟的各种活动。

这段时间,各种有机农业生产协会陆续成立,有机农业种植面积也从这时开始快速扩张。

1988年~2()00年是德国第二波有机农业扩张时期。

在SOE1的推动下,有机农业工作联盟(ArbeitsGemeinscharftoeko1ogischer1andbau,AGOED于1988年成立,并成为各有机农业协会的联盟。

在这段时间,欧盟出台了诸多政策发展有机农业,例如1989年的粗放政策、1944年的农业环境条例及2000年的乡村发展条例(Regu1ation,EEC),都对有机农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东西德合并后,东德多数农场开始选择有机生产模式,有机农业实行面积跳跃式增加,但由于当地居民未了解、尚未接受有机农农业理念,造成了有机农产品营销上的困难。

在此阶段,有机标识得以建立,并被市场接受,成为消费者选择有机农产品的重要依据。

2001年以后,是第三阶段的扩展时期。

德国消费者组织、粮食及农业部门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并设定目标在2010年时有2096的耕地实行有机农业,每年增长率达到28%o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德国政府采取了诸多激励计划。

德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德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德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是一个地理环境多样的国家。

以下将介绍德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一、地形德国地势复杂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和河流等。

德国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和黑森林山脉。

这些山脉地势陡峭,峰峦叠嶂,是德国最高的地区。

德国中部是中欧平原,地势相对较低,适合农业发展。

德国北部则是托尔斯特拉平原,也是德国最大的平原地区。

二、气候德国的气候因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差异而各不相同。

德国西南部和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受到大西洋气流的影响,夏季相对较凉爽,冬季相对较温暖。

德国东北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

德国中部则介于这两种气候之间,夏季较温暖,冬季较寒冷。

三、河流德国有多条重要的河流,其中最长的是莱茵河,它从瑞士阿尔卑斯山脉发源,流经德国西南部,最终注入北海。

莱茵河是德国最重要的水道之一,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此外,伊泽尔河、多瑙河和易北河等也是德国重要的河流。

四、湖泊德国境内有许多湖泊,其中最大的是巴伐利亚州的康斯坦茨湖。

康斯坦茨湖位于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交界处,是欧洲第三大湖泊,也是德国最大的湖泊。

它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是德国重要的水上运输和旅游资源。

五、自然保护区德国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

其中最有名的是黑森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巴登-符腾堡州和巴伐利亚州之间,是德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黑森林以其浓密的森林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而闻名,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自然爱好者。

六、地质资源德国地质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煤炭、铁矿石、铜、铅、锌和盐等。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之一,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莱茵河和鲁尔河流域。

此外,德国还拥有丰富的盐矿资源,盐矿主要分布在巴伐利亚州和下萨克森州。

总结:德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多样,包括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以及丰富的地质资源。

这些特征不仅影响着德国的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也为德国的经济和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

德国水稻种植

德国水稻种植

德国水稻种植德国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国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由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水稻在德国得到了广泛的种植。

以下将详细介绍德国水稻种植的情况。

首先,德国的水稻种植面积相对较小。

由于气候条件限制,德国的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尤其是下萨克森州、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和勃兰登堡州等地。

根据德国联邦农业研究中心的数据,德国的水稻种植面积约为3万公顷左右,占全国农田总面积的约0.5%。

其次,德国的水稻种植主要以光合作用强的长日型水稻为主。

由于德国的日照时间相对较长,适合种植长日型水稻品种。

根据德国农业部的统计数据,目前德国主要种植的水稻品种包括长型稻和中熟稻,其中长型稻占据了主导地位。

另外,德国的水稻种植采用了现代化的农业技术。

德国有着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水平,种植者能够利用高效的农业机械和精确的农药施用技术进行水稻种植。

此外,德国的水稻种植还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用有机农业和精确施肥等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德国的水稻种植还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保护。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和法规,对水稻种植给予了补贴和奖励,以鼓励农民继续种植水稻。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水稻产业的监管,保障了水稻的质量和安全,提高了消费者对德国水稻的信任度。

然而,德国的水稻种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气候限制和土地资源有限,水稻的种植面积有限,无法满足国内市场对水稻的需求,因此德国需要进口大量的水稻。

