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凝血途径(common pathway):
是指因子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包括因子Ⅹ、Ⅴ、Ⅱ、Ⅰ、 ⅩⅢ、Ca2+之间的相互作用。
内外凝血途径并非截然无关而是互有联系,可以相互促进。Ⅻa、 Ⅸa 可促使因子Ⅶ活化;Ⅶa-Ca2+-Ⅲ复合物也能直接激活因子Ⅸ。
内源途径负电启, 顺序激活有规律, 外途简短最神奇,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一)方法学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 凝血因子的一 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 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 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 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 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 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全自动凝血仪测定方法: 凝固法(PT,APTT,Fbg,TT等) 发色底物法(AT-III,蛋白C,Plg等) 免疫比浊法(D-Dimer,FDP等)
APTT
延长
PT
TT
Fg异常、循环中 抗凝物质增多 少见
因子VIII、IX、XI活 因子II、V、VII、X、 性减低 Fg活性减低 高凝状态 高凝状态
(三)PT的临床意义
① ② ③
④ ⑤
延长: 1.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2.肝脏疾病:外源凝血因子主要在肝脏合成。 3.维生素K缺乏症:胆石症、胆道肿瘤、慢性肠炎、偏食、新生儿 以及长期应用抗生素患者因吸收或合成VK障碍导致肝脏合成异常凝 血酶原7.9.10因子。 4.血循环中有肝素.FDP, DIC,原发性纤溶症 5.用于香豆素类等口服抗凝剂的监测,维持在PT参考值的2倍左右, INR在2.0~3.0为宜。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 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缩短: 先天性因子V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抗 凝 血 系 统
蛋白C系统
凝血酶 血栓调节蛋白
体 液 抗 凝
PF3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阻 止 血 栓 形 成
蛋白Z和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物
ca2+、 磷脂
什么是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蛋白质组分。它的生理作用是, 在血管出血时被激活,和血小板粘连在一起并且补塞血管上的漏口。 这个过程被称为凝血。它们部分由肝生成。可以为香豆素所抑制。 为统一命名,世界卫生组织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马数字编号, 有凝血因子Ⅰ,Ⅱ,Ⅲ,Ⅳ,Ⅴ,Ⅶ,Ⅷ,Ⅸ,Ⅹ,Ⅺ,Ⅻ,Ⅻi等。
(二)参考范围:14-21s (三)临床意义:
① 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 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二)参考值及报告方式:
PT:直接报告患者及正常对照的PT秒数。参考值为11~14s,超过正常3s 为异常。 PTR:报告凝血酶原时间比值比值(PTR)。PTR=受检值/正常值。 PA:百分活动度:由PT的标准曲线(凝血时间 vs百分活动度)读取。 浓度或者活性百分比 (对数) PA为PT的相对值指标,其临床意义基本同PT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 PTRISI ISI值为国际敏感度指数,由试剂厂商提供。ISI越高表示试剂的灵 敏度越 低,ISI越接近于1试剂的灵敏度越高。 INR值主要用于口服抗凝剂监测。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凝血因子的分类
4.其它因子:
因子Ⅲ(组织凝血活酶):是存在于内皮细胞或单核细胞等多种组织细 胞中的糖蛋白,蛋白部分为因子Ⅶ的辅因子,磷脂部分为凝血提供催 化表面。 因子Ⅳ(钙离子)是促使活化的凝血因子在磷脂表面形成复合物而促进 血液凝固,去除Ca2+后血液即不能凝固。
凝血机理(瀑布学说)
内容
一、凝血的基本原理
二、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正常生理凝血与抗凝血的动态平衡
正常止血过程
血小板收缩
血 管 壁 损 伤
组织因子
首先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血流变慢 交 联 纤 维 蛋 白
血小板激活 胶原暴露
PF3
共同凝血途径 继而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止血
血块收缩
血小板收缩蛋白
正常抗凝血系统
细 胞 抗 凝 抗凝血酶 肝素 抑制FIXa,FXa,FXIa,FXIIa 灭活5.8因子、限制活性10因子与血 小板结合、增强纤维蛋白溶解 抑制FXa ca2+ 抑制TF-Ⅶa复合物 调节FXa、FXIa
联想记忆:2+7=9 哪里都有10 PT反映的是:2.5.7.10因子 2+5=10,2*5=10
联想记忆:7.10.2.9=气死二舅
凝血因子的分类
2. 接触凝血因子:
指内源性凝血途径中与接触活化有关的因子,包括因 子Ⅻ、Ⅺ、高分子量激肽原和激肽释放酶原。
因子Ⅻ(接触因子) 它可被固相(胶原或带负电荷物质)及液相(酶类等) 激活,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 因子Ⅺ:(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TA):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缺乏 时患血友病丙。
因子Ⅱ(凝血酶原): 当激活时被水解掉两个碎片(F1+2)而形成 凝 血酶(thrombin)。 因子Ⅶ(稳定因子): 主要参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半寿期短 (6~8小时),口服香豆素类药物时其浓度最先下降。 因子Ⅸ(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TC):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 缺乏时患血友病。 因子Ⅹ(stuart因子):在凝血过程中处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 同凝血途径之间,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新的标准放弃了以下因子
因子XIII以后被发现的凝血因子,经过多年验证,认 为对于凝血功能,无决定性的影响,不再列入凝血因 子的编号。 因子 VI 事实上是活化的第五因子,已经取消因子VI 的命名。 因子IV为Ca2+。
凝血因子的分类 1.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
包括因子Ⅱ、Ⅶ、Ⅸ、Ⅹ,其共同特点为各分子结构中含有数 量不等的g-羧基谷氨酸,都是糖蛋白可与钙离子结合,其合成在肝 脏并依赖于维生素K。
