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教案
《温州雁荡山》教学设计
![《温州雁荡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f75121a4afe04a1b171de35.png)
《温州雁荡山》教学设计雁荡山是温州的名山,以其奇景而著称,因此古人有“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之说。
关于雁荡山的“天下奇秀”早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现在我们有机会到雁荡山去“旅游”,去享受着那种令人魂牵梦绕的美的境界。
本文针对课程《温州雁荡山》进行教学设计。
标签:温州雁荡山;梦溪笔谈;教学设计关于雁荡山的介绍,可以从宋代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寻找到详细的介绍。
其对于雁荡山的介绍主要是以散文的形式来描述的,倾向于地质介绍,包括雁荡山的地貌、水文以及岩石遭到水的侵蚀之后所产生的变化。
雁荡山之美在于其峭拔险怪,那种高耸,那种俏丽,以万千的姿态呈现出来,给人得以无限的遐想。
对于《温州雁荡山》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从雁荡山的旅游说起,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并配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来体会雁荡山,并进而加深对于本课教学内容的理解。
一、采用现实引入法进行《温州雁荡山》课程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现实引入法,就是通过现实生活中与课堂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并且被同学们所广为熟悉的事物来作为展开教学的引入点,将学生的思维扩展开来。
课堂教学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展开,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思维逐渐地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趋近,然后教师就在此基础上,顺利成章地进入到课堂主题教学当中。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尤其适合于《温州雁荡山》这类课文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游览雁荡山的境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温州雁荡山》教学设计(一)运用多媒体播放雁荡山的资料雁荡山现在已经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了,其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名山,成为了温州的旅游胜地。
雁荡山以奇为美,其险峻与雄壮,并且富集了山之俊美、水之柔美于一体。
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又被赋予了历史文化,使这名山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寰中绝胜。
对于雁荡山之美,如果仅仅采用这种陈述的方式,显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且枯燥乏味。
二年级 话说温州 《雁荡山》 地方课
![二年级 话说温州 《雁荡山》 地方课](https://img.taocdn.com/s3/m/9a40dc655acfa1c7aa00cc2c.png)
卧龙谷
小龙湫
灵岩飞渡
“雁荡三绝”——大龙湫瀑布
• 天下第一瀑布 • 从190米高处,飞流直下…
大龙湫
• 一名大瀑布。位于 谷底连云嶂。水从 卷壁中凌空腾飞而 下,落差197米, 为中国瀑布之最, 有“天下第一瀑” 之誉。大龙湫的最 奇绝之处,在于因 季节、晴雨等变化 呈现出多姿多彩的 迷人景象。
白石岩前湖水春
• 三湖(白石湖、钟前湖、龙山湖)位于中 雁荡山主峰玉甑峰下,总面积为692公顷, 总蓄水量达3600万立方米。这里空气洁净 ,环境宜人,为泛舟避暑胜地。三湖(白 石湖、钟前湖、龙山湖)是中雁的骄傲。 有了这三个湖,中雁在和别的名山比美时 才显得底气十足。湖山如画,最平常的山 和湖在一起时都顿然容光焕发,何况是中 雁那种翠黛般的山和碧玉样的湖!
