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大国三农实践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改革和农民增收。
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大国三农实践活动,亲身感受到了我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在这次实践中,我参观了多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深刻体会到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的显著成效。
首先,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我国农业科研人员成功培育出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农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再次,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国农业产业链得到了延伸,农民分享到了产业链增值的收益。
二、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在这次实践中,我了解到我国农村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
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保障了农民土地权益,激发了农民种地积极性。
其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通过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让农民成为集体资产的股东,实现了农民对集体资产的参与和分红。
再次,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取得进展。
通过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为农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
三、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在这次实践中,我看到了农民增收渠道的不断拓宽。
首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
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其次,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农民通过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实现了增收致富。
再次,农村电商快速发展。
通过农村电商,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收入。
四、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在这次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农村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首先,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得到加强。
2024年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一、引言2023年,我在学习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农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学习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努力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了三农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在这篇心得体会中,我将总结我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同时展望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
二、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我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一。
农村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决定性力量,只有解决了农民的生活困境和农村的经济落后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深入了解三农问题在学习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虽然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农村经济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
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再次,农村教育医疗水平的不均衡。
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农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普遍较低。
四、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努力和创新在了解三农问题的基础上,我对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努力和创新表示肯定。
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农村发展政策,加大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支持力度。
政府还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高了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
五、个人对三农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在学习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我思考了一些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
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投入的力度。
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民的生活品质。
做好“三农”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做好“三农”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背景介绍“三农”工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工作,其重要性一直被高度重视,因为中国目前仍是农业国家,且农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中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一直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如农村发展滞后、农村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等。
做好“三农”工作不仅是国家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生计的大事。
实践经验1. 用改革开放的精神推进“三农”工作改革开放的精神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擎。
在“三农”工作中,也需要运用改革开放的精神。
首先,应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
其次,必须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同时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最后,应注意落实土地承包制度,加强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2. 扶贫帮困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础扶贫帮困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础。
在实践中,应注重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的帮扶和支持。
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做到扶贫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二是加强对农村卫生保健的支持,提高健康保障水平;三是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保障其基本权利;四是积极引导农民创新创业,扩大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
3.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工作农村人才培养是推动“三农”工作最为重要的举措之一。
在实践中,应注重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三农”人才队伍,提高他们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和管理。
其次,应扩大高校对农村人才的支持和招生规模,对贫困地区学生实行优惠政策;同时吸引与农业、农村发展相关的专业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提高他们对农业和农民的认识和了解。
最后,落实“人才强农”政策,加强对农村人才的评价和激励。
思考与展望做好“三农”工作还需面对一系列问题和挑战:1. 人才流失和农业培训缺少目前,农村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三农”人才队伍,而大量的有才能、有志的青年却不愿从事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这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
大学生三农问题感悟及心得
大学生三农问题感悟及心得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一个国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材,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学期间,我深入了解了三农问题,并且从中汲取了一些感悟和心得。
首先,了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定。
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和谐。
农民作为社会的基础,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大学生要明白,只有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推动国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幸福。
其次,关注农村发展问题。
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人才流失等问题。
大学生应该积极关注这些问题,并通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可以参与到农村支教活动中,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力量。
也可以参与到农村产业的发展中,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第三,关心农民的权益保障。
农民的权益保障是三农问题中的重要方面。
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劳动权和权益分配等问题都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大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农民的权益保障措施,并且积极参与到维护农民权益的行动中去。
