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通信网络基础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基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通信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熟悉通信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设备:通信系统实验箱、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2. 实验步骤:(1)搭建通信系统实验平台,包括调制器、信道、解调器等模块;(2)进行模拟调制实验,包括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3)进行数字调制实验,包括二进制移幅键控(BPSK)、二进制移频键控(BFM)和二进制移相键控(BPM);(4)进行信道特性实验,包括噪声信道、多径信道和频率选择性信道;(5)进行信号解调实验,包括模拟解调、数字解调和相干解调;(6)进行眼图分析实验,观察信号波形和码间串扰情况。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模拟调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到调幅、调频和调相三种调制方式下的信号波形。
分析结果表明,调制后的信号具有较好的频谱特性,能够满足通信系统的要求。
2. 数字调制实验实验结果显示,BPSK、BFM和BPM三种数字调制方式下的信号波形均满足通信系统的要求。
通过眼图分析,发现三种调制方式均存在一定的码间串扰,但可以通过调整调制参数来降低码间串扰的影响。
3. 信道特性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到噪声信道、多径信道和频率选择性信道对信号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噪声信道会导致信号失真,多径信道会导致信号码间串扰,频率选择性信道会导致信号带宽受限。
4. 信号解调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模拟解调、数字解调和相干解调均能正确恢复出原始信号。
通过比较三种解调方式,发现相干解调在码间串扰严重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性能。
5. 眼图分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未受码间串扰影响的眼图具有较为清晰的开口,而受码间串扰影响的眼图则由于符号间的干扰而导致开口变小,甚至闭合。
通过对比不同调制方式下的眼图,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码间串扰对数字信号传输的影响。
四、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了解了通信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熟悉了通信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3.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加深了对通信系统性能的理解,为后续通信系统设计奠定了基础。
通信网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网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掌握通信网中常见设备的功能和应用。
3. 学习通信网实验平台的操作方法。
4. 分析通信网中数据传输的过程,提高网络性能。
二、实验设备1. 通信网实验平台2. 交换机3. 路由器4. 光纤跳线5. 网络分析仪三、实验内容1. 通信网基本组成- 观察实验平台,了解其组成和功能。
- 分析通信网中各个部分的作用,如交换机、路由器、光纤等。
2. 交换机操作- 学习交换机的配置方法,如VLAN配置、端口镜像等。
- 通过实验,掌握交换机的基本操作,实现网络中的设备互联。
3. 路由器操作- 学习路由器的配置方法,如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等。
- 通过实验,掌握路由器的基本操作,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
4. 光纤跳线操作- 学习光纤跳线的连接方法和注意事项。
- 通过实验,掌握光纤跳线的操作,实现长距离数据传输。
5. 网络分析仪使用- 学习网络分析仪的使用方法,如带宽测试、网络性能分析等。
- 通过实验,掌握网络分析仪的使用,对通信网进行性能测试。
6. 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观察通信网中数据传输的过程,分析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
- 学习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如传输速率、延迟、丢包率等。
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平台- 根据实验要求,连接交换机、路由器、光纤等设备,搭建通信网实验平台。
2. 配置交换机- 配置VLAN,实现网络中的设备分组。
- 配置端口镜像,观察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情况。
3. 配置路由器- 配置静态路由,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
- 配置动态路由,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4. 光纤跳线连接- 连接光纤跳线,实现长距离数据传输。
5. 网络分析仪测试- 使用网络分析仪测试通信网的带宽、延迟、丢包率等性能指标。
6. 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观察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过程,分析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和关键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交换机配置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配置VLAN,成功实现了网络中的设备分组。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报告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报告————————————————————————————————作者:————————————————————————————————日期:ﻩBEIJINGUNIVERSITYOF TECHNOLOGY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应用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组11号:14110206 陈浩良报告人:14110213 郝楠14110214 邓刘祥鹤14110217 苏晗实验日期:2015年11 月30 日报告日期:2015年12月 5 日学期:2015–2016学年第1学期成绩:评语:教师签字: 评阅日期:ﻩ分工情况实验一直通:苏晗、陈浩良交叉:郝楠、邓刘翔鹤实验三苏晗、郝楠、陈浩良实验四苏晗、陈浩良实验五郝楠、陈浩良试验六苏晗、郝楠实验一实验报告要求:1.说明直通双绞线和交叉双绞线的使用场合2.说明直通双绞线和交叉双绞线的构成3.制作直通双绞线和交叉双绞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 交叉线一般用来直接连两台电脑的,也就是网卡--网卡直通线一般用来连接网络设备(比如路由器,交换机,HUB,ADSL 等)与电脑,或者是网络设备与网络设备(除非特殊说明,一般都支持)之间相联。
