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 脉络梳理

合集下载

学习记忆方法:8、框架法

学习记忆方法:8、框架法

学习记忆方法:8、框架法
一、定义
框架比喻事物的组织、结构。

框架法是以材料的框架为抓手,进行学习记忆。

二、原理
1、材料的框架,它好比一座大厦的四梁八柱,支撑着整个建筑,其它部位也都依托于它而存在。

2、把握住框架,也就把握了这个材料的概貌、体系、结构。

三、作用
1、把握骨干
2、清晰结构
3、简化数量
四、应用
1、通读并熟悉材料,通过分析找出主干、脉络。

2、对主干、脉络进行高度概括。

3、依据其层级依次构建。

例如:
五、注意事项
1、框架法是针对内容多、层级复杂的材料。

2、框架所代表的四梁八柱,是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材料的骨干、脉络。

3、它以骨干、脉络为主线、为抓手,去把握整体和全局。

4、并通过骨干和脉络,串联起要点、重点。

理论框架梳理

理论框架梳理

理论框架梳理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过程中,理论框架的梳理起着重要作用。

理论框架作为研究的基础,能够为研究者提供理论支持,并在研究中起到指导和解释的作用。

本文将从梳理理论框架的定义和意义入手,介绍常见的理论框架类型,并通过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一、理论框架的定义和意义理论框架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对研究问题的理论依据和解释框架的构建。

理论框架不仅包括理论的选择和构建,还包括研究问题的提出和解释。

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理清思路,明确研究目标,提供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在学术研究中,理论框架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对于研究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至关重要。

二、常见的理论框架类型1. 理论描述框架:这种框架通常用于描述某个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假设等内容。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理论进行描述和解释,进而探究研究问题的根源和机理。

例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描述框架被广泛运用,可以以其核心概念和原理为基础,分析社会现象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

2. 理论模型框架:理论模型框架通常用于建立某种理论模型,以理论模型为基础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

研究者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可以定量地分析研究对象的变量关系和相互作用。

例如,在经济学领域,供需模型和消费者行为模型等理论模型框架被广泛用于定量分析市场供需关系和消费者行为。

3. 理论分类框架:理论分类框架通常用于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理论进行分类和归纳。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不同理论的比较和分析,理清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学科的发展和演变。

例如,在心理学领域,可以根据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心理学等理论分类框架,对不同理论进行整理和划分。

三、案例分析以社会心理学为例,来具体说明理论框架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可以采用自我概念理论框架进行梳理。

自我概念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是其行为和情绪的重要驱动力。

自我概念理论框架可以通过对个体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的概念、测量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梳理。

创新视角下动态能力研究综述r——脉络梳理及理论框架构建

创新视角下动态能力研究综述r——脉络梳理及理论框架构建

创新视角下动态能力研究综述r——脉络梳理及理论框架构建辛蔚;何地;孙凯【摘要】动态能力研究已经由战略管理领域向创新管理领域拓展.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动态能力和创新主题的文献为数据源,基于知识图谱分析法,对创新视角下动态能力研究脉络进行梳理与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创新视角下动态能力研究主要分为营销动态能力、创新绩效、组织学习、技术创新、技术追赶、创新生态系统和顾客价值等10个聚类群;研究热点集中在创新绩效、竞争优势、技术创新、组织学习等领域;研究呈现出由概念、理论基础研究向动态能力前因、结果变量等多元化研究的演化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概念及维度构成和变量间交互关系两部分的创新视角下动态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最后,对动态能力研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The research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has been expanded from the field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o the field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Taking the literatures about the them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on in CNKI database as data sources, and based on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we make a visual analysis on research contex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ynamic ca-pabilities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consists of ten clusters which are marke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catch-up,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customer value. Research hotspots focu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other fields. Th-ere was an evolution path from research on concepts and theories to research on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view of thi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ynamic abilities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which includes concept and dimension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variables is constructed. Finally, the future work is prospected.【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5页(P44-48)【关键词】动态能力;创新管理;知识图谱;创新绩效【作者】辛蔚;何地;孙凯【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6;辽宁大学商学院, 辽宁沈阳110036;辽宁大学商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2一、引言在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在于对“变”与“不变”的权衡。

