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期的三次历史阵痛(2)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制度的演进与变革

中国社会制度的演进与变革

中国社会制度的演进与变革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家,其社会制度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的社会制度不断地改革、演进,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适应新的社会背景和需求。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中国社会制度的演进与变革。

一、封建社会:天命观念和等级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天命观念和等级制度是统治社会的重要因素。

封建统治者认为他们掌握了天命,是上天赋予他们统治百姓的神圣权力。

因此,在这个时期,公民权利极度受限,而统治者则享受着特权。

等级制度也是封建社会的显著特征。

在这个时期,公民的社会地位主要由出身、财力和官职等因素决定。

等级制度的存在,导致了社会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的深刻分化。

而这种分化,也成为中国社会制度不得不改革的起点。

二、民主革命:摆脱帝制束缚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的觉醒与文化的复兴使得社会局势出现了变革。

民主革命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社会制度的一波改革浪潮,也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帝制,标志着中国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指出了新中国必须建立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三、社会主义制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历程。

社会主义制度将大量解放生产力,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共推出一系列行动,如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大跃进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不当、生产工具落后、工业化进程慢等。

此外,在文化、教育和政治方面,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四、改革开放:摆脱计划经济束缚改革开放的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社会制度的又一次剧变。

改革开放摆脱了长期的计划经济束缚,开始了市场经济的实践。

这一政策导致了中国经济迅猛的发展,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变革措施,如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经济、加强社会管理和法制建设、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开放等等。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编辑整理: 编辑:王力时间:2012年10月12日来源:管理沟通培训根据中国社会性质的变迁为依据,可以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时间上从古史的传说时代到秦皇汉武时期,这个时期的重大变化是中国大地上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普及和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的完成。

第二个时期是秦汉至晚清,这个时期中国处在中央集权制政府弱控制之下的乡村社会,突出的人际关系要素是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就是由法家建立的儒家社会,与欧洲的封建制时期形成明显的区别。

第三个时期是1840年至现在,这是中国被动进入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时代,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进行工业化努力的过程还在继续,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卷入越来越多的人口,即便是农民和农业也已经日益卷入社会生产流通的总过程。

或者说,划分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并作为两次社会性质转型的决定性事件是:“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和“现代化”进程的展开。

一、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是社会完成第一次转型的依据和标志在中国大地上,今天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超过7000处,早先相对分散的人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间,最后都逐步选择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接受了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华文化那个思想格局,并在小区域逐步实现政治整合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代,最终完成了整个民族的政治整合,建立起中央集权制政府。

这是中国社会的第一次转型,转型的三大要点是:经济上是以农业生产技术普及为主导的“第一次全球化”过程,政治上的关键和标志事件是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机器的建立和强化,思想与文化上成长了统一的汉字和中华文化。

加速实现转型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完成了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设,最后是在汉武帝手上得到巩固和完善的。

中国社会历史形态的演变

中国社会历史形态的演变

中国社会历史形态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依次出现,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特征。

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境内有元谋人、北京人等原始居民,他们通过采集、狩猎等方式维持生计,过着群居生活。

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等朝代开始出现,奴隶制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社会形态逐渐复杂化。

封建社会时期,秦朝建立后,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确立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汉朝继续推行封建制度,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到了近代,中国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痛苦和屈辱。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使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和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无数次的抗争和探索,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政策,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总之,中国社会历史形态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特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及现代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五段论

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五段论

13064033
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五段论
社会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性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斯大林认为,社会形态可以划分为五种,即历史五段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依次经历了上述的五段论。

一、中国经历的原始社会,起自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期,直到公元前21世纪,由夏王朝的建立宣告结束。

二、随后,中华民族迈入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包括夏、商、周和春秋:形成于夏,发展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三、封建社会是对中国社会形态演变影响最大一个时期(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萌发于先秦,发展与秦汉,成熟于隋唐,强化于宋元,最终衰败于明清。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截止于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

四、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封建社会彻底完结,中国由此步入了短暂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1912年——1949年)。

五、1949年,中国共产党一举击退国民党,结束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建立,中华民族走入了又一个全新的时代——社会主义。

