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岸带变迁及其环境地质效应_段永侯

合集下载

渤海湾海岸带开发对近海水环境影响分析

渤海湾海岸带开发对近海水环境影响分析

渤海湾海岸带开发对近海水环境影响分析摘要:海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海水环境质量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海岸带开发行为对其有关键性影响。

渤海湾海岸带开发活动大多表现为三种,即围填海、临海工业、河口建闸,基于此,本文围绕开发实践影响近海水环境重点分析,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使开发行为与海水环境保护活动良性循环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渤海湾;海岸带开发;近海水环境;影响分析引言:近年来,海岸带开发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的带动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保护压力,导致近海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遭受破坏。

要想在海岸带环境保护方面做出努力,势必要客观分析开发行为对近海水环境的影响,根据影响表现,针对性提出科学开发方案,使海岸带环境保护效果达到预期。

1.渤海湾区域概况渤海湾位处渤海西部,海底走向由南向北,沉积物多为细粉砂和淤泥。

渤海湾属于浅水海湾,当地湿地景观独特,所以旅游业发达。

区域内石油资源、煤炭资源较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区域开发的经济价值[1]。

该区域具有半封闭性,气候为大陆性气候,从环境现状层面进行分析,渤海湾排污口数量逐年增多,这说明沿岸污染物总量增加,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来说,无疑增加了工作难度,换言之,海水环境保护实践面临一定挑战。

如果单凭海水自净能力控制污染,那么环境排污效果很难达到预期要求,反而会因环境污染问题加剧而威胁人类生产生活。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能否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间探索到平衡点,务必客观分析开发活动影响海水环境的表现,进而做出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2]。

2.渤海湾海岸带常见开发活动2.1围填海人类开发海岸空间资源时,往往从两方面进行切入,如扩大海域面积、延长海岸线长度。

一般来说,海岸带延伸距离取陆地向十千米,海水向十五千米。

虽然围填海操作能够满足人类的经济发展需求,但着实对海洋生态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随着围海造田活动愈演愈烈,自然岸线减少到十二千米,并且海水水质污染程度加剧,个别海域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显著。

基于分形维数的环渤海地区海岸线变迁及成因分析

基于分形维数的环渤海地区海岸线变迁及成因分析

基于分形维数的环渤海地区海岸线变迁及成因分析许宁;高志强;宁吉才【期刊名称】《海洋学研究》【年(卷),期】2016(034)001【摘要】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环渤海地区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4期海岸线信息,采用网格法计算每期海岸线的分形维数;分析了海岸线及其分形维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与海岸开发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1980-2010年间,研究区海岸线长度持续增加,变化强度逐渐增大,海岸线共增加了1 074.35 km;从时间过程看,2000年以后海岸线长度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从区域范围看,以天津市和河北省所在的渤海湾地区海岸线的变迁最显著.研究期间,环渤海地区海岸线整体向海推进,海岸线分形维数逐渐增大,岸线形状趋于复杂.人为的海岸开发活动是海岸线变迁的主导因素,2000年之前海岸开发以围垦养殖、盐田为主;之后,港口码头建设和城镇建设型的海岸工程逐渐增多.海岸线的分形维数与海岸带的物质组成与演变过程有直接关系,大量规模不等的海岸工程的建设是海岸线分形维数变化的主导因素.【总页数】7页(P45-51)【作者】许宁;高志强;宁吉才【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7.1【相关文献】1.环渤海地区海岸线复杂程度分析 [J], 张晓辉2.基于分形维数理论的海岸线遥感分类与变迁研究 [J], 马小峰;邹亚荣;刘善伟3.基于遥感的环渤海地区海岸线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J], 吴春生;黄罛;刘高焕;褚琳;刘庆生;赵军4.2010-2015年环渤海海岸线时空变迁监测与分析 [J], 吴培强;张杰;马毅;孙伟富5.基于数字化海岸分析系统(DSAS)的海岸线变迁速率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海岸线为例 [J], 丁小松;单秀娟;陈云龙;金显仕;原作辉;杨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西岸全新世气候演化与海陆变迁

渤海西岸全新世气候演化与海陆变迁

渤海西岸全新世气候演化与海陆变迁渤海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湾,它位于华北平原的东部,面积约为77,000平方公里。

渤海西岸是渤海沿岸地区的一部分,包括了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等省市。

在全新世期间,渤海西岸的气候和海陆环境都经历了较大变化。

从全新世早期到中期,渤海西岸的气候大致呈现出冷旱和干旱化的趋势。

这段时期的地层和化石记录显示,区域内的草原面积逐渐扩大,森林面积逐渐减少。

这一趋势与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有关,可能是由于全球气候系统进入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干旱期导致的。

在这段时间内,渤海西岸的河流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致使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从全新世中期到晚期,渤海西岸的气候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相较于早期和中期,这段时期的气候更加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衍。

随着气候的变化,原先的草原面积开始被森林所代替,使该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同时,由于陆地上的植被增加,土地保持水分的能力得到了增强,致使该时期河流水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增加了地表水资源。

说到渤海西岸的海陆变迁,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地质构造、海平面变化和河流演化。

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来看,渤海西岸是典型的海陆相互作用区,也是华北地区活跃的地震带之一。

这使得该地区的地层结构比较复杂多样,沉积岩组合也较为丰富。

从海平面变化角度看,渤海西岸的海面高度和海洋水深度都经历了较大变化。

在全新世早期,随着气温下降和冰川发展,全球海平面一度下降,渤海的海平面高度也随之下降。

但到全新世中晚期时,海平面又开始上升,渤海西岸地区的海面也同样受到影响。

同时,伴随海平面的变化,该地区的海域面积和海岸线位置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最后,从河流演化的角度看,渤海西岸地区的河流不仅在水量和流向上发生了很大改变,还影响着区域内的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

其中,黄河的泥沙输送对于渤海西岸的海洋沉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合来看,渤海西岸的气候演化和海陆变迁过程是长期演化的结果,受到地球系统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概述

