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荡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领会文章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叙述中又各有侧重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摘录重点字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和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特点:记事与说理有机结合,条理分明,文笔朴实简练。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讲析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齐读《采草药》全文,简述《采草药》主要内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出示雁荡山图片,提问:美不美?1074年,沈括视察温州,到了雁荡山,让我们跟着他来看一看。

二、研习次则:《雁荡山》。

(一)疏通文字。

学生默读全文,字词正音:

牒dié(文书)湫qiū(水池)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穹qióng(高起成拱形)干gān (直冲)岿kuī(高大而独立的样子)龛kān(供奉神像或佛像的塔状石窟或木柜)皋gāo (成皋:古县名)迥jiǒng(高挺的样子)

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此山/南有/芙蓉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提问:作为科学家,总会比别人多思考一些问题。那沈括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什么问题呢?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这就是说,雁荡山虽然非常秀美,但是很长时间来,不为人所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二)分析层次。

教师提问:文章大的层次非常清楚,每一段的层次该怎么分析?先研究第1段。

教师提示:首先要把握住全段的内容,再研究层次的划分。先弄清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再研究怎么写的,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分析层次就有了依据。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一段说明雁荡山虽是“天下奇秀”,却长期不为人知。怎样不为人知呢?分四层说明:

第一层,开头一句,先从古代说起,“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这说明雁荡山的不为人知已非一日,由来已久。

第二层,第二句,讲到近代祥符年间,“方有人见之”,但是,“此时尚未有名”,所以人们还是不知道雁荡山。

第三层,接下去的五句,作者引用了西域书的记载和唐僧贯休的诗句,这些诗文中虽然

提到了雁荡、龙湫,“然未知雁荡、龙湫之所在”。后来有人进山伐木,而且也确实看到了山和水,然而究竟是不是雁荡龙湫,却不得而知,只是“相传以为雁荡”“以为龙湫”。人们还是不知道雁荡山。

第四层,最后一句,举例印证。谢灵运是酷爱游览的,而且“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却“独不言此山”,更何况一般人呢?可见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再分析第2段。

教师提问:第2段的层次怎样分析?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上面一段说雁荡山的长期不为人知,自然会引出这样一个疑问:这是什么原因呢?第2段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一句,从雁荡山的特点写起。雁荡诸峰“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人们就很难发现它。

第二层,接下去的五句,雁荡山的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这一层里,作者“原其理”。经过推究,作者认为,其原因“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为了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作者以大小龙湫等为旁证来说明;又拿陕西、成皋的地形特点相比较,进一步说明“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这就是说,因“大水冲击”而形成一种特殊地形带有普遍性,雁荡山中只是其中一例。这样,作者所原之理就十分令人信服了。

第三层,最后一句,结论,正面回答问题,“既非挺出地上,又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照应了开头一段。

(三)说明顺序。

教师提问:怎样分析说明顺序?

教师提示:很容易看出是逻辑顺序,不是时间、空间顺序,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是怎样的逻辑顺序。这个问题可以从前面分析的文章结构出发来考虑,弄清段、层的内容,段、层之间的关系,全文的逻辑关系也就清楚了。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第一段发现并提出问题:雁荡山长期不为人知,为什么呢?第二段分析解释问题:由大水冲击形成了雁荡山的地形特点,隐没在深谷密林之中,所以不易被人发现。最后是结论,正面回答开头一段提出的问题。即由结果(不为人知)——分析原因(特殊地形及其成因)——结论(不为人知,理不足怪)这样的逻辑顺序。

总结时,教师可利用投影或板书出示逻辑结构图表,使学生一目了然。

(四)说明方法。

教师提问: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使用的说明方法除了直接说明外,主要有:

举例子,如文章在“原其理”时以“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为例。

引资料,如文章在说明雁荡山鲜为人知时,引用了西域书和贯休的诗句。

作比较,如文章为说明雁荡山的地形特点具有普遍性,把雁荡山和成皋、陕西的地形特点相比。

使用这些说明方法,能使说明对象更具体,事理更清楚,更易于理解;同时也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文字更生动形象。

三、思想分析。

教师提问:这两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对科学的贡献。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对科学的贡献表现在哪里?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采草药》中作者不因循守旧,敢于大胆否定古人的错误作法,提出并阐明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既是对科学的贡献,也是治学上求实精神的体现。在否定古法时,作者的态度也是十分谨慎的,如文章开头说:“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多用”,只是多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