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精选8篇)
公开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公开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开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篇1【设计意图】《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
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力求创新,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教学目的和重点: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难点突破: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兴趣盎然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设计提要】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
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并交流。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设计实施】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意图]明确学习内容,识记必要的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1、关于作者契诃夫:他的成就、作品、小说风格和创作特点。
2、写作背景(略)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
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
[意图]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在合作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民主讨论中积极创新,从而为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打好基础。
[操作]1、板书:自杀?他杀?----“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2、导语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综合日常生活实际,结合教学任务需要,设计一节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主题、人物性格及情节展开等方面的综合阐述,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小说主题、人物性格及情节展开等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理解文学鉴赏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认识文学的内涵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审美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的情操和品格,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领悟和对人生的体验。
二、教学内容1.小说主题的综合分析。
2.对小说人物性格的深入解读。
3.对小说情节展开的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导读、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本中的信息和潜在主题。
2.案例分析法:通过学生分享、分组讨论等方式,分析和评价小说情节,并进行反思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3.组合授课法:通过讲授、问答、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综合方式,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流程Step 1. 导入1.通过引入“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话题,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
如:“我们是否都曾经有过没有自由的感觉?我们是否都曾经有过要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的经历?”2.通过分享学生的经验和想法,引导他们从自身出发思考小说的主题。
Step 2. 学习1.了解小说的背景、作者、作品和出版历史。
2.依据小说节选,分组讨论小说主题,如“适应与自由”、“人性的外表与内涵”等。
3.分析小说人物性格,如“丁巳”、“春夏”、“秋冬”等。
4.探讨小说情节展开的过程和演化趋势,如“主人公的自我追寻与文化、生活环境的关系”。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作者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分享: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概念的理解和看法。
1.3 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并简要介绍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主人公分析:让学生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探讨他为什么会被“装在套子里”。
2.2 人物关系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其他人物,探讨他们与别里科夫的关系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3 人物动机分析:让学生分析各个人物的动机,探讨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章:故事情节分析3.1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概括每个情节的作用和意义。
3.2 情节解读: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套子”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3.3 情节批判: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情节进行批判性思考,探讨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启示。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主题提炼:让学生分析课文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探讨其背后的主题意义。
4.2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保守、恐惧、束缚等,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3 主题延伸: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他们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现象,以及如何应对。
第五章:教学总结与拓展5.1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重点和难点。
5.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阅读其他契诃夫的作品,或者写一篇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读后感。
5.3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的拓展活动,如参加文学社团、阅读文学书籍等,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6.1 叙述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叙述手法,如顺序、倒叙等,探讨它们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效果。
6.2 描写手法: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肖像、心理、动作等,探讨它们在塑造人物和展现环境中的作用。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契诃夫以及他的文学地位。
1.2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主题:探讨人性中的束缚与追求自由。
1.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如保守、胆小、害怕变革等。
2.2 学生分析别里科夫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如与柯瓦连科的冲突,与华连卡的爱情等。
2.3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
第三章:情节梳理3.1 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包括别里科夫的生活状态、工作环境以及他所面临的困境。
3.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转折点,如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相识、别里科夫的死亡等。
3.3 学生分析情节发展中人物性格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于故事主题的体现。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主题:装在套子里的人,即那些受旧传统、旧观念束缚的人。
4.2 学生通过举例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说明他们如何体现这一主题。
4.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总结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5.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5.3 教师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套子”的象征意义。
6.2 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其他象征元素,如别里科夫的房屋、他的衣物等。
