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总结【最新】
总结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doc
总结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总结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
方法总结我院2006年至2009年患者的用药治疗情况,研究其药效以及临床的应用。
结论在应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上,一定要遵照医嘱来进行治疗。
【关键词】总结抗心律失常药临床应用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
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
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对心肌病变,对有更严重的心脏病理状态的影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当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生理生化代谢紊乱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其的影响,要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
通过实践,逐步形成医生自己的用药经验,不同病例以不同的方案处理,即贯彻用药的个体化原则。
现将抗心律失常的一些常用药的临床应用以及用法进行总结 1.奎尼丁【药理学作用特点】奎尼丁是典型的Ia 类药物,主要抑制细胞膜的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流量下降,可抑制心脏自律性。
奎尼丁通过抑制毒蕈碱受体发挥迷走神经阻断作用,反射性地增加交感神经张力。
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加快心室率的作用,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基础。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较完全,1~2h达峰值,平均生物利用度90%,以心肌内浓度最高。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转复和预防心房颤动和扑动,治疗频发室上性和室性过早搏动。
【用法】初期72h内病人用药需住院观察,一般先予以0.1g试验,然后从次晨开始口服0.2g,每2h一次,共5次;如无效,第二天重复同一剂量;如仍无效,第三天改为0.3g,每2h一次,共5次;若还无效,不需增加剂量,可用其他治疗。
2024最新专家共识: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
2024最新专家共识: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发生异常。
根据发生原理,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
冲动形成异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和异位心律失常。
冲动传导异常包括生理性传导异常、病理性传导异常和房室间传导异常。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手段,抗心律失常药物(ADD)种类繁多,且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
本文将根据我国最新发布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做一重要内容梳理。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原则1.明确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首先评估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无明显症状、不影响预后的心律失常,多不需治疗。
心律失常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或减少心律失常对心功能和心肌缺血等的影响,不应都以消灭或减少心律失常为主要目标,且应重视药物的安全性。
2.兼顾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心律失常多与其他疾病伴发。
心律失常的治疗需在基础疾病已有的治疗证据和指南基础上,权衡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正确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依据药物的抗心律失常谱,当多种药物存在相似作用时,需考虑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避免影响或忽视基础疾病的治疗而过度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因顾虑药物不良反应而不用药或给药剂量不足。
4.协调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符合非药物治疗适应证者,应根据指南进行推荐,药物用于提高疗效或减少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放电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主要考虑电转复/除颤或起搏等。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1.I类药物(钠通道阻滞剂):抑制峰钠电流(INa)可降低心房、心室肌和心脏传导系统动作电位(AP)幅度和最大除极速率,增高兴奋阈值,减慢传导,抑制异位自律性和阻断折返激动。
2.n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包括选择性βi受体阻滞剂美多洛尔和比索洛尔,非选择性B受体阻滞剂普蔡洛尔和纳多洛尔,及兼有B和Od受体阻滞作用的卡维地洛等。
临床上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总结
临床上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总结临床上最常用的仅5种:普罗帕酮、氨碘酮、美托洛尔、利多卡因、维拉帕米。
1、利多卡因适应证:室性心律(急性心肌梗死或复发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心室颤动复苏后防止复发。
)具体用法:静脉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1.5mg/kg(一般50~100mg)作为首次负荷量稀释后静脉注射2~3分钟,必要时每5分钟重复1~2次。
1小时内最大负荷量为4.5mg/kg(或300mg)。
静脉滴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用负荷量1—16mg/kg后以1~4mg/min或0.015—0.03mg/(k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最大维持剂量为4mgmin。
有效后以1~4mg/min速度维持静脉滴注。