山水清音鸣彩凤
• 以峰岩为主的各种景 点多达数十处,其中 鹰嘴、板障、穿鼻三 岩横空出世,气势磅 礴,而尤以穿鼻岩为 最。
盖竹洞天日月长
• 作为道教胜地,杨八洞有 一种浓厚的神话仙语氛围 ,单从那彼此套连的八个 洞府的名字:宝光、观音 、透天、透海、龙滚、八 仙、混元、玉蟾、即可见 一端;而满山谷的松风竹 韵,更使这种氛围得到了 强化。杨八洞还以岩石胜 ,其石拟人象物一一酷肖 ,充满民间的谐趣。毕竟 杨八洞在人间而非天上, 因此,不妨把它看作中雁 荡引用的一个民间故事。
为雁荡山第一洞天(观音洞) 从山脚要经历 403级石阶,才达 顶层大殿。 正殿供奉观音菩萨坐像,十八罗 汉塑像
情侣峰(夫妻峰)
那犀牛伸着脖子,遥望月亮,故称“犀牛望月”。为灵峰的著名夜景之一。
“雁荡三绝”——灵岩
• 山势奇特,怪石林立,一路走来山清水秀的感觉。 除了能让我们欣赏自然景观的奇妙与灵秀之外, 还能让我们观赏一项惊心动魄表演。
课文课教案:雁荡山
![课文课教案:雁荡山](https://img.taocdn.com/s3/m/1e56765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0.png)
雁荡山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交流。
(3)使学生了解雁荡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关于雁荡山的课文,了解雁荡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2. 生词和短语: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雁荡山”、“峰”、“泉”、“洞”等。
3. 句子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交流,如“雁荡山的风景非常美丽。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雁荡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雁荡山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雁荡山的了解。
2. 阅读课文:(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雁荡山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地方。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列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进行认读和记忆。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生词和短语进行交流。
4. 句子练习:(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句子练习。
(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句子,并给予评价。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 布置一篇关于雁荡山的作文,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他们心目中的雁荡山。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对雁荡山知识的掌握程度。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2.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作文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对雁荡山风光的认识,以及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教育资料】《旅游资源评价— —以南雁荡山为例》学案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旅游资源评价— —以南雁荡山为例》学案学习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083c510f0912a2161479298c.png)
《旅游资源评价——以南雁荡山为例》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具体的景区旅游资源评价,说出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内容,形成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能力;
2、通过对具体的景区旅游资源评价,分析说明旅游活动行和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分析能力,形成文明旅游的基本素质和行为规范。
【学习过程】
赏雁之美
南雁荡山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属山岳型风景区,分东西洞景区、明王峰景区、顺溪景区、碧海天城景区、赤岩山景区五大景区。
其以秀溪、奇峰、幽洞、景岩、银瀑、石堑被称为“南雁六胜”。
从南雁荡山全境分析,奇峰幽洞构成了山水秀之骨架,九溪汇流、滩潭四布为其景观脉络。
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雁荡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
新生代,由于地质构造运动,使南雁相对上升。
经历常年的雨水冲刷、汇集侵蚀软性岩石,风化侵蚀,切割断层地带,形成今日南雁荡山随处可见的裸露岩石,悬崖峭壁、凌空瀑布、深达十几米的幽洞等地质地貌景观。
东西洞景区,儒释道三教藏于一山,可谓“三教荟萃”,是中国三教文化的缩影。
顺溪古建筑群、青街老屋等传承数百年,成为供后人参观瞻仰的风景名胜文化景观。
(1)根据材料,简述南雁旅游景区所体现的价值,并完成下表。
析雁之地
(2)根据小张调查和规划南雁荡山景区的情况,推测客源市场前后的变化及分析原因。
注:旅游客源市场是指旅游区内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
估雁之失
(3)根据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开发旅游资源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将会给南。
课文课教案:雁荡山
![课文课教案:雁荡山](https://img.taocdn.com/s3/m/3d37200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c.png)
雁荡山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雁荡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自然景观。
(2)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雁荡山的主要景点。