框架理论 脉络梳理

框架理论 脉络梳理

框架理论——梳理一、框架的定义及其发展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由高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社会学家代表作:《框架分析》【主要观点】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她对于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以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高夫曼对于框架的定义: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框架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源自过去的经验,二是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美国西北大学政治系学者丹尼斯&詹姆斯传播学者和政治学家所称的“框架”一词主要涉及两种情况:①媒介框架(或称传播框架):当有关议题或事件的信息传递给某听众时,讲述者所使用的字词、图像、短语和讲述风格,强调讲述者想要突出的重点。

②受众框架(或称思维框架):指某受众对事件情况的认知性理解,强调受众所认定的事件最重要的部分究竟是什么。

美国天普大学学者Zizi Papacharissi&Maria de Fatima Oliveira框架即是选取已知事实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在用于沟通的文本中更加引人注目,目的是促使人们对被描述事件产生某种特定的认知,因果判断,道德评价、应对措施。

美国学者加姆桑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框架的定义,认为框架定义可以分为两类:界限: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取材的范围框架架构:人们通过架构的方式来解释外在世界n.&v.作为名词:即形成了的框架(臧国仁,1999)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事实框架的过程对于动词的框架,其具体机制有以下几种说法:基特林: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恩特曼:认为是选择和凸显钟文蔚&臧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二、框架理论1、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来自两方面的研究:黑尔德(Heid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宏观层面: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高夫曼(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舍瑞夫(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frames of reference)微观层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人层面分析入手,认为框架是个体处理和建构信息的方法)凯尼曼和特威尔斯基: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理论意味着在新闻媒介中存在不同的、用以观察、描述媒介事件的方法,这依赖新闻记者使用的框架。

社会学的理论框架

社会学的理论框架

社会学的理论框架
社会学的理论框架
导语:社会学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研究范围广泛。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指总体框架中理论社会学或普通社会学的体系。

美国社会学家A.英克尔斯依据美国社会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列出如下一种三分的框架:
1.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①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②个人的人格;③人群(包括民族和阶级);④社区,即城市的和农村的;⑤社团和组织;⑥人口;⑦社会。

2.社会基本制度:①家庭和亲属;②经济的;③政治的和法律的';④宗教的;⑤教育的和科学的;⑥娱乐和福利;⑦美学的和表现的。

3.基本的社会过程:①分化和分层;②合作,调解,同化;③社会冲突(包括革命和战争);④联络(包括意见的形成、表达和变化);⑤社会化和教育;⑥社会评价(价值的研究);⑦社会控制;⑧社会过失(犯罪、自杀等);⑨社会整合;⑩社会变迁。

英国社会学家T.B.博特莫尔将理论社会学分为:
1.人口和社会群体:①人口与社会;②社会群体的类型。

2.社会制度:①社会结构,社会和文明;②经济制度;③政治制度;④家庭和亲属;⑤社会分层。

3.行为规范:①社会生活中的势力;②习俗和舆论;③宗教和道德;④法律;⑤教育。

4.社会变迁:①变迁,发展,进步;②社会变迁的要素。

从上面可以看到,在社会学框架问题上,一种趋同的倾向正在发展,除了少数例外,多数的内容大同小异。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社会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和社会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理论范围和研究内容正在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新闻架构分析的理论脉络课件

新闻架构分析的理论脉络课件

跨文化交流中融合与创新路径
尊重文化差异
在新闻传播中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减少误解和冲突。
强化跨文化培训
提高新闻传播从业者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培养国际化视野和思维方 式。
创新传播方式和内容
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多元化传播方式,制作符合不同文化背景的新闻 传播内容。
06
总结:未来发展趋势预 测与展望
技术பைடு நூலகம்新对新闻架构影响
跨文化传播需求增长
国际交往增多,对跨文化传播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新闻架构差异比较
01
02
03
新闻价值观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闻价 值观的理解和取向存在差 异,影响新闻传播效果。
传播体制和法规
新闻传播体制、法规和政 策的不同,导致新闻传播 方式和内容差异。
媒体技术和应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媒体技术 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不同 ,影响新闻传播形式和速 度。
新闻架构分析的理论 脉络课件
目 录
• 新闻架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 传统新闻架构特点及演变历程 • 现代新闻架构核心要素解析 • 社交媒体环境下新闻架构创新探索 •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新闻架构挑战与机遇 • 总结: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01
新闻架构基本概念与重 要性
新闻架构定义及功能
定义
新闻架构是指新闻媒体在传递信 息时所采用的组织结构和表达方 式,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图 片等各个部分的设计和组合。
培养新闻从业者的创新精神和跨界思维:敏锐捕捉社会热点,拓展新闻报道领域。
THANKS
感谢观看
个性化
社交媒体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和行为 ,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荐和服务,满足用户的多 元化需求。