48~72h后渐减量,加口服药。
2、普罗帕酮(普罗帕酮)广谱、预激综合征并心律失常、各种类型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难治性、致命性室速具体用法:1~2mg/kg稀释后静脉注射,可重复1~2次;有效后以0.5~1mg/min速度维持静脉滴注;48~72h 后渐减量,加口服药,剂量为0.15~0.3g,1次/8h。
3、美托洛尔适应证:广谱、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麻醉、运动与精神因素诱发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与扑动时减慢心室率,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利用旁路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洋地黄中毒引起的房性、房室交界区性与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前期收缩等;长QT间期综合征和二尖瓣脱垂的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
具体用法:静脉注射时每次2~5mg;口服时剂量为25~50mg,1~2次/天。
4、胺碘酮适应证:广谱、预激综合征并心律失常各种室上性与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扑动与颤动、预激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复苏后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复发。
具体用法:0.15~0.3g稀释后静脉注射,时间>2min,10~15min后可重复一次,或以5—7mg/kg稀释成250mL 在30min至1h内滴入;有效后以15mg/(kg·d)(约1~2g/24h)剂量维持静脉滴注,数日后渐改口服;口服时0.2g,3次/天,1~2周后改0.2g,2次/天,再经1~2周后改0.2g,1次/天,2~3个月后改0.2g,1次/天,每周口服3~5天即可。
2024年常用抗心律失常药总结版
2024年常用抗心律失常药总结版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心律失常的治疗手段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与完善。
2024年,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将会更加安全有效,针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提供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2024年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进行总结。
1.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目前,抗心律失常药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钠通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其他药物。
不同类别的药物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机制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药物。
2.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2.1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阻断β受体的作用来减慢心率和降低心脏收缩的力度,从而改善心脏的电生理过程。
目前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包括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2.2 钠通道阻滞剂钠通道阻滞剂能够通过阻断心肌细胞上的钠通道而延长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从而减少心肌细胞的电活动,抑制异常的电传导。
常用的钠通道阻滞剂有普鲁卡因胺、脲苯地平等。
2.3 钾通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能够延长心肌细胞的复极期,抑制异常的电传导,从而改善心律失常的症状。
常用的钾通道阻滞剂有胺碘酮、多西环素等。
2.4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能够阻断心肌细胞上的钙通道,减慢心率并降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从而改善心律失常的症状。
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有维拉帕米、地尔硫{}龙等。
2.5 其他药物除了上述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心律失常。
例如,胺碘酮可以用于治疗顽固性心房颤动,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另外,心房颤动患者可以使用新型抗凝药物如阿哌沙班等预防血栓形成。
3. 抗心律失常药的个体化治疗2024年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个体化治疗考虑了患者的年龄、心脏病病因、心功能状态以及伴随疾病等因素,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的效果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心律失常药物总结及合理应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总结心律失常所发生的部位不尽相同,在心脏传导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
心脏传导系统:正常人由窦房结起搏,称之为窦性心率。
窦房结产生的冲动经房间束传导至房室结,经房室结传到至希氏束,左右束支,最后到达浦肯野纤维网,完成心脏的电生理活动。
动作电位时相:在每一个心脏传导组成的部分,都有之相对应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大概可以分为0、1、2、3、4这五个期。
窦房结、房室结、浦肯野纤维网被称为快反应细胞,而心房肌、心室肌被称为慢反应细胞。
我们所说的快、慢是由0期去极化决定的,0期以钙离子内流为主的细胞称为慢反应细胞,而以钠离子内流为主的,我们称之为快反应细胞。
1期、3期主要以内流的钾离子决定,所以说钾离子外流快慢与否主要会决定动作电位时限问题。
2期是内流的钙离子对抗作用占优势引起平台期效应,这对于不应期的延长起到支持的作用。
最后来说4期,4期这个概念主要见于具有自律性的细胞当中,该期主要的离子流变化为钾离子外流的减弱,钠离子、钙离子内流的增加所引导的,逐渐达到域电位水平,引发自律细胞的自动除极。
心律失常机理:自律性升高、降低,折返激动,后除极,传导增加。