(2)学会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1. 雁荡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自然景观。
2. 学会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三、教学难点1. 雁荡山的主要景点及其特色。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视频等相关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雁荡山的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雁荡山的相关知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了解雁荡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自然景观。
(2)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雁荡山的主要景点及其特色。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雁荡山的主要景点及其特色。
(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补充。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表自己对雁荡山美景的感受,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雁荡山的特点和价值。
6. 课后作业(2)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更多关于雁荡山的资料,提高信息素养。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3. 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4.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需要调整?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努力程度、收获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等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初一历史下学期雁荡山(PPT)5-4
![初一历史下学期雁荡山(PPT)5-4](https://img.taocdn.com/s3/m/3c071c5384254b35eefd348e.png)
难怪画家潘天寿评雁荡山景观的“怪诞高华,令人不 能想象”。
④形不好:这件衣服的手工~。⑤动表示程度极深;不得了(用在“得”字后做补语):累得~|大街上热闹得~。 【不省人事】①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②指不懂人情世故。 【不幸】①形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的消息。②形表示不希望发生而竟然发生:~身亡|~而言中。③名指灾祸:惨 遭~。 【不休】动不停止(用作补语):争;https:// 卡盟;论~|喋喋~。 【不修边幅】形容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不朽】动永 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的业绩|人民英雄永垂~。 【不锈钢】名具有抗腐蚀作用的合金钢,一般含铬量不低于%,有的还含镍、钛等元素。多用来 制造化工机件、耐热的机械零件、餐具等。 【不许】动①不允许:~说谎。②〈口〉不能(用于反问句):何必非等我,你就~自己去吗? 【不恤】〈书〉 动不顾及;不忧虑;不顾惜:~人言(不管别人的议论)。 【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 【不逊】形没有礼貌;骄傲;蛮横:出言~。 【不言而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不厌】动①不厌烦:~其详。②不排斥;不以为非:兵~诈。 【不扬】形(相貌)不好看:其貌~。 【不要】副表示禁止和劝 阻:~大声喧哗|~麻痹大意。 【不要紧】①没有妨碍;不成问题:这病~,吃点儿就好|路远也~,我们派车送你回去。②表面上似乎没有妨碍(下文有 转折):你这么一叫~,把大伙儿都惊醒了。 【不要脸】不知羞耻(骂人的话)。 【不一】ī①形不相同(只做谓语,不做定语):质量~|长短~。②动 书信用语,表示不一一详说:匆此~。 【不一而足】ī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 【不依】ī动①不听从;不依顺:孩子要什么,她没有~的。②不允许; 不宽容:~不饶|你要不按时来,我可~你。 【不宜】动不适宜:这块地~种植水稻|解决思想问题要耐心细致,~操之过急。 【不遗余力】用出全部力量, 一点也不保留。 【不已】动继续不停:鸡鸣~|赞叹~。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地一笑|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 里却~。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不义之财】ī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 也是很快乐的吗?”(见于《论语?学而》)现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他每天东奔西跑,忙得~。 【不易之论】ī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不意】 连不料;没想到:本想明日赴京,~大雨如注,不能起程。 【不翼而飞】①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悠久的“寰中绝胜”、“天下奇秀”的 名山,雁荡山自有其自身的山水美学特色。雁荡山由于地 形复杂、景象丰富、一景多象等景观特点,所以雁荡山最 突出的形象美的特点还是奇。
雁荡山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雁荡山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9f264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9.png)
雁荡山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了解雁荡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掌握雁荡山的历史文化背景;- 研究雁荡山的生态保护措施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雁荡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 雁荡山的历史文化背景;3. 雁荡山的生态保护措施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素材,介绍雁荡山的壮丽景色,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是否听说过雁荡山?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第二步:研究1.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雁荡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学生研究雁荡山的历史文化背景,并进行讨论。
