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
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经济学和社会学是两门互相依存的学科,它们共同研究社会现象,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经济学主要关注经济活动,而社会学则更加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
两者的交叉点在于它们都关注了人类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生产和消费资源。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下生产和分配有限的资源。
它关注的是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如何做出决策,以最大化其财富和福利,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效率和公正。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市场,解释价格变化和生产和消费的行为,从而得出经济体系的规律和趋势。
社会学则更加关注人类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生活、互动和构建社会。
它关注的是社会结构、组织和文化,以及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社会结构、群体行为和文化价值观,解释人类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行为和决策,从而得出社会的规律和趋势。
虽然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但它们都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它们共同关注人类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下生产和消费资源。
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结果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例如,社会学家的研究结果可以影响经济学家对市场的研究,而经济学家的研究结果也可以影响社会学家对社会变革的研究。
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点还包括社会福利政策、公共选择、社会不平等、社会资本、社会责任等。
这些问题需要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共同研究,以期找到最优解决方案,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经济学和社会学是两门相互依存的学科。
它们共同研究人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生产和消费资源的行为和决策,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解释社会的规律和趋势。
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点还包括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共同研究,以期找到最优解决方案,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经济社会学课件详尽版(依据周长城老师教材)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经济社会学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及学术思想❖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1、名称由来经济学: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前提:资源的稀缺性对象:理性选择行为。
经济人假设(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目标: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社会学:是从整体出发,通过和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包括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人口变动、民族、城市、乡村、社区、婚姻、家庭与性、信仰与宗教、现代化等领域。
社会学经济学经济学:个体、理性、利益社会学:整体、感性、责任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2、定义什么是经济社会学:斯梅尔塞:狭义: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
广义:在狭义的理解的基础上,还包括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经济发展以及与经济有关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许多方面。
➢斯廷施凯姆:经济社会学是通过审查制度的类型和社会谋求生计的技术限制把经济力量的巨大运动和个人行为连接在一起的。
➢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
➢汪和建:经济社会学是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和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发展历史一、学术思想渊源❖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一、阿弗里德·马歇尔❖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英国着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
经济社会学课件
• 毛利人的“昊”:来源与群体 • 3、斯金纳个体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 (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内容 • 1、成功命题 • 2、刺激命题 • 3、价值命题 • 4、剥夺——满足命题 • 5、攻击——赞同命题 • 6、理性命题
• (三)霍曼斯交换理论的缺陷 • 1、心理还原主义 • 2、将人与动物的行为反应方式等同 • 3、把人的行为都看成理性行为 • 4、过于强调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
• 2、新古典综合学派 • 1948年(美)萨缪尔逊《经济学》
• 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同凯恩斯 的宏观经济理论及分析方法综合在一起,对凯恩斯经 济学说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 3、货币主义学派 • 1976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米尔顿 •弗里德曼
• 经济不稳定是由于货币供求出了问题,只要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实行货币自由放任制度,就不会产生经济 危机。政府的最佳选择是稳定货币的供应量,使货币 的增长率等同与经济的增长率。
• (三)理性选择理论的三个特征 • 1、方法论追求个体主义 • 2、行动者力求实现最优化 • 3、个人自身利益最大化基础上能够实现社会的优化,
即达到帕累托最优化
• 帕雷托最优的定义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 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 境变好。
• 帕雷托改进的定义是: 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 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取巧、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第二节 社会学及其发展
•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人与社会的关系 • 二、社会学的发展 •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 • 孔德、斯宾赛、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 •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 • 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考试重点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一、名词解释1个体主义方法论:是指从个人行动,即以个人的目的和偏好出发研究某种行动模式及其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现象。
