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
中学地理人口变迁教学反思
中学地理人口变迁教学反思
引言:
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着眼点之一便是研究人与地的关系。
而人口变迁作为
人与地关系中重要的一环,对于学生的生活与未来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中学地理课程中,人口变迁的教学往往只是象征性地提及,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反思。
因此,本文旨在对中学地理人口变迁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人口变迁的概念与意义
1.1 人口变迁的概念
1.2 人口变迁的意义
1.3 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变迁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二、现行地理课程对人口变迁教学的不足
2.1 课程设计层面的不足之处
2.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够恰当
2.3 学习方式的单一
三、改进人口变迁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3.1 引入案例分析法
3.2 利用多媒体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3.3 打破课堂边界,开展实地考察
3.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提升
4.1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合作学习氛围
4.2 培养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4.3 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配合教材改编与资源整合的思考
5.1 对现行教材的精简与重新组织
5.2 利用多种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5.3 引入新兴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学地理人口变迁教学在目前仍有不足之处。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提升、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配合教材改编与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努力,我们有望实现中学地理人口变迁教学的全面提升,培养学生更广阔的地理视野与深度思考能力。
中国的人口教学反思
中国的人口教学反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中,人口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人口教学的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将以中国的人口教学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反思和探讨。
中国的人口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庞大,资源有限。
这就使得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条件优越,教学质量高,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则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设施落后等问题。
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教育公平,也制约了中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人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中国的人口教学普及率虽然很高,但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却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方面,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
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教育部门需要适应这一变化,将现代科技与教育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也需要创新。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解决中国人口教学面临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学校设施条件,提高师资力量,可以有效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关键。
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技能。
同时,也要通过制度创新,激励优秀教师,提高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品德修养。
同时,家庭教育也需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形成育人合力。
中国的人口教学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但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人教版高中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范文模板
人教版高中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优秀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图表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能力。
4. 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二、教学内容:1. 人口数量变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3. 统计图表在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中的应用4. 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2. 教学难点:统计图表在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 利用统计图表,分析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统计图表,引发学生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关注。
2. 讲解人口数量变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 讲解统计图表在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中的应用,教授如何阅读和解读统计图表。
5. 分析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6.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数量变化问题。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人口数量变化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人口数量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统计图表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对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特点和趋势的了解。
七、教学资源:1. 人口数量变化的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2. 统计图表制作软件(如Excel)。
人口教学反思教学反思5篇
人口教学反思教学反思5篇完成教学反思可以增强我们的教学科研意识,教学反思是老师们在日常教学结束后需要书写的一种文体,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人口教学反思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口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1《人口普查》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景,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一、知识迁移学生之前已经会认读万以内的数,可以迁移到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上来,所以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出示让这些数:2.23.203.2300,20XX, 30008,让学生读,学生都争先恐后的想起来读。
学生读后我趁热把这些数重组一下,如12530000,12520530000,125125125.56002505006等,问你们还能快速读出来吗?有的学生信心十足啊,有的学生确实感到吃力了,学生同桌思考有什么好办法?通过讨论:学生说出可以借助数位顺序表,先将数字写到数位表上再读。
结果同学们有了这次的成功非常兴奋。
在此,我将数位表擦去,提出:如果没有数位表,你有什么办法?有孩子提出将数位表写出来,再此进行引导,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借此引出分级,接着用同样的方法读下面的数,同学们都能顺利的读出来。
同学互说互读,这样学会读数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学会总结最后引导学生总结读数的方法,这节课我把重点放在读数方法的指导上,通过教学,引导孩子们总结方法,孩子们能够很好的总结出来:先分级,四位一级;再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每一级的读法与个级的读法相同,但要在末尾加上这一数级的计数单位。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读书的需要注意什么?孩子们也能说出:中间的0要读,末尾的0不读。
那么特意写出203000的零要读吗?孩子们通过读数发现第一个0是不读的,继续写出3002080,前面的2个0也是不读,引导孩子们认识: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的0或者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以读引写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读数还是显得很不熟练,个别学生尚没有掌握方法,影响读数的效率;读法的书写存在很大问题,如:12530000 读作:1百2十5万3千。
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1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人口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如人口增长、人口减少、自然增长率等。
2.原因分析:讲解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如生育政策、经济发展、医疗卫生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难点是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及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生动案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阅读教材,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2.交流分享: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以促进课堂互动。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给予指导性建议。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让学生判断以下关于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是否正确,以检验他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5.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通过以上教学设想,旨在提高学生对人口数量变化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
初中人口教案教学反思
初中人口教案教学反思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展示相关数据和图表,使学生对我国人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然而,在讲解人口增长的原因时,我没有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思考问题,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概念。
其次,我在教案中安排了一个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环节。