新课程改革理论框架梳理

新课程改革理论框架梳理

新课程改革理论框架梳理●一个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一个总体目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交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

●六个具体目标1.倡导全人的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制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处理好分科与综合,必修与选修的关系,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注重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3.体现内容的现代化--精选对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双基、处理好现代社会生活、知识领域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改变课程内容繁杂窄旧的现状;4.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5.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建立评价立体多元、项目多元、方式多样。

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建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三级课程计划与管理框架------三级课程管理指的是,国家课程管理--地方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管理●国家课程的三个性质1.课程标准不同于教学大纲,它不是对内容的具体规定(大纲或教科书),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2.是某一学习阶段的最低的、共同的、统一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标准的描述是分层次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可理解的4.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5.标准的范围应涉及"全人"领域:其中包含学生的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6.国家课程标准具有法定的性质。

它是教材编写、教与学、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教育教学理论试题二、结合学科谈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疑乃思之端,学之源。

行政学的理论框架与发展历程

行政学的理论框架与发展历程

行政学的理论框架与发展历程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公共行政及其组织结构、运作机理和管理方法的学科,它具有丰富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历程。

本文将介绍行政学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历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脉络。

一、行政学的理论框架行政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公共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决策理论和行为理论。

公共管理理论是行政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研究公共行政组织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其中,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化、经济效益和效能,强调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而公共治理理论则强调民众参与、社会合作和多元治理,旨在提升公共事务的治理效力。

组织理论关注公共行政组织的结构和运作机制。

其中,传统的组织理论主要关注组织的层级结构、职权划分和控制机制。

而新公共服务模式理论强调协作、网络和学习型组织,鼓励创新和敏捷性。

决策理论研究公共决策的过程和方法。

其中,理性决策模型强调信息搜集、分析和评估,以达到最优解。

而政治决策模型则强调权力、利益和政策转变的影响因素。

行为理论关注公共行政人员的行为和决策。

其中,行为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公共行政人员的行为模式、动机和职业道德。

而公共领导理论则探讨公共行政的领导力和领导行为。

二、行政学的发展历程行政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传统行政学阶段、行政学的再审视与反思阶段、新公共管理阶段和公共治理阶段。

传统行政学阶段主要关注行政机构的组织和管理。

早期的行政学主要采用法学和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强调行政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行政行为的规范性。

而随着行政机构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人们对行政学的研究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行政学的再审视与反思阶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行政学危机。

此时,学者们开始反思传统行政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公共管理理论的新观点和新范式。

他们批判了层级管理和官僚主义的弊端,倡导更加灵活和效率的管理方式。

新公共管理阶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对传统行政学的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新公共管理强调市场化、经济效益和效能,追求公共部门的效率和效果。

考研政治:毛中特体系框架梳理+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毛中特体系框架梳理+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毛中特体系框架梳理+复习要点最近有挺多考生想弄清楚毛中特的知识体系以及复习内容,小编分别简要和详细的梳理了毛中特对的知识点构架。

完全了解明白毛中特后,各位小可爱再复习心中也会更清晰明了,更加容易吸收毛中特的知识哦。

►知识点框架简要梳理1.一条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2.二个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三件大事: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4.四个基本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科学发展观)5.五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逻辑体系及主要内容1、毛特理论共由12章组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同学们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首先必须了解的重要名词。

这也是学习这门课程的一条主线。

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从宏观上把握、厘清这15章内容的脉络。

因此,建议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足够重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及其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重点掌握提出的时间、人物、会议。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背景,有助于加深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顾名思义,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是中国具体实际。

