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doc 7页)

合集下载

2016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高教第二版)课件:第六章 货币和货币流通

2016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高教第二版)课件:第六章 货币和货币流通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第六章>>第一节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三)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币材料的货币制度。由于金银复本位制的 不稳定性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推动着金银复本位向 金本位过渡。金本位制有三种类型: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 本位制。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第六章>>第一节
第一节
货币与货币制度
新闻回放
新版人民币发行刺激旧版人民币收藏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8月31日发行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 新版人民币的发行刺激了旧版人民币的收藏兴趣,其中的精品 更是成为拍卖市场的宠儿。 人民币退出流通进入收藏市场有一定的条件,根据央行的 有关规定,仍在流通中的人民币不允许民间采取任何形式交易。 因此,目前只有前3套人民币才能真正在收藏品市场上交易。从 近年来的拍卖纪录来看,前3套人民币中的精品也屡屡创造佳绩。 资料来源:上海证券报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四)纸币本位制
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以后,各国陆续实行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 度即纸币本位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没有金属本位货币的铸造和流通, 由不兑现的银行券或者说纸币(现金)与银行存款(非现金)执行货币的职 能。纸币本位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纸币本位币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 2.纸币本位货币制度是一种独立的货币制度。 3.纸币本位币的发行与回笼通过银行信贷程序。 4.存款货币流通,即转账结算广泛发展,现金流通趋于缩小。
金币本位
金本位 单本位
金属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 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 金汇兑本位
银本位 平行本位 金银复本位 双本位
银币本位 银两本位
图表6-1 货币制度分类

财政与金融(金融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答案

财政与金融(金融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答案

财政与金融‎(金融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2.偿‎还和付息‎价值‎单方面3‎.优化资源‎配置‎调节生产‎和消费‎调节宏‎观经济4‎.剩余价值‎借‎贷资本5‎.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6‎.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个人7‎.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8.‎负债业务‎资产‎业务9.‎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结‎算工具‎结算‎方式10‎.补偿‎合同‎11.互助‎性‎经济性‎法律性‎12.必‎须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必须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其资‎产13.‎财政赤字‎投资‎需求膨胀‎消费‎需求膨胀‎14.货币‎供应量‎货币需‎要量15‎.“双紧”‎政策‎“双松”‎政策‎“紧货币‎松财政”政‎策16.‎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平衡项目‎17.全‎球性国际金‎融组织‎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二、名‎词解释题‎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2.商业信‎用是企业单‎位之间由于‎商品交易而‎发生的商品‎赊销赊购的‎行为。

3‎.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

4.‎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因贷‎出资而从借‎款人那里获‎得的超过本‎金的那部分‎金额。

5‎.官方利率‎是由政府的‎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各银行都必‎须执行的各‎种利率。

‎6.期货‎市场是交易‎双方达成协‎议或成交后‎,不立即交‎割,而是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进行‎交割的场所‎。

7.‎商业银行是‎以吸收社会‎公众存款为‎其主要资金‎来源,以发‎放贷款为其‎主要资金运‎用,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的金融机‎构。

8‎.信用放款‎是指银行完‎全根据借款‎人的信用,‎即借款人的‎品德和财务‎状况,预期‎未来收益及‎过去的偿债‎记录而发放‎的、无需提‎供任何抵押‎品作为担保‎的一种放款‎。

9.‎保险市场是‎进行保险商‎品交易的场‎所或领域的‎总称,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doc 7页)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doc 7页)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doc 7页)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行使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内部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一致,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

它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情况:⑴外部正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⑵外部负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损失而自己受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社会成本的现象。

外部负效应意味着,市场价格不反映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从事该活动的经济主体把部分成本强加给其他经济主体,从而造成社会成员过量从事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市场机制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P5财政的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

财政的这个功能通常被称之为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通过财政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资源运用效率高、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二、收入分配职能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客观上对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

