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精品课件
其二,打上革命记号的新民俗。如“红旗飘飘把手 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高 高地飘”“枣园的灯光照人心”等描写,都带有红 色意象,是那个年代的诗歌中经常见到的。
其三,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和 人物行为。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老爷爷进门 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一一可 真见亲...”等, 都是简笔勾勒,显出人物的“土气”,同样具有民 俗意义。
3、“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排比, 有气势,显示延安的繁华。
4、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夸张,极言亲人重逢说话 之多,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
凝练的词语如: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 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 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 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12、说说“延安精神”的内涵。
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 ④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 。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曲调纯 朴、高亢、悠扬,节奏自由。两句一 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 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 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 物。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 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 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 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 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 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 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6.诗歌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 诗是1956年3月9 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7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7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

27岳阳楼记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5、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根据上一课学习的内容提问。

二、研习新课:(一)教读第2段。

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

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

“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骚人——课本注解:诗人。

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

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

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

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1)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之第二课时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之第二课时

拓展写作
• 请你试着写一种植物(或其他物体), 用以寄托你的人生信条。
• 文题示例:《仰望大树》、 《这一丛小草 》 ……
文学积累 品味人生
是的,历史不会忘记他,读者不会 忘记他,在过去的2003年,杨利伟、钟 南山的名字为每个中国人所熟悉——而 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 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 为感动中国2003十大年度人物.
文学积累 品味人生
200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 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 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 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 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 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 辉。
8
短文两篇
巴金
甘肃省宕昌县实验中学 王彦岩
温故知新
1在《日》《月》两文中,日和月的主要 特征是什么?
2两篇文章引用了那些故事?
主旨探究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夸父又为什 么值得赞美?嫦娥呢? 2、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 ”、“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3、两篇文章在主旨上有没有共同点?
主旨和热
寄托人格理想
月: 嫦娥奔月
使星球再生
文学积累 品味人生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 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 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 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 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 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 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 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 我的全部性格的根底。 ------巴金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人教版《满井游记》第二课时参考课件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人教版《满井游记》第二课时参考课件

悟道:明白事情的真相就一定要亲自去看看,唯有 所行动才有所收获。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 辛弃疾<<鹧鸪天>>
本课小结:
本文描写满井春色,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由远 而近,由面到点,层次分明,详略得宜;用贴切、 新奇的比喻描写各种景物。动静结合,高下相属, 光鲜悦目,色彩缤纷,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白 描简练形象,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勾画出一 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游览 时轻松喜悦的心情和追求自由的个性情怀。
2 本段写景,有何特点,用了哪 些手法?试举例分析其妙处。
第1-2句:点明所游之地,总写郊外春景。
春水: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春山:为晴雪所洗……掠也。
春柳:将舒未舒
第3-8句:
春苗:浅鬣寸许 游人欢欣:泉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 鱼鸟之乐:鸟曝沙,鱼呷浪,悠然自得
第9句,感受: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议论,与第一 段对照。
结构内容
城中“余寒犹厉”的早 第一部分(1) 春景象。 第二部分(2) 满井春色。
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第三部分(3)
思考探究题: 1、第一段中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用一个字概括)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是哪些句 子?
3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全文起何 作用?
1、第一段中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用一个字概括)
春水:
春已到而刚 到
春风,冰 融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清澈明净 春水之寒,早春特点
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
(白描)
乍出于匣也。
(比喻)
二月春水的形态、颜色、温度。
春山: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马说》第二课时教案(2)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马说》第二课时教案(2)

《马说》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 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教法: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

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课堂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课堂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课堂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第二课是《背影》,以下是一些课堂笔记要点:
1. 文章主题:《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回忆父亲送自己上火车并攀爬月台买橘子的场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

2. 文章结构: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头,交代了家境和父亲的情况。

第二部分是主体,描述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过程。

第三部分是结尾,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3. 重点词语和句子:
词语:交卸、奔丧、狼藉、簌簌、典质、惨淡、赋闲、颓唐、触目伤怀。

句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脆弱和感伤。

4. 人物形象:文章通过描述父亲的行动和外貌,塑造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情的父亲形象。

父亲的形象在儿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反映出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5. 语言特色: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优美、质朴,表达真挚、自然。

他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对父亲形象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6. 思想感情: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脆弱和感伤。

这种感情是真诚而深沉的,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以上是一些关于《背影》的课堂笔记要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雁归来》第二课时优秀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雁归来》第二课时优秀PPT课件