自律性升高:4期钾离子外流抑制钠离子、钙离子内流受到兴奋最大舒张电位过小折返激动:不应期相对缩短、传导增加:0期钠离子内流后除极:早后除极:2或3期;复极受阻,引起Na+或Ca2+内流4期;内Ca2+过多诱发短暂Na+内流所致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药理作用Ia类:代表药物: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共同药理作用:抑制钠离子内流、抑制钾离子外流0期钠离子内流3期钾离子外流4期钾离子外流4期钠、钙离子内流窦房结0 - - -房间束- - - -房室结0 - - -希氏束- - - -左右束支- - - -浦肯野纤维- - - -抑制0期钠离子内流,抑制3期钾离子外流非自律性升高的心动过速:房早、房速(阵发性)、房扑、房颤室早、室速(阵发性)、室扑、室颤预计综合症抑制4期钾离子外流,钠离子、钙离子内流自律性降低不明显Ib类:代表药物: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共性药理作用:轻度抑Na+内流,促K+外流0期钠离子内流3期钾离子外流4期钾离子外流4期钠、钙离子内流心室肌- + + -心室束- + + -浦肯野纤维- + + -抑制0期钠离子内流,促进3期钾离子外流室早、室速(阵发性)、室扑、室颤促进4期钾离子外流、抑制钠离子、钙离子内流,降低自律性(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c类:代表药物:普罗帕酮(心律平)共性药理作用:重度抑制钠离子内流0期钠离子内流4期钠、钙离子内流房室结- -心室肌- -心室肌- -浦肯野纤维- -抑制0期钠离子内流房早、房速(阵发性)、房扑、房颤室早、室速(阵发性)、室扑、室颤抑制4期、抑制钠离子、钙离子内流,降低自律性(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I类:β受体阻断剂(负性肌力、负性频率、负性传导)窦性心动过速房速、房扑降房率室速、室扑、室颤降室率III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胺碘酮广谱:抑制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通道0期钠离子内流3期钾离子外流4期钾离子外流4期钠、钙离子内流窦房结0 - - -心房肌- - - -房间束- - - -房室结0 - - -希氏束- - - -左右束支- - - -浦肯野纤维- - - -心室肌- - - -抑制0期钠离子内流,抑制3期钾离子外流非自律性升高的心动过速:房早、房速(阵发性)、房扑、房颤室早、室速(阵发性)、室扑、室颤预计综合症抑制4期钾离子外流,钠离子、钙离子内流自律性降低不明显IV类:钙拮抗药物:维拉帕米、硝苯地平、地尔硫卓广谱:抑制钙离子通道0期钠离子内流0期钙离子内流3期钾离子外流4期钾离子外流4期钙离子内流窦房结0 - 0 0 -心房肌0 0 0 0 -房间束0 0 0 0 -房室结0 - 0 0 -希氏束0 0 0 0 -左右束支0 0 0 0 -浦肯野纤维0 0 0 0 -心室肌0 0 0 0 -地尔硫卓: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房早、房速(阵发性)、房扑、房颤室早、室速(阵发性)、室扑、室颤一切均为降室率IV腺苷与A受体结合,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减慢传导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医生推荐:抗心律失常药总结
医生推荐:抗心律失常药总结抗心律失常药I. 缓慢型——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II.快速型(最常见)——抗心律失常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Na+,K+,Ca2+的转运,纠正心肌电生理紊乱而发挥作用。
【补充】心脏传导通路——电路图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一)作用特点1、钠通道阻滞剂(1)Ⅰa类: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广谱。
主要用于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的复律、复律后窦律的维持和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奎尼丁晕厥、诱发扭转型室速,因此治疗宜在医院内进行。
【补充】奎尼丁——金鸡纳树皮中提取。
(2)Ⅰb类:①利多卡因——仅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②美西律——仅用于慢性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利多卡因)。
宜与食物同服,可减少消化道反应。
(3)Ⅰc类——普罗帕酮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2、β受体阻断剂——唯一能降低心脏性猝死而降低总死亡率。
(1)主要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①、窦性心动过速:尤其伴焦虑者,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甲亢和β受体功能亢进状态者。
②、交感神经兴奋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运动诱发、心肌梗死、围术期和心力衰竭相关的心律失常。
③、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④、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房扑——不能转复心房扑动,但能有效减慢心室率。
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
⑤、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后。
β受体阻断剂分为:①、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阻断β1和β2受体。
②、选择性β1受体阻断剂——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和阿替洛尔——适于肺部疾病或外周循环受损的患者(阿替、比索参加选美TANG)。
③、有周围血管舒张功能的β受体阻断剂,兼有阻断α1受体,产生周围血管舒张作用——卡维地洛(慢性心衰一线药)、拉贝洛尔;④、激动β3受体——周围血管舒张——奈必洛尔。
(2)改善心脏功能和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适用于所有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
(3)抗高血压。
3、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III类)通过阻断钾通道而延长心脏动作电位时程,从而增加心肌组织的不应期,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一、利多卡因[药理特点及药代动力学] 可延长正常浦氏纤维有效不应期、轻度降低动作电位0相最大上升速率和幅度、轻度减慢传导,不延长或缩短支作用电时间和Q-T间期。
本品适用于急性室性心律失常,并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室颤发生率,故常用于预防急性心梗病人的室性心律失常,也可用于洋地黄中毒、麻醉及手术中发生的室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
本品一般剂量对正常传导系统无明显影响。
本品为K+外流促进剂,主要经肝代谢后通过肾脏排泄。
