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刺疟原文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第三十五篇疟论

黄帝内经第三十五篇疟论

黄帝内经第三十五篇疟论疟病发作有二种情况:一种是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所谓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叫做应四时;另一种与此不同,四时皆发,这叫做反四时。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黄帝内经第三十五篇疟论,更多黄帝内经请关注。

本篇要点:一、本篇对疟病的病因、病理、病状、治法、等作了详细的探讨。

其中包括一日发、间日发、数日发以及寒病多少、但热不寒和日晏、日早等各种情况。

二、疟病的形成,大都由于感受风寒、水气、暑热等病因所致。

受邪先后不同,则寒热情况亦异。

痒疟则是由于肺素有热的关系,所以但热不寒。

三、疟邪在人体内,必和卫气相逢才能发病;病至及期,阴阳气衰,邪气和卫气相离,病才休止。

因邪气所中有浅深,和卫气相逢的时间就有差别,因而有日发、间日发、数日一发以及渐迟、渐早的不同。

四、发作时的寒热交作,是由于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并所致。

五、疟病发作有二种情况:一种是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所谓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叫做应四时;另一种与此不同,四时皆发,这叫做反四时。

六、疟疾的治疗,攻邪应在未发病之前或已衰之后,正当发作时不年进行针刺恐邪未去而正先受伤。

原文和翻译: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黄帝问道:一般说来疟疾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他的休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麽道理?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

岐伯回答说: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起于毫毛竖立,继而四体不舒,欲的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颌鼓动,腰脊疼痛;及至寒冷过去,便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欢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黄帝道:这是什麽原因引起的?请说明它的道理。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疼;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刺疟》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刺疟》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刺疟》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刺疟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

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

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

疟脉小实急,灸陉少阴,刺指井。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

凡冶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

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

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

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

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

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

先项背痛者,先刺之。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刺疟篇第三十六原文及翻译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刺疟篇第三十六原文及翻译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刺疟篇第三十六原文及翻译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原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是为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善,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是为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是为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是为五脏所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

是谓五脏之脉。

【译文】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发生的病变:心气失调则嗳气;肺气失调则咳嗽;肝气失调则多言;脾气失调则吞酸;肾气失调则为呵欠、喷嚏;胃气失调则为气逆为哕,或有恐惧感;大肠、小肠病则不能泌别清浊,传送糟粕,而为泄泻;下焦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液泛溢与皮肤而为水肿;膀胱之气化不利,则为癃闭,不能约制,则为遗尿;胆气失调则易发怒。

这是五脏之气失调而发生的病变。

五脏之精气相并所发生的疾病:精气并与心则喜,精气并于肺则悲,精气并于肝则忧,精气并于脾则畏,精气并于肾则恐。

黄帝内经第五十篇刺要论

黄帝内经第五十篇刺要论

黄帝内经第刺要论黄帝内经第五十篇刺要论《刺要论》阐述了依据疾病所在部位确定适宜的进针深度的针刺要领。

同时指出:违背了这一要领,就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黄帝内经第五十篇刺要论,更多内经阅读请关注。

分别说明人体各部位因针刺深浅不当导致五脏在相应季节产生的种种病变。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①,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

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②寒栗。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③胻④酸,体解亻亦然不去矣。

【注释】①浮沉:这里指病位的深浅。

②泝泝然:逆流而上,这里形容怕冷的样子。

③销铄:指病久枯瘦。

④胻:脚胫。

【译文】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方面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浅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当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违背这一法度。

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处,而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

因此,针刺深浅不当,反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五脏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

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因此,该刺毫毛腠理的,不要伤及皮肤。

若皮肤受伤,就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肺脏功能扰乱后,以致到秋天时,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的症状。

该刺皮肤的,不要伤及肌肉,若肌肉受伤,就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发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的病症。

剌疟篇第三十六之一从六经症状针剌治疗疟疾

剌疟篇第三十六之一从六经症状针剌治疗疟疾

剌疟篇第三十六之一从六经症状针剌治疗疟疾疟疾一病,为害很深很广泛,古哲不但从道理上探讨深刻,而且在针剌治疗中创造积累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经验,这一篇就是古代针剌治疗疟疾的集大成性总结。

