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内向空间透视
室内一点透视
![室内一点透视](https://img.taocdn.com/s3/m/2e8a79004b73f242326c5f1a.png)
D
C
HL
VP
M(D)
A F
B
B’
E
网格法从里往外室内一点透视步骤
⑤、从E点、F点各画垂直线分别与VP点经过C、D点的线相交 得G、H点,连接GH,这样建筑物的前立面墙就出来了,也就 求出了该建筑物实际比例为6:5:3。
HD
C
G
HL
VP
M
A F
B
B’
E
网格法从里往外室内一点透视步骤
⑥、地板网格:过M点分别与BB’上的点连线并延长至BE线上 得到进深的透视点。
图5、6、7视点在物体上方,在室 内中表现比眼睛低得物体所使 用的透视。
(2)、从里向外作图步 骤
①、在画面中以同样的方法确定长方形框ABCD ,AB=6、 BC=3 ,定HL线、VP点的位置
D
C
VP
HL
A
B
室内空间为:高3m、宽6m、进深5m
网格法从里往外室内一点透视步骤
②、把AB线延长到B’点,BB’线段长度为5cm,得出AB: BB’为6:5。
的透视网格,在透视地网格中画出家具、墙面、门窗的透视平面。
剩下的作图步骤与前面所讲的“由外向里”的作图方法相同。
作业练习:
1、 画一空间高4米 宽5米 进深6米
2、 在空间内放置一个距左墙2米,距后墙1米的立方体 盒子(1米×1米×1米)
5000
2000
6000
1000
已知客厅地、顶平面图及立面图(房间长8m、宽7.3m、房高3m。每格代表1m)
步骤1:根据需要画出房间内框A、B、C、D,定出C.V、H.L,并由C.V 分别向房间内框作透视线,延长CD线(G. L),并把进深的尺寸量在上面,在 6.5m处向上引垂线,在H .L上交得距点D1 。
令人惊叹的中国古代建筑透视图
![令人惊叹的中国古代建筑透视图](https://img.taocdn.com/s3/m/ce0ca3afb0717fd5370cdc04.png)
筑龙首页>>
226
令人惊叹的中国古代建筑透视图
2013-12-03 09:57 系统分类:设计作品专业分类:建筑设计浏览数:779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以寺庙、庭院、祠堂等为代表,其独特的建筑结构与风格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闪光点。
光是高翘的檐角、层叠的高度就足以让现代建筑师们惊叹。
但其内部结构的细致与繁杂通过“解剖图”展示出来后,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建筑的伟大所在,他们已经不是用简单的“建筑”二字可以形容,而是艺术品。
原文来自互联网
• 2 •
•
•
•。
宫廷建筑画的透视技巧
![宫廷建筑画的透视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ee827f7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9.png)
宫廷建筑画的透视技巧
透视是绘画中的一项基本技巧,对于宫廷建筑画来说尤为重要。
以下是宫廷建筑画中常用的几种透视技巧:
1.线性透视:线性透视是最基本的透视技巧,也称为平行透视。
它通过将视
线沿着一条或多条平行线延伸,创造出深度和空间感。
在宫廷建筑画中,线性透视技巧常用于表现建筑的立面和远处的景色。
2.消逝透视:消逝透视是一种通过将物体或地平线上的线条逐渐模糊或消失
来表现深度的技巧。
在宫廷建筑画中,消逝透视技巧常用于表现建筑物和景观的远景,创造出更为真实的空间感。
3.空气透视:空气透视是一种通过空气的密度和透明度变化来表现深度的技
巧。
在宫廷建筑画中,空气透视技巧常用于表现远处的山脉、建筑物和森林等元素,创造出更为生动的画面效果。
4.结构透视:结构透视是一种通过建筑物的结构和线条变化来表现深度的技
巧。
在宫廷建筑画中,结构透视技巧常用于表现建筑物的立面和剖面,突出建筑物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5.视觉焦点:视觉焦点是通过突出某些元素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强调画面的
主题。
在宫廷建筑画中,视觉焦点技巧常用于突出建筑物的某个部分或某个景观,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画面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以上是宫廷建筑画中常用的几种透视技巧,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可以创造出更为生动、逼真的画面效果,表现出宫廷建筑的雄伟与壮丽。
建筑设计透视原理的应用
![建筑设计透视原理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561caa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0.png)
建筑设计透视原理的应用1. 什么是建筑设计透视原理建筑设计透视原理是指通过绘制透视图来展现建筑物的立体效果和空间感。
它是建筑设计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展示建筑物的形态、结构和空间布局。
2. 建筑设计透视原理的作用•展现建筑物的立体效果:透视图可以将建筑物的各个立面真实而立体地展现出来,使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建筑的形态和结构。
•呈现空间布局和尺度关系:透视图可以清楚地展现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布局和不同空间之间的尺度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方式。
•提供设计方案的可视化效果:透视图可以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具有真实感的图像,使设计师和客户更好地评估设计方案的效果和可行性。
•增强交流和沟通效果:透视图可以突破语言和文化的限制,使人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沟通建筑设计的意图和要求。
3. 如何应用建筑设计透视原理3.1. 制作透视图的基本步骤1.确定观察点和视角:在绘制透视图之前,需要确定观察建筑物的位置和角度,以确定透视图的视角和比例。
2.绘制基本框架:根据建筑物的外形和结构,用简单的线条框架将建筑物的轮廓和主要立面绘制出来。
3.添加细节和材质:根据设计意图,在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通过细化线条和添加材质等元素,使透视图更加真实和有趣。
4.调整透视效果:在绘制透视图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根据观察点和视角的调整,对透视效果进行微调,使建筑物的立体效果更加准确和逼真。
5.添加阴影和光照效果:通过合理添加阴影和光照效果,可以进一步增强透视图的真实感和艺术效果。
