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ppt课件
Part 0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子
孙武
“百家”:虚词,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各学派间相互辩论的局 面; “百家争鸣”:指各学派在思想上、 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 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 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 ——《孟子卷四·公孙丑下》
——《论语》
诚实求学、虚心请教 学思结合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所属年代 春秋后期鲁国人
历史地位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 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 和道德规范 “以德治国”;“为政以德”
代表作或 经典
《论语》
海 昏 侯 墓 出 土 论 语 竹 简 复 制 品
《墨子》书影
《墨子》总计53篇,大多为墨翟弟子 及其后世门人对墨翟言行的记述。
场景:两人在一个思想交流的聚会中相遇。庄子:(微笑着,眼中透着一种超脱)韩 兄,今日得见,实乃幸事。观你法家之说,主张以法治国,以术驭臣,以势立威,可 世间万物,变化无常,如此刚强之法,是否过于僵化?
韩非子:(严肃地)庄兄此言差矣!法者,乃治国之根本,规矩既定,众人皆须遵循, 如此国家方能有序。且时势在变,法亦当随之变,并非一成不变。庄子:(轻轻摇头) 韩兄,你看那自然之态,春夏秋冬,自然而然,何须人为强定诸多规矩?我道家崇尚 顺应自然,追求的是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
孔
老
孟
墨
庄
韩
子
子
子
子
子
非
子
目 录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社会大变革(社会大转型时期)时间跨度: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长达500多年。
春秋、战国: 动荡时期、转型时期、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的时期1东周的建立与分期1)平王东迁都城洛邑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年东周时期是一个政治上分崩离析,道德上危机重重的时代。
(2)分期:春秋(前770——前475年)得名:《春秋》•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战国策》•A政治体制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向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转变,历经500年,完成社会大转型。
•B分裂: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连年战争,社会动荡。
(由统一走向分裂,再由分裂走向统一)• C 列国进行内政改革:•1)背景:A经济领域的变革,铁器、犁耕的使用,土地的买卖和竟占;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整个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局面•B列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国当政者进行改革2)目标:富国强兵(改革的原因:背景+目的)3)内容:废世卿世禄制,起用贤能之士;耕战并重等4)结果:A推动社会转型,封邦建国体制逐渐瓦解,中央集权制逐步形成.B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秦强大起来为统一全国奠定物质基础2)礼崩乐坏(政治体制变革、分裂混战)的原因:• A生产力发展、铁器、犁耕技术的使用瓦解了井田制;(新经济)•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内政改革,封邦建国制破坏,社会动荡;(政治)• C自耕农和新型地主产生,“士”活跃(新阶级)• D整个社会追逐利益、注重实力竞争,百家争鸣(思想、社会风气)•(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权力转移的轨迹:•春秋时期政治动荡,政治权力逐步下移。
•最后不同程度地朝君主集权方向发展。
•(列国内部的权力纷争,大体沿着这一轨迹转移)(1)生产力发展(直接代表——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1)农业:提高到新水平(原因或表现)A 新工具: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铁制农具:铲、锸、镢•农用动力变革:犁耕依据: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青铜牛尊• B 耕地面积:大量空旷生地被开垦(为农耕熟地),耕地面积扩大• C 政策鼓励:各国推行奖励农耕的政策2)私营手工业和商业:活跃• A 先前“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在官营手工业之外出现私人手工业——代表:鲁班• B商业活跃——代表:越国范蠡•(2)生产(社会)关系变革:• A 土地制度变化:井田制瓦解,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
【历史】百家争鸣(课件2)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统编版2024)
展
的
法家 韩非: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高
课堂练习 1 . (24年广东清远一模)对联对于培养家国情怀有着重大价值。“讲屋 宏开,群仰海邦领袖; 吟坛载启,争承尼父渊源。”此对联体现孔子教育 方面的主张是( ) A.豫时孙摩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
2 . (24年广东中山一模)战国时期,有思想家指出:之前尧舜用禅让的 方式传承帝位,受人尊敬,被誉为圣王,但燕王禅让给大臣却使燕国因内 乱而亡国……由此看来,是非善恶随时势而变化。该观点属于 ( ) 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战国时期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百家”为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各学派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 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 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主张。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即贫穷)的颜 回,穷居卫国的曾参都成为孔门高足。又如: “子路,卞之野人(即乡野之人);子贡,卫之 贾人(即富商巨贾);颜涿聚,盗也(即盗贼); 颛孙师,驵也(即马匹交易);孔子教之,皆为 显士。” ——《群书治要》卷三十六引《尸子》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3.影响 (1)古代:
三、百家争鸣
2.代表派别
“兼爱”、“非 墨 墨 攻”、节俭、贤人 家 子 治国
著作 《墨子》 战国时期,出现了 兵 孙 吴起、孙膑等兵法 家武家 著作 《孙子兵法》
墨子 【相关史事】 《墨子》一书包含许多科学理论。其中,《经上》 《经下》等篇目被合称为《墨经》,论述了数学、力学、 光学等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小孔成像等 方面的研究。《墨子》中的《城守篇》详细介绍了城门 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艺,对我 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活化历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以《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为例谈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培养上海南汇中学包克林【背景与场景】历史解释是全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确定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具体内涵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思考与践行的问题。
笔者在本学期带教青年见习教师,其中叶佳老师在试讲《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这堂课时,在具体进行历史解释的教学时暴露出一些问题。
1.在说明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时,引用了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材料,并出示郑庄公祭祀坑遗址图片。
设计的问题在于,这段文献是评述,虽能依据材料能得出礼崩乐坏的结论,但学生的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2.在介绍春秋战国经济、政治变革时,引用樊树志《国史概要》,介绍铁器、牛耕的出现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各国为生存而纷纷进行变法的概况,并阐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
这些陈述类的史料,虽然介绍清楚了经济、政治变革的内容,但经济变革与政治、思想、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尚未清晰的揭示出来。
3.在介绍百家争鸣时,出示儒、法、道三家的言论材料并引导学生提炼其核心观点,然后指导学生填写三家主要思想表格。
这样安排虽能了解主要观点并掌握基础知识,但缺少对其思想的价值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认识。