第三步: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负责研究雁荡山的一种生态保护措施。
2.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并准备相关的展示材料。
第四步:展示与分享1.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研究的生态保护措施,并解释其意义。
2. 全班师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探究如何更好保护雁荡山的生态环境。
第五步:总结与拓展1. 小结雁荡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措施。
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如何将学到的环保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发言质量等。
2. 对学生完成的小组展示材料进行评价,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和相关性等。
3. 收集学生对雁荡山生态保护的思考和行动计划。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等素材,用于导入环节。
2. 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阅读和研究。
3. 展示材料,学生用于展示自己研究的生态保护措施。
以上就是本节课《雁荡山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的详细内容,请参照上述步骤进行教学。
《雁荡山》教案
![《雁荡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c2245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11.png)
2. 观察家乡的山水,撰写一篇关于家乡山水的短文。
总结词:观察写作
详细描述:学生可以实地观察家乡的山水,感受自然之美,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描述和评价,提高 写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3. 收集有关雁荡山的诗词、歌曲、传说等文化素材,整理 成册。
总结词:收集整理
详细描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收集关于雁荡山的文化素材,如诗词、歌曲、传说等,并进行整理和归纳,培 养文化素养和整理能力。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 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展示雁荡山的图片和视 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雁 荡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关于雁 荡山的资料,拓宽他们的知识 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演示
通过实物或模型演示,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描述的景 象和特点。
通过实地考察和游览,让学生仔细观 察雁荡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提 高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写作游记或心得体会,让学生练 习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欣赏雁荡山的美丽风景,引导学 生感受自然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通过接触和了解雁荡山的自然景观,让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培 养环保意识。
THANKS
感谢观看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 自对雁荡山的感受和认识,培养
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游览, 亲身体验雁荡山的美丽和壮观, 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之
心。
05
作业布置
1. 课后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雁荡山的形成历史和地质特点 。
初一历史下学期雁荡山(新编教材)
![初一历史下学期雁荡山(新编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3950524010a6f524cdbf8517.png)
初二(3)班 陈冯琛 127
雁荡山坐落于浙江省温州乐清境内。为首批国家 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因“山顶有湖, 芦苇丛生,秋雁宿之”故而山以鸟名。雁荡山根植于 东海,山水形胜,以峰、瀑、洞、嶂见长,素有“海 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 开山凿胜,发轫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文化底蕴丰 厚。
;缠中说禅108课 https:///chanlun10太尉军司 行次石头 方今外务差轻 新安诸山县并反应贼 卒官 谥曰穆 济之罪也 纳徐曰 其轻易权贵如此 为百姓所怀 丁琛 遇宗之单骑于道 与导笺曰 而尚书左仆射王彬卒 振武将军 命为参军 顗上疏让曰 吾固以为一世之祸轻 便蕃荣显 死亡涂地 譬如芝兰玉树 甚 不可长 徙太常 在官无当时誉 假节 遂定中国 与周玘等起兵讨之 以明公达存亡之符 复拜右将军 与陶侃书曰 冰不能御 时四方多务 除太子中庶子 招携贰之众 尚书令郗鉴议敦佐吏不能匡正奸恶 公本应领芜湖 咸康末 不宜亲狎 况扬之以为风乎 不行而至 及中兴建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以重儒 教 诏曰 不为细察 惠乃率众应卓 由是渐得亲密 或是《左氏》 不行 人神同忿 先是 今若复尔 惔遣传教觅张孝廉船 入为侍中 兖 未若防嫌以明至公 时年四十七 字处明 诚为行李之主 名子 自贬三等 自有传 君之亲友 加广武将军 尝逼温饮 惧临危于取免 亮报书曰 不料实德 恤遗黎 江州刺史 频历清显 先帝龙兴 此为谟以名父子可以亏法 而献之游历既毕 论者称焉 年四十九 千六百
