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各种常见病症的论述(下)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中医常见病症(40项)1、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2、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苑、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哈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7、肺阴亏耗:滋阴清热、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3、哮病: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甘草、大枣)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石膏)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夏、橘红)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半夏、陈皮、甘草)4、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和华盖散(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2、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肝气郁痹;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人参、黄芪、麦冬、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熟地、山药、枣皮、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人参、蛤蚧)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人参、附子)送服黑锡丹(黑锡、生硫磺、川楝子、葫芦巴、木香、制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5、肺胀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白芍)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枣)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中医常见病症(40项)1、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2、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苑、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哈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7、肺阴亏耗:滋阴清热、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3、哮病: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甘草、大枣)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石膏)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夏、橘红)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半夏、陈皮、甘草)4、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和华盖散(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2、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肝气郁痹;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人参、黄芪、麦冬、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熟地、山药、枣皮、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人参、蛤蚧)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人参、附子)送服黑锡丹(黑锡、生硫磺、川楝子、葫芦巴、木香、制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5、肺胀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白芍)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枣)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辨证论治】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
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霍香正气水)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2、风热证☆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方药:银翘散3、兼证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
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蕾饮咳嗽△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1、外感咳嗽⑴风寒咳嗽证☆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方药:杏苏散⑵风热咳嗽证☆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⑶燥热咳嗽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治方: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2、内伤咳嗽⑴痰湿咳嗽证☆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月完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背)⑵肝火犯肺证☆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⑶肺虚咳嗽证①肺气虚证因肺气不足,多以喘息为主症,其论治见“喘证”(生脉散或黄芷汤)②肺阴虚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额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喘证喘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在中医中,常见的病症有很多种,需要进行辨证论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风热犯表辛凉解表,感冒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气虚感冒益气解表,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这些病症都是表现为感冒的症状,需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不同的治疗。
其中包括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的表现,需要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新加香薷饮,参苏饮,加减葳蕤汤,三拗汤合止嗽散。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风寒袭肺和咳嗽等症状。
其中包括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新加香薷饮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风燥伤肺疏风散寒,润燥止咳杏苏散。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和风燥伤肺等症状。
其中包括桑菊饮、桑杏汤、杏苏散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痰湿和痰热等症状。
其中包括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清金化痰汤、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肺阴亏虚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定喘汤。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肺阴亏虚和哮喘等症状。
其中包括沙参麦冬汤、射干麻黄汤、定喘汤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汤加石膏汤,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寒包热哮和风痰哮等症状。
其中包括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三子养亲汤、固本汤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肺阴亏损滋阴润肺,虚火灼肺滋阴降火,气虚耗伤益气养阴,阴阳虚损滋阴补阳。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0613
胆腑郁热
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大柴胡汤
疫毒炽盛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千金》犀角散
寒湿阻遏
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茵陈术附汤
阴黄
脾虚湿滞
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黄芪建中汤
气滞血瘀
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消退
温热留恋
清热利湿
茵陈四苓散
肝脾不调
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柴胡疏肝散
气滞血瘀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归脾汤
肾精不足
滋补肝肾,益精填髓
左归丸
痰湿中阻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半夏白术天麻汤
瘀血阻窍
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通窍活血汤
头痛
风寒头痛
疏风散寒止痛
川芎茶调散
祛风胜湿通窍
羌活胜湿汤
肝阳头痛
平肝潜阳熄风
天麻钩藤饮
内伤
血虚头痛
滋阴养血,和络止痛
加味四物汤
温胆汤
肝肾不足
补益肝肾,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饮
气血亏虚
补益气血
归脾汤
痄腮
邪犯少阳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柴胡葛根汤
常证
热毒壅盛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普济消毒饮
邪陷心肝
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清瘟败毒饮
变证
毒窜睾腹
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龙胆泻肝汤
阴竭阳脱
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厌食症
脾失健运
调和肝脾,运脾开胃
痰浊头痛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半夏白术天麻汤
肾虚头痛
中医对病症的分类
中医对病症的分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中医理论中,对疾病的分类和归类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医生准确地诊断和区分病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病症的分类,包括六淫、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位病机以及病因分类等。
一、六淫分类六淫是中医理论中对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进行分类的基础。
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和火。
