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03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路 径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01
02
03
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培育 新兴产业,提高供给体系 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 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 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提高民生福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导意义
倡导全球共同发展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不仅适用于国内发展,也适用于全球发展。国家应
倡导全球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 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 问题日益突出。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变革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加速发 展,对传统产业产生冲击。
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凸显
收入差距扩大、教育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加 剧,影响社会稳定。
未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思路和方向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 转型。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社会结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老龄化 的加剧,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
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特点及原因探析
在我国 1 O 的人拥 有 全 国 9 0 的财 富。而 另一极 端却 是大 量 的贫 困人 口, 他们 年人 均收 入低 于 6 3 7元
人 民币 , 每 天不 足 2元人 民币 。
这 种贫 富差 距拉 开 的直接 结果 , 一是 产生 了社 会贫 困 问题 。根据 民政 部的统 计 , 当前 我 国的贫 困人
口总数 有 2 . 2亿 左右 ; 二 是造成 了社 会公 平 问题 凸显 。群众对 贪 污 、 违法、 犯 罪等致 富 现象 , 对 因分 配不 公、 不 正 当收入 等造 成 的差距 , 心里 十分不 满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1 1 —2 2
作者简介 : 孙
杰, 女, 中共 中央 党 校 科 社 部 博 士 研 究生 。研 究 方 向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0 . 3 一O . 4的警 戒线 ] 6 。而根 据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与 香 港科 技 大 学 的合 作 调 查 , 大 陆 的 基 尼 系 数 已达 到
0 . 5 3或 0 . 5 4左右 [ 4 ] 。可见 , 居 民收入 总体性 差距 逐 年拉大 是一 个 不争 的事 实 。也 有 统计 数 字表 明 , 现
此外 , 劳 动力市 场 的结 构性 短缺 问题 也十分 突 出 , 尤 其 是技术 工人 缺 口较大 。这 主要 是 由于我 国现 阶段 处于 经济 体制 和 产业结 构 的转 型时期 ,使 得需 求 结 构 发 生 着 巨大 的 变化 , 但 是 供 给结 构 的 调 整 却 相对 滞后 ,我 国 目前 的教 育 和培训 机构 难 以及 时满 足市 场对 劳动者 技能 的需 求 。这 就需 要 我 们重 新思
当前 , 我 国社会 处 于急剧 转型 期 , 社 会矛 盾是 我 国现 阶段不 可 回避 的重大现 实 问题 。正如 胡锦 涛所 说, “ 在 当前和 今后 相 当长一 段时 间 内 , 我 国经济社 会 发展 面临 的矛盾 和 问题 可 能更 复杂 、 更突 出。 , , [ 1 可
略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应对举措
略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应对举措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应对举措,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过去,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相对不足,很难满足人民的需求,这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意味着,亿万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断增长的需求,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要想应对这一矛盾的变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举措。
我们需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过去,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这不仅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也无法满足人民对于优质生态环境的需求。
我们需要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的分配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贫富差距拉大,不公平现象层出不穷。
面对这一矛盾,我们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推动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
我们还需要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
当前,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改革教育体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法治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治安不完善、风险挑战多发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矛盾,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意识和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素质,加强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保障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摘要】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新时代中国面临的核心问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本文从重要性和内涵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点、表现、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其本质和背景,从而找到解决之道。
在未来,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加强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同时重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和持久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重要性、内涵、特点、表现、原因、影响、应对措施、解决路径、未来走向。
1. 引言1.1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性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性体现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
作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要素,其解决与调整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逐渐由生存问题向发展问题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解决和应对这些矛盾。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幸福感,只有解决好这些矛盾,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幸福感。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还涉及到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治理能力,只有正确应对和解决这些矛盾,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国家的长久繁荣稳定。
深刻认识和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2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包括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例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还包括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矛盾。
