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混淆的地理名词最新
初中地理名词易写错整理
初中地理名词易写错整理
1. 地壳与地球
- 地壳: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 地球:我们生活的行星,也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2. 大地构造
- 大陆:指陆地上直接与海洋相邻的部分。
- 洲际:指海洋上直接连接着大陆的地壳部分。
- 岛屿:在海洋上独立分布的陆地。
3. 气候与天气
- 气候:长期的天气状况,通常描述一个地区多年的降雨量、
温度变化等。
- 天气:短期的大气状况,通常描述一天或几天的降雨、风向、温度等。
4. 河流与湖泊
- 河流:地表径流积水的沟渠,流经多个地区并注入其他水域。
- 湖泊:由天然堆积、地壳运动等形成的在地表持续积水的水体。
5. 山脉与平原
- 山脉:由多座连续的山峰组成的山地。
- 平原: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的地区。
6. 城市与乡村
- 城市:人口较多、建筑物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
- 乡村:人口相对较少、农田较多、自然环境较为原始的地区。
7. 纬度与经度
- 纬度:用来表示地球表面某一点距离赤道的远近,北纬和南
纬之分。
- 经度:用来表示地球表面某一点距离本初子午线的远近,东经和西经之分。
以上是初中地理中容易写错的一些名词整理。
高考地理易混淆名词辨析
高考地理易混淆名词辨析一、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二、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风化作用一般分为物理风化也有化学风化,还有一种分类还把生物风化单独列了出来。
引起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水和氧。
水溶液可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方式促使岩石化学风化。
其中生物风化既有物理风化也有化学风化,生物根系分泌的一些酸性液体或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及其遗体腐烂后对岩石进行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上面属于生物风化中的根劈作用。
风力侵蚀——是指在降水少的地区,大风作用于地表对岩层造成破坏并将地表物质搬运的过程。
区别——风力侵蚀一定有风的作用,风化作用不一定有风的作用。
三、春小麦与冬小麦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往往春天播种,秋季收割,分布在纬度较高地区,如我国东北平原、美国北部小麦带。
春小麦通常是春节后播种(冬季太冷,不能播种),8-9月份收获。
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
冬小麦——往往前一年秋天播种,第二年春末夏初收割,分布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我国华北平原、美国中部的小麦带等。
在我国北方冬小麦通常是9-10月份播种(有一句农谚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次年4-5月份收割。
冬小麦抗寒的能力极强,幼苗能过冬。
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淆概念之比较大全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全方位比较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有形式来说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来说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
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都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自转的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有23度26分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3.回归年与恒星年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4.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世界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
5.日界线与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国际上为避免日期混乱而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与180度经度既有重合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在计算两个日期的面积时,一般用地方时而不用区时,同时也不考虑日界线的弯曲。
6.晨线与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不同点是:晨线的东侧是白昼,西侧是黑夜;昏线的东侧是黑夜,西侧是白昼。
晨昏线的长度是球面上大圆的一半。
晨昏线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半。
7.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地理易错疑难字词整理
地理类易错词汇整理一、地名1、世界国家名非洲:博茨(cí)瓦纳(位于南非共和国内,于1966年独立) 喀(kā)麦隆冈比亚(非洲西部沿海)亚洲:柬埔寨东帝汶(wèn)(位于东南亚,曾是葡萄牙殖民地)老挝(wō)国缅甸锡金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欧洲:捷克梵蒂冈大洋洲:瑙鲁萨摩亚南美洲:圭亚那巴拉圭秘(bì)鲁2、地方名火烧寮liáo(台湾北部城市,中国的雨极)黔qián(贵州简称)赣gàn(江西简称)鄂è(湖北简称)札幌huǎng(日本北海道首府)二、自然地理类名词彗星:围绕恒星运动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分为彗头和彗尾两部分,彗头由彗核、彗发、彗尾构成。
彗尾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陨yǔn星:降落到地面的未烧尽的流星体。
冥王星:原九大行星之一,现已被降级。
日冕:太阳大气由内向外分成:光球、色球、日冕。
日珥上弦月、下弦月、朔月、望月喀斯特地貌: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地表可溶性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
地表地貌为石芽,石林等。
天气现象:飓风、雾凇sōng、雾霾mái厄尔尼诺现象河流名:澜沧江、墨累lěi河、雅砻江褶皱:岩层受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白垩è纪、侏罗纪(地质年代)毗pí连区:又称“邻接区”、“海上特别权”,是指沿海国根据其国内法,在领海之外邻接领海的一定范围内,为了对某些事项行使必要的管制权,而设立的特殊海域。