2集体主义方法论:是指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社会经济体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它是一种从宏观向微观的路径。
3新经济社会学:主要指那些采用网络理论,组织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
4旧经济社会学:主要指工业社会学和帕森斯、斯梅尔瑟等人关于经济和社会的观点以及劳动社会学。
5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6弱关系: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7交换的各类型(1)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经济交换:当事人各方相互换取为他人所拥有的各种所有物的行为。
社会交换:指那些期待他人能够做报答性回应且他人一般也能做出报答性回应的互动行为。
(2)互惠交换、再分配交换与市场交换互惠交换:以社会义务为交换基础,以非物质性回报和非盈利为目的的交换形态。
再分配交换:指处于下层的生产者“自下而上”的向首领或政府交纳一定数额的物品或劳动,处于社会中心的首领或政府“自上而下”的以施恩的方式向下层民众分配一定的“赏赐”的交换类型。
市场交换:指以物品和劳务的供求关系为基础,以盈利为目标的交换形态。
(3)生产性、协商性、互惠性与普遍性交换生产性交换:即协调各部分力量或联合资源以产生一个共同的福利,生产性交换的基本类型是合作关系。
协作性交换:即协调产生明确的合同或交易的条件,协商性交换强调权利与责任的对等及契约的明确性。
互惠性交换:即长期的、连续的且通常是默许的利益赠与。
普遍性交换:即对某一行动者或网络和集体成员提供单边利益而从其他个人或多人处获取回报。
(4)利他型、利己型、合作型和冲突型交换利他型交换:指交换双方皆以满足对方的利益为目的。
利己型交换:指交换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对方的利益。
经济社会学整理资料
经济社会学复习知识点→什么是经济社会学?答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型,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关的复杂行为(斯梅尔瑟1987)本课程认为: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经济体系以及其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经济社会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理查德·斯威德伯格从社会学的角度把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韦伯、迪尔凯姆、齐美尔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帕森斯、斯梅尔塞、波兰尼(1)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经济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有关经济社会学问题。
(2)从理论的角度探讨经济学和社会学作为两门学科的异同(3)从社会系统角度考察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关系(4)从经济过程角度分析经济过程的各个环节(5)从经济变迁与社会变迁角度研究两者的关系。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怀特、格兰诺维特、扎利泽→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3、坚持调查研究与科学分析相结合→经济学和社会学方法论的异同1、相关变量2、自变量3、变量间的关系4、假定的重要性→新经济社会学:主要指那些采用网络理论、组织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
与此相对,在此之前的经济社会学被称为“旧”经济社会学,主要指工业社会学和帕森斯、斯梅尔塞等人关于经济和社会的观点。
→新经济社会学诞生标志: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1985年,《美国社会学杂志》,同年,美国社会学会提出了“新经济社会学”名称→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概念1、嵌入(embeddedness)嵌入的类型:关系的嵌入:与行动者亲近的关系结构的嵌入:与行动者较远的关系2、经济的社会建构弱关系与你关系亲密(强关系)的人都分享着同质的、有限的信息资源。
因此对你的帮助很小;相反,你偶尔认识的人(弱关系)拥有着更远的、更多样化的信息源,也许对找工作更有用完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于教科书中,理性的求职观念在人们真实的求职过程中并没有派上多大用场→低度社会化:生产、分配与消费行为完全不受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影响→过度社会化:只看到了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制约,而忽略了个人行动的自主意识,一旦个人的族群属性确定了,则该族群对他的社会化就使其不折不扣地表达出该族群的品味,人只是被社会结构决定的傀儡,仅仅有“社会牢笼”内的自由。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关系嵌入:指经济行动、经济产出和经济制度受行动者个人关系的影响。
2.结构嵌入:指经济行动、经济产出和经济制度受整个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
3.结构洞:在社会网络中存在两种状态,其中一种是处于网络中的个体(个人或组织)与其他任何一个个体都存在着联系;另一种,网络中的个体仅与部分个体存在直接联系,而与其他个体都不存在直接联系。
在第二形态中,整个网络中就出现了某些个体与另外一些个体联系断裂的现象,就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一样,这就是结构洞。
4.经济行为的社会构建:经济本身是嵌入由习俗、社会规范、社区和家庭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制度中;因此,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将社会制度与结构因素更充分的纳入变迁的因果解释,而不是像国家中心分析法那样优先从政治领域找原因5.有限理性: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安全;第二,个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6.价值理性: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解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价值理性仅看重行为本身的价值,甚至不计较手段和后果。
7.工具理性: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他人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
工具理性的人不是看重所选行为本身的价值,而是看重所选行为能否作为达到目的之有效手段。
8.权力距离:是在一定等级制度情形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序,以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
9.社会资本(普特南):是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
(林南):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
《经济社会学》复习纲要
《经济社会学》复习纲要1.经济社会学的名称1)经济社会学的英文名是economic sociology.最早把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记录在册的是涂尔干于1896年创办的法国《社会学年鉴》, 将社会学划分为七个学科分支: 普通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和道德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和美学社会学。
2)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经济社会学”的使用频率开始逐渐增加, 格兰诺维特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中。
2.学科定义1)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以1956年帕森斯和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一书为标志。
