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3《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3《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67f10c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c.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3《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材说明】《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主要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毕力平险”,终于感动天地,“移山”成功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教学设想】本节课是教学的第一课时,所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能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寓意。
因为学生对这则寓言故事比较熟悉,所以教学的定位主要是诵读为主。
不同层次、方式的诵读和积累字词,理解文意结合起来,教师只需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归纳,重点是要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3.通过诵读,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2.教学难点:通过诵读,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理解课文。
【教师教法】教师引导启发,点拔强调,组织讨论。
【学生学法】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真情表达。
【教学过程】一、启发思考,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及教法:同学们,你们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你是从哪里看到的或听到的?说说如果要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你打算写些什么呢?2.学生活动及学法:学生讲故事、谈看法。
(设计意图: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由口头表达引入书面文字的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积累字词,板书强调重点字音和字义。
2.学生朗读课文,圈点勾画自己积累的字音,同桌分享交流,同桌互读互查。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积累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1.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摘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积累词义,教师板书强调。
《愚公移山》教案一等奖
![《愚公移山》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f46f4262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6.png)
《愚公移山》教案一等奖《《愚公移山》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愚公移山》教案一等奖一、导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愚公移山》注意:这首歌曲反映的主人公是谁?从中你有何感悟?二、板书课题并简析:1、愚公移山属于什么类型的短语(主谓短语);课题向我们交代了故事的_ _,初二语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一讲)行宫中学黄玉中。
三、展示教学目标:(幻灯)1、复习文言文的一般学习方法;2、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二两段的理解性阅读。
四、范读课文(注意:字的正确读音、句的分断)1、范读:2、完成课本中的预习练习:五、根据预习谈谈对课文大意的理解(自由发言)六、对课文第一段进行理解性阅读:1、女生齐读,男生指正:2、幻灯打出文中重要字词,让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方、万仞、本、河阳3、思考:(幻灯)(1)体会"本"在文中的作用(2)用一句话概括本段(3)体会本段在文中的作用4、课堂责疑:七、对课文第二段进行理解性阅读:1、男生齐读,女生指正:2、幻灯打出文中重点字词,让学生根据注释和预习回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幻灯)思考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根据愚公的提议,设想可能达到怎样的前景蓝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愚公移山的难处主要有哪些?(提示思考角度:愚公本身的因素/山的因素/路途因素等)(4)文中提到"孀妻"、"遗男"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愚公移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移山之举深得民心。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25a7c4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e.png)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4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重点) 2.反复阅读,通过阅读理解人物形象,培养文言语感。
(重点) 3.领会本文的寓意,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难点)课时安排2 课时《>> 第1课时1.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把握愚公和智叟的语气。
2.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课程导入多媒体播放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后引入课题: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千百年来让中华儿女为之感叹的愚公,见识他的移山壮举。
自主探究一预习与交流1.走近作者《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列子是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高山流水、夸父逐日等。
2.知识链接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运用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
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或讽刺性,寓意深刻而含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了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3.读准字音万仞(rèn) 出入之迂(yū)荷担者(hè) 孀妻(shuang)始此(chèn) 箕番(jī)(běn)穷匮(kuì)山北之塞(sè)阅读课文一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停顿。
安排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处理好停顿。
明确:(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愚公移山教案设计模板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愚公移山教案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8d62d9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c.png)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感受愚公的坚韧不拔精神。
2.分析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挖掘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成语典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感悟愚公的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成语典故,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二、课文解析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和成语典故。
2.教师针对生字词和成语典故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3.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愚公的精神品质。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愚公移山的意义在哪里?愚公的精神品质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四、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3.教师讲解成语典故,引导学生理解其寓意。
五、课后作业2.学生收集其他关于奋斗精神的成语典故,进行分享交流。
六、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教学目标1.理解……2.分析……3.挖掘……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三、教学过程1.导入……2.课文解析……3.课堂讨论……4.文本分析……5.课后作业……6.教学反思……四、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生字词表……3.成语典故解析……五、教学策略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考。
六、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评价……2.学生作业评价……3.教学效果评价……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内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细读,理解《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坚持与毅力,以及故事所传达的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主题。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1ed3df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c.png)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1.能够读懂《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理解其寓意。
2. 能够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不懈努力的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寓意,培养不懈努力的品质。
教学难点:运用故事中的道理指导学习和生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愚公移山》的动画片段引入,或者通过讲述引入。
二、讲述故事(15分钟)1. 教师将讲述《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讲述时可以适当配合图片或者动画片段。
2. 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愚公和他的儿子想要移山的原因,以及两人不懈努力的精神和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情节。
三、理解故事寓意(20分钟)1.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为什么愚公要移山?”2.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为了给儿子留下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表达他不懈努力的精神。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愚公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4.通过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愚公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始终保持着奋斗的决心和信念,最终取得了成功。