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概述

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概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主要成果。

渤海湾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和海洋生态区,其地质环境复杂多样,特别是第四纪地质特征显著。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包括地层划分、沉积环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方面,对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的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本文将介绍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的地层划分情况,详细阐述不同地层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通过对沉积环境的分析,探讨渤海湾西岸海岸带在第四纪期间的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地质事件,揭示这些事件对海岸带地貌和沉积物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第四纪地质事件对渤海湾地区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海岸带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估。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渤海湾地质环境的关注和研究,为推动该地区的地质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二、渤海湾西岸海岸带地质背景渤海湾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华北平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流域的出海口。

其西岸海岸带地质背景复杂,包含了丰富的第四纪地质信息。

这一区域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以及河流、海洋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

在地质构造上,渤海湾西岸海岸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边缘,受到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断裂和褶皱构造。

这些构造活动不仅控制了海岸带的基本地貌形态,还影响了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和沉积过程。

在沉积环境方面,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经历了从陆相到海相的多重沉积过程。

在早更新世时期,该区域主要为河流相沉积,形成了广泛的河流冲积平原。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和河流的改道,中更新世时期开始出现了海岸带特有的海相沉积,包括海滩、沙坝、潮汐平原等沉积体。

晚更新世以来,受冰期气候的影响,海岸带经历了多次海进海退过程,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沉积序列。

山东鲁北平原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

山东鲁北平原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

山东鲁北平原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马震;段永侯【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05(32)2【摘要】鲁北平原目前区内供水水源以黄河客水和地下水为主.最新均衡计算结果为:浅层地下水开采资源量37.03×10 8m 3/a,深层地下水开采资源量2.62×10 8m 3/a.据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规划报告,现状年需水量约74×10 8m3/a,2010年需水量为93×10 8m 3/a,2030年需水量为109×10 8m 3/a,现状年供需基本平衡,远景供水不足.浅层地下水易采易补,更新能力强,应以合理调控水位为中心,优先开采浅层地下水,充分发挥浅层地下水资源的供水功能,尤其是东阿-齐河-商河-利津沿黄地区更应加强开发浅层水的力度.浅层水为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深层地下水更新能力弱,应严格限制其开发利用.在德州、滨州漏斗中心区,建议实施部分封井,调减开采量.实行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优化水资源开发结构,适当增加地表水引用量,实施含水层的恢复工程,遏制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的继续发展,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总页数】10页(P1-10)【作者】马震;段永侯【作者单位】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8【相关文献】1.鲁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对策 [J], 于传宁;程金芝;张利红;张军2.山东鲁北平原地裂缝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J], 宋伟;马学军;吕凤兰3.鲁北平原地下水的劣变特征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J], 杨丽芝;张光辉;刘春华;刘中业;卫政润;韩晔4.山东省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步研究 [J], 刘青勇5.鲁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功能衰退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J], 杨丽芝;胡乃松;张光辉;刘春华;刘中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黄河三角洲段渤海海岸线缓冲带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

近代黄河三角洲段渤海海岸线缓冲带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

近代黄河三角洲段渤海海岸线缓冲带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郭笃发
【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6(022)004
【摘要】通过解译1986、1996和2001年遥感图像,获得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土地覆被数据.将该地区土地覆被分为9种类型:水域、芦苇、林地、耕地、柽柳、柽柳芦苇、翅碱蓬獐茅、滩涂、建设用地,并将3 km宽的海岸带分为6个缓冲带,每个带宽0.5 km.运用ARC/INFO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渤海海岸线缓冲带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主要结果如下:在空间上,1986年和2001年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距海岸线距离的增大而升高,两者呈直线关系;但在1996年,两者之间未呈现直线关系.在时间上,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增加;除了优势度外,所研究的其他景观格局指标与距海岸线的距离没有显著关系.【总页数】5页(P53-57)
【作者】郭笃发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4
【相关文献】
1.近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发育体系--黄河三角洲潮滩海岸时空谱系研究Ⅱ [J], 崔承琦;孙晓霞;施建堂;张庆德
2.基于遥感影像提取海岸线方法的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地区黄河口段和刁口段海岸为例 [J], 樊彦国;张淑芹;侯春玲;张磊
3.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J], 龚文峰;孔达;范文义;王笑峰
4.黄河对沿岸缓冲带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以近代黄河三角洲段为例 [J], 郭笃发
5.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历史时空演化研究 [J], 徐伟;彭修强;贾培宏;王敏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宁省海岸线近百年变迁特征分析

辽宁省海岸线近百年变迁特征分析

辽宁省海岸线近百年变迁特征分析陈曦;倪金;邴智武;赵旭【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年(卷),期】2011(20)5【摘要】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多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地形图、历史海图,定量分析了辽宁省海岸线近百年变迁特征.结果表明,自1909年以来,辽宁省海岸线的构型和长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陆地面积也相应增加.在全省范围内,从时序变化看,1909~1932年期间,海岸线变化最大,陆地面积增加最多,年增加速率也较快,1950~1980年期间,海岸线变化速率最小.从空间上看,各地段的岸线变化极不均衡,主要变化区域是辽东湾北部淤泥质海岸,大连附近的基岩岸段变化最小,最大的变化区段是双台子河段、复州湾和大洋河附近.%Based on RS and GIS, combined with multi-phase 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 topographic maps and historical charts,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nalyses the feature of coastline changes in Liaoning Province during 100 years. It shows that since 1909, great changes of the formation and length of the coastline have taken place in Liaoning Province, with increasing of the land area.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vince, in terms of the time change, the period from 1909 to 1932 saw the greatest change in the coastline and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land area with fast annual increase rate. The period from 1950 to 1980 witnessed the minimum rate of shoreline change. In terms of space, shoreline change differs very uneven from place to place, with the main changes of muddy coast of Liaodong Bay in the northern area, leastchange of rocky section of the basement near Dalian, 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 of Shuangtaizi River, Fuzhou Bay and Dayang River zone.【总页数】4页(P354-357)【作者】陈曦;倪金;邴智武;赵旭【作者单位】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辽宁沈阳110032;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辽宁沈阳110032;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辽宁沈阳110032;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辽宁沈阳1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7.1【相关文献】1.辽河口海岸线近百年来的变迁 [J], 谌艳珍;方国智;倪金;胡克2.渤海湾西岸近百年来海岸线变迁遥感分析 [J], 姜义;李建芬;康慧;钟新宝3.明确海陆分界线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辽宁省海岸线修测工作外业勘测工作小记 [J], 刘艳秀; 宋翔4.基于Landsat影像的福州市海岸线变迁特征分析 [J], 林旺; 付石林; 秦艳芳; 马晓钐; 何媛5.近20年厦门市海岸线遥感监测与变迁特征分析 [J], 秦艳芳;叶琳;陈思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鲁北平原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