监控: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1.2g/L-1.5g/L,1.2g/L时引起病人 出血。
【四】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
临床应用: 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 多少。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TT缩短,否则延长。可用 于肝素用量的检测。
原理: 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 纤维蛋白丝所需时间。
激肽释放酶原(PK):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PK激活后转化为激肽 释放酶(KK)。
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促进Ⅻ-a对Ⅺ 的激活。
凝血因子的分类
3.对凝血酶敏感的因子:
包括因子Ⅰ、Ⅻ、Ⅷ、Ⅹ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凝血酶敏感。
因子Ⅰ(纤维蛋白原fib) 当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水解掉两个肽段后形 成纤维蛋白单体,通过因子ⅩⅢa的转酰胺作用,最终形成交联纤维 蛋白网状结构。 因子Ⅴ:(易变因子) :辅助因子 Ⅹa参与共同凝血途径的激活。因 子Ⅴ在体外最不稳定。 因子Ⅷ(抗血友病球蛋白AHG) 是因子Ⅸa的辅因子,参与内源牲凝血 途径的激活。FⅧ先天缺乏时患血友病甲。 因子ⅩⅢ(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因子ⅩⅢ被激活后起转酰胺酶作用, 使可溶性纤维蛋白交联后转化为不溶纤维蛋白。
三子当先出内皮, 磷脂连起X和钙, 内外同途共相济,
共同途径交叉口, 十、五板三共钙齐, 二、一结合纤丝成, 十三终坚血栓壁 。
血管内皮损伤 K PK 胶原 HK Ⅻ Ⅺ Ⅻa
内源系统 生理凝血中作用不 大 外源系统
TF Ⅺa TF Ⅶa Ca2
血管损伤、血液中 细胞的释放表达等 Ⅶ
瀑 布 学 说 模 型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每个凝血 因子都被其前一个有关因子所激活,最后生 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
血液凝固可分为三条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从因子Ⅻ 激活到因子X被激活的 过程,包括因子Ⅻ、Ⅺ、Ⅸ、Ⅷ、Ca2+、PK、HMWK之间的相互作用。 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血液,从因子Ⅲ(TF)的释放到因 子Ⅹ被激活的过程,包括因子Ⅲ、Ⅶ和Ca2+之间的相互作用。
Ⅸ
Ⅸa PL+Ca2+ Ⅷ Ⅹ Ⅹa Ⅴa PL+Ca2+
Ⅸ
量少,在内皮细胞处
Ⅹ
源自文库
ⅩⅢ ⅩⅢa
共 同 途 径
凝血酶原(Ⅱ)
纤维蛋白原(Ⅰ)
凝血酶(Ⅱa)
纤维蛋白(Ⅰa)
Ca2 稳定的纤维蛋白
注: TF:7因子受体 HK:高分子量激肽原,PK激肽释放酶原,K:激肽释放酶,PL:血小板磷脂
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方法:37℃条件下,以白陶土激活因子Ⅻ和Ⅺ,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 酶)代替血小板,在Ca2+参与下,观察贫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时间, 即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 验。
(二)参考范围:APTT (sec):31—43s
(三)临床意义:
延长 ① 受检者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延长超过10s以上才有病理意义。 ② 对内源凝血途径因子(Ⅷ、Ⅸ、Ⅺ)缺乏较CT敏感(血小板异常不 影响APTT)能检出Ⅷ:C小于25%的轻型血友病。对凝血酶原、纤维 蛋白原缺乏则不够敏感,最常见疾病为血友病。 ③ 在使用肝素治疗时,多用APTT监测药物用量,一般以维持结果为基 础值的 2倍左右(1.5—3.0倍)为宜(75—100s之间)。 ④ 血管性血友病:由于患者vWF缺乏,使FⅧ不稳定,活性下降,APTT 延长 ⑤ 异常抗凝物质增多:长期输注FⅧ可产生FⅧ抑制物,或患者存在狼 疮抗凝物(LAC),使APTT延长。 ⑥ 纤溶亢进: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产生大量FDP,使APTT延长。 缩短:DIC早期、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二)参考范围:2-4g/L (三)临床意义:
① Fbg减少见于: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脏疾病、原发 性纤维蛋白溶解、DIC、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新生儿及早产儿、某些
产科意外、恶性肿瘤等。
② Fbg增高见于:各种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栓塞病、月经期及妊娠期、糖尿 病、动脉硬化、结缔组织病、手术后、休克、癌肿、骨髓瘤、放射治 疗后等。
【三】纤维蛋白原凝结时间测定 (Fibrinogen coagulative time,FIB)
(一)方法学 溯源:纤维蛋白原测定(Clauss法)原理:凝血酶将可溶性的血浆蛋 白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的多聚体纤维蛋白。当凝血酶浓度较高且 纤维蛋白原浓度较低时该反应决定于纤维蛋白原浓度。如在双对数坐 标纸上画点,凝血酶凝块时间与纤维蛋白原浓度相比较呈线形关系 仪器方法学原理 凝结法:在定量的血浆样本经过一定时间加温后,加入试剂 (Thrombin Reagent:牛凝血酶冻干粉;OVB:巴比妥钠、氯化钠)。 然后采用波长为660nm的光照射样本。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时 血的浑浊度可以通过测量散射光光强度的改变来测定。然后通过标准 曲线求得凝血时间
缩短
监测 指标
链激酶、尿激酶 口服肝素抗凝药物监 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 作溶栓治疗时的 测 物监测 监测
【一】凝血酶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 PT)
(一)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
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 凝 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 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 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方法学溯源: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人脑、兔脑、 胎盘及肺组织等制品的浸出液)和钙离子,使凝血酶原变为 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观察血浆凝 固所需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该实验是反映外源凝血系统最 常用的筛选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