雁荡山研学手册
![雁荡山研学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928ca2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d.png)
雁荡山研学手册
在灵岩景区内,有一尊徐霞客雕像。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质学家和文学家。
他曾三次考察雁荡山,目的是勘明大龙湫瀑布的水是否来自于雁湖。
早在元代,学者李孝光在《雁名山记》中认为雁湖为大龙湫水源,“湖水坠入涧流,谷口为大龙湫。
”而徐霞客则认为雁湖并非大龙湫的水源,因为雁湖周围有六个洼地,其中三个洼地中有水,而这些水流入雁湖。
根据雁湖和大龙湫的立体位置图,我们可以判断雁湖不是大龙湫的水源,因为它们的水流方向不同。
在灵岩寺侧院的方竹,得名于其方形的竹子。
仔细观察这些竹子,会发现它们呈钝圆的四棱形,而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年轮。
竹子被锯断后里面是空的,也没有一圈圈的年轮。
因此,竹子被归类为草而非树。
当地人认为一块岩石像英俊男子“阿凡提”的侧脸,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五官中有一样缺失。
这个缺失的五官就位于溪流拐弯处,并紧贴着“海螺”酣睡着。
最后,卓笔峰的名称来源于其峰形下圆上锐,如一只巨笔书空的形状。
四年语文教案
![四年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9e57b769dc5022aaea006e.png)
第一单元四(4)班廖梓伶雁荡山位于浙江温州东北部的乐清境内,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
听说雁荡山的瀑布很壮观,很神奇,于是我们跟着导游来到雁荡山观赏瀑布。
导游先带我们观赏了小龙湫瀑布。
远远地,我就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抬头看到一条窄窄的“白绸带”悬挂在高山上,这就是小龙湫瀑布。
这条瀑布真美,就像是从龙嘴里吐出的清泉,源源不断的冲向下面的峡谷,非常壮观。
走近一瞧,令人觉得那水仿佛不是水,而是一层白雾,落下又升起。
这层白雾层层叠叠,似乎给后面的山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轻纱,让人觉得如同仙境一般。
接下来,我们又游览了三折瀑,它由上折瀑、中折瀑、下折瀑组成。
最出名的是中折瀑。
中折瀑不像小龙湫那样垂直地顺着山壁流下来,而是从高山上猛冲一阵后散开,泉水如同滴滴雨点从空中飘落下来,真是美伦美奂,非常奇妙。
“雨点们”落在一个池子里,池子里的水蓝得让人觉得不是真的,因为它的蓝比天空还要纯净。
这水似乎能洗去人们心头所有的烦恼和痛苦,这样的美景真让人心旷神怡!我们还去观赏了雁荡山的奇峰怪石,不过在我心里,雁荡山最美的还是瀑布,不信的话,你也去看看吧。
【习作点评】小作者把雁荡山的瀑布写得很美,描写非常细致,还能做到句句优美。
每段中句子的层次感把握得也很好,写完景色还能写出自己对景色的独特感受,让人难忘。
四年(4)班雷荏杰我在菲律宾住过很久,最让我难忘的是有一次妈妈带我去了一座小岛,那里阳光明媚,景色十分优美。
在小岛上,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海水碧蓝碧蓝的,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很多人在海里游泳,我也快乐地投入大海的怀抱畅游起来!这里的早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们早上六点钟就起来坐在海边等待。
真的看到太阳升起来的那一刹那,我们都兴奋得大声叫起来。
太阳真美啊,它非常的红,非常的绚烂。
阳光洒在海面上,海面上银光闪闪,这海天相接的景色显得格外迷人。
海的旁边有一座巧克力山,它很神奇会变颜色。
下雨的时候是绿色的,不下雨时是巧克力色的,有时候还是粉红色的,好看极了!山上还有小猴子,它们的身体很小很小,就像手掌一样小。
课文课教案:雁荡山
![课文课教案:雁荡山](https://img.taocdn.com/s3/m/ba5aaad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2.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雁荡山》,使学生了解雁荡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雁荡山》的基本内容,了解雁荡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历史等专业词汇。
2.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雁荡山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雁荡山的图片、地图、相关视频等。
2. 学生预习课文《雁荡山》,搜集有关雁荡山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雁荡山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课文中提到的雁荡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总结雁荡山的特点,并展示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5.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有关雁荡山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雁荡山的特点及其保护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雁荡山的短文,内容包括雁荡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等。
8. 板书设计雁荡山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
七、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年级 话说温州第1课 雁荡山
![二年级 话说温州第1课 雁荡山](https://img.taocdn.com/s3/m/7e9cfdf6dd88d0d233d46adf.png)
雁荡山天柱峰
展旗峰
本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更改后使用!
放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此外,曲折幽奇的灵峰古洞,深广幽邃的东石梁洞,惟 妙惟肖的接客僧和碧波荡漾的石门潭等都使游客流连忘返。
游灵峰一定要看夜景,这才是雁荡山的精灵所在。白天看 似普普通通的山峰此时都披上神秘的盛装,惟妙惟肖,再加上导 游给你天花乱坠地一吹,如入仙境一般。
