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宁夏回族自治区 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卷A卷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1. (15分)(2019·上海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①截至2013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38个。
梳理以往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开发以及利用,如乌丙安等(2010)从宏观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方法进行了细致的介绍,王巨山(2011)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应当进行旅游开发的问题。
②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我们不能发现和理解他的历史性、稀有性和民族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的测量则更能体现其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性。
传统研究的样本量都基于抽样调查或者更为有限的资料;大数据的应运而生,为跨时空的国际知名度研究提供了条件。
③我们使用基于英语书面语言语料库中提及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词频统计研究方法,研究中所用到的300年来的书籍数据来源于最新版谷歌图书语料库(共811万种英语书籍)。
考虑到每年书籍及书籍词汇总量不一,本书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的“词频比例”,即其在海量数据中出现的次数与海量书籍中全体单词总量的比值,来代表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在该时段内的文化影响力。
④从统计结果来,1700-1800年间仅有皮影戏和妈祖被少量提及。
1900年以后,其他项目才被普遍提及,京剧、书法、端午节等词汇被提及的频次都有明显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国前后出现了明显的波动起伏,最为明显的是,妈祖和京剧在建国后都出现了骤升的较高梯次。
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妈祖在1960年左右出现了300年来的最高峰值;京剧在建国后的知名度也有巨大提升,在1966年达到一个小高峰后明显波动下降,并在改革开放后显著上升,直至1981年左右达到300年来的最高峰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宁夏育才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音乐的发展过程,从制造乐器的技术角度讲,是从制造较为接近自然的乐器(如钟、鼓、磬等)向非自然的乐器(含有大量的技术性制造因素)发展的。
从乐器的发声中,我们对声音的感受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祭祀、庆典等群集性活动的外在性向个人化的内心活动深入的,甚至是向个人心理的潜在活动深入的。
这些活动也决定了音乐对人类自身精神的深入。
而音乐本身也随着乐器本身的变化亦或是发展而趋向于更加复杂、微妙,更加深入地以声音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内心。
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有它的特性:一是以呈现的方式;二是以激发的方式。
也许,还有第三种,也即是用音乐试图创造我们人类完全没有感受过的东西。
科学家对人类生命本源——基因的研究,对人类未知的极其遥远神秘的外太空的探索,都将带来新的音乐源泉。
可以说,音乐体验或是感受的过程是我们亲近世界、亲近我们自己以及他人感情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体验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者对自己的感情体验的过程,是相互交融、浸透、共鸣的过程。
音乐的感受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无论是普通音乐听众,还是音乐家,音乐带来的感情体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要素。
甚至可以说,对音乐没有感受力的人,很难说是一个有着完整心理感受的人。
音乐训练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
有很多并非受到过专门训练的人,他们依然可以对音乐有着非同一般的感受。
他们甚至可以对音乐的内涵有相当准确的表述。
而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如果他只是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无动于衷,那么他就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
音乐中有着异常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
人们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但是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含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宁夏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中国书法史的高峰,魏晋书法所彰显出的风度和气象是后世始终都无法超越的。
儒学精神的存在使魏晋书法能始终保持中和唯美的发展状态,并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相契合,最终成为中国书法的典范。
在先秦的儒家思想中,艺术与道、德、仁相辅相成。
但这之后发生了变化,艺术的地位日趋下降,到西汉《礼记·乐记》就变成“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了,书法也由此而被视为“小道”“末技”。
所以,当汉末书法发展出现第一次自觉时,士子们抛却儒家典籍而疯狂研习草书的行为,立即遭到谨守礼法的儒士们的严厉批判,东汉辞赋家赵壹的《非草书》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的。
赵壹的《非草书》对处于起步状态的草书做了很好的规整,并把书法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内,使书法的发展有了厚重的思想基础,为魏晋书法高峰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和文化条件。
魏晋时期是世家大族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而儒学精神则借助世族这一社会载体发挥作用。
自两汉开始形成的经学传统对于如琅琊王氏、东海王氏、龙亢桓氏等家族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魏晋时期的一些新兴家族也大多是汉代儒生之后,如颍川钟氏、河东卫氏等。
颖川钟皓、卫暠、庾乘等虽然不愿出仕,但无一例外都是当时著名的儒生,并因为精通儒学而对士林产生较大影响。
魏晋时期,这些家族的发展和繁荣都是在以儒学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展开,即使后来天下大乱家族迁移,这些有着优良儒学传统的家族也始终没有抛弃礼法。
魏晋时期,世族门第成为儒学和书法传承发展的共同载体,书法的发展处处彰显儒学精神。
书法在各家族中没有成为纯粹的艺术,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并按照家族儒学精神的引导向前发展。
汉魏之际最有名气的书法文化家族是颍川钟氏,这个家族是非常典型的儒学世家。