1次静注50~100mg后,分布半衰期约为8分钟,故见效后应即开始静脉滴注,以维持疗效。
[用药方法] 静注:在心电监护下,首次负荷量1~2mg/kg(成人50~100mg)于90~120秒内注完,约15~30秒后见效,如无效可再重复注射同样剂量1~2次,显效后立即开始以1~4mg/min浓度静脉滴注,以维持有效浓度。
24h最大总量不超过5mg/kg [毒副反应] 心衰、肝肾功能不全、酸中毒、休克或老年病人,本品半衰期明显延长,故应减少一半剂量,否则可致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嗜、精神兴奋或癫痫样抽搐)或出现窦性停搏、传导阻滞与低血压等副反应。
[注意事项]1、为迅速达到有效血浓度,必须先用负荷量,一旦显效即应静脉滴注维持量,以保持疗效;2、在用维持量过程中,如心律失常复发,在经静脉追加负荷量25~50mg,或加快静滴速度;3、心衰病人血浓度比正常人增高一倍,故负荷量与维持量均应减少一半左右,并应监测血浓度;4、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可降低心排血量与肝血流量,从而增加本品血浓度;5、甲氰咪呱可减低本品清除率、提高血浓度,合用时应酌减剂量。
二、慢心律(美心律、脉律定)[药理特点及药代动力学] 化学结构与作用和利多卡因相似,但口服有效,作用持久,对利多卡因无效者本品仍有效。
一般剂量对心肌收缩力与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故可慎用于轻度心衰病人。
主要用以治疗急性或慢性室性心律失常。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用法总结
医学科普: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用法总结近年来,虽然治疗心律失常的技术日益增多,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药物仍然是心律失常治疗不可或缺的基础手段。
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有很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也有加重原来的心律失常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可能。
正确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直是临床医生非常关注的话题。
根据我国专家共识,本文总结了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与大家共享。
一、利多卡因临床应用:适用于因急性心肌梗死、外科手术、洋地黄中毒及心脏导管等所致急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室速及室颤。
用法用量:负荷剂量1.0~1.5 mg/kg,静脉注射2~3分钟,必要时每5~10分钟后重新注射。
剂量最大不能超过300 mg。
后继以1~4 mg/min的负荷量静脉滴注维持。
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言语不清、意识改变、末梢麻木、共济失调、肌肉搐动、眩晕等;少数可见窦房结抑制以及房室阻滞。
注意事项及预警:(1)II度、III度房室阻滞、双分支阻滞、严重窦房结功能障碍患者慎用。
(2)连续使用利多卡因24~48小时,半衰期延长,应减少维持剂量。
二、普罗帕酮临床应用: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用法用量:(1)口服:初始剂量为每次150 mg,q8h;疗效不满意者,3~4天后可加至每次200 mg,q8h。
最大剂量为200 mg,q6h。
对于原有QRS波增宽者,剂量应每次150 mg,q8h或更低。
(2)静脉:1~2 mg/kg,10分钟缓慢静脉注射,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40 mg。
无效者10~15分钟后可重复1 次,总量不宜超过210 mg。
不良反应:室内传导障碍加重,QRS波增宽,出现负性肌力作用,诱发或使原有心力衰竭加重,导致低心排,使室速恶化。
注意事项及预警:(1)缺血性心脏病(IHD)或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为禁忌证。
(2)存在窦房结、房室结或传导系统病变,肝肾损伤以及哮喘者慎用。
抗心律失常药总结
抗心律失常药概述一、心律失常简介(一)概念: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指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
是心肌电生理紊乱的结果。
(二)常见临床类型1、按心率分缓慢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快速型: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纤颤2、按冲动来源分窦性:窦房结室上性:心房及房室交界室性:心室(含浦肯耶氏纤维)二、心肌正常电生理(一)心肌细胞的分类1、按功能分普通心肌:心房肌、心室肌特殊心肌:窦房结~浦氏纤维的传导组织2、按自律性分自律细胞:传导组织细胞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缺血缺氧时可出现异常自律性)3、按电活动分快反应细胞:除窦房结和房室结外的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时可表现为慢反应电活动)慢反应细胞:窦房结与房室结细胞(二)动作电位(APD)与离子转运(三)心肌电生理特性1、传导性:与0相除极速度和幅度有关(与最大舒张电位有关)2、自律性:与最大舒张电位、阈电位、4相自动除极速度有关。
3、兴奋性:与ERP/APD有关。
比值大则兴奋性低。
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一)冲动形成异常1、自律性增高:自律细胞在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低血钾、胞膜受牵张时,自律性可增高;非自律细胞在缺血、缺氧时可出现异常自律性。
2、后除极与触发活动:(1)早后除极与触发活动:复极的2相、3相;Ca2+内流过多(易致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
(2)迟后除极与触发活动:复极的4相;胞内Ca2+过多(泵出1个Ca2+,泵入3个Na+) 。
(二)冲动传导异常(折返激动形成)1、条件:1)环形通路:解剖性、病理性2)单向传导阻滞区:与心肌缺血、损伤、有效不应期不一致有关2、结果:单次折返——早搏;多次折返——阵发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折返——扑动、颤动。
四、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一)降低自律性(Na+、K+、Ca2+)1、阻断受体→抑制Ca2+内流,促进K+外流→降低4相斜率2、阻滞Na+或Ca2+通道→降低4相自动除极速度并提高阈电位3、促进K+外流→增加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和背景电流4、阻滞K+通道→延长APD→降低心率(二)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Na+、K+、Ca2+)1、阻滞Ca2+通道→抑制后除极2、阻滞Na+通道→抑制触发活动3、促K+外流→缩短APD→抑制2相Ca2+内流(三)消除折返(Na+、K+、Ca2+)1、促K+外流→增加膜电位→加快传导→消除单向传导阻滞。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