2)斯梅尔瑟在为《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写“经济与社会”词条时, 将经济社会学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层次, 分别对应于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来研究3)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 对应于研究对象在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上的分别, 可划分为微观经济社会学、中观经济社会学和宏观经济社会学。
4)三个核心主题: A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形式B经济行动是在社会中定位的C经济社会是社会建构3.新制度经济学(1)周长城在《经济社会学》一书中重新划分了经济社会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890—1930;第二阶段: 20世纪50年代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2)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新经济社会学的出现(嵌入性、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理性选择理论等)。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 交易成本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过程中, 没有被易主而损耗掉的成本, 譬如讨价还价花去的精力与时间, 为防止受骗而采取的保险措施等, 这些举动花费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 因为其范围涵盖太广泛, 至今具体的定义仍有很多说法。
(3)冈纳•缪尔达尔——“新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 提出经济学者分析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时不宜将该国的历史源流、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活动水平、社会阶层与社会组织等各项非经济因素视为孤立变数, 而应将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列入考虑之后再行研究才有意义;他还提出“社会过程理论”, 认为经济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是社会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是科技进步及其诱发的文化、社会与经济等因素所共同孕育而成。
经济社会学研究领域及其研究问题
经济社会学研究领域及其研究问题经济社会学是以经济为核心,依托于社会、政治、文化等相互交织的领域,涉及的问题面广,研究水平高。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经济社会学研究领域及其研究问题。
一、经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经济社会学研究领域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范畴,因此经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1、经济制度和转型问题: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等不同的经济制度,探讨经济转型对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社会等领域的影响。
2、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问题:关注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发展的因素、模式和策略。
3、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问题:探讨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和局限性。
4、公司和企业组织问题:研究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行为、企业发展等问题,以及全球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5、社会和劳动力市场问题:包括劳动力就业状况、薪资、职业规划、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6、家庭、教育和社会关系问题:探讨家庭结构、教育等社会领域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经济社会学的研究问题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经济社会学涉及的研究问题也是非常广泛的,今天我们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经济社会学的研究问题。
1、经济自由化与国家治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自由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经济自由化对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自由化的过程中,许多国家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高失业率、国产企业被国外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等。
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国家治理的关注。
因此,经济社会学的研究问题也应包括国家治理。
2、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一些产业随时会被替代。
因此,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3、收入分配问题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收入分配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经济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总论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核心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干《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1、[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
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而社会上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行的,于是又产生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首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
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
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二)经济社会学的先驱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Swedberg:“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都涉猎经济社会学,并对其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济社会学理论
经济社会学理论
经济社会学:
1.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及其与社会关系及民主社会政治
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这种学科实践中将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及
政治学的理论及方法整合起来。
它有助于揭示出现代社会经济状况的
基本规律,以及经济社会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暗含关系。