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彝yí族侗dòng族瑶yáo族傣dǎi族仫佬mulǎo族佤wǎ族畲shē族傈僳lì sù族拉祜lā hù族达斡wò尔族羌qiāng族四、旅游名胜颐和园雍和宫趵bào突泉崂山(位于山东青岛黄海之滨)甪(lù)直(江苏昆山一古镇,有“桥梁之乡”之称)城隍庙(城隍是道教中城市的保护神)豫园(上海市区唯一留存完好的江南古典园林)五、民俗文化东北秧歌河北梆子(河北主要的戏曲剧种,曾名京梆子)碧螺春(产于江苏洞庭山,外形卷曲如毛螺,具有天然花香果味,为茶中佳品)六、古地理名词:1、三垣(yuán):三垣指中垣紫微、上垣太微、下垣天市三大天区。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中存在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记忆上常常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下面将对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解释。
一、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理坐标系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经度是指连接地球上两个极点的大圆弧线,为垂直于地球轴的线,可以用来划分地球表面上的东西方向;纬度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小圆弧线,为平行于地球赤道的线,用以划分地球表面的南北方向。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容易混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无法准确理解其作用和区别。
解释:经度是指地球上一个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夹角,通常用度来表示(0°-180°E或W),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东西方向;而纬度是指地球上一个点与赤道之间的夹角,通常用度来表示(0°-90°N或S),用来划分地球的南北方向。
二、物理和人文地理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两个核心领域,物理地理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地域差异,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难以区分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解释:物理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水文循环、气候变化等;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化、农业生产等。
三、岛屿和半岛岛屿是指被海洋或湖泊包围的陆地,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环礁或是一个大陆的一部分;半岛是指突出到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在陆地上只有一小部分与大陆连接。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不清楚岛屿和半岛的区别和分类。
解释:岛屿是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没有与其他陆地相连的部分;半岛则是不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有一部分与大陆相连。
四、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用人口数除以面积得出,比如人/平方公里或人/平方千米;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包括人口的集中和分散程度。
高考地理: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辨析
高考地理: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辨析引言:地理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其中常常涉及到许多地理名词。
有些地理名词非常相似,容易混淆。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进行辨析,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内河与外河内河指的是一条位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的河流,例如黄河、长江等。
而外河则是流经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河流,例如尼罗河。
区分内河与外河,有助于理解河流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
二、岬和半岛岬是海河交接处向海外伸出的一段狭长陆地,例如山东的青岛岬。
而半岛则是一个以陆地连接的,周围三面被水环绕的地方,例如山东的胶东半岛。
区分岬和半岛,有助于理解地形特征和海陆关系。
三、土地和土壤土地是指地球表面被固定了的陆地,有其特定的地貌和植被。
而土壤是土壤固定化后形成的被腐植质和矿物质组成的表层部分,生物和植物的生长有赖于土壤。
区分土地和土壤有助于理解地表特征和植被分布。
四、火山和喷泉火山是地球地壳上喷发岩浆、火山灰等的裂缝或构造。
而喷泉是地下水或热水从地下渗出形成的水柱喷射,例如喷泉山。
区分火山和喷泉,有助于理解地质现象和水文特征。
五、经线和纬线经线是由南北两极之间恒定间隔的虚线,又称为经度线,用于划分地球的经度。
而纬线是由东西两个极之间恒定间隔的虚线,又称为纬度线,用于划分地球的纬度。
区分经线和纬线,有助于理解地理坐标和时间概念。
结论:通过对这些常见易混地理名词的辨析,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在备考高考地理时,要注意加强对地理名词的辨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希望本文对考生有所帮助。
参考:1. 高中地理教科书2. 高考地理考试指南。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有很多易混淆的知识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1. 地理和地理学:地理是一门学科,而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学问。
2. 大陆和板块:大陆是指陆地上的大片地域,而板块是地壳上的一个大片块状构成单元。
3.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界的一些力量造成的灾害,如地震、洪水等。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如环境污染、核事故等。
4.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一天为一个自转周期。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年为一个公转周期。
5. 经度和纬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连线所围成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上东西向位置。
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赤道圈之间的连线所围成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上南北向位置。
6. 同心环和同心火山:同心环是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的不同组成和颜色的层层环状结构。
同心火山是由喷发出的多次岩浆形成的多个火山锥体叠加而成的类似同心圆的火山体。