第一,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所谓足太阳经疟疾病,是从疟疾发作过程中的症状特别呈现在足太阳经所过路线和区域中。

表现出腰痛、头重、发寒是从背部开始,先寒而后热。

热的程度厉害,口渴难忍,热来汗出,难以好转。

古哲发现足太阳经的大郄,也就是委中穴放血疗法有很好的疗效。

第二,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亻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所谓足少阳之疟疾,主要表现是病人特别疲惫无力,身体如解脱了一样,发寒与发热都不是非常严重,病人特别不喜欢见人,一见人就会吃惊害怕,热多时也有汗出。

应该剌足少阳经的经穴,如风市、阳陵泉之类。

第三,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

刺足阳明跗上。

所谓足阳明经疟疾,发作时总是先令人感觉寒冷,如冷水浇身一样,过了很久才会有发热现象,热去汗出,病人还特别喜欢看见日月光火气,才感受到轻松一点。

这种疟疾应该剌足阳明经足背上的冲阳穴。

第四,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所谓足太阴脾经之疟疾,最明显的症状是病人闷闷不乐,常常叹息,不想吃食,多发寒热,热时汗出。

发作时病人还会有呕吐症状,呕吐之后病势减弱。

这时候立刻取用足太阴经的穴位如阴陵泉血海之类。

第五,足太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所谓足太阴肾经之疟疾,特别令人呕吐不休,多发寒热,热多寒少,病人还特别喜欢闭户窗而处暗中,这种情况下病就难治了。

这种病态应该与疟疾原虫分泌的毒素伤害了人的大脑才出现的。

第六,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

黄帝内经第三十五篇疟论

黄帝内经第三十五篇疟论

《黄帝内经第三十五篇疟论.doc》疟病发作有二种情况:一种是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所谓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叫做...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neijing/164234.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黄帝内经38【p166-p170第三十五篇疟论】

黄帝内经38【p166-p170第三十五篇疟论】

黄帝内经38【p166-p170第三十五篇疟论】【第三十五篇疟论】【第一节疟疾、往来寒热】我们继续讲,疟论,第三十五,这一篇,《黄帝内经》第三十五篇,疟,这个疟的定义,有的人定义成疟疾,往来寒热,打摆子,有的人定义很多,都没有关系,中医呢,是辩症论治,有症,我们按照症来做。

这个,当然整篇介绍的,很像疟疾,那代表古代就有这个病了,不是现代有这种病,这种时疫啊,就是好像SARS,或者是那个禽流感,这种,都是时疫。

在过去呢,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在中国,非常多的疟,疟到处横行,那我们用针灸的手法,是可以把他完全治好。

所有的,黄帝问,所有的痎疟呢,皆生于风,它发作有时,这个有的人是一天发一次啊,有的人是隔天发一次啊,有的人好几天才发一次,发作的时候,很好玩,有的人是忽冷忽热,有的人呢,先发冷再发热,有的人呢,不是,先发热再发冷,这个症状那么多,但是都是风,风就是外感,有外面传进来的。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从皮肤毛孔进来,“伸欠”都是在太阳经,病带太阳,本来伸,打哈欠,伸腰,伸懒腰,因为是肾在管这个“伸欠”,那太阳跟肾是表里,所以我们表症上会看到,“乃作,寒慄鼓颔”,就是这个会有发汗的现象,“腰脊俱痛”,背痛,背痛,都是太阳经上痛,那“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发冷发热,一直在交换的现象,他这里就提到,寒的症状呢,病人会发抖,一直在抖,全身那个牙齿在打颤,牙齿骨颤,骨寒嘛,就是牙齿在打颤。

背后腰,通通痛。

那热的时候,发热的时候,头痛,渴,这是寒热发的时候,不同的症状。

那黄帝问啊,为什么这样子?第295页,岐伯说,“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

”这是阴和阳在争,虚实在抢,我们等于是身体的正气跟病邪在相争,相争的时候,产生的现象。

如果说,“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慄鼓颔。

”因为阳明经过牙齿这边嘛,牙齿会打颤,什么叫,为什么我们称为阳并于阴?我们阳啊,每一个阴,所有脏里面,我们每一个身上的肌肉,都是阴阳,阴阳,如果我们用脏腑来分,脏,肝心脾肺肾就是阴,当然小肠、胃、大肠、膀胱就是阳,那以肌肉来分的时候,那肥肉就是阳,瘦肉就是阴。