风、寒、暑、湿、燥和火都可以引起疾病,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例如,寒邪入侵人体可以引起寒症,如感冒、关节炎等;暑邪入侵则可能引起中暑等。
二、气血津液分类气血津液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气包括呼吸气、营养气、防御气等;血是人体内循环的液体;津液主要指人体内分泌的液体。
根据气血津液的异常变化,疾病可以分为气虚、血瘀、津液不足等类型。
例如,气虚症状包括疲乏无力、气促等;血瘀则可能引起瘀斑、经痛等;津液不足则会导致口干、咽痛等症状。
三、脏腑经络分类中医理论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以及十二经络。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不同的脏腑对应着不同的功能和病理状况,疾病可以根据脏腑的受损程度进行分类。
例如,肺脏的不调可能引起咳嗽、哮喘等症状;肾脏的虚损则可能导致腰膝酸软、尿频等。
四、病位病机分类中医在对疾病进行分类时,还考虑了病位和病机的因素。
病位指的是疾病发生的部位,病机指的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
根据病位和病机的不同,疾病可以分为内科疾病、外科疾病、急性疾病、慢性疾病等类型。
五、病因分类中医将疾病的病因归类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先天禀赋、情志因素等;外因则是指来自外部环境的因素,如饮食、气候、外伤等。
疾病可以根据病因的不同进行分类。
例如,内因病是指由于人体自身因素引起的疾病,如遗传疾病;外因病则是指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感染病等。
综上所述,中医对疾病的分类涵盖了六淫、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位病机以及病因等多个方面。
中医认识病症的八种类型
中医认识病症的八种类型
中医认为疾病的形成与人体内环境的失衡有关。
针对不同的病症,中
医将其划分为八种类型,分别为风病、寒病、暑病、湿病、燥病、火病、毒病和虚病。
首先是风病。
风病是指由于外邪入侵导致的疾病,例如感冒、扭伤等。
外感证好发于春秋季节。
其次是寒病。
寒病是指由寒邪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例如感冒、肠
胃炎等。
感寒证好发于冬季。
暑病则是由暑邪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例如中暑、高热等。
夏季是感
暑证的高发季节。
湿病是指由湿邪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例如湿疹、风湿等。
梅雨季节
和夏季是感湿证的高发季节。
燥病是由燥邪侵入人体引发的疾病,例如口干舌燥、便秘等。
秋季是
感燥证的高发季节。
火病是由火邪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例如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
夏
季是感火证的高发季节。
毒病则是由毒邪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例如痈疽、疟疾等。
感毒证在
夏季和秋季较为常见。
最后是虚病,这种疾病通常由于体内的元气、血液或津液等出现缺乏
或衰退,导致人体的正常机能发生问题。
例如贫血、失眠等,这类疾
病不受季节影响,随时都可能发生。
总体来说,中医根据疾病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症状,将疾病划分为八种
类型。
对于不同类型的疾病,中医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针灸、草药调理等。
因此,对于某种特定类型的疾病,我们应该在中医专家
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伤寒论中的十大常见病
伤寒论中的十大常见病《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被称为中医的“药王之书”,对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十大常见病可以说是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名称,如下所述:1、伤寒:《伤寒论》是以伤寒病论治为主要内容的,伤寒是一种以高热、恶寒、头痛、四肢酸痛、腹痛、腹泻、心烦不安等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
2、温病:温病是以感受外邪、邪气闭于里,致病于脏腑、经络、筋骨而发生的一种病症。
温病的症状多以发热、口渴、头痛、身痛、皮肤皱缩、口干口苦等为主。
3、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失调或功能低下,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包括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
4、水肿:水肿是机体因各种原因导致体液代谢紊乱,引起过多体液在组织间隙中潴留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水液潴留的疾病,多以面部、手脚、下肢等为主要部位。
5、痈疽:痈疽是一种由阴暗湿热、淤血、痰火等引起的局部脓肿性感染性疾病,多以局部红肿、疼痛、脓头等为主要表现。
6、泄泻:泄泻是指大便量增多、质稀、水分增多、色黄、质软,伴有腹部胀满、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
7、肺痿:肺痿是以咳嗽、痰多、胸闷、气促等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病,多见于气虚体弱的人群。
8、脑痿:脑痿是一种因脑血管功能不足,引起的头晕眼花、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9、黄疸:黄疸是由于肝脏代谢障碍,导致胆色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多以皮肤、黏膜出现黄色为主。
10、痿证:痿证是由于肾虚、气血不足等原因所引起的身体机能障碍的一种病证,常表现为腰痛、四肢无力、小便频数、遗精等症状。
总之,十大常见病是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名称,对于临床治疗和中医药的应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医临床治疗中,需要结合具体病情来进行个性化的诊疗,不可简单地单纯治疗疾病名称。
中医常见病症
1、肝郁气滞:
证候: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痛处游移不定,
食后胀甚,按之稍舒,嗳气频繁,或有泛酸,
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川芎、枳实、香附、陈皮、厚朴、白芍、 半夏、甘草
疼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元胡、佛手
泛酸嗳气者,加瓦楞子、乌贼骨、沉香 胀甚于痛者,可加木香、厚朴
[病 因]
1、感受外邪 2、饮食所伤 3、禀赋不足或后天失治 4、劳伤久病。
[ 病 机]
饮食不节
湿浊内生 中焦湿热 热毒炽盛 伤及营血 热迫胆汁 外流 急 黄 延 误 失 治 重 感 外 邪 熏蒸肝胆 胆汁外溢 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 阳
黄
感受外邪
{
湿热疫毒
寒湿入侵
郁遏不达
困阻脾胃 脾阳不振 中焦寒湿 胆汁受阻 阴 黄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 脾失健运,胃气阻滞 胃失和降 肝失疏泄,横逆犯胃 素体脾虚,劳倦过度 久病脾胃受损 肾阳不足 药物损伤 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不 通 则 痛
胃失温养
或中阳不足, 中焦虚寒
热病、火郁、药物
损伤胃阴
胃失濡养
不 荣 则 痛
三、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辨兼夹证。 实者:病程短,起病急,多痛剧,固定不移, 拒按,脉盛; 虚者:病程长,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 脉虚。 寒证: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热证:胃脘灼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 则痛减。
四、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1、分清表寒、表热。 2、辨别普通、时行。 3、区分体虚感冒的气虚、阴虚。 治疗原则: 病变多在肺卫,治疗以宣肺、解表为原则。 注意对于夹暑、夹湿等兼证的治疗。
一、外感风寒:
中医常见病症
中医常见病症1.感冒 / 上呼吸道感染【病机】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
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入,或从皮毛内侵。
临床表现有风寒、风热、暑湿三证。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2.咳嗽 / 急(慢)性支气管炎【病机】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 + 止咳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黄芩栀,桔梗麦冬桑贝知瓜蒌橘红茯苓草,痰火犯肺咳嗽止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青黛+蛤蚧)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桑甘沙天麦扁玉3.哮病 / 支气管哮喘【病机】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痰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痰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宣肺清热,化痰定喘—定喘汤3)寒包热: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 + 石膏汤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喘固本五味参,冬虫夏草酌坎脐;胡桃沉香灵磁石,款冬半夏合橘红6)肺睥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四君子+陈皮半夏7)肺肾气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二陈汤+熟地、当归)4.喘证 / 慢性支气管炎【病机】喘证的发病机理主要在肺与肾,涉及肝脾,外邪或它脏侵袭,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 华盖散=陈麻人荆防白借书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化痰热,宣肺平喘—桑白皮汤=皮二母亲射前龙(桑白皮黄芩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 +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乌郎只是木沉香(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沉香)6)肺气亏耗: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生脉散(党国五芪虫)7)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8)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人参+蛤蚧)5.肺痨 / 肺结核【病机】从“痨虫”侵犯的病变而言,则主要在肺。
中医50种常见疾病的病症分型和选方
中医50种常见疾病的病症分型和选方中医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和信任。
中医理论强调个体的整体性和平衡,通过辨证论治来对疾病进行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病症分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将介绍中医学中50种常见疾病的病症分型和选方。
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病症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湿热感冒三种类型。
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1. 风寒感冒:病症表现为寒冷、恶寒、无汗或微汗、鼻塞、流清涕、无咳嗽或微咳、头痛、舌苔薄白,舌质淡白,脉象浮缓。
选方:葛根汤。
2. 风热感冒:病症表现为恶寒不显或轻微、身热、有汗、鼻塞、流黄涕、咳嗽、咽喉疼痛、舌苔黄微腻,舌质红,脉象浮数。
选方:银翘散。
3. 湿热感冒:病症表现为寒冷不显或轻微、身热不高、有汗、鼻塞、流黄涕、咳嗽黄痰、咽喉疼痛、舌苔黄腻,舌质红,脉象滑数。
选方:三黄石膏。