山东鲁北平原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
图 1 鲁北平原地貌图 Fig. 1 Landform map of the Lubei plain 1 ) 古河道沙岗; 2 ) 河间洼地; 3 ) 黄河决口扇; 4 ) 黄河近代三角洲
鲁北平原由于地处黄河下梢, 在黄河影响带内, 沉 积颗粒普遍较细, 因而其含水及导水能力不及河南冲 洪积扇优越, 但在成因上, 与河南冲洪积扇为相互联系 的统一体。
为统一含 水层研究
N2 明化镇 组上 段细 集中在城
Ô
500
砂、中砂, 4~ 5 层, 厚 镇, 局部城 40~ 60m, 涌 水量 为 市很高
较高
60m3Ph#m
311 浅层地下水局部水流系统
鲁北平原浅 层地下水 局部水流 系统是指 在 60m 以浅的潜水和微承压水。根据浅层地下水系统的介质
场、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特征, 将其划分为黄河古河道
鲁北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北台拗的三级构造单 元临清拗陷、济阳拗陷和埕宁隆起, 南部以齐河 ) 广饶 断裂与鲁西台隆为界。区内第四系岩相古地理受基底 构造的控制[ 7] , 自第四纪中更新世早期以来也受黄河 冲淤作用的控制。由于海陆变迁, 黄河三角洲地区自 中更新以来发育多层海相层。区内第四系厚度 350~ 450m, 呈多韵律的旋回沉积, 岩性上部为亚粘土、粘土 夹粉砂, 下部为亚粘土、粉砂、细砂互层, 其底部有砂砾 石层。在无棣隆起的大山附近有玄武岩分布, 其中砂 层、砂砾石层是本区的主要含水层。第四系全新统沉 积类型以冲积为主, 局部有冲洪积、湖沼积、海积等, 厚 度 14~ 33m; 上更新 统以冲 积、湖积为 主, 厚度 20~ 90m; 中更新统主要为冲积、湖积、海积及玄武岩, 厚度 60~ 100m, 粘性土中夹砂层 1~ 6 层, 厚 1~ 12m, 是本 区主要承压含水层; 下更新统主要为冲积湖积、海积及 玄武岩, 厚 60~ 160m; 新第三系明化镇组以湖积冲积 为主, 砂层含深部承压水。

渤海湾近30年海岸线变迁与分析

渤海湾近30年海岸线变迁与分析

渤海湾近30年海岸线变迁与分析叶小敏;丁静;徐莹;刘宇昕【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16(033)002【摘要】海湾岸线是海湾变迁监测的重要对象.文章利用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5 /TM、Landsat-7 /ETM和中国环境减灾星 HJ -1A、B /CCD 遥感数据,对渤海湾 1986 -2014 年近 30 年来的水域面积、岸线长度和岸线分形维数进行了解译测算.结果表明,渤海湾平均高潮位的水域面积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其数值由 1986 年的(13 909.97 ±3.53)km2 减少至 2014 年的(12 641.99 ± 11.50)km2;岸线长度呈现先减小再增加的变化规律,其数值由 1986 年的(968.41 ±1.84)km 减少至 1998 年的(642.43 ±2.59)km,再增加至 2014 年的(850.94 ±10.78)km;渤海湾岸线分形维数从1986 年的 1.110 2 下降至 2014 年的 1.064 9;同时分析发现养殖场建造、围填海和港口建设等海洋工程是渤海湾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力因素;渤海湾岸线分形维数与天津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倒数变化呈现线性相关系数为0.95 的高相关性.文章的测算和分析结果对海湾动力学研究、环境变迁评估和海湾开发管理具有参考价值.%The coastline of a bay is an important object to be monitored for the changes of the Bay.In this paper,the surface area of sea water in Bohai Bay,length and fractal dimension of its coastline in the last 30 years from 1986 to 2014 were interpreted by using American Landsat -5 /TM,Landsat -7 /ETM and Chinese HJ1A,B /CCD remote sensing imag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a water surface area has been decreasing with the value of 13 909.97 ±1.84 km2 in 1986 and 12 641.99±11.50 km2 in 2014;the length of the coastline decreased at first 12 years with the value of 968.41 ±1.84 km in 1986 and 642. 43 ±2.59 km in 1998,and then increased with the value of 850.94 ±10.78 km in 2014;The fractal di-mension decreased from 1.110 2 in 1986 to 1.064 9 in 2014.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sea reclam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marine farm and port were the driving factors of the changes of the coastline in Bohai Bay;the fractal dimension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reciprocal of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of Tianjin Municipality linearly with the linearly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95.The results of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could be a reference for dynamic research of a bay and,changes of environment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bay development.【总页数】7页(P56-62)【作者】叶小敏;丁静;徐莹;刘宇昕【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 100081;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 310012;国家海洋局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国家海洋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海洋局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国家海洋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 100081;国家海洋局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国家海洋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 100081;国家海洋局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相关文献】1.近30年上海大陆海岸线的遥感提取及变迁分析 [J], 孙品;巩彩兰;胡勇;张文奇;宋文韬2.基于遥感和GIS的长岛南五岛近30年海岸线时空变迁分析 [J], 康波;林宁;徐文斌;王娜;刘庆群3.杭州湾近30年海岸线与海岸湿地变迁分析 [J], 彭小家;林熙戎;方今;王腾;蒋晓山4.杭州湾近30年海岸线与海岸湿地变迁分析 [J], 彭小家;林熙戎;方今;王腾;蒋晓山5.近30年来我国河口海岸线变迁及驱动因素分析 [J], 邢婧;孟丹;白沁灵;李雨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范文