7. 人口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数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人口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的差值。
8.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是指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地为核心,以渤海为中心,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为核心,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
9. 染料工业和合成纤维工业:染料工业是生产染料的工业部门,用来给纺织品等物品上色。
合成纤维工业是生产合成纤维的工业部门,合成纤维是人工合成的纤维材料,如涤纶、腈纶等。
10. 取水量和用水量:取水量是指从水源地取水的数量,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
用水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期间内使用的水量。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
了解清楚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内容。
地理词语辨析00
高中地理专业术语辨析一、易混淆的地理名词必修一第一章•行星、恒星•太阳辐射、太阳能、太阳活动•黑子、耀斑•恒星日、太阳日•下半年、夏半年•地方时、区时、时区•本初子午线、国际日界线•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岩石圈、地壳•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必修一第二章•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保温作用: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盛行风、季风•盛行风、盛行西风•**季风气候、季风性湿润气候•天气与气候:气候特征、天气特征•天气系统:冷锋、寒潮•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必修一第三章•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枯水期、丰水期•内流河、外流河•流域、水系•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洋流:寒流、暖流、补偿流•厄尔尼诺、拉尼娜•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开源、节流必修一第四章•地形、地貌、地势•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凸岸、凹岸•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植被类型、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自然地理其它•地质灾害、气象灾害•自然资源、能源•新能源、常规能源•干湿地区、温度带•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必修二•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类型•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功能区:商业区、中心商务区•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土地利用类型、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类型必修三•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四大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中国三大经济带:东部经济带、中部经济带、西部经济带•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资源•人文地理(环境)特征:人口、城市、产业、交通、环境•区域地理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耕作制度、作物熟制•人工填湖、围湖造田【有不全面的地方,同学们要注意平时不断补充完善哦!】二、请填出下列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纬度、天气状况、地势•气候: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降水: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洋流、地形•气温:太阳辐射(纬度)、海陆位置、洋流、地形、大气环流•降水特征:降水总量大小、降水季节分配•气温特征:气温高低、日(年)较差大小•下渗:降水强度、地形、土壤、植被•水能:水量、落差•流量:降水量、流域面积•洪涝多发: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洼、支流多、植被破坏•航运发达原因:水量大、水量季节变化小、地形平坦,水流平稳、无冰期、流域内人口、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地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地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地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地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高中地理的知识概念很多,其中也有很多相似的,让人难以分辨清楚。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与常见地理名词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与常见地理名词1. 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 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 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 节气与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
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 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气温递减率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
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地温递增率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
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
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 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
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地理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常常让考生感到头疼。