在一步又一步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一步步的从最初野蛮的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文明社会。

或许到以后的某一天,还会有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今天的形态,但是人民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态永不会变,并将为之不懈努力。

中国社会转型期时代特征

中国社会转型期时代特征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 明末清初(16~18世纪) 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过渡时期的新中国(1949—1956年)
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一、春秋战国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前5~前3世纪)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1、具体表现: ①政治: 旧:诸侯争霸,国家分裂,宗法分封制瓦解,礼乐制崩溃; 新: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②经济: 旧:井田制瓦解; 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
二是中国转型的关键在于冲破种种束缚,完成中国社会和人的 解放,即观念的解放;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解放;政治的解 放;民族的解放。
三是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必须解决两个认识,即如何认识世界, 如何认识中华民族自己。
2、转型原因: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同时代的世界: 经济经济区域集团化 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4、相关主题 制度变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经济转型: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 看,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 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 外交政策转变:不结盟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明末清初(16~18世纪)
总体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期;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1、具体表现: ①政治: 旧: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新:市民工商阶层兴起,但没有出现资产阶级 ②经济: 旧: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 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③思想: 旧: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文字狱)、理学统治禁锢思想; 新: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进步思潮;

中国历史社会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社会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社会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社会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社会:约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2100年,中国进入农业社会,人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形成了以氏族为基础的原始社会制度。

2. 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奴隶制度成为主要的社会制度。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奴隶主和奴隶,社会分化加剧。

3. 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封建制度成为主要的社会制度。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封建王朝,如秦、汉、唐、宋等,社会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

4.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公元1840年至1949年,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利,社会矛盾尖锐。

同时,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和革命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5. 社会主义社会:1949年至现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主要的社会制度。

这一时期,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运动,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社会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界占主导地位的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14世纪至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城市里,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厂手工厂,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三、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了解: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P12—13四、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了解p16-17)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扶植、收买代理人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名族独立的斗争1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期的三次历史阵痛(1)

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期的三次历史阵痛(1)

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期的三次历史阵痛(1)何宗海历史总是重要的。

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向过去取经,而且还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制度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

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绪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这是人类个体的生命诞生所不可逾越的一条自然法则。

在临床医学中,阵痛是指孕妇在分娩时出现的子宫收缩,伴随而产生的一种疼痛的生理现象,这意味着新生命就此而降临。

随着新生命的诞生,孕育了生命体的胎盘便脱落了,既离开了母体,又为新的生命体所扬弃;人类似乎没有直接吞食胎盘的本能。

中国社会制度形态漫长的嬗变过程,也不可逾越地遵循着类似的法则——从秦朝(公元前221年)再次统一华夏算起,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1912年)建立,长达2133年的岁月中,经历了20余次大的改朝换代。

国运最长的汉朝,继秦之后,世袭24代,主政400余年,完成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定位;最短的秦朝只有15年,秦二世的龙床还没捂热,就断送了他们的祖先非子当年从给周孝王当马倌开始,经过20几代人苦心经营了600多年的秦家王朝[1]。

这2000多年中,以政治制度形态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形态经历了统一政治、士人政治和民主政治3次根本性嬗变:秦朝(指统一后的大秦王朝),秦始皇26年至秦二世皇帝3年,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国运15年;隋朝,隋文帝元年至恭帝2年,公元581年至618年,国运37年;中华民国,公元1912至1949年,国运38年。

在中国历史长河里,这三个朝代分别像一颗颗瞬间即逝的流星,国运之短暂,有的甚至连一代人都还没有长成,史官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回味反思,就永久地被历史尘封了。

它们的国运加起来总共只有90年。

当我们这些后来人站在新千年的新起点上回顾往昔,展望未来时才发现,它们却是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过程中,千年一遇的历史发展阵痛期留下的三个胎盘,三个分别孕育了新的社会制度形态——郡县制、科举制和民主共和制的胎盘。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竞争,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出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隋唐五代时期(581年-96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政治上,隋朝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文化上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3、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中外交流也日益频繁,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这些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它们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微积分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微积分是一种数学工具,它研究的是变化率和累积量的问题。