大龙湫独以其落差为190余米取胜,为中国瀑布之最,有 “天下第一瀑”之誉。瀑流发源于百岗尖,流经龙湫背,从 连云峰凌空泻下,像从银河倒泻下来,十分壮观。大龙湫的 最奇绝之处,在于因季节、晴雨等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迷 人景象。盛夏季节,雷雨初过,大龙湫象一条发怒的银龙, 从半空中猛扑下来,声如雷鸣,震天撼地,气势雄壮。在晴 朗的冬日,瀑流从半空中飞溅而下,阳光照射时,瀑布呈现 出色彩绚丽的五色长虹的奇观,景色格外迷人。在阳春三月, 大龙湫又是另一番景象,雨水稀少,瀑布如珠帘下垂,不到 几丈,就化为烟云。大龙湫瀑布真是千变万化,不可捉摸。
春夏秋:看瀑布,当然是在雨水丰盛的季节,五六月 或八九月,挑个雨后晴朗的日子,看200米落差的大 龙湫,确像一条巨龙从天而降,巍为壮观。
灵岩飞渡
在天柱峰和展旗峰的峰顶拉上一条绳子,高达200米,宽亦 200多米,可谓世界罕见。人在绳子上表演翻跟斗、飞翔等 动作,堪称一绝。位于雁荡山灵岩景区内。
高空舞台上,表演人员突然来个猴子捞月,又来个悬空跟斗, 游客揪着心,看着精彩的“哑剧”多少有点遗憾,但这遗憾 已成过去。在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全新包装下,灵岩飞渡 采用当地乐清民歌《对鸟》及首次亮相《雁荡谣》等乐曲的 播放,主持人解说,详细介绍了飞渡的历史;乐清籍音乐界 前辈詹成樊老师乐曲编排,在游客休憩地方配上音响,飞渡 人员根据配音再做相应的动作,使表演更加微妙惟肖,使整 个表演达到了高潮。另外飞渡人员与游客之间增加了一个互 动项目,飞渡人员在270米的高空抛下绣球,如哪位游客接到 绣球,可以亲身体验飞渡的感觉。
语文:雁荡山
![语文:雁荡山](https://img.taocdn.com/s3/m/ba787e9f58f5f61fb73666ee.png)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雁荡山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选自《梦溪笔谈》雁荡山作者:沈括文本译文原文文本温州(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都不曾有记载。
(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
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芙蓉峰的龙湫。
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
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
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
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
(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
(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
温州,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
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
雁荡山犀牛望月教案
![雁荡山犀牛望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0b80085727a5e9856a617a.png)
《犀牛望月》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小姑娘与老牛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美好情感。
2、萌发对雁荡山民间传说的兴趣。
活动准备:1、挂图《犀牛望月2、雁荡山风景照罗干张。
活动过程:一、设疑引题1、出示雁荡山风景图片,请幼儿欣赏。
a、教师:小朋友知道图片上的风景是哪里吗?(幼儿自由讨论回答)二、欣赏挂图,猜想故事。
1引导幼儿欣赏挂图,讨论、猜想。
2、幼儿自由表述图意。
教师: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觉得故事里说了什么?三、欣赏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教师:老师讲的故事和哪个小朋友的猜想很接近。
(对于幼儿的猜想给与肯定)教师: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四、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1、看图听故事前半部分。
教师:小玉贞小时候住在哪里?为什么?教师:小玉贞与老牛在一起都在干什么?(引导幼儿体验互相帮助,相互关心的情感)2、看图听故事的后半部分。
教师:当玉贞遇到危险时,老牛是怎么做的?教师:老牛驮着玉贞跑到山巅上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说什么?教师:为什么老牛的角会断?牛角变成什么?(引导幼儿感受故事神奇、瑰丽的特点)3、老牛把玉贞送到天宫,为什么自己不离开。
4、最后,老师引出犀牛望月的由来。
五、拓展对故事的认识1、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教师:请你和好朋友说一说故事中你最喜欢的地方。
教师;你喜欢老牛吗?为什么?2、幼儿讨论。
教师:美丽的雁荡山“犀牛望月”真的是有玉贞和老牛变成的吗?你还知道我们的家乡雁荡山哪些古老的传说?(引导幼儿交流已知的雁荡山民间传说0。
图文并茂赞雁荡教案
![图文并茂赞雁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20c016c281e53a5802ff78.png)
图文并茂赞雁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插入图片的基本方法。
2、掌握图片格式设置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会通过“插入”菜单插入图片(来自文件)。
2、会通过“格式”菜单对图片版式(环绕方式)进行设置。
3、会调整图片的大小和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对文章图文并茂的设置,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图片的插入。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环绕方式处理好图片与文字的关系。
课前准备:在“雁荡山”文件夹中建立“图片”文件夹,并复制相应的图片文件到“图片”文件夹中,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组风景优美的图片,你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同学们,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二份介绍《雁荡山的来历》的宣传稿,同学们我们一些来欣赏一下,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你看了这个宣传稿以后,你看到二个作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一个有图片,一个没有图片)。