6.3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这些象征手法如何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第七章:人物关系分析7.1 学生分析别里科夫与华连卡之间的关系,探讨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否真实。
7.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之间的关系,分析他们之间的冲突根源。
7.3 学生通过问题思考别里科夫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反映社会现象。
第八章:文化背景探讨8.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所涉及的俄罗斯文化背景,如当时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思想和情节内容。
2. 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介绍:作者契诃夫及其时代背景。
2. 小说情节梳理:别里科夫的人生经历及其命运。
3. 小说主题探讨: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情节和主题。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及社会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典型场景和人物关系。
2.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小说封面、作者照片和相关时代背景图片。
2. 纸质教材:分发小说原文和注释版本。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研究文章和视频资料。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新课1. 介绍小说作者契诃夫及其时代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含义。
3.2 小说情节梳理1. 讲述别里科夫的人生经历及其命运。
2. 分析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3.3 主人公性格分析1. 讨论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胆小、保守、自私等。
2. 探讨主人公对社会的影响:限制他人自由、恐惧变革等。
3.4 小说主题探讨1.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
2. 分析小说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对主人公性格和主题的分析能力。
4.2 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2. 课后交流:与学生单独交流,了解他们对小说的认识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如《小公务员之死》、《海燕》等。
2. 组织学生观看与小说相关的电影或舞台剧版本。
5.2 教学延伸1. 邀请文学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小说背景和主题的理解。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文本分析】本篇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旨在通过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19世纪末高压的沙皇专制统治对人民精神和行为的异化。
通过这一小人物展现当时社会新旧两种力量不断交锋的场面。
因此,我们在学习本篇文章时,不仅要体会这一形象的社会批判意义,更要品味契诃夫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1、走进作者,了解本篇写作背景。
2、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并剖析到底是谁杀死了别里科夫。
3、鉴赏文章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分析别里科夫形象及其讽刺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前情提要)19世纪夏季的一天,俄国一个小镇上的男教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经调查,死者为本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
据目击者回忆:死者躺在床上,表情惊恐。
但邻居们并没有听到打斗的声音,屋内也没有发现其他踪迹,初步确定这是一起密室死亡案件。
为侦破此案,本地政府特邀高一十三班的侦探们成立“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立案侦查。
二、侦查任务(一)、跑现场——现场勘查,寻找遗留在现场的蛛丝马迹1、案发社会背景调查2、走访周围邻居3、追踪死者身前的活动轨迹(三)、写档案——根据调查完成死者档案资料(四)、找凶手——审讯嫌疑人(五)、结案——出具结案陈词三、小组活动第1小组:现场勘查,寻找遗留在案发现场的蛛丝马迹。
第2小组:案发背景调查。
第3小组:走访周围邻居,追踪死者生前的活动轨迹。
第4小组:根据周围人的描述形成死者档案。
第5、6小组:审讯嫌疑人柯瓦连科第7、8小组:审讯嫌疑人华连卡第9小组:审讯嫌疑人“我”四、现场勘查(一)、卧室环境1.卧室非常的小,四四方方像一个箱子;炉子里烧着柴火,发出嗡嗡的叫;门窗紧闭十分的闷热;床上挂着帐子。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11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1一、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丰富的情节、生动的语言使学生阅读小说时容易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忽视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本文教学重、难点如下: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多媒体辅助教学;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认知规律,安排如下教学步骤:1.首先做一试验,用一塑料袋将一学生的头包裹起来,之后让他谈谈感受。
学生会说很闷或者很想从袋子里出来等,由此导入新课。
(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2.介绍作者契诃夫。
(目的是丰富文学常识)3.速读课文,梳理情节。
(目的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4.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点拨法、情境法、讨论法完成。
)议一议:“作品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发现作者在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时,大量笔墨都集中在描写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上,以及对别里科夫外表、生活惯及思想性格的描摹上。
作品刻画了一个封闭落后、胆小多疑、愚昧保守的封建卫道士形象。
找一找:“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运用这些神态描写有什幺好处呢?刻画了别里科夫封闭落后的性格。
“两个事件中,你们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是哪些?”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幺好事?他们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
为什幺这些语言突出呢?因为这些语言直接影射出了别里科夫愚昧保守的性格。
想一想:“作者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幺?”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对比法完成。
[总结范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8篇
[总结范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8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一):《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目的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好处,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述的运用。
教学重点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述的运用。
教学难点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述的运用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好处,教学方法点评、研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忙)三、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
此刻,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务必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
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四、结构分析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能够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五、解析第一部分。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能够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讨论归纳:提问1: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分析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和情节。
提高学生对俄国文学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小说背景介绍:作者契诃夫、时代背景、作品意义。
小说情节概述:主要人物、故事发展、高潮和结局。