5.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6.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四、运用故事中的道理指导学习和生活(20分钟)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
2.通过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只要保持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
3.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在团队中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克服困难和挑战。
4.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和互助是克服困难和挑战的关键。
五、总结(5分钟)1.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故事中的道理。
2.通过总结,让学生再次认识到只有不懈努力和坚定信念才能获得成功,团队合作和互助也是克服困难和挑战的关键。
教学师材料:1.《愚公移山》动画片段2.教师制作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学生学习材料:1.《愚公移山》故事书籍2.教师制作的问题解答和讨论材料评价方法:1. 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2. 学生的参与和表现3. 学生的作业和考试表现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故事中的道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不懈努力的品质。
愚公移山一等奖教案
![愚公移山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94b7f228ea81c758f57832.png)
愚公移山一等奖教案【篇一:《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民乐初中李福明教学目标: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难点: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检查复习: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板书:难方七百里,高万仞移山———难——五人,人数少工具简陋时间漫长行程远1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愚公移山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07d684b01f69e31433294b0.png)
22.*愚公移山1.知识与能力(1)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了解有关列子的知识及《列子一书》,掌握文言词语。
反复诵读,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思路一、新课导入“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二、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仞.(rèn)惩.(chénɡ)塞.(sè)迂.(yū)荷.(hè) 箕.(jī)畚.(běn) 孀.(shuānɡ)妻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消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直”,一直。
)无陇.断焉(通“垄”,高地。
)(3)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之:出入之迂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217eb1b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c.png)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设计:《愚公移山》一、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故事的背景和内涵,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团结合作的力量。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二、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介绍:《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故事主要讲述了愚公和他的家人为了移山前进而进行的艰苦劳动的故事。
2.教学内容分析:(1)了解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山脉分布,以及农民生活的基本情况。
(2)分析故事内涵:通过讨论和解读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重要性和团结合作的力量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问答和图片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山脉分布。
2.故事讲述:以图为媒介,给学生展示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同时辅助讲解故事中的生词和理解。
3.思考与讨论: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愚公要移山?(2)愚公移山需要什么条件和努力?(3)愚公的家人起到了哪些作用?(4)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4.生活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生活实践活动,例如户外劳动体验和团队合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团结合作的力量。
5.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劳动和团结合作的感悟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
2.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评分,主要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劳动和团结合作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41ccbc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d.png)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用词。
2.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3.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用词2.诵读训练,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重点词句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江涛的《愚公移山》,激昂的曲调让人内心澎湃,不禁叹服愚公的坚韧。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而是充满了坎坷。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新课《愚公移山》,也许你能从中获得启发。
二、任务驱动任务一分享名片学生根据课内预习以及查找资料简要介绍作家、作品。
(指名回答,同学、老师补充)任务二听读感知全文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感知停顿、感知文意、感知人物,并提醒在读不准、不会读的地方及时批注。
2.学生大声地朗读全文,要求着重读读人物间的对话从而感受其不同的情感。
任务三小组合译1.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价、指正。
(要求:合作之前,个人先对照课内注释尝试翻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相互交流)期间,教师注意穿插指导,答疑解惑。
教师突出以下注解:年且九十且:将近惩山北之塞惩:苦于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且焉置土石焉:哪里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箕畚:用箕畚装土石2.学生讨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现代汉语是怎样表达?若学生找不出,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聚室而谋。
——(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
(省略句)如太行、屋何?——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固定句式)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倒装句,此处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帝感其诚。
——天地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被动句)(教师需要注意:文言特殊句式无须深究,说说现代汉语中如何表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
)任务四以读促悟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人物情感。
2.对比下面带“曰"的句子,让学生讨论“曰”前添加怎样的状语,怎样读“曰"后的部分比较合适?聚室而谋曰(参考:恳切地说,读出商量的语气)其妻献疑曰(参考:担心地说,读出犹豫的心理)杂曰(参考:异口同声地说,读出肯定的口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参考:不屑地说,读出嘲讽的语气)北山愚公长息曰(参考:叹息而又坚定地说,读出坚定的语气)3.抓住关键词句,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其妻(抓住“献疑”、“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智叟(抓住“笑而止之"、“甚矣”、“残年余力"、“山之一毛”等)4.学生再分角色朗读,要求把握各人物的情感、态度。
《愚公移山》教案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dbda5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6.png)
《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愚公的形象,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坚持不懈、战胜困难的精神。
2.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领悟课文所传达的智慧与勇敢的品质。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愚公形象,领悟课文寓意。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词句翻译。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谁能简单复述一下故事内容?2.故事中的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移山?二、自主阅读1.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尽量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阅读过程中,把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来,等会儿一起讨论。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分析课文,解释文言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愚公的形象,引导学生感受愚公的勇敢、智慧、毅力等品质。
3.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领悟课文所传达的智慧与勇敢的品质。
四、课堂讨论1.愚公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坚持不懈地去做?3.故事中的智叟代表了哪种人?他有什么特点?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愚公的形象和故事寓意。
2.请一位同学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二、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后作业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领悟文言文的魅力。