2. 直通线的双绞线做法是:两端双绞线都做成:橙白- 橙- 绿白- 蓝- 蓝白-绿-棕白- 棕3. 交叉线的做法是,网线的两端一边按橙白- 橙- 绿白- 蓝-蓝白- 绿- 棕白- 棕做,另一端按绿白- 绿-橙白- 蓝-蓝白- 橙-棕白- 棕做实验三实验报告要求:1.对比OSI模型,简述TCP/IP工作过程2.描述IP地址、子网掩码的配置方法3.说明在测试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网络命令及命令的意义4.在配置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1.OSI是一个定义良好的协议规范集,并有许多可选部分完成类似的任务。
它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层所包括的可能的任务,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和组织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实验报告通信技术基础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加深对通信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通信系统基本原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背景通信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涉及信息传输、交换和处理等多个方面。
通信技术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了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通信方式、传输介质、信道编码与调制等技术。
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通信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模拟通信系统(1)实验目的:了解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模拟信号调制和解调方法。
(2)实验步骤:1)搭建模拟通信系统实验平台;2)发送端调制信号;3)接收端解调信号;4)观察解调信号与发送信号的波形对比。
2. 实验二:数字通信系统(1)实验目的:了解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数字信号调制和解调方法。
(2)实验步骤:1)搭建数字通信系统实验平台;2)发送端调制数字信号;3)接收端解调数字信号;4)观察解调信号与发送信号的波形对比。
3. 实验三:信道编码与调制(1)实验目的:了解信道编码与调制的基本原理,掌握信道编码与调制方法。
(2)实验步骤:1)搭建信道编码与调制实验平台;2)进行信道编码与调制操作;3)观察编码与调制后的信号波形;4)分析信道编码与调制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模拟通信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模拟通信系统在调制和解调过程中,信号波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调制后的信号与原始信号相比,具有更高的频带利用率,但易受噪声干扰。
解调后的信号与调制信号相比,存在一定的误差,这是由于调制和解调过程中的非线性失真所导致的。
2. 实验二:数字通信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数字通信系统在调制和解调过程中,信号波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调制后的信号与原始信号相比,具有更高的频带利用率,且抗干扰能力强。
解调后的信号与调制信号相比,误差较小,这是由于数字通信系统采用信道编码技术,提高了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3. 实验三:信道编码与调制实验结果表明,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在提高信号抗干扰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一隐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分析一、实验目的结合仿真实验分析载波检测无线网络中的隐终端问题和暴露终端问题。
二、实验设定与结果基本参数配置: 仿真时长100s;随机数种子1;仿真区域2000x2000;节点数4。
节点位置配置:本实验用[1] 、[2]、[3] 、[4]共两对节点验证隐终端问题。
节点[1]、[2]距离为200m, 节点[3]、[4]距离为200m, 节点[2]、[3]距离为370m。
1234业务流配置: 业务类型为恒定比特流CBR。
[1]给[2]发, 发包间隔为0.01s, 发包大小为512bytes;[3]给[4]发, 发包间隔为0.01s, 发包大小为512bytes。
实验结果: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2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1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4975616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9718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4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3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5120000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10000结果分析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 节点[2]无法收到数据。
北京工业大学通信网络基础实验报告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报告学号:姓名:同组者:专业:通信工程指导老师:孙恩昌目录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设备 (3)三、实验内容 (3)四、停等式ARQ简介 (3)五、发送端算法: (4)六、ARQ性能: (4)七、停等式ARQ链路利用率 (4)八、有帧丢失时的传输效率 (5)九、实验运行基本条件: (6)十、程序实现: (6)十一、心得体会: (6)一、实验目的:1.理解数据链路层ARQ协议的基本原理2.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程序语言的实现能力二、实验设备微型计算机、Visual6.0开发环境三、实验内容根据等停式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根据返回N-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根据选择重传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根据并行等待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四、停等式ARQ简介停等式ARQ的基本思想是在开始下一帧传送以前发送端发出一个包后,等待ACK,收到ACK,再发下一个包,没有收到ACK、超时,重发重发时,如果ACK 不编号,因重复帧而回复的ACK,可能被错认为对其它帧的确认五、发送端算法:(1)SN = 0(2)从高层接收数据,分配一个序号(3)发送第SN 号帧(4)等待接收端的确认信号(5)给定时间内收到确认帧,如果RN > SN,设RN为SN,发送该SN 号帧(6)给定时间内没有接收到确认帧,重复发送原SN 号帧(7) RN = 0(8)接受到一个无错的、SN 序号等于RN 的帧,向上层递交该帧,RN 加1,在规定时间内,向发送端回复一个带有RN 的帧六、ARQ性能:正确性(Correctness)稳妥性(Safety):提交数据顺序、无重复活动性(Liveness):持续送达效率(Efficiency)吞吐量:接收端向高层呈送帧的速率时延:从发送端收到上层数据的第一个比特开始,到接收端将最后一个比特交付上层的时间链路利用率:链路传输容量用于有效帧传送的比例优点:比较简单。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实验报告电气0602杨一涛06291055实验一网络基本知识任务1:网络配置及网络资源共享【实验目的】1. 了解网络基本配置中包含的协议、服务和基本参数2. 掌握Windows XP系统网络组件的安装和卸载方法3. 掌握Windows XP系统共享目录的设置和使用方法【实验环境】多台具备Windows XP计算机、局域网网络环境。