30
胺碘酮
临床应用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可用于各种室性及 室上性心律失常。 由于其不良反应,仅用于顽固性心律失
常
31
Ⅳ类 钙拮抗剂
维拉帕米(Verapamil)
药理作用
1. 降低自律性:窦房结,抑制4相钙的内流。 2. 减慢传导:窦房结和房室结。抑制0相除极 速率。 3. 延长不应期:延长慢反应细胞的ERP,因 阻断钙通道,延长了钙通道恢复开放的时 间。 较高浓度下也可延长浦氏纤维的ERP。
32
维拉帕米(Verapamil)
临床应用
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 治疗室上性和房室结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效果好
不良反应
因能选择性抑制窦房结、房室结自律性和抑制房 室传导,故应避免与β受体阻断药合用。心力衰竭, Ⅱ、Ⅲ 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者禁用。
33
快速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的选择应用
10
奎尼丁(quinidine) 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 2. 金鸡纳反应:头痛、头晕、耳鸣、腹泻、 恶心、视力模糊等 3. 心脏毒性反应与奎尼丁晕厥
症状:房室、室内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 常(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
4. 血管栓塞:治疗房颤—血栓脱落引起 5. 扩张血管、减弱心肌收缩力,引起低血压
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
2024年常用抗心律失常药总结(3篇)
2024年常用抗心律失常药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抗心律失常药在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对____年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进行总结,包括分类、作用机制、适应症、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等方面,以供医务人员和患者参考。
一、分类根据作用机制及其对心律失常的选择性,抗心律失常药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分类包括:1. 钠通道拮抗剂: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2.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3. 钾通道拮抗剂:如奎尼定、依维莫司等;4. 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5. 心排除剂: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6. 电生理调控剂:如维拉帕米、胺碘酮等。
二、常用抗心律失常药1. 胺碘酮作用机制: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抑制多种离子通道,包括钠通道、钾通道、钙通道等,从而延长心动周期和复极时间,改善传导系统功能;同时具有抗肾上腺素作用,可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减轻心肌的兴奋性。
适应症:用于治疗多种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性房颤/房扑、室性心动过速等。
用法用量:胺碘酮口服吸收较慢,建议使用静脉注射给药。
初始剂量通常为100-200mg,维持剂量为200-400mg/天。
不良反应:胺碘酮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肺部纤维化、肝功能损害、皮肤反应等不良反应。
2. 普罗帕酮作用机制:普罗帕酮是一种钠通道拮抗剂,通过阻断细胞内钠离子的进入,减少心肌的兴奋性和自律性,从而减慢传导速度和心率。
适应症:普罗帕酮可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性房颤/房扑、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用法用量:普罗帕酮口服吸收快,起效快,但持续时间较短。
常用剂量为每天2-3次,每次50-100mg。
不良反应:普罗帕酮可引起心动过缓、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3. 奎尼定作用机制:奎尼定属于钾通道拮抗剂,通过抑制细胞外K+离子的流出,延长心肌细胞的复极时间,抑制再入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适应症:奎尼定常用于治疗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心室早搏、心室颤动、扑动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关键词抗心律失常药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房颤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
因而要先判断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
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对心肌病变,对有更严重的心脏病理状态的影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当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生理生化代谢紊乱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其的影响,要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是Vaughn?Williams分类法。
1.1 Ⅰ类药阻滞细胞钠通道,抑制心房、心室及浦肯野纤维快反应组织的传导速度。
1.2 Ⅱ类药是β-受体阻滞剂。
1. 3 Ⅲ类药延长心脏复极过程,在动作电位2、3位相阻滞钾通道,从而延长心肌组织的不应期,如胺碘酮、索他洛尔。
1.4 Ⅳ类药阻滞钙通道,抑制窦房结、房室结的慢反应组织,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上述分类有不少不足之处,一些药物并非只属于某一分类,如索他洛尔,既有Ⅱ类β-受体阻滞作用,又有延长动作电位的Ⅲ类药作用,而胺碘酮属Ⅲ类药,但同样也有Ⅰ、Ⅱ、Ⅳ类药的作用。
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试验2.1 以往对抗心律失常Ⅰ类药的临床试验,其结果均不理想。
如IMPACT、CAST-1、CAST-2等。
IMPACT应用美西律观察心肌梗塞后病人630例,观察12个月,病死率7.6%,比安慰剂组的4.8%要高。
CAST-1观察英卡因、氟卡因对2?000多例梗塞后病人≥6个/小时的室早,≤15个无症状的室速,左室EF≤40%,观察16个月后被迫停止,因为用药后其心律失常致死或心性停搏的病死率较安慰剂组高出3倍。
