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微生物学:第九章 微生物遗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的传递很可能是由可透过“U”型 管滤板的P22噬菌体介导的
一个表面看起来的常规研究却导致 一个惊奇和十分重要发现的重要例证! (普遍性转导这一重要的基因转移途径的发现)
(2)转导(transduction)
转导:由病毒介导的细菌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
方式。 一个细胞的DNA或R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 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3)F′×F-杂交
F′×F-与F+×F-的不同: 供体的部分染色体基因随 F′一起转入受体细胞 a)与染色体发生重组; b)继续存在于F′因子上, 形成一种部分二倍体;
F′+ F′
细胞基因的这种转移过程又常称为性导(sexduction)
二、细菌的转导(transduction)
(1) 意外的发现
当OriT序列被缺刻螺旋酶识别而产生 缺口后,F因子的先导区和染色体 DNA向受体细胞转移。
F因子除先导区外,绝大部分处于转 移染色体的末端,因转移过程常被中 断,故F因子不易转入受体细胞中。
Hfr×F-杂交后的接合子多数仍然是F-。
染色体上越靠近F因子的先导区的基 因,进入的机会就越多,在F-中出现 重组子的的时间就越早,频率也高。
普遍性转导的三种后果:
流产转导
完全转导
外源DNA被降解,转导失败。
局限转导(又叫特异转导):
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 局限性转导是噬菌体对寄主特定基因进行的有效 转移
1、经典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
S型(菌体具荚膜,菌落表面光滑,有致病能力) R型(菌体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无致病能力)
1928年,F.Griffth的转化实验
1944年,Avery的转化实验,确定了转化因子
实验证明,将R菌转化为S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2、噬菌体感染实验
32P标记DNA
35S标记蛋白质
实验证明,进入细菌细胞内部的物质是DNA。DNA包含有
产生完整噬菌体的全部信息。
3、植物病毒TMV重建实验
实验证明,TMV的遗传物质是RNA。
结论:
➢ 证明核酸(DNA或RNA)是遗传的物质 基础
➢简单的细菌(或病毒)解决复杂而重大 的问题
➢微生物与高等生物具有共同的遗传本质
第二节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第九章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
1、细菌基因重组的原理和方法。 2、真菌基因重组的原理和方法。 3、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重点: 细菌的基因重组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①1928年,F. Griffith;1944年O. T. Avery 肺炎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转化试验。 ②1952年,A. D. Hershy、M. Chase的噬菌体感染实验。 ③1956年,H. Fraenkel-Conrat的TMV拆开和重建实验。
,因此只要发生接合转移过程,就可以把部 分甚至全部细菌染色体传递给F-细胞并发 生重组,由此而得名为高频重组菌株
d)F′菌株,Hfr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
切割而脱离染色体时,形成游离的但携带 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特称为F′因 子。 细胞表面同样有性菌毛。以F′因 子来
传递供体菌基因的方式,称为F因子转导或性导 。
1) F+×F-杂交
F+ + F+
1)F+细菌通过性毛与F-细菌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 2)F因子的转移:双链之一被切断,一条链进入F-细菌 3)进入F-细菌中的一条链复制出互补链,F-成为F+ 4)原有F+细胞也完成F因子另一条链的复制
2)Hfr ×F-杂交
源自文库Hfr+ F-
Hfr菌株仍保持着F+细胞的特征。
证实接合过程需要细胞间的直接接触的 “U”型管实验( Bernard Davis,1950 )
F因子的四种形式:
a)F-菌株(“雌性” 菌株),不含F因子, 没有性菌毛,但可以 通过接合作用接收F 因子而变成F+菌株;
b)F+菌株(“雄性” 菌株), F因子独立 存在,细胞表面有性 菌毛。
c)Hfr菌株,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上
• S. typhimurium: LT22A (trp-); LT2(his-)
• LT22溶原性 →噬菌体P22 → 感染LT2(非溶原性) →可能释放带trp+的P22 →LT22A (trp-) →呈原养型。
Why and How ?
沙门氏菌LT22A是携带P22噬菌体的溶源性细菌 另一株是非溶源性细菌
克隆clone
不经过有性细胞的结合,由体细胞发育成 新个体,即无性繁殖。
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 • 两个不同来源的遗传物质进行交换,经过基
因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的过程。 • 原核微生物没有有性生殖,其基因重组通过
转化、接合、转导方式进行。
一、细菌的接合作用(conjugation)
1951年,Joshua Lederberg和Norton Zinder为了证 实大肠杆菌以外的其它菌种是否也存在接合作用,用 二株具不同的多重营养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 类似的实验
用“U”型管进行同样的实验时,在给体和受体细胞不接 触的情况下,同样出现原养型细菌!