自其诞生至今,微积分已经经历了数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着重介绍其中的两个阶段: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以及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首先,我们要讲的是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

在17世纪,两位杰出的数学家——英国的牛顿和德国的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展出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这一伟大的发现被后人称为“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是微积分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公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计算复杂函数的积分和微分,使得数学家们能够解决许多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次,我们要讲的是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在19世纪,微积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极限理论的引入。

极限的概念是微积分的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微积分中的许多概念,如导数和积分。

中国封建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中国封建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中国封建社会的动荡与变革中国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经历了各种动荡和变革。

本文将通过探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来揭示中国封建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一、政治动荡与变革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历了多次动荡和变革。

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力主要集中在皇帝和宗室贵族手中。

然而,在不同朝代和统治者之间,政权更迭时常发生。

例如,在秦朝统一中国后,进入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

然而,秦朝不久便被汉朝推翻,进入了一个更加分权的封建社会。

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更迭频繁,每个朝代都带来了政治上的动荡与变革。

有些朝代持续时间很短,有些朝代则相对稳定。

例如,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长且相对稳定的封建王朝,它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和政权更替再次出现,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时期。

二、经济动荡与变革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也经历了不少动荡和变革。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农业为主,封建社会的农民是生产力的主体。

然而,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导致经济波动较大。

一方面,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民的发展,土地集中在少数贵族手中。

这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农或无地农民。

这使得农民的生产状况不稳定,导致经济动荡。

另一方面,封建社会的经济征税制度也对经济稳定造成了压力。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通常会通过加重农民的负担来获取更多财富,这导致了社会税负加重和农民生活恶化,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动荡。

不过,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也经历了一些变革。

例如,在唐朝盛世时期,市场经济活跃,贸易繁荣,使得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此外,宋代出现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高峰期,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动荡与变革封建社会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和社会风貌的改变上。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约束着社会中的人们。

然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经历了一些变革。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女性地位的变迁。

封建社会女性地位较低,受到男权制度的限制。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述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述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述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鸦片战争引发中国历史出现第三次礼崩乐坏级别的变革,让此前在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制度范式开始崩溃。

中国进入第三次制度范式变革期,目前依然处于这一过程之中。

在制度范式变革期中,旧的制度范式被推翻,新的制度范式将建立。

中国历史上一共存在了三个制度范式,三个制度范式变革期。

第一制度范式是三皇时代的契约范式,第一制度变革期是以黄帝战蚩尤开始的五帝时代;第二制度范式是三代时期的礼乐范式,第二制度范式变革期是从春秋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制度范式是从汉、唐、宋、元、明、清,大六朝时期的儒法范式。

第三制度变革期,是从鸦片战争至当下,尚没结束。

旧的制度范式已经被打破,但新的制度范式尚未被真正建立。

制度范式变革期,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不仅有制度层面变革,而且有思想文化层面的。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出现了四种文化。

对其进行回顾和分析,对把握中国之现在,展望中国之未来,非常重要。

这四种文化分别是:洋务文化、民国文化、红色文化、改开文化。

洋务文化是中国应对西方列强之侵略,所形成的第一种文化。

企图在维持制度范式不变的前提下,引入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御西方之侵略。

其基本原则是“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1894年开始的甲午战争中,中国惨败给日本,也被认为是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中国和日本在同期遭遇西方侵略,但是做出了不同的回应。

中国的回应是“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日本的则是“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

甲午战争就被看成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间的竞赛,继而是作为其基本原则的“中体西用”和“脱亚入欧”间的竞赛。

战争中中国惨败,也就被看成了洋务运动的惨败,进而是“中体西用”的惨败,于是中国转向明治维新,转向“脱亚入欧”。

“脱亚入欧”是什么?即“脱中入西”、“脱儒入西”也。

即便自发生在唐朝时期的大化改新算起,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已经1000多年,他们的学术系统也是中国之儒学。