《2024年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范文

《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海洋资源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矿物资源,还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环境稳定的重要基础。

其中,渤海湾作为我国的重要海域,其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围绕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渤海湾的实际情况以及如何进行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二、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的概念1. 海洋资源海洋资源是指海洋中存在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这些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生态生态指的是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功能机制。

在海洋领域,生态学主要研究海洋生物的种群分布、数量变化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3. 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系统在特定时期内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或负荷量。

在海洋环境中,环境承载力主要指海洋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承受能力,包括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质量的保持等。

三、渤海湾的实际情况渤海湾位于我国东北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和航运基地。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渤海湾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

因此,对渤海湾的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四、渤海湾的应用1.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针对渤海湾丰富的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深海矿产进行勘探和开发,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2. 生态保护与修复针对渤海湾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

例如,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和恢复、实施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推广生态渔业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渤海湾的生态环境,提高其环境承载力。

3. 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对渤海湾的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21世纪以来环渤海海岸线遥感变迁研究的开题报告

21世纪以来环渤海海岸线遥感变迁研究的开题报告

21世纪以来环渤海海岸线遥感变迁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基于遥感技术的环渤海海岸线变迁分析研究摘要: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渤海海岸线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掌握海岸线变化的实时情况,提高环渤海海岸线管理的精细化和现代化水平,本研究基于遥感技术对环渤海区域海岸线变迁进行研究。

本研究将采用遥感技术获取环渤海海岸线变迁的时间序列数据,并基于影像处理算法实现对海岸线变迁的自动化提取。

同时,基于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技术,对海岸线的变化趋势、变化速率、影响因素等进行计算和分析。

研究方法:1.数据获取和预处理,在这一环节将利用Landsat等卫星影像数据获取环渤海海岸线变迁的时间序列数据。

进一步去除云、阴影和杂波等噪点,使得遥感影像数据能更准确地反映海岸线的真实情况。

2.影像处理和海岸线自动化提取,在这一环节将采用经典的海岸线特征提取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实现海岸线变迁的自动化提取和分析。

3.海岸线变化趋势分析,在这一环节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技术,将结果可视化,分析环渤海海岸线的变化趋势并绘制热点图。

4.影响因素分析,在这一环节将对海岸线变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气候、海平面升降、沿海开发等。

并利用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统计技术,对各影响因素对海岸线变化的影响程度进行模拟计算。

预期成果:1.环渤海海岸线变迁的时间序列数据,海岸线自动化提取算法和模型。

2.环渤海海岸线变化的趋势变化图和热点图,包括各类海岸线的变化速率和趋势分布,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海岸线管理建议,以推动环渤海海岸线的高效管理和保护。

2003(段永侯)河北平原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

2003(段永侯)河北平原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

2003 年第 1 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3 ·
开采量 2169 ×108 m3Πa, 占 2108% 。 在用水结构上 ,农业现状用水量 139189 ×108m3Πa,
综合 灌 溉 定 额 平 均 0143m3Πm2 ; 工 业 用 水 17159 × 108 m3Πa, 万元产值耗水量平均 12719m 3 ,重复利用率平 均 7519%, 生活用水 7106 ×108 m3Πa, 平均每人用水定 额 :城市 140lΠd, 县城 64lΠd, 农村 4015lΠd 。无论农业 、 工业 、生活用水 、节水潜力都很大 ,但用水大户在农业 , 节水大户也应在农业 。
图 1 河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平均水位动态 Fig.1 CurvesofshallowgroundwaterlevelinHebeiplain
图 2 河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平均水位动态 Fig.2 CurvesofdeepgroundwaterlevelinHebeiPlain
据 初 步 计 算 , 河 北 平 原 浅 层 地 下 水 储 存 量 约 1644143 ×108 m3 ,深层地下水储存量约 178167 ×108 m3 。 从 1975~1995 年 20 年内 ,浅层水消耗储存量 197187 × 108 m3 ,平均 9189 ×108 m3Πa; 深层水消耗储存量 247176 ×108 m3 ,平均 12139 ×108 m3Πa 。由于多年大量动用地 下水储存资源 ,导致局部地区含水层疏干 ,深层地下水 水位大幅度下降 ,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
河北平原从 50 年代起 ,先后进行了水文地质普 查 、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 、科技攻关 、综合研究和建 立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等水文地质勘查研究工作 。这 些勘查研究与监测工作 ,满足了不同历史阶段地下水 开发利用的需要 。70 年代以前地下水的变化以自然 动态为主 ,处于动平衡状况[1~3] ,进入 80 年代以后 ,开 始超量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的变化呈现人为 - 自然动 态 ,并逐步诱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4~6] 。水文地 质勘查研究不断拓宽 ,拥现一批新的勘查研究成果和 领 域 。如 : 土 壤 水 的 合 理 利 用[7,8] 、微 咸 水 改 造 利 用[9,10] 、建立 各 种 模 型[11,12] , 以 及 利 用 环 境 同 位 素 技 术 ,进行了河北平原地下水年龄测定和地下水流系统 划分[13] 。14 C、32 Si 以及36 Cl 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14~16] , 与大气降水联系密切 ,参与现代水循环的深度非常有 限 。揭示了地下水的形成和在含水介质中较为复杂的 运移过程 ,只有基本查清这些问题 ,才能有效的合理开 发利用 。