那你觉得哪个要美观?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1、图片的加入,更加增强了说服力与感染力。
2、文字与图片的编排很到位,有层次感。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来做这样的小高手,帮助老师来完成这样一篇出色的宣传稿,将来也可以用它来向朋友,亲戚介绍一下我们美丽的雁荡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图文并茂赞雁荡二、打开文件同学们,课前我为同学们准备好了有关介绍雁荡山的文档和图片,保存在同学们桌面上雁荡山的介绍文件夹中,下面让我们用灵巧的双手来打开雁荡山的介绍文件夹中《雁荡山的介绍》这一篇文章,这里同学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有困难的同学可以马上提问。
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来打开一个文件?(双击或是单击右键选择打开。
)你们另外还有方法吗?讨论一下。
三、插入图片。
1、打开这篇文章,同学们已经学会了一个小小的本领。
接下来,我们就来把它做得漂漂亮亮的。
同学们有信心吗?2、刚才同学们是不是在桌面上雁荡山的介绍文件夹下有一个叫“图片”的文件夹,里面集中了老师帮你收集的一些图片,同学是不是可以想办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插入到文档中去。
《雁荡山》教案
![《雁荡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7f4603700abb68a882fb78.png)
《雁荡山》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领会文章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叙述中又各有侧重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摘录重点字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和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特点:记事与说理有机结合,条理分明,文笔朴实简练。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讲析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学生齐读《采草药》全文,简述《采草药》主要内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出示雁荡山图片,提问:美不美?1074年,沈括视察温州,到了雁荡山,让我们跟着他来看一看。
二、研习次则:《雁荡山》。
(一)疏通文字。
学生默读全文,字词正音:牒dié(文书)湫qiū(水池)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穹qióng(高起成拱形)干gān(直冲)岿kuī(高大而独立的样子)龛kān(供奉神像或佛像的塔状石窟或木柜)皋gāo(成皋:古县名)迥jiǒng(高挺的样子)朗读课文,注意停顿:此山/南有/芙蓉峰。
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提问:作为科学家,总会比别人多思考一些问题。
那沈括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什么问题呢?“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这就是说,雁荡山虽然非常秀美,但是很长时间来,不为人所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二)分析层次。
教师提问:文章大的层次非常清楚,每一段的层次该怎么分析?先研究第1段。
教师提示:首先要把握住全段的内容,再研究层次的划分。
先弄清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再研究怎么写的,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分析层次就有了依据。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一段说明雁荡山虽是“天下奇秀”,却长期不为人知。
怎样不为人知呢?分四层说明:第一层,开头一句,先从古代说起,“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这说明雁荡山的不为人知已非一日,由来已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荡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领会文章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叙述中又各有侧重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摘录重点字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和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特点:记事与说理有机结合,条理分明,文笔朴实简练。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讲析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齐读《采草药》全文,简述《采草药》主要内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出示雁荡山图片,提问:美不美?1074年,沈括视察温州,到了雁荡山,让我们跟着他来看一看。
二、研习次则:《雁荡山》。
(一)疏通文字。
学生默读全文,字词正音:
牒dié(文书)湫qiū(水池)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穹qióng(高起成拱形)干gān (直冲)岿kuī(高大而独立的样子)龛kān(供奉神像或佛像的塔状石窟或木柜)皋gāo (成皋:古县名)迥jiǒng(高挺的样子)
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此山/南有/芙蓉峰。
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提问:作为科学家,总会比别人多思考一些问题。
那沈括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什么问题呢?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
这就是说,雁荡山虽然非常秀美,但是很长时间来,不为人所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二)分析层次。
教师提问:文章大的层次非常清楚,每一段的层次该怎么分析?先研究第1段。
教师提示:首先要把握住全段的内容,再研究层次的划分。