【归因与策略】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我们再来看看课标中关于历史解释的陈述。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叶老师教学充分的做到了以史料为依据,但是对历史理解、理性分析还有客观评判的认识与实践还略显不足。
2.7 百家争鸣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影响: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
代第一次思想文化源自鸣背景:社会大变革
发展的高
百家争鸣
峰,为中 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治” 国古代文
代表 道家: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化的发展
人物: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奠定了基
法家:韩非: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础。
新课标新教材✪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
单元导言
❖进入春秋战国后,各诸侯国 之问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 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 于剧烈动荡与变革中。诸侯争 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 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繁荣,是这 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3.3道家的发展——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 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发 展了老子的思想。著作:《庄子》
三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3.4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人, 法家的集大成者,战国时 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散文家。
概念阐释
“百家”: 泛指数量多。产生了儒、道、墨、 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 “争鸣”:指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 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 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儒 道
法 墨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 之父,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 历史名人之一。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很大, 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高一历史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PPT课件
社会大变革
西周灭亡后,周天子控制
的土地越来越少,在诸侯国中 的威信逐渐降低。郑国国君郑 庄公对周王傲慢无理,周王亲 率军队讨伐郑国,结果被打得
溃不成军,自己的肩膀也中了
一箭。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 周王慢慢仅存有天子的虚名。
郑庄公(雕像)(前757—前701年)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 季氏》
百家争鸣
主要学 派 代表人物 孔子 主要思想 仁、克己复礼 仁政 熔礼、法于一炉 肯定社会变革 提倡“法治” 君主集权制 影响 在世不得志;汉以后 逐渐成为正统;对中 国文化影响深远。
儒家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法家
积极:适应时代需要,受到 当政者欢迎;促成统一完成。 消极:专制独断、严刑峻法, 容易激化矛盾。
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
治的根本区别。”他们还指出,“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 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 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
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
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西周的灭亡——平王东迁,东周建立
东 周
春 秋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战 国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文献选读:(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
调“《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以期加深语气。 稳定秩序和安抚人心的道理,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更加流
上海高考有关第二分册知识点梳理
与20XX年上海高考有关第二分册知识点梳理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原始农耕:1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2生产方式: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3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4中国特色:南稻北粟,还有黍稷大豆5典型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6意义: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加快了人口的增长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 时间:追溯到远古时代2 神话传说中的历史:1)内容: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来炎黄子孙自称2)意义: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反映先民创世的大致历程反映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3 考古发掘中的历史:1)内容:出土了很多玉器或成套的玉质礼器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古城、祭坛遗址2)意义:初步理清了中华文明起源时的许多具体情境表明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中原地区是核心4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5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明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文献中的夏文化1政治:禹传子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家天下”式的王位继承方式夏朝已有百官、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2经济:小康之世3社会:天下为公,大人世及以为礼二考古中的夏文化时间和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1 建筑:两座类似宫殿的痕迹,说明社会分化很明显2 农具: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以农业为主3 家畜:饲养猪、狗、鸡、羊等4 礼器和祭器:大多是青铜器和玉器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商朝概况1 商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2 中国信史开端:文献、甲骨卜辞、考古资料3 处于发达的青铜时代二青铜文化1 政治:“内外服制”内服:王畿之地——“大邑商”“天邑商”(共主)外服:畿外之地——“四土”“四方”(方国)2 经济: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生产工具以木器、石器为主手工业:青铜冶炼和铸造,酿酒3 文化:1)青铜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成为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2)甲骨文:出土于殷墟记载商人占卜情况具备汉字构成和“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汉字反映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情况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三商亡1 原因:方国联盟瓦解,周部落崛起酿酒成风,政治腐败2 