渤海湾西部与南部海岸线和潮滩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渤海湾西部与南部海岸线和潮滩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渤海湾西部与南部海岸线和潮滩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张立奎;吴建政;李巍然;胡日军;仇建东【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14(34)1【摘要】通过对渤海湾西部和南部自1975年至2010年之间不同时期卫星遥感影像的研究发现,近40年来研究区海岸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岸线长度呈现先轻微减小后大幅增加的状态,很多岸段岸线向海有较大推进,最远达20余千米;潮滩呈向海淤涨趋势,渤海湾西部年平均淤积速率比南部略大;岸线的向海推进以及潮滩的不断淤长,使得渤海湾面积持续减小。

目前,研究区沿岸除存在部分河口型自然海岸线外,几乎全部变为人工海岸线。

从沉积物来源、水动力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对研究区海岸线和潮滩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些演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开发利用海洋活动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研究区海岸带环境演变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

【总页数】7页(P21-27)【关键词】遥感;海岸线变迁;潮滩演变;渤海湾【作者】张立奎;吴建政;李巍然;胡日军;仇建东【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相关文献】1.基于DSAS和FA的1959-2002年黄河三角洲海岸线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 刘鹏;王庆;战超;王昕;杜国云;李雪艳2.西部地区国内游客人均旅游消费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J], 詹绍文;关米娜3.粤港澳大湾区1975—2018年海岸线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 [J], 杨晨晨;甘华阳;万荣胜;张耀明4.西部大开发20年人力资本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J], 毛锦凰;刘金铭5.山东青岛灵山湾南部海滩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J], 吴闯;张晓东;许淑梅;胡日军;姜胜辉;杨作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五章 渤海湾海岸.

第五章 渤海湾海岸.
• 带动豫东南、苏北、皖北、鲁西南的发展
第三次:黄骅海侵,当时的海岸线在今天津、静海和 黄骅以西。
三次海侵后海退所形成的海湾,与今天渤海湾西部的 形势大体相似,并在海岸线停留期间逐渐生成了三道贝壳 堤。
三道贝壳堤
• 黄河之名
• 东汉以来黄河长
期安流
• 1128年黄河改道
贝壳堤
黄河三角洲生长
•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据《联合国海洋公约》,它的
渤海湾西部成陆:沧海桑田
• 华北平原生成之前,泰山不过是大海中的一个孤岛。
• 今东距海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淹耳 。
《梦溪笔谈》卷二四《杂志一》
• 华北平原的生成实际上是黄河冲积扇不断伸延的过程。
三次大海侵
第一次:沧州海侵,当时的海岸线在今南皮、献县、 大城、任丘和霸州以东;
第二次:献县海侵,当时的海岸线在沧州海侵时的海 岸线以西,距南皮、县、大城、任丘和霸州更近。
第五章 渤海湾海岸的变迁
1、海侵:又称“海进”,是陆地缓慢下降, 海水侵入陆地现象;海塘(杭州湾抗潮人工堤 岸); 2、基岩海岸:由岩石组成,岸线曲折,岸坡 较陡。 3、淤泥质海岸:由粉沙和淤泥堆积的低缓海 岸,海岸线平直,岸坡平缓。
渤海湾海岸是指今黄河口与滦河口之间的岸线。 这段岸线的形成与发展变化是黄河和滦河,特别 是黄河水沙运动及其他因素作用的结果。
法律地位等同于中国领土。因此,在渤海淤造再多 的陆地也延伸不了我国的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而 在黄海淤造领土则可以向太平洋公海无限延伸我国 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其次,现代黄河在渤海的莱州湾入海,而环渤海湾 是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是首都北京 的门户。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内海渤海逐日变小,从 而影响周边的海洋性环境。莱州湾面积6000km2, 渤海面积77000km2,如果继续让黄河入渤海,照 当今平均造陆速度31.3km2/a估算, 200年内可淤 平莱州湾,2500年内可淤平整个渤海。如果让黄河 改道入黄海,就可以彻底避免渤海日日变小、趋于 消失的厄运。

渤海湾西岸近百年来海岸线变迁遥感分析

渤海湾西岸近百年来海岸线变迁遥感分析

渤海湾西岸近百年来海岸线变迁遥感分析
姜义;李建芬;康慧;钟新宝
【期刊名称】《国土资源遥感》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渤海湾是中国典型的淤泥质海岸带,应用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料、地形图、航空照片及多时相的MSS、TM、ETM遥感数据,经计算机处理,进行信息增强及信息复合,提取了百年来海岸线变化信息,划分为侵蚀、淤积和稳定不同类型岸段,表明渤海湾西岸泥质海岸带近百年来已发生了"缓变型地质环境变化"中的"相对快速的变化".
【总页数】5页(P54-58)
【作者】姜义;李建芬;康慧;钟新宝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长春,130026;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5;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79:P714+.6
【相关文献】
1.海南岛海岸线变迁遥感监测与分析 [J], 隋燕;张丽;穆晓东;王志勇;李通;王恒;甄佳宁
2.辽河口海岸线近百年来的变迁 [J], 谌艳珍;方国智;倪金;胡克
3.1988—2016年泰国湾海岸线变迁遥感分析 [J], 周磊;马毅;胡亚斌;包玉海
4.渤海湾近30年海岸线变迁与分析 [J], 叶小敏;丁静;徐莹;刘宇昕
5.7000年来渤海西岸、南岸海岸线变迁 [J], 薛春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54-2000年渤海湾典型海岸带(天津段)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1954-2000年渤海湾典型海岸带(天津段)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1954-2000年渤海湾典型海岸带(天津段)景观空间格局动态
变化分析
万峻;李子成;雷坤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研究》
【年(卷),期】2009(022)001
【摘要】基于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渤海湾典型海岸带(天津段)为研究区,分析了该区域1954,1970,1981,1990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特征,并在空间上反映出各时期的重点退化区域.结果表明:1954--2000年研究区内高功能景观面积减少51.98%,主要是草地、沼泽和滩涂退化成农田、盐田、港口和养殖塘等经济价值较高的类型,其中以1954-1970年为高功能景观退化的最快时期,平均每年退化3 684.50 hm2,以沼泽和草地退化最为明显.人口增长、滩涂利用和围海造地以及近岸环境污染是其重要的驱动力.
【总页数】6页(P77-82)
【作者】万峻;李子成;雷坤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
京,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
【相关文献】
1.渤海湾天津段海岸带水环境质量灰色关联度评价 [J], 秦昌波;郑丙辉;秦延文;雷坤;于涛
2.渤海湾淤泥质海岸带典型地区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J], 胡春胜;林勇;王智平
3.厦门环同安湾海岸带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J], 吴耀建;陈鹏
4.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与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J], 夏成琪;毋语菲
5.渤海湾海岸带典型地貌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研究 [J], 张天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湾海岸古气候环境及其对海岸变迁的影响.caj