• 1952 年Zinder 和 Lederberg 在验证Salmonella typhimurium 是否也存在接合现象时发现了 转导现象。
转导噬菌体:能将细菌宿主的部分染色体和质粒 DNA带到另一个细菌的噬菌体。获得了由噬菌体携 带来的供体菌DNA片段的受体细胞称为转导子。在 转导中被转移的染色体片段称为转导因子。
细菌转导的类型:
包括普遍转导和局限转导两种
普遍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噬菌体可误包供体菌中的任何基因 (包括质粒)转导至受体细菌中,并使受 体菌实现各种性状的转导
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 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 过程
1.实验证据
接合(conjugation)
通过供体菌与受体菌间细 胞接触而传递大段DNA
1946年,Joshua Lederberg 和Edward L.Tatum E.coli k12的多重营养缺陷型 杂交实验
中间平板上长出的原养型 菌落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 遗传交换和重组所致。
一个表面看起来的常规研究却导致 一个惊奇和十分重要发现的重要例证! (普遍性转导这一重要的基因转移途径的发现)
(2)转导(transduction)
转导:由病毒介导的细菌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
方式。 一个细胞的DNA或R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 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3)F′×F-杂交
F′×F-与F+×F-的不同: 供体的部分染色体基因随 F′一起转入受体细胞 a)与染色体发生重组; b)继续存在于F′因子上, 形成一种部分二倍体;
F′+ F′
细胞基因的这种转移过程又常称为性导(sexduction)
二、细菌的转导(transduction)
(1) 意外的发现
当OriT序列被缺刻螺旋酶识别而产生 缺口后,F因子的先导区和染色体 DNA向受体细胞转移。
F因子除先导区外,绝大部分处于转 移染色体的末端,因转移过程常被中 断,故F因子不易转入受体细胞中。
Hfr×F-杂交后的接合子多数仍然是F-。
染色体上越靠近F因子的先导区的基 因,进入的机会就越多,在F-中出现 重组子的的时间就越早,频率也高。
普遍性转导的三种后果:
流产转导
完全转导
外源DNA被降解,转导失败。
局限转导(又叫特异转导):
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 局限性转导是噬菌体对寄主特定基因进行的有效 转移
1、经典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
S型(菌体具荚膜,菌落表面光滑,有致病能力) R型(菌体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无致病能力)
1928年,F.Griffth的转化实验
1944年,Avery的转化实验,确定了转化因子
实验证明,将R菌转化为S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2、噬菌体感染实验
32P标记DNA
35S标记蛋白质
实验证明,进入细菌细胞内部的物质是DNA。DNA包含有
产生完整噬菌体的全部信息。
3、植物病毒TMV重建实验
实验证明,TMV的遗传物质是RNA。
结论:
➢ 证明核酸(DNA或RNA)是遗传的物质 基础
➢简单的细菌(或病毒)解决复杂而重大 的问题
➢微生物与高等生物具有共同的遗传本质
第二节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第九章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
1、细菌基因重组的原理和方法。 2、真菌基因重组的原理和方法。 3、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重点: 细菌的基因重组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①1928年,F. Griffith;1944年O. T. Avery 肺炎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转化试验。 ②1952年,A. D. Hershy、M. Chase的噬菌体感染实验。 ③1956年,H. Fraenkel-Conrat的TMV拆开和重建实验。
,因此只要发生接合转移过程,就可以把部 分甚至全部细菌染色体传递给F-细胞并发 生重组,由此而得名为高频重组菌株
d)F′菌株,Hfr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
切割而脱离染色体时,形成游离的但携带 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特称为F′因 子。 细胞表面同样有性菌毛。以F′因 子来
传递供体菌基因的方式,称为F因子转导或性导 。
1) F+×F-杂交
F+ + F+
1)F+细菌通过性毛与F-细菌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 2)F因子的转移:双链之一被切断,一条链进入F-细菌 3)进入F-细菌中的一条链复制出互补链,F-成为F+ 4)原有F+细胞也完成F因子另一条链的复制
2)Hfr ×F-杂交
源自文库Hfr+ F-
Hfr菌株仍保持着F+细胞的特征。
证实接合过程需要细胞间的直接接触的 “U”型管实验( Bernard Davis,1950 )
F因子的四种形式:
a)F-菌株(“雌性” 菌株),不含F因子, 没有性菌毛,但可以 通过接合作用接收F 因子而变成F+菌株;
b)F+菌株(“雄性” 菌株), F因子独立 存在,细胞表面有性 菌毛。
c)Hfr菌株,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上
• S. typhimurium: LT22A (trp-); LT2(his-)
• LT22溶原性 →噬菌体P22 → 感染LT2(非溶原性) →可能释放带trp+的P22 →LT22A (trp-) →呈原养型。
Why and How ?
沙门氏菌LT22A是携带P22噬菌体的溶源性细菌 另一株是非溶源性细菌
克隆clone
不经过有性细胞的结合,由体细胞发育成 新个体,即无性繁殖。
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 • 两个不同来源的遗传物质进行交换,经过基
因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的过程。 • 原核微生物没有有性生殖,其基因重组通过
转化、接合、转导方式进行。
一、细菌的接合作用(conjugation)
1951年,Joshua Lederberg和Norton Zinder为了证 实大肠杆菌以外的其它菌种是否也存在接合作用,用 二株具不同的多重营养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 类似的实验
用“U”型管进行同样的实验时,在给体和受体细胞不接 触的情况下,同样出现原养型细菌!
• 1952 年Zinder 和 Lederberg 在验证Salmonella typhimurium 是否也存在接合现象时发现了 转导现象。
转导噬菌体:能将细菌宿主的部分染色体和质粒 DNA带到另一个细菌的噬菌体。获得了由噬菌体携 带来的供体菌DNA片段的受体细胞称为转导子。在 转导中被转移的染色体片段称为转导因子。
细菌转导的类型:
包括普遍转导和局限转导两种
普遍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噬菌体可误包供体菌中的任何基因 (包括质粒)转导至受体细菌中,并使受 体菌实现各种性状的转导
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 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 过程
1.实验证据
接合(conjugation)
通过供体菌与受体菌间细 胞接触而传递大段DNA
1946年,Joshua Lederberg 和Edward L.Tatum E.coli k12的多重营养缺陷型 杂交实验
中间平板上长出的原养型 菌落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 遗传交换和重组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