灭亡:公元前1046年,牧野战败,被周取代第4课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一周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王,建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二封邦建国1目的:加强对新征服的地区的有效统治2对象: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或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3影响: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效果实现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三周朝经济1土地制度:井田制度2农业:采用土地轮流种植的耕种方式3手工业:青铜铸造、制陶、制玉和纺织业有一定发展四礼乐制度1起源: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2演变:人们生活中遵守的规范3发展:周公将礼的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4完善: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5理论: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把礼乐制度神秘化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社会大变革1经济上: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最深刻根源2军事上:列国间以攻城略地为目标的战争增多3政治上: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方兴未艾,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4社会上:追逐利益、实力竞争二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反映,“士”阶层最为活跃2代表:(1)儒家:兴起于春秋孔子:创始人,提出“仁”,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孟子:“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2)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
历史(二)提纲
中国古代史(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原始农耕1、产生--时间:距今约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学会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2、表现:南稻北粟(1)黄河流域:粟类旱地农作物(2)长江流域:稻作农业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原始社会阶段3、意义:(1)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2)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使人类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人口不断增加,形成了聚族而居的村落。
二、炎黄传说三、文化遗址--分布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礼记·礼运》中的夏朝(文献中的夏文化):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记载: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即从“大同之世”发展为“小康之世”。
“天下为公”的禅让制被“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所取代。
文献记载:夏朝具备国家特征。
设官分职,夏王左右设有各种专职文武官员;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二、二里头遗址(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
考古中的宫殿遗址说明了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和玉器大多为礼器和祭器,印证了《礼记·礼运》中的“礼仪以为纪”。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印证和补充了文献史料,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结论: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互相印证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商朝历史1、时间、建立者:公元前1600年,汤2、意义: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是信史的开始,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2、二重证据法--含义: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即: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东周的分期、百家争鸣的含义、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理解: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变革表现、成因及其影响②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及其意义。
阅读教材,知道东周分期、百家争鸣含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
通过老师导读、分析,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春秋战国社会变革是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社会变革的反映。
②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诸子百家的学术和其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①重点:百家争鸣主要学派的主张②难点: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的关系三、教学过程导入:西周建立以后,为巩固统治,在制度上有何创新?(教师提示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西周时期制度创新师:这种制度在西周末年被逐渐破坏了。
同学们一定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吧,西周末年,少数民族犬戎乘机攻破了西周都城镐京,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历史上叫做东周。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东周师:这个段历史时间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长达500多年。
又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得名是由于鲁国史书《春秋》和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还有其它说法,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探究。
板书:一、东周的建立——大动荡ppt:展示春秋、战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春秋战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个时期的特点——大动荡。
师: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初年的封邦建国体制逐渐走向了瓦解。
西周初年诸侯们表面上还能给周天子面子,打着周天子的旗号。
如齐桓公就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而到了战国时期,诸侯们连周天子的招牌都不打了,周天子连生计都要依赖诸侯了。
出示ppt: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宋王应麟《三字经》板书:二、大变革1、经济:铁农具、牛耕、土地私有2、政治:列国纷争、诸侯争霸、改革内政3、阶级关系:自耕农—地主阶级产生4、社会风气:追逐利益、实力竞争5、思想: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师:经济决定政治。
【历史】百家争鸣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档案
孔子(清代画像)
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卒: 前551年~前479年 籍贯:鲁国(今山东曲阜 )
头衔: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春秋》、《诗经》、《论语》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思想的核心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复习导入
政治变革:各国变法改制,加强 中央集权和王权
战国时期 的社会变革
经济变革:铁器牛耕的普及,确立 地主土地所有制
实现从奴隶制 走向封建制
思想变革:百家争鸣,儒家兴起
名词释义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影响较 大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百家争鸣 各学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各种问题著书讲学,
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
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全盛在战国
老子 孔子 孙子
一、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档案
老子(明代画像)
姓名:姓李,名耳,又称为老聃 生卒:约前571年~前471年 籍贯:楚国(今湖南) 头衔: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老子》(《道德经》)
成书于明清。 孙武(后世想象画)
三、百家争鸣
1.政治背景: 社会大变革,旧制度瓦解 ↓
诸侯招贤纳士,建立新秩序来强国 ↓
宽松的学术氛围
学者们对如何解决当时的社会 问 形题成,不春同著秋后的书期学讲诸派侯学国。,互相论战,
2.经济背景: 铁器牛耕的普及,经济极大发展 ↓ 更多人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学术活动
漫画“庖丁解牛”