重点记住一个数字——3。

也就是说,内涵具体包括3各方面,即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至于对内涵的理解,可以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在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

主要掌握两个数字——2和4。

知识框架梳理

知识框架梳理

知识框架梳理
知识框架梳理是指对某个领域或话题相关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建立框架。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从而深入掌握和运用他们。

知识框架梳理的基本步骤包括:
1、确定主题和范围:确定所要梳理的知识领域或话题的主题和
范围,以便在整理过程中有所依据。

2、收集资料:收集相关的书籍、文章、报告、论文等资料,并
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

3、分类整理: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不同的主题或类别进行分类
整理,建立知识框架。

4、归纳总结:对整理出来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
归纳性的知识结构。

5、建立框架: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
包括概念、定义、原理、方法、技巧等,形成一张完整的知识地图。

知识框架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并提高我们的运用能力。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应该经常进行知识框架梳理,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工作效率。

- 1 -。

框架理论——精选推荐

框架理论——精选推荐

框架理论一、框架理论的概念界定框架是源于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概念,美国学者高夫曼(Goffman)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再度被引入到大众传播领域,并成为其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戈夫曼:“框架就是个人将社会生活经验转变为主观认知是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所谓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模式;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经验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能使我们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

因此,框架可被视为个人或组织(包括新闻媒介)对社会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一、心理学角度,认为框架是“心灵的内在结构”。

“个体体验的事件和经历同已有的框架发生联系,从而被理解,这些已有的框架是固定的、隐含的。

”二、社会学角度,认为框架是“建构话语所使用的策略”。

综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就形成了对于框架概念的两种理解:一类是指“界限”,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范,人们藉以观察客观现实,凡纳入框架的实景,都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中的部分;另一类则是指人们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以此来解释、转述或评论外在世界的活动。

框架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事件如何被新闻媒介主观呈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受众如何主观地解读新闻报道。

二、框架与受众认知现在传媒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三种不同的现实中:客观现实,即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媒介现实,媒介所呈现出来的媒介世界;受众现实,即受众通过媒介对客观现实的认知。

受众在阅听新闻报道的时候,会依照过去的经验表现出一定的倾向,这就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并实现三种现实之间的转换。

(从马航事件发生早期一系列假消息的发布辟谣发布再辟谣就可以看出,在重大灾害性事件面前,主流媒体应该运用及时、准确、全面的新闻框架对事情进行报道,这有利于受众正确对待社会现实,否则大道不通就为小道消息、谣言、流言提供了空间,产生更大的社会危机。

)怀疑性认知方式:第一步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

第二步信息完整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第三步信源是谁?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第四步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第五步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第六步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三、框架与事实呈现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一样,虽然不能保证让受众怎样想,但是却可以在让受众想什么上产生效果。

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框架与脉络梳理

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框架与脉络梳理

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框架与脉络梳理在撰写论文时,逻辑框架和脉络的梳理非常重要,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清晰、有序和连贯的文章结构。

本文将介绍论文写作中逻辑框架和脉络梳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逻辑框架的构建逻辑框架是论文结构的骨架,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逻辑顺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跟随我们的论点。

下面是一些构建逻辑框架的基本步骤:1. 主题确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主题或论点,并明确想要在论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

2. 关联论点: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与主题相关的论点或观点,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

这些论点应该相互补充和支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文章结构:在构建逻辑框架时,我们可以采用常用的文章结构,例如引言、背景介绍、理论基础、实证分析、结论等。

这些部分应该按照逻辑顺序组织,确保整个文章的连贯性。

4. 段落划分:在每个部分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划分段落,使每个段落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段落之间的过渡应该自然流畅,帮助读者理解不同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脉络梳理的实用方法脉络梳理是对逻辑框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的过程,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展示论文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1. Mind Mapping(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和梳理思路的工具。

我们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展示主题、论点和支持论据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发现和填补论文中的逻辑漏洞。

2. 逐步拓展: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逐步拓展论文的脉络。

首先,明确主要观点和主线思路,然后逐步添加和发展支持论据和细节。

这样做可以确保论文的结构清晰,并且有助于避免在论文中重复或冗余的内容。

3. 逻辑转折的处理:在一篇论文中,不可避免地会有逻辑转折的情况。

在处理逻辑转折时,我们需要明确转折的原因和目的,并使用过渡词语或短语来引导读者,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跟随我们的思路。

