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意思及启示
登鹳雀楼这首诗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登鹳雀楼这首诗我明白了什么道理《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著名诗歌,诗中描绘了登高远望的壮美景象,表现出诗人豁达豪放、超脱纷扰的精神风貌。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些深刻的道理:
1. 要有远大的志向和胸怀。
诗中的王之涣壮志凌云,眺望远方,表现出他豁达开朗、心怀大志的精神风貌。
2. 要有超脱的人生观。
诗中的王之涣超然物外,目光放远,表现出他超脱纷扰、不拘一格的人生观。
3. 要有崇高的人格和气度。
诗中的王之涣志存高远,仰望星空,表现出他崇高的人格和博大的气度。
4. 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诗中的王之涣登高眺望,目送归鸟,表现出他对人生短暂、珍惜当下的感悟。
总之,从《登鹳雀楼》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开阔、豁达、超脱的境界,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1/ 1。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登鹳雀楼》诗词解析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原文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经典诗作。
登鹳雀楼
中心思想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想, 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慢沉落,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若 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一层的城楼。
登鹳雀楼
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写景之妙:这两句诗是诗人登高望远后所描绘的壮丽景色。“白日 依山尽”写的是远景、山景以及天空景,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连 绵起伏的群山西沉,直至在视野尽头缓缓消失,展现出一种宏大的空间 感和时间的流逝感。“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近景、水景,黄河奔腾咆哮、 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一景象由近及远、从地面 到天边、由西到东,将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部纳入其中,使画面 极其宽广、辽远。
登鹳雀楼
总结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激励着无数人不断努力奋斗,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目标。
没有真正看到这一景象。诗人只是看到黄河之水滚滚东去,“入海 流”的景象是诗人的想象,诗人并没有真正看到。
登鹳雀楼
整体意境与主题
整首诗意境雄浑,气势连贯,以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 又高度概括地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景奇姿。诗人将道理与景物、情事完美 融合,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其中的哲理,体现 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此诗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蓬勃发 展的精神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 句和唐诗中的不朽之作。
登鹳雀楼
关键字
诗的前两句由远望“白日”到俯视“黄河”,画面由远及近又从西向东, 显得雄伟壮阔。“入海流”是诗人看到黄河水滚滚东去而想到的。诗人把 眼前看到的景色和想象中的景象结合起来,使眼前的景色具有万里磅礴 的气势。
《登鹳雀楼》全文及解析
《登鹳雀楼》全文及解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作者是王之涣。
先来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白日依山尽”,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缓缓西沉。
这里的“白日”指的是夕阳,“依”就是依靠、依傍,“尽”则是消失、落下的意思。
想象一下那画面,一轮红彤彤的落日慢慢地消失在山的那头,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伤感的感觉。
“黄河入海流”,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奔腾而去。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气势磅礴,一路汹涌向前。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眺,看到黄河滚滚东流,那种壮阔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前两句诗,一个是夕阳西下,一个是黄河东去,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河画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欲”是想要的意思,“穷”在这里不是贫穷,而是指尽、达到极点。
诗人想要看到更远更辽阔的景色,那就得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不仅仅是在说登高望远的实际行为,更是一种富有哲理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想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就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状况,要不断地追求进步,不断地超越自我。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简洁明快,语言朴素而又富有韵味。
诗人用短短二十个字,就把鹳雀楼周围的壮丽景色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前两句的写景,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后两句的抒情和说理,自然而然,毫不突兀。
再从诗歌的意境来说,它展现了一种宏大的时空观。
白日西沉,黄河东去,这是时间和空间的交织。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这首诗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被广泛传诵,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借鉴了这种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哲理的手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鹳雀楼》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不能满足于眼前的一点点成绩,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勇于挑战更高的目标。
登鹳雀楼古诗解释意思
登鹳雀楼古诗解释意思《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古诗解释意思,欢迎阅读!原文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描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所感所想的景观和内心情绪。
首先,诗中的鹳雀楼是一座高楼,作者登上楼顶可以俯瞰远处的景色。
诗中所描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意图表现自然宏伟壮丽的景象,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其次,通过登高远眺,作者感慨人生短暂,时间的流逝如同白日西斜,就像大自然的规律一样无法改变。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人们无法抵挡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无力。
最后,诗人的登楼之行可以看作是一种寻觅自我和审视人生的行动。
通过登上高楼,他超越了纷扰的尘世,沉思自己的生命和人生的价值。