我们把财政所具有的这种能够影响社会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功能叫做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简称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职能P10(经济稳定的含义、指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课件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课件

财务算。
学习评估
1
作业和考试
通过布置作业和考试,评估学生对财政
小组项目
2
和金融知识的掌握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评估其合作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个人研究论文
要求学生撰写个人研究论文,评估其研 究和表达能力。
总结与展望
本课件通过详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了对财政和金融基础知识 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财政 和金融挑战。
教学内容
财政概念与原理
介绍财政的基本概念、职能以及财政收入和支 出的原理。
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
讨论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货币供 应和需求的调控。
金融市场与投资
讲解金融市场的组成、金融工具的种类以及投 资的基本原理。
金融制度与监管
介绍金融制度和监管的基本原理,以及金融风 险的管理。
教学方法
1 讲授
通过讲解财政和金融的基 本知识和原理,帮助学生 建立概念和框架。
2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 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 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促进交流和思维碰撞。
教学资源
图书馆
提供丰富的相关书籍和资料,供 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在线学习平台
提供在线课程和教学资源,方便 学生灵活学习。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 课件
课件概述
本课件旨在介绍财政与金融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个重要领域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清晰的讲解和实例 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财政和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财政和金融的概念和作用,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分析和解决财 政和金融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财政与农村金融知识点总结

财政与农村金融知识点总结

财政与农村金融知识点总结一、财政知识点1.1 财政的概念与职能财政是指国家收入和支出的总体,是国家财政制度的核心内容。

财政职能主要包括:(1)税收职能:通过税收来获取国家财政收入,用于满足国家的支出。

(2)支出职能:通过国家支出来满足国家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3)管理职能:通过财政管理来保障国家财政的健康运转,确保国家财政的安全和稳定。

1.2 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非税收入和有偿收入。

财政支出主要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城乡社区支出等。

1.3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运用财政手段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收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提高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经济增长,而收缩性财政政策则是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提高税收来控制经济增长。

1.4 财政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是指国家对财政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的一系列处理。

财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整税收结构、提高税收征收效率、完善财政支出管理、增强财政透明度等。

1.5 财政改革与农村发展财政改革对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善财政制度和政策,提高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技术、乡村产业等的支持力度,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金融知识点2.1 农村金融的概念农村金融是指在农村地区为农业、农村居民和农村企业服务的金融业务。

它是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强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2 农村金融的发展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业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和完善期三个阶段。

初创期主要是指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建立;发展期主要是指各类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地区并开展业务;完善期主要是指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3 农村金融的功能农村金融的主要功能包括金融中介、金融服务、金融监管等。

金融中介指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吸收储蓄和向农户发放贷款来实现利差收益,实现资金的再分配。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行使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内部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一致,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

它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情况:⑴外部正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⑵外部负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损失而自己受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社会成本的现象。

外部负效应意味着,市场价格不反映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从事该活动的经济主体把部分成本强加给其他经济主体,从而造成社会成员过量从事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市场机制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P5财政的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

财政的这个功能通常被称之为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通过财政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资源运用效率高、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二、收入分配职能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客观上对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

我们把财政所具有的这种能够影响社会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功能叫做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简称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职能P10 (经济稳定的含义、指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培训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培训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培训1. 什么是财政和金融财政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调节收入和支出,以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行为。

财政的主要职能包括税收、财政支出、债务管理和财政预算等。

金融是指通过货币和金融工具在时间和空间上融通资金的过程,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等。

金融的主要职能包括资金融通、风险管理、投资和融资等。

2. 财政与金融的关系财政和金融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财政通过税收筹集资金,支持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和金融机构的发展。

金融则为财政提供融资渠道、风险管理工具,帮助财政实现经济调控和发展目标。

在经济运行中,财政和金融的协调合作非常重要。

财政通过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总需求,金融通过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求,二者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财政和金融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3. 财政基础知识培训3.1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通过征税、政府收益和其他非税收入等方式获取的资金。