4. 对比和对照:在撰写论文时,我们常常需要进行对比或对照。

论文的研究框架与理论梳理

论文的研究框架与理论梳理

论文的研究框架与理论梳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论文成为评价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而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研究框架的搭建和理论梳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就论文的研究框架与理论梳理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一、研究框架的搭建研究框架是研究的基本蓝图,是对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研究过程进行合理安排的框架结构。

它包括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相关理论、研究设计和方法、数据分析和解读等内容。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是论文研究的起点,也是研究问题的提出依据。

在这一部分,研究者应该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综述,明确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同时,研究者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凸显自己的研究与现有研究的创新与扩展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是清晰地说明研究的目标和要达到的效果。

在这一部分,研究者应该明确研究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阐述研究结果的预期目标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同时,还可以指出该研究对学术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的促进作用。

1.3 相关理论相关理论是研究框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支撑。

在这一部分,研究者应该对相关的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明确选择何种理论框架来解释研究问题。

同时,还可以对相关理论的争议和研究现状进行讨论,为自己的研究奠定基础。

1.4 研究设计与方法研究设计与方法是研究框架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研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在这一部分,研究者应该说明研究的类型(如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实证分析等)、研究的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方式、研究的操作步骤和分析方法等。

同时,还应该关注研究的限制与局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5 数据分析与解读数据分析与解读是研究框架中的最后一步,它将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读。

在这一部分,研究者应该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来处理数据,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解读和讨论。

同时,还可以与研究目的和相关理论进行比较,验证自己的研究假设和结论的可靠性。

每日考点框架理论内涵及出题要点汇总

每日考点框架理论内涵及出题要点汇总

每日考点框架理论内涵及出题要点汇总每日考点木铎独家策划出炉,从四月份开始,木铎的学长学姐每天都会以小专题的形式,给大家送上新闻传播考研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都是近几年热门院校考过的,并且学长学姐还为你们准备了考点相关的论文,作为考点拓展。

考研倒计时 | 距离2018年考研还剩217天核心概念辨析一、框架理论的概念(核心知识点,名词解释经常出现,务必掌握)▪框架可以界定为采取一种集中的组织思路,通过选择、强调、排除、增加和精心处理等方式,通过标题、导语、引文和重要段落的体现,对新闻内容做出报道的做法,直白一点就是对一事件的认识和表达方式。

▪新闻框架影响了受众如何想,影响受众如何处理和储存信息,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到事实的某些方面,从而使其忽略其他方面。

长期的狭隘的程式化的报道难免会产生刻板印象,框限了受众的主观认知世界的活动,忽略了框架外的世界。

▪但受众也是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事件进行主观解释,并建构社会现实的。

因此,在社会现实的建构中,存在着新闻工作者的框架和受众个体的框架,两者之间不一定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二、框架理论的三个层次:媒体依据自身立场、编辑方针等因素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加工、对新闻文本和意义进行建构。

▪①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

这些原则来自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规律的制约;▪② 在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体现出来,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③ 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新闻不可能有闻必录,必须将新闻事件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

三、框架理论在具体实践中的表现(需要着重理解)A、恩特曼发现有两种机制对新闻框架的建构与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分别是“报道规模控制”和“具体信息的呈现”。

B、加姆森:新闻框架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框限,即决定新闻取材范围,主要使用选择策略,选择不同的事实或事物不同属性加以提示或凸显;第二层是内在结构,即使用充足策略,建构文本完整意义。

如何运用读书笔记进行理论框架梳理

如何运用读书笔记进行理论框架梳理

如何运用读书笔记进行理论框架梳理读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读书可以获取到各种知识和思想。

然而,仅仅读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将所读之书进行整理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其中的理论。

而读书笔记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进行理论框架梳理。

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读书笔记进行理论框架梳理,并通过实例来说明。

首先,读书笔记应该包括书籍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书中的重要观点和内容记录下来,可以使用文字、图表、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记录。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随时回顾和温习书中的内容,而不必再次翻阅整本书。

同时,通过记录书籍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我们可以将不同书籍之间的联系和关联进行梳理,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理论框架。