渤海湾海岸古气候环境及其对海岸变迁的影响.caj
palynologicalassemblagetypicaldrillingpaleoclimatereflectedpalynologicalassemblagedifferentwestbankregionsbohaibaysinceholocene钻孔地区全新世孢粉组合木本植被草本植被植被环境气候类型曹妃甸9624钻孔晚期早期桦栎榆松极少枫香漆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草原植被温湿黄骅hb1藜水生草本植被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温湿2011年12续表钻孔地区全新世孢粉组合木本植被草本植被植被环境气候类型天津蒿藜菊禾本香蒲莎草以松为主的针阔叶草原植被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温湿中期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温暖湿早期麻黄蒿菊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老黄河口cb20a钻孔晚期中期松个别阔叶树花粉针叶林草原植被温湿其中天津兴坨刨面位于湿地地带具有渤海湾中湾的地貌特征晚期气候呈现湿润状态
蒿、菊

蒿、菊
植被环境
以松为主的针阔叶草原植被 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 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
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
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 针叶林草原植被
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 针叶林草原植被
2011 年 12 月
气候类型 温凉湿 温湿 冷湿 温暖湿 温冷湿 温干 冷湿 温湿
其中天津兴坨刨面位于湿地地带,具有渤海“湾中湾”的地貌特征,晚期气候呈现湿润状态. 由历史资料 可知,秦汉时期渤海地区已经有人类居住,所以古环境演变除了遵循自然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 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4 期 2011 年 12 月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 4 Dec. 2011
渤海湾海岸古气候环境及其对海岸变迁的影响
白玉川,杨艳静,王靖雯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及其环境地质效应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及其环境地质效应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及其环境地质效应
李福林;庞家珍;姜明星
【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卷),期】2000(20)4
【摘要】以 18 5 5、195 4、1976年和 1992年的高潮线对比分析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整体变化情况 ,表明在行河岸段 ,海岸线迅速向前淤进 ,而在非行河岸段 ,由于风浪、海流等侵袭 ,岸线后退。

采用 1976、1982、1987、1990年和1995年近海区实测水深资料 ,以 - 2 m等深线的变化来研究清水沟流路河口三角洲岸线的动态变化过程 ,发现河口造陆速度逐渐变慢 ,反映出河口尾闾从初期发育走向萎缩的趋势。

岸线变化的环境地质效应表现在多方面 ,对下游河道冲淤影响最重要的是河床主槽持续淤积及同流量水位的抬升所带来的防洪风险的增大。

【总页数】5页(P17-21)
【关键词】岸线变化;环境地质效应;黄河三角洲
【作者】李福林;庞家珍;姜明星
【作者单位】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黄委会山东水文水资源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7.121
【相关文献】
1.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动态变化规律与预测研究 [J], 袁西龙;孙芳林;董洪
2.基于遥感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研究 [J], 栗云召;于君宝;韩广轩;王永丽;张志

3.地质学在关注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兼谈黄河三角洲剖面炭屑分析与人类活动[J], 王永吉;徐翔;李福林
4.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的黄河三角洲东营段海岸线变化分析 [J], 牛明香;王俊
5.黄河河口演变(Ⅱ) kl——(二)185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流路变迁及海岸线变化及其他 [J], 庞家珍;姜明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沿岸现代海蚀机制及危害与对策

渤海沿岸现代海蚀机制及危害与对策

渤海沿岸现代海蚀机制及危害与对策
李凤林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
【年(卷),期】1994(000)001
【摘要】一、现代海蚀的普遍性与严重性据野外调查所见,海岸侵蚀几乎比比皆是,形式多样,程度不一。

有的基岩岸成片倒塌;泥沙岸徐徐渐进,似若蚕食,但经今昔对比,却是沧桑巨变。

如山海关至黄骅段,就有9座碉堡已被海水淹没,2座临岸,其中乐亭二排闸碉堡原系日寇所建,60年代尚在陆侧60米处,而今沉沦海底已不见其踪。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李凤林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1.27
【相关文献】
1.黄渤海沿岸海岸带灾害、环境变化趋势及其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 [J], 张振克
2.山东省渤海沿岸湿地价值估算与保护对策 [J], 王岳林;张太平;韩树红
3.黄渤海沿岸海岸带灾害,环境变化趋势及其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 [J], 张振克
4.再析天津渤海沿岸风暴潮特性及防御减灾对策 [J], 段志华
5.渤海湾沿岸泥炭沼泽形成机制与时空分布 [J], 李汉鼎;王升忠;冷雪天;白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岸带湿地景观及人为干扰度的动态变化--以环渤海5公里海岸带为例

海岸带湿地景观及人为干扰度的动态变化--以环渤海5公里海岸带为例

海岸带湿地景观及人为干扰度的动态变化--以环渤海5公里海岸带为例张甜;梁琦珍;陶蕴之【期刊名称】《城市地理》【年(卷),期】2015(000)014【摘要】本文研究区域为环渤海5公里海岸带。