当前中国的社会矛盾与社会稳定
当前中国的社会矛盾与社会稳定主要内容一、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主要原因二、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的主要特征三、中国当今社会矛盾问题的几个判断四、应对思路与措施一、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主要原因胡锦涛对于如今中国的历史定位做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概括,认为中国现在正处在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
还有人将之概括为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
一方面,中国的发展成就巨大。
(例如:动车、歼十、神舟、)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矛盾问题越来越凸显,已经开始广泛地影响到中国发展的大局。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 (拆迁“还我家园”、城管暴力执法、办公厅及其汽车被烧、)为什么在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会日益凸显?究其原因,大致有这样几项:1、巨量的事情被挤压在一个相对有限的时空当中与先发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社会要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由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其他大部分后发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社会还面临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独特的艰巨任务。
简单来说,就是时间紧,任务重。
巨量的事情,必然造成方方面面的不平衡现象,会造成广泛、复杂和突出的种种社会矛盾问题。
(地球图、)2、发展的不平衡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和经济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行业之间出现了一种十分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这就使得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必然会导致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
3、强烈的经济利益冲动随着人性化生活取向的形成,这一时期中国民众对富裕而稳定的生活,表现出极大的渴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自己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财富基础和经济实力,所以中国民众普遍地表现出一种比较强烈的经济利益冲动。
强烈的经济利益冲动,必然会释放巨量社会能量。
这些能量一旦整合不好,就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冲击力,造成大量的社会矛盾问题(铁人王进喜用身体搅拌水泥,制服井喷图、拾到一分钱交到警察手里、拜金女卧倒金钱、群众纷抢纸币、)4、社会经济领域往往缺乏正常的秩序和规则体系(铁轨交叉、小孩骑着伟人像、下岗女宋祖英小师妹求包养、)5、社会不公现象十分明显(骑着老人打电话、林肯车与危房贫民窟、满桌大闸蟹与窝窝头、)6、社会焦虑(戴着红卫兵袖章的毛泽东在天安门挥手、衣着暴露女广场演出、)二、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的主要特征1、民生需求重于政治诉求(砖碎瓦居住环境中的老人、家境贫寒的危重病人、广场中纳凉的民工一家、非洲等待救济的难民)2、官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城管暴打菜农致死、)城管执法操作实务》(某直辖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政管理委员会培训中心培训教材,国家某出版社2006年版):——不要在公众面前控制相对人的暴力抗法行为。
现阶段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改革重点
现阶段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改革重点作者:周冰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年第05期摘要:中国经济社会具有复杂的多重性质,当前经济的发展阶段、体制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历史进程等四个方面各有其主要矛盾,公共品供给不足、市场体制不健全和扭曲、劳资矛盾、城乡二元结构是四个主要矛盾,或可概括为官民矛盾、城乡矛盾、劳资矛盾三大矛盾。
相应的改革重点应当是:政府政绩考核改为按部门专业职能分类型考核、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城乡分割的土地制度、从西部地区率先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以集体谈判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框架为中心建立和谐劳资关系、建立覆盖城乡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官民矛盾;城乡矛盾;劳资关系;地区差距;群体性事件;经营管制;土地城市化;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中图分类号:F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5-0020-09一、用主要矛盾分析方法认识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形势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形势显得特别复杂,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对世界经济和国际事务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越过温饱阶段进入小康水平,居民消费和生活富裕的程度与改革开放前那种缺吃少穿的局面已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另一方面,社会的各种矛盾也在快速积累,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似乎开始进入了一个矛盾多发期,媒体天天展示着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
一些原有的矛盾,如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矛盾没有消除,而且还在扩大,新的矛盾如贫富矛盾,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和城镇拆迁的矛盾,劳资矛盾,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的矛盾,住房、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不公平和腐败的矛盾,已经在积累和加剧,有的还呈现出局部激化的情况。
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一种多发和不断增长的态势。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它们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相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成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社会的矛盾
一、决定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决定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基本矛盾决定着一个封闭社会的发展。
哪两个呢?第一个基本矛盾是解决好生存资源与其承载人口的供需矛盾,即生存空间问题;第二个基本矛盾是解决好社会管理的矛盾,即政治能力问题。
其中第一个基本矛盾是元矛盾,第二个基本矛盾是辅矛盾,二者并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
纵观中国古往今来的历史,正是这两个基本矛盾相互作用造成中国社会呈乱后有治,治后有乱的王朝更迭循环发展。
一个完整的循环由三个阶段构成。
第一阶段:当人少资源多即资源与人口比成正平衡时,元矛盾退为次要矛盾,辅矛盾为决定社会安危的主要矛盾。
辅矛盾解决好了社会就表现为政治大治,阶级矛盾缓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口增长;解决坏了社会就表现为政治混乱,阶级矛盾尖锐,轻者群雄割据、重者天下换朝。
秦隋二世而亡汉唐更替则是大乱之后大治的明证。
第二阶段:当资源与人口比趋于零位平衡时,元矛盾上升,社会管理压力增大,辅矛盾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治乱的变化速度与持续时间长短;第三阶段:当发展到人多资源少即人口与资源比成负平衡并继续扩大时,元矛盾跃为主要矛盾,如果态势继续恶化仍得不到克服,辅矛盾则因渐渐无法承载元矛盾挤压而崩溃。
这就是为什么天下大治之后必乱的根源。
整个社会呈现发展萎缩,政治黑暗腐败,阶级矛盾日渐尖锐,战乱频繁,人口不断减少。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是一个天下大乱后的真实写造。
只有当资源与人口比重新达到新的正平衡即先缓解了元矛盾后,天下太平才有实现的可能。
这时辅矛盾跑上前台表演,英雄出世,天下一统,生产恢复,开始下一个循环。