可以通过法律援助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法律帮助和服务。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关注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农村地区存在着水土流失、农药残留等环境问题,对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参与农村环境保护项目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大学生在了解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加强自己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通过实际行动,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大学生及时行动起来,关注和解决三农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思考(村干部培训讲课材料)蔡善兴这里讲的新形势是指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与我县农业生产有关的形势和三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今天所讲的对三农工作的思考就是对我县农业、农村、农民在国内外新的形势下如何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优势,把农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并取得可观效益,如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生产、生存环境提高质量,走向健康和谐的文明社会,如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倡导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话题。
一、当前的“三农”形势1、国际农业形势分析①WTO协定全面实施,关税将达到最低点。
意味着自由化贸的开始。
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生产特点:一是制度上的私有化——农场主或农业资本家私有,人均耕地几十亩,美国,35亩/人。
二是布局上的区域化——按照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配臵种植业或养殖业布局,这种布局带来产品的产量高、质量好,不像我国由于困难时期,为了防止饿死人,只要能种粮的都种,不能种的也要创造条件种,开山造田、围海造田,结果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地力下降,产品的产量与量质一年不如一年。
三是生产上的规模化——农业生产以农场为主,每个农场有几千亩规模。
规模出效益,大规模的产销基地能成为市场中心、信息中心、价格中心。
(搞自:程豪勇北欧游记)如,丹麦的农业和土地协会,是一个独立于政府部门的民间组织。
他们管理着1171个会员单位,1100个小农场和9 个大农场,65400公顷的土地,342个畜牧场,自身年收入600万欧元,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亲和力。
四是投入上的科学化——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进行投入,高投入高产出与低投入高产出并存。
五是服务上的社会化——有专业的农机服务、农技服务、信息服务公司,有相对稳定的期货市场,保障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收入。
六是作业上的机械化——常规作物等能利于机械作业的农产品劳动成本大幅度降低。
七是分工上的专业化——有播种、植保、收获、运输等专业化服务公司。
八是市场上的信息化——网络信息十分发达,获得可靠信息后,通过农业“订单”来确定自己的生产规模,生产时间以及产品质量等要求。
关于当代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于当代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一、关于“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的质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根据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中心内容和最基本的任务这一光辉思想。
正是在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引下,几万万中国贫苦农民才得以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获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解放。
长期以来,“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似乎已成了一个不争的真理,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学术界和政坛中的一个习惯用语。
如果说对中国社会经济形势的这一基本判断或估计直到20世纪末还是正确的话,那么,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恐怕已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对当代中国社会和农村状况的这一基本判断需要重新认识,至少可以认为“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是值得商榷的。
其理由是:(1)土地问题已不再是当代中国农民政治解放和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中国早已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已普遍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承包经营权)。
尽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结构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权还存在某种程度上不稳定和权益实现上的障碍,但我国新的《土地管理法》第14条规定:“土地承包期为30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可以认为,尽管农村土地制度还不完善,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对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和劳动积极性具有一定作用,但土地产权制度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开始不再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
(2)我国的经济体制形态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在决定农业家庭经营经济效益和整个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已大大下降,或者说不起主要作用。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一、什么是“三农”问题1.国情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解放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世界上不足7%的耕地养育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在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产量,逐步缓解和根除了我国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它领域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一矛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不少经济政策还不能做到成龙配套,互相协调。
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
2.具体含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
近几年,出现了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会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甚至危及国民经济全局。
因此必须把坚持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心得体会
三农问题心得体会三农问题是指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村人民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作为中国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为重点的发展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全局稳定、农村社会持续稳定和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任务。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对三农问题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
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还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养和引进更多的农业人才,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我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注重农村社会建设。
农村社会稳定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要落实好社会管理责任,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增强农村社区自治能力。
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使农民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我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关注农民的生活问题。
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要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必须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同时,还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落实好农民的土地权益、社会保障和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利益。
综上所述,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为重点,加大农业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社会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抓三农工作的几点思考
抓“三农”工作的几点思考三农工作作为最基础性的一项工作,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保证是最为重要的头等大事。
无农不稳,说明农业在社会稳定中起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处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三农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找准三农工作的基本规律、抓好工作的重点、打开工作的突破口,才能让欠发达地区得以更好的发展。
一、抓农业工作促经济的发展抓农业要以抓农业经济作为目标,这是三农工作的关键,也是工作的基础。
贫困山区之所以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土地和资源的利用率低,发展的模式单一和效率低下等。
解决这方面问题认为从几个方面着手。
1、培育做大主导产业。
长期以来农民都以粮食种植为主,只能解决基本温饱的需要,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商品化的程度很低,造成经济发展落后。
要发展农业就要结合各地实际来发展。