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短暂感到郁闷和无奈,感慨人生的无常和无常。
总的来说,《登鹳雀楼》意在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引发读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它是一首具有深刻写意和哲理意味的古代诗作。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遥望西南一带的群山,在夕阳的映衬下,山峰就像挨着一匹一匹的白缎子。
黄河奔腾流入大海,滔滔河水一泻千里,流向远方。
如果要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解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原是古代的军事建筑,高九丈,屡毁屡建,现在的鹳雀楼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巡抚都御史潘内所建。
黄河上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大桥,跨在黄河两岸之上。
在这些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五言律诗《登鹳雀楼》:西晋时期,河南登封人名字叫常景在南方任宣城太守,因不满朝廷的黑暗腐败,弃官回乡。
常景曾经登上嵩山,写下了《》。
李白少年时曾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受到广泛的教育。
他见黄河从西而来,高山凌空而峙,触发了他的灵感,便写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
【简析】:陈祚明《采桑子》词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而王之涣写下的《登鹳雀楼》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称“王孟诗派”。
《登鹳雀楼》诗歌大意:夕阳映照着座座山峦,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将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凉州词》诗歌大意:黄河远上晴空万里,一片孤城耸立在高山之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古诗词中的“鹳雀楼”是指山西省永济县的鹳雀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唐宋两代屡经修复,后毁于兵火。
明嘉靖八年( 1529年),陕西巡抚潘季驯主持重建。
从登鹳雀楼一诗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从登鹳雀楼一诗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登鹳雀楼》一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作品。
这首诗以描写登高望远的
场景为背景,表达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主题。
通过阅读并思考这首诗,我深深体会到了几个重要的道理。
首先,我从《登鹳雀楼》中领悟到了时间的宝贵。
诗中提到“白日依山尽,黄
河入海流”,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转。
这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抓住
当下,不要虚度光阴,要充实每一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次,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句也启示了我追求卓越的态度。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不满足,他希望能够登上更高的楼阁来看到更广阔的视野。
这提示我不应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大的成就。
另外,诗中的登高望远也给了我思考人生的启示。
诗中形容登高后能看到“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催”这一句,暗示人生的短暂和老去的不可避免。
这提醒我要
珍惜每一个阶段的人生,享受当下的美好,不要被琐事困扰,要有远大的目光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最后,《登鹳雀楼》也给我留下了欣赏自然风光的感受。
诗中描绘了登高望远
时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这让我懂得了要多关注和欣赏身边的自然环境,去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和宁静。
总的来说,《登鹳雀楼》这首诗让我明白了时间的珍贵、追求卓越的态度、人
生的短暂和欣赏自然的重要性。
这些道理对我来说是宝贵的启示,让我更好地理解并思考人生的真谛。
《登鹳雀楼》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登鹳雀楼》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登鹳雀楼王之涣〔唐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注释: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也有说法是这首诗乃朱斌所作。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登黄鹤楼》翻译及赏析范文
《登黄鹤楼》翻译及赏析范文《登鹳雀楼》是一首登高望远诗,为诗人王之涣,全诗只用了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登黄鹤楼》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
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
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
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
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眺望远远近近的山川景色。
扶栏西望。
一轮白日正巾近山梁,徐徐下落,下落,终于隐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脚底下的黄河流水,波涛滚滚,哆嗦远去,远去,为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奔腾不息。
多么雄浑的景象,多么壮阔的大自然!但是诗人知道,大自然实在太大,自己的眼界还很狭小,要想进一步地开阔视野,眺望那更远更壮观的世界,还需要登上更高的地点。
而自己,就连这共有三层的鹳雀也还没登上最高层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登楼过程中的具体感受,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深刻得多。
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人生也是这样。
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在事业上取得愈来愈高的成就。
人生就像登楼,这不是很有教益的生活哲理吗?这是一首五绝(五言绝句)前两句写景,景中含情;后两句抒情,情中见理。
登鹳雀楼的简单道理
登鹳雀楼的简单道理登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境内,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景点。
这座宏伟壮丽的楼阁始建于北齐时期,历经沧桑依然矗立在山巅,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启迪。
登鹳雀楼的背后蕴藏着不少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首先,登鹳雀楼告诉我们:志在高处,心向远方。
这座楼阁高耸入云,俯瞰山河,给人一种广阔无垠的视野。
在登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艰难险阻,攀爬艰辛。
然而,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目标,勇往直前,努力奋斗,就能够登上人生的巅峰。
不畏艰难,不怕失败,开阔视野,放眼未来,我们才能够追求更高更远的成就。
其次,登鹳雀楼告诉我们:功成名就,不能忘本。
自古以来,登鹳雀楼就因其巍峨壮丽而闻名于世。
然而,楼阁的建造者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朴实谨慎的心。
无论是在建造楼阁时,还是在后来的修缮维护中,他们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