3.2. 透视法的常见类型•一点透视法:通过一个观察点和水平线来展示建筑物的透视效果。
•两点透视法:通过两个观察点和水平线来展示建筑物的透视效果,适用于有明确前后关系的建筑物。
•三点透视法:通过三个观察点和水平线来展示建筑物的透视效果,适用于有明确前后左右关系的建筑物。
3.3. 透视图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场景1.方案设计阶段:透视图可以用来展示建筑方案的整体效果和主要特点,辅助设计师和决策者进行方案评估和选择。
中国古典园林的拓扑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拓扑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1cced16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d.png)
中国古典园林的拓扑关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园林的拓扑关系指的是园林中各个景观之间的空间布局和相互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拓扑关系包括整体性、透视关系、对称关系、层次关系等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整体性。
整个园林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景观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在布局上,园林一般以中轴线为主线,分为左右对称的两侧。
整个园林从进园门开始逐渐展现,从依次进入的景观间呈现渐变的空间效果。
整体性的布局使园林中的景观相互渗透、衔接,形成连续、宛如画卷一般的美感。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注重透视关系。
透视是通过巧妙的布局和造景手法,使园林中的景观产生远近错落、层次分明的效果。
在园林的远景处常常设有高台、亭阁等标志性建筑,以示虚实的对比,产生深远的透视效果。
而在近景处,常有曲径通幽、欲盖弥彰的设计,使人们在园林中不断向前探索,产生无穷的遐想。
其三,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对称关系。
对称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平衡美、对称美的追求。
无论是整个园林的布局,还是园林中的建筑、植物等元素,都注重对称和平衡。
例如,园林中常常会出现左右对称的建筑、假山、湖泊等景观,使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最后,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层次关系。
层次关系是通过不同高度、不同形状、不同布局等手法,使园林中的景观呈现出层次分明的效果。
在园林的布局中,常常使用高低错落、前后重叠的手法,形成层层递进、层次分明的景观空间。
同时,园林中也会通过不同的建筑、植物等元素的不同布局,营造出不同层次的景观美感。
除了以上几种拓扑关系,中国古典园林还有许多其他的设计原则和拓扑关系,如曲径通幽、遮掩显露、虚实结合等。
这些设计原则和拓扑关系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空间韵律和审美境界,使园林成为一幅立体的画卷,往往让人有身临其境、忘却尘世的感受。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的拓扑关系是园林空间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整体性、透视关系、对称关系、层次关系等多个方面。
透明院落空间_龚维敏
![透明院落空间_龚维敏](https://img.taocdn.com/s3/m/0bb9a7d07f1922791688e8a9.png)
建筑学报!""!#$通透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最为突出的空间品质。
传统建筑的室内外主要界面,常以透光的轻质隔断划分,木构建筑“骨”与“皮”可分离的结构特点,也使得这样的隔断可以出现在建筑的各个方向上。
隔断本身可以开启,空间的划分灵活和可调节。
主要建筑,朝向景观或院子的面,往往采用整片的落地门扇,也有的甚至完全开敞,室内、室外空间可以完全贯通。
这样的通透性,相对于西方传统,是中国及东方传统建筑所特有的,它所体现的空间概念又是十分现代的。
“透明性”(%&’()*’&+(,-)一直是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概念。
从知觉特征的角度,柯布西耶(.+/0&12)3+&)与密斯(43+)5’(6+&708+)的作品代表了现代空间的两大典型,前者以实体材料、雕塑手法围合空间,有着较强的实体感;后者以透明、轻质材料划分内外,显现出轻质、通透的空间品质。
这两类空间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与透明性的概念相关。
按照柯林・罗伊(/093(70:+)及罗・斯鲁茨基(7;<92=>?-)的观点,柯布作品,追求空间层次的叠加及序列组织,体现出概念的透明性(*8+(0@+(’9=&’()*’&+(,-),而格罗皮乌斯(A’9=+&B&0*32))的包豪斯教学楼等建筑通过材料透明度,获得的是直接的透明性(93=+&’9=&’()*’&+(,-)〔C 〕。
密斯式的空间显然可归于后一类。
两类空间在效果上虽大相径庭,但却都包含了空间层次的叠加与渗透的概念。
D"年代以来,密斯式的空间又一度成为主角,以材料、空间的透明度出发的设计概念已成为当今建筑的主要潮流。
以现代的透明性眼光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特点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德国学者维尔那・布雷舍(A+&(+&E9’)+&)是研究密斯的专家,在他与约翰内斯・马姆斯(F08’((+)4’9@))合著的《西方遭遇东方———密斯・凡・德・罗》〔!〕一书中,讨论了密斯与东方传统建筑的渊源。
难得一见的古代建筑穿墙透视图,值得收藏~
![难得一见的古代建筑穿墙透视图,值得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3f98fc3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a.png)
难得一见的古代建筑穿墙透视图,值得收藏~“建筑师必定是伟大的雕塑家和画家,如果他不是雕塑家和画家,他只能算个建造者。
”——贝聿铭今天书影君给大家介绍一本比较罕见的建筑类书籍——《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与其他图文相结合的建筑书不同,这本书在介绍每个建筑的同时,还给大家展示了整幢房屋的穿墙透视图。
这是我们平时即使去旅游景点也看不到的视角,其中的细节之精巧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匠心独运。