一是选准发展项目,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品牌。
如贵州山区可发展的常规特色品牌就有畜牧、茶叶、蔬菜、药材、林果、烤烟等,另外,还可发展一定数量的珍奇禽兽品种的养殖如已人工养殖成功的竹鼠、蛇、野猪、野鸡以及一些水产品等等。
要从常规生产品种走向商品化、经济价值高的品种转变。
二是做大规模,造出规模效应。
要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租赁等方式,整合资源,按照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带头人、农技部门办科技示范等多种方式按照示范、推广、做大的步骤逐渐实现上规模。
2、扶持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采取招商、入股等方式在农村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附加值,只有进行一定的深加工,不仅可以延长农产品在本地区的产业链,增加就业人数,可以调节农产品在生产期、成熟期、销售旺季与淡季的销售矛盾,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以减轻农产品货少运不出,货多不值钱的局面。
同时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让农民从单纯的农业中走出来,积极参与到大市场中去竞争,提高市场意识,直接掌握市场信息,调整好生产和市场的关系,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
3、指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群众抓好农业发展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指导的最佳方式。
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
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做好“三农”工作是一个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社会稳定和建设美丽乡村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在从事“三农”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一、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做好“三农”工作中,首先要站在农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利益诉求。
农民是我国农村的主体,也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只有站在农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例如,在制定农业产业发展政策时,要考虑到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种植的作物和品种;在推动新农村建设时,要重视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要加强对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例如,在道路建设方面,要修建农村公路,解决交通不便问题;在水利建设方面,要加大对水库、灌溉系统等的投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程度。
只有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三、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农业科技是提高农民产业水平的关键,也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加强农技人才队伍建设,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
同时,要加强农技人员与农民的联系,密切农技推广与农民需求的对接,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针对农民在农产品贮藏、加工和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加工和流通能力,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引导,推动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农村基层延伸,提供更加便捷和灵活的金融服务。
同时,要加大对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动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深度融合,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
三农问题活动感想
三农问题活动感想活动中,我们首先参观了一些农村地区,了解了农村的实际情况。
走进村庄,我们看到了一片绿色的土地,农民们正在田间劳作,显得忙碌而神采奕奕。
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后,却发现了许多问题。
由于技术水平不高,农民们的收成往往不尽人意,导致他们的收入并不高。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这些问题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一直不尽人意,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难以得到提升。
在听取了专家们的讲解后,我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专家们指出,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环境治理压力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不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力求改善三农问题。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政府鼓励农民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产出,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
政府修建了大量的农村公路、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支持,提高了农民的生活保障水平。
再次,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力度,积极推动农村环境的整治和改善。
政府加强了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推动农业生产的绿色发展,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看到政府对三农问题的积极解决,我深感欣慰。
政府的政策和措施,为农民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善,农村地区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在活动的互动环节中,我也与其他参与者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对三农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的人提出,要想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有的人认为,要想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集约化发展,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
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农村改革,抓好“三农”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不仅给我们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进一步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任务和目标,而且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次赴无锡市考察学习,深刻感受到无锡市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既符合现代化农村建设一般规律、又切合无锡市情特点的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之路,把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最核心的任务,实现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结合双辽市实际情况,解决好“三农”问题,既不能照搬照抄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更不能冲动蛮干,要在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问题上不断创新思路。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就没有前途。围绕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把握好这样几个问题: 一.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一是要有新理念、新思维。对于农业,要充分认识到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解决好“三农”问题,就必须要有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 展,用城乡统筹的思想促进农村进步,用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有了这样的新理念、新思维,确定发展新思路也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要有新方向、新目标。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实力增强上来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基本目标,突出抓好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和精深加工业。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办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渠道由少到多、专业化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弱到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和产品质量由粗到精的历史性转变,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了这样的方向、目标,实施新的发展思路就有了明确的工作重点。 三是要探索新途径、采取新措施。主要是坚持非均衡发展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好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坚持非均衡发展,必须发挥比较优(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势,搞好区域布局,实现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必须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率先突破;必须注重发展民营经济,鼓励科技能人、经营大户加快发展,实现优势群体率先突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和增加农民 收入的有效途径,作为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在实践中,要努力推进种植基地化、养殖小区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资多元化、项目工业化。有了这样的途径和措施,实施新的发展思路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二.实施农村城镇化,是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双辽农村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其基本思路是:做强做大中心城镇,发展壮大周边乡镇,积极培育中心村,选择发展一般村,着力构建以中心城镇为核心,以周边乡镇为枢纽,以中心村为基础,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区域城镇体系。