在书法上,钟繇对当时新出现的楷书进行了规整,他将隶书的草化、扁平、波磔等问题进行了合理化处理,使书法向着方正典雅的方向发展,这非常符合儒家中和的美学思想。
宁夏回族自治区 高三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II)卷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三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一桌饭消费竟高达1.5万余元,这张令人瞠目结舌的账单是海南省有关部门联合调查组在海口一家酒店暗访公款高消费等问题时看到的。
B . 在“国五条”发布以来的政策敏感期里,本市地产界的拿地大户们似乎都对拿地抱持观望的态度,土地交易市场呈现出一幅人去楼空的萧条景象。
C . 面对央视的曝光和舆论的批评,苹果公司的声明“假、大、空”,其傲慢的态度昭然若揭,这无疑是对监督的嘲笑,是在给消费者的伤口撒盐。
D . 这篇杂文的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全文旁征博引,融古通今,其中的许多引证看似雪泥鸿爪,其实环环相扣,凸显了文章主线。
2. (2分) (2016高一下·鸡西期末)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大会以后,很多企业领导端正了认识,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了整顿的力度。
B . 经考古专家20 多年的整理、研究和发掘,被学术界评定为我国20 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获得—系列重大成果。
C . 李少康在师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四处搜集和研读有关自动化控制的各种资料,运用最新的技术改革了放映设备。
D . 广东国投破产事件暴露了中国金融业的风险隐患,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提供了教训,向我国金融业敲响了警钟。
3. (2分)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为英雄金训华守墓37年的陈健,获得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的称号。
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一个生者对一个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
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A . 约束淡去风范B . 制约淡忘风范C . 约束淡忘风尚D . 制约淡去风尚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4. (6分) (2015高二上·吉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2019届宁夏高三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宁夏高三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
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
“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
“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
“粉丝”通过微博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
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
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现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
”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
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
而一些很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
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语文
银川一中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命题教师:王娅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考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吉祥瑞兽龙是国家祥瑞。
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
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
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
在这里,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
不过,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相关,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
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
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风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至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
比如人们会选择在这天理发,俗称“剃龙头”,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能够像龙一样精神饱满,生机无限。
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
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
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银川一中202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D( A ."在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上落实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曲解文意。
根据原文第①段"美好生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知,选项将"实现"美好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混淆了。
B.选项强加因果。
原文第②段的表述是"而人的主观感受也会由于个体参与劳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而不同。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制约美好生活的客观物质因素逐渐降低,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观感受无法调节和把握"。
C ."能得以实现"分析有误。
原文第③段的表述是"过去的各种美好的设想却因为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并没能够成为现实"。
故选D )2.C("列举古今中外多个例子"分析有误。
原文第③段中只列举了古代中国社会和古代西方社会的例子,并没有涉及"今"。
故选 C )3.C("根本不可能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的推论片面、绝对。