二、欣赏视频,建立关系
节选视频
请思考:
• 如果你是上帝,请为地球公民排序,谁会是第一位,谁会是最后 一位,谁又是可以被删除的呢?
• 不能删除晴空,那是白云的故乡 • 不能删除大地,那是小草的怀抱 • 不能删除蝉鸣,那是夏天高调的火焰 • 不能删除白雪,那是冬天卑微的身世 • 都不能删除呀,所有的都不能删除 • 我思前想后,只能删除我和你呀 • 两个无所事事的人 • 一对终日为爱反目的人
• 第3段:“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 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大雁知道,从黎明 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 第3段中,“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 括威斯康星的法规。” 这句话中的“法规”,你猜到内容了吗?请结合导学案中资料,加深理解
作者所想表达的“人与自然”相处模式。 威斯康星的法规对大雁而言既有“狩猎期”,也有“保护期”,这就
是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所提倡的“伦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土地伦理”!
• 第8段:“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可 确实少有。”
•第11段内容,带给你怎样的思考?
作者把大雁与人作对比,表明大雁是联合的“先驱”,他 们才是先于我们的地球公民。
我们
• ——熊芳芳
总结
“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 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
——利奥波德
总结
知识性
大雁归来 抒情性
思想性
大雁归来的特点、时间顺序
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对大雁的热 爱
呼吁平等、关爱、守护的自 然观 Nhomakorabea作业超市: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 ( 人教版 ) 下册教学设计《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学习1、经过频频朗诵,加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目标2、经过复述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论,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对照手法的运用,领会其独到的表达成效。

难点、理解对照手法的教与本多与本文重点、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运用,领会其独到文相关有关资料、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亲身领会鼓励后生的表达成效资料、课文朗诵课文朗音频资料、勤劳学习的。

读音频图片媒体资料、图片具板书设计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一、背诵检查理解性背诵二、教读 1 自然段(一)指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朗读(二)复习掌握重点词句(三)内容理解1、从①段看,作者送东阳马生的临别赠言可用三个成语来归纳?谈论的基础上教师明确:业精于勤、苦中作乐和全神贯注。

2、文中①段哪些语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由?学生思虑左侧问题谈论沟通教师明确:①余幼时即嗜学;②慕圣贤之道;③心中有足乐者。

3、我修业时的有哪些不利要素,我是如何战胜的,获得的成效如何?谈论的基础上教师明确:( 1)致书之难。

由于家中贫穷,没有钱买书。

解决的方法是向藏师生互动书人家借,亲身抄写,而且从不超出商定的限期,艰守信誉。

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可以挺直,但我依旧不敢懒惰。

所以,因为我讲信誉,所以大家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所以有时机博学多才。

( 2)从师之劳。

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碰到的难学生理解标注内化题难以获得解答。

解决的方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学生齐读到他歇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平心静气了,才敢去讨教。

所以最后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3)奔忙之苦。

学生朗读奔忙的路程遥远,季节又是隆冬腊月,路又曲折不平,还有狂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酒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端午的鸭蛋》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端午的鸭蛋》第二课时教案

《端午的鸭蛋》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及民间艺术妙趣横生。

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

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自己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而本文《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通过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汪曾祺所写的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赏析他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我们的学生距课文所叙述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地品读是教学的关键。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行文从容、语言优美的风格。

2、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3、多角度解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书就是读社会。

过程与方法: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教学重点1.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2.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3.注意语言的积累,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

教法学法:基于以分析,为了让学生能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有以下考虑:首先要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当变化,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实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实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实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也要有节制地享用,更要注重品德修养。

课文内容简练,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注重品德修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言文的理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寓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注重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2.教学难点:课文寓意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注重品德修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传达的寓意。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教学设备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学习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如美食分享会,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提到的美食。

然后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样的美食最美味?”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入课文《虽有嘉肴》。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朗读的准确性。

接着,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解释重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进行练习。

例如,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或者用文言文表达现代汉语句子。

《回延安》第二课时示范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回延安》第二课时示范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2.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了解诗人对革命事业革命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事业革命人民的热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民歌的质朴表达。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背诵课文,读出感情来。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咱们初步接触了著名作家贺敬之笔下的陕北民歌《回延安》,这节课咱们继续来探究这首赋予地方特色的诗歌,体会它的意味与深情。

二、重点探究(一)鉴赏第三部分1.第三部分1、2节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怎样描写团聚场面?描写出了亲切热烈团聚场面。