其次,德国的水稻产量相对较低,虽然农业技术先进,但受到土地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德国的水稻产量无法与大米生产大国相媲美。

总结起来,德国的水稻种植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通过科学的农业技术和政府的支持,德国的水稻种植业依然保持着稳定的发展。

未来,随着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德国的水稻种植有望实现更大的发展,并满足国内市场对水稻的需求。

同时,德国也将继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进口高质量的水稻,确保国内市场供应的稳定性。

德国农业发展史

德国农业发展史

德国农业发展史
德国农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当时德国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小农户为主,他们以种植谷物、蔬菜和饲养家禽为生。

16世纪后,德国开始出现大农场经营的趋势,地主们开始逐步收购小农户的土地,将其整合成大规模的耕地。

18世纪末,德国农业逐渐实现了工业化,农业机械化和化肥、农药等现代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20世纪初,德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德国的经济危机给农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20世纪50年代,随着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中农业合作社的兴起推动了德国农业的现代化。

21世纪以来,德国农业在环保和可持续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极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致力于打造更加环保、健康、安全的农业生产模式。

- 1 -。

德国留学农业专业介绍.doc

德国留学农业专业介绍.doc

德国留学农业专业介绍很多学生会选择去德国留学,选择合适的专业真的非常重要,那么德国留学农业专业怎么样呢?和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我整理德国留学农业专业的相关资讯,欢迎阅读。

德国留学农业专业介绍在德国大学,农业是受限专业,每10—15个申请人中才有一个被幸运录取。

虽然不少德国大学都开设农业专业,但名额实在太少了。

农业是德国最受欢迎的四大专业之一(企业管理、法律、农业和医学)。

而且与其他专业相比,农业是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只要能毕业就几乎不会有失业的问题。

当地农民不仅有钱,还相当牛气。

据说德国慕尼黑申办202X年冬奥会时,事情进行得并不顺利,冬奥会分会场之一的加米施—帕滕基的农民,拒绝出售土地作为冬奥会场地。

当今中国面临的情况是,城市人生活节奏太快,每天在忙于奔命。

而农村收入太低、生活乏味,也少有人愿意从城市回到农村当农民。

然而,德国的情况完全相反:富裕的人到农村居住,住在农村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甚至有本事的人都想去农村当农民,因为德国所谓的农村,没有任何城乡差别,所有的“农村”都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生活、交通、通讯等都非常方便。

德国农村不仅美丽,窗前门外几乎都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坪,视野很开阔,而且文化生活也特别丰富。

经常看到男人们坐在街边喝啤酒聊天,或者几个妇女围坐在院子里喝咖啡闲聊。

有的人牵着狗遛弯,有点则在草坪上烧烤(德国农民确实悠闲啊)。

为什么德国农民如此悠闲?原因很简单:他们已经完全实现了机械化,不需要太多的人工劳动。

因为德国生产的农产品处于短缺状态,国家每年需要从南欧进口大量的粮食,否则德国粮食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众所周知,德国的耕地面积不足。

但德国人认为,不要过多地向土地索取,而应该把土地养护起来。

怎么养护?种草、种花和种树。

因此,在德国大地上,除了大片的森林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坪。

由于农民生活安逸,所以农民这个职业在大学生眼里成了不折不扣的“抢手货”。

当然,国家政策的扶持也是重要的原因。

德国农业发展史

德国农业发展史

德国农业发展史一、德国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德国的农业史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

在这个时期,德国的古老部落就已经开始了农业的生产活动。

近代之前,德国农业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手段十分落后,劳动力不充足,农民生活水平低下,整个农业生产缺乏组织和规划。

18世纪中期,德国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加强了对农业的管理和监督。

同时,官方还积极推行了农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通过宣传普及农业知识,开设农业学院等手段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到19世纪初叶,德国的农业逐渐走上了正轨。

二、德国农业的进步与现代化在德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19世纪是从落后到进步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德国农民逐渐掌握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的方法,劳动力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管理的合理化促进了农业的大幅度发展。

德国首次世界大战后,农业逐渐步入现代化。

经过多年的实践,德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力的农业政策,以鼓励和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1950年代,随着化学肥料、农药等新兴科技的应用,德国农业进步更为迅速,产量显著增加。