二、头痛头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中医将头痛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肝火头痛、风寒头痛和气滞血瘀头痛等。
1. 肝火头痛:病症表现为头痛剧烈、事事愠怒、口苦、口干、眼红、口干、黄苔,舌质红,脉象弦数。
选方:龙胆泻肝汤。
2. 风寒头痛:病症表现为头痛引颈项、怕风、恶寒、身肢不温、苔薄白,舌质淡白,脉象浮缓。
选方:川芎茶。
3. 气滞血瘀头痛:病症表现为头痛拘急、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苔薄黄,舌质紫暗,脉象涩。
三、胃痛胃痛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中医将胃痛分为胃寒痛、胃热痛和胃虚痛等几种类型。
1. 胃寒痛:病症表现为腹痛呕吐或有恶心、纳呆食欲减退、肢冷、苔白腻,舌质淡白,脉象缓。
选方:理中汤。
2. 胃热痛:病症表现为腹痛即吐即止、口苦口干、咽喉干痛、大便秘结、尿黄,苔黄腻,舌质红,脉象滑数。
选方:龙胆泻肝汤。
3. 胃虚痛:病症表现为腹痛缓解压痛、饭后腹胀、纳呆食少、倦怠乏力、舌红少苔,舌质淡红,脉象弱。
四、失眠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中医将失眠分为肝火旺、心火旺和气滞血瘀等类型。
中医常见病的病名及症型
中医常见病的病名及症型以下是中医常见病的名称及其症状:1.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暑湿感冒、气虚感冒等。
病因包括风热、风寒、燥邪、痰湿、肝火犯肺、肺肾阴虚等。
2.咳嗽: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湿阻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证等。
3.喘证:风寒闭肺、痰热郁肺、痰浊阻肺、水凌心肺、肝气乘肺、久喘肺虚、肾虚作喘、正虚喘脱等。
4.不寐: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
5.胃痛:胃寒、食滞胃痛、肝气犯胃、血瘀胃痛、肝胃郁热、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
6.腹痛:寒邪内阻、湿热壅滞、饮食停滞、肝郁气滞、瘀血内停、虚脏寒等。
7.胁痛:虚湿滞。
8.黄疸:虚湿滞。
9.呕吐:外邪犯胃、饮食停滞、痰饮内阻、肝气犯胃、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
10.泄泻:寒湿泄泻、湿热泄泻、伤食泄泻、肝郁泄泻、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
11.便秘:热结肠胃、肝脾气郁、津亏血燥、阳虚寒凝等。
12.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肾虚头痛、气虚头痛、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肝胆湿热、肝络失养等。
13.眩晕:命门火衰、心脾两虚、恐惧伤肾、肝郁不舒、湿热下注等。
14.中风:阴阳失调、风痰入络、风阳上扰、阴虚、痰热腑实、痰火瘀闭、风痰瘀阻、气虚络瘀、肝肾亏虚、阴竭阳亡等。
15.水肿:风水相搏、湿毒浸淫、水湿浸渍、湿热壅盛、脾阳虚、肾阳虚衰、瘀水互结等。
16.淋证:热淋、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等。
17.癃闭:阳衰。
18.阳痿:阳衰。
19.郁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血行郁滞、痰气郁结、忧郁伤神、心脾两虚、肝阴亏虚、心阴亏虚等。
20.汗证:自汗、盗汗。
病因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心血虚、脾血虚、肝血虚、虚劳虚、肺阴虚、心阴虚、脾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
21.消渴:阴阳两虚。
22.痹证(关节痹痛):行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尪痹、气虚血亏等。
23.中暑:阳暑、阴暑、暑厥、暑风等。
25个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操作
25个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操作中医对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操作有很多,下面介绍其中的25个常见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1.感冒: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诊断出感冒属于风寒、风热、风湿等不同类型,然后采用相应的中药治疗。
2.咳嗽:中医会根据咳嗽的类型(干咳、痰多、痰黄等)结合脉象、舌诊等判断咳嗽的病因,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3.哮喘:中医诊断哮喘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呼吸状况,发现痰鸣音、喘息等特征,然后采用中药调理呼吸系统。
4.胃炎: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食欲、胃脘是否胀痛等症状,观察舌苔、脉象等,判断出胃炎的病因,然后使用中药进行治疗。
5.肠胃积食:中医会观察病人的饮食习惯、大便状况等,通过问诊和望诊等方法判断出积食的原因,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6.脚气:中医会通过观察腿部的水肿程度、皮肤红斑等,通过问诊等方法判断脚气的病因,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7.血压高:中医通过测量病人的血压值,观察其舌像、脉搏等,判断出高血压的类型(阳盛阴虚等),然后使用中药进行调理。
8.高血脂:中医通过检测病人的血脂水平,观察其舌苔、脉象等,判断出高血脂的原因(脾胃湿热、肝肾阴虚等),然后采用中药治疗。
9.糖尿病:中医通过检测病人的血糖水平,观察舌苔、脉象等,判断出糖尿病的类型(阴虚、痰瘀等),然后采用中药进行治疗。
10.冠心病: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胸闷、气短等),观察舌诊、脉象等,判断出冠心病的病因(气郁、血瘀等),然后使用中药调理。