但是,日本也一直将儒学认为是外来文化,而并真正将其内化。

中国正面临第三波历史大转型

中国正面临第三波历史大转型

( 李摘 自《 济参 考 ̄ } 0 0年 3月 1 经 21 2日
田如 柱 / ) 文
融 。 终 达 到 “ 合 ” 现 在 世 界 上 , 亨 廷 顿 的 最 融 。 有
生态 社 会 转 型 ; 创新 : 中 国制 造 ” 向 “ 国创 由“ 转 中
第 二波 转 型 . 做 经 济体 制 转 型 。是 以 17 叫 98 年 为标 志开 始 的 。社 会 主义 市 场 经济 体制 的 这个 雏 形应 该说 已经 建成 .但是 改 革 仍然 在攻 坚 的过 程 中 。 二波 转 型远远 没有 完成 。 第 就 是说 。第 一 波转 型 和第 二 波转 型都 是 不彻
那 么 , 阶段 包 括“ 现 十二五 ” 间 , 国如何 转 期 中 型?我 认 为 。中国的转 型 发展 方 略应 该 是 八字 方
针 :人本 、 色 、 “ 绿 创新 、 调 ” 协 。人 本 , 是 : 就 促进 人 的 自由全 面 发展 : 色 : 环 境 资源 意识 启 蒙 ” 绿 由“ 向
底的 。 都还 没有 完成 。 在这 样 的基 础 上开 始 了第 三 波 转 型 。我 列 了三条 :
造 ” 协调 : : 内外 、 产业 、 区域 、 乡四方 面协 调 。九 城
九归 一 , 哪一 条都 离不 开 “ 改革 ” 个字 。 两
中 国改 革 的第’ 个 3 一 0年 已经 过 去 , 阶段 的 新
第二 个 3 0年 已到来 。 3 前 O年 。 国关 注 的重 点是 中 经济 改革 。 我有 三句 话 : 3 前 O年重 点 是经 改 , 改 经
重点 是 国企 。 国企 重 点是 竞争 性领 域 。 意味 深 长 的
第 一 .由边 缘 到前 沿 。 中 国现在 虽然 站 起来 了。 但还 是 站在 世界 的 边缘 上 。考 察 当代 世 界 , 从

2018-2019学年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八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八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八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过不同的变化,下列事件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是()①鸦片战争②辛亥革命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A. ①③④B. ①②C. ②③④D. ①②④2.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段碑文写道:“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此碑文所指的历史阶段是()A.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 抗日战争时期C. 解放战争时期D.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

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列依次为()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②“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③“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②③①④D. ③①④②4.既指挥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打击日寇;又率领志愿军抗美援朝打击美帝嚣张气焰的元帅是()A. 彭德怀B. 朱德C. 刘伯承D. 贺龙5.毛泽东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这是指中国实现了()A. 全境解放B. 社会主义C. 国家富强D. 民族独立6.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下列对“新纪元”理解不正确的是()A.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B.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C. 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D. 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

“我们的工作”包括()A. 制定并通过《共同纲领》B. 颁布《土地改革法》C.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D. 抗美援朝8.如图拍摄于1951年,结合图片内容给它起一个符合实际的名称()A. 人民解放军攻占布达拉宫B. 西藏和平解放办法签订仪式C. 人民解放军和平进驻拉萨D. 西藏僧、民欢迎解放军进驻9.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建设新生政权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单项选择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 1949 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A.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B. 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2 、 20 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A.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3 、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 归农民所有B. 归乡镇所有C. 归集体所有D. 归国家所有4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是指()A. 从建国到三大运动胜利B. 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C. 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D. 从大陆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5 、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A.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 社会主义现代化C. 农业合作化D. 科学技术现代化6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这一措施()A. 兼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性质B. 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C. 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D. 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7 、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A. 过渡时期总任务提前完成B. 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C.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8 、作为 1953 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 重工业B. 轻工业C. 农业D. 林业9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A. 华北地区B. 西北地区C. 东北地区D. 东南地区10 、我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制造厂位于()A. 沈阳B. 武汉C. 长春D. 北京二、多项选择1 、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B. 国内反封建斗争的任务已经完成C. 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D. 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承认新中国E. 完成了祖国统一2 、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哪几种经济成分()A.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C.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D.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E.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 、下列关于 1952 年土地改革后确立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 实质上是一种土地私有制B. 它彻底消灭了我国封建剥削土地制度C. 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 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E. 它标志着中国半封建社会的结束4 、 1952 年,毛泽东指出“不应再把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间阶级。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意义:“三民主义”纲领在宣传和鼓动革命、动 员和组织群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文化运动
“德先生”与“赛先生”
背景:1.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以及随后出现的军 阀统治、军阀混战和种种社会危机,又将人们的 希望击得粉碎。2.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辛亥革 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就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 引进民主和科学。
构建历史的通感(纵向横向)
结构化背书(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概念与概 念之间的联系)
世界体系的形成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走出中世纪)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文明的孕育) 工业社会的来临 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世界体系的裂变: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体系的重建:二战后
“社会转型”的基本动因:社会转型的 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 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 春秋战国: 晚清民初: 20世纪70年代末:
总结:
1、社会转型期会促进思想的巨变,同时 ,也应看到,思想的变革,也是影响社会 转型的关键。(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 思想史。)
2、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 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 的保守倾向。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 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 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 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 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 、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 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 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4、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失败——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上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