2.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社会学大多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要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有很多种,及可以分为实地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和人际调查法等。
它们都具有比
较自然语言描述和理解能力和详细观察能力的特点,有利于帮助研究
者更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从而更有效地捕捉经济社会变
迁中的众多暗含关系。
3.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框架
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可以分为构成性理论、控制性理论和赋权性理论。
构成性理论以经济行为的社会因素(如家庭、职业、社会等)为归因源,关注如何通过社会来指导经济行为;控制性理论着眼于社会结构
中不同动态因素,考察社会资源如何影响经济行为;赋权性理论侧重
于个人经济权利及其对社会和经济变革的作用。
4.经济社会学的当代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变革的深入,经济社会学也在发展变得愈发复杂多样化,一系列新的理论及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正在形成。
其中包括全球
化视角、可持续发展视角、经济空间视角和文化视角等。
同时,多种
社会研究范式及技术也在进行着不断深化及完善,这将为社会经济研
究带来更丰富及有力的数据与证据。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名词解释经济社会学:以包括生产、交换、休闲、消费等相关经济现象在内的社会组织过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
理性选择理论:即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理论,行动者趋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
社会网:行动者与行动者之间互动所形成的整体结构。
资源:行动者为了达到他们的目标去寻求的能够帮助或支持他们的事物。
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
市场:用货币交换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某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广义的包括有形,无形市场。
市场主体: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自然人、法人、机构。
完全竞争市场:竞争最极端的市场称为完全竞争市场,又叫作纯粹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
(条件)A有数量激多的小规模买者和卖者B产品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买方对卖方没有特别选择C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D买者和卖者完全掌握产品价格和信息完全垄断市场:是一种与完全竞争市场相对立的极端形式的市场类型。
完全垄断市场也叫做纯粹垄断市场,一般简称垄断市场。
就是指只有唯一一个供给者的市场类型。
(假设条件)A卖方只有一个企业,买方有多个B新企业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不能进入这一市场C没有相近的替代品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指这样一些市场:完全竞争不能保持,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或供给)曲线。
A卖者数目很多,彼此之间存在竞争B进入和退出该行业较容易C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别D交易双方能得到较充分信息寡头垄断市场:是介于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比较现实的混合市场,是指少数几个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这几个企业被称为寡头企业。
路径依赖理论: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最有效率的技术不一定会胜出,一个初期的制度一旦被选择很难改变。
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不同偏好,利益及政治力量的制度变迁主体谈判协调的过程。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课件详尽版(依据周长城老师教材)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经济社会学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及学术思想❖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1、名称由来经济学: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前提:资源的稀缺性对象:理性选择行为。
经济人假设(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目标: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包括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人口变动、民族、城市、乡村、社区、婚姻、家庭与性、信仰与宗教、现代化等领域。
社会学?经济学经济学:个体、理性、利益社会学:整体、感性、责任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2、定义什么是经济社会学:斯梅尔塞:狭义: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
广义:在狭义的理解的基础上,还包括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经济发展以及与经济有关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许多方面。
➢斯廷施凯姆:经济社会学是通过审查制度的类型和社会谋求生计的技术限制把经济力量的巨大运动和个人行为连接在一起的。
➢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
➢汪和建:经济社会学是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和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发展历史一、学术思想渊源❖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一、阿弗里德·马歇尔❖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英国着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
经济社会学三条基本原理
经济社会学三条基本原理经济社会学是研究经济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经济社会学中,有三条基本原理,分别是价值原理、效率原理和公平原理。
这三条原理构成了经济社会学的基础,对于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价值原理价值原理是经济社会学的核心原理之一,它涉及到价值的产生、传递和分配。
价值是人们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和满足程度的衡量标准,是市场交换的基础。
价值原理认为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即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值。
在市场经济中,价值的形成受到供求关系、生产成本、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供给增加会导致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下降,需求增加会推动价值上升。
生产成本的变化也会影响价值的形成,成本上升会导致价值上升,成本下降则会导致价值下降。
消费者的偏好也对价值产生影响,如果某种商品或服务受到消费者追捧,那么它的价值会相应提高。
二、效率原理效率原理是经济社会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产的效率。
在经济社会学中,效率是指在给定资源下生产最大产出的能力。
效率原理认为,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需要优化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