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农村城市化正是这样一个人口、产业、资本和市场的集中过程。一方面是城镇工业把农业富余劳动力与农村人口拉到城镇,另一方面是 农业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推到城镇。城市工业化带动的第三产业发展,会以更多的资本, 更好的条件和更高的文明去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人口。农业富余劳动力挤占着有限的土地资源,造成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地下,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只有土地实行规范经营,才能使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物资装备得到推广和应用,实现农业机界化和现代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只有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才能减少农业人口,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才能转移到城市,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用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推动者。龙头企业规模大小,运行状况如何,标志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可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目前双辽市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偏小,生产技术落后,加工增值能力低,名牌产品少,产业覆盖面比较狭窄,市场占有率不高,还不能保证双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根据双辽市农业资源优势,科学制定具有地(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网络.com查看)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发展战略,培育发展区域性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把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加大行政推动与政府扶持力度,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的重点企业。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在不断增强企业实力的基础上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和企业知名度。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双赢。强化科技兴农、科技兴企意识、引进适用技术,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技术含量,增强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总之,在“三农”问题上,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阶段,无不是创新的结果。实践无尽头,发展无终点,创新无止境。我们只有以突破前人的勇气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使农业真正做到安天下、稳社会的大产业。文相关公文:<div id="
对三农的看法和感悟
对三农的看法和感悟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它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稳定和农民福祉的重要问题。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
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还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农村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农村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农民面临着收入低、就业难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农民的利益,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总之,"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稳定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做出贡献。
2024年三农问题心得体会例文(四篇)
2024年三农问题心得体会例文一、引言三农问题作为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紧密关联着亿万农民的福祉与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此,我谨就个人对三农问题的学习心得与体会进行如下总结。
二、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
农业产业链的畅通与稳定,对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2. 农民是社会的根基。
农民的幸福感和福祉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
三、农村发展现状的了解1. 农村人口流失现象显著。
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落后状态,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给农民带来了收入不稳定的风险。
四、三农问题原因的分析1. 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
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农村地区缺乏与城市相匹配的产业发展机遇。
2. 农村经济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价格机制不够市场化,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
3. 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五、三农问题改革成果的总结1. 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通过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多年增长。
2. 农民收入稳步提升。
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多元化渠道,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3.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六、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与建议1. 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发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综合实力。
2. 推进农产品市场化改革。
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推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关于三农的心得体会
关于三农的心得体会“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为一个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我对“三农”问题有着诸多的思考和体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没有稳定的农业生产,就无法保障十几亿人口的温饱。
然而,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传统,现代化程度有待提高。
许多农村地区仍然依赖人力和简单的工具进行耕种,效率低下。
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存在不足,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方法没有得到广泛普及。
此外,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但部分农产品仍存在农药残留超标、质量参差不齐等情况。
农村,是承载着乡愁和希望的地方。
但在现实中,农村的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水电、通信等方面与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教育、医疗资源的匮乏,让农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农村居民获得优质医疗服务面临困难。
农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治理手段。
而且,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大量年轻人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土地闲置,影响了农村的发展活力。
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
他们辛勤劳作,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但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却有待提高。
农民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赖农产品的销售。
但由于市场波动、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等因素,农民的收入往往难以保障。
而且,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待遇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让他们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要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创新。
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
政府应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同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
关于对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思考
关于对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思考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新时代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三农问题关系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解决好农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思考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实现农业发展要想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首先需要从供给侧入手,进行结构性改革。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传统农业模式在现代化需求面前已显得无法满足,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