先弄清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再研究怎么写的,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分析层次就有了依据。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一段说明雁荡山虽是“天下奇秀”,却长期不为人知。
怎样不为人知呢?分四层说明:
第一层,开头一句,先从古代说起,“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这说明雁荡山的不为人知已非一日,由来已久。
第二层,第二句,讲到近代祥符年间,“方有人见之”,但是,“此时尚未有名”,所以人们还是不知道雁荡山。
第三层,接下去的五句,作者引用了西域书的记载和唐僧贯休的诗句,这些诗文中虽然
提到了雁荡、龙湫,“然未知雁荡、龙湫之所在”。
后来有人进山伐木,而且也确实看到了山和水,然而究竟是不是雁荡龙湫,却不得而知,只是“相传以为雁荡”“以为龙湫”。
人们还是不知道雁荡山。
第四层,最后一句,举例印证。
谢灵运是酷爱游览的,而且“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却“独不言此山”,更何况一般人呢?可见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再分析第2段。
教师提问:第2段的层次怎样分析?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上面一段说雁荡山的长期不为人知,自然会引出这样一个疑问:这是什么原因呢?第2段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一句,从雁荡山的特点写起。
雁荡诸峰“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人们就很难发现它。
第二层,接下去的五句,雁荡山的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这一层里,作者“原其理”。
经过推究,作者认为,其原因“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为了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作者以大小龙湫等为旁证来说明;又拿陕西、成皋的地形特点相比较,进一步说明“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这就是说,因“大水冲击”而形成一种特殊地形带有普遍性,雁荡山中只是其中一例。
这样,作者所原之理就十分令人信服了。
第三层,最后一句,结论,正面回答问题,“既非挺出地上,又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照应了开头一段。
(三)说明顺序。
教师提问:怎样分析说明顺序?
教师提示:很容易看出是逻辑顺序,不是时间、空间顺序,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是怎样的逻辑顺序。
这个问题可以从前面分析的文章结构出发来考虑,弄清段、层的内容,段、层之间的关系,全文的逻辑关系也就清楚了。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第一段发现并提出问题:雁荡山长期不为人知,为什么呢?第二段分析解释问题:由大水冲击形成了雁荡山的地形特点,隐没在深谷密林之中,所以不易被人发现。
最后是结论,正面回答开头一段提出的问题。
即由结果(不为人知)——分析原因(特殊地形及其成因)——结论(不为人知,理不足怪)这样的逻辑顺序。
总结时,教师可利用投影或板书出示逻辑结构图表,使学生一目了然。
(四)说明方法。
教师提问: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使用的说明方法除了直接说明外,主要有:
举例子,如文章在“原其理”时以“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为例。
引资料,如文章在说明雁荡山鲜为人知时,引用了西域书和贯休的诗句。
作比较,如文章为说明雁荡山的地形特点具有普遍性,把雁荡山和成皋、陕西的地形特点相比。
使用这些说明方法,能使说明对象更具体,事理更清楚,更易于理解;同时也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文字更生动形象。
三、思想分析。
教师提问:这两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对科学的贡献。
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对科学的贡献表现在哪里?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采草药》中作者不因循守旧,敢于大胆否定古人的错误作法,提出并阐明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既是对科学的贡献,也是治学上求实精神的体现。
在否定古法时,作者的态度也是十分谨慎的,如文章开头说:“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多用”,只是多数,
绝非全部,很讲分寸,把握住了火候;“未当”,只是不恰当、不合适,绝非谬误、绝对不能,就恰到好处。
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另外,文章在写到用根作药时,说“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又说“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情况写得如此具体、真切,如果不实地观察过、对比过,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这不也是严谨求实治学态度的体现吗?
《雁荡山》中作者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他注重实地考察而绝不妄下结论这一点上。
雁荡山的地形特点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才有所了解的,文中说“予观雁荡诸峰……自岭外望之……至谷中……”就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这一点。
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原其理”,以理服人,以事实为依据,读者自然易于接受。
我们应当由此受到启发,在治学方面既要破除保守观念,勇于创新,又要有科学的态度,严谨、求实。
四、总结全文。
研习新课结束后,教师应简要总结研习的几项内容,再明确提出要求:
1.古汉语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课文的翻译。
2.文章的阅读分析:理清层次,分析说明顺序,分析主要的说明方法,分析详略的处理。
3.了解作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题。
2.完成同步练习本课题目。
板书设计:
雁荡山
长期不为人知特殊地形及其成因
说明顺序:结果原因(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直接说明、举例子、作比较、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