【实验内容】一、参看所在机器的主机名称和网络参数,了解网络基本配置中包含的协议、服务和基本参数。
◆右键单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单击“计算机名”,可以查看计算机名。
◆在“网上邻居”中,点击右边列表中的“查看网络链接“,右键“本地连接”,选择属性,再选择“Internet 协议(TCP/IP)”,点击属性,可以查看IP地址信息,在“安装”模块中,可以安装“客户”、“服务”及“协议”。
二、网络组件的安装和卸载方法在开始->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选择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选择相应的组件,并点击详细信息,选择需要的组件,按照提示操作即可。
三、设置和停止共享目录1、设置共享目录。
(对D:\temp目录设置共享权限)选中D:\temp文件夹,单击鼠标右键,在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共享”,并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择“共享”标签项。
选择“在网络上这个共享文件夹”一项,并在“共享名”后输入一个供网络中其他用户访问该资源时使用的名称。
单击“确定”,设置结束2、建立逻辑驱动器映射。
1) 在“网上邻居”中找到需要进行映射的可共享资源,单击鼠标右键,在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映射网络驱动器”一项,网络驱动器映射可以方便的访问远程和近程的文件夹,而不必每次都浏览。
2)出现对话框的“驱动器”下拉列表中选择一个驱动器名,如果每次登录网络时都要建立该连接,可选择对话框中“登录时重新连接”一项。
单击“确定”按钮,设置完成。
3) 打开“我的电脑”,可以看到该映射驱动器和本地驱动器排列在一起。
大学城通信网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和掌握通信网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 掌握通信网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3. 熟悉通信网中的调制解调技术;4.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内容1. 通信网基本原理与组成;2. 数据传输过程;3. 调制解调技术;4. 通信网实验操作。
三、实验环境1. 实验室设备:计算机、通信实验箱、双绞线、同轴电缆等;2. 软件环境:Windows操作系统、通信实验软件。
四、实验步骤1. 通信网基本原理与组成实验(1)观察通信实验箱,了解其组成和功能;(2)学习通信网的基本原理,包括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光纤通信等;(3)掌握通信网中的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4)分析通信网中的信号调制解调过程。
2. 数据传输过程实验(1)观察通信实验箱,了解数据传输过程;(2)学习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包括信号编码、调制、传输、解调、信号解码等;(3)掌握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同步、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4)分析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 调制解调技术实验(1)观察通信实验箱,了解调制解调技术;(2)学习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包括调幅、调频、调相等;(3)掌握调制解调器的种类和特点;(4)分析调制解调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
4. 通信网实验操作(1)根据实验指导书,完成通信实验箱的连接;(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通信实验操作;(3)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4)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信网基本原理与组成实验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通信网的基本原理和组成,掌握了通信网中的传输介质和信号调制解调过程。
2. 数据传输过程实验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了解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3. 调制解调技术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学习了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了解了调制解调器的种类和特点,分析了调制解调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
4. 通信网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我们熟悉了通信实验箱的使用,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通信网络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通信网络实验平台,掌握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以及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过程。
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通信网络的理解,并掌握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需的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交换机、路由器,以及相关的网络连接线。
三、实验过程1. 搭建实验环境首先,将计算机、网络交换机和路由器连接起来。
使用合适的网络连接线,将计算机与网络交换机相连,将网络交换机与路由器相连。
保证连接稳固并连接正确。
2. 配置网络设备在计算机中打开网络设置,配置计算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
确保计算机与网络交换机之间的连接正常。
在网络交换机中配置端口。
根据需要配置不同的端口类型,例如访问端口、传输端口等,以及对应的端口速率。
在路由器中设置路由表,配置正确的路由信息。
这样,实验环境搭建完成,并进行了必要的设备配置。
3. 数据传输和交换在实验环境搭建完成后,可以通过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换来测试通信网络的运行情况。
首先,选择两台计算机,分别作为发送端和接收端。
在发送端计算机上运行发送程序,在接收端计算机上运行接收程序。