在地理考试中,经常有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容易让考生产生困惑。
本文将针对常见的地理概念易混淆点进行解析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题。
一、自然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连接各大洲的广阔的咸水面积,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而海湾是指海洋向陆地方向伸入的岸线曲折的海水面积,如波斯湾、卡拉卡湾等。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海湾也属于海洋的一部分,但区别在于海湾与陆地有明确的接触面,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形态和生态环境。
2. 海峡与海湾:海峡是指两片陆地之间相对狭窄的水域,如鸭绿江海峡、马六甲海峡等;而海湾已在前述中有所解释,是海洋向陆地伸入形成的曲折岸线的地理形态。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上海峡与海湾常常相邻,但二者的形成机制与特征存在差异。
3. 地壳与地核: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围的岩石壳层,密度相对较低;地核是地球内部最内层的区域,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密度相对较高。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地壳与地核都是地球的组成部分,但在位置、结构和物质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二、人文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开发与利用:开发是指对自然资源进行开拓和利用的过程,包括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加工等;利用是指人们根据自身需求和目标,合理地使用和配置资源。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开发和利用紧密相连,但两者重点不同:开发强调资源的发掘和开拓,而利用强调资源的有效使用。
2. 都市与城市:都市是指现代化的、高度发达的城市,具有完善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则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因素集聚集中的人居聚集区。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都市是城市的一种特殊形态,但并非所有城市都可以称为都市。
三、区域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区域与地区:区域是指在某种属性或条件下的一定范围,可以是特定的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等;地区是指区域的一部分,常常以行政区划为依据,如国内的省、市、自治区等。
高中地理要常见地理名词与易混概念
高中地理要常见地理名词与易混概念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超外圈(或磁层、磁圈):向外扩展到外围空间的磁力线所构成的地球外部磁场。
5、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莫霍洛维奇面或M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201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
9、康拉德面:地胯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由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
10、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2019年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
11、莱曼面: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36年由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
12、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13、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14、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15、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7、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初中地理易混淆名词梳理
初中地理易混淆名词梳理初中地理研究中,有许多名词容易混淆。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名词,我整理了以下内容。
1. 陆地和海洋陆地是指地球表面没有被水覆盖的地区,包括大陆、岛屿等。
而海洋则是指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地区,包括海洋、海湾等。
是指地球表面没有被水覆盖的地区,包括大陆、岛屿等。
而海洋则是指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地区,包括海洋、海湾等。
2. 岛屿和半岛岛屿是由海水包围的陆地,通常比较小且独立。
半岛则是指与陆地相连,但在一侧或两侧都被海水包围的地区。
是由海水包围的陆地,通常比较小且独立。
半岛则是指与陆地相连,但在一侧或两侧都被海水包围的地区。
3. 河流和湖泊河流是指由降雨或融雪形成的水流,流经地表向海洋或湖泊输送水量。
湖泊则是指静水环境中形成的较大的淡水或咸水水域。
是指由降雨或融雪形成的水流,流经地表向海洋或湖泊输送水量。
湖泊则是指静水环境中形成的较大的淡水或咸水水域。
4. 经度和纬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度,用来测量东西方向的位置。
纬度则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赤道之间的角度,用来测量南北方向的位置。
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度,用来测量东西方向的位置。
纬度则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赤道之间的角度,用来测量南北方向的位置。
5. 旅游和迁徙旅游是指为了观光、休闲等目的而离开居住地前往其他地方,在短时间内返回原居住地。
迁徙则是指集体或大量的人或动物由一个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一般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是指为了观光、休闲等目的而离开居住地前往其他地方,在短时间内返回原居住地。
迁徙则是指集体或大量的人或动物由一个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一般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6. 气候和天气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较长时期内的天气条件统计而成的一种气象状态。
天气则是指一个地区短期内的气象条件,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是指一个地区在较长时期内的天气条件统计而成的一种气象状态。