我原本打算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但因为在课堂上时间有限,我没有充分展开这个环节,导致学生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此外,我在教案中还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让学生探讨如何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我在课堂上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但并没有引导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使得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显得有些被动,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学生的反应。
我发现他们在听到一些枯燥的数据和概念时,表现出了一定的厌烦情绪。
这让我意识到,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进行以下改进:1. 在讲解人口增长原因时,不仅要介绍概念,还要引导学生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去分析问题,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2.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 在讨论环节,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4. 对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我要加大教学力度,让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5.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这次教学让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我相信,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我今后的教学会更加顺利,取得更好的成果。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备课时有两个困扰:第一,教材一开始讲了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之后在人口自然增长模式中也讲了时空差异,如果都讲,时间有限。
第二: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虽然是在课后活动中实现,但在全文中都有所穿插。
总体感觉这节课内容多,案例多,知识相互穿插,如果按课本顺序讲,势必会很乱,学生的知识体系无法建立。
于是我大胆地舍弃了书中所有案例,我是这样设计的:全节只使用一个案例,即调查学生们的爷辈,父辈,我辈的亲兄弟姐妹的人数,总结出相同规律,用数据进行分析:1.给出人口自然增长率概念,区别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
2.假设总人口变化不大,讨论思考从爷辈到父辈到我辈,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从而引出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3.思考从我辈到父辈到爷辈到祖先,出生率、死亡率如何变化?两者变化规律有何共同点,不同点?并转绘成图形。
4.由图形引出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及分类依据。
5.看图形思考,人类社会何时由原始型进入传统型,并分析原因。
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规律6.由图形思考,两类国家目前分别处于何种人口自然增长模式。
各自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政策如何制定?7.通过一个案例贯穿全文,内容紧凑,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此案例引入时学生兴趣高涨,但从转绘图形后的分析开始,学生积极性有所下降。
我想下次这样处理也许会好一点:图形由学生转绘好后,人口自然增长模式的时空差异,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由学生看书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另外人文地理的教学知识点往往散、碎、杂,用案例教学是一个好方法,但是,使用真实案例比虚拟案例更有挑战性,也更有意义对教师、对学生都是如此,以后我要努力尝试。
白铜钢。
高一地理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高一地理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这是高一地理从自然地理部分过渡到人文地理部分的一节课,在必修一中自然地理注重培养的是理科性思维,而必修二当中的人文地理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科学思维的培养。
因为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人口、聚落、城市、交通、经济等方面,所以对学生的知识面也相应要求比较高,但是这些要素在现实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现象,所以学生也大都表示感兴趣。
在教授人口数量变化这节课中,发现人口的自然增长概念落实的比较好,包括对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的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原因也基本能道说一二;但是就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在第二次大战后的人口空间变化差异上,学生很难去分析原因,比如: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高,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较好;学生受限于知识水平比较低,知识面较窄,很难去理解其中的原因,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在后几节课在其他班级授课中,特别地联系历史发展脉络简单给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简单概况。
第二部分,在第二课时的人口增长模式和转变的原因上,由于前面已对社会历史发展做了简单介绍,在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从作业上可以看出这一点。
但是就人口增长模式图以及一些人口数量统计图,包括人口金字塔结构图,学生表示不太理解,这部分的要求比较高,考查的是学生的数据提取和分析能力。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的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培养,这也是新课改对学生能力要求的考查内容之一。
高一地理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这是高一地理从自然地理部分过渡到人文地理部分的一节课,在必修一中自然地理注重培养的是理科性思维,而必修二当中的人文地理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科学思维的培养。
因为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人口、聚落、城市、交通、经济等方面,所以对学生的知识面也相应要求比较高,但是这些要素在现实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现象,所以学生也大都表示感兴趣。
人教版高中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范文模板
人教版高中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优秀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人口数据、预测人口趋势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人口政策及其调整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人口数量变化的概念和指标2.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3. 人口数量变化的数据分析与预测4. 我国人口政策及其调整5. 人口数量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影响因素、数据分析与预测方法,我国人口政策及其调整。
2. 教学难点:数据分析与预测方法的应用,人口政策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3. 运用数据统计法,让学生学会分析人口数据、预测人口趋势。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数据图表,引发学生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关注。
2. 讲解人口数量变化的概念和指标,让学生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基本情况。
3. 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人口政策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4. 运用数据分析与预测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人口数据、预测人口趋势。
5.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和趋势,讨论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6.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收集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数据,分析地区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2.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评价和讨论。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年来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2. 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对当地经济、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教学教材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地理必修Ⅱ(人教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高平一中毕向荣教学策略(一)外在教学资源运用: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曲线图、活动、案例等材料。
2、各种图片、资料课件。
(二)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1、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2、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利用讨论、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并进一步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3.通过案例教学,补充“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实例,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的习惯,并把知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探究活动自学讨论1、通过读“图1.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及“图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讨论完成读图思考题。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从类似人口增长曲线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图片来得出原因2、引导学生读“图1.4 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2)2000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培养学生通过演算归纳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地理统计图的分析方法3、通过读“图1.6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比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教学反思:人口的数量变化也是目前世界的热点问题,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讲过课后,回想一节课,下面我谈谈这节课后我的一些体会及想法。
本节课按照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选择和补充,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法上充分使用案例教学,课堂上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问题先进行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得出结论,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分析中国人口增长案例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负增长现象、80年代的生育小高峰等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人口的数量变化》学科领域:地理、人口学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年级水平:八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地图解读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 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难点:1. 人口数量变化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2. 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 利用地图、数据和实例,进行图文并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力。