一起来看一下吧~曲径通幽,高峰入妙——寺庙篇独乐寺观音阁它没有一颗钉子,它是中国现存于世的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它是承接唐宋两代风格的独一无二的建筑瑰宝。
它就是位于天津蓟县的独乐寺。
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于辽代重修。
独乐寺是一座空桶式木结构楼阁,这样建造只为容纳一座高达16米观音像。
这座观音像神态庄重,直入大阁顶部的八角藻井。
她的头上还生有10个小头像,故又称11面观音。
她是我国仅存的最大的古代泥塑之一。
古代楼阁不易抗震抗风,流传下来的已经不多见。
但1000多年来,独乐寺经历了28次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
和其他寺庙名字的气魄恢弘不同,这座寺庙取名“独乐”,寓意“佛家清心寡欲,独以普渡众生为乐”。
清心寡欲、内心平和应该是普通百姓内心追求的最大的幸福吧。
隆兴寺摩尼殿宋代建筑最多最完整的寺院。
独一无二的“抱厦”结构,国内已罕见。
位于河北正定县,始建于隋朝,原名藏龙寺。
在唐朝易名隆兴寺。
其中的摩尼殿的平面局部非常奇特,在四面入口出都有凸出的空间,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被称为“抱厦”。
屋顶的山面(“人”字面)向前凸出,是唐代非常流行的建筑风格,但可惜在国内已经很少使用,反而在日本被发扬光大。
比如日本赫赫有名的“天守阁”。
显通寺无梁殿无梁殿,顾名思义,没有一根梁柱,因为它全身都是用砖瓦砌成。
中国的烧砖技术在明代达到了顶峰,产量大增。
大量砖瓦结构的建筑也因此应运而生。
在军事上明初开始用砖瓦修长城;在民居上北方百姓开始建造窑洞;在寺庙上则体现为开始出现了无梁殿。
从空间的透明性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
![从空间的透明性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https://img.taocdn.com/s3/m/ec75fd1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1.png)
从空间的透明性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田春阳,曹灿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00)随着科学技术和当代人审美水平的普遍提高,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对美学的追求不再局限于事物的表面,更多设计师开始致力于探索空间的意境美,在这其中,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塑造成为设计师探索的典型案例。
中国古典园林的诞生与中国山水画、山水诗文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多数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都是将代表时间的山水诗与代表空间的山水画糅合在一处场景中,对意境的创造产生重要影响。
这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中的透明性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理性客观的分析手法,在破碎中探寻整体。
因此,本研究站在这一角度去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空间塑造。
透明性;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空间衍生成为了一种设计方式。
1.3浅空间浅空间这一概念出自于“透明性”理论,最早展露在20世纪初的立体主义绘画中,它借助新的表达体积的形式,打破了古典主义绘画中传统的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绘画模式,[5]用平铺的技巧将画作中的空间展开叙述使得一切元素都处在一个平行状态上,从而打破原有的纵深画法,画家在作画时尽可能地防止三维夹角,使图面尽可能地看上去像一个平面,从而将有深度的空间尽可能地压缩,形成所谓的浅空间效果。
2透明性与浅空间2.1立体主义绘画中的浅空间立体主义作为一个运动和流派,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具有影响性地位。
这类流派的艺术家们谋求打破、分解,他们喜欢通过将原有画面碎裂重组的放式,展现新的层次和画面内涵。
[6]在立体主义画作中,艺术家在描写对象物时不会局限于一个角度,他们常常对对象物进行多角度甚至是多时空的描写,而后将其归置于同一个平面之中,以此使欣赏者可以在同一幅画面中感受到空间以及时间的变化,在破碎中探求完整。
这种利用二维空间展现三维特性的方式即是透明性的一大应用。
人的视觉活动是动态的、连续的,当事物以不完整的状态出现在眼前时,人会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去将它增补完整,立体主义艺术家正是利用了人的这一特性,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带动作品中的空间展示。
从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
![从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b8f0a0dc84254b35effd3409.png)
从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2014-08-1417:03:35(一直以来对用西方理论重新解释东方空间很感兴趣,借毕业论文的机会有了一次尝试。
文章编辑的时间较短,疏漏浅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
在透明性与中国园林之间建立关系过去有诸多尝试,这也算是一种角度吧。
)摘要:透明性是柯林•罗的经典理论,在西方现代主义发展的里程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中的“浅空间”概念作为转换的重要媒介,将这一理论从现代主义绘画领域引入现代建筑领域。
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兴起于同时,山水画的经典画论对园林设计影响重大,绘画布局理论与园林布局理论常互相渗透。
这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主义建筑的重大启发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相关性构成了对古典园林空间进行浅空间分析的基础,而基于此分析所归纳出的浅空间塑造手法将使传统建筑空间的当代重构成为可能。