常见的财政收入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关税、资源税、土地出让金等。

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2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指国家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资金。

财政支出包括政府工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

财政支出的合理安排和有效管理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3.3 财政预算财政预算是国家对收入和支出进行合理安排和计划的工具。

财政预算涵盖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预测、分配和执行等环节,用于指导和监督财政运行。

财政预算的编制过程需要考虑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政策目标和社会需求等因素。

3.4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利用财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财政结构政策等。

通过调节税收、增加财政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等措施,财政政策可以对经济活动和市场预期产生积极影响。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二、对象:财经类各专业三、课时:4*17=68四、学分:4五、课程目标职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运用有关财政与金融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社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解释。

对热点财政金融新闻的理解判断分析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训练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课程拓展实践平台的训练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过对财政金融政策的理解和解读,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

六、教学设计思路1、通过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了解财政金融的性质、地位与作用;掌握财政金融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特有金融界的具体内容,学会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在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要求上,注重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注重将专业知识与当前财政金融政策以及一般财政金融现象相融合。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让学生领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通过对热点财政与金融新闻的综合点评训练学生学习能力、资料查阅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分组财政与金融专项问题调查,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策划能力。

3、教师补充案例,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初步了解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深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财政金融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力。

八、教学评价建议教学评价弱化考试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习操作过程的评价和操作成果的评价。

具体评定项目如下:九、实施建议(一)教材建议《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主编:徐景泰余立新中国财经出版社(二)教学建议(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研究和分析国家的财政与经济政策。

财政与金融 知识点整理

财政与金融 知识点整理

财政与金融(一)概念:1.公共财政P3: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收支活动叫“财政”,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收支活动则应称为“公共财政”。

市场体制下的政府收支活动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即:政府通过支出向公民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支出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政府收支预算的确定要经过“公共选择”程序,政府的一收一支要接受“公共监督”等等。

)2.公共产品P4 :是指一种商品或劳务,当他供某一人使用时也能为其他人所利用而无需花费额外的成本或费用。

3.公共产品的特征:(1)消费的非排他性。

即某些人对一种产品的消费不会阻碍其他人同时对该产品的消费,或者要想阻碍的话成本很高。

形成“免费搭车者”。

如国防、环境保护、灯塔等。

(2)消费的非竞争性。

即某些人对一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量。

(3)效益的外溢性。

即这种产品的消费不仅可以使消费者本身受益,而且可以使其他人也间接受益。

4.经常性支出P16: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包括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支出、为政府雇员交纳的社会保险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社会保障津贴支出等)5.资本性支出P16:指政府用于资本项目的指出。

(包括政府购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投资支出、政府战略储备支出,用于资助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或增加企业金融资本支出等。

)6.购买性支出P16:指政府用于在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或劳务而形成的支出。

7.转移性支出P16:转移性指出是指不同级或同级政府之间的转移性支出。

8.税收的消费替代效应p51:指税收对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影响,它表现为政府对个别商品课税后,引起市场上课税商品相对价格上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减少课税商品的购买量,相应地增加非税商品的需求量。

9.税收消费收入效应:是指由于政府征税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产生的激励纳税人增加收入的效应。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课件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课件

发展的一种融资方式。
02
金融融资
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银行、证券市场等金融机构筹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方
式。
03
两者关系
财政融资和金融融资都是融资的重要方式,但它们的目的、方式和风险
等方面存在差异。财政融资主要用于国家建设和发展,而金融融资则主
要用于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经营和消费需求。
财政监管与金融监管
财政监管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教学课件
目录
• 财政基础知识 • 金融基础知识 • 财政与金融的关系 • 财政与金融的发展趋势 • 教学总结与展望
01
财政基础知识
财政概念与职能
财政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 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分 配的活动。
财政职能
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04
财政与金融的发展趋势
财政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推进税制改革
通过改革预算管理、税收制度和政府 间财政关系,逐步建立权责清晰、财 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现代财政制度。
完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加强 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公平性和效率。
优化支出结构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 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投入,提高 民生福祉。
财政收入
01
02
03
税收收入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 源,包括个人所得税、企 业所得税等。
非税收入
非税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 收费、罚没收入等。
国有资产收益
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家凭 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 利润、租金等收入。
财政支
公共支出
公共支出包括教育、卫生、 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支 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doc 7页)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行使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内部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一致,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