在这样一个完整的循环中,无论社会是治还是乱,元辅矛盾都在背后起着作用,只是两者主次情况时有不同。
然而历史上人们常常只注意到了辅矛盾的重要作用,但却不知道只有同时正确解决好元辅这两个基本矛盾才能真正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
如果把元辅矛盾比做舞台与表演者的话,第一阶段则是表演者在宽广的舞台表演,舞跳得好坏取决于表演者的水平高低;第二阶段则是表演者在狭窄局促的舞台表演,难度系数较高;第三阶段则是表演者处在不可立足的舞台无法表演。
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的发展与变化
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主要矛盾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会不断发生变化。
在新时代下,中国的主要矛盾已从以往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转变充分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发展生产,保障供给,逐步增加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破坏生态环境;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拉大等问题逐渐突显。
因此,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也是历史的必然。
现在的社会已经步入高品质的生活追求时代,人们对健康、环保、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
与此同时,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代,由此造成了城乡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如“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精准扶贫”等,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加强创新驱动发展,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总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与变化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造成的。
在新时代,人民对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已经引领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政府和各界需共同加强努力,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论毛泽东对确立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范畴的独特贡献
中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八大确立的哲学范畴,而它的确立却有一个理论上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有过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重点论思想及隐含于其中的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思想。
列宁发展了他们这一思想,提出了帝国主义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并成功地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这些思想及理论是主要矛盾理论形成的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料。
但是,不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没有直接地指明这个问题,当然也没有提出主要矛盾的概念,更没有确立起社会主要矛盾范畴。
从主要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概念的提出到这一概念上升为社会矛盾系统中的一大范畴,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原理的独特贡献。
一毛泽东创立了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的系统学说,把事物矛盾问题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为主要矛盾范畴的确立创设了理论环境。
西方哲学史上有古希腊本体论、近代认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等几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辩证法虽古已有之,但黑格尔以前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辩证法体系。
黑格尔集人类辩证思想精华之大成,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构建了一个系统的辩证法理论大厦,然而却没有形成一个从微观上系统研究矛盾问题的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列宁试图从微观上建立一个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系统理论体系。
为此,列宁潜心研读了哲学史上几乎所有有关的经典著作,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在《辩证法的要素》和《谈谈辩证法问题》等文章中,列宁把辩证法视为研究对立统一规律的学说,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而且已经拟定了一个专门研究辩证法特别是矛盾规律的提纲。
可以说,在辩证法的发展史上,列宁的这一思想就是当时辩证法关于矛盾规律发展的一个制高点。
但列宁的这一思想仍然只是一个提纲,他自己也表达了这一提纲需要进一步说明和发挥的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列宁在有生之年,没有实现这一愿望。
毛泽东实现了列宁的这一愿望。
《矛盾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矛盾问题的著作,而且也是整个哲学史上从微观角度系统研究辩证法关于矛盾规律的第一部著作。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再认识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再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们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丰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再认识,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指引导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核心矛盾,它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关键问题。
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论断是在充分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得出的,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和国情做出的科学判断,反映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当前发展的不足之处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了我国发展的主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
他们希望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更优质的医疗保障、更安全的食品环境、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广阔的文化生活和更美好的生态环境。
这种愿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
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主要矛盾,对指导我们解决当前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了我国发展的瓶颈。
当前我国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不充分等方面。
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但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制约了国家整体发展的动力和潜力。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出发点。
针对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再认识。
要重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国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们要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和苦难,为解决人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_百度文解读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
改革,不管是经济体制改革或是政治体制改革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出了新的概括。