小说主题探讨:个人与社会、自由与束缚、现实与幻想。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小说背景、情节和主题进行详细讲解。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2.2 教学手段PPT演示:教师使用PPT展示小说情节图表、重要段落和主题分析。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小说改编的电影或动画片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节和主题。
文学作品推荐:教师提供相关俄国文学作品的推荐,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了解。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小说背景和作者契诃夫,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指导:分段阅读小说,引导学生关注重要情节和主题。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主题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读后感写作:布置读后感写作任务,让学生表达对小说的感受和思考。
3.2 时间安排引入新课:10分钟阅读指导:20分钟讨论交流:30分钟主题分析:20分钟读后感写作:课后布置,给予学生一周的时间完成。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读后感写作中的积极程度。
理解程度:通过学生讨论和读后感写作来评估对小说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讨论和读后感中对小说主题的深入分析和思考。
4.2 反馈与改进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反思:教师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5.1 教学资源小说原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原著小说。
PPT演示:制作教学PPT,包含情节图表、重要段落和主题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讲解:介绍公开课的主题“装在套子里的人”,引导学生关注该主题。
1.2 学生分享:让同学们谈谈他们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理解和看法。
1.3 案例展示: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该主题。
第二章:什么是“装在套子里的人”2.1 教师讲解:详细解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含义,包括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2.2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识别和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2.3 小组分享: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第三章:为什么会有“装在套子里的人”3.1 教师讲解:分析导致人们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原因,如社会压力、心理障碍等。
3.2 学生探究:让学生思考自己或身边人可能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原因。
3.3 分享与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共同探讨如何预防或解决这一问题。
第四章:如何应对“装在套子里的人”4.1 教师讲解:介绍应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方法和策略,如心理辅导、改变环境等。
4.2 学生实践: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如何运用所学方法和策略应对“装在套子里的人”。
4.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想法和经验。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反思5.1 教师讲解:分析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5.2 学生反思: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自己陷入“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困境。
第六章:打破套子自我认知与成长6.1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自我反思来打破心理套子。
6.2 学生活动:让学生们进行自我反思,写下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想要改变的地方。
6.3 分享与讨论: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反思,讨论如何通过行动来促进个人成长。
7.1 教师讲解:讲解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技巧,如有效沟通、同理心等。
7.2 角色扮演: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的社交场景中如何运用这些技巧。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2)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3)领悟作者对别里科夫这类人物的讽刺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别里科夫与周围人物的关系;(3)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体验别里科夫的生活环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2)认识别里科夫所代表的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敢于挑战权威,勇于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 领悟作者对别里科夫这类人物的讽刺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别里科夫所代表的社会现象;2. 把握作者的讽刺手法及深层寓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2)引导学生关注别里科夫这一特殊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2)学生自主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并在课堂上分享。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别里科夫与周围人物的关系;(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景教学(1)设置情景:让学生扮演别里科夫及其周围人物,进行角色扮演;(2)通过情景表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关系及故事情节。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讽刺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别里科夫所代表的社会现象;2. 运用讽刺手法,创作一个与别里科夫类似的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教学等方法,让学生深入解读《装在套子里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使学生能够领悟作者的讽刺意义。
通过情景表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人物关系,提高课堂趣味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多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契诃夫的经典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主线,通过深入剖析作品,使学生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现实情况,领略契诃夫独特的文学魅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背景,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介绍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对文学创作的贡献。
2.2 契诃夫的创作特点分析契诃夫的文学创作特点,如现实主义、幽默讽刺等,引导学生认识契诃夫的独特艺术风格。
第三章:作品梗概3.1 故事情节概述《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2 主要人物介绍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的关联。
第四章:主题思想分析4.1 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社会现实,使学生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状况,认识契诃夫对现实的关注。
4.2 讽刺与批判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评价5.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2 评价方式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叙事视角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叙事视角,探讨其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6.2 象征手法解读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如“套子”,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第七章:人物性格分析7.1 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详细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探讨其与作品主题的关系。
7.2 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作品中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对主题的衬托作用。