他们以一种敬畏之心面对楼阁的历史与文化,时刻提醒自己,只有保持谦逊与敬畏,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瑰宝。
此外,登鹳雀楼告诉我们:守正出奇,才能留传千古。
楼阁的设计融合了北方山水特色和建筑艺术的精髓,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
正是因为建筑师注重原创、突破常规,才使得登鹳雀楼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成为后世建筑师学习借鉴的典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保持初心,坚守原则,不断探索创新。
只有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勇于创新尝试,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突破和进步。
总之,登鹳雀楼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生活智慧和指导意义。
无论是志存高远、忠诚敬业、保持初心,还是注重创新突破、谦虚谨慎,这些道理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体会,并且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让我们以登鹳雀楼为榜样,迈向更高、更好的明天!。
《登鹳雀楼》的意思
《登鹳雀楼》的意思《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创作的一首诗歌,他于九世纪初期在甘肃峡谷写下这首由七绝组成的诗篇。
这首诗歌以谒帝登高的方式,描述了作者登上高楼,远眺群山,直到云霄遥遥,眼界开阔,心灵得到了升华的种种情景,传达了诗人周游天下的豁达心态、对抗社会不公的决心以及追寻人生意义的决心,是一首极具深意、朴素而优美的佳作。
首先,整篇诗歌展现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诗歌的开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先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美丽。
接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句子,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却含义深远,展现出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未来的热望,同时也表达了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
此处所言之"更上一层楼",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更高",更是有一种哲学上的追求,意味着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寻找真理与美。
其次,王之涣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不仅仅是自己,同时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
在第二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之后,诗人紧接着写到"盡揽胸中意,不寒而慄然",这里的"胸中意"其实是指诗人对人生的一种追求和追寻,而"不寒而慄然"则表明了他坚定向上的决心与毫不畏惧的勇气。
此处所说的决心和勇气,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更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一种呼吁和期望。
最后,诗歌寄托了诗人的生之智慧和行之坚定。
诗歌的结语是"骊山下,茂陵人未醒。
晨钟寺,暮鼓琴。
"这里茂陵人自然指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而晨钟寺、暮鼓琴则等同于诗中提到的"千里眼、顺风耳",蕴含了诗人向墨子学习的智慧,强调了人的精神境界的高尚和修养,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总体而言,《登鹳雀楼》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细腻、深刻、优美的佳作,它的内容展现了作者超越自我、跨越思想界限、展现了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坚定意志和创造力,它是唐代诗歌中的一颗明珠,传扬着杰出的文化与精神的价值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品读和深思。
登鹳雀楼的寓意和道理
登鹳雀楼的寓意和道理《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绝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群山和江水,感慨人生短暂,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首诗的寓意和道理有以下几点。
一、寓意1. 人生短暂《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写,表现出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
因此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2. 视野开阔作者站在高处俯瞰大地,看到了美丽的山川河流和广袤无垠的大地。
这种视野开阔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放眼远方、开阔视野才能看到更多美好的事物。
3. 求知欲望诗中“登高壮观天地间”的句子表达出作者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拓展自己的视野。
二、道理1. 远大目标《登鹳雀楼》中“临风而立,见者有心”的句子表达出了作者远大的目标和意志力。
只有树立远大的目标,并坚定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2. 勇于攀登诗中“昔日龙舟何处在?只见楼头信笔题”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高峰的精神。
人生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只有敢于面对挑战并勇往直前,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3. 珍惜当下《登鹳雀楼》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句子表达出了珍惜当下的态度。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享受生命中每一个美好瞬间。
总之,《登鹳雀楼》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它告诉我们: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开阔视野,拓展认知;树立远大目标,勇于攀登;珍惜当下,享受生命。
这些道理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古诗《登鹳雀楼》 翻译及读后感
古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翻译及读后感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翻译、读后感: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太阳随着山尽头而落下,黄河水流入大海。
欲望穿越千里远景,再登上一座楼。
读后感:
这首诗以简练、豁达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壮丽自然景色和辽阔远方的向往。
通过描绘白日山尽和黄河入海,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辽阔无垠。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不断探索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读后让人感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心境,同时也激发了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未知的好奇。
这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
理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的意思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意思是无论别人多么强大,
清风仍会吹拂山岗,展现自己的力量。
这句话表达的是自强不息、自信自立的