从视觉、听觉多角度整体描写了人多、大家亲密无间的热烈氛围。

2.前来团聚的都有那些人呢?他们带给读者什么感受?写三辈人都来团聚,“白头发”,表现出延安父老在保卫延安中经历过艰苦的斗争,赞颂他们为革命立下了功劳。

青年人,表明后辈的成长,体现着亲切喜悦的感情。

小孩儿显示了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关系的传承,表现明朗欢乐、无拘无束的气氛。

3.第三部分形成了什么样的结构?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一部分先总写场面,再分别具体描写人物,最后总括收结,构成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表现出亲人团聚激情满怀、亲切热烈的真实动人情景。

(二)鉴赏第四部分1.第一节抒发了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效果怎样?抒发了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使用了反复、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延安变化之大。

2.写出延安什么样的外貌,运用什么写法?写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运用了象征、排比、拟人、叠词的手法。

3.第四部分结尾延安新貌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把延安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出由衷歌颂延安旧貌换新颜的感情。

(三)鉴赏第五部分1.第五部分前三节描写了什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概括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

构成排比诗节的形式,都以延安特定的处所和事物,象征延安在三个革命历史阶段发挥的伟大作用。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文本解读

《回延安》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诗人194O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

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

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他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正确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

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

2.文题诠释延安是作者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是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题目《回延安》中“回”意味着重新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延安”点明了写作的对象。

3.主旨诗人以满怀的热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念之情。

4.内容解读全诗分为五个部分,紧扣“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离开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开头两句直抒胸臆,用两个“莫”字,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时不能克制的激动心情。

紧接着,第二小节中用了“抓”“贴”两个动词,动作逼真、急切,极写感情的真挚,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第三小节用梦境写心境,体现诗人日夜思念延安的心情。

“双手搂定宝塔山”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尽写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第四小节把延安比作母亲,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诗人和延安的关系。

“千声万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延安的思念之深。

第五小节,“唱”“笑”“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同时也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表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第2课《回延安》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第2课《回延安》PPT课件

拟人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欢迎场面 的热烈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迎过延河来
一、回延安:
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 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 的兴奋和喜悦
一开头,兴奋快乐的情感就像 强有利的大手把人 牢牢抓住!接 下去,那些具体而带有强烈特征性 的句子,把眼前的景色和人物带到 我们的跟前、心上来!真象一个久 客他乡的游子一旦回到了故乡。延 安啊,这革命的摇篮,这伟大的 “母亲”,诗人带着多少情意倒入 了你的怀抱!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对母亲延 安的眷念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夙愿已偿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 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登 山凭眺,可纵观圣地全貌。 “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 真正到了延安”。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写作借鉴
1.着眼于抒情。
诗人始终抓住自己对延安的亲情来写,反复咏 叹。如“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 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一 声声反复呼唤,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作品按照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 延安”的顺序层层递进,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
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回延安回延安热爱之情热爱之情结构梳理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课堂小结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朗读全文,复习生字。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二节。

1、朗读本节课文,说说这一节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洞庭湖的大观。

2、翻译描写洞庭湖大观的课文,想象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发语词,无意义;观,观看;胜,美好。

此则洞庭湖的大观:则,就是;观,景象。

3、翻译本节课文剩余的内容说说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北通巫峡:北,向北;通,到达。

南极潇湘:极,到。

这部分写的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4、想一想,既然是岳阳楼之大观,为什么不详细记述呢?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如果作者再详细写就会显得重复没有新意。

5、背诵本节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三节。

1、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节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霪雨霏霏”时的景色。

2、这“霪雨霏霏”时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霪雨霏霏时间之长;天气阴冷,风高浪大;天昏地暗;傍晚时节两岸的声音。

3、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悲伤)
4、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登斯楼也:斯,这。

去国怀乡:去,离开。

感极而悲者矣:极,极点。

5、朗读这节课文,体会其中描绘的情形。

6、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四节。

1、朗读课文,说说这节课文描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春和景明”时的景色。

2、这“春和景明”时节,作者描绘了岳阳楼哪些方面的景色?
宽阔而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下自由自在的动物,岸边郁郁青青的植物,皓月千里的月色,相互对答的渔歌。

3、面对如此的美景,人们会产生那些感受?(喜)
4、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春和景明:和,和暖;景,阳光。

而或长烟一空:或,优势。

宠辱偕忘:偕,都。

5、自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6、背诵这节课文。

小结:课文的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出了洞庭湖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以及不同的人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景色时产生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霪玉霏霏”时的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是的喜洋洋,照应了第二节课文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些人因为自己不同的遭遇,面对洞庭湖壮观的景色产生差距强大的感受,是因为他们的心情不同。

三、作业
翻译并背诵课文前四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