这包括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同时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经济结构的单一性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需要加大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村土地整理规划,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质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农村道路、水利设施、通信网络等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另外,还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支持农民就业创业加大对农民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可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同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为农民提供融资支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全面发展除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还应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动农村的发展。
具体做法包括:1.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体系通过加强规划引领,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体系,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三农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三农理论学习心得体会三农理论是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问题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对于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三农理论,我深刻理解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
同时,三农理论还提出了通过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福利四个方面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
在学习三农理论的过程中,我深入思考和反思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看到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机遇。
这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农业农村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首先,在学习三农理论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占据着国民经济中很大的比重。
我国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产能过剩、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
通过学习三农理论,我认识到农业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其次,学习三农理论让我深入了解了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
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要劳动力,同时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体和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农民的权益保护问题、农民职业农民的培养和农民组织建设等,这些都是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关注农民的发展和福利问题,同时要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参与决策的能力。
此外,学习三农理论还使我对农村发展的重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农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同时也是农业发展的基本单位。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农村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民收入增长等。
通过深入思考和研究,我认识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关注农村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最后,在学习三农理论中,我深入认识到农村发展是为了农民的福利和幸福感。
实习报告(八)有关三农问题5篇
实习报告(八)有关三农问题5篇第1篇示例:实习报告(八)有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包括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在我的实习期间,我深入了解了三农问题的实际情况,也参与了一些解决方案的初步实践,以下是我对三农问题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一、农村经济发展困难我所实习的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
在实地调研中,我发现农村地区存在着农产品价格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而且也影响了农村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困难的问题,我们在实习期间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比如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等。
我们通过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合作项目,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我们也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新型作物、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收入是影响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实地调研中,我发现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农作物、养殖畜禽和打工等方式,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且不稳定。
农民的收入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较慢,且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依然存在。
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的问题,我们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比如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等。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培训农民技能,提高其就业能力,确实可以增加其收入来源,改善生活状况。
三、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基地等。
我们与当地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了一些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推广高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我们也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2篇示例: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和持续推动的领域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作者:马小平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4期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收入问题。
应千方百计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来解决三农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更关系到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以往影响农民收入的相关因素分析农民增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农民增收的问题作出仔细的分析,从而找出一条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1.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限制了农民增收农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缩小后,农民收入增长受到了限制。
2.农业经营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长与收入构成密切相关,而收入构成又受制于生产经营结构。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低水平、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我国以农户为主的生产结构高度雷同,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小生产或小农经营只能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再将剩余部分转向市场,加之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致使价格不断下跌,农民收入增幅下降。
3.农民文化素质需进一步提稿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民加强对这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去,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此则有些无所适从,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
改革以来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仍以农户为单位,每一农户经营的土地非常有限,按每户三人计算,每户经营的土地在7亩左右,要在人均2.3亩土地上把农民的收入提高到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在人均2.3亩土地上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根本做不到的。
另外,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过于分散,在生产经营上仍处于“户自为战”的状态,农户经营行为协调性很差,组织化程度极低,甚至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这使农户经营行为有很大盲目性,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5.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土地资源高度紧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2亩,户均承包耕地7亩多,且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使农户经营规模太小,即使土地生产潜力很大,也难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同时,由于经营规模太小,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6.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的力度不够农业相对工业和第三产业而言有其自身特点,即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等等,这就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既要面对市场风险,又要面对自然风险,加之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抵御这两种风险的能力很弱,也增加了农民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7.体制与制度的制约首先是“挖农补工”战略和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据统计,1954年~1978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民手中获得了5100亿元的巨额资金。