天气则是指一个地区短期内的气象条件,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最新-高中地理 几个地理中常用的易混淆的概念分析 精品
几个地理中常用的易混淆的概念分析1.时刻、时区、区时和地方时:时刻是指时间的早迟即时段图像中的某一点,时刻因适用经度的不同分地方时和标准时 (区时);地方时是地球自转的效应,为克服其在使用中的诸多不便,人类建立了时区和区时的概念,前者指空间,后者指时刻。
2.断流、季节河和时令河:断流是河流缺水最明显的标志,有自然原因如塔里木河一二月份断流,也有人为原因如黄河从断流到续流;季节性积水的河流叫季节河,也叫时令河。
好比时令病就是指一定季节流行的病。
3.理论时区和现实时区:某一种标准时适用的地区范围叫时区,分理论时区和现实时区,理论时区是按经度把全球分成24区,每区跨经度15度,各区中央经线都是15的整倍数分别为各区统一使用的时间,每一个时区的空间范围很严格;现实时区指某标准时适用的范围突破了理论时区的局限,如中国统一使用东八区的区时。
4.降水、降雨和降水量: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主要有雨、雪、冰雹等,其中的雨水部分叫降雨;降水量指一定时段内,降入到平地上未经渗漏、蒸发、流失的降水所积成的水层深度(固态降水折合成液态水计算)单位为毫米。
5冲积平原、三角洲和冲积扇:冲积平原指河流携带泥沙进入低平地区堆积而成的平原;由三角洲发展而成的平原叫三角洲平原,常位于河流注入海洋或大湖地区;山地河流出口处的扇形堆积地貌为冲积扇。
6.地形、地势和地质构造:地形指地表形态,一般看作地貌的同义词,表现为五种不同的地形种类;地势为地表起伏大势,如我国地势大致西高东低;地质构造指地壳及组成它的地质体(岩层、岩体)的空间展布和形态特征,如褶皱、断层。
7汛期和凌讯:汛期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川积雪融化引起定时性水位上涨的现象,因发生时期及原因不同,可分为春汛、伏讯、秋讯、凌讯等。
凌讯比较特殊,一般出现在化冻期,河道里的冰凌对水流的阻力作用而引起的涨水现象,常发生在温带从纬度较低流向较高的河段上。
初中地理易错名词整理
初中地理易错名词整理.txt初中地理易错名词整理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和其各种现象的学科,其中包含大量的专有名词。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些地理名词可能会很容易混淆。
本文档将整理一些初中地理中常见的易错名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围绕陆地的广阔水域,包括大洋和海。
而海湾是指陆地边缘向内凹进来的海水区域,通常形状狭长,与主要水域相连。
1.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围绕陆地的广阔水域,包括大洋和海。
而海湾是指陆地边缘向内凹进来的海水区域,通常形状狭长,与主要水域相连。
1.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围绕陆地的广阔水域,包括大洋和海。
而海湾是指陆地边缘向内凹进来的海水区域,通常形状狭长,与主要水域相连。
1.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围绕陆地的广阔水域,包括大洋和海。
而海湾是指陆地边缘向内凹进来的海水区域,通常形状狭长,与主要水域相连。
1.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围绕陆地的广阔水域,包括大洋和海。
而海湾是指陆地边缘向内凹进来的海水区域,通常形状狭长,与主要水域相连。
1.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围绕陆地的广阔水域,包括大洋和海。
而海湾是指陆地边缘向内凹进来的海水区域,通常形状狭长,与主要水域相连。
1.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围绕陆地的广阔水域,包括大洋和海。
而海湾是指陆地边缘向内凹进来的海水区域,通常形状狭长,与主要水域相连。
1.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围绕陆地的广阔水域,包括大洋和海。
而海湾是指陆地边缘向内凹进来的海水区域,通常形状狭长,与主要水域相连。
1.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围绕陆地的广阔水域,包括大洋和海。
而海湾是指陆地边缘向内凹进来的海水区域,通常形状狭长,与主要水域相连。
1.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围绕陆地的广阔水域,包括大洋和海。
而海湾是指陆地边缘向内凹进来的海水区域,通常形状狭长,与主要水域相连。
1.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围绕陆地的广阔水域,包括大洋和海。
而海湾是指陆地边缘向内凹进来的海水区域,通常形状狭长,与主要水域相连。
25条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概念辨析
1.寒流和寒潮:生活中冷空气来了说寒流来了,实际上应该是寒潮,寒流是洋流的一种,指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运动且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的海洋水流。
2.干旱与旱灾:往往有人认为气候干旱就是旱灾,其实气候干旱的地区不一定发生旱灾,例如西北地区比华北地区干旱,但是华北地区旱灾严重。
3.光照与热量:光照强不一定就热量高,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是热量却不足,四川盆地光照弱但是热量充足。
4.水资源与水能资源: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而水能资源是指流动的水,一定要有落差,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必须有两个:一是有落差,二是水量要大。
5.地形和地形区:基本地形有5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而地形区要写具体名称。
例如,在答题时,问青藏高原的地形应该答高原,而问地形区应该答青藏高原。
6.地形类型、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地形类型是指人们对地表形态划分的基本类型,一般分为五种,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地形特征则是指在地表形态高低、起伏、大小等方面基本特点。
例如,华北平原的地形类型是平原,地形特征是海拔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土地利用类型分耕地(水田和旱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等。
7.山地和山区:山地是山所盘踞的地面,一般海拔500米以上,地表崎岖不平。
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总称山区。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8.地形与地质构造:地形指地表的形态,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在地壳中留下的足迹,是地表之下的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
9.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地理中易混淆的概念