精神,具有启示性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首先,这句话告诉我们,尽管他人可能拥有更强大的实力和更丰富的资源,但我们应该保持自信和自尊,认同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人们往往会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感到自己的不足和不完美,从而失去自信和自尊。
而这句话提醒我们,尽管别人再强大,我们仍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自己
的价值和尊严,不应该把自己削弱和贬低。
其次,这句话强调了自我提升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性。
如果只是停滞不前,
不愿改进和学习,那么即使别人不如自己,也可能被超越和淘汰。
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增强自己的
竞争力,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最后,这句话也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无论是面对困难
挑战还是享受风光胜景,我们都应该保持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以求真
勇气、持之以恒的毅力、追求成功的决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创造出
更美好的人生。
总之,王之涣的这句诗句“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强调了自信、自强、自我提升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对我们启示深远,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和践行。
登鹳雀楼意思及启示
登鹳雀楼意思及启示登鹳雀楼意思及启示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登鹳雀楼意思及启示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指的是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王之涣简介:成就综述王之涣是一位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
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虽然王之涣今仅存六首诗,但是他有两首诗极负盛名。
一首是《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昂扬。
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是千百年来,人人皆知的名言警句。
这首《登鹳鹊楼》在中国就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
全诗四句二十个字,无一字生僻,无一句难懂,但给读者展现出一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画面,这不能不说是才子佳作。
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也成就了千古名楼鹳雀楼。
他的另一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短短28个字,诗景恢弘广阔,壮观苍凉,诗风慷慨激昂,沉雄浑厚。
此诗当时即被配乐传唱,流传甚广。
赏析这首诗歌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登鹳雀楼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登鹳雀楼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告诉我们道理的诗句是:“欲穷千⾥⽬,更上⼀层楼”。
它的意思如果想要把千⾥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定要登上更⾼⼀层城楼。
这两句诗也告诉我们只有站的⾼才能看得远,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知识、道理,就需要站的更⾼⼀些,必须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瞻远瞩的胸襟。
其作者在做这⾸诗的时候是35岁。
王之涣早年及第之后,做过衡⽔县的主薄,但是在不久就遭⼈诬陷罢官,⽽不到三⼗岁的王之涣过上了访友漫游的⽇⼦。
其实《登鹳雀楼》这⾸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的是⾃然景⾊,⽽后两句是写意,整⾸诗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的天⾐⽆缝。
虽然整⾸诗只有20⼏个字,但是却以千均巨椽,把北国河⼭的磅礴⽓势与壮丽景象都描写的⾮常好。
特别是后两句,经常被后⼈引⽤。
读《登鹳雀楼》受到的启发
读《登鹳雀楼》受到的启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成为了千古绝唱,关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读了后有什么感受呢?读《登鹳雀楼》受到的启发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喜欢古诗,因为古诗中短短几句话就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或激发人们昂扬的斗志。
今天,当我读起《登鹳雀楼》这首诗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太阳缓缓的落下山去,黄河奔腾着流入大海。
如果你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就要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尤其是最后两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当作励志的佳句而广为传颂,时时刻刻的激励着每一个人。
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
记得有一次,姥爷带我去“白朴公园”登文笔塔,起先登到第一层的平台,我可以看到整个公园秀丽的景色。
可是我发现停留在第一层的人并不多,人们都蜂拥着往第二层爬。
我也随着人流来到了楼梯口,看到长长的楼梯盘旋而上,通道很窄,只能容一人,而且又立又陡,我想这样爬上去一定很累吧,于是就开始打退堂鼓了。
这时姥爷在一旁鼓励我说:“既然这么多人都往上爬,上面的景色一定更美,你不想去看看吗”我正犹豫中,姥爷就推着我往上爬了。
终于,我气喘吁吁的来到了第二层。
站在围栏边放眼四望,县城的美景尽收眼底,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每一条街道都看得一清二楚。
远处是蜿蜒曲折的黄河和连绵起伏的.群山。
抬头望去,湛蓝的天空好像也离我们更近了。
让人感觉心旷神怡。
这时姥爷发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
是啊,只有不怕困难,努力攀登,才能看到更美的景色。
这首诗不仅在生活中激励着我,在学习中也时时鼓舞着我。
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做作业,突然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数学题,因为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就自己拿出《全解》查找了起来,果然在上面找到了同类型的题,上面还有详细的解答过程。
认真读了几遍后,我的思路豁然开朗,不一会儿我就完成了这道难题。
为了加深记忆,我又把同类型的题做了几道。
这使我明白了在学习的征途中也像攀登高峰一样,会遇到不少困难,但只要不怕困难,努力学习,这些困难都会一一克服,从而让我在攀登知识的高峰上更上一层楼。
古诗登鹳雀楼的寓意
古诗登鹳雀楼的寓意古诗登鹳雀楼的寓意引导语:《登鹳雀楼》这首诗相信很多人都学过,那么学完之后,你知道古诗《登鹳雀楼》的寓意有哪些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读《登鹳雀楼》受到的启发_初二作文
读《登鹳雀楼》受到的启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喜爱古诗,因为古诗中短短几句话就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遥想或激发人们昂扬的斗志。
今天,当我读起《登鹳雀楼》这首诗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太阳缓缓的落下山去,黄河奔腾着流入大海。
如果你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就要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尤其是最后两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当作励志的佳句而广为传颂,时时刻刻的激励着每一个人。
对此我是深有领会的。