通过输入数据并确认发送,可以看到数据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和交换。
重复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可以观察到数据在通信网络中的流动和接收情况。
通过观察数据传输的速率和可靠性,评估通信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 数据传输速率:在正常情况下,数据传输的速率与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性能有关。
当网络设备配置合理,网络连接稳定时,数据传输速率应当达到较高水平。
但如果网络设备配置不当、网络连接不稳定或网络负载过高,数据传输速率会下降。
2. 数据传输可靠性:在实验中,经过多次数据传输和交换,我们可以评估通信网络的可靠性。
如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没有损坏或丢失,且在目标计算机上能够正确接收并解析,说明通信网络的可靠性较高。
但如果数据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或损坏,说明通信网络的可靠性较低,需要进行优化或修复。
网络与通信基础实验报告范文
课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时间:2011年12月14日实验二:计算机联网配置与网络连通测试一、实验目的∙熟悉和了解组建局域网所需要的软件系统,包括各种服务和协议∙掌握配置局域网的过程以及各种配置参数的使用目的∙了解IP与ICMP的理论知识,熟悉并掌握网络连通测试命令“ping”∙通过网络连通性测试掌握分析网络故障点的技能二、实验环境软件:WindowsXP操作系统硬件: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1:计算机联网配置Ⅰ:手工配置TCP/IP协议参数在设计和组建一个网络时,必须要对网络进行规划,其中也包括对网络地址的规划和使用,比如使用哪一类IP地址,需要为多少台计算机分配IP地址,每台计算机是自动获取IP地址(动态IP地址),还是通过手工方式进行设置(静态IP地址)等等。
在本实验中,采用手工方式设置IP地址。
1)使用鼠标右键单击桌面上的“网上邻居”,选择“属性”命令,打开“网络”属性对话框,在“配置”选项卡下,从已安装网络组件中选择“TCP/IP”,然后单击“属性”,打开“TCP/IP属性”对话框,如图。
2)选中“指定IP地址”单选按钮,在“IP地址”输入框中输入相应的IP地址10.17.134.33。
在“子网掩码”输入框中输入该类IP地址的子网掩码255.255.255.0。
默认网关下输入10.17.134.1。
单击“确定”按钮。
课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时间:2011年12月14日Ⅱ、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对于完成实验内容之后,就可以将各台计算机连接到同一个网络中,并实现资源的共享。
其原因是,当安装完TCP/IP协议后,Windows XP 中的Microsoft TCP/IP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即自动IP地址分配机制,其工作过程为:对于一个小型的网络,如果没有DHCP服务器(可以动态配置网络中的计算机,无须手工配置),它就会自动为每台计算机分配一个在本网络中具有惟一性的IP地址,从而实现了网络中各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访问。
通信网络实训报告[合集五篇]
通信网络实训报告[合集五篇]第一篇:通信网络实训报告编号:通信网络实训实训(论文)说明书题目:通信网络实训院(系):电子工程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09 年月 30 日摘要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重点投资实验室项目,该实验室有多产品通信实验平台,主要用于本科生教学、教师与研究生在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整个实验室包括了程控交换平台、光传输平台、宽带接入平台三大系统,从而构建了整个大通信网的缩影。
关键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程控交换平台;光传输平台;宽带接入平台。
目录引言....................................................................................3 1 实验一:硬件认知............................................................3 1.1 通信系统基本模型图........................................................................3 1.2 模拟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图..................................................................3 1.3 数字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图..................................................................3 1.4 电信网概述-通信网的分类...............................................................3 1.5 公用电话交换网..............................................................................4 1.6 接入网..........................................................................................4 1.7 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部分..................................................................4 实验二:传输部分----SDH点对点组网2M配置实验 (5)2.1 对TA103101 OptiX 2500+硬件的了解……………………………………………5 2.2 实验部分………………………………………… …………………………………6 3 实验三:程控部分----本局调试实验 (9)3.1 对交换机的了解……………………………………………………………………9 3.2 相关硬件……………………………………………………………………………9 3.3 实验部分……………………………………………………………………………10 4 宽带部分——PPPOE拨号上网综合实验………………………………114.1 相关宽带技术………………………………………………………………………11 4.2 实验部分…………………………………………………………………………12 结论……………………………………………………………………18 谢辞………………………………………………………………………19 参考文献…………………………………………………………………20 引言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重点投资实验室项目,该实验室有多产品通信实验平台,主要用于本科生教学、教师与研究生在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网络通信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协议。
2. 掌握网络通信实验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网络通信是指通过网络将数据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的过程。