它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情况:⑴外部正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⑵外部负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损失而自己受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社会成本的现象。

外部负效应意味着,市场价格不反映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从事该活动的经济主体把部分成本强加给其他经济主体,从而造成社会成员过量从事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市场机制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P5财政的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

财政的这个功能通常被称之为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通过财政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资源运用效率高、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二、收入分配职能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客观上对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

我们把财政所具有的这种能够影响社会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功能叫做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简称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职能P10(经济稳定的含义、指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以流通中的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2、所得税3、财产税4、资源税5、行为目的税纳税人(纳税义务人、纳税主体)纳税人:依法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实际负担税收的单位和个人(税款的实际承担者)扣缴义务人: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代缴纳税人税款并向国库缴纳义务的单位划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1)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指纳税人年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占年应税销售额的比重在50%以上)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的(2)其他情形的纳税人(从事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

(3)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什么是基本建设基本建设(capital construction),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投资进行建筑、购置和安装固定资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其他经济活动。

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重建更新改造:替换与改造政府投资支出的管理,政府投资的方式1、拨改贷1979年开始试行至1989年止。

2、基金制3、债转股所谓债转股,是指国家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控股(或持股)与被控股的关系,债权转为股权后,原来的还本付息就转变为按股分红。

政府投资的方式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原因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2.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怎么用财政补贴促进国际贸易关系的发展财政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也将补贴分为三类:红箱补贴、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

红箱补贴又称禁止性补贴,针对价格补贴和进出口补贴,认为它们会严重扭曲价格机制,造成不公平竞争。

绿箱补贴,不可起诉补贴,这种补贴并不直接刺激生产,对价格和市场影响不大,成员国可以自由施行,其他国家也不能以此为由,而采取反补贴措施。

拿农业来说,绿箱补贴有产品研究、人员培训、技术推广、检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食品供给的储存费用、自然灾害补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地区发展补贴等。

黄箱补贴,又称可诉补贴。

它介于红箱补贴和绿箱补贴之间,指那些虽被禁止,又能自动免于质疑的补贴。

评判其是否合理,就看该项补贴,是否使起诉的成员国利益受损,若利益受损,就是不合理的,否则,就是合理的。

比方说,我国的农药、化肥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对这些生产资料进行价格补贴,并不会造成不公平竞争,也不会使成员国利益受损;有的国家耕地很少,或几乎没有耕地,向这些国家出口粮食时,实行适当的补贴,出口商得了补贴,进口国享受低价,对当地农业发展影响不大。

黄箱补贴基于互利互惠,只要贸易双方两厢情愿、心照不宣,世贸组织就不予过问。

我们常说,风险与成功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对我国的财政体制,提出了挑战,也蕴涵难得的机会。

按规定,红箱补贴得坚决取缔,不得马虎。

但若财政补贴,能因时而变,靠提高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的比重,亦可给民族企业施以援手,既符合WTO的规则,又能实现政府的良苦用心,如此有退有进,便能化被动为主动。

例如,《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规定,研发人员经费,可归为研究活动成本,通过提高研发人员比例,增加科研费用,实现对企业的补贴。

其他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增强对农产品的检疫、保护环境等措施,对于加快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国债的概念:国债也称公债,是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劵,向国内外筹集财政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国债的债务人是国家(政府),一般由中央财政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

国债的功能(一)弥补财政赤字(二)调节经济(三)资产组合的金融功能国债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1954-1958年、1980年至今发行过国内公债。