三、德国农业现状21世纪时,德国农业依旧保持了现代化的趋势,在劳动力、技术和设备上都实现了巨大的提升。

德国农业的经济总量占其国民经济主要部门的相当比例,同时也是欧洲联盟的重要农业国家之一。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和立法法规规范,使农业从而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

现在德国的农业面积和产量都处于较高的水平。

同时,农民不断采用各种新技术和经营模式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总之,德国农业发展历经了数百年,从小农经济到现代化,从单纯的劳动力提高到科学合理化的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超越式的进步。

现在的德国农业依旧在不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也是全世界农业的典范之一。

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启示

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启示

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启示刘英杰【摘要】德国国土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中,约一半用于农业生产。

农畜产品种类繁多,质量优异,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马铃薯和甜菜等,畜牧业多饲养乳用、肉用牲畜。

农产品可满足本国90%左右的总需求,扣除从国外进口的饲料,自给率约80%。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农业生产效率也非常高。

2002年,每位德国农民养活的人口为124人。

尽管全日制务农人数由1960年的240万人下降到了2002年的不足60万人,但德国仍是欧盟国家中仅次于法国和意大利的第三大农产品生产国。

一、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德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具有许多特色。

在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框架指导下,德国把农业和农村发展定位在更为…【关键词】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特点;生态农业;农业和农村;共同农业政策;农业合作社;德国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启示德国国土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中,约一半用于农业生产。

农畜产品种类繁多,质量优异,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马铃薯和甜菜等,畜牧业多饲养乳用、肉用牲畜。

农产品可满足本国90%左右的总需求,扣除从国外进口的饲料,自给率约80%。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农业生产效率也非常高。

2002年,每位德国农民养活的人口为124人。

尽管全日制务农人数由1960年的240万人下降到了2002年的不足60万人,但德国仍是欧盟国家中仅次于法国和意大利的第三大农产品生产国。

一、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德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具有许多特色。

在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框架指导下,德国把农业和农村发展定位在更为广义和重要的位置上。

除了为本国提供食物以外,还具有以下重要功能: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物种的多样性、地下水、气候和土壤;美化乡村景观,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休息场所;为工商业提供原材料,为能源部门提供能源。

基于以上的定位,德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重视环境保护、财政支持、农地合并、村镇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与其启示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与其启示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其启示发布日期: 2009-12-11 08:28:48 来源:世界农业作者:编辑:wjzx 点击数: 403德国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扶持下,农业农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同步发展,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城乡一体,交相辉映。

一、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概况德国农业高度发达,表现在“六高”:一是农业生产效率高。

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农户不足60万户,平均每个劳动力养活124人。

二是农产品自给率高。

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部分进口主要用于调剂品种或价格因素。

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高。

全国有各种联合体1079个,各类合作社1万多个,覆盖了绝大部分农产品及销售、加工企业,实现了农工一体化、产加销一体化,保障了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四是农业科技含量高。

建成许多重点实验室,且科研作风严谨,注重原始创新,特别是在转基因技术、新品种选育和种苗技术、新的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不仅为德国农业生产,也为世界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从播种到收获全部机械化,而且机械性能好,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农业生产。

六是农民收入高。

德国的农业发展以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大部分农场规模在50hm2以下,90%农户经营饲养业及普通种植业,10%农户是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烟草等专业户,畜牧业是德国大多数家庭农场重要的收入来源,每户农民年人均收入万马克。

德国农村环境优美。

近1/3面积覆盖着森林,许多中小城市几乎处于森林的包围之中,使德国成为一个风景秀丽的花园国家。

德国政府严格实施《土地整治法》,明确了相关村镇规划,划定自然保护区,改善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

充分听取当地居民意见,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有效地保护了乡村自然风光,农村安静又整洁,湛蓝如洗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田野,悠闲自在的牛羊,令人赏心悦目。

二、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特点德国农业的战略定位是除了提供食物外,更赋予其他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地下水、气候和土壤;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和休养的场所;为工商业提供原材料,并为能源部门提供能源。

德国林业

德国林业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国土面积为35.7万km2。

从南到北划分为五大地形区:北德低地、中部丘陵、西南部中山台地、南德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及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