三、课堂讨论1.如果你是愚公,面对智叟的质疑,你会如何回应?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愚公的精神,战胜困难?3.你认为,《愚公移山》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2.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五、课后作业2.深入阅读《愚公移山》,尝试分析故事中的其他角色,如智叟、邻人等。
第24课 愚公移山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4课 愚公移山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08455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5.png)
第24课愚公移山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愚公移山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文语感;2.体会愚公人物形象;3.感受愚公可贵品质,领悟故事寓意,传承愚公不畏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面对家门前的高山,一位年近九旬的老翁居然决心与全家人“毕力平险",对此,你怎么看?【作家作品】列子,名御寇,相传为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今本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纪昌学射》《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
【背景链接】出处: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背景:列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文章写愚公移山并取得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
【文体知识】【字词清单】【听范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诵读指导: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文中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分别质疑愚公移山的行为,但是质疑的目的不同,语气自然也就有差别。
其妻献疑,是出于关心的目的,担忧移山的艰难,要读出关切的语气。
智叟嘲笑愚公自不量力,要读出讥讽与嘲笑的语气。
【通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22.愚公移山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2.愚公移山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794542e508a1284ac85043b1.png)
22愚公移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
(重点)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重点)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
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②一词多义: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一)分析人物形象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愚公移山【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179cec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7e.png)
愚公移山【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导入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播放MTV《愚公移山》来引入课文。
这首歌曲讲述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愚公移山》故事,表达了人们对XXX精神的崇敬。
接着,通过展示动漫flash——愚公移山的画面和乐曲,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这个故事的情感和价值。
本节课的重点是研究《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掌握它的过程和方法。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第二课时: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学生需要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同时,也要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了解当时人们的想象和愿望。
在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最后,通过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细节的表达效果。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讲述了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与迷信不同,神话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结尾采用神话,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一种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与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XXX想要平整XXX惩山北之塞,但面对巨大的困难,他并没有放弃。
他用箕畚运土,荷担者运石,河曲智叟提醒他要找到能够搬动土石的人。
最终,XXX的坚持和努力感动了神仙,神仙帮助他完成了任务。
在文章中有一些生僻字需要注音,如万仞惩山北之塞、箕畚、朔东、龀等。
还有一些通假字需要解释,如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厝等。
另外,一些虚词的用法也需要注意,如“而”、“其”、“之”、“且”、“于”、“焉”。
文章中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需要仔细理解。
最后,文章中还有一些词类活用,如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等,需要注意。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c7f0c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d.png)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本教案为《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获奖教案,适用于小学语文课堂。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明白只要肯下一番功夫就能够改变现实。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拼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名称:《愚公移山》2. 适用对象:小学年级3. 教材内容:本文是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之一,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对愚公父子不畏艰难险阻,坚定信念,不断努力,最终战胜困难的故事。
4.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勤劳、拼搏、团队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毅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5分钟)1. 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故事,让学生思考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 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很困难的事情?你们是怎么解决的?你们觉得,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做?第二步:呈现(10分钟)1. 老师可以通过PPT或者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愚公移山》的故事。
2. 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觉得,愚公父子的行为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第三步:学习(20分钟)1.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段讲解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2. 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愚公父子的成功离不开哪些因素?团队合作、拼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都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学生可以就这些因素进行讨论,梳理出关键要素,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和其他小组分享。
第四步:巩固(15分钟)1. 老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一道愚公移山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讲一讲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的,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毅力。
第五步:作业(5分钟)1. 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小作文,讲一下自己的困难和如何克服困难的经历。
2. 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创作一个类似于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在创作中更好地理解故事的道理。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0d490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6c.png)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本次优质课教案的主题为《愚公移山》,旨在通过讲授这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明确努力奋斗的重要性,传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本教案获得了一等奖,以下是具体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背景;(2)掌握《愚公移山》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了解《愚公移山》寓意的内涵和意义。
2. 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分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3)通过思考、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愚公移山》中的励志精神,激发学生的奋斗意志;(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通过观看《愚公移山》的动画片,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
2. 教学过程:(1)讲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主要场景和人物形象。
(2)分组合作,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故事寓意,思考如何将故事中的精神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4)通过讲解故事中的励志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寓意意义的感想,体现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背景,还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表演和思考能力,同时也明确了努力奋斗的重要性,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愚公移山教案一等奖