11.消化不良: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食欲、大便等,观察舌苔、脉搏等,判断出消化不良的原因(脾胃虚寒、湿热等),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12.肺炎: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咳嗽、呼吸等症状,检查舌苔、脉象等,判断出肺炎的类型(风寒、湿热等),然后采用中药治疗。
13.中风: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肢体活动、言语、舌苔、脉象等,判断出中风的类型(脑风、寒凝等),然后使用中药进行调理。
14.心脏病: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心悸、胸闷等),检查舌苔、脉搏等,判断出心脏病的类型(心阳虚、心火旺等),然后使用中药调理。
中医常见疾病的名称及临床表现
中医常见疾病的名称及临床表现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预防和调节,对于一些常见疾病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医常见疾病的名称及其临床表现。
1.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中医称之为“舌疮”或“疮疖”。
其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局部出现溃疡,疼痛剧烈,吃饭、说话时会感到不适。
中医认为口腔溃疡多为体内火热、脾胃虚弱所致,常采用清热解毒、补益脾胃的方法治疗。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称之为“痹证”。
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悸、失眠等。
中医认为高血压多为肝火旺盛、肾阴不足所致,治疗时常采用清肝泻火、滋阴降压的方法。
3. 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中医称之为“胃痛”。
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为脘痞、胃脘不适、纳差等。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为胃湿热互结、脾胃虚弱所致,治疗时常采用清热健脾、利湿止痛的方法。
4. 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称之为“咳证”。
咳嗽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干咳、痰多、咳血等。
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类,治疗方法也不同。
5. 痛经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中医称之为“经证”。
痛经的主要症状为经期腹痛、腰酸、情绪低落等。
中医认为痛经多为气滞、血瘀所致,治疗时常采用调理气血、活络止痛的方法。
6. 失眠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中医称之为“不寐”。
失眠的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深睡不足、梦多等。
中医认为失眠多为心脾不和、肝火上扰所致,治疗时常采用调和心脾、清泻肝火的方法。
7. 痛风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石淋”。
痛风的主要症状为关节肿胀、红痛、尿酸升高等。
中医认为痛风多为湿热蕴结、气血不畅所致,治疗时常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方法。
8. 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心脏疾病,中医称之为“胸痹”。
冠心病的主要症状为胸闷、胸痛、气促等。
中医对各个病症的理解
中医对各个病症的理解
中医对病症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机: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有关,病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阴阳失调和邪正盛衰两个方面。
阴阳失调包括阴偏盛、阳偏盛、阴偏衰、阳偏衰等,邪正盛衰则表现为邪气盛、正气虚等。
2. 病因:中医认为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
3. 病证: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外感病主要包括感冒、咳嗽、疟疾等,内伤病则包括脏腑病、经络病、气血病等。
每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可以诊断疾病的原因和病理变化,从而确定治疗法则。
4. 治则治法:中医的治疗原则是以“辨证施治”为基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
中医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使邪气得以排除,正气得以恢复。
总之,中医对病症的理解是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注重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强调预防和调养的方法,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分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为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中医疾病的分类名称可以根据病症特点、病因、病机、脏腑等方面进行划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1. 外感病:外感病是指通过呼吸道或经络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流感、腮腺炎等。
中医理论认为外感病多由外邪入侵所致,可以根据病情轻重和病因进行进一步分类。
2. 内伤病:内伤病是指由内因所致的疾病,如肝炎、胃炎、高血压等。
中医认为内伤病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当、过劳过度等因素相关。
内伤病根据不同脏腑的受累可以分为肝病、胃病、心病等。
3. 中风病:中风病是中医专有的一个疾病分类,主要指中风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如瘫痪、言语不清等。
中医认为中风多由痰火、血瘀、湿热等因素引起。
4. 疳积病:疳积病是指儿童因营养不良或消化不良而引起的疾病,如佝偻病、口炎等。