第八章:社会历史背景8.1 俄国社会的变迁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变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背景。
8.2 社会现实与文学创作探讨契诃夫如何通过作品反映时代变迁中的社会现实。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0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10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引起憎恶,从而痛恨一切反对进步、畏惧改革的习惯势力。
2、使学生学会运用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2、分析别里科失这个典型人物的意义。
教学难点: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课型:教读。
教学方法:指导研读。
教具与器材:投影设备。
教学设想: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五。
教学要点:了解情节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具体步骤:一、题解。
1.关于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
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
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
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
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
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
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
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
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2.写作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
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
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到1898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段,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
2024版公开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
人物形象塑造手法探讨
肖像描写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人物的形象 特征。如别里科夫“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片”等描写,突出 了他的胆小怕事和保守顽固。
总结回顾本次课程内容
梳理本次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重 点,包括人物性格特点、主题思
想、文学手法等。
回顾课堂中的讨论和互动环节, 强调学生们在思考和分析文本方
面的进步。
提醒学生注意本次课程中可能存 在的疑惑和难点,鼓励他们在课
后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根据课程内容,布置 相关作业,如读后感、 人物分析、主题探讨 等。
新环境的问题。
社会压力与个体选择
03
别里科夫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选择了逃避和妥协,这反映了社
会压力对个体选择的影响。
文学批评方法应用实践
文本细读
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读,可以发 现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塑造别 里科夫的形象,以及如何通过他
的形象反映社会问题。
叙事技巧分析
小说采用了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 事结构,这些叙事技巧对于塑造 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起到了重要
03 人物形象塑造与特点
主要人物形象塑造
01 02
别里科夫
小说的主人公,一个胆小怕事、保守顽固、因循守旧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将自己装在套子里,避免与外界接触,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 忠实维护者。
柯瓦连科
小说的另一重要人物,一个敢于反抗、追求自由、充满生命力的新人物。 他与别里科夫形成鲜明对比,代表了新思想、新力量的崛起。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多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揭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固化、人性的束缚和命运的无情。
本课程将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深入探讨作品背后的深刻含义。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事件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小说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人物、情节的看法第二章:小说背景与创作特色2.1 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契诃夫的生活年代、家庭背景、文学成就等分析契诃夫的创作动机和文学特点2.2 小说的人物关系描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和相互关系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推动情节发展2.3 小说的情节发展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分析重要事件的作用探讨小说情节对主题的揭示和凸显第三章:人物分析3.1 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矛盾和心理困境探讨别里科夫的形象意义和社会寓意3.2 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分析小说中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探讨这些人物对主题的贡献和衬托作用第四章:主题探讨4.1 社会阶层的固化与束缚分析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阶层矛盾和束缚探讨别里科夫为代表的小人物在社会中的无奈和挣扎4.2 人性的困境与挣扎分析小说中人物的人性困境和心灵挣扎探讨作者对人性的批判和关怀第五章:教学实践与反思5.1 课堂实践分享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写作等实践成果分析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过程,总结教学效果5.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第六章: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6.1 文学鉴赏的方法与技巧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情节分析、人物解读、主题探讨等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深入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6.2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应用讲解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和重要性分析小说中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批判第七章: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7.1 口头表达的技巧与训练介绍有效的口头表达技巧,如清晰表达、逻辑思维、观点阐述等组织课堂讨论,提供机会让学生练习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7.2 写作训练与反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读后感、短文写作等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第八章: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8.1 小说中的社会现象与现实生活分析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如阶层固化、人性束缚等探讨这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影响8.2 小说对个人成长的启示分析小说中对个人成长的思考和启示,如追求自由、面对困境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如何应用这些启示第九章:综合测试与评价9.1 测试内容的设置与评价标准设计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测试,包括选择题、问答题、分析题等制定评价标准,包括对知识掌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估9.2 测试结果的反馈与改进分析学生的测试结果,提供反馈和建议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收获与总结回顾整个课程,总结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强调《装在套子里的人》在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价值10.2 课程展望与拓展建议展望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研究重点解析本文档为“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多篇)”,共包含十个章节。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通用10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通用10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2.学习本文的讽刺语言与作者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3.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4、赏析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准确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3.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体味契诃夫作品幽默,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想】《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柯夫的著名小说。