Abstract:The theory of Transparency,which has been influential on western modernism architecture, originated from Colin Rowe in1964.The concept of“shallow space”plays a key role in transforming this theory from modernism painting to modernism architecture.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and th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emerged simultaneously,and many theories of the two forms of art had great effects on each other,which resembl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ubism painting and modernism architecture.This similarity provides basis to the analysis of“shallow space”in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and the summary of the approaches to realize“shallow space”will make it possible to reconstruct this poetic traditional space.关键词:浅空间;透明性;中国古典园林Keywords:shallow space,transparency,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浅空间”(shallow space)这一概念来自于1964年《Perspecta》杂志第8期所刊载的由柯林•罗(Colin Rowe,1920-1999)与罗伯特•斯拉茨基(Robert Slutzky,1929-2005)所写的《透明性1》一文,是透明性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附属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向型空间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向型空间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0379bad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a.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向型空间意识李旭佳【摘要】该文是由中国古代城池图引发出的对中国传统空间意识的思考.在提出了"内向型空间意识"这一概念后对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衍生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从传统文化的多个视角来分析、验证其存在性,以期能对现代的建筑与艺术创作有所启发.【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0(028)011【总页数】3页(P153-155)【关键词】内向;空间意识;家国同构;庭院【作者】李旭佳【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0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空间”一词既是哲学的概念,也是美学的范畴,既是高度的抽象,又是具体的存在。
大千世界,从宏观的天体到微观的沙尘,无不存在于空间之中。
人类的空间意识,照康德哲学的说法,是直观觉性的先验格式,然而心理上的空间意识的构成,是靠着感官经验的媒介。
本文所指的空间意识,则是人们对于空间的理论思维。
宗白华曾说过“空间感的不同,表现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级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社会条件里不同的世界观和对生活最深的体会。
”①中国古代就对空间有着深刻的理解,“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天地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等。
传统的空间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关于宇宙、自然界、社会和人生的更高层次的观念,这种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建筑、绘画等多个领域。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向型空间意识”的研究缘起于对中国古代城池图的理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汉《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
王城的图纸是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为轴绘制组合而成(图1)。
因此推测,在绘制之时,人立于城中向四面望去皆为耸立之城墙,而将它们搬上画纸,则分别倒向四方:因为人于东方看东方之城墙时,就直接将其所见之立面绘于图上;而当他转过90o,看到南面之城墙时,又将其立面绘于图上;当又转过90o,看到的仍是耸立的西面城墙,……如此这般,就形成了上面看似奇怪的城池图。
基于现象透明性解读杜甫草堂园林空间
![基于现象透明性解读杜甫草堂园林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3a009a1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9.png)
基于现象透明性解读杜甫草堂园林空间
所谓现象透明性,是指空间的边界面是透明的,并不完全封闭,人们可以从外部看到
室内的景象,室内的人也能看到外部的景象。
在杜甫草堂园林空间中,这种方式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
园林中的庭院、假山、花木等景观,既有艺术的价值,更有实际的作用,将空
间的边际限制消解,为人带来了视觉与精神上的开阔感受。
杜甫草堂的假山是其空间的一个核心区域,它的雕刻精细、布局恰当,成为了游客流
连忘返的重要景点。
假山不仅仅是园林中华丽的装饰,更是使空间实现现象透明性的一种
方式。
在站在假山顶端时,可以一览周围的整个景色,园林空间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灵动、通透。