利用1995年、2000年、2008年三期矢量数据分析该海岸带景观和人为干扰度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1)从1995年到2008年海岸带景观的变化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相互转化关系,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是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

(2)人为干扰度在时间序列上呈现非均质变化特征,具有跳跃性的特点。

(3)人为干扰度在滨海地区有明显的空间分带性,逐渐由陆地向海洋过渡。

(4)大部分地区呈现出稳定的人为干扰度,不同干扰类型之间相互转换。

【总页数】3页(P203-205)【作者】张甜;梁琦珍;陶蕴之【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9【相关文献】1.盐城海岸带湿地景观演变分析 [J], 闫文文;谷东起;王勇智;吴桑云;丰爱平;明洁2.基于RS和GIS的盐城海岸带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J], 丁晶晶;王磊;邢玮;季永华;梁珍海3.环渤海海岸带经济脆弱性研究——以河北省海岸带为考察对象 [J], 张炜熙;李尊实4.浙江乐清湾海岸带人为干扰度的分形研究 [J], 张继敏;李凤全;王天阳5.江苏省盐城海岸带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J], 丁晶晶;王磊;季永华;丁玉华;李荣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渤海海岸带变迁及其环境地质效应段永侯(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北京 100081)摘要:渤海海岸带变迁频繁。

自第四纪以来,由于新构造活动与气候变迁,约有7~8次大规模海侵。

渤海海岸带变迁对海岸带岩相古地理、海岸带地貌的形成演化、海岸带卤水矿床与贝壳堤分布、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强度、地下水流系统划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渤海;海岸带变迁;环境效应中图分类号:P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665(2000)20320001205Abstract:T he coastline of the Bohai Sea changes frequently.A bout7~8ti m es of large2scale seaw ater invasi ons have taken p lace due to the neo tectonic movem ent and cli m ate change since the Q uaternary.T he Bohai coastline changes p lay an i m po rtant contro lling ro le on paleogeography,fo r m ati on and evo luti on of geomo rpho logy,distributi on of brine and shell ridge,type and intensity of geoharzards,and groundw ater flow system.Key words:the Bohai Sea;coastline change;environm ental effect1 渤海的形成与演化渤海及环渤海平原是在第三纪基底构造的背景下形成和演化的。

平原基底的第三纪地层与更老地层,与上覆第四纪地层为连续沉积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平原与周边基岩山区多以断裂为界。

该区新构造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断块升降活动,主要受N E、NN E构造体系控制,构造线以N E、NN E向为主,NW、NWW向断裂规模较小,但往往错断N E、NN E向断裂,成为本区最新活动构造体系,其断裂交汇部位,为现代构造活动的焦点,是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累积和释放地带,也是地震的高发部位。

渤海及环渤海平原在第三纪时期,呈整体下降,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以湖积、冲湖积、冲积为主的巨厚细粒堆积物,在古洼2岭为格局的古地理基础上,演化成第三纪末期的准平原地貌景观。

第四纪早更新世,第三纪末期的湿热气候变为以干冷为主的冷暖交替周期性变化的气候。

在第三纪古地理的背景基础上,周边山体继续上升,并遭受侵蚀剥蚀作用,平原进一步沉降,部分准平原开始解体。

当时翼鲁平原与下辽河平原连在一起,为统一的平原,现今之渤海尚不存在。

周边山区河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倾注入平原地区,在其山前形成一系列规模较大的粗粒相扇形堆积和与其毗邻的广大冲积、冲湖积平原。

在冀鲁平原的东部、下辽河平原地势低洼处,形成河湖、湖沼洼地及河湖三角洲堆积,部分地区见有1~2次小规模海侵发生。

河北沧州、赵县、山东无棣及蓬莱山前地带见有火山堆积。

中更新世,气候以暖为主,新构造活动仍以垂直升降为主,平原迅速扩大,沉积物的面积大大超覆于早更新统之上,平原中、东、南部地区原来的湖、湖沼面积大幅度缩小乃至消失。

黄河在冲破三门湖之后与下辽河等大型水系已明显影响本区,山前冲洪积扇进一步扩大。

在此时期内,冀鲁平原的东部及下辽河平原的南部,曾有1~2次由洋面升高造成的海侵发生,此时渤海已显雏形,但并未达到现今之规模。

在河北海兴、山东无棣一带见有火山堆积,大山玄武岩的连续喷发,形成高出现今地面70多米的小丘,至今未接受更新的沉积覆盖其上。

晚更新世气候变化剧烈,由初期的温暖变为中期的寒冷,至晚期又有偏暖波动,此时形成了两次大规模的海侵,渤海基本形成现今之规模。

至晚更新世末期,气候再度寒冷,造成了洋面大幅度下降,海岸标高曾达到-150m,这一事件对我国东海大陆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大陆架大部分裸露水面。

致使现今之渤海海底、辽东半岛、庙岛群岛等地形成了黄土类土堆积。

此时渤海又变为远离海岸的内陆海盆。

晚更新世的堆积范围比第四纪其它各时期堆积的范围更大,山前冲洪积扇再度扩大,冲积物覆盖了平原的大部分,原来的洼地几乎全部消亡。

晚更新世末期,在河北赵县、海兴一收稿日期:2000202218带见有火山堆积,海兴火山至今高出地面30多米,未接受全新世沉积。

全新世气候由冷变暖,洋面迅速回升扩大,原来的平原腹地重又毗邻海岸,形成与现今相似的渤海。

此时山区继续隆升,河流下切,但全新统的面积较以前为小,山前冲洪积扇后退,在扇前及扇间形成洼地堆积,平原中部除仍以冲积为主外,其间发育了一些河湖及湖沼堆积。

由于洋面的扩大,冀鲁平原及下辽河平原才分离为两个互不联接的平原,辽河、滦河、海河等形成单一的水系注入渤海并形成了最新的河流三角洲。

总之,本区古气候从新第三纪末期的暖湿转变到第四纪的冷暖交替变化,并向温干方向发展。

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初期的构造活动,使原准平原解体;自第四纪早更新世末期至晚更新世末期经历了三次规模不等的活动,在这些构造活动期间,均伴有火山喷发。