学习这篇小说,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通过学习,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胆小保守的危害性。
介绍背景资料:契河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
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
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别里科夫正是沙皇卫道士的典型。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体会其深刻的寓意。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保守势力,理解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2)树立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
(3)增进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2. 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寓意。
三、教学难点1. 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2. 小说象征手法的把握和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作品中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教师讲解(1)解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套子”的象征意义。
(2)阐述别里科夫形象的社会意义,联系现实生活。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现实生活中保守势力的看法。
2. 请你举例分析小说中的其他象征手法,并解释其寓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5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相关内容,小编精心整理了5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 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分析一、导入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
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1 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 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明确(学生回答):(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
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
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 (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别里科夫的生活故事,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中保守、僵化、恐惧变革的现实状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欣赏作者的文学技巧,并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形象。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小说主题,提高阅读与鉴赏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鼓励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勇于追求真理。
第二章:故事情节梳理2.1 别里科夫的生平简介别里科夫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胆小怕事,害怕变革,总是生活在过去的套子里。
他热衷于整理各种资料,希望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但他的努力并未得到认可。
2.2 别里科夫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别里科夫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他既渴望改变现状,又害怕面对未知的风险。
在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中,他逐渐失去了自我,最终被套子所束缚。
2.3 别里科夫的悲剧命运别里科夫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他的套子逐渐压缩了他的生活空间,最终导致他的精神崩溃。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保守主义者,他害怕变革,安于现状,但又渴望突破。
他的矛盾性格使他成为了契诃夫笔下的悲剧人物。
3.2 别里科夫周围人物的形象特点在小说的描绘中,别里科夫周围的人物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他们或冷漠,或自私,或虚伪,共同构成了一个压迫别里科夫的社会环境。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别里科夫的故事,揭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别里科夫试图通过建立完美的教育体系来改变现实,但最终却发现,现实世界并不接受他的套子。
4.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小说通过别里科夫的悲剧,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理解“套子”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3)了解作者契诃夫及作品的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学会从多角度评价人物,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抒发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人性的复杂性,理解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3. 作者契诃夫及作品的背景。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 评价人物的多面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
2. 相关资料: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投影仪、课件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作品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小说基本情节。
(2)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 分析探讨:(1)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套子”的意义。
(2)分组展示,探讨象征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深层含义。
4. 评价与鉴赏:(1)让学生从多角度评价人物,体会人物的复杂性。
(2)欣赏小说的语言、情节、结构等艺术特色。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总结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
六、教学内容:1. 深入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2. 通过对比手法,分析别里科夫与周围人的关系。
3. 理解别里科夫所代表的封建保守势力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情节为例,深入剖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别里科夫与周围人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裝在套子裏の人》教學目標1、瞭解契訶夫及其作品。
2、學會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方法。
3、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の複雜性及其社會典型性。
4、學習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の運用。
教學重點難點1、瞭解別裏科夫是怎樣一個人及這個人物の典型意義。
2、學習抓住肖像、語言、行動和心理活動の描寫來刻畫人物の方法。
3、理解領悟以諷刺手法來刻畫揭露醜惡事物の表現手法,品味語言の諷刺意味。
課時安排二課時教學步驟一、導入新課本單元是我們非常喜歡の小說單元,前面已經學過幾篇小說,相信同學們對鑒賞小說會有一定の心得,請同學們思考該如何去鑒賞一篇小說?可以從小說の三要素入手。
分別為典型情節、典型人物、典型環境本篇小說の故事情節我們在本課前已經研究完成,關於典型環境文中很少涉及,所以這節課主要任務是研究人物形象。
二、作者及作品相關內容簡介1、契訶夫(1860-1904)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1904)是十九世紀末俄國傑出の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舉世聞名の短篇小說巨匠和劇作家,是歐