此外,在园林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空间内的景物,还可以透过窗户等开口部分看到
外部的景致。
这种体现空间与环境一体化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中空间的“墨韵”,注重了视觉与心灵所需的“内涵”和“外延”。
进入园林内部,除了会被其美景所
吸引外,人们还会被空间气氛所感受。
这种气氛源于空间所散发出的韵味,它往往是委婉、自然、含蓄的,有时候则是激情、豪放、刚毅的,这种气氛不可名状,但能让人体会到空
间真正的魅力。
综上所述,杜甫草堂园林空间的现象透明性,承载着中国园林文化中的一种思考,即
园林空间应该给予人自由、开放、包容、自然的感受。
它使空间更具生命力、活力和韵味,也为人们带来更加深刻的灵魂享受。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模糊美的表现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模糊美的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dd416803b52acfc789ebc98f.png)
作者:汝军红,赵玉娟,毛思捷论文关键词:模糊美;虚实相生;流动性;功能复合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模糊性特征,阐明了模糊美的表现形式,即虚实相生、流动性和复合空间,并将这种模糊美的根源归结为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念和认知方式。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审美具有模糊性特征,模糊性即不确定性,不是把事物和盘托出,而是使其存在于似与非似之间,是一种“离方遁圆”形式。
模糊绝非含混,而是根据主观把握的情感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的取舍与安排,排除无关紧要的因素而使之变得模糊。
这种处理方法,由于它的不确定性、多义性而产生了极大的思维能动作用。
留有余地,发人深省,往往可使一块小天地、一个局部处理,变得隽永耐看。
空间在我国古代只是以一种无形的、不可量度的、无法触及的、宏大而连续的客观存在被感知。
其范围、内容和意义的不确定性,使感知它的主体产生极大的主观联想,不能一语道破,或隐或现,知其然而又不易知其所以然。
仅在人们体验了整个空间历程后方能悟出其真谛,且其理解又因人而异。
审美过程同时也是创造过程,这就导致了空间艺术本身的模糊性—让丰富的生活感受见于言表之外而让人们自去领会,即寄不尽之意于言表之外。
这种模糊美往往通过虚实相生、流动性和空间复合等组织方式来表现,而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念和认知方式。
一、空间模糊美的表现1.空间的虚实相生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谈到虚实相生时说: “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处,一开而可同别院。
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
”可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虚实相生所产生的模糊感,主要表现在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上,“水必曲,园必隔”,“景贵乎深,不曲不深”。
一些构思精妙的佳景常常隐藏起来,使游人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一转身,一抬头,出乎意料地发现了柳暗花明的景色;或者从漏窗花墙中露出几分讯息而引起游赏者“满园春色”的联想。
基于现象透明性解读杜甫草堂园林空间
![基于现象透明性解读杜甫草堂园林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0db9c32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f.png)
基于现象透明性解读杜甫草堂园林空间杜甫草堂园林空间是一处融合了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的历史性景区,它的空间布局和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理念和艺术特色。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文化的韵味,同时也能够深刻领会园林空间的现象透明性。
所谓现象透明性,是指人们能够直观地感知物体的形态、结构、颜色、纹理等物理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关系。
在园林空间中,现象透明性表现为游客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直接感知景观的各个要素,如山水、建筑、植物等。
这种感知方式不需要游客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直观而自然的体验。
杜甫草堂园林空间具有很强的现象透明性。
首先,它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以山水为主要构成要素,营造出了自然舒适的气氛。
游客可以在这里尽情欣赏花园之美、山岳之奇、湖泊之幽,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和灵性。
其次,杜甫草堂园林空间的建筑设计也体现了现象透明性。
这里的建筑多采用传统的中国式建筑风格,如大厅、廊、亭、塔等,用木材和青石等天然材料建造。
这些建筑具有简洁明了、形态优美、材料考究等特点,游客可以轻易地感受到它们的美感和文化价值。
最后,杜甫草堂园林空间的植物群落也是现象透明性的重要体现。
这里的植物多为古老的树木、仿古的花木以及各种草本植物,它们各具特色、形态各异、花香四溢。
游客可以通过近距离观赏和触摸它们,感知它们的形态、颜色、质感等物理特征,同时也可以通过它们的生长状态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生态价值。
总之,杜甫草堂园林空间的现象透明性展示了园林空间的基本特征和魅力,它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视觉享受、文化需求,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传统中国画中“近小远大”的审美意趣
![传统中国画中“近小远大”的审美意趣](https://img.taocdn.com/s3/m/8dd08a215fbfc77da369b120.png)
传统中国画中“近小远大”的审美意趣作者:李想来源:《大观》2021年第01期摘要:传统中国画中的器物和建筑,在空间中给人的感觉不是西方焦点透视的“近大远小”而是“近小远大”。
