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 脉络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框架理论——梳理
一、框架的定义及其发展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由高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社会学家
代表作:《框架分析》
【主要观点】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她对于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以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高夫曼对于框架的定义:
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框架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源自过去的经验,二是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美国西北大学政治系学者丹尼斯&詹姆斯
传播学者和政治学家所称的“框架”一词主要涉及两种情况:
①媒介框架(或称传播框架):当有关议题或事件的信息传递给某听众时,讲述者所使用的字词、图像、短语和讲述风格,强调讲述者想要突出的重点。
②受众框架(或称思维框架):指某受众对事件情况的认知性理解,强调受众所认定的事件最重要的部分究竟是什么。
美国天普大学学者Zizi Papacharissi&Maria de Fatima Oliveira
框架即是选取已知事实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在用于沟通的文本中更加引人注目,目的是促使人们对被描述事件产生某种特定的认知,因果判断,道德评价、应对措施。
美国学者加姆桑
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框架的定义,认为框架定义可以分为两类:
界限: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取材的范围
框架
架构:人们通过架构的方式来解释外在世界
n.&v.
作为名词:即形成了的框架(臧国仁,1999)
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事实框架的过程
对于动词的框架,其具体机制有以下几种说法:
基特林: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
恩特曼:认为是选择和凸显
钟文蔚&臧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
二、框架理论
1、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
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来自两方面的研究:
黑尔德(Heid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宏观层面: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高夫曼(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
舍瑞夫(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frames of reference)微观层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从个人层面分析入手,认为框架
是个体处理和建构信息的方法)凯尼曼和特威尔斯基: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
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理论意味着在新闻媒介中存在不同的、用以观察、描述媒介事件的方法,这依赖新闻记者使用的框架。换句话说,人们采用的框架的类型为实际描述事件提供了一条途径。
2、框架理论的核心概念
基特林将框架理论发展出三个核心概念:框架、框架化、框架效果
框架——媒介内容——媒介框架是什么
框架化——新闻生产——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
框架效果——媒介效果——受众如何接收和处理媒介信息,即受众框架
框架
框架体现一个话语单元的核心组织观念或故事脉络,它不仅使事件具有意义,还确定了议题的性质,并逻辑地推导出一些显而易见或符合逻辑的处理对策。
新闻文本中的框架具有决定新闻议题的性质和为新闻事件赋予意义的重要功能,因此在传播学研究中,新闻文本往往被置于框架研究的中心,研究者大多结合内容分析法,考察媒体如何通过对象征符号和表意元素的使用来构成新闻框架。
框架化(或称架构)
框架化是形成或建构框架的过程,传播者从感知到的现实中选出某些部分,使这些部分在传播文本中更突出,以这种方式来宣传、推广被描述议题的定义、因果关系解释、道德评价及解决方案。
此类研究多用于深度访谈、田野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考察媒体的日常新闻制作中哪些因素决定着新闻框架的形成。
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指话语中的框架对社会个体或团体的认知和话语产生的影响,影响对象包括人们组织资讯的方式、观察的角度和思路,以及对现实的判断,最终影响人们的态度和决策。
麦库斯姆等学者将框架分析视为议程设置理论的延伸,是在议程设置的第一个层面——媒介议题的报道强度如何影响受众议程的基础上,考察媒介议题如何影响受众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因此是“第二个层面的议程设置”。
三、框架理论VS议程设置理论
对于框架到底为何物,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在判别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的关系时,因其对议程设置研究范围的判断的不同而不同。
【观点一】
框架就是传播者从纷繁复杂的世界当中有意识地选择某些事件成为受众所关注的新闻/情况,并通过强调和重复,影响人们的决策。这一种观点认为框架理论就是或者属于议程设置理论。
【观点二】
框架的取舍对象为某一事件的特定因素。这种观点基于一种判断:每个事件/情况都是由无数因素组成的,传播者只是挑选了某些因素并加以组合,使之以貌似原本事件完整的形象出现在受众面前。事件的亲历者,可以看到此事件无数的因素,而作为二次传播的受众,所听/看到的则只是此事件的某些因素经过组合之后的结果而已。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媒介事实与客观世界事实并不同,所有媒介事实都经过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因素的取舍,不同的取舍标准和结构方式将影响受众对此事件的认知和决策。受众本身亦有框架,受众依靠框架习惯性地处理信息,信息传递的过程也就是传播框架(或称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在这种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完全不同,即议程设置理论假设媒介通过改变人们所关心事物的相对易接近性来影响受众的观念,亦即人们在思考某一事件时想的是什么,而框架理论所关注的,与其说是进入脑海中的信息,不如说是对时间的感知的作用,或者说面对某一事件时,人们是怎样进行思考的。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议程设置理论是通过挑选和强调新闻事件影响人们“想什么”,框架理论是通过挑选、强调和组合事件的某些因素影响人们对此事件“怎么想”,因此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一部分,是议程设置的第二阶段。
【观点三】
框架既包括取舍事件,也包括取舍时间因素。根据对框架影响的范围和议程设置理论研究范围的不同,学者们对于此二者的关系形成了多种判断。
事实上,框架理论的研究者逐渐倾向于使这一理论成为完全不同于议程设置理论的一种全新理论,因此大量学者开始对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进行梳理和切割。
目前一般认为,议程设置和预设判准效应的产生依靠的是重复(媒介产品层面)和可及性(受众接收层面),将自己对显著度的判断传递给受众;框架理论则认为,从受众角度看,按照一定叙事结构组织起来的事件素材,相较于没有经过叙事结构安排的素材,更具有显著度,并且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叙事方法下,可以获得不同的理解。
四、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的运用
1、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学者们基本上都是源自高夫曼的思想。
坦克(Tankard,1991)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
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