网络通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网络拓扑结构:了解网络拓扑结构的基本概念,如星型、环型、总线型等。
2. 网络协议:了解常用的网络协议,如TCP/IP、HTTP、FTP等。
3. 网络设备:了解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如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等。
4. 网络配置: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如IP地址配置、子网掩码配置等。
三、实验环境1. 实验设备:PC机、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等。
2. 实验软件:网络通信实验软件、网络模拟软件等。
3. 实验网络拓扑:根据实验需求设计网络拓扑结构。
四、实验步骤1. 设计网络拓扑结构:根据实验需求,设计网络拓扑结构,包括设备类型、数量、连接方式等。
2. 配置网络设备:根据网络拓扑结构,配置网络设备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参数。
3. 搭建实验环境:将网络设备连接成实验网络拓扑结构,并确保网络连通性。
4. 实验操作: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网络通信实验操作,如数据传输、文件传输等。
5. 数据采集与分析: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实验原理。
五、实验内容1. 网络拓扑结构实验:设计并搭建星型网络拓扑结构,测试网络连通性。
2. 网络协议实验:使用网络通信实验软件,验证TCP/IP协议的数据传输过程。
3. 网络设备实验:配置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等网络设备,实现数据转发和交换。
4. 网络配置实验:配置网络设备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参数,实现网络通信。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网络拓扑结构实验:成功搭建星型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连通性良好。
2. 网络协议实验:通过网络通信实验软件,验证了TCP/IP协议的数据传输过程,包括数据封装、传输、接收等。
3. 网络设备实验:成功配置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等网络设备,实现数据转发和交换。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实验仪器:电脑,交换机,路由器,网络线等。
实验过程:1. 实验一: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首先需要搭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
使用交换机和网络线将几台电脑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星状拓扑结构。
确保所有设备正常工作和连接无误。
2. 实验二:IP地址配置和子网划分IP地址是数据通信网络中的基本寻址方式。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给每台电脑分配一个IP地址,并进行子网划分。
根据实验要求,可以使用私有IP地址,如192.168.1.1、192.168.1.2等,并通过子网掩码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子网。
3. 实验三:路由器配置和静态路由设置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使用路由器来连接两个相互独立的子网。
首先,需要将路由器与交换机相连,并配置路由器的基本参数,如IP地址、子网掩码等。
接下来,配置路由器的静态路由,用于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通信。
4. 实验四:网络访问控制列表(ACL)实现网络访问控制列表是一种用于控制数据包流动的技术。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使用ACL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访问控制。
通过配置ACL 的规则,可以限制某些子网对其他子网的访问权限,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5. 实验五:虚拟局域网(VLAN)的配置虚拟局域网是一种将物理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设备组织在一起的技术。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使用VLAN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隔离和通信。
配置交换机的VLAN信息,并将不同端口划分到不同的VLAN中,可以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独立操作。
实验结果:经过以上实验操作,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数据通信网络。
每台电脑都被分配了一个唯一的IP地址,并通过交换机和路由器实现了不同子网之间的通信。
通过配置ACL和VLAN,还实现了对不同子网的访问控制和隔离。
整个实验过程顺利进行,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并掌握了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北工大通信系统实验
信号处理与分析课程设计训练报告---------- ECG信号高频噪声消除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张新峰完成日期:2016年6月5日绪论本实验是信号处理相关方法在心电图ECG(electocardiogram)信号处理中的一个具体应用。
通过心电图进行疾病诊断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该方法可靠简便,在临床中应用很广泛。
近年来给予数字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的ECG信号自动分析成为一个研究这点。
ECG信号在采集过程中收到工频信号、肌电信号以及基线漂移等干扰,由此带来的噪声对自动分析的结果影响很大。
因此在对ECG信号分析之前,必须进行噪声消除研究。
本实验内容给定ECG信号,合理设计滤波器,消除高频噪声的影响。
一、实验内容心电信号是微弱低频人体生理电信号,通常频率在0.05~100Hz,幅值不超过4mv,通过安装在皮肤表面的电极来获取。
由于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存在50H 工频干扰及基线漂移等其他生理电信号的干扰。
噪声可能会影响到医生的临床诊断,因此,需对心电信号进行滤波,即必须做好前端数据采集的软硬件设计以保证心电数据的可靠和准确。
(本次实验的心电数据是老师提供,为txt文档)传统医疗设备分别采用50Hz 带阻滤波器和RC 高通滤波器滤除工频干扰和基线漂移。
但带阻滤波器电路复杂,其特性对元器件的精度敏感,而基线漂移本质上是一种缓慢变化的低频信号,采用RC 滤波器很难将高通滤波器的过渡带做得十分陡峭,基线漂移补偿效果不理想。
因此,模拟方法往往不太容易获得很好的特性。
在本实验中,我们以C语言为基础,来实现高频噪声的消除。
二、实验原理1. 低通巴特沃兹模拟滤波器的实现1)概述巴特沃兹滤波器的特点是通频带内的频率响应曲线最大限度平坦,没有起伏,而在阻频带则逐渐下降为零。
在振幅的对数对角频率的波得图上,从某一边界角频率开始,振幅随着角频率的增加而逐步减少,趋向负无穷大。
一阶巴特沃兹滤波器的衰减率为每倍频6分贝,每十倍频20分贝。