其次,读书笔记应该包括对书籍内容的个人理解和思考。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思考和理解。

因此,我们可以将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记录下来。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反思来深化自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从而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第三,读书笔记应该包括对书籍内容的批判性思考。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书中的观点和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

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质疑,对书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和分析。

通过批判性思考,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运用书籍中的理论,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

第四,读书笔记应该包括对书籍内容的实际应用和延伸。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对书籍内容的实际应用和延伸。

例如,我们可以将书中的理论应用到自己的工作或学习中,或者将书中的理论与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结合,形成新的理论框架和思考方式。

最后,读书笔记需要进行定期的回顾和整理。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但如果不进行回顾和整理,很容易就会忘记其中的内容。

新闻架构分析的理论脉络

新闻架构分析的理论脉络
自“由媒人 介权素框养架”与“新社会确运认动政”治媒:容文忍体化度特社,会态征学度的的的趋理向 论指导:
前议提题假 显设著:度(、议1)题隐某喻相是面经的济显的政著思度治维是路经否径能济;涵学盖对:议新题的闻理生解?产中的资源分配、权力关系 话语及其建构过程为研究对 象新,观闻察生场所产社会学:新闻网的编织、组织运作模式、社会角色关系、 “双热重点 寄”居时场刻所(:文ho本t m与o认me知nt)新闻实践中的“考虑因素”
“基模”(schema)理论
认知的“定式”或“知识结构”
内容:
认知物的基本特征(要素)及其相对固定的相互关系 类别(category)以及隶属该类别的“范例”
(prototypes)
功能:
期待与假设 观察与分类 常规值(default values)与“折扣”(discount)
意义或理解:基模(已有知识结构,常识)的建立 与运用
公共生活的结构和逻辑(群体、公共场合、公共议题) 符号-物质生产的结构和逻辑
理解框架和架构:
葛夫曼(Irving Goffman)的问题:现在发生的是什么?
框架:诠释的基模(schema),”分辨、觉察、认知和命名”具体事 变;组织、筛选的规则;观察、理解的视角;故事展开的路径
现实与截片(strip, slice)
前景效用(或“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Daniel Kahneman and Amos Tversky)
选项 选择
“得”框架
A: 200 将获救。 B: 1/3 的概率600人 将获救。
A or B?
“失”框架
C: 400 人将死亡。
D: 1/3 的概率无人死 亡, 2/3 的概率600人 都将死亡。 C or D?

论文模板范文如何指导学术论文中理论框架的逻辑梳理?

论文模板范文如何指导学术论文中理论框架的逻辑梳理?

论文模板范文如何指导学术论文中理论框架的逻辑梳理?在学术写作中,理论框架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论文的逻辑结构和论证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论文模板范文,并探讨如何通过这些范文来指导学术论文中理论框架的逻辑梳理,以提升论文的质量和学术性。

1. 引言部分在论文的引言部分,作者通常会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等内容。

这一部分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有助于引入相关理论框架。

通过分析引言部分,可以找到作者是如何将理论框架融入问题陈述中,从而引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文献综述部分在文献综述部分,作者会回顾相关研究和理论,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通过阅读文献综述部分,可以了解作者是如何引入理论框架,并通过对不同理论的比较和分析来选择适合研究问题的理论框架。

这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选择特定理论的逻辑和依据。

3. 研究方法部分在研究方法部分,作者会介绍研究设计、研究对象、数据采集方法等内容。

通过分析研究方法部分,可以了解作者是如何将理论框架转化为具体的研究设计和实证方法的选择。

这有助于读者理解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

4. 理论框架部分在论文的理论框架部分,作者会详细介绍所选理论框架的核心概念、假设和逻辑结构。

通过分析理论框架部分,可以了解作者是如何理清理论框架中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梳理出整个论文的逻辑结构。