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言,它是目的,但对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标来说,它又是手段,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同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紧密相联。
只有改革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生产力才能得到解放、发展,所以,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社会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
任何社会改革或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又是什么?囿于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之后,没有具体回答这些问题。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断言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是完全适合的,不存在矛盾和冲突。
斯大林在去世前一年,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但他没有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未能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但由于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基本国情判断的失误,我国曾经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味追求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结果使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这种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等其他方面的体制。
浅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05决策探索2018.6下 文/ 赵科慧浅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决策观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科学论断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新特点、新内容和新要求而提出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色性和逻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成果。
因此,在了解和认识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对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判断和明确我国社会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对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依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判断共计三次。
第一次是1956年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党中央判定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矛盾,“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次判断明确党和国家的中心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第二次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次论断明确了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性。
第三次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它强调了人民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与此同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
解读现阶段我国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解读现阶段我国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摘要: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对社会主义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也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思路。
虽然这篇文章发表已经过去了五十多个年头,但是文章的思想并没有过时,现阶段,影响我国发展的最大矛盾仍然是人民内部的矛盾。
我国的各项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正确处理矛盾以及人们内部矛盾问题仍然是一个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字:内部矛盾敌我矛盾社会公平发展毛泽东在1957年2月27日写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
在这篇文章当中,他对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十二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非常全面。
本文就其第一个方面“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展开一下讨论。
这篇文章发表已经经过了五十多个年头。
在这五十多年中,中国的国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说并没有过时。
它十分完备而严整,它给予人们一个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做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世界观[1]。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
这些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某些教条也许会过时,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实质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下面我们就用这样一种思想来观察当代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及其发展。
一现阶段社会仍然存在两种矛盾新中国建立已经六十个年头,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社会生产力比较低、需要大规模发展生产力的阶段。
毛泽东提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矛盾了。
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
”[3]现阶段仍存在着这样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即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的矛盾。
敌人的概念是历史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不相同。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凡是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破坏人民团结的人都是人民的敌人,人民与这些人的矛盾就是敌我矛盾。
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
论述题: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依据之一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
(100分)参考答案1: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和集中反映,在社会矛盾运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新特点,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决定的。
第一,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总额均居世界第二位,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居世界第二位、第三位,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领域遥遥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一些产品甚至出现大量过剩。
这说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
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17年的59660元,年均增长约9.5%,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7年的3.1%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7年达到45.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7年达到76.7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极大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其他很多方面的民生保障也有显著改善。