各期国债发行以前,由国务院制定国债条例,具体规定国债的发行、转让、利率、还本付息及其他有关管理事项。

国债条例是规范我国国债管理活动、调整国债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依据。

1968年国家偿付了全部内外债本息,1968-1981年,我国是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

1981年1月,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以下简称《国库券条例》),决定发行国库券来弥补财政赤字,以后又发行了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重点企业债券、保值公债、特种公债等。

到1992年止,每年都颁布一个国库券条例,对发行对象与方式、发行数额及利率、还本付息的期限、国库券及其他债券的贴现、抵押和转让、国债法律责任、国债管理机构等内容予以规定。

1989-1991年每年还颁布了一个特种国债条例,对特种国债的发行对象、发行数额、发行期限、利率及偿还期等内容予以规定。

现行的国债法是1992年3月18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库券条例》国债流通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债券流通市场从1981年国家恢复发行国债开始起步,历经2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实物券柜台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代表的场外债券市场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过程。

我国债券市场的起步是1988年财政部在全国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的试点开始算起,这是银行柜台现券的场外交易,也是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正式起源。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开始接受实物债券的托管,并在交易所开户后进行记账式债券交易,形成了场内和场外交易并存的市场格局。

但当时债券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不记名的实物券没有统一的托管机构,而是发行后再分散托管在代保管机构,交易只能在代保管机构所在地进行,不能跨地区交易。

1994年后以代保管单的形式超发和卖空国库券的现象相当普遍,市场风险非常大,无记名实物券国债柜台转让市场,因滥发假国债代保管单而被关闭。

以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国债回购市场也由于虚假的国债抵押,且资金违规操作导致主管部门在1995年下令关闭1994年交易所开辟了国债期货交易,在其影响之下,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债券现货交易开始明显放大。

这种状况一直维系到1995年5月,之后因国债“327”事件,国债期货市场关闭,交易陡然萎缩。

1995年8月,国务院正式停止了一切场外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变成了中国惟一合法的债券市场。

1995年财政部在证券交易所市场仅试点发行记账式国债,到了1996年,记账式国债开始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大量发行。

同时,随着债券回购交易的展开,初步形成了交易所债券市场体系。

1997年上半年,随着股市的大涨,大量银行资金通过交易所债券回购方式流入股票市场造成股市过热。

为此,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这也标志着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较大影响,我国债券市场必须探索新的债券组织和交易形。

1997年6月以后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债券市场,将其所持有的国债、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统一托管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并可进行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

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此启动。

1999年财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共计4426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行总量的74%。

2000年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3904亿元,占当年中国债券发行总量的62%。

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场外债券市场已渐渐演变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导力量。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一)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原则1、非盈利性原则2、依法治费原则3、合理安排和节约资金的原则4、专款专用的原则5、先收后用、量入为出的原则6、稽查监督制度化的原则(二)预算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1、收支两条线制度的构成要素⑴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储存⑵规范单位预算外资金银行账户⑶实行票据管理、使用单一化⑷实行收缴分离、票款分离的管理办法2、收支两条线的实现方式⑴两个账户、收支分离⑵一个账户、收入直达⑶单位开票、银行收款⑷财政设站(厅)、集中收款⑸银行开票、银行收款(三)预算外收、支和结余的管理1、严格控制预算外收入环节⑴严格实行审批制度⑵明确收费权限第一,政府(包括国务院和省级政府)。

第二,财政部门。

第三,计划(物价)部门。

⑶收费项目公开化⑷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2、规范预算外支出⑴专项支出⑵人员支出⑶固定资产投资支出⑷购买专项控制商品支出⑸乡(镇)自筹和统筹资金的使用3、正确安排预算外资金结余⑴国家机关和受政府委托的部门、单位统一收取和使用的专项用于公共工程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基金、收费以及以政府信誉强制建立的社会保障基金等,收入全额缴入同级财政专户,支出按计划和规定用途专款专用,结余可结转下年度专项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