其他心脏病的病死率也高。
之后CAST-2又对莫雷西嗪进行观察,病例数1?325例,早期病死率(14天内)用药组病死率17%,安慰剂组3%,长期观察组也未见能降低病死率。
CAST试验的结果给人以很大启示,用药组病死率高的原因,可能是药物在急性缺血(或其他病理状态下)时增加折返而导致心律失常而致死。
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山东省立医院韩秀珍心律失常的解剖生理基础心脏传导系统;心肌细胞的生理功能;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心脏传导系统窦房结;结间束(前、中、后);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蒲肯野氏纤维窦房结自律性最强;发放激动的频率最快;心脏第一级起搏点结间束连接窦房结和房室结;分前、中、后三支房室结区•分上、中、下三部分(不应期最长、传导速度慢)房-结区;结区;结-房室束区•上区和下区有自律性;发放激动的频率为40~60次/分;次级起搏点•中区无自律性;可延缓传导功能•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房室束下行至室间隔膜部下方分为左右束支•蒲肯野氏纤维网状分布的传导纤维心肌细胞的生理功能自律性;应激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律性心肌在不受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地有节律的发放激动;窦房结自律性最强应激性心肌对一定强度的刺激发生反应产生动作电位和机械收缩,又称兴奋性。
动作电位的不同时相心肌细胞的应激性不同•绝对不应期:0位相到3位相开始部分•相对不应期:3位相终末部分•心室易损期:相当于T波顶峰附近,弱刺激发生强反应,R on T•心房易损期:在R波降支及S波内房室交界区不应期最长,保证心脏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防止了心脏持续性的收缩传导性心肌将激动传导到邻近组织的特性结间束:1000mm/sec;房室交界区:50~200mm/sec;房室束:1000~1500mm/sec;蒲肯野氏纤维:4000mm/sec;心室肌:300~4000mm/sec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0位相:快速除极期钠离子通道开放,细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细胞外140mmol/L 细胞内约4mmol/L),钠离子的快速内流形成一个瞬间的去极化电流•Ⅰ位相:快速复极期钾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氯离子内流•Ⅱ位相:缓慢复极期(平台期)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Ⅲ位相:复极化后期钾外流占优势,膜电位以较快的速度复极化,回复到静息电位水平•Ⅳ位相:舒张期电位Na-K ATP酶激活动作电位与心电图、心动周期的关系动作电位心肌除复极离子流心电图心肌心动周期时相应激性0 快速除极Na+快内流QRS波绝对不应期收缩早期Ⅰ快速复极Cl-内流j点绝对不应期收缩早期Ⅱ缓慢复极Ca2+慢内流S-T段绝对不应期收缩中期前部:绝对不应期Ⅲ快速复极K+快外流T波后部:相对不应期收缩中晚期Ⅳ极化状态Ca2+慢外流T-P段正常反应期舒张期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Ⅰ类抗心律失常药——钠通道(快通道)阻滞剂(膜稳定剂)主要降低细胞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有效地终止钠通道依赖的折返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分类钠通道0位相Ⅱ位相复极代表开放上升速率钾外流药物ⅠA 中度抑制降低抑制过速奎尼丁ⅡB 轻度抑制轻微降低促进缩短利多卡因ⅢC 显著抑制显著降低无影响心律平Ⅱ类抗心律失常药-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阻滞β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儿茶酚胺所产生的各种生理效应(4相自发性除极,降低其自律性,减慢0相上升最大速率,减慢传导)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动作电位延长剂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复极过程,延长有效不应期,对房室旁路组织作用强,有效地终止各种折返。
临床医学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应用2023-11-08CATALOGUE 目录•抗心律失常药物概述•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介绍•特殊情况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使用与注意事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发展趋势与展望01抗心律失常药物概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主要作用于钠通道,通过阻滞钠通道而减少细胞的传导功能,包括普鲁卡因胺、奎尼丁等。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作用于β肾上腺素能受体,包括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可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减轻心肌缺血。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作用于钾通道,包括胺碘酮、索他洛尔等,可延长心肌细胞不应期,减缓心律。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作用于钙通道,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可降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减缓心律。
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对于心房颤动,医生通常会使用抗凝药物和心律失常药物联合治疗,以控制心室率并预防血栓形成。
心房颤动在心肌梗死发生后,医生会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制心律失常,预防猝死的发生。
心肌梗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轻患者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改善长期预后改善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包括心律失常的减少、ST-T波的改善等。
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降低患者猝死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03020102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介绍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如心脏手术或心脏创伤后的心律失常。