地理中易混淆的概念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发现学生对许多内涵和外延较接近的概念没有明确理解,没能区别开来,致使答题时常出现混淆、互为代用的现象,为帮助其在复习时能确切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学生易混概念比较如下:1. 星际物质和行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指存在于整个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行星际物质则是指在太阳系中,广大的行星际空间分布着极其稀薄的气体和极少量的尘埃物质。
故星际物质应包含行星际物质。
2. 地球公转轨道、黄道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公转的路线叫做地球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黄道是指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3. 偏心率与偏率偏心率在解析几何中称为离心率,它是决定曲线形状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是指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
如果,其曲线是圆;如,为抛物线;e<1为双曲线;0<e<1则为椭圆。
偏率是衡量一个圆球体是否为正球体的一个公式。
它是长半径减去短半径与长半径之比。
如偏率等于零,则为正球体,而地球的偏率为1/298。
故地球在宇宙空间看,基本上是一个正球体。
4. 昼夜半球、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半球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且阳光照在其上而导致的自然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的昼夜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的除赤道外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的周年变化现象。
5. 节气、节气日、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0度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前一个节气与下一个节气间隔为15天左右。
节气日就是指某一天。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一个季节约三个月左右。
6.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是一个物理概念。
太阳辐射强度则是一个物理变量,是指一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上在一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太阳高度角、纬度和时间而定,其中太阳高度角是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容易混淆的概念
自然地理容易混淆的概念自然地理易混淆的几组概念一.光照和热量光照主要是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越充足,光照能量大小由太阳辐射能和日照时数来衡量。
一般光照充足,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长绒棉、青藏高原上青稞产量高。
热量资源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提供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
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对农业的影响用无霜期和积温来衡量,直接农业的种植制度,特别是作物熟制。
二.草原和草甸草原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下,由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
受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差异,草原又可分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三个类型。
广泛分布于温带内陆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等地。
草甸草原属于草原带的一种,草甸草原分为温带草甸草原和高山草甸草原。
温带草甸草原和高山草甸草原都是森林向草原过渡的一种植被类型,形成在比较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水分可以满足植被的生长,但热量不足以形成森林带。
温带草甸草原系统比较脆弱,一旦垦为耕地难以恢复。
三.地壳和岩石圈地壳主要指地球剖面最外层比较坚硬的外壳,大陆地壳厚度大,平均约33km;其间变化也很大,以高山地区最厚,可达70km以上。
洋底地壳厚度小,平均为7──8km,太平洋底地壳最薄处约5km。
地壳由岩石组成,根据成分的不同,又可上下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两层。
地球是一个半径有6370多公里的椭球体,它从表面向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幔厚约2800公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
上地幔主要由橄榄岩类组成,下地幔是由密度高的铁镁氧化物组成。
由于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所以,地质学家们把它们统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通常认为在大洋中脊处岩石圈厚度接近于零,到大陆下部大约100-150公里处,岩石圈厚度和地球的半径比较起来,只是薄薄的一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最新高中地理20组易混概念辨析!(下)
高中地理20组易混概念辨析!(下)易混概念二十一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两者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但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强弱程度不同。
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所以夏季气温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另一个区别是他们的分布位置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欧大陆东岸,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同纬度北美、南美、大洋洲的大陆东岸。
易混概念二十二低压与气旋、高压与反气旋低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区域,叫做低压。
气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压的气流从四面八方流向中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即气旋。
高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区域,叫做高压。
反气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外流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这种旋涡与气旋正好相反,所以叫反气旋。