《黄帝内经14》35疟论篇36刺疟篇

《黄帝内经14》35疟论篇36刺疟篇

《黄帝内经14》35疟论篇36刺疟篇疟论篇第三十五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黄帝问,痎疟的疾病,都自风来,但有时亦有恶寒发热的现象,是为什么呢?歧伯对曰,疟之始发也。

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

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歧伯回答道,疟病初发时,必先起汗毛战栗状,伸展哈欠连连,再次则成恶寒齿战不止状,牵引腰背疼痛,一旦寒去则身体内外均发热,头痛如破,口渴想喝冷的饮料。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黄帝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此疾病,请详言之。

歧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

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

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

三阳俱虚,则阴气胜。

阴气胜,则骨寒而痛。

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

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

外内皆热,则喘而渴。

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胜,藏于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

此令人汗空疎,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

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

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

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歧伯回答道,这是体内阴阳相交互争造成,其间虚实更易,阴阳互移变化造成的。

阳入阴中,则成阴实而阳虚,若是阳明虚了,则呈现战栗齿抖不止,若是太阳虚了,则出现腰脊背部强硬头痛等症状,若三阳俱虚,则阴必遇实,一旦如此,病人必阴寒自骨内而生,皮肤、骨头皆痛,又由于寒系自内生,所以表里皆寒也。

阳若过盛则体外壮热,里阴虚则内必生热,一旦内外皆热,病人会喘息且口渴,所以会想喝冷饮也。

这些都是肇因在夏日伤于暑热之气,此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血气的居所,如此就造成汗孔松弛,肌肉腠理疏松,到了秋天,容易汗出,毛孔开而受风,也有人是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

人体卫阳之气,白日行于表于腑,夜间行于里于脏,这种病气如与阳同出则在外,如舆阴并行则入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造成一日发作一次。

黄帝内经·疟论(2)原文

黄帝内经·疟论(2)原文

黄帝内经·疟论(2)原文疟论(2)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

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

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

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

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岐伯说:以上是指邪气侵入于头项,循着脊骨而下者说的,但人体各部分的虚实不同,而邪气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所以邪气所侵,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

例如:邪中于头项的,卫气行至头顶而病发;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部而病发;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而病发;邪中于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而病发;凡卫气所行之处,和邪气相合,那病就要发作。

所以说风邪侵袭人体没有一定的部位,只要卫气与之相应,腠理开发,邪气得以凑合,这就是邪气侵入的地方,也就是发病的所在。

帝曰:善。

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黄帝道:讲得好!风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为什麽风病的症状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休止呢?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岐伯说:风邪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需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黄帝道: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为什麽?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

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岐伯说: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因而汗大出,腠理开泄,再遇到寒凉水湿之气,便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又伤了风邪,就成为疟疾了。

所以水寒,是一种阴气,风邪是一种阳气。

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黄帝道:有一种先热而后寒的,为什麽?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五篇:疟论(四)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五篇:疟论(四)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五篇:疟论(四)SW35——《疟论篇第三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D0101痎:1、《素问直解》注:“痎疟,阴疟也。

《生气通天论》云:‘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帝问痎疟皆生于风,谓痎疟不必尽生于暑,而有生于风者。