3. 开展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地图、数据表格等教学材料。
3. 投影仪和白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的历史数据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数量变化的现象。
2. 学生分享对人口数量变化的了解和疑问。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PPT,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如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即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复习心得和疑问。
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PPT,了解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人口分布的教学重点与实践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人口分布的教学重点与实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口分布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既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们了解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人口分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本文将对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口分布的教学重点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实践方法和建议。
一、教学重点人口分布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基本概念、人口与经济、人口与城市化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重点。
1. 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基本概念首先,要确立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基本概念,包括总人口、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含义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
通过讲解基本概念,能够让学生对人口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 人口与经济其次,要重点讲解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通过分析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使学生了解到人口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异,并通过思考探究背后的原因。
3. 人口与城市化此外,人口与城市化也是人口分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城市化的概念和进程,讲解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
通过对城市化进程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农村城市化等问题,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二、实践方法和建议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人口分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实践方法和建议。
1. 研究案例分析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口分布案例,例如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可以利用统计数据、地图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2. 实地考察和调研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例如参观人口密集的城市或人口稀少的农村地区。
通过实地观察和采访,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人口分布的现实情况,增加对人口分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3. 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人口分布相关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人口的数量变化)的第—课时主要内容有: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
备课时有两个困扰:第—,我是按原来那样给同学们面面俱到的按照课本讲还是民主课堂小组探究以学生为主?哪个课堂效率更高,学生更易接受呢?第二,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虽在课后活动中完成,但在全文中都有所穿插。
总感觉这节课内容多,案例多,知识相互穿插,如果按照课本顺序讲,势必乱套,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于是我大胆取舍了书中活动。
我是这样设计的:1、人口的自然增长先让同学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数这几个概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紧接着学生探究P3活动题得出结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
2、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增长合作探究:同学们阅读课本图1.2,思考课本“读图思考〞的三个问题。
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同学间相互商量。
最后填表归纳。
结合课本的读图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快慢及推断依据。
培养学生读地理坐标图的能力,如何从中猎取信息:〔1〕认清坐标表示的变量;〔2〕图形的变化特征:曲线坡度大小陡缓程度的含义;〔3〕思考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不断增长3、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学生读P3“图1.4 1950—2022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思考以下问题〔1〕2022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2〕2022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3〕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大到小的排序是?〔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5〕按照经济开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6〕欧、北美、大洋洲的兴旺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通过两个活动贯穿全文,内容紧凑,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学反思
反思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完成四幅图的教学。
第一幅图,是图1-1-2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
本图首先要让学生读出人口增长的特点:一是人口不断增长,二是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接着引导学生将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分成三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及原因。
第二幅图,是图1-1-4人口增长模式图。
本图首先让学生读出三条线的不同含义,尤其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不同,另外,粗心的学生可能将总人口变化趋势错读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所以也要特别指出,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图中能否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
接下来,引导学生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为每个阶段命名,并思考为什么此阶段出生率(或死亡率)发生变化,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进一步了解不同阶段的典型国家或地区。
第三幅图,是图1-1-5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图的阅读方法(横轴、纵轴)以及含义(年龄、性别结构),接下去引导学生观察从第二阶段到第四阶段塔基和塔顶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的变化,最终提问这样的变化会导致什么样的人口问题发生,并由此导入第四幅图的学习。
第四幅图是图1-1-6 2001年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图,通过本图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并进一步探究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
按照以上思路,教学实施比较顺利,但在批阅作业时发现,依然有大部分学生将我国的人口增长阶段错答为第三阶段,一方面说明课堂组织教学需要加强,学生听课的质量需要提高,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两点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注意。
反思二: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学反思本周开始了《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围绕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究人地之间的关系,树立一个正确的地理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地理素养和忧患意识。
首先,从人口入手,世界人口在不断地增长,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早期(古代)、工业革命之后、二战之后,每个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各不相同,讲解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插图和表格,分析相关数据,从而发现古代人口增长呈缓慢、近代呈快速、现代呈爆炸性增长等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增加其人口忧患意识。
1.1《人口的数量变化》精品导学案含教学反思设计说课稿案例人教版2017版必修2地理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三个新特征。
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
高龄化进一步加速。
到2015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 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
空巢化进一步加速。
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 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
思考: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哪些问题?答案:点拨: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孤寂等问题。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因素:________和死亡率。