综合通信实验实训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通信系统的原理和实际应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本次实验实训选取了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和通信原理等多个模块进行综合实验。
二、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和调试技巧。
3. 提高通信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实训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 实验一:通信系统基本模型图、模拟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图、数字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图、电信网概述及通信网的分类。
- 实验二:公用电话交换网、接入网、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部分。
2. 移动通信系统实验- 实验一:主被叫实验,包括主叫和被叫正常接续、被叫号码为空号、被叫用户关机或处于忙状态、被叫用户振铃后长时间不接听等情况下的信令流程。
- 实验二:通话结束呼叫释放时的信令流程,以及被叫用户振铃后长时间不接听时移动台被叫的信令流程。
3. 通信原理实验- 实验一:高频仪器的使用实验,验证性实验。
- 实验二:调谐放大器实验、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实验、LC三点式振荡器实验、振幅调制器实验、调幅波信号的解调实验、变容二极管调频振荡器实验等验证性实验。
4. 通信电路实验- 实验一:高频仪器的使用实验,设计性实验。
- 实验二:高频电路实验,包括LC三点式振荡器、调谐放大器、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等。
5. 计网实训- 实验一:不相同网段的PC相互通信,包括同一网段PC间的通信、不同网段PC间的通信,以及分析通信过程中MAC地址的变化。
- 实验二:配置PC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在路由器上设置相应的IP地址以确保通信,观察MAC地址的变化以及MAC地址和IP地址的封装情况。
四、实验过程及结果1.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对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公用电话交换网、接入网等通信网络的基本概念。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信号与系统实验—实验一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题目信号与系统函数编程及图形显示与观察2013年5月24日实验一、信号与系统函数编程及图形显示与观察一、 实验目的:1、学会将信号与系统转变成计算机程序2、基本掌握将理论函数转变为程序函数的技巧和规范3、了解理论函数与程序函数的差异,初步认识计算机适用范围4、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作图方法5、掌握常用的信号与系统图形的观察二、实验原理利用计算机的作图方法,将所求的函数通过画图程序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
通过将要求的函数写成C 语言程序,来实现画图。
三、实验内容1、编写斜变函数2、编写锯齿波f(t)=t/T,0<=t<T3、编写调制信号f(t)=(sinwtcosΩt)/wt,带入参数w,Ω时Ω>>w. 将编好的函数存入D:\xxgc\source\XHSH1-1.C4、用plotxy2( )绘制余弦,斜变函数以及以锯齿波5、用plotxy3( )绘制调制信号f(t)函数。
⎩⎨⎧>=0,0)(t t t R四、程序代码:/*#include<values.h>*/#include<xxgc.h>#include"d:\XH1-1.c"main(){initgd("");{setbkcolor(WHITE);setvp2(0,0,500,400,"2dimension figure","type any key to next",BLUE);coord2(-10.0,2.0,10.0,-2.0);frame2("x","y",LIGHTRED);xy2(RED);plotxy2(BLUE,cos);getch();}clearviewport();xy2(RED);plotxy2(BLUE,xie);getch();clearviewport();xy2(RED);{double T[2]={4,3};plotxy2(BLUE,juchi,T);getch();}setvp3(0,0,400,"3dimension figure","type any key exit",BLUE); coord3(-1,-4,-1,4,4,20);frame3("a","b","f(a,)",RED);xyz3(GREEN);plotxyz3(BLUE,hfunc);getch();closegraph();}嵌入的函数代码#include<xxgc.h>#include<math.h>double step(double t){return (t>=0)?1:0;}doublexiebian(double t){return (t>0)?t:0;}doublesquarewave(double t,double T[2]) {double a;if(T[0]<=0||T[1]<=0){printf("squareWave() input error\n");exit(1);} a=fmod(t,T[0]);if(a>0)return (a<=T[1])?1.0:0.0;else return (a>(-T[0]+T[1]))?0.0:1.0;}doublejuchibo(double t,double T[1]){double a;if(T[0]<=0){printf("juchibo() input error\n");exit(1);}a=fmod(t,T[0]);if(a>0)return (a/T[0]);if(a<0)return (1+a/T[0]);else return (0);}doublehfunc(double a,double *b){doublefz,fm;fz=a*a+b[0]*b[0];fm=((a-1)*(a-1)+b[0]*b[0])*((a-3)*(a-3)+b[0]*b[0]); if(fm==0.0)return MAXDOUBLE;if(fm<1.0)return sqrt(fz/fm);else return sqrt(fz*fm)/fm;}doubletiaozhi(double t,double *w){doublefz,fm;fz=sin(w[0]*t)*cos(w[1]*t);fm=w[0]*t;if(t==0.0)return 1;else if(w[0]==0.0)return cos(w[1]*t);else return (fz/fm);}五、实验截图斜变函数余弦函数锯齿波F(t)函数六、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熟悉掌握了信号与系统函数编程及图形显示与观察。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姓名:学号:班级:一. 实验名称通信网络系统仿真设计与实现二. 实验目的1、学习MATLAB软件,掌握MATLAB-SIMULINK模块化编程;2、理解并掌握通信网络与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方式。
三. 实验环境1、软件环境:Windows2000/XP,MATLAB7.02、硬件环境:IBM-PC或兼容机四.实验学时4学时,必做,综合实验;2012年4月17日7号楼219五.实验要求1、基于MATLAB-SIMULINK分别仿真设计一套ASK,FSK,PSK通信系统;2、比较各种调制的误码率情况,讨论其调制效果。