‘痎’,阴疟也;‘疟’,阳疟也,故曰皆也。

”2、《内经注评》注:“马莳,痎,音皆,后世从痎,误也。

痎疟者,疟之总称也。

王冰以为老疟,不必然。

痎疟皆生于一风,则皆字一字,凡寒疟、温疟、瘅疟,不分每月、每间、三日,皆可称为痎疟也。

”3、痎,jie1。

据《说文》:“二日一发疟”、《百度百科》云:“指隔日发作的疟疾,引申指两日一次之事。

如痎疟、痎市(隔日一次的集市)。

”及《疟论》后文所述可知:当从《说文》之解。

D0101蓄作:1、姚春鹏注:“不发谓之蓄,发作谓之作。

”2、蓄,蓄积,即《岁露论》LS79—Q0102之“稸积”。

Q0201阴、阳上下交争:1、《类经》十六卷四十八注:“阳气者,下行极而上;阴气者,上行极而下,邪气入之,则阴阳上下交争矣。

”2、《素问悬解》注:“疟之发也,阴气不和于阳,阳气不和于阴,故阴阳上下交争。

阳争于上,则阳实阴虚;阴争于下,则阴实阳虚;上下交争,则虚实更作;交争更作,则阴阳相移也。

”3、阴者,寒气也;阳者,热气也。

即寒气、热气上下争胜。

Q0201虚实更作:姚春鹏注:“阴阳交争,阴胜则阳虚,阳胜则阴虚,疟疾发作时,阴阳更替相胜,故有寒有热,虚实更作。

”Q0201阴阳相移也:姚春鹏注:“阳并于阴,阴并于阳,虚实互相移易转化。

”Q0202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1、姚春鹏注:“阳明主肌肉,其经脉交于颔下,故虚则恶寒战栗而颔动。

”2、《内经校释》注:“阳明主肌肉,故虚则恶寒战栗。

其脉自交承浆,分行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

故气不足,则颐颔振动。

”Q0205昼日行于阳:1、《素问悬解》卷五《疟论》黄元御注:“卫气行于阳经。

”2、阳者,阳处也。

刺疟篇原文与译文

刺疟篇原文与译文

刺疟篇原文与译文以下是《剌疟筒》的原文与译文:原文:尼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体,毫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毫酒浙,酒浙毫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窘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尼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毫热,热多毫少,欲闭户腾而处,其病难己。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膻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

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膻中悟悒,刺足厥阴。

肺疟者,令人心意,衰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毫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苔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脾疟者,令人意,膻中瘸,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署疟者,令人洒酒然,腰脊癌宛转,大便难,目晌胞然,手足意,刺足太阳、少阴。

疟发身方热,刺附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意。

译文:患足少阳经疟疾的病人会觉得全身不舒服而厌恶见人。

当疟疾发作时虽然身上有发热感觉、心中有恐惧感身上也有疼痛感觉。

疟疾发作时多出汗、发热。

治疗时应当针刺足少阳经。

患足阳明经疟疾的病人先感到毫冷冷的感觉象被水淹没-样冷特别3的时候则后发热热退了汗一出来就感到魔快。

当疟疾发作时见日月火光。

治疗时应当针刺足阳明经的足背高骨上面的穴位。

患足太阴经疟疾的病人会阿闷不乐、经常叹气食欲不振、经常有冷热交替症状、发病时必呕吐。

病一发作就呕吐呕吐过后则病就减轻。

治疗时应当针刺足太阴经的鱼际六(荥穴)。

患足少阴经疟疾的病人有呕吐症状吐后觉得冷热往来频繁。

病人伯闭户独居静处此病难以治愈。

治疗时应当针刺足少阴经的输六和原六太溪。

患足厥阴经疟疾的病人会有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病状象瘤闭症然而并不是癃闭症。

此病还表现为大便后即有恐惧感气不足膻中阿闷不乐等症状。

治疗时应当针刺足厥阴经的太冲穴出血。

患肺疟的病人心先毫冷,亳冷过后又发热热后即惊恐不安好像见到了鬼神一样。

《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

《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

《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方面的要领。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

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㑊然不去也。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浅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当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违背这一法度。

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处,而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

因此,针刺深浅不当,反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五脏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

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因此,该刺毫毛腠理的,不要伤及皮肤,若皮肤受伤,就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肺脏功能扰乱后,以致到秋天时,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的症状。

该刺皮肤的,不要伤及肌肉,若肌肉受伤,就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发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的病症。

该刺肌肉的,不要伤及血脉,若血脉受伤,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夏天时,易患心痛的病症。

该刺血脉的,不要伤及筋脉,若筋脉受伤,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秋天时,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的症状。

该刺筋的,不要伤及骨,若骨受伤,就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冬天时,易患腹胀、腰痛的病症。