从理论上来说焦点透视更符合我们的视觉规律,但有趣的是传统中国画并未给我们的欣赏造成任何障碍,反而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趣。
文章以《高逸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多幅传统中国画为例,从视知觉角度探究“近小远大”的审美意趣。
关键词:“近小远大”;传统中国画;透视一、“近小远大”是独特的审美意趣要说“近小远大”是古人独特的审美意趣,首先要知道古人是知晓“近大远小”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在《荀子·解蔽篇》中便得出“从山上望牛者若羊”的结论,南朝时期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在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图1)中,我们仍然可见到人物安排接近一点透视,符合“近大远小”的视觉体验。
同样,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清明上河图》(图2)这样大场景绘画中人物安排也有远近大小之分,可见古人也是有“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的。
然而,上述提到的两幅绘画在画单个器物和建筑结构的部分时却仍是“近小远大”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独特的审美意趣呢?二、“近小远大”的几种观点(一)主观性空间构建法漠及在《〈宫乐图〉——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空间表现的思考》中根据鲁道夫·阿恩海姆视知觉原理提出《宫乐图》(图3)桌子的反透视现象是作者主观性将后面空间放大的结果,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空间表现的思考。
(二)“影”的观念张东华、史劼在《传统中国画“远大近小”的空间构建法则及其成因》一文中首先将物与物在空间中的远近大小与单个物体的远近大小进行了区分。
当物与物比较时,近的物体大,远的物体小,物体之间遵循“远小近大”的空间构建法则,但从物体的内部结构(长、宽、高)看,空间构建模式遵循“近小远大”的法则。
同时提出了“影”观念与中国画画“影”法则,认为“远大近小”的透视原理是中国传统画“影”的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内向空间透视
![中国传统建筑内向空间透视](https://img.taocdn.com/s3/m/43e526b169dc5022aaea0025.png)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03N7050820)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1)中国传统建筑内向空间透视苏畅周玄星摘要从地理环境、生产模式、社会结构、思想意识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整个中国内向含蓄的民族心理文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这种心理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内向而聚的传统建筑空间,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建筑空间内向而聚家国同构民族心理与文化“基地,就是人类最早的永久性聚落的雏形,亦即小村落或原始村庄的雏型。
远古城镇的一种形制,它那种以封闭性作防御的涵义,连同它类似鸟类那样各有自己‘领地’的特点,正具有动物进化过程中的历史背景。
”[1]一外观预览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不同的习俗决定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反映在建筑上则出现特点各异的空间形态和群体组合。
然而在不同地区,却处处可见院落的存在,在中国,人们似乎对这种内向空间情有独钟。
原始社会晚期仰韶文化时期,陕西临潼姜寨氏族村落初具规划布局,平面呈椭圆形(图1)。
居住区中心为一个大广场,周围建筑群作环状分布,并分为五个组群,每个组群由小房子围绕大中型房子而形成。
外围挖有护村壕沟作防御用,所有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
西周,陕西歧山凤雏村宗庙为一组完整的两进封闭式四合院,主殿居于正中,突出王权的威严(图2)。
有前后庭院多层次之分,显得内向而含蓄。
唐朝,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皇城建在全城北部中央,宫城位于皇城之北,居高临下,俯视全城(图3)。
各城正门连线为全城中轴线,左右均衡对称,各分布有里坊和市场,里坊和市场区均有高大的夯土围墙与外界相隔。
明清,北京紫禁城,四周围以高大的砖砌城垣,四角有角楼(图4)。
中轴与北京城中轴重合,地位突出,轴线上各建筑及其附属部分,采取严格的对称手法。
通过宫殿、长廊、宫门围合成六个大小形状各异的闭合广场,形成变化多样的空间序列。
明清,华北地区四合院住宅按南北向轴线对称布置房屋与院落(图5)。
美绝人寰,穿越透视的古代建筑
![美绝人寰,穿越透视的古代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4f028f7e01f69e3143329410.png)
美绝人寰,穿越透视的古代建筑台湾李乾朗的手绘作品涵盖神
灵殿堂、帝王国度、众生居所
三大方面、十六大类。
时间由秦汉以迄明清,空间遍
布中华大地。
无论是尺度宏大
的宫殿寺院、还是因地制宜的
民居,或是亭台水榭著名园林。
再者体现藏传佛教精神的喇嘛
寺及具有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
唤拜塔等,作者皆以最能彰显
各个古建筑特色的剖视彩图。
E-mail文化传播网幻灯片制作:蕴秀园.汪
•加上实景摄影图像与特色导览,引领读者进入时光隧道,甚至穿墙破壁,领略古代匠师高超的工艺技术,体验每一座古建筑令人惊艳的空间美感……
下沉式窑洞
幻灯片制作:蕴秀园.汪E-mail文化传播网
背景音乐:归去来辞。
穿透墙壁,每一幢中国古建筑都是一种艺术
![穿透墙壁,每一幢中国古建筑都是一种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7ab662c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4.png)
穿透墙壁,每一幢中国古建筑都是一种艺术
“中国建筑的外在形式得自孔孟与佛学较多,而空间架构则得自老庄之道较多。
儒家强调对称感,道家文化建筑注重因势导形,而佛教建筑与轮回修行紧密联系。
说中国建筑缺少变化是很大的误解,中国建筑的变,不在皮相与技巧之变,而是深刻地领悟到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
”
——李乾朗
李乾朗,台湾台北人,台湾文化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台湾传统建筑研究者,台湾古迹审查委员,台湾古迹维护志工,古迹修护研究者,画家。