在全新世时由于洋面回升扩大,才形成现今之渤海,冀鲁平原与下辽河平原才分离为互不联接的平原。

2 渤海Q 3以来的三次大规模海侵渤海的雏形形成于中更新世,形成于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由于气候变暖,洋面迅速回升,才形成现今之渤海。

自第四纪以来本区海侵达七、八次,其中15×104a 以来形成的三个海侵层分布连续、广泛,化石含量丰富,为研究本区15×104a 以来海面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自老至新:第 海侵层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距今15×104~7×104a 。

滨海地带埋深50~90m ,厚达20~25m ,海侵的范围在下辽河平原达到营口东—韭菜台—石屯卫一线,冀鲁平原达到唐海—天津—献县—惠民—博兴—莱州湾一线(图1)。

图1 环渤海地区第 海侵古地理图F ig .1 Pa leogeography of the th ird tran sgression i n the c ircu m -Boha i area1-山区;2-冲积平原;3-滨海平原;4-泻湖;5-滨海;6-浅海;7-三角洲 第 海侵层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距今319×104~213×104a ,海侵层滨海地带埋深25~45m ,厚达15m ,海侵范围在冀鲁平原达到秦皇岛—玉田南—文安—献县—无棣—广饶—莱洲湾一线,下辽河平原只沿双台子河和下辽河河谷上侵,黄河三角洲地区,为浅海沉积环境,表明当时沾化—利津—东营南一线外侧为浅海作用范围(图2)。

第 海侵层形成于全新世时期,距今112×104a ,滨海地带埋深0~18m ,最深达22m ,在全新世中期(距今8000~3000a )达到最大范围,冀鲁平原达到秦皇岛—乐亭东—柏各庄—玉田南—文安—献县—海兴—博兴—寿光—莱洲湾一线,下辽河平原由小凌河口西至谢屯—沟帮子东—黄沙索—红场一线。

金县城西门外海相贝壳堤14C 年龄为6510±210a ,黄骅苗庄贝壳堤14C年龄为4500±500a,均代表了当时的海岸线。

距今6000a前后海面达到最高,海面比现今高出约4m,是第四纪以来范围最大的一次,之后海面逐渐波动下降,岸线不断向海推进(图3)。

图2 环渤海地区第 海侵古地理图F ig.2 Pa leogeography of the second tran sgression i n the c ircu m-Boha i area1-山区;2-冲积平原;3-滨海平原;4-泻湖;5-滨海;6-浅海;7-三角洲图3 环渤海地区第 海侵古地理图F ig.3 Pa leogeography of the f irst tran sgression i n the c ircu m-Boha i area1-山区;2-冲积平原;3-滨海平原;4-泻湖;5-滨海;6-浅海;7-三角洲 自1990年以来,海面波动上升,海岸发生不同程度的海侵,有的地段岸线回到1855年或第一道贝壳堤的位置。

所有这些海面变化与15×104a以来气候变化曲线完全一致,表明海面变化非常敏感地反映了气候变化。

3 海岸带变迁及其环境地质效应(1)晚更新世以来的海陆交互作用塑造了复杂的岩相古地理环境。

图1~3展示了海相层达到的范围,在此范围以内,为海陆交互沉积作用范围,并形成了滨海冲海积、海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

全新世以后由于气候变暖,洋面迅速回升,才形成现今之渤海,冀鲁平原与下辽河平原分离为两个互不联系的平原,在此之前,两平原为连在一起的同一平原。

渤海坳陷第四纪沉积物为周边山区冲洪积、冲积、冲湖积的延续部分,为第四纪不同时期同期异相的产物。

渤海海底地貌及古地理环境明显地反映了其形成过程及与周边平原的成因联系:渤海东北部属“辽东湾三角洲平原”,其古河道带一直延伸至渤海腹地;渤海西部为“渤海湾三角洲平原”,系由黄河、海河水系携带的冲积物迭加而成,其古河道带延伸至渤海腹地与辽东湾三角洲古河道带相衔接;渤海南部为“莱州湾三角洲平原”,其西北部以黄河水下三角洲为界与渤海湾三角洲平原为邻。

渤海腹地为三个三角洲平原相交汇的“渤海堆积平原”。

由河流携带入海的较细颗粒经由渤海海峡(庙岛列岛)输送入黄海,至今这一海峡仍为黄河三角洲细颗粒物入海的唯一通道。

黄河出河南宁咀峡谷后即进入华北断块沉降区,它是一条多泥沙强淤积性河流,淤积作用是黄河下游最主要的河流动力地质作用,也是渤海西岸海陆搬迁的主要地质营力之一。

从Q2早期开始直至现今,它在塑造华北大平原的岩相古地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河流相及其有关的沉积相是分析滨海平原与渤海海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重要基础。

在历史时期,最早记述的黄河故道是禹河故道(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当时黄河河道是从天津与沧州之间入海,自公元前602年迄今,黄河在以桃花峪为顶点的大冲积扇上,流路自北而南,然后自南而北计滚动迁徙了一个半周期。

二千六百年来,除1194~1855年(北宋末年至明清)为南流期外,其余二千年来,黄河入海口均在天津至莱州湾之间摆动,所以渤海西海岸海陆变迁实际上即黄河与渤海此消彼长和不断演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2)岩相古地理背景决定了现今地下水流系统的分布与演化。

根据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分析,在晚更新世以前,滨海陆域及水域应是一个统一的大系统,辽东湾三角洲平原、渤海湾三角洲平原及其古河道的分布,反映了与陆域的成因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