普鲁卡因胺常用于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但因其副作用较大,目前已较少使用。
奎尼丁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多卡因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心脏手术或心脏创伤后出现的室性心律失常。
普罗帕酮可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如预激综合征、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等。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如房颤、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及评价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节律异常,包括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
这些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有效泵血功能,增加发生心力衰竭和猝死的风险。
为了治疗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及评价展开探讨。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包括钠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钾通道阻滞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调节心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从而恢复和维持正常的心脏节律。
钠通道阻滞剂是最早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通过抑制心脏细胞的快速钠通道,减缓心肌细胞膜电位的上升速率,延长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从而抑制异常的快速反复激动。
常用的钠通道阻滞剂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等。
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β受体的兴奋作用,减慢窦性心律、降低房室传导速度和抑制室性自律性,从而改善心律失常。
此类药物常用的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钙通道阻滞剂通过抑制心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减慢传导速度和减弱心肌收缩力,从而抑制窦房传导、房室传导和室性自律性,达到抗心律失常的效果。
常见的钙通道阻滞剂有地尔硫{}{}{}{}{}普利、维拉帕米等。
钾通道阻滞剂通过抑制心脏细胞的钾离子外流,延长动作电位和复极时间,从而抑制室性自律性和室性早搏的发生,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常用的钾通道阻滞剂包括胺碘酮、维拉帕米等。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病因和患者的病情选择使用。
例如,钠通道阻滞剂适用于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等,β受体阻滞剂常用于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在临床应用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心脏功能状况灵活调整。
有些药物需要监测血药浓度,以保证其在治疗范围内。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风险。
长期使用钠通道阻滞剂可能导致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障碍,出现不可逆的室上-室下传导阻滞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临床医学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联合治疗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采用联合治疗策略可达到更好的疗效,同时减少副作用。
作用机制研究
01
深入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方向与挑战
新型药物筛选
02
开展大规模的药物筛选工作,寻找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新型药物。
药物治疗个体差异
03
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个性化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
钾通道阻滞剂
通过阻滞钙通道,减慢传导速度,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钙通道阻滞剂
第一代抗心律失常药物
第二代抗心律失常药物
第三代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发展历程
02
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
作为最早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奎尼丁可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但不良反应较多,如低血压、心动过速等。
奎尼丁
主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如心脏骤停、室性心动过速等,可降低心肌损伤和心衰风险。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注意事项
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严格遵照医嘱,切勿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与某些药物同时使用。
禁忌症
对于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应禁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慎用
对于有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调整药物剂量和监测不良反应。
心房颤动的治疗
1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2
3
包括诱导恶心、将面部浸没于冰水内等措施,可终止心动过速发作。
刺激迷走神经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应用的最新理念和策略【101页】
• 其易损环节在4相除极,阻滞If、ICa-L、激活IK, Ach等可纠正之。
• β阻滞剂/ Na通道阻滞剂.