1978年~1991年,每年剪刀差绝对额都在1000亿元以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剪刀差还呈不断扩大趋势,这种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所形成的剪刀差,给农业和农民造成的负担。
其次,是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适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不同层次生产力水平的要求,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但这种农业家庭经营从实质上讲仍是一种小农经营,无论是经营规模、经营手段或经营方式都仍处于传统农业水平。
我国家庭经营的这些缺陷,一方面导致农户小规模经营缺乏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很难提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农户过于分散,不便于了解市场、进入市场和规避市场风险,面对竞争激烈和瞬息万变的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由此可见,农民收入问题重重,需要根据我国现在的农业状况和基本国情,认真分析以上种种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再进入农村,深入农民探究农业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它是一个找出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过程中也许还有其他一些步骤!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1.增加农民收入是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2.增加农民收入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再生产投入的需要。
3.增加农民收入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
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富强,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
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村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则是农村稳定的根本保证。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分析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关键目前,要通过建立价格保护政策等措施,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塑造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型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工业化大体到了中期阶段的今天,经济发展应实行从“吮吸农业”到“反哺农业”的战略性转变,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2.农业结构调整是必要条件探求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应该是农业企业化经营,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
这样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可以缩小城乡差别,解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等问题。
农业企业化是由农户联合经营或委托经营过渡到合作经营,最终实现公司化经营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政府以农业投融资、土地流转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3.提高农民素质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实践证明,在收入分配领域,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收入也越高。
因为高素质的劳动者较低素质的劳动者在相同时间内能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劳动,从而获得较高收入。
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与其受教育水平有关。
对广大农民而言,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素质和技能,就会改变其就业和收入状况。
据美国经济学家D.Gale Johson分析,中国农民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3.6%~5.5%,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缩小15~20个百分点,农民的收入就会大幅度提高。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我国农民中受过高中教育的人不论是在家务农还是从事其它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经营成果和效益均高于只受过初中或小学教育的农民。
为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素质。
一是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我国近13亿人口中约有9亿生活在农村,农村基础教育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经各级政府努力已有很大改观,但与全国提高农民素质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为此,中央及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使一部分因贫困而失学或辍学的中小学生得以完成基础教育。
二是应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实,使很多农民子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难以升到高一级的学校继续深造,而是步入社会加入到劳动力大军之中。
针对这一现状,应考虑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使农林专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学到一些职业技能,为其日后求职打下一定基础。
同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切实需要,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4.发展劳务经济、改革户籍管理是必然途径发展劳务经济的目的就是剩余劳动力就业和输出,一能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二能实现劳动效用最大化,在以增产使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时,发展劳务经济改革户籍管理已成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
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农民增收缓慢的根本原因,从农业现代化长远目标出发,还是要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政府应制定分阶段的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化政策措施,首先要改革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人口户籍管理制度,拆除为保护城市繁荣而限制农民进城的壁垒,逐步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其次,提供就业机会,扩大农民就业途径,消除对农民就业的歧视,实现农民身份的变迁;最后,通过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剩余劳动力转向对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中去。
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约占总量的80%,而我国只占10~20%,他们产前、产后、产中的产值比例为2:1:7,我国恰恰相反,为7:1:2。
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值的空间还很大、大多数乡镇企业还是应结合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为原料,提高深加工水平,通过增加附加值来增加农民收入。
5.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党在农村实行的税费改革政策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通过落实费改税政策,真正把农民负担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同时,精简乡镇机构,裁减镇、村行政人员,压缩管理费用,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
6.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有效转移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向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城镇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城市化建设,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在城市工作和生活,需要住房、交通、子女上学、医疗、社会保障、娱乐等生产生活多种服务,这些服务有的通过市场化运作即自行解决,而子女上学、社保等就必须依靠政府的有效投入方能解决,因而,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加快城市化建设,比如在大城市周边建设卫星城,加快中小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便利。
其次,要顺应城市化规律之要求,采取相关措施,由过去人为地限制农民进城,到允许农民进城定居,进而发展到鼓励农民进城。
这既需要改变以往不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摒弃以往限制农民进城的一些做法,降低农民进城定居的门坎,为农民进本城提供方便。
比如修改并进而废除二元制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在国民待遇上的差别,对进城务工一定时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允许其申请变为城市居民,并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取消诸如对进城定居或城际间调动人员增收城市增容费等人为限制城市发展的措施。
复次,政府在优化经济布局、提升产业结构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向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
惟有如此,才能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适应新的环境,迅速转换角色,在城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