李乾朗先生自2005年起着手绘图,以解剖图法展现中国建筑史经典建筑,包括年代古老、构造艰深、造型优美、融合文化、空间奇特、具创意、呈现中国文化特质的各种建筑,涵盖木构殿宇、楼阁、塔、城门、石窟、桥、民居等等五十余座建筑。
一栋建筑正是一部立体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03N7050820)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1)中国传统建筑内向空间透视苏畅周玄星摘要从地理环境、生产模式、社会结构、思想意识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整个中国内向含蓄的民族心理文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这种心理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内向而聚的传统建筑空间,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建筑空间内向而聚家国同构民族心理与文化“基地,就是人类最早的永久性聚落的雏形,亦即小村落或原始村庄的雏型。
远古城镇的一种形制,它那种以封闭性作防御的涵义,连同它类似鸟类那样各有自己‘领地’的特点,正具有动物进化过程中的历史背景。
”[1]一外观预览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不同的习俗决定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反映在建筑上则出现特点各异的空间形态和群体组合。
然而在不同地区,却处处可见院落的存在,在中国,人们似乎对这种内向空间情有独钟。
原始社会晚期仰韶文化时期,陕西临潼姜寨氏族村落初具规划布局,平面呈椭圆形(图1)。
居住区中心为一个大广场,周围建筑群作环状分布,并分为五个组群,每个组群由小房子围绕大中型房子而形成。
外围挖有护村壕沟作防御用,所有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
西周,陕西歧山凤雏村宗庙为一组完整的两进封闭式四合院,主殿居于正中,突出王权的威严(图2)。
有前后庭院多层次之分,显得内向而含蓄。
唐朝,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皇城建在全城北部中央,宫城位于皇城之北,居高临下,俯视全城(图3)。
各城正门连线为全城中轴线,左右均衡对称,各分布有里坊和市场,里坊和市场区均有高大的夯土围墙与外界相隔。
明清,北京紫禁城,四周围以高大的砖砌城垣,四角有角楼(图4)。
中轴与北京城中轴重合,地位突出,轴线上各建筑及其附属部分,采取严格的对称手法。
通过宫殿、长廊、宫门围合成六个大小形状各异的闭合广场,形成变化多样的空间序列。
明清,华北地区四合院住宅按南北向轴线对称布置房屋与院落(图5)。
住宅四周围以院墙,对外一般不开窗。
院内栽植花木,构成安静舒适的生活空间。
明清,长江下游江南地区住宅,沿纵轴线布置房屋,组成几组院落群,整个布局井然有序(图6)。
院子围以高墙,在其上开漏窗。
庭院内凿池叠石、种植花木,环境幽静。
明清,云南高原地区住宅,宅外观方整,四周均为跑马楼,对外不开窗,院内栽植花木,作为日常生活空间,外围为高墙,形成封闭隔绝的环境(图7)。
内聚空间构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主流。
二内在生成1独特的地理区域条件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中华民族栖养生息于东亚大陆,地处温带─暖温带,疆域广大,资源丰富。
以黄河、长江流域为核心,北边是较难逾越的蒙古戈壁;西北是干燥的盆地和万里黄沙;西南是冰封雪没、高大险峻的青藏高原;东边面临对古人来说难以征服的“大壑”、“巨海”。
地理条件作为文化心理的直接载体,对人们心理及文化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较为封闭的地形足够把个体的人聚集成一定的规模,令他们互相依赖、牵制而组成家庭、宗族以至国家,并建立相应的完整的宗法制度,将家与国和谐地联系起来;广阔的中心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暖、物产富饶,人们较易生存,以农业为本,自给自足,热衷于安定平淡的生活,不希望受到不稳定因素的破坏,得以将传统的家国模式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形成了一种内向的、求稳的文化心理,保证了中国文化独立而延续地按自己的秩序发展。
2抵抗侵扰的防御心理与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在民族疆界打破、民族融合之前,中原人以自我为中心,对于逐水草而居、处于迁徙无定状态中的高原游牧民族,他们始终认为是非我族类并以狄戎等称之。
而游牧民族对中原富庶物产的觊觎从不间断,尤其是气候不利或冬季来临的时候,马背上的人就不由自主地打上种田人的主意。
因而中原人得时时防范其侵扰,或干脆主动不失其利地全面出击以图先发制人。
秦始皇开创东方帝王特有的思维习惯和想象力,修筑万里长城以却匈奴,并使之延续下去。
作为中国这个大合院的院墙的长城,一方面防御着西北游牧民族的侵略,另一方面也阻隔了汉族与游牧民族乃至其外许多民族的交往,使得其与外部世界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并与青藏高原和太平洋一起把中国宁静、成熟的农耕文明紧紧地包裹起来,仿佛包裹着中国人的心魂(图8)。
古代统治者似乎就是试图依靠长城这个代表着封闭、保守的外在形式的帮助,保持社会的单纯性,来维持自身的长久统治;久而久之,成就了中国人听天由命的观念和依赖土地的思想。
农耕人一往情深地追求和平安宁,以安土乐天为生活旨趣,组成具有区域性质的自然经济社会。
这种思想感情在古人中长久不衰,从中国历史中无处不在地表现出来。
既然我们的祖先永远无法超越土地和农业,那么,他们干脆在中国这座古老的无形大合院里,安分地守着这份“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祥和,悠闲地唱着日出日落、朝代更替的田园牧歌,去创造成熟灿烂的农业文明和黄土文化。
3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对外抗御游牧人的侵袭,对内维持社会安定,要依靠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君主集权主义。
历代统治者将“大一统”视为朝廷之首务,往往不惜代价以维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的信条。
因此自古以来“大一统”的思想深入人心,王权与道德高度结合产生了以大一统为宗旨、贯穿着伦理原则和理性精神的文化心理结构。
唯有一统,才有安定,这永恒的法则在某一方面成就了“自然是驱使人们团结的力量之一”的说法。
如最具现实意义的黄河泛滥,就迫切需要一个有威望的中央集权机构,适时地指挥、联合人众将灾民从黄河的威胁之下解救出来,同时在灾后积极制定救灾政策,并组织人们疏通河道改良自然条件,等等。