2.7《百家争鸣》课件精品-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孔子,春秋后期 鲁国人,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尊称“圣人”“至 圣”“万世师表”他 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并且,这 种影响还在继续。
一、春秋时期——老子与孔子
第7课 百家争鸣
国别
思想 主张
学说 作品
老子
孔子
春秋时期____楚______国人
春秋时期__________国人
4.政治上主张“______无__为__而_治__________”,追求 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
“_____小__国__寡_民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理念。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_______老__子_______》一书又称《道德经》
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
一书
地位& 影响 是_____道__家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
的
,对古代政治文化发展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
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春秋时期——老子与孔子
第7课 百家争鸣
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后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春秋 老子与孔子
战国 百家争鸣
一、春秋时期——老子与孔子
第7课 百家争鸣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局部)
一、春秋时期——老子与孔子
老子之“道”
双 老子,春秋后
期楚国人,是我国
星 古代伟大的哲学家
和思想家,道家学
闪 派创始人。其被唐
皇武后封为太上老 君,世界文化名人,
上海市学业水平等级考(会考)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册考纲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原始农耕A⒈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⒉标志: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⒊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⒋意义: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影响⒌典型史实: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二.中华文明的起源A⒈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⒉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文献中的夏文化A⒈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⒉夏朝处于阶级社会的起点。
⑴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⑵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二.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A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二重证据法C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
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内外服制A1、商朝的历史是信史,依据是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具体指河南安阳殷墟)的多重印证2、商朝对地方的管理模式是松散的方国联盟形式。
二、青铜时代A⒈青铜器⑴商朝的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⑵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⒉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周朝建立:BC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A二.封邦建国制A⒈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⒉内容⑴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百家争鸣》课件
文化贡献
言论被总结为《论语》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
17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 邹县)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三岁丧父,孟母将其 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 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 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 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学成以后,以士的身 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
第二单元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8课
1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 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 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 争论和辩难。
在此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 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500年前的文化地图
主要 思想
(1)政治:主张“仁义” , “君舟民水” (民本)
(2)哲学思想:“天行有常”、“人道有 为”“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3)对礼的思想进行深入讨论:学习的最高 目标是把握“礼”
23
儒学在春秋战国的发展
1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2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3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24
材料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阅读下列材料: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 发想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20
主要思想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先依据地图,向学生介绍春秋战国形势: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列国变革,百家争鸣。
一.变革的背景1.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都城由镐迁到洛邑,洛邑在镐的东面,史称东周。
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大约500年左右)2.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人民都渴望安定,统治者渴望寻找强盛的出路,于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二.变革的内容及其意义1.政治上(1)国家体制A.内容:变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经历500年)B.意义: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2)内政改革A.内容a贬废无能旧贵族,起用贤士;b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c对官吏、行政、财政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B.目标:富国强兵2.经济上(1)内容A.新生产力的提高: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使用;(参见P18插图:战国时期的四种农具)B.开辟空旷生地为农耕熟地,耕地可以买卖转让;C.奖励农耕军功政策的实施;D.私人手工业和商业的活跃(2)意义A.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B.大片的生地被开垦,列国纷争多以争夺土地为目标;C.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这两种人,后来构成封建社会的统治与被统治阶级)D.整个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3.文化上:百家争鸣(1)原因A.政治体制的改革,引起社会的转型;B.列国经济实力的增长C.文化人士的活跃(2)共同目的:治理社会,安定人心。
(3)地位A.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B.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4)学派A.儒家a创始:春秋,孔子,发展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来塑造理想人格,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b发展:战国,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被视为儒家正统;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被视为旁支。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华东师大版历史第二分册《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资料附录]1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一: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