德国处于大西洋和东部大陆性气候之间的凉爽西风带,温度起伏不大。

冬季平均温度在-6℃(山区)至1.5℃(低地)之间;7月低地平均温度为18℃,南方山谷在20℃左右。

上莱茵河谷气候温润,上巴伐利亚地区常有燥热风,以及哈尔茨山区夏季凉爽、冬季多雪寒冷。

全国四季降雨,年降水量北德平原为500~700mm,中部山地在700~1 500mm,阿尔卑斯山区超过2 000mm。

德国总人口8 164万(1996),在欧洲仅次于俄罗斯。

人口密度为229人/km2。

人口分布不均,莱茵河和鲁尔河畔工业区、莱茵河内卡河流域的工业区、以斯图加特为中心的经济区,以及法兰克福、汉堡、科隆、慕尼黑、德累斯顿等大城市人口密集;北德低地的草原和沼泽地区、巴伐利亚林区人口十分稀少;西部比东部的人口密度大。

德国是国际上工业领先的国家,其经济总体水平据世界第3位。

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4 210亿美元(人均29 700美元),同年的国际贸易额据世界第2位。

1995年按行业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服务性行业占36.1%,生产性企业占34.7%,商业与交通13.8%,农林渔业1.1%,其他占14.3%。

德国是一个社会福利保障制国家,社会福利保障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

对外经济贸易政策为扩大欧洲内部市场,巩固欧共体以外的老市场,并开辟新市场。

德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来源于出口。

德国经济的支柱是工业,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为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电器和电子工业。

此外,还有环保业,其在世界环保贸易中占20.5%的比重。

生物工程将是德国今后最重要的发展领域。

(一)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德国的林业年产值在30亿~40亿马克,其数额虽小,但林业在德国的环境政策中被列在最优先的地位。

德国有1/4的森林(270万hm2)被划入自然公园,1/3的森林(360万hm2)被划入景观保护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位于中欧西部,北濒北海和波罗的海。

面积356970平方公里。

人口8201.2万(1 995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8人。

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碛平原。

河流主要有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威悉河,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博登湖、基姆湖、维尔姆湖和阿墨湖。

属温带气候。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的心脏地带。

将濒海的西欧和内陆的东欧连接起来,也成为暖和的南部和寒冷的北部的横梁。

德国的地形变化颇多,主要由广阔的平原、低伏的丘陵和高耸的山脉所组成,其南部的山脉是阿尔卑斯山的一部分,连绵的丘陵和森林,自此向北延伸到北海和波罗的海。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1、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在原联邦德国,农业家庭农场是德国农业的基础。

按其农业收入的情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业的专营企业,企业主总收入中有90%以上由经营农业所得;第二类是主营企业,农外所得收入小于50%;第三类是兼营企业,农外收入超过50%。

1995年,拥有农用地面积1公顷以上的52.3万个农场中,23.5万个农场的面积在1~1 0公顷之间,约占总数的45%。

约22.7万个农场的农用地面积在10至50公顷之间,占 4 3%。

可见,原联邦德国约有88%的农场规模在50公顷以下,50~100公顷以上的较大的农场仅占11%左右。

1994年,每个家庭农场年度的纯农业收入,前者为29152马克,后者为39798马克。

2、东西部农场存在明显差异。

在德国统一之后,原民主德国通称为“新州”,那里经过土地私有化之后,原先的超大型农场(1989年4700个)已分成3万家各种形式的农业企业(1995年底)。

其中,90%以上的是个体或合伙的农场(由3~5个家庭农场组成),但它们经营的平均规模仍大于西部,约有150公顷;合伙农场更大,平均经营450公顷。

1994年个体农场收入为每个劳动力43600马克,合伙农场为55800马克。

与原联邦德国各州不同的是,在新州的农场中,所经营的土地89.9%是租赁来的,而在西部租赁面积仅占45.1%。

东部租赁土地比例较高,原因在于1990年前土地是无偿使用的,在实行私有制后,原使用的土地物归原主,只好租赁那些重新获得土地所有权但已不再从事农业活动的原地主后代的土地。

3、农业份额下降,但畜牧业持续增长。

德国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都在逐年下降。

1950/51年度,原联邦德国农业劳动力为677.6万人,到1995年下降到138.9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4%。