![愚公移山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9de42105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4.png)
愚公移山教案一等奖窗体底端2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
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指导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经典段落。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展示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
2、,流畅翻译全文,能口述故事,能概括寓意。
三、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四、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1、掌握下列字音: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五、自读课文并结合注释疏通课文(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2愚公移山大赛获奖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2愚公移山大赛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dbe48202768e9950e738c2.png)
22愚公移山1.知识与技术目标:累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顺畅翻译课文,并理解课文寓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频频朗诵课文,经过自由合作理解文意,培育文言文自读能力。
经过商讨沟通,掌握愚公的人物形象,领会对照、反衬手法的表达成效。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困难险阻,学会百折不回。
1.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累积。
2.培育多角度剖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朗读法、归纳法、自主合作沟通法。
多媒体。
一、情形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习的歌曲,它陈述了中国古代闻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辈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拜。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道,可是无论哪一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展的,都会有波折、崎岖,面对波折和崎岖,我们应当采纳什么样的态度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先人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列子 ( 前 450—前 375) ,名寇,别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先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作品简介《列子》相传为战国期间的列御寇所著。
全书共八篇,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示与智慧。
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此中有很多故事直到今日还交口称赞,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许多成语,如庸人自扰、频频无常、歧路亡羊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 ( r èn)冀州( jì)荷担( hè) 箕畚(jīběn)孀妻(shuāng)......始龀 ( chèn)智叟(sǒu)穷匮( kuì)一厝( cuò)雍南(yōng).......4.记着重点词语的词义。
【方七百里】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塞,堵塞。
..【聚室而谋】室,家。
谋,商议。
【迂】波折,绕远。
(人教部编版)优质 省一等奖教案 第6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1
![(人教部编版)优质 省一等奖教案 第6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26058747a417866fb84a8e5e.png)
22 愚公移山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弄清楚愚公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并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和作者资料。
2.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的主体内容,有效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朗读、断句、背诵、译文,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教学重点1.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1.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分析人物形象,对文章做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究。
3.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想想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背景资料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一(歌曲导入):播放MTV《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导入二(情境导入):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1.作者简介《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2.交流背景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知识链接关于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4.积累字词(1)注音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sè)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河曲智叟亡.以应(wú) 一厝朔..东(cuò)(shuò)始龀.(chèn) 无穷匮.也(kuì)雍.南(yōng)(2)解释词语通假字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亡以应“亡”通“无”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虚词①“而”的用法a.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b.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c.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②“其”的用法a.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b.“他”:惧其不已也c.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③“之”的用法a.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c.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d.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④“且”的用法a.副词,“将”:年且九十b.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⑤“于”的用法a.介词,“到”:达于汉阴b.“向”:告之于帝⑥“焉”的用法a.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b.语气词,相当于“呢”:始一反焉语气词,相当于“了”:无陇断焉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特殊句式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倒装句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一)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思考下列问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2.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3.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4.移山的结果怎样?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交流点拨】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4.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二)深层探究1.文章第一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2.阅读二、三自然段,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说说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3.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交流点拨】 1.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3.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太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
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
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
“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
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的。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第二课时1.检查课文朗读。
2.重点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深层探究1.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2.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3.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 1.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
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2.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
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4.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这篇寓言所要说明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挖山不止。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胜利。
1.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交流点拨】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2.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对于学生的明显偏颇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发学生相互评点或辩论。
)愚公移山(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