该刺骨的,不要伤及骨髓,若骨髓被损伤,便使身体枯瘦、小腿酸痛,肢体懈怠行动无力的病症。

每天学习黄帝内经刺疟论,三阳三阴治疟法

每天学习黄帝内经刺疟论,三阳三阴治疟法

每天学习黄帝内经刺疟论,三阳三阴治疟法跟随倪海厦老师一起,学习《黄帝内经》,学习古人不生病的智慧。

空闲时间多的,可以视频对照着文字一起学,空闲时间少的,就看文字内容,几分钟也就看完了。

今天的内容尽量不要拖到第二天再学习,可能到第二天,积累了更多,更加的不想学习了。

学习贵在坚持,希望大家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有所收获。

就只是这样子而已,因为节气的关系,所以如果说没有按照这个夏伤于暑秋必病疟,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那这个就是按照节气走因为四时,不按照节气因为四时的节令不对,就会有这种现象,所以说要因节气而异。

那307页呢,这个温疟和寒疟,大部分它各居在何处呢,属于哪个障呢?岐伯就回答了,说温疟者得在冬天的时候中于风寒,这个时候呢气本身寒气藏于骨髓里面,因为冬中于寒的时候很深,一般都是很深,冬天是骨病,肾脏在管,所以如果一重的话就会重到骨。

那到春天的时候这阳气大发,那因为伤在骨头里面,那阳气发生的时候只是在肌肉皮肤表面上,那骨头里面阳气病气还是在骨头里面并没有发出来那这个时候的时候,那病里面本身的病就在骨头里面,从去年的冬天一直带到春天,带到今年的夏天的时候,夏天遇到大暑,暑气很旺,燥热的时候,就是说脑部肌肉日消,皱里都发泄,这个时候你或有用力,比如说你去做劳动的工作,造成这时候邪气和汗一起出来的时候,因为这个病原来藏在肾脏里面,很深,冬天的时候太冷了,这个病气呢是从里面往外走的,像这样子的情形的话,就会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这是温疟。

所以温疟的话大部分都是刚开始的时候病的早因是因为冬天的寒冷太冷了而伤到骨头,阳盛则遏。

那如果衰的时候这个病气反入,一回来以后表阳又虚掉了,阳虚就增寒了,就是温疟,所以就会造成了先发热再发寒,所以看起来先发热再发寒,好象是那个热比较多,其实这个是温疟是最早是伤于寒,因为寒在里面,所以造成这种看起来是这种现象,先热后寒。

那瘅疟呢,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因为劳动太多而造成的,这个瘅疟的人肺素有热,一般做劳力工作的人因为他出劳力,一直在动,耕田哪、做土木工,这个做劳力的,水泥工这种,本来这个人的肺就比较平常人热得多,因为他劳力工作者汗流得很多,肺就会比较热。

黄帝内经·疟论原文

黄帝内经·疟论原文

黄帝内经·疟论原文本篇要点:一、本篇对疟病的病因、病理、病状、治法、等作了详细的探讨。

其中包括一日发、间日发、数日发以及寒病多少、但热不寒和日晏、日早等各种情况。

二、疟病的形成,大都由于感受寒、水气、暑热等病因所致。

受邪先后不同,则寒热情况亦异。

痒疟则是由于肺素有热的关系,所以但热不寒。

三、疟邪在人体内,必和卫气相逢才能发病;病至及期,阴阳气衰,邪气和卫气相离,病才休止。

因邪气所中有浅深,和卫气相逢的时间就有差别,因而有日发、间日发、数日一发以及渐迟、渐早的不同。

四、发作时的寒热交作,是由于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并所致。

五、疟病发作有二种情况:一种是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所谓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叫做应四时;另一种与此不同,四时皆发,这叫做反四时。

六、疟疾的治疗,攻邪应在未发病之前或已衰之后,正当发作时不年进行针刺恐邪未去而正先受伤。

原文和: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黄帝问道:一般说来疟疾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他的休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麽道理?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

岐伯回答说: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起于毫毛竖立,继而四体不舒,欲的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颌鼓动,腰脊疼痛;及至寒冷过去,便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欢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黄帝道:这是什麽原因引起的?请说明它的道理。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疼;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岐伯说:这是由于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虚实相互移易转化的关系。

阳气并入于阴分,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颌鼓动;太阳经气虚,便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更胜,阴气胜则骨节寒冷而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觉寒冷。