中国近代史上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李大钊发表《青春》,胡适《文学改良邹义》提倡白话文,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意义
欧洲从基督神文化为中心过渡到人文为中心。它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有力的冲击了封建制度,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它影响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乃至中国辛亥革命
它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提倡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性质
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欧洲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初期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后期逐步有社会主义的倾向
戊戌变法是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也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现代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次
1956年底三大改造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
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
兴起时间
14——16世纪
17——18世纪
1915年-20世纪20年响范围
中国近代史上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
次数
时间
社会性质的变化
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
1840年鸦片战争后
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侵华,清政府卖国,中国战败,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我国社会制度的发展

我国社会制度的发展

我国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

按照历史上传统社会制度的发展,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时期。

此时的社会制度是一种封建时代的社会制度,这是中国四千年来维持并发展的社会制度。

此时,社会秩序是依靠皇权和封建家庭来维持的。

这种封建社会制度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皇权和封建家庭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第二个阶段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的社会发展,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者将古老的封建制度改革掉,并建立起了一套以“国家制度”为特征的社会制度。

此时的社会制度是一种民主的社会制度,它由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要素构成,侧重人民民主权利和平等主义。

在这一阶段,社会发展有了质的改变,中国从一个封建社会统治到一个民主社会治理,从封建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

第三个阶段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制度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采取了大量的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发展。

其中包括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多元文化的社会制度等。

在经济体制上,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政策也越来越重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制度的发展。

在文化制度上,中国实行多元文化的原则,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行发展,实现文化多样化。

这三个阶段,社会制度的发展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沧桑变迁。

中国从一个封建社会进入一个人民民主的社会,从封建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从封建制度发展到多元文化的社会制度,中国的社会制度发展史已经经历了许多发展的阶段。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格局当中,正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也是中国社会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篇章。

这一体系以政治法治、经济法制、文化法制、社会法制、生态文明法制等五个层面构成,注重法治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实现人民治理和社会管理的统一,这将是一个新的历史里程碑和新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社会制度的发展历经沧桑变迁,尽管历史总是在不断更迭变化,但是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中国正踏上一条自己的路,并且正朝着自己的目标稳步前进。

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几千年,其实我们只经历三种不同制度的社会。

第一个是秦汉以前,从周朝到秦统一的这段时间。

这是分封制的时代,那是欧洲是十八世纪后才慢慢结束和改变的政治体制。

欧洲人可以说是从分封制直接通过文艺复兴,借助希腊的各种政治思想,在工业革命的经济和技术基础上,直接进入了现代社会。

之所以不说夏商两个朝代,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朝代无论是国家还是中国人的观念都不太明确,他们更多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部落的人而已。