六.实验内容1、ASK调制解调的通信仿真系统(1)调制仿真(a)建立模型2ASK信号调制的模型方框图由DSP模块中的sinwave信号源、方波信号源、相乘器等模块组成,其中sinwave信号作为载波信号,方波信号作为调制信号,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Simulink 模型图如下:(b)参数设置其中sin函数是幅度为2频率为1Hz采样周期为0.001的双精度DSP信号方波信号是基于采样的,其幅度设置为2,周期为4,占空比为1/2(c)输出波形正弦波载波波形方波波形(2)解调仿真(相干解调)(a)建立模型相干解调也叫同步解调,就是用已调信号恢复出载波——既同步载波。
再用载波和已调信号相乘,经过低通滤波器和抽样判决器恢复出S(t)信号,simulink模型图如下:(b)参数设置由于低通滤波器是滤去高频的载波,才能恢复出原始信号,所以为了使已调信号的频谱有明显的搬移,就要使载波和信息源的频率有明显的差别,所以载波的频率设置为100Hz.为了更好的恢复出信源信号,所以在此直接使用原载波信号作为同步载波信号。
下面是低通滤波器的参数设置(c)输出波形通过低通滤波器后波形相干解调恢复出的波形2、FSK调制解调的通信仿真系统(1)调制仿真(a)建立模型2FSK信号是由频率分别为f1和f2的两个载波对信号源进行频率上的控制而形成的,其中f1和f2是两个频率有明显差别的且都远大于信号源频率的载波信号,2FSK信号产生的simulink仿真模型图如下所示:其中sin wave和sin wave1是两个频率分别为f1和f2的载波,Pulse Generator模块是信号源,NOT实现方波的反相,最后经过相乘器和相加器生成2FSK信号(b)参数设置载波f1的参设幅度为2,f1=2Hz,采样时间为0.002s的单精度信号f2的参数设置幅度为2,f2=4HZ,采样时间为0.002s的单精度信号。
通信学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实践背景与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理解通信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我们选择了通信实验室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学习。
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通信原理、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的理解,培养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践内容与过程1. 实践内容本次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通信原理的学习:通过实验,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掌握调制解调技术。
(2)通信设备的操作:学习使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通信设备,进行信号的采集和分析。
(3)通信系统的搭建: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搭建简单的通信系统,实现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4)故障排除与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并进行故障排除,优化通信系统性能。
2. 实践过程(1)理论学习:首先,我们系统地学习了通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信号与系统、模拟通信、数字通信、通信原理等。
(2)实验操作: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逐步掌握了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如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的使用。
(3)系统搭建:根据实验要求,我们分组进行通信系统的搭建。
在搭建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如信号干扰、设备连接错误等,通过团队合作和查阅资料,最终成功搭建了通信系统。
(4)故障排除与优化:在通信系统搭建完成后,我们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发现了一些问题。
通过分析问题原因,我们进行了故障排除和优化,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性能。
三、实践成果与分析1. 实践成果通过本次实践,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掌握了通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通信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熟练掌握了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3)成功搭建了通信系统,实现了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4)培养了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成果分析(1)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本次实践,我们对通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熟练掌握了通信设备的操作方法,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d_set rfds, wfds; time_t t; int i; FD_ZERO (&rfds); FD_SET ( sockfd, &rfds ); FD_ZERO (&wfds); FD_SET ( sockfd, &wfds ); time (&t); for ( i = 0; i < MAX_SEQ; i++ )
if ( timer[i] != 0 && t - timer[i] > 5 ) {
printf ( "事件 : 超时\n" ); *event = timeout; return; } if ( select ( sockfd+1, &rfds, &wfds, NULL, NULL) != -1 ) { printf ( "事件 : 帧到达\n" ); *event = frame_arrival; return; } }
(六) ARQ 性能:
正确性(Correctness) 稳妥性(Safety):提交数据顺序、无重复 活动性(Liveness):持续送达 效率(Efficiency) 吞吐量:接收端向高层呈送帧的速率 时延:从发送端收到上层数据的第一个比特开始,到接收端将最后一个比特交付上层的时间 链路利用率:链路传输容量用于有效帧传送的比例
发送端发出一个包后,等待 ACK,收到 ACK,再发下一个包,没有收到 ACK、超时,重 发
重发时,如果 ACK 不编号,因重复帧而回复的 ACK,可能被错认为对其它帧的确认
(五) 发送端算法:
3
(1)SN = 0 (2)从高层接收数据,分配一个序号 (3)发送第 SN 号帧 (4)等待接收端的确认信号 (5)给定时间内收到确认帧,如果 RN > SN,设 RN 为 SN,发送该 SN 号帧 (6)给定时间内没有接收到确认帧,重复发送原 SN 号帧 (7) RN = 0 (8)接受到一个无错的、SN 序号等于 RN 的帧,向上层递交该帧,RN 加 1,在规定时间内, 向发送端回复一个带有 RN 的帧
int i, j, k, l; int bin[(int) (log (MAX_PKT)/log (2))+1]; for ( i = 0, j = 1, k = 0; i < MAX_PKT-1; i++ )
if ( i == j - 1 )
7
{ ham_code[i] = '0'; j *= 2;
(七) 停等式 ARQ 链路利用率
TD: 数据帧传输时间 TA: 确认帧传输时间 TP: 帧传播时间 S: 无差错传输时差 E: 链路利用率
4
(八) 有帧丢失时的传输效率
P:帧错误/丢失概率 发送成功需要帧数 X 的概率分布 P(X=1) =1-p P(X=2) = 2g = P(1 -P)
⋯
参数为 1-p 的几何分布(定义 1) X: 发送成功需要的平均帧数