《黄帝内经·素问》——第50刺要论篇(对照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第50刺要论篇(对照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第50刺要论篇(对照参考译文)【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翻译】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方面的要领。

【原文】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翻译】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浅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当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违背这一发度。

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处,而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

因此,针刺深浅不当,反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五脏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

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原文】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淅淅然寒慄。

【翻译】因此,该刺毫毛腠理的,不要伤及皮肤,若皮肤受伤,就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肺脏功能扰乱后,以致到秋天时,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的症状。

【原文】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翻译】该刺皮肤的,不要伤及肌肉,若肌肉受伤,就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发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的病症。

【原文】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翻译】该刺肌肉的,不要伤及血脉,若血脉受伤,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夏天时,易患心痛的病症【原文】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翻译】该刺血脉的,不要伤及筋脉,若筋脉受伤,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秋天时,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的症状。

【原文】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翻译】该刺筋的,不要伤及骨,若骨受伤,就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冬天时,易患腹胀、腰痛的病症。

黄帝内经·刺疟(2)原文

黄帝内经·刺疟(2)原文

黄帝内经·刺疟(2)原文刺疟(2)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肝疟,使人面色苍青,时欲太息,厉害的时候,形状如死,治疗方法,刺足厥阴经出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

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脾疟,使人发冷,腹中痛,待到发热时,则脾气行而肠中鸣响,肠鸣后阳气外达而汗出,治疗方法,刺足太阴经。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婉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

刺足太阳少阴。

肾疟,使人洒淅寒冷,腰脊疼痛,难以转侧,大便困难,目视眩动不明,手足冷,治疗方法,刺足太阳、足少阴两经。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

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胃疟,发病时使人易觉饥饿,但又不能进食,进食就感到腕腹胀满膨大,治疗方法,取足阳明、足太阴两经横行的络脉,刺出其血。

疟发身方热,刺趾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

治疗疟疾,在刚要发热的时候,刺足背上的动脉,开其孔穴,刺出其血,可立即热退身凉;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如疟疾刚要发冷的时候可刺手阳明、太阴和足阳明、太阴的俞穴。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

如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刺背部的俞穴,用中等针按五胠俞各取一穴,并根据病人形体的胖瘦,确定针刺出血的多少。

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如疟疾病人的脉搏小实而急的,炙足胫部的少阴经穴,并刺足足趾端的井穴。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如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刺背部俞穴,取五胠俞、背俞各一穴,并根据病人体质,刺之出血。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

如疟疾病人的脉搏缓大而虚的,就应该用药治疗,不宜用针刺。

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大凡治疗疟疾,应在病没有发作之前约一顿饭的时候,予以治疗,过了这个时间,就会失去时机。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

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凡疟疾病人脉沉伏不见的,急刺十指间出血,血出病必愈;若先见皮肤上发出象赤小豆的红点,应都用针刺去。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2)黄帝内经原文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疵,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

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黄帝内经《四时刺逆从论》

黄帝内经《四时刺逆从论》

黄帝内经《四时刺逆从论》四时刺逆... :厥阴有馀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

少阴有馀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

太阴有馀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馀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有馀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

少阳有馀病筋痹脇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四时刺逆...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歧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

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

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

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藏。

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四时刺逆...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柰何。

歧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

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

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

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㑊。

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

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

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

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

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

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

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

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四时刺逆... :帝曰:善。

刺五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

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伤人五藏必死,其动,则依其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黄帝内经·疟论(3)原文

黄帝内经·疟论(3)原文

黄帝内经·疟论(3)原文疟论(3) 岐伯说:疟疾将发,正是阴阳将要相移之时,它必从四肢开始。

若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受到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索牢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牢缚以后,审察络脉的情况,见其孙络充实而郁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一种迎而夺之的治法。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黄帝道:疟疾在不发作的时候,它的情况应该怎样?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

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岐伯说:疟气留舍于人体,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

当邪气所在的地方是阳分,则发热而脉搏躁急;病在阴分,则发冷而脉搏较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以衰惫,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休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合,则病又发作了。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黄帝道:有些疟疾隔二日,或甚至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麽缘故?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

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岐伯说: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是因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几天才发作。

疟疾发病,是由于阴阳更替相胜,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黄帝道: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样,是什麽道理?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