中共八大对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
中共八大对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
1、首先,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了中国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即阶
级矛盾与斗争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而“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是关
系这种矛盾的主要表现,即剥削阶级是整个社会及其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矛盾”。
2、其次,在中共八大论断中,为了解决上述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以“改变剥削经济基础,确立人民民主专政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社
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体系,最终实现人民的民主制度”为重点的政治纲领,以及加强计划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工业化发展,扩大科学
技术知识的应用,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3、推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根本出发点是现存阶级关系的改变,
即减少私有财产改革,消除剥削,实现社会公平。
”同时,把“平等、
自由、协作”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作为目标,建立“新民主主义”。
4、此外,中共八大还强调,要把国际关系和解放革命斗争,以及思想
教育和文化建设,统一为政治对经济的指导原则,以“在自己的路上走,和世界拉近关系”的方针,着力实施封建社会特有制度的改革,加强革
命斗争,树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改变国
际上恶劣的资本主义统治国家的局面。
5、最后,中共八大在把握斗争性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政治生活的
本质和特征的深刻分析,以及传统思想文化及先进思想文化的结合,
全面完善了我们党的理论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了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为新中国的建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和()之间的矛盾。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和()之间的矛盾。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于 1981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具体体现:
1.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
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3.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4.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5.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6.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7.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摘要】同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是,中国是在一种比较特殊的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特殊的时代背景条件,使得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民生需求甚于政治诉求;官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个案问题容易演化成整体化的矛盾;诉求方式相对温和;解决社会矛盾的两难境地;社会矛盾的生长空间很大。
【关键词】社会矛盾;民生需求;官民矛盾;诉求方式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同时,还需要看到的是,中国出现了大量的社会矛盾问题。
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巨量的事情被挤压在一个相对有限的时空当中,简单来说,就是时间紧、任务繁多,这就必然会造成广泛、复杂和突出的种种社会矛盾问题;利益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成员利益诉求的普遍化、多样化、复杂化,使得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各种能量比较充分地释放出来;社会和经济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使得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尚不够健全的社会规则体系难以有效地整合来自各种渠道的、性质不尽相同的能量,于是社会能量的释放有时容易演化成某种负面的力量;同时,社会焦虑现象的普遍存在又使得各种负面的力量呈现某种放大、膨胀的状态。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矛盾问题无疑会迅速积累和扩张。
正如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所指出的那样,我国现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特殊的时代背景条件,使得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一、民生需求甚于政治诉求虽然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涉及面广泛、种类齐全,但是,从社会矛盾形成部位的角度看,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形成多集中在与基础民生或民众切身物质利益直接相关的部位。
同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改革开放初期以及别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这一点是很不相同的。
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民生问题亦即民众的基本生计问题不被重视,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盛行。
当时的时代中心是阶级斗争,围绕着绝对的、整齐划一的意识形态问题,基于特定的阶级观念和政治路线,往往会产生或人为制造出许多社会矛盾。
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矛盾多为浅层次的问题,多表现为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围绕着民主化,民众的政治诉求往往是整个社会所关注的主要问题,由此会产生大量的社会矛盾。
而对于许多发达国家来说,改善环境生态、维持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准以及有效妥善地处理好种族纠纷等问题是公众关注的重点事情,这一类问题如若处理不好,则往往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根源,甚至会引发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骚乱。
在中国现阶段,民众对于基础民生问题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以及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得社会成员个性意识、财产意识和维权意识觉醒,同时又使人们十分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于是,这就造就了一种普遍的现实感,使社会成员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的质量问题,而摒弃以往禁欲主义以及过于理想化如乌托邦式的行为取向。
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生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出现严重欠账的情形,而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当中,由于过于追求GDP、过于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了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凡此种种,致使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这突出表现在最终消费率逐年走低。
最终消费率是一个能够反映民生总体状况的重要指标。
2008年,中国的消费率创下了自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4816%,而投资率却达到了自1978年以来的最高点4315%。