他们和今天的中国人其实差距还是很大的,当时的人从学术上来说,并严格等同于现代的中国人。

在儒家的眼中,那时上古圣王统治下的乐土,但实际在如此原始的时代,所谓的乐土,也只是儒家梦想的家园而已。

第二个阶段就是从秦汉一直到满清时期的帝制时期,这是一个明确中国人和中国国土的长达两千年的时间。

按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或者是欧洲社会的发展速度来比较,这段长达两千年的时间,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来说,差不多可以说是停滞的。

所以才有一段时间我们是如此的鄙视帝制时代,差不多被中国人誉为最落后的制度了。

第三个阶段就是现代社会了,现代社会是一个比较丰富多彩的社会,社会制度也比较多。

从出现到现在也只是连三百年而已。

无论是从人类社会出现的时间到现在,还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时间长度进行对
比,这么短的时间都不能让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分出高下优劣。

更何况现代社会的无论是技术、文化、制度、人类的思想都在高速的发展中。

到最后能发展出什么,谁能胜出还真的不好说。

最关键的是谁家的制度一直在发展,一直在前进,一直在往更文明更自由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制度形态嬗变期的三次历史阵痛(2)何宗海二自秦朝建立又过了800年(前221—581年),准确地说是802年,世界已来到西方人所说的公元6世纪中叶。

这时,正值东方大国隋朝旭日东升的初年。

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制度形态轮回期。

和秦朝一样,隋朝也是一个短暂的国度,仅存37年,从建立到消亡,在历史的长河里,也近似一个打雷闪电的过程;和秦朝向汉朝过渡一样,隋朝向唐朝的过渡也是‚无缝对接‛的。

在制度形态构建上,从隋文帝到唐太宗,只不过70年,却天衣无缝地实现了由统一政治制度形态向士人政治制度形态的提升,进而创造了中华民族200多年的新的辉煌历史。

中国又像是回到了800年前的原地,毅然呈现出这样一派景象:以李渊、李世民父子为代表的唐王朝的缔造者们,幽禁了隋恭帝,驱逐了隋炀帝,最终推翻了隋朝,却建设了一个与杨坚、杨广父子志同道合的新国度,忠实地走上了他们所设计的、想走而没走完的路。

前苏联的缔造者符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曾说过这样的话: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

从秦朝到隋朝这800年间,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螺旋式上升趋势。

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自己东方洋洋大国形象的塑造和本民族身份的定位,而且,在政治上,中国人学会了既认同统一,又不屈服于封建专制的窒窟;当社会制度形态呈颓势、不能维持统一局面之时,地方政权各自寻求发展,依旧向往统一;与此同时,妥协、包容成为了沟通社会关系的重要渠道;整个民族在融合中壮大,华夏文明呈多元繁荣发展。

在意识形态领域,由统一政治主导的统一思想和统一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流意识,并经过‚儒术‛的长期陶冶,形成了深厚的积淀;在争斗中增进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认识与了解,学会了睦相处,在亲和中增强了中华各民族对国家统一的认同感。

和秦统一时一样,隋朝的统一重新收拾了已经四分五裂的河山,重新整理了魏晋南北朝300多年来山头林立、动荡不安的政治秩序状态和濒临腐朽、凌乱不堪的社会制度体系,重新站在了秦当年那样的制度形态断裂带上。

所不同的是,中国社会又经历了一次800年的兴亡轮回,站在了新的历史高度上——这800年间,中国人不仅经历了草船借箭的悲壮,也体会了败走麦城的凄凉。

王莽篡位,把汉朝截成了两段,历史重演了都城东迁的一幕。

三国鼎立,终归两晋独统150年;八方称雄,诸侯各显神通300载。

不仅在浴血奋战、流血牺牲中书写着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也在血色浪漫中积累了丰富的战争智慧——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的问世,可谓开创了人类战争艺术史!《汉书》广泛流传,《史记》家喻户晓。

此时的中国社会,比秦朝时更为成熟,更为理性,更为文明了。

隋文帝及其后人深厚的人文素养本足以构建一个崭新的、更具人文特色的社会制度形态,实际上他们已经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之不错。