原文第④段的表述是"否定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因此,劳动也就成为被迫的、不自由的活动,无法成为无产阶级追求美好生活的真正手段"。
故选 C )4.C(C.“主要依靠”错误,材料三“人类对于自然语言的理解,除了依靠语言内部各种关系的知识之外,还需要依靠外部物理世界、外部精神世界和外部社会历史世界等背景知识”是说,人类对于自然语言的理解既要依靠语言内部各种关系的知识,也要依靠外部物理世界、外部精神世界和外部社会历史世界等背景知识。
)5.A(A.“由于使用了Transformer神经网络架构”错误,原因是使用了Transformer神经网络架构并通过连接大量的语料库来训练。
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卷答案 (1)
银川一中高三年级三模语文参考答案1.B(A项“中国诗歌史上”错,文章第一段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C项题画诗不是“根据一幅画写一首诗”,而是题在画上的诗;D项题画诗咏写的对象非常丰富,除了列举的种类外,还有其它种类,注意第一段中的“等等”。
)2.C(“生活中的实景”错,应该是画面实景。
)3.D(不能说是“真实写照”,只能说是象征统治阶级的党争)4. (3分)D(钞:劫掠之意。
)5. (3分)C(①为苏定方的事情。
⑤表明裴行俭的战绩。
⑥表明裴行俭的谨慎。
)6.(3分)B(“一举擒获....”的说法错误,应是将先擒获的阿史那都支和诸部酋长押送到碎叶城,等擒获李遮匐后,又一并押到京师。
)7.(10分)(1)他(故意)高声说:“天太热,不可以前进,应该在此驻军到秋天。
”阿史那都支侦察知道了这一情况,于是不加戒备。
(得分点:“扬言”,“觇”,“设备”各1分)(2)行俭率领孤军,深入万里之外,未交锋就取得了胜利,叛乱之徒被擒获平定,可以说文武双全,应该授予两个职位。
(“提”,“禽夷”译为被动式,各1分,语意通顺1分)(3)正从车中取粮食,车内壮士突然跃出,后面的伏兵也紧接着到来,,(抢粮的突厥兵)几乎全部被杀或被捉。
(“方”,“突出”及补出省略内容”各1分)8.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对两处得1分)9.运用了拟人、对比的手法。
(修辞手法各1分)拟人手法:作者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也即诗题中的秋风,当它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诗人“君“,也即诗人。
(2分)对比手法:秋风去年与诗人分别,而今听到秋蝉鸣叫又回到诗人身边,今昔对比形象而准确地点明秋风去而复还的特点。
(1分)10. 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
(2分)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
银川一中高三年级三模语文参考答案
银川一中高三年级三模语文参考答案1.B(A项“中国诗歌史上”错,文章第一段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C 项题画诗不是“根据一幅画写一首诗”,而是题在画上的诗;D项题画诗咏写的对象非常丰富,除了列举的种类外,还有其它种类,注意第一段中的“等等”。
)2.C(“生活中的实景”错,应该是画面实景。
)3.D(不能说是“真实写照”,只能说是象征统治阶级的党争)4. (3分)D(钞:劫掠之意。
)5. (3分)C(①为苏定方的事情。
⑤表明裴行俭的战绩。
⑥表明裴行俭的谨慎。
)6.(3分)B(“一举擒获”的说法错误,应是将先擒获的阿史那都支和诸部酋长押送到碎叶城,等擒获李遮匐后,又一并押到京师。
)7.(10分)(1)他(故意)高声说:“天太热,不可以前进,应该在此驻军到秋天。
”阿史那都支侦察知道了这一情况,于是不加戒备。
(得分点:“扬言”,“觇”,“设备”各1分)(2)行俭率领孤军,深入万里之外,未交锋就取得了胜利,叛乱之徒被擒获平定,可以说文武双全,应该授予两个职位。
(“提”,“禽夷”译为被动式,各1分,语意通顺1分)(3)正从车中取粮食,车内壮士突然跃出,后面的伏兵也紧接着到来,,(抢粮的突厥兵)几乎全部被杀或被捉。
(“方”,“突出”及补出省略内容”各1分)8.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对两处得1分)9.运用了拟人、对比的手法。
(修辞手法各1分)拟人手法:作者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也即诗题中的秋风,当它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诗人“君“,也即诗人。
(2分)对比手法:秋风去年与诗人分别,而今听到秋蝉鸣叫又回到诗人身边,今昔对比形象而准确地点明秋风去而复还的特点。
(1分)10. 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
(2分)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
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
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
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
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
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
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
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宁夏银川一中2019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题画诗,是紧紧围绕着某幅特定的绘画作品而创作的诗。
它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家的独创,在繁花锦簇的诗歌园地中独放异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无数天才的文学艺术家们,将诗以高超的书法题写在画幅上,再加之以精工的印章,与绘画形成完美的艺术形象,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
由于绘画题材丰富多彩,多种多样,题画诗的内容也极为广博纷繁,或咏写花草树木,或咏写山水田园,或咏写鸟兽虫鱼,或咏写人事季候,或咏写纸笔楼阁,等等,但就其思想倾向而言,大约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生动形象地再现画面的形象,深刻地开掘出画面的底层意蕴,描写出画面应该具有而又画不出的诗意,即所谓“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这样的题画诗,不仅是“画中之画” ,而且更具有“画外之意”了。
如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不仅生动地再现了画面上的景象,而且还写出了画外意,丰富了原画的意境。
一、三两句描写画面的实景,但第二句说春天江水之暖是鸭子最先知道的,第四句说正当蒌蒿芦芽生长之时,美味的河豚鱼在长江中逆流而上了,这是画面上没有的,也是任何高明画师画不出来的,但苏轼却凭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来了,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春意和生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可谓是“画之不足,题以发之”的妙诗。
二类是借观看绘画赞美高洁的品格,抒写人生的感悟,表达艺术体验和对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
如果说上一类诗基本上属于题中应有之意,这一类诗则是借题发议,借题发挥。
如元代王冕《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后二句借墨梅抒情。
这既是咏梅、赞梅,更是诗人高尚人格和美好情操的真实写照。