大量社会调查几乎都一致地显示出这样一种情况,民众关注的主要问题多集中在同民众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的部位,如就业难问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社会保障滞后问题、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直接大面积地影响到民众的生存状态;而被人们比喻成“新的三座大山”亦即“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问题,更是对工薪阶层和农民阶层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产生了十分广泛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是对于基础民生问题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却是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情形下,源自民生方面的社会矛盾必然会大量出现。
相比之下,民众在政治方面的诉求尚未引起民众的足够重视,相应地,由政治诉求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不可能成为数量居多的社会矛盾。
二、官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从社会矛盾对应群体的角度来看,官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在各个矛盾对应群体当中,官民之间的矛盾居前列有时甚至是居于首位的位臵。
这是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2003年在全国城市范围内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样本为5894份),社会上当官的与老百姓是第一对最容易发生冲突的群体,比例高达44.11%;社会上穷人与富人是第二对最容易发生冲突的群体,比例为20.12%;社会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第三对最容易发生冲突的群体,比例为17.13%。
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6年进行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认为哪两类人之间最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问题时,回答“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比例为28.126%,居第一位;回答“穷人和富人”的比例为24.102%,居第二位;回答“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比例为13.140%,居第三位;回答“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比例为11.198%,居第四位。
类似的调查说明,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中“,官”与“民”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了某种紧张的状况。
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中的起飞阶段的社会矛盾状况相比,中国现阶段官民之间矛盾比较突出这一现象是很不相同的。
在先发国家与地区以及后发国家与地区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中的起飞阶段,一般来说,劳资之间的矛盾十分凸显,劳资冲突在某个特定的时段甚至会成为影响到社会是否能够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
比如,在19世纪西方早期工业社会,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阶级对立简单化了。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韩国也是如此。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起飞时期,劳资矛盾逐渐积累并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的重要因素,以至于到1987年劳资冲突引发了整个韩国社会的动荡。
中国现阶段官民之间矛盾之所以比较突出,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转型背景条件所决定的。
一方面,民众对于政府有着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惯性依赖。
应当承认,在中国现阶段,法律制度的建设比较滞后,民众的法治意识比较淡漠,而且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比较滞后。
在这样的情形下,作为一种没有办法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作为民众传统心理的一种延续或者是一种路径依赖,民众自然就会向政府表达大量的甚至是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
实际上,这是民众对政府的一种错位行为,即:该找的事情去找政府,不该找的事情也去找政府。
2006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显示,当问及被调查者在遭遇不公平对待时最想上诉的部门,前三位的选择分别是:49.12%的人选择了本地政府,16.10%的人选择了法院,14.16%的人选择了本单位领导。
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民众承担了大量的、几乎可以说是难以胜任的无限责任。
本来,现代社会当中政府的合理定位应当是公共服务型政府,但是由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政府推动型的,政府对于整个现代化进程起着别的国家和地区所不具有的巨大作用,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力度较大的干预力。
这些干预力有的是十分必要的,有的是特定时期不得已而为之,有的则是越过了公共利益的边界成为一种有害的行为。
后两者或者是缺乏必要的法理依据,或者是会程度不同地损害民众的利益。
基于前述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既然民众对于政府有着一种过度的依赖,依靠政府解决问题的期望值很高,同时政府在法理的框架内难以有效、全面地解决民众的各方面要求,而且政府不恰当的干预力会直接损害民众的合理利益,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官民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凸显。
三、个案问题容易演化成整体化的矛盾从社会矛盾激化的角度看,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往往表现出一种连带性的、迅速扩张的特征,即:个案问题容易演化成整体化的矛盾的现象。
比如,2004年,重庆市万州区一名临时工冒充公务员,殴打搬运工,本来是一件问题不大的治安事件却引起了一场规模不小的群体性事件。
再比如,2005年6月,安徽池州发生了一起普通的交通事件,就是因为传言政府袒护“老板”,进而引发了一起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
又如,江苏省金坛市曾经发生因集资案纠纷引起的冲突,事后调查发现,80%参与围堵的群众没有任何集资款,他们大都是借题发挥。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和改革开放的初期,这样的一种现象是十分罕见的。
之所以会出现个案问题容易演化成整体化矛盾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
由于基本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因而使得为数不少的社会成员尤其是工人群体和农民群体当中的一些成员产生一些积怨,难以对社会形成一种积极的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人民内部矛盾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在10000多份问卷当中,在划定的十个群体类别中,只有两个群体被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一是党政干部,二是私营企业主,选择百分比分别为59.12%和55.14%;而作为人数最多的农民和工人的选择百分比则是倒数第三位和倒数第二位,分别为31.4%和11.5%。
作为人数最多的工人群体和农民群体中的成员,由于获益最少、相对剥夺感比较强,因而其中的一些人作为当事人很容易卷入社会纠纷和冲突事件当中,而且是较大规模的卷入。
其二,社会焦虑现象推波助澜。
在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和浮躁的社会氛围,使社会焦虑成为一个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
有些社会矛盾虽然具有一些负面的意义,但尚未达到十分严重的地步。
但是,社会成员一旦具有了某种焦虑的心态,就往往容易加重对这些问题的不满情绪,甚至有时会出现迁怒于其他人或其他事情的现象。
社会焦虑使人们缺乏一种应对社会问题的从容心态,缺乏从长计议的理性安排。
既然缺乏理性的约束,人们相对来说就容易卷入某些自己本来或许所没有料想的纠纷或冲突当中,从而加重了某些社会矛盾的严重性。
其三,互联网等先进信息传播手段的扩散与放大作用。
近年来,中国的信息传播手段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
至2009年10月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12亿户;网民总数已达到3.16亿人。
互联网等先进信息传播手段对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社会矛盾的形成和扩散自然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先进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普及的条件下,至少出现了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关注某个社会矛盾的某些社会成员,使用网络或短信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