但他们依然走上了秦朝失败的老路。

我们先翻翻典籍,了解一下隋朝是怎样一个国度。

由于这个朝代步履匆匆,走得太急,没有留下自己的历史,后人们只能从唐太宗时期由谏议大夫魏征主持编修的《隋史》中,一叶知秋地看到唐人对于隋朝兴亡过程的描述。

《隋史帝纪第一〃高祖上》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大象2年(公元580年)5月,北周王朝诏令随国公杨坚‚为扬州总管,将发,暴有足疾,不果行。

‛其后不到1年的大象3年春(隋高祖元年,公元581年),隋朝宣布成立。

‚(大象2年)乙未,(宣)帝崩。

时静帝幼冲,未能亲理政事。

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以高祖皇后之父,众望所归,遂矫诏引高祖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高祖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

大象2年(公元580年)9月壬子,静帝(时年7岁)下诏曰:‚假黄钺、使持节、左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上柱国、大冢宰、隋国公坚,感山河之灵,应星辰之气,道高雅俗,德协幽显‛,等等,以示逊位给隋国公。

杨坚不许。

同年12月甲子,静帝再次下诏称:‚隋国公应百代之期,当千龄之运,家隆台鼎之盛,门有翊赞之勤。

……柔之以德,导之以礼,畏之若神,仰之若日,芳风美迹,歌颂独存……备九锡之礼,加玺绂、远游冠、相国印、绿綟绶,位在诸侯王上。

隋国臵丞相已下,一依旧式‛。

杨坚再让,不许。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春2月壬子,‚遣大宗伯、大将军、金城公赵煚奉皇帝玺绂,百官劝进。

前后3让,高祖乃受焉‛[12]。

对于以上《隋史》中的描述,当时不仅有人提出质疑,而且就在另一部同一时代编修的正史中做了大相径庭记载。

唐初负责《周书》编修工作的国子祭酒令狐德棻,则对这次改朝换代的经过,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周书本纪第八〃静帝》中有这样的记载:静帝于‚建德2年(公元573年)6月,生于东宫。

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正月癸卯,封鲁王。

戊午,立为皇太子。

2月辛巳,宣帝于邺宫传位授帝,居正阳宫‛。

至于21岁的周宣帝宇文赟为什么要匆匆‚传位授帝‛于自己的长子、即位时只有6岁的周静帝宇文阐?史书没有作详细的记载,只是说‚2年(580年)夏5月乙未,宣帝寝疾,诏帝入宿于露门学,己酉,宣帝崩‛。

‚甲子,隋王杨坚称尊号,帝逊于别宫‛。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5月壬申,(静帝)崩,时年9岁‛。

从宣帝崩到静帝崩,时隔一年。

这宫闱中的内幕,是个没人能解得开的尘封千年的谜。

令狐德棻的结论是:‚静帝越自幼冲,绍兹衰绪。

内相挟孙、刘之诈,戚藩无齐、代之强。

隋氏因之,遂迁龟鼎……斯盖宣帝之余殃,非孺子之罪戾也‛[13]。

开皇元年2月甲子(公元581年3月4日),北周丞相杨坚‚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 隋朝在一片‚祥瑞庆云‛中宣告成立,史称隋文帝(隋高祖)[14]。

翻过隋朝看历史,这样一种朝政更替的方式,对于芸芸众生来讲,至今也算是最经济,最温和和最具人性的结局了。

又8年,中华民族再次实现了大统一,再次奠定了中国社会稳定的一统局面。

这次统一,征战时间之短,消耗人力物力之少,都属史无前例。

秦朝的那次统一,秦始皇本人亲自征战17年,加上之前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共计1个半世纪,历代老秦人为江山社稷,南伐蛮夷,北修长城;劳民伤财,征战无数,尸骨成山,血流成河;好儿自刈边关,烈女哭倒长城。

和秦统一相比,隋朝的统一,可谓是暗淡了刀光剑影。

在传统文化智慧的引领下,隋文帝杨坚凭借自己文韬武略的治国才能,不再崇尚枪杆子打天下,而是凭借制度创新,调动士人阶层的聪明才智,搭建起了人类历史上第1个通过公平竞争升官进仕的制度平台,用笔杆子治天下。