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生产过程的优化等都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而资源的最佳配置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市场的竞争和价格机制可以促使资源向效率较高的领域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三、公平原理公平原理是经济社会学的第三个基本原理,它强调资源和财富的公正分配。
在经济社会学中,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合理的资源和财富,并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经济活动。
公平原理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基于公正的资源分配和社会公平。
为了实现资源和财富的公正分配,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税收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提供基本的福利保障,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税收制度可以通过税收的调节和再分配,实现资源和财富的公平分配。
经济社会学的三条基本原理
经济社会学的三条基本原理引言经济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科学,其基本原理由三条核心理论构成。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三条基本原理,并分析它们对于理解经济社会学的重要性。
自利性原理自利性原理是经济社会学的基石之一。
它指出人类在经济活动中通常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个原理是基于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理论,他认为个体的自私行为可以导向整体的利益。
自利性原理意味着人们在作出决策时会考虑个人利益,并根据个人利益来选择行动。
自利性原理对经济社会学的研究非常重要。
它解释了为什么个人会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什么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可以平衡,以及为什么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分配资源。
自利性原理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参与合作,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利益。
社会交往原理社会交往原理是经济社会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强调了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通过社会交往来生存和繁衍。
社会交往原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社会关系在经济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交往原理对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相互合作,为什么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交往原理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社会网络对于个人的经济成功至关重要,以及为什么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存在关联。
制度影响原理制度影响原理是经济社会学的第三条基本原理。
它强调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制度是一套规范和机制,它们在社会中起着调节和引导经济活动的作用。
制度影响原理认为制度可以通过塑造个体的行为和影响市场机制来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
制度影响原理对于经济社会学的研究非常重要。
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为什么不同制度环境下的经济绩效不同。
制度影响原理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评估不同政策和制度改革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结论经济社会学的三条基本原理,即自利性原理、社会交往原理和制度影响原理对于理解和解释经济社会现象具有重要作用。
自利性原理解释了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社会交往原理强调了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制度影响原理强调了制度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简介经济社会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经济制度、市场机制、社会等级、文化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探讨经济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经济的影响,是一门富有深刻意义的学科。
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经济能够塑造社会,社会也能影响经济。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个体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还塑造了社会的结构和文化。
同时,社会也通过规范、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着经济活动的进行和发展。
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经济社会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制度:探讨不同经济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比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经济体制的优缺点及其对社会的塑造作用。
2.市场机制:研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分析市场机制如何影响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公平。
3.社会等级:关注社会阶层和阶级对经济的影响,研究不同社会等级之间的经济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4.文化与经济:探讨文化价值观念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模式。
经济社会学的应用经济社会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政府机构、企业及社会组织更好地理解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导政策制定和经济管理。
通过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总结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着眼于经济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深入探讨了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联。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将会不断深化,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以上是对经济社会学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引发更多人对这一学科领域的关注与研究。
经济社会学课程简介
经济社会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经济社会学
英文名称:Economic Sociology
课程编号:12600205j
总学分:3学分
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48学时实践学时:0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开课学院:文法学院
课程内容简介