正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央集权起着一种职能上内向凝聚的作用。
4儒学礼制的思想约束使我们的黄土文明得以长久延续巨大凝聚力的,还在于春秋时期形成、于汉时取得独尊地位的儒学。
儒学以中国文化特有的包容性统一融合其他学派,并无数次击败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之无条件地中国化,保障了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稳稳地居于统治地位,形成不断发展的一元文化体系。
由于统治阶层的力倡、力保,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向心力。
儒家的整套思想完善了宗法和礼制制度,规范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伦理道德和人生理想。
在其渗透影响下,中国庞大而分散的小农阶层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自动本着守望相助的良好愿望聚集而居,并将这种凝聚力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体化之中体现高度的家国一致性,从而有效地组织成有秩序的稳定社会。
稳定社会所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民族心理素质,构成民族文化深层紧密的联结网,纵横交错地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牢牢地锁定在经久不衰的民族内聚力这个基础之上。
古人重视“家和万事兴”和“一体”观念,在传统上以家庭为本位,认为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具体而微。
他们乐意在这样的环境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3],宁愿“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恰如白居易《朱陈村》一诗中所写:“头白不出门”、“生者不远别”。
内向而聚的生活表征与古人注重内求而忽视外求的文化心理是一致的,他们不刻意地外向追求有限的事物,凡事趋于在自身上主观求解,重视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对内心世界的探求,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3]。
全国上下皆提倡以修身为本,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等过程来完成人格修养的自我完善,只有“修身种德”才是“事业之基”[4],故以此为基点自然而然地形成内向含蓄的性格。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古人往往也是冷峻的、理性的,抱定的是“以我化人”、而不是“以人化我”的心态。
正是中国人这种内在的韧劲,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统一的整体性延续了数千年。
三实体构建充足的养分在古代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向而聚的文化心理土壤,足以培育出具有内向而聚特征的各种社会事物,令它们扎根下来,建筑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亦为其一。
在建筑上表现最突出的便是建筑空间的内向而聚,包括从城市的大空间到庭院的小空间,或者从初期的氏族聚落到后来的城市都是如此。
当农业从狩猎渔猎活动中分离出来,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长久性的定居有了可能,产生了固定的居住点──村落,从而所有的生活都与家联系在一起。
人类定居下来后,逐渐进入地面木构建筑时代。
在氏族血缘关系的凝聚力作用下,当时的居民以家庭、宗族等方式聚集而居形成密集型的聚落。
聚落的布局与氏族公社社会结构相适应,有着类似的特征,即以公共空间为中心,并以壕沟与外界隔离,形成相对封闭的、内聚的生活空间。
姜寨的布局形式,就反映着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真实而直接地体现了氏族内团结向心的精神。
若干单体建筑与墙、廊等围合便形成环形的封闭结构──合院。
一个独立的院落是一个独立的小型建筑组群,这样的布局自然地适应了宗法家庭的构成。
扩而大之,院落与院落的组合,就组成中型或大型的宫殿、寺观、祠庙、衙署、邸宅等建筑组群,它们都具有空间上聚合的共通点。
既然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一致,那么为最普遍的基层人民提供住所的民居,不管在中国大地东西南北,不论是南方地区的民居,如浙江的“十三间头”、福建的厅井住宅、广东的“爬狮”和“四点金”、云南的“一颗印”和“四合五天井”等,还是北方的民居,如北京的四合院、吉林的“一正四厢”等[5],它们的布局大致类似,均采用以庭院为中心,由房屋、廊、墙等围合而成的较为封闭的合院。
仅因地理、气候条件及生活习俗的差异在细部上有所不同,如南方的庭院相较于北方的开敞,开窗较多以利通风等。
庭院最能体现合院中内向而聚的空间感,庭院空间将各单体建筑联结起来而成为一个功能整体,适合古代宗法制度的要求,适应家庭聚居的需要。
对外来说是家庭内部的私密空间,外人不得随意入内,对内来说是家庭内部的公共空间,充满了天伦之趣,营造出内向的、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宁静的、亲切的住宅气氛。
城市的发展使之生成为“城”与“市”的结合体。
城是围合城市的城墙,市即是为商品交换提供的场所。
城市作为区域乃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修筑城墙成为其主要的军事防御措施。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从春秋到清朝,各朝都城都有城郭之制(秦始皇时的咸阳除外)[6],并以宫室为主体。
城中的宫室是统治者的住所,其格局其实是普通四合院的放大,即以宫殿、长廊和城墙等围成大庭院或广场,对于其自身来看同样是内向而聚的空间,满足居住上的使用功能;放在整个城市中便形成了以王权统治为核心、在政治上具有内聚导向作用的城市空间,因具有神秘感而成为自我标榜为“上天代言人”的统治者的住所,以其封闭性拉开同市民在地域与心理上的距离,来维护统治者的权威。
城市体现了中央集权统治下百姓安居乐业所需要的物质享受和精神寄托,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有序的庇护场所,城墙、宫墙、院墙,无处不见的“墙”圈起了一个个大小不同但性质相同的空间。
它们的存在都是出于共同的目的──给予人们安全感,并有助于统治者唯我独尊地有效控制、管辖其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