区别——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而气旋、反气旋则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它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
易混概念二十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是一种气候类型,它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此种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且分配较均匀。
热带雨林——是一种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带中的典型植被代表,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热带雨林带——是一种自然带类型,它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或南北回归线之间迎风坡地区,具有纬向地带性规律。
易混概念二十四台风与飓风两者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风力在12级以上。
台风和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过是因为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混淆的地理名词 地形:地表形态。
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共五种。
地形区=区域+地形。
如:江南丘陵;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如:西高东低;东、南、西三面高,中部和北部较低判断地势的常用方法:①等高线地形图。
②地形剖面图(最直观)。
③河流流向(水总是从高处流向地处) 节气:四节气,是指具体的某一天。
如(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季节:是每年循环出现的地理景观相差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
一年分为四季,即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春季为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大陆:面积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小的陆地。
大洲:大陆+周围的岛屿。
大陆和大洲的面积大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能说大陆一定小于大洲,也不能说大陆一定大于大洲。
板块(六大板块)≠大洲≠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洋:四大洋。
海:洋的边缘部分(边缘海、内海)。
湖泊:陆地内的水域(内流湖、外流湖)。
天气: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天、昼、夜、忽然……气候:多年平均大气状况。
年、季、月、常、终、全……季风:冬季风(陆→海)、夏季风(海→陆)。
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显著的区域。
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自然资源=自然的、有用的物质和能量。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降水、冰雪融水、河湖水、浅层地下水)≠水能资源(落差大、水能多)光照≠热量光照: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光照强)热量(温度、气温):纬度低、气温高;海拔高、气温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约0.6℃)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
种族(人种):三大人种(白、黄、黑)。
根据外在体质特征划分。
民族:全世界有几千个民族。
根据文化特征(如宗教信仰、语言)划分。
农业(广义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8.1第四章第二节(注意审题,确定该地的温度带、地形、与城市(消费市场)的距离 平原:种植业;高原:畜牧业;山区:林业——陡坡:用材林、水土保持林;缓坡:经果林。
重工业:生产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
采矿业、冶炼业、机械制造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
食品业、纺织业、医药业、出版业、家电制造业、家具制造业自然区域:如三角洲、地形区、流域、五带、温度带、干湿区、气候区经济区域:如农业区、工业区、旅游区、经济特区行政区域:如 ××省、××市、××县、××乡、××行政特区(特别行政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南方地区(降水量最多)、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降水最少)、青藏地区(7月气温最低)北美:美国、加拿大。
北美洲: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国家。
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
中东=(西亚-阿富汗)+埃及。
欧洲西部=西欧+南欧+中欧+北欧。
阿拉伯国家=中东国家-伊朗(波斯民族)-以色列(犹太民族)-土耳其三教圣地:耶路撒冷;“三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国家 地区:格陵兰地区;百慕大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巴勒斯坦地区;西撒哈拉考前地理提纲地理要素:一要掌握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由气候、地形、河湖、植被、土壤的要素组成。
人文地理要素可分为经济要素(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等)、社会要素(政策、文化、历史、国防安全等)、环境要素(是否会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
自然资源(矿产、能源、水、土地等)是联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桥梁。
二要掌握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尤其在复习区域地理(七下;八年级)时更应该强化,如地形、气候、河湖三者之间的关系。
分析地理条件是要综合各要素全面分析,从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进行分析。