——樊树志《国史概要》P51材料二:材料三: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新开垦的私田大量出现,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樊树志《国史概要》P512公田危机材料一:公田上的庄稼萎靡不振,私田上的庄稼肥美茂盛。
——樊树志《国史概要》P51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材料二: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履亩而税”。
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P180材料三:履亩而税,则可以只认田,不认人,于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
——钱穆《国史大纲》P873儒法道三家代表人物的主要言论1)孔子言论(以下言论均出自《论语》)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言论材料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兴废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3)荀子言论材料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材料二:“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荀子成相》4)韩非子言论(以下材料选自《韩非子》)材料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材料二:“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5)老子言论(以下材料选自《道德经》)材料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材料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著名学者牟宗三对东周历史的评论“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案
【内容主旨】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我国古代历史出现了重大的社会转型。
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国政治领域进行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
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学目标】
知道东周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战国时期改革的主要原因和范围;知道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儒家思想的沿革、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特征。
通过学习百家争鸣的内容,学会从辩证的视角评价诸子百家思想的方法。
通过学习“百家争鸣”,懂得越是社会急剧变动,社会矛盾复杂,思想的创造也越是活跃的道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封邦建国
难点:制礼作乐
【教学过程】
环节1:出示《烽火戏诸侯》漫画,请学生根据漫画回忆自己所知道的《烽火戏诸侯》,引入本课。
设计意图:以漫画形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本课。
环节2:教师结合地图,和时间轴,介绍西周和东周,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环节3: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8页的文献选读,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有着什么样的特征?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导向,初步掌握从历史文献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政治秩序动荡,政治权力下移的特征。
环节4:教师讲述,随着列国内部的权力纷争,最后不同程度地朝着君主集权方向发展。
这段时期,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
的变革。
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设计意图:学生能对春秋战国时期大体状况有所了解。
环节5:教师出示铁器农具以及农耕的图片。
以及文献资料,请学生说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回顾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原始农耕的产生,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三个方面分析农业发生的变革。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导向,分析生产力方面,生产力的代表是生产工具。
新石器时代使用的是磨制石器,到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不断的出现,铁可以制作各种类型的农具,生产效率远高于石器。
经济基础方面,原本周朝的基础是不可以买卖的井田制。
到了东周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使得更多土地得到开垦。
新开垦的土地不属于公田,而开垦者所有,被称作私田。
这些私田大多为各国的诸侯、卿大夫所开垦。
使得诸侯国乃至卿大夫的势力增强。
经济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和卿大夫开始策划政变,各国政权因此发生更迭。
生产关系上,原来是封建领主与农奴平民的关系,随着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的出现,社会形成地主和自耕农两大对立阶级。
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属于生产力,空旷生地变为农耕熟地是私田,耕地不得买卖的井田制变为私田属于经济基础。
自耕农与新型地主属于生产关系。
从而感受春秋战国期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变化导致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突出社会经济领域是最深刻的变革。
环节6:教师以唯物史观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讲述,在新生产力的作用下,井田制逐步瓦解,列国之间的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迫使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
设计意图:突出经济领域的变革必然波及政治制度。
环节7: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形态,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变化,也必
然会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的变化。
最早能够捕捉到时代变化的是什么人呢?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了解真是士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才活跃了学术和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环节8:请学生阅读知识链接,说出“百家争鸣”的含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环节9:教师出示表格,请学生填写儒、法、道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教师再分别加以介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环节10:小结
【教学策略】
环节5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需举例加以引导。
【结构板书】
第6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经济领域的变革
1.经济变革——铁器牛耕
2.自耕农和新型地主产生
3.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4.追逐利益、实力竞争
二、政治领域的变革
三、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
1.“士”阶层活跃
2.儒家、法家、道家
3.意义: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为我国后世学
术思想的源头
【作业设计】
练习册第11页基础练习,第1-7题。
【资料附录】
材料一: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材料三: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
—《孟子·梁惠王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孟子·公孙丑上》材料四: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
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
——《荀子·性恶篇》材料五: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材料六: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