中医认为疳积病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5. 黄疸病:黄疸病是指体内黄疸素沉积过多所致的疾病,如肝炎、胆结石等。
中医认为黄疸病多与湿热、气滞等因素有关。
6. 气虚病:气虚病是指机体气虚导致的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气虚型哮喘等。
中医认为气虚病多与脾肺气虚有关。
7. 血瘀病:血瘀病是指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疾病,如痛经、血栓等。
中医认为血瘀病多与气滞、瘀阻等因素相关。
8. 寒湿病:寒湿病是中医专有的一个疾病分类,主要指由寒湿邪气引起的疾病,如风湿、关节炎等。
中医认为寒湿病多与寒湿蕴结、气滞痰浊有关。
9. 痰湿病:痰湿病是指体内湿气痰涎郁滞所致的疾病,如湿疹、哮喘等。
中医认为痰湿病多与脾胃湿浊、肺肾失调有关。
10. 虚病实证:虚病实证是指疾病表现为虚证和实证混杂的状况,如亚健康、慢性疼痛等。
中医认为虚病实证多与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有关。
以上只是一部分中医疾病分类名称的介绍,中医疾病分类非常丰富而复杂,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各种常见病症的论述(下)26、心绞痛、心肌梗塞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的欧美饮食,以鱼类和新鲜蔬菜为中心。
养成多运动和使血液变清爽的饮食习惯,预防动脉硬化,防患于未然。
如果冠状动脉因为硬化或其他原因变狭窄,不能向心肌输送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人在做激烈运动或者吃得太多时,就会出现胸痛。
因为心脏会痛得像被人揪住一样,所以被称作心绞痛。
心绞痛,最长不超过15分钟,如果疼痛超过这个时间,就有心肌梗塞的可能。
应该立刻去医院,接受诊治。
要预防和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每天应该尽量多走路。
注意避免摄取过多的肉、鸡蛋、牛奶、黄油等食物,要以新鲜蔬菜、鱼贝类为中心。
27、感冒感冒初期出现的发热和咽喉炎症是体内燃烧废物的一种状态。
饮用能够温暖身体、促进发汗的饮料,可以排泄体内废物,防止病原菌的侵入。
中医治感冒的处方由草根、麻黄、生姜、桂枝等可以温暖身体的成分组成,发汗解表。
热的鸡蛋酒、生姜汤、红葡萄酒等民间疗法也可以温暖身体,祛除“寒气”。
如没有以上药食,可以盖着被子发汗。
在感冒刚开始时,推荐泡浴、慢跑等方法。
28、胃炎、胃溃疡胃和十二指肠的疾病是很典型的寒性人疾病。
戴腹带,贴敷暖宝宝,泡澡等可以温暖腹部。
多吃具有抗溃疡作用的卷心菜也很有效。
触摸患有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胸口,通常都偏凉。
这就说明其内部的胃和十二指肠都是凉的,说明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的血行不畅。
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人,必须用腹带温暖腹部。
在注意避免低温烫伤的前提下贴88一次性暖宝宝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腹肌运动,泡澡等,也可以有效地促进腹部血液流通顺畅。
29、哮喘中医认为是由“水毒”引起的疾病。
提高体温,使支气管扩张,将多余的水分通过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就可治愈哮喘。
哮喘在西医中是一种过敏疾病。
鼻炎、哮喘、特异反应性皮炎等过敏疾病的症状是流泪、流鼻涕、痰、湿疹等,都是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症状,所以中医认为它是由水毒(水过剩)引起的疾病。
因为水分过多,体内就会变冷,所以支气管也会收缩,空气就不能充分出入,会发出吱吱的声音。
因此,对付哮喘,可以提高体温,让支气管扩张,以及让身体发汗、多排尿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
30、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的一种状态。
脸色苍白以及体温低下是贫血人的特征。
贫血人应该多吃红色和黑色食物,让体温上升。
贫血有六种类型,但主要有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的贫血和红细胞数很正常但血红蛋白含量贫血两种。
不管是哪种,只要是贫血,都会或多或少隐藏着疾病隐患。
最好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
患单纯贫血症的人和因为某种疾病引起贫血症的人,都是脸色苍白、身体偏凉。
多吃红、黑色食物,提高体温很重要。
31、近视、青光眼中医认为近视和青光眼都是“水毒”。
基本对策是提高体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促进血液流通顺畅,做眼保健操。
近视发生的原因大多是眼球前后轴过长,其次为眼的屈光力较强。
近视的人,到达一定年龄后如果不注意护眼,就容易患青光眼,这是由于眼内房角突然狭窄或关闭,房水不能及时排出,引起房水涨满,眼压急剧升高而造成的。
近视和青光眼,中医认为是“水毒”。
有利尿作用的茯苓、苍术以及可以促进血液流通顺畅的桂枝(肉桂)做成的苓桂术甘汤,可以有效治疗假性近视和青光眼。
32、湿疹、粉刺寒性体质的人容易患湿疹和特异反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疾病。
治疗很简单,多做运动,让身体多发汗、多排尿,清洁血液就可以。
皮肤科教授曾经问过学生:“你们都知道皮肤科有‘三不’吧?”结果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于是教授自嘲似的告诉他们“是不知、不死、不治”。
用中医来解说,皮肤病是体内的废物和多余水分排泄到体外的标志,所以涂抹药物即使能一时抑制住病情,也不能从根本上治疗。
最好的预防改善法是只吃八分饱,多运动,让身体发汗、多排尿,保持血液干净。
33、色斑大力士和运动员的皮肤色斑比较少,且皮肤很光滑。
这是因为他们体内血液循环一直都很顺畅,肌肉细胞的新陈代谢旺盛,可以防止色素沉积。
皮肤的三大敌人是紫外线、血行不畅、干燥。
皮肤被紫外线照射会产生很多黑色素。
如果不能排出,在皮肤里沉积下来,就会形成色斑。
皮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的色素,是体内未被消化的物质形成的残余物——老年素浮现出来的结果。
平时注意提高体温、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是防止色斑的诀窍。
血液循环畅通了,肌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就会变好,可以防止废物和黑色素的沉积。