如沪宁杭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京津唐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考前必记的地理概念: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2、全球变暖、二氧化碳3、酸雨、二氧化硫4、臭氧层空洞、氟利昂(制冷设备)5、风与风向6、锋面雨与地形雨7、地形与地势,地形区8、天气与气候9、气候要素与气候影响因素10、大洲与大陆12、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13、水资源与水能14、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15、三类产业(农、工、商业和服务业)考前必记的地理特征: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征2、冬季风与夏季风的特征3、主要外力作用的地貌(风力侵蚀——西北雅丹地貌;风力堆积——黄土高原;流水侵蚀——峡谷、沟壑;流水沉积——三角洲、冲积平原)4、聚落(特别是城市)的区位特征5、城市与乡村聚落的特征6、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特征7、五种交通运输特征8、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特征9、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征10、各种气候的特征考前必记的地理规律: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3、昼夜长短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5、全球气温分布规律6、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7、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8、我国降水(干湿区)分布规律9、我国气温(温度带)分布规律10、世界人口分布规律12、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增长的规律13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构成的规律考前必懂的地理成因:1、“高处不胜寒”的原因2、我国主要灾害(原因,分布,防治)3、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水土流失、荒漠化)4、河流流量变化的原因(外、内流河)5、长江洪灾严重的原因6、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原因、危害、防治7、凌汛的原因(以黄河为例)考前必纠的易混点:1、一幅地图只能有一种定向方法。
2.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
3.经纬网地图中,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画“十”字架时要注意。
4.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
5.山谷中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6.地球是个椭球体,地球仪是球体。
7.地球仪上才有经纬网、国界等。
8.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9.旱灾与降水之间的关系。
10.人口密度、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三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11.我国河流汛期都出现在夏季,但原因不一样:外流河——夏季降水多;内流河——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
12.不是所有河流汛期都出现在夏季。
如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冬季13.不是所有河流流域内人口都稠密。
如亚马孙河流域。
14.黄土高原的形成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但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15.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为负数。
16.目前我国每年增长的人口数量很多,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
17.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却也是我国目前和将来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
18.发展种植业一般需要降水较多。
但如果某地降水较少,却有比较丰富的地表水(如河水、冰雪融水),也是可以发展种植业的,如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19.大陆和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但并不能说明大洲的面积比大陆大或小。
21.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不是面积最大的亚洲,而是纬度最高的南极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洋不是面积最大的太平洋,而是纬度最高、面积最小的北冰洋。
22.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划分标准不同23.印度河主要流经巴基斯坦,而不是印度。
恒河主要流经印度。
24.俄罗斯国土3/4位于亚洲,但传统上是欧洲国家。
俄罗斯综合国力较强,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25.美国濒临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
跨寒、温、热三带。
26.美国出口大量工农业产品,但仍需进口热带农产品和小汽车等工业产品。
27.东北平原——春小麦;华北平原——冬小麦。
冬小麦播种时间是冬季,春小麦播种时间是下一年春季28.我国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29.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交会于株洲而不是省会长沙。
30.修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防洪,而不是发电。
31.三江源、三江并流、三江平原中“三江”的区别:三江源——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江并流——长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平原——松花江、嫩江、黑龙江32. 易错别字:株洲,广州、兰州,珠海;渤海33.沪宁杭工业基地,“宁”是指南京常见地理计算(估算)类:1.距离计算(估算)2.时间计算(估算)3.正午太阳高度计算(估算)4.昼夜长短计算(估算)5.气温(温差),海拔(高差)计算(估算)6.人口密度计算(估算)7.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估算)8.人口数量计算(估算)常见地理定位方法和技巧:经纬网定位区域轮廓定位特殊地理事物定位,如城市、山峰、河流、物产……综合定位关键词及其联想:地区——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时间——季节——气候特点高科技——大学、科研机构迅速——空运;灵活——公路运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植被破坏青藏高原——高寒——牦牛——光照强西北地区——干旱、灌溉农业长绒棉——新疆雨热不同期——地中海气候开普敦(好望角)——南半球地中海气候中东——石油——阿拉伯——白种人具体做法:每日做题,一天不练手“生”一次成功,避免隐形失分讲究规范,答准、答全、答精回归基础,基础分,不丢分限时训练,考验紧张状态下的思维水平激活思维,只想思路,不必详解看错题本,节约时间,提高效益考前10天:跳出“题海”去看书,看重点、找弱点。
复习每节都结合《指导丛书》和《全效学习》的错题复习。
考前5天:浏览知识、调整心态。
重点强化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再现和应用。
每天都要看地图,看热点地区,看图时要综合自然、人文特点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