记得有一次,姥爷带我去“白朴公园”登文笔塔,起先登到第一层的平台,我可以看到整个公园秀丽的景色。
可是我发现停留在第一层的人其实不多,人们都蜂拥着往第二层爬。
我也随着人流来到了楼梯口,看到长长的楼梯回旋而上,通道很窄,只能容一人,而且又立又陡,我想这样爬上去一定很累吧,于是就开始打退堂鼓了。
这时姥爷在一旁鼓舞我说:“既然这么多人都往上爬,上面的景色一定更美,你不想去看看吗”我正踌躇中,姥爷就推着我往上爬了。
终于,我气喘吁吁的来到了第二层。
站在围栏边放眼四望,县城的美景尽收眼底,1————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每一条街道都看得一清二楚。
远处是蜿蜒波折的黄河和绵亘不绝的群山。
抬头望去,湛蓝的天空仿佛也离我们更近了。
让人感觉赏心悦目。
这时姥爷发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叹。
是啊,只有不怕艰难,努力攀登,才能看到更美的景色。
这首诗不仅在生活中激励着我,在学习中也时时鼓励着我。
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做作业,忽然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数学习题,因为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就自己拿出《全解》查找了起来,果然在上面找到了同类型的习题,上面还有具体的解答过程。
仔细读了几遍后,我的思路恍然大悟,不一会儿我就完成了这道难习题。
为了加深记忆,我又把同类型的习题做了几道。
这使我明白了在学习的征途中也像攀登高峰一样,会遇到不少艰难,但只要不怕艰难,努力学习,这些艰难都会一一克制,从而让我在攀登知识的高峰上更上一层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鹳雀楼意思及启示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登鹳雀楼 意思及启示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指的是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王之涣简介: 成就综述 王之涣是一位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 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 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
“黄河远上白 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
可惜他的诗歌
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 》中。
虽然王之涣今仅存六首诗, 但是他有两首诗极负盛名。
一首是 《登鹳雀楼》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意境雄浑壮阔,气 势昂扬。
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是千百年来,人人皆知的名言警 句。
这首《登鹳鹊楼》在中国就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
全诗四句二十个字,无 一字生僻,无一句难懂,但给读者展现出一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画面,这不 能不说是才子佳作。
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也成就了千古名楼鹳雀楼。
他的 另一首《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 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短短 28 个字,诗景恢弘广阔,壮观苍凉,诗风慷慨激昂, 沉雄浑厚。
此诗当时即被配乐传唱,流传甚广。
赏析 这首诗歌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 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 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 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的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 河山,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的时候, 也如临其地, 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 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 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 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 纳进诗笔之下, 使画面凸显宽广, 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 诗人身在鹳雀楼上, 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 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 是把 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 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 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 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 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 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无限生机的活 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 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
更远, 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 上”词语 中包含了多少希望, 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既别翻新意, 出人意表, 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 十分紧密; 同时, 在收尾处用一“楼” 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 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 而诗人还想进一 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的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诗句 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 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 高瞻远瞩的胸襟, 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 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 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 溶化得天衣无缝, 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 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 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 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前两句“白日” 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 “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 “依”与“入”两个 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 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 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 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 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 迹。
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