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的历史是有一个主心轴的,通过总结课本内容,找出主线,有利于我们复习和巩固好知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四、明清之际的儒学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
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一、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课本内容虽然差不多,但不同地区的课本版本不一样。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解读】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
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
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目录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解决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专题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文学特色: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②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24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24课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始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结束,历时四百零六年。
其发源于楚汉争霸的背景下,由刘邦建立,削藩列国、统一国家,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及文化基础。
汉朝的政治机构汉朝时期,中央政权有明确的政治机构,由中央朝廷与各藩镇构成。
中央朝廷由皇帝、丞相、太尉、尚书四大官构成,协调全国各政府及军事管理工作,主持朝政、军政、经济、外交等各项国家事务。
汉朝的军事管理汉朝时期,军事力量在中国历史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也是首领和政府的镇压武力。
汉朝的军事体制主要由两部制组成,即总兵部及太尉部,由前者统领全国兵马,后者实行军事政策,维护朝廷统治。
汉朝文化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文化朝代,当时繁荣昌盛的文学、音乐、佛教、法律和礼仪形成了汉文化的独特风格。
令人瞩目的是,汉朝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些古典文学著作仍被视为经典。
此外,汉朝是以宗教活动而闻名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宗教文化也在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课朝的建立元朝的发展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以蒙古人统治的朝代,于1271年建立,至1368年结束,统治时间为97年。
元朝是一个蒙古化的政权,其帝制统治模式类似于蒙古人的鞑靼政治机构,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朝代。
元朝的政治结构元朝的政治结构主要是以受委婉式的帝制统治为基础,由皇帝及多个封建势力组成。
主要官职有皇帝、军机大臣、大臣、大学士等。
皇帝由蒙古人担任,宗室分封担任军机大臣,各牧有客官担任大臣和大学士等。
元朝的军事结构元朝的军事结构由中央朝廷军及地方军队构成,其中前者主要负责抵御外国侵略,后者负责抵抗地方势力。
此外,元朝也设立了以翰林院、尚书省为首的新中央的行政机构,另外,还设立了计划西征的军事机构和心理铁汉部等。
元朝文化元朝时期,文化繁荣昌盛,文物以弘扬中华文明而著称。
元朝时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极为辉煌,时期的一些文学名作仍然至今为我们所称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知识讲解
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一、春秋(一)孔子(儒)--创立1.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3.影响: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成为时代主流(二)老子(道)《道德经》1.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精华)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2.影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为其提供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危,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统治者没有绝对权威(二)孟子和荀子(儒)===发展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人性本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②影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教育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先,礼法并施②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墨)1.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2.影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②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四)道家1、庄子①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韩非子》1.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③变法革新2.影响:①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六)兵家《孙子兵法》(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单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近代中国的出路、世界两次大战与中国革命。
其中,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上,近代中国的出路分别阐述了晚清王朝的内部矛盾与对外侵略导致的社会危机、清末的变局和新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等各种社会阶层的抗争,以及早期现代化的探索和民族主义的振兴等方面。
而世界两次大战与中国革命这个部分则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胜利实现了官僚主义与农民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化和跨越。
在学习这部分的内容中,我们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点特别需要掌握和理解,并归纳总结一下来,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
1、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的农民革命运动,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价值。
它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而且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太平天国的整个运动可以分为“太平天国前期”和“太平天国后期”两个阶段。
在太平天国前期,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教”的创新理念,不仅对基督教、道教、佛教、儒教进行了研究,而且还植入了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
同时,洪秀全借此理念,实际上是打出了“平局定国”的主旨,大力宣传“平天下为基督教义”,希望统一国家。
在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曾经挑战了清朝,形成了重要的政治、社会和军事格局,并且这一时期的太平天国,也是农民革命的典范之一。
2、戊戌维新戊戌维新是指在浙江维新派的领导下,以清朝最后的一次改革运动而被载入史册。
戊戌变法始于1898年2月11日,终于1898年9月21日,持续了不到9个月的时间。
戊戌维新的核心是“变法”,其中最重要的是用宪政制度替代专制主义制度,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的改革。
在戊戌维新的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两个派系:清政府派和维新派。
清政府派采取强硬策略,通过宣传和政治、外交手段来对抗维新派,并以暴力手段维护了自己的统治。
但是,维新派为了自由民主和科学技术的推广,起草了下议院、开放邮局、创办新式学堂、设工矿局、开设媒体等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一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概念2、▲原因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②经济: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私人讲学)出现3、代表人/性质影响最大儒、道、墨、法→儒、墨、法,重政治道德→道家重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归宿)→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性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春秋(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有优秀学生七十二贤,被后人尊称为至圣①思想观: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爱人、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克己复礼”②政治观:以德治民→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任意刑杀注重政治与人事,✔“敬鬼神而远之”→反映中国文化重人性③教育观:a.首创私人讲学b.主张“有教无类”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d.性相近(人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e.整理《诗、书、礼、易、春秋》言行载于《论语》2、★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前372-前289)亚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①提倡“仁政”学说②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性本善3、★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前313-前238)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①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是中国最早的唯物主义思想、“天行有常”②“仁政”“王道”(秩序化、有序化),礼法并重✔董仲舒继承和发展荀子思想③“君舟民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④人之性恶(人性本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老子:春秋哲学观:①世界万物本源是“道”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有无、难易、贵贱、祸福相互依存、不断转化)政治主张:①“无为而治”②“小国寡民”社会★庄子:战国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笔记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笔记1.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笔记篇一商朝与青铜文化商朝是我国历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成为信史。