5
#define ServerIP "127.0.0.1" #define inc(k) if (k < MAX_SEQ) k = k + 1; else k = 0 typedef unsigned int seq_nr; //typedef enum { false, true } bool; typedef enum { data, ack, nak } frame_kind; /* --- 定义包结构 --- */ typedef struct {
(一) 实验目的:
2
1. 理解数据链路层 ARQ 协议的基本原理 2.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程序语言的实现能力
(二) 实验设备
微型计算机、Visual6.0 开发环境
(三) 实验内容
利用所熟悉的语言实现停等式 ARQ 协议
(四) 停等式 ARQ 简介
停等式 ARQ 的基本思想是在开始下一帧传送以前
(九)实验运行基本条件:
该实验必须在 LINUX 的 gcc 操作环境下使用,否则程序会出错。而选择 LINUX 操作系统的 原因在于 LINUX 系统较 WINDOWS 系统稳定。
(十)程序实现:
程序共四个部分,首先必须给传输信号输入一个共同遵守的传输
准则,即 protocol.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math.h> #include <time.h> #define MAX_PKT 12 #define BUF_SIZE 18
unsigned char data[MAX_PKT]; } packet; /* --- 定义帧结构 --- */ typedef struct {
frame_kind kind; seq_nre;
/* --- 全局变量声明 --- */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 Client; int sockfd, newsockfd; int Port, NumOfFrames = 10; char buffer[BUF_SIZE]; int NETWORK_LAYER, Index = 0; time_t timer[MAX_SEQ]; /* ----- ARQ 协议函数 ----- */ void wait_for_event ( event_type *event ); void Dec_Bin ( int Index, int Bin[] ); void generate_ham_code ( char data[], char ham_code[] ); int check_sum ( char ham_code[] ); void from_network_layer ( packet *p ); void to_network_layer ( packet *p ); void from_physical_layer ( frame *r ); void to_physical_layer ( frame *s ); void start_timer ( seq_nr k ); void stop_timer ( seq_nr k ); void start_ack_timer ( void ); void stop_ack_timer ( void ); void enable_network_layer ( void ); void disable_network_layer ( void ); /* -- 事件类型 -- */ void wait_for_event ( event_type *event ) {
Bin[i] = 0; i = 0; while ( Num != 0 ) {
Bin[len-1-i++] = Num % 2; Num = Num / 2; } }
/* --- 生成校验码 --- */ void generate ( char data[], char ham_code[] ) {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 报告
学号:12021130 姓名:周道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实验班 指导老师:孙恩昌
1
目录
(一) 实验目的:.............................................................................................................................2 (二) 实验设备.................................................................................................................................3 (三) 实验内容.................................................................................................................................3 (四) 停等式 ARQ 简介.................................................................................................................. 3 (五) 发送端算法:.........................................................................................................................3 (六) ARQ 性能:........................................................................................................................... 4 (七) 停等式 ARQ 链路利用率...................................................................................................... 4 (八) 有帧丢失时的传输效率.........................................................................................................5 (九)实验运行基本条件:.............................................................................................................5 (十)程序实现:.............................................................................................................................5 程序共四个部分,首先必须给传输信号输入一个共同遵守的传输准则,即 protocol.h.......... 5 发送端发送程序(sender.c):........................................................................................................10 接收端程序(receiver.c):.............................................................................................................. 13 伪代码:........................................................................................................................................... 15 (十一)参考文献...........................................................................................................................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