34、烧心烧心是具有酸性的胃液逆流到食道内引起的。
可以通过温暖胃部,促进胃蠕动,让胃中的食物尽快排空以及提高胃酸的中和力来解决。
烧心是困为胃液(酸)逆流到食道内,食道的黏膜被刺激引起的。
如果过多地食用肉、蛋、白米、白砂糖、快餐、添加剂过多的食物,就很容易引起烧心。
如果患有胃下垂,胃的蠕动不好,没有被充分消化的食物长时间留在胃中,也会导致烧心。
如果食道的黏膜持续因为烧心而被刺激,就会引起逆流性食道炎,也会产生持续的疼痛和不快,必须要尽早处理。
37、疲劳、倦怠、苦夏对待疲劳有效的是多摄取维生素B1和糖分,温暖身体,促进血液流通顺畅。
大蒜能够提高体温、提高维生素B1的功效。
对于疲劳和倦怠感、苦夏,最重要的是消除乳酸和丙酮酸等疲劳物质,让其从肾脏中以尿液的形式排出,然后再给身体补充营养。
也就是说提高体温,加强血液循环是很重要的。
人类细胞活动中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是糖分。
消除疲劳,可以补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蜂蜜和红糖。
36、便秘许多人都认为,只要大量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就可以治愈便秘。
其实不然,如果你是寒性体质,上述方法只会加剧便秘。
你应该吃能温暖身体的食物和参加运动来治疗便秘。
喝大量的冷水、多吃蔬菜水果,是一般的便秘治疗法。
这种方法对治疗阳性体质的人的便秘有效果,但是有的人,尤其是女性,是寒性体质,肠胃也是寒性的,这种方法不适合。
消除便秘最重要的是散步、做肠道运动等。
此外,做一此温暖身体,尤其是温暖腹部的运动,以及吃温暖身体的食物也是非常有益的。
37、浮肿、皮肤松弛“浮肿”和“皮肤松弛”的罪魁祸首是体内滞留多余的水分。
只要提高体温,使肾血流充足,让身体发汗、排尿,就可消除“水毒”。
水是“年轻”和“美容”的救星。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细胞的水分会逐渐减少,如果细胞和细胞之间以及胃、副鼻腔、泪囊等的细胞外水分增多,就会表现出胃痛、肺水肿、流鼻涕、打喷嚏、眼泪多等水分过剩(水毒)症状。
此时,只要提高体温,使肾血流充足,让身体发汗,排尿,即可减轻上述症状。
腿部浮肿,脸部皮肤松弛,这时候,你无需急着用药,只是简单让体温稍微提高就可以解决,如按摩和敷温温布等特别有效。
38、肥胖现在很多人都是低体温、寒性、水肿体质。
被肥胖烦恼的人首先应该提高体温,排出体内多余水分。
这样就可以解决“喝水都会胖”的问题了。
西医对肥胖的解释很简单:摄取的卡路里太多而消耗的能量太少。
但是,也有人属于“连喝水都会胖“的类型。
人体重的60%~65%都是水分,如果水分摄取太多,不能通过尿液和汗液充分排出体外,当然就会发胖。
现在的日本人体温能保持36.5℃的人很少,基本上都是寒性、水肿体质。
日本人大部分的肥胖者都适合采用排出身体中水分的方法。
39、发热发热是身体自我排毒、清洁血液的标志。
请不要急着降温,要让体温进一步升高,促进发汗帮助排毒。
以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胆囊炎等感染症为首,癌症、胶原病、急性心肌梗塞,甚至疲劳等都会发热。
在西医中往往把发热作为身体不健康的标志而使用解热剂,但在中医中,却认为“万病之源都是由血液不清洁引起的”,认为发热是身体自我排毒、清洁血液、治疗疾病的标志。
所以,下面我给大家介绍进一步提高体温,促进发汗,将血液中的废物排出体外,让身体拥有不再发热的洁净血液的方法。
40、失眠调睡眠和体温有密切的关系。
晚上总是睡不着的人大多都属于寒性体质。
治疗失眠首先要治疗“寒症”。
患失眠症的人基本上属于寒性体质。
人在体温降低时,睡意随即来临,但寒性体质的人本身体温就低,所以体温下降这个过程不会发生。
所以,他们睡不着,因为睡觉也需要一定程度的体温。
因此对付抢眼最重要的是先提高体温,保证临睡时体温能够有所下降,才能获得好睡眠。
41、腹泻几乎所有的腹泻都是“寒冷”和“摄取水分过多”造成的。
这就需要提高体温,排出体内多余水分,这样对促进肠内有益菌的功能也很有效。
当胃癌、大肠癌、溃疡性大肠炎、局限性肠炎、肝炎和胰腺病等轻度发作引起腹泻,首先要治疗好腹泻。
但是没有明显的病症而发生的腹泻,基本上都是“体寒”和“水分摄取过多”造成的。
当人体感觉寒冷时,排出体内多余水分,提高体温的机能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所以,相对于腹泻和打喷嚏、流鼻涕、湿疹等向体外排泄水分的反应,提高体温,通过尿液和汗液来排出水分的方法更加有效。
42、寒症以癌症为首,说万病都是由“体寒”引起的一点也不过分。
平时要注意通过食物和泡澡等来增加体温,积极锻炼身体。
中医认为,体寒是健康的大敌,是万病之源。
因寒症造成的酸痛和疼痛、便秘、腹泻、月经不调、痛经、冻疮、皴裂等,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下述方法虽然是有望改善体寒的方法,但是体温的40%以上是由肌肉产生的,通过多走路和做其他运动身体是最重要的。
43、头痛、腹痛疼痛大多是由“寒冷”和“水分(湿气)引起的。
头痛和腹痛也不例外。
让我们来实践一下提高体温、增加水分代谢的方法吧。
下雨天很多人都会有严重的头痛和神经痛,寒冷的天气也很容易引起腹痛和腰痛。
因为“疼痛”大多是“寒冷”和“水分(湿气)”引起的,所以通过温暖患部、泡澡、疼痛就会减轻。
头痛和腹痛有时候也是重大的疾病所附带的症状,这时治疗疾病是最重要的,但是在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时所产生的头痛和腹痛,依然是“寒冷”和“水分”引起的。
这时就需要温暖身体,促进排尿来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
44、头晕、耳鸣将多余的水分从身体中排出,促进大脑和内耳的血液流通顺畅是治疗头晕、耳鸣的捷径。
除了生姜、肉桂、红豆等食物之外,用热水泡双手和双脚、多走路等也很有效。
头晕、耳鸣在中医中属于水毒的症状。
也就是内耳中的淋巴液过多,平衡感觉的调节无法顺利进行,于是引起头晕、耳鸣。
症状严重的被称为美尼尔综合症。
如果耳朵中水分过多,就会引起耳鸣症状,与游泳时耳朵进水发生耳鸣的症状一样。
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促进大脑和内耳的血行通畅,头晕、耳鸣就会消失。
45、恶心、宿醉恶心和宿醉都是滞留在胃中的水分引起的。
这就需要提高体温,让身体发汗,排出多余的水分。
泡浴、桑拿、运动都很有效。
恶心和宿醉都是滞留在胃中的水分增加,没有输送到小肠,而滞留在胃口引起的。
喝酒过多容易导致水分摄取过多,因为酒中大部分都是水,所以才会以呕吐和腹泻的方式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
另外,当吃了腐烂的食物和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时,胃会分泌大量胃液,并通过呕吐方式排出有害体质,以减轻对身体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