内外服制的内容:“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二重证据法:纸上之材料(文献)和地下之新材料(考古遗迹)互相印证。
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商朝青铜器的特征:1)主要是礼器;2)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3)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
甲骨文:1)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2)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3)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4)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笔记篇二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地位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手工业的外传(1)西汉: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
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3.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笔记篇三(1)冶金业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②冶炼钢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世界。
(2)制瓷业①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④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⑤宋朝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⑥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3)丝织业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2016(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整理(全套,精品)
2016(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整理(全套,精品)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鸣的局面。
2、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是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2)具体原因:⑴经济:井田制瓦解崩溃,封建经济发展;(物质条件)⑵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⑶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希望通过自己的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⑷思文:学术逐渐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3.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派的涌现和相互诘难和争论,彼此吸收和融合。
4.历史影响: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⑶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二、孔子(“至圣”)和早期儒学1.儒家思想的创立——孔子(春秋晚期,被尊为“至圣”)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⑴政治主张:核心:仁,其主要内容:①“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②“礼”:即周礼,“克己复礼”。
③提倡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⑵教育思想:伟大教育家,首创私人办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⑶文化典籍: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孔子与儒家 (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
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首创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
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显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衰败,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固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年龄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显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充满各个领域。
;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摸索,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A、世界观:理。
(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
⾼中历史⼈教版必修三笔记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些以传播⽂化、发展学术的学者和不同思想学派。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说家等⼗家。
“争鸣”是指他们围绕⾃然、社会和⼈⽣等问题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的局⾯。
2.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变⾰时期1)经济:⽣产⼒发展,井⽥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罗⼈才;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阶层活跃4)⽂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思维拓展1 :从这⼀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定的⽂化是⼀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3 . 主要流派儒家: 孔⼦孟⼦荀⼦道家: ⽼⼦庄⼦法家: 商鞅韩⾮⼦李斯墨家: 墨⼦4、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形成了中国的传统⽂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化发展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春秋时期孔⼦的思想1、孔⼦的⽣平(前551——前478):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
孔⼦被后⼈尊称为“⾄圣”。
2、孔⼦的思想主张①“仁”的学说(核⼼)要求⼈与⼈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宽容。
②⼈性论: ⼈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2)、政治思想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进步)以德治民,爱惜民⼒,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为政以德,譬如北⾠,居其所⽽众星共(拱)之。
”《论语·为政》“……⼦为政,焉⽤杀,⼦欲善⽽民善矣。
君⼦之德风。
⼩⼈之德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部分,主要涉及的时间跨度为公元三国到隋唐时期,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
这门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笔者将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
一、三国时期1. 三国时期的背景:汉朝灭亡后,三国鼎立时期是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
这场战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政权内部的斗争和外来民族的入侵,也可以追溯到中国社会的分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刘备、曹操、孙权分别在中国东南部、中部和西南部控制了各自的政权。
在政治上,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式较为复杂,既有君主制,也有共和制;在军事上,三国时期主要以阵地战和持久战为主。
3. 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魏晋时期是三国时期后的阶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思想意识逐渐解放,文化和艺术得到了大力发展。
二、南北朝时期1. 南北朝时期的背景:南北朝时期是从东晋时期到隋朝时期,大约延续了四百多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
2.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更加复杂,各地的政权更加分裂。
在军事上,南北朝时期是战争时期,南北两个民族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3. 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主要是多元性和异质性。
南北朝时期是一段文化多元并存的时期,各地的文化形式各异,但都有一些共性的特点。
三、隋唐时期1. 隋唐时期的背景: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并创造了唐朝的基石。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灿烂的时期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
2. 隋唐时期的政治和军事: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唐朝的领土辽阔,政治制度也相对完善。
在军事上,唐朝的边疆守卫成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3. 隋唐时期文化的特点: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军事壮大,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知识点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⑴“仁政”学说;⑵君轻民贵。
荀子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⑵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齐物”、“逍遥”。