这有助于读者理解论文的主要论点和论证过程。

5. 结论部分在结论部分,作者会总结研究结果、讨论研究意义和提出未来研究建议等内容。

通过分析结论部分,可以了解作者是如何将研究结果与理论框架进行对接,验证或修正所选理论框架的逻辑性和可靠性。

这有助于读者对整个论文的逻辑结构和研究贡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总结在学术写作中,正确构建理论框架并且让其逻辑清晰地贯穿整个论文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论文模板范文的分析和借鉴,可以指导学术论文中理论框架的逻辑梳理,提升论文的学术价值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框架理论——梳理
一、框架的定义及其发展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由高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社会学家
代表作:《框架分析》
【主要观点】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她对于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以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高夫曼对于框架的定义:
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框架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源自过去的经验,二是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美国西北大学政治系学者丹尼斯&詹姆斯
传播学者和政治学家所称的“框架”一词主要涉及两种情况:
①媒介框架(或称传播框架):当有关议题或事件的信息传递给某听众时,讲述者所使用的字词、图像、短语和讲述风格,强调讲述者想要突出的重点。

②受众框架(或称思维框架):指某受众对事件情况的认知性理解,强调受众所认定的事件最重要的部分究竟是什么。

美国天普大学学者Zizi Papacharissi&Maria de Fatima Oliveira
框架即是选取已知事实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在用于沟通的文本中更加引人注目,目的是促使人们对被描述事件产生某种特定的认知,因果判断,道德评价、应对措施。

美国学者加姆桑
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框架的定义,认为框架定义可以分为两类:
界限: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取材的范围
框架
架构:人们通过架构的方式来解释外在世界
n.&v.
作为名词:即形成了的框架(臧国仁,1999)
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事实框架的过程
对于动词的框架,其具体机制有以下几种说法:
基特林: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
恩特曼:认为是选择和凸显
钟文蔚&臧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
二、框架理论
1、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
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来自两方面的研究:
黑尔德(Heid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宏观层面: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高夫曼(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
舍瑞夫(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frames of reference)微观层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从个人层面分析入手,认为框架
是个体处理和建构信息的方法)凯尼曼和特威尔斯基: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
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理论意味着在新闻媒介中存在不同的、用以观察、描述媒介事件的方法,这依赖新闻记者使用的框架。

换句话说,人们采用的框架的类型为实际描述事件提供了一条途径。

2、框架理论的核心概念
基特林将框架理论发展出三个核心概念:框架、框架化、框架效果
框架——媒介内容——媒介框架是什么
框架化——新闻生产——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
框架效果——媒介效果——受众如何接收和处理媒介信息,即受众框架
框架
框架体现一个话语单元的核心组织观念或故事脉络,它不仅使事件具有意义,还确定了议题的性质,并逻辑地推导出一些显而易见或符合逻辑的处理对策。

新闻文本中的框架具有决定新闻议题的性质和为新闻事件赋予意义的重要功能,因此在传播学研究中,新闻文本往往被置于框架研究的中心,研究者大多结合内容分析法,考察媒体如何通过对象征符号和表意元素的使用来构成新闻框架。

框架化(或称架构)
框架化是形成或建构框架的过程,传播者从感知到的现实中选出某些部分,使这些部分在传播文本中更突出,以这种方式来宣传、推广被描述议题的定义、因果关系解释、道德评价及解决方案。

此类研究多用于深度访谈、田野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考察媒体的日常新闻制作中哪些因素决定着新闻框架的形成。

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指话语中的框架对社会个体或团体的认知和话语产生的影响,影响对象包括人们组织资讯的方式、观察的角度和思路,以及对现实的判断,最终影响人们的态度和决策。

麦库斯姆等学者将框架分析视为议程设置理论的延伸,是在议程设置的第一个层面——媒介议题的报道强度如何影响受众议程的基础上,考察媒介议题如何影响受众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因此是“第二个层面的议程设置”。

三、框架理论VS议程设置理论
对于框架到底为何物,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在判别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的关系时,因其对议程设置研究范围的判断的不同而不同。

【观点一】
框架就是传播者从纷繁复杂的世界当中有意识地选择某些事件成为受众所关注的新闻/情况,并通过强调和重复,影响人们的决策。

这一种观点认为框架理论就是或者属于议程设置理论。

【观点二】
框架的取舍对象为某一事件的特定因素。

这种观点基于一种判断:每个事件/情况都是由无数因素组成的,传播者只是挑选了某些因素并加以组合,使之以貌似原本事件完整的形象出现在受众面前。

事件的亲历者,可以看到此事件无数的因素,而作为二次传播的受众,所听/看到的则只是此事件的某些因素经过组合之后的结果而已。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媒介事实与客观世界事实并不同,所有媒介事实都经过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因素的取舍,不同的取舍标准和结构方式将影响受众对此事件的认知和决策。