2.特点(1)不同 时期⎩⎪⎨⎪⎧总趋势: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 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 时期原因: 和 等方面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2)地区 差异⎩⎪⎪⎨⎪⎪⎧特点:地区上是 的表现⎩⎪⎨⎪⎧ 发达国家(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 ,人口增长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读教材图1.4“1950~2005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可获得以下信息:(1)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数量,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少;(2)非洲人口增长最快,欧洲人口增长最慢;(3)世界人口数量增长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图中①________;②________;自然增长率。
(22.(1)过程:______型→______型→______型。
(2) 空间差异⎩⎪⎨⎪⎧发达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进入 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 型向型的转变全世界:由 型向 型的过渡阶段中国:目前已基本进入 型读教材图1.6“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可获得以下信息:(1)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为自然增长率。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含教后反思
4.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PPT,内容包括: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主要原因、各国政策及应对措施等。要求学生展示时,能结合PPT内容进行讲解。
-培养学生对人口问,认识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使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人口变化的动态图,引发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通过真实案例,如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变迁,让学生感受到人口问题就在身边。
2.分层次教学,注重个体差异: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如何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并作出合理解释。
2.过程与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实践活动中,如何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调查相结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我国和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介绍我国人口政策的发展历程,以及政策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原因。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图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1.结合课堂所学的计算方法,选取一个感兴趣的地区,收集该地区近几年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数据,并进行分析。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分析报告,内容包括: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原因及可能的影响。
2.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并分析自己所在社区的人口分布情况。要求学生拍摄相关照片或绘制地图,并撰写一份观察报告,阐述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口数量变化反思
人口数量变化:然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
1、 人口数量变化是由于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从世界来说是自然增长影响因
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 出生率的影响因素:生产力水平、受教育水平、生育观念、福利制度、国家政策、
文化观念和宗教。
② 死亡率的影响因素:生产力水平、经济水平、医疗水平、环境、战争。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判断: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若低于1%则属于低值
据经济发展状况(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人口金字塔图 人口增长模式
扩张型(年轻型) 静止型(成年型) 特征:下宽上窄,呈真正
特征:各年龄组人口 的金字塔形。
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 问题:少年儿童人口比 塔形
重大,教育、医疗等问 问题:就业压力大 题突出。
特征:底部收缩,上部变宽
问题:人口老龄化,赡养老人负担加重,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图表判读:人口坐标统计图的判读
角坐标
统计图
人口三角坐标统计图1、变化趋势是一致。
2、“右增左平”或“左增右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2.理解人口数量的增长与减少的原因和过程,并能够用图表表示;3.了解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历史和现状;4.掌握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社会的关系。
能力目标1.具备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人口数量变化相关信息的能力;2.能够利用地图、图表等进行信息表达、分析和比较的能力;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形成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2.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关注中国的人口发展形势;3.提高学生对人类发展趋势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2.人口数量变化的历史和现状;3.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1.掌握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和过程;2.理解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社会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1.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2.人口数量变化的历史和现状;3.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举例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掌握知识点;2.组织讨论法:通过组织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3.图表分析法:通过利用地图、图表等进行信息表达、分析和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课前布置让学生在课前自学相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导入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问题一:中国有多少人口?问题二: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分别是多少?问题三:你认为人口变化有哪些因素影响?2. 讲授在学生已经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情况下,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口总体数量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
例如: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对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3. 组织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或多个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梅州市五华县安流中学李振超【课标要求】1. 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人口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
2. 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
3. 学生要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
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到了50亿。
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人口问题更深远的关注,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决定从1988年起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通过这两幅图片,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展示图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来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是因为,他们的降临人世,标志着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已经分别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和13亿,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Ⅱ(人教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
高平一中毕向荣
教学策略
(一)外在教学资源运用: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曲线图、活动、案例等材料。
2、各种图片、资料课件。
(二)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1、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利用讨论、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并进一步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补充“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实例,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的习惯,并把知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自学讨论
1、通过读“图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及“图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讨论完成读图思考题。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从类似人口增长曲线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图片来得出原因
2、引导学生读“图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2)2000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培养学生通过演算归纳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地理统计图的分析方法
3、通过读“图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比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教学反思:
人口的数量变化也是目前世界的热点问题,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讲过课后,回想一节课,下面我谈谈这节课后我的一些体会及想法。
本节课按照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选择和补充,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法上充分使用案例教学,课堂上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问题先进行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得出结论,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分析中国人口增长案例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负增长现象、80年代的生育小高峰等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
如分析完案例后再回到教材看一下芬兰这一案例,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