2024/9/6
21
心律失常离子流基础和易损环节
• 2.异常自律性 为在部分除极基础上的自律性(膜 电位降低情况下的自律性)。其4相除极仍由If提供。
• 异常自律性所致心律失常有异位房性心动过速、 加速性室自主节律或急性心肌梗塞后的VT。
2024/9/6
34
治疗观念的变化
• 药物治疗终点评定 不能再以心律失常消失 为准,过去以为心肌梗死(简称心梗)者室早是 室速的先兆,预计控制室早就能减少猝死,但 CAST试验证明,应用英卡尼、氟卡尼,甚至 莫雷西嗪,室早是减少了,但死亡率上升,因此 对AAD治疗不能以替代指标评价抗心律失 常远期效果。
可阻断传导和降低应激性。 • AVNRT • wPw环行性心动过 • 异搏定敏感性VT
2024/9/6
31
心律失常离子流基础和易损环节
• 5其他机制
• 5.1往返运动:由传导纤维纵向分离而引起, 折返运动在一非分支纤维内往返运动,易 损环节视激动Na+依赖或Ca2+依赖而定。 束支折返型,某些持续性单形性VT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 类及应用的最新理
念和策略
• 安徽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
•
李枫
1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发展
•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经常遭遇到的心脏
异常,其中致死性心律失常,由于伴有血流动
力学改变,发生晕厥、猝死,危及生命。
2024/9/6
2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发展
• 奎尼丁应用已近百年 • 50年代 普鲁卡因胺 • 60年代 利多卡因 • 80年代 普鲁帕酮 氟卡尼 • 90年代 CAST结果公布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
维拉帕米
适应症:
静注用于终止阵发性心动过速, 特发性室速
临床应用:
5-10mg/5-10min iv 无明显改善, 15min后可重复5mg/5min
注意: 血压降低
美西律
负荷量: 首次150-200mg 维持量: 100-150 tid po 注意:有效血浓度和毒性血浓度接近 (用于利多卡因有效者, 但是只有 口服剂型)
普罗帕酮
适应症: 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静脉用药:
负荷量: 1-2mg/kg (10mg/min iv)
维持量: 0.5-1mg/min 24h<350mg
快速心律失常处理程序
血流动力学评价
稳定 房颤 进一步评价和治疗 窄QRS心动过速 进一步评价和治疗 宽QRS心动过速 鉴别诊断 诊断不清 心功能好 电转复 普鲁卡因胺、胺碘酮 电转复 胺碘酮 室速 进一步评价和治疗 单形或多形室速 不稳定 准备电转复
室上速 进一步评价和治疗
稳定的单形或多形室速处理程序
利多卡因
作用范围:
(1)应给予急性治疗的室早 心肌急性缺血、梗死 再灌注心律失常 严重心衰 心肺复苏后存在的室早 处于持续室速频繁发作时期的室早 QT间期延长产生的室早 其他急性情况(呼衰伴低氧血症, 严重酸碱平衡 紊乱) (2)室速、室扑、室颤
利多卡因
用药方法:
(1)负荷量: 1.0mg/kg, 1h内<200-300mg(4.5mg/kg) (2)维持量: 1-2mg/min ivdrop (3)连续应用24-48h后减少维持量(半衰期延长) (4)毒性反应: 言语不清, 意识改变, 肌肉抽动, 眩晕, 心动过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总结
一、临床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最常用的有5种:普罗帕酮、胺碘酮、美托洛尔、利多卡因、维拉帕米。
抗心律失常药是针对“主动性、抢先、快速型”的心律失常。
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广谱药物(Ia类、Ic类、II类、III类),窄谱药物:IV 类(针对室上速)
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注:Ia类代表药物为奎尼丁,但由于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金鸡纳反应、心脏毒性等)过多,目前为临床上非常用药物。
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广谱(Ia类、Ic类、II类、III类)、室性(Ib类)
选药经验:短时间内难以分辨心律失常源自室上性还是室性,选择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待病情稳定再调整治疗方案。
二、其他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洋地黄类:属于强心苷药物,主要作用窦房结、房室结,可用于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治疗。
具有“负性频率,正性肌力”,故对于快室率房颤、房扑或房速合并有心力衰竭者,可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升压药:属于拟交感药。
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机制主要为升高血压,刺激颈动脉窦,反射性引起迷走张力增高,从而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但是有头痛及老年人中脑血管意外等副作用,目前基本不用。
三、有助于提高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药物
阿托品:属抗胆碱类药。
阻断迷走神经,使交感张力相对增高,从而提高心律。
副作用:面红、口干、尿潴留;
异丙肾:属拟交感类药。
兴奋交感神经,提高心律。
副作用:降低冠脉灌注,可致室性心律失常。
那么问题来了:
1、抗心律失常药物针对主动性,还是被动性心律失常?
答:主动性心律失常。
其作用靶点包括心肌组织的离子通道、离子泵、受体,通过改变其传导速度及不应期,进而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
2、临床上遇到快速型和缓慢型心律失常共存的患者时,应该怎么选择药物?
答:原则上,安装临时或永久型心脏起搏器解决缓慢型心律失常后,在此基础上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心律。
3、紧急情况下遇到快速型心律失常,能否迅速做出用药决定?
答:能!宽QRS波时,提示可能为室性心动过速;窄QRS波时,提示可能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律失常,选用“广谱”或针对室性的“窄谱”药,如Ia类、Ib类、Ic类,II 类和III类;
室上性心律失常,选择“广谱”或针对室上性的“窄谱”药,如Ia类、Ic类、II类、III类和IV类;
若分不清到底是室性还是室上性心律失常时,则可用“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最新指南推荐首选胺碘酮,以下情况除外:合并心动过缓、低血钾、重度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