1、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作用: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许多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进行了分析和阐释,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范式。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方法,激发学生对相关研究问题和研究视角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呈多学科交叉的发展特点,拓展专业知识面,培养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层面,对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社会资本、市场转型的社会学研究、交换行为与消费、劳资关系、经济组织、企业家精神和经济与文化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论述。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教材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经济社会学》,主编
周长城,2011.8
主要参考书:1、沈秋明:经济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7。
2、汪和建:经济社会学——迈向新综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谈谈对经济社会学的理解
1、谈谈对经济社会学的理解。
(经济社会学(也称经济与社会)(顾名思义,指的是经济的社会学研究),是采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1、其学科定义: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对应于研究对象在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上的分别,可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经济社会学。
2、理论体系和主要研究内容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尚无定论,有人将它概括为主要由经济行动论、社会经济结构论、社会经济变迁论、社会经济战略论组成。
经济行动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它的主体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行动所追求的目标并非获得最大利润,而是多层次需求的满足。
3、学科发展历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1)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韦伯、迪尔凯姆和齐美尔为代表;(2)20世纪50年代,以帕森斯、斯梅尔瑟和波兰尼为代表;(3)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阶段被称为新经济社会学时期,代表人物有怀特、格兰诺维特和扎利泽等人。
4、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马歇尔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1)人的偏好(需求)是如何产生的马歇尔非常关注偏好是如何形成的问题,而通常经济学家总是把其看作为事先已经给定的要素。
马歇尔指出,活动(生产)产生偏好(需求、需要或消费),由此将生产和消费结合在一起。
(2)(消费)行为理论按当时主流经济学观点,一个人的行动不受其他行动者行动的干扰(即个人的行动是完全原子化的)。
马歇尔却认为,人的行为在多数情形下是基于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动的认识。
(3)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马歇尔认为生产要素除了我们通常所熟悉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者外,组织(企业家组织生产的能力)可以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
马歇尔最先把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并强调了它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社会学着眼于受物质和精神利益驱动,并指向其他人的行为的行动(社会行动)。
经济社会学则集中于经济社会行动——即,主要受物质利益驱动,以效用为目标,并且将其他行动者考虑在内的行动(如生产上以其他人的未来需求作为其行动指向则其行动必定是社会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简介一、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一门既和经济学有联系又和社会学分不开的交叉学科,在当今的社会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将结合大量经典的实证研究范例,向学生分别介绍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对于生产要素、经济过程、经济组织等的不同分析,帮助同学逐渐确立一个新的、更全面的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引导学生从这个视角来分析经济生活,并关注社会生活的经济分析。
本课程还将探讨当代社会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向同学介绍新经济社会学中重要的网络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初步了解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交叉领域中发展着的重要学术流派及其特点,获得经济社会学的基本知识。
另一方面,本课程还将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社会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能够更全面、深入地分析身边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使学生对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授课教师:董研,讲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授课对象:社会学专业本科生三、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四、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授课形式:教师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与课下阅读平时成绩10%:依平时出勤、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定。
期中考试30%:课程论文一篇。
要求选题恰当、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格式正确、语言流畅。
期末考试60%:闭卷笔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经济社会学理论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周长城:《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书:1.朱国宏主编:《经济社会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理查德·斯维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远方出版社,19985.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56.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9.理查德·斯维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310.斯梅尔瑟:《经济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911.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一章经济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发展(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学的发展脉络。