这发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感染着、启迪着每一个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命题教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搞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
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
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
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
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
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
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
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
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
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
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
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此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C.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
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旳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堂号袁炳发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落户黑龙江时,发生过一件事。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投奔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陷入困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一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又来吃鸡,便手拎棍棒冲出门。
冲出门的张爷,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
此时窃贼也听见门外的动静,慌乱中丢物而逃。
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一看,是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
张爷想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用的正是这个袋子!当时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三个字不甚明白。
上小学一年级后,父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
那时候,家族堂号是一个标识或者说符号,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掷于地上,瞥我大伯一眼,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我大伯见状,傻眼了,马上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人丢不起呀!”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咱们百口难辩!”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
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
”父亲掉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
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足迹,人畜如果晚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
我父亲在路上仔细查看,循着一趟可疑的足迹追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
那天半夜时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
三人直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的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
这件事的发生,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赢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
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厂长面前,极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
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每人都娶了一位好姑娘。
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三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
几年后,“文革”开始,“红卫兵”的“破四旧”将我家的牌位、堂号掷于火堆,焚烧一尽。
当时,大伯为了保护堂号,和“红卫兵”们厮打起来。
结果,大伯的一条腿被“红卫兵”们打伤致残。
从此,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
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么,问他也不作答,只是从他舒坦的面容上,猜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揭开。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我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旧衣时,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我大伯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嘘一口气,就咽气了。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其实,大伯前胸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
(选自《安徽文学》2017年第6期)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既可展现“我”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更具真实感。
B.张爷爱憎分明:因误会而对“我们家”失望,误会消除后又极力帮助“我们家”。
C.作者善于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我们家”优良家风之所以能得以传承,离不开父辈们对“堂号”的坚守与保护。
5.简要分析划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6分)6.“敦本堂”这个堂号对“我们家”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