《周书》和《隋史》均为成书于唐贞观年间的两部正史。

同一时代的史官们对同一史事得出了截然不同结论,这在正史中是罕见的。

倡导‚以史为鉴‛的唐太宗李世民及其朝廷上下却默认了这样两种结果,留下是非曲直的议论流传于后世,着实耐人寻味。

更耐人寻味的是,唐朝的李渊父子们,明明是挟持了隋朝,迫使隋炀帝客居江都,有朝而不能归,却有模有样地在《周书》和《隋史》里,仿照隋文帝当年的做法,说什么:‚一人在远,三让不遂,黾勉南面,厝身无所,苟利社稷,莫敢或违,俯从群议,奉遵圣旨‛[15]。

《隋史》对隋文帝及隋朝存亡‚信而有征‛的结论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但素无术学,不能尽下,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暨乎暮年,此风逾扇。

又雅好符瑞,暗于大道,建彼维城,权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适从。

听哲妇之言,惑邪臣之说,溺宠废嫡,托付失所。

灭父子之道,开昆弟之隙,纵其寻斧,剪伐本枝。

坟土未干,子孙继踵屠戮,松槚才列,天下已非隋有。

惜哉!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16]。

《隋史》的编修们在总结隋朝失败的教训时,情愿不情愿地归咎于:隋炀帝‚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

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

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

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17]。

进而把隋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隋炀帝恃功‚矫情饰貌,肆厥奸回……一人失德,四海土崩‛[18]。

这段对隋朝及其人和事的评价,明显有失公允!其历史局限性仍在于人治——受制于人和受制于人治的历史。

是胎盘终归要脱落的,脱落了,母体才能安然,新的生命才会诞生。

历史对秦朝亡国原因的分析之所以保持了基本的理性,较为公正,较为系统全面,主要是因为有太史公司马迁的一双‚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的慧眼和‚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史家风范。

往后写史的,尤其是编修正史的,大多是些吃着皇粮侍奉朝廷的御用文人,除了受制于自身的知识阅历及历史观之外,还要受制于当时的统治者,因此,对人对事的客观性、公正性会大打折扣。

历史的是非永远没有定论。

我们还是来分析这次制度形态的嬗变。

隋朝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悄无声息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对社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确立三省六部制、简化地方官制、修订‚开皇律‛、领均田令、设臵粮仓、改革币制等,最为引世人瞩目的,还是科举制的创立及实行。

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成为了这个时代制度创新的永恒性标志,并引领了此后社会制度形态发展变化的大势。

成熟的制度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

制度形态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准则和习俗文化的形成,是社会民众在长期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和规律而提升、认同和积累的价值认识,往往需要几代人的经验和智慧积累。

秦朝在制度创新方面,历代公认的最大亮点是创立了郡县制。

但郡县制作为一种制度形态在秦朝并没有真正形成,它花开在秦朝,果结在了汉朝及其以后。

同样,隋朝制度创新亮点无疑是开创了科举制的先河。

但科举制的花开在隋朝,果却结在了唐宋及其以后。

隋朝尽管国运短暂,所奠定的以士人政治为核心的制度形态,到了唐朝,就如同汉朝继承秦朝制度构想那样,不断提升完善,在唐中后期及北宋时代,这套制度体系及形态进入了天人合一、和谐传承的境界。

隋朝建立后,为了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之变革,实行了察举和科考并重、分科举人的用人制度改革。

由于科举制的诞生,为之后1400余年中华民族制度形态,尤其是政治制度形态镌刻下了深深地烙印,并对整个人类政治制度形态的形成,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是古代中国人对人类社会科技的巨大贡献,那么,秦代的郡县制和隋代的科举制,无疑是古代中国人对人类社会制度创新的巨大贡献。

科举制被废除后,成长于20世纪初的那一代中国史学专家们,深情地回顾这段千年兴废的制度史,有相当多的人认为,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有一个以个人学识、涵养和志向为基本素质参与政治的精英阶层,他们提出了‚文人政治‛的概念,所指就是隋朝创立科举制后,士人成批量地走上政治舞台,所引起的政治制度嬗变的基本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