法家韩非⑴“法”、“术”、“势”结合;⑵加强君主集权;⑶主张变法。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3、相关人物创立者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王阳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学者和不同思想学派。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他们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2.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网罗人才;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4)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思维拓展1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3 . 主要流派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道家: 老子庄子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墨家: 墨子4、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一)、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1、孔子的生平(前551——前478):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2、孔子的思想主张①“仁”的学说(核心)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②人性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2)、政治思想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进步)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为政》“……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②“克己复礼”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社会行为规范,是外在的。
仁:自我的道德约束,是内在的3、文化教育贡献①、创办私学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③、“因材施教”等教育、学习方法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④、整理编订“六经”4、孔子的地位1)、“万世师表”——教育家2)、“至圣”—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3)、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二)、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孟子、荀子1、孟子的思想①“仁政”②“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③伦理观:“性本善”④价值观:舍生而取义者也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荀子的思想①“仁义”和“王道”②“君舟民水”③伦理观:“性本恶”④朴素的唯物思想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份,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三、道家1.老子的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1)、“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主张。
3)、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福祸相依)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事物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法自然”2、为无为,则无不治。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 庄子的思想1)、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学说)(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3)、社会批判精神四、法家: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①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②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③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法”:严刑峻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术”:驾驭大臣的权术,“潜御众臣者也”“势”: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如虎豹之爪牙”五、墨家1、代表人物:墨翟2、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客观: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主观: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思想来源: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4)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大量复员士兵;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5)作用: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1)、原因:汉武帝时,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政治: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3)汉武帝“有为”的表现(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思想)政治: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中朝、外朝);经济: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军事: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外交:打通“丝绸之路”文化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内容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提倡实施“仁政”。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2、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什么地方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2)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4、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5、地位:汉武帝始,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1、过程:1)政治启用儒士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接受和实行3)教育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设“博士”专门研究和传播“五经”;教师:五经博士,儒学垄断教育中央:兴办太学,考试合格可任官。
(影响:破陈规,大大提高儒学的地位)。
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使儒学得到推广,在民间独尊)。
2、结果:2、结果:四、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实质:思想文化专制2、积极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利于限制君权,使君主实行“仁政”;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利于弘扬传统美德;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消极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第3课:宋明理学一、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三教合一1.汉武帝以后: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儒学有新发展,且成为中华民族共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3.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4.唐朝时期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受挑战。
探究: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①佛教盛行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人民精神寄托;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寺院经济;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探究: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传播③儒学本身的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二、宋代程朱理学兴起1、历史背景1)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受到冲击,面临着严峻挑战;2)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规范受到极大破坏,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稳定社会秩序3)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4)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5)魏晋至隋唐时期以来儒道佛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
2.理学的含义: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3、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4、代表人物:“二程”、朱熹二程——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北宋洛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
朱熹——南宋著名思想家。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5.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1)二程的理学观点(北宋):(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即天理。
(3)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
2)朱熹的理学观点(南宋):①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②人性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是永恒存在的,先有理后有物;2)伦理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等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通俗理解: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等都是天理,是永恒存在的,是不可改变的。
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们要通过自我修养克制欲望,要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使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天理”,实际就是每个人的言行要符合现存的统治秩序,应绝对服从于现行的统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