受众本身亦有框架,受众依靠框架习惯性地处理信息,信息传递的过程也就是传播框架(或称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在这种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完全不同,即议程设置理论假设媒介通过改变人们所关心事物的相对易接近性来影响受众的观念,亦即人们在思考某一事件时想的是什么,而框架理论所关注的,与其说是进入脑海中的信息,不如说是对时间的感知的作用,或者说面对某一事件时,人们是怎样进行思考的。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议程设置理论是通过挑选和强调新闻事件影响人们“想什么”,框架理论是通过挑选、强调和组合事件的某些因素影响人们对此事件“怎么想”,因此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一部分,是议程设置的第二阶段。

【观点三】
框架既包括取舍事件,也包括取舍时间因素。

根据对框架影响的范围和议程设置理论研究范围的不同,学者们对于此二者的关系形成了多种判断。

事实上,框架理论的研究者逐渐倾向于使这一理论成为完全不同于议程设置理论的一种全新理论,因此大量学者开始对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进行梳理和切割。

目前一般认为,议程设置和预设判准效应的产生依靠的是重复(媒介产品层面)和可及性(受众接收层面),将自己对显著度的判断传递给受众;框架理论则认为,从受众角度看,按照一定叙事结构组织起来的事件素材,相较于没有经过叙事结构安排的素材,更具有显著度,并且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叙事方法下,可以获得不同的理解。

四、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的运用
1、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学者们基本上都是源自高夫曼的思想。

坦克(Tankard,1991)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

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

在对新闻框架的形成因素的研究中,伍(Woo,1994)等认为,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的互动的结果。

2、黄旦教授在《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一书中,对框架理论分析道:从框架分析角度,新闻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生产,在这样一种生产过程中,新闻首要的是一种社会制度。

(1)首先,新闻是对新闻消费者制作能够得到的信息的一种制作化方法。

(2)其次,新闻是合法机构的同盟。

(3)最后,新闻实在组织机构中工作的专业从业者所发现、搜集并传送的。

这样,新闻不可避免地依赖于制度化过程可遵循制度化操作的新闻从业者的产品。

这些在操作必然包括和那些按惯例新闻要予以报道的机构合作。

3、潘忠党在总结多位学者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新闻架构分析的基本理论观点包括五个部分:
(1)意义在传播(或交往)的过程中得到建构;
(2)传播活动是使用表达载体的社会活动,构成一个社会的符号生产领域;
(3)传播活动发生在由物质生产构成的实体场域;
(4)传播活动收到规范该场域的公共利益原则以及政治与经济的逻辑之间的张力制约;
(5)位处特定历史、经济和政治坐标点的社会个体或团体大成其特定理解或意义所遵循的认知和话语组织原则,就是他/她们的框架。

4、艾因加:片段式框架&主题式框架
片段式框架:使用案例分析或事件导向的报道及具体事例,在归因上降低制度层面的责任;
主题式框架:将议题放在一个更普遍和抽象的背景中,因而增加了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因素。

通过对CBS新闻报道的抽样调查,研究者们发现,片段式报道是日常新闻的主要特征,接近80%的新闻报道为这一框架;而在对广播电视受众的控制实验中,艾因加发现,新闻报道采用主题式光加还是片段式框架,对于受众随后的政治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5、框架建构&框架设置
进入21世纪后,有学者开始尝试建构包涵新闻生产、文本分析和受众接收在内的整合过程模式。

框架建构:指向那些影响到新闻框架的结构性因素,既包括新闻编辑室内部成为实践习惯的新闻政策和价值信念,也包括来自外部的如政经结构、消息来源等影响记者的因素。

框架设置:指媒介框架和个体既有知识和预存立场之间的互动,新闻框架有可能影响事件和议题的解释和评估。

问题—细节框架:指那些与某一特定话题或事件紧密相关的框架,一般指那些超出主题限制,能够在不同话题中浮现,甚至跨时空和文化语境的框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