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

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岐伯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

亦有些疟疾形症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

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的,寒冷较轻;发于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黄帝道:有病温疟和寒疟,邪气如何侵入?逗留在哪一脏?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

《素问.疟论》

《素问.疟论》

《素问.疟论》(《素问.疟论》全)黄帝问曰∶夫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皆也。

疟,残虐之谓,疟证虽多,皆谓之虐,故曰疟。

自王氏而下,诸解不一,皆未为得。

观疟之下,曰皆生于风,盖总诸疟为言,于此皆字,义可知矣。

蓄言邪蓄于经,有时而伏也。

作言病见于外,不期而发也。

音皆。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冻饮料。

(起于毫毛,憎寒而毛竖也。

伸者,伸其四体,邪动于经也。

欠,呵欠也,阴阳争引而然。

诸义皆如下文。

颔,何敢切,腮颔也。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阳气者,下行极而上。

阴气者,上行极而下。

邪气入之,则阴阳上下交争矣。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邪之所在,则邪实正虚。

故入于阴,则阴实阳虚;入于阳,则阳实阴虚。

虚实更作者,以阴阳相移易也。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

(阳并于阴则阴邪胜,阴胜则寒也。

阳明者胃气之所出,其主肌肉,其脉循颐颊,故阳明虚则为寒栗鼓颔。

鼓者,振悚之谓。

)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

(腰背头项,皆太阳经也。

阳虚则寒邪居之,故为痛。

)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

(三阳者,兼阳明少阳而言。

阴胜则阳气不行,血脉凝滞,故骨寒而痛。

《终始篇》曰∶病痛者阴也。

)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

(表里阴邪皆胜也。

)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也。

(此邪自阴分而复并于阳分,并于阳则阳胜,阳胜则外内皆热,而喘渴喜冷,)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

(暑伤于夏,其时则热盛,其邪则风寒也。

如上文曰∶ 疟皆生于风。

《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其义可知。

风寒在表,必郁而为热,其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盖即经脉间耳。

荣行脉中,故曰此荣气之所舍也。

暑有阴阳之辨,义详本类前五。

荣、营通用。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刺疟原文
本篇要点:
一、详细讨论以针刺方法治疗各种疾病,并对疟病症状作了具体描述。

其中虽着重用针,但也提示对于正气虚弱的病人,有时不宜用针。

二、论述了疟有六经疟、五脏疟、胃疟等十二种。

并说明根据经络脏腑的体质而加以鉴别,临床上掌握了这些发病规律,便于做出确当的治疗。

三、指出用针刺治疗疾病,须根据疟疾发作之前,或发作时最先感觉症状的部位进行针刺。

原文和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足太阳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而起先寒后热,热势很盛,热止汗出,这种疟疾,不易痊愈,治疗方法,刺委中穴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亻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少阳经的疟疾,使人身倦无力,恶寒发热都不甚厉害,怕见人,看见人就感到恐惧,发热的时间比较长,汗出亦很多,治疗方法,刺足少阳经。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

刺足阳明跗上。

足阳明经的疟疾,使人先觉怕冷,逐渐恶寒加剧,很久才发热,退热时便汗出,这种病人,喜欢亮光,喜欢向火取暖,见到亮光以及火气,就感到爽快,治疗方法,刺足阳明经足背上的冲阳穴。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太阴经的疟疾,使人闷闷不乐,时常要叹息,不想吃东西,多发寒热,汗出亦多,病发作时容易呕吐,吐后病势减轻,治疗方法,取足太阴经的孔穴。

足太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少阴经的疟疾,使人发生剧烈呕吐,多发寒热,热多寒少,常常喜欢紧闭门窗而居,这种病不易痊愈。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

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足厥阴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少腹胀满,小便不利,似乎癃病,而实非癃病,只是小便频数不爽,病人心中恐惧,气分不足,腹中郁滞不畅,治疗方法,刺足厥阴经。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肺疟,使人心里感到发冷,冷极则发热,热时容易发惊,好象见到了可怕的事物,治疗方法,刺手太阴,手阳明两经。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心疟,使人心中烦热得很厉害,想喝冷水,但身上反觉寒多而不太热,治疗方法,刺手少阴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