重点是经济学对社会的研究和社会学对经济研究的异同;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学科分工及其比较一、经济学及其学科发展史二、社会学及其学科发展史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理论发展史略一、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二、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三、作为一门学科的经济社会学的发展第二章经济社会学及其研究(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知道经济社会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掌握新经济社会学的特点。
难点是理解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和主要研究领域。
第一节经济社会学的概念一、经济社会学的概念二、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三、新经济社会学第二节各国经济社会学的研究状况一、当代美国经济社会学二、当代欧洲经济社会学三、中国经济社会学恢复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第三章资本(3学时)本章要求学生知道资本的几种形式;理解社会资本的概念与特点。
重点是理解社会资本的定义、特征及表现形式;社会资本的基本理论观点。
难点是灵活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第一节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资本一、资本概念的形成二、物质资本三、人力资本四、资本的经济属性第二节经济生活中的社会资本一、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及意义二、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三、社会资本的特征四、社会资本概念的局限性课内实践(1学时):讨论分析中国经济现象中的“社会资本”问题。
第四章网络(4学时)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社会网的相关理论;知道新经济社会学对劳动力流动的研究。
重点是掌握劳动力市场理论以及对于劳动力流动的分析。
难点是掌握社会网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社会网研究的发展第二节社会网研究的基本概念一、社会网的定义二、社会网的要素三、社会网理论四、社会网研究方法第三节劳动力劳动中的网络现象一、劳动力外部市场的流动二、劳动力内部市场的流动三、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四、当代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课内实践(1学时):应用劳动力流动理论分析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劳动力流动问题。
第五章市场(5学时)本章要求学生知道市场的基本概念;了解经济学和社会学对市场的研究;掌握市场转型的社会学研究。
重点在于掌握并理解学者们对于市场转型,尤其是中国市场转型的研究。
第一节市场的基本概念一、市场现象二、市场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经济学理论中的市场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市场二、边际主义学派的市场三、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四、凯恩斯对市场定律的批判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市场理论第三节社会学理论中的市场一、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市场二、市场社会学研究的复兴三、当代社会学的市场研究第四节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分析一、市场转型研究的渊源二、研究社会主义的基本范式三、市场转型的社会学研究第六章交换(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理解交换行为的含义及类型;了解不同视野中的交换行为研究。
重点是分析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异同。
难点是交换行为研究的应用。
第一节经济学视野里的交换一、斯密经济理论中的交换二、经济学家对交换的解释三、新政治经济学对交换概念的扩展第二节社会学视野中的交换一、经典社会学家的交换理论二、当代社会学家的交换理论第三节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关系一、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区别二、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联系第七章分配(3学时)本章要求学生知道经济分配与再分配的含义与基本机制;理解经济分配的社会后果。
重点在于全面分析、认识经济分配的社会后果。
第一节经济分配与再分配一、经济分配与再分配的含义二、经济流量、存量与经济分配第二节经济分配机制一、要素间分配二、个人间分配三、国家间分配第三节经济再分配一、经济再分配的理论模型二、政府的经济再分配第四节经济分配与再分配的社会后果一、洛伦茨曲线二、经济分配的社会后果三、经济再分配的社会后果四、公平与效率课内实践(1学时):讨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第八章消费(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知道消费行为的含义与类型;了解经济学对消费行为的研究和社会学对经济行为的研究。
重点是分析社会文化情境中的消费行为。
第一节消费行为的经济分析一、消费的含义和类型二、经济学对消费行为的研究第二节经济行为的社会学研究一、消费经济理论的缺陷二、消费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三、消费行为的社会分析第九章企业(5学时)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理论;学会使用现代企业理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问题;知道企业中的社会因素。
重点是现代企业理论。
难点是了解并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企业在现代的发展一、古典企业与现代企业二、现代企业的出现与发展第二节企业理论一、企业理论的演变二、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第三节非正式组织:企业的社会因素一、企业间的社会关系网络二、企业内部的社会关系网络第四节、现代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第十章经济与文化(2学时)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社会学对于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典分析。
重点与难点是分析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文化现象一、经济学视野中的文化二、文化的一般含义第二节文化与经济发展一、19世纪早期美国的经济文化二、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经济文化与现代化四、现代社会学中的文化和经济课内实践(1学时):结合实例说明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
期末复习与答疑(2学时)二、学时分配课程讲授与随堂讨论:30学时(具体安排见各章)教学实践:4学时课程总结与答疑:2学时总计:36学时三、实践教学环节1.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与要求每次课均进行课堂简短讨论。
在整个学期中安排4次专题讨论会,列入教学计划。
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并撰写发言提纲,发言要求逻辑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论证充分。
要求学生学会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从中找漏洞,进行反驳或补充。
2.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结合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经济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践课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研究能力。
3.检查方式讨论部分,既检查学生发言稿的准备情况,又考查其发言的水平,包括论点、思路、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等,最后由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