农林牧渔业的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1950年的22%降低到1994年的1.1%。

虽然农业的地位在下降,德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德国约1740万公顷农业用地中,牧场与可耕地面积之比几乎是 2∶7,但1994/95年度畜牧业产值达371.51亿马克,而同年农作物产值仅为242.9亿马克,即大致是3∶2。

1994/95年度,在农业销售额5730.3万马克中,动物产品占了63.3%。

畜牧业是适合精加工的产业,是德国大多数家庭农场重要的收入来源,利用草场合理地粗放式地放牧牛羊,有利于保护乡村的自然风光。

4、农工综合体、产销一体化保证了农业在工业社会中的地位。

农工综合体是指农业与其相关联的各行业在生产和分配方面的融合。

它包括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商业批发和零售部门,运输、存储、包装企业,农业信贷、金融、技术咨询等。

由于农工综合体和产销一体化,德国的农业对社会所具有的意义远远大于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微弱比例。

德国农工综合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合作组织为直接依托的农工一体化,如畜禽饲养与肉类加工、肉制品销售的一体化;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等等。

农场主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综合服务。

二是以合同形式实现生产、加工与销售一体化,农业与食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市场伙伴关系,双方订立长期合同,农场主按合同向加工企业供货。

如甜菜农与糖厂,奶牛农场与奶制品厂,水果、蔬菜和马铃薯生产者与这类产品的加工制造厂之间直接发生关系。

农民所需的生产资料,如良种、饲料、设备、燃料等等,由有关厂家按照合同如期供给。

二、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德国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 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 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部分进口也是出于调剂品种或价格因素。

劳动生产率4 0多年来有了极大提高,1950年一个劳动力只能养活10人,到1994年则能养活 95个。

国家对农业实行补贴,农产品价格上涨低于工资的增长。

据统计,1950年一个中等收入四口之家的伙食费占家庭全部支出的45%,到1993年已下降到15%。

德国北部农户经营种植业较多,南部则饲养业较发达。

目前全国农用土地1700万公顷,农户不足60万户。

德国农户年投资约300亿马克,年营业额700亿马克,其中400亿为饲养业,300亿为种植业,所生产的产品的85%作为食品工业用的原料,为9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农业中,90%农户经营饲养业及普通种植业(谷物、甜菜等),10%农户是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烟草等专业户。

专业户盈利高,但风险也大。

普通农户为减少风险,一般是饲养和种植并举,但有侧重,以应付万一的灾害。

每户农民年平均收入4.5万马克,在欧洲属中等水平。

以产值论,德国种植业中最大项目是谷物,其次是水果、甜菜、鲜花和观赏植物、蔬菜等。

在饲养业中,最大项目为奶牛,其次为猪、牛、鸡等。

1、种植业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1995年约占55%),但1995年的销售收益只有794万马克,仅占作物类产品总销售额的21.63%。

在粮食作物中,越冬作物占3/4,除了种植传统的冬小麦、大麦和黑麦以外,近几年里小黑麦(大麦和黑麦的杂交品种)发展较快,现已占到4%。

90年代以来,玉米种植面积略有增长,除了食用之外,主要用于青贮,产量高,是优良的饲料。

1995年德国青贮玉米和子粒玉米的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0%。

马铃薯的种植在德国呈下降趋势,1995年只占总栽种面积的21%,总产量为943.8万吨,比1994年减少了2.4%。

近几年来,在轮作中,叶用作物(如甜菜和油菜、芜青等)在耕地中所占的比例略有下降(表1)。

表1 1995车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单位:万公顷,万吨,公斤/公顷)作物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小麦 258.7(15.7%) 1781.5 6886大麦 211.5(19.1%) 1192.5 5638子粒玉米 32.4(8.6%) 229.7 7090青贮玉米 125.6(31.7%) 4934.8 39289甜菜 52.4(24.4%) 2609.4 49798马铃薯 31.4(20.9%) 943.8 30057油菜和芜菁 98.5(35.5%) 302.2 3068资料来源:德国联邦粮食和农林部德国栽培葡萄的历史悠久,葡萄酒世界闻名。

葡萄大多生长在山坡上(60%),其余的在山谷或平原地带。

莱茵河的上、中游地区及美茵河、内卡河、摩泽尔河的下游及易北河上游地区都是有名的葡萄产区。

全国葡萄种植面积为10.7万公顷,有77388个农场种植葡萄,大型农场较少。

在5.61万个专门种植葡萄的农场中,76%的种植面积不足1公顷,19%的种植面积在1~5公顷之间。

德国主要有16种白葡萄(占葡萄种植面积的84%)和4种红葡萄品种,其中米勒一图尔高、雷司令以及西尔万纳是酿制葡萄酒的三个最优品种。

1994/ 95年度德国葡萄汁及葡萄的产值为22.26亿马克;1994年葡萄酒的出口量为2.3亿升,德国的啤酒花产区固定在巴伐利亚、已登一符腾堡、莱茵兰-普法尔茨、萨克森、萨克森-安哈尔特和图林根等州。

此外不允许生产啤酒花。

德国每公顷啤酒花的产量大体上介于1500~2 000公斤之间。

啤酒花及其制品(花粉和浸出汁)99.5%用于啤酒生产,其余用于制药。

在正常年份,德国有近70%的啤酒花出口到100多个国家,1994/95年度啤酒花的产值为1.96亿马克。

2、畜牧业德国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1%。

在畜牧业生产总值中,又以养牛业所占比重为最大,约占65%,养猪业次之,约占24%,禽类产品约占9.4%。

养牛业的收益中,66%来自牛奶,34%来自牛肉和小牛肉。

1994年,31.45万户养牛农场共饲养乳牛53 0万头,肉牛52.2万头,奶牛总数约占欧盟的20%。

1995年共产牛奶2840万吨,鲜奶产品自给率达109%。

1995年,德国肉类产品共610.3万吨,其中牛肉和小牛肉155万吨,牛肉自给率达115%。

猪肉和家禽肉分别344.1万吨和64.1万吨,自给率分别为77%和60%;产蛋84.5万吨,自给率达75%。

1994/95年度畜牧产品的产值为371.51亿马克。

猪的存栏数为24.6万头,在欧盟国家中名列第2位。

德国普遍采用粗放式的放牧,每百公顷农用面积的牲畜数为114头,在欧盟国家中列第6位。

3、渔业和林业北海是德国最重要的捕捞区。

此外,德国还在英国西部水域和北美洲东海岸、波罗的海捕捞。

德国现有捕捞船总吨位为11.84万吨,大型远洋捕捞船队中,有13艘冷冻船和8艘活鱼捕捞船,总吨位为4.06万吨。

有1600条渔船从事近海捕捞,其中250条船用于捕虾。

在波罗的海活动的大约850艘近海渔船中,3/4属梅克伦堡-前波莫瑞近海船队。

德国远洋和近海渔业捕捞的种类主要有鲱鱼(1991占25.5%)和鳕鱼(1991年占15.6%),此外还有鲽、鳎及小虾。

大纽芬兰海滩和格陵兰海域鳕鱼资源因气候变化大大减少,北海和波罗的海的鳕鱼和宽突鳕资源急剧下降,德国大部分渔船因此不得不停止捕捞。

虽然大西洋东北部和巴伦支海的鳕鱼资源在目前和今后几年中将呈现好的景象,但由于德国捕捞船队在这片水域获得的配额太少,不足以补偿它在大西洋西北部的损失。

因此,德国近年来渔获量呈下降趋势。

1991年捕捞总量为25.4万吨,1994年下降到13.72万吨,总收入为1.143亿马克,与1993年相比渔获量减少约10%,收入减少约13%。

1994年,德国内水渔业提供了大约1.45万吨食用鱼,其中食用鳟鱼为2.52万吨,池养鲤鱼1.23万吨,还有主要产自河流湖泊中的7000吨其他食用鱼。

德国的生鱼供应绝大部分依赖进口(进口约占84%),渔业产量仅占德国生鱼供应量的16%。

德国鱼的进口从1993年的129.1万吨增长到1994年145.7万吨,出口量则相应地从48.8万吨上升到51.9万吨。

德国是欧盟中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森林总面积为10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

森林中约2/3是针叶树种(主要是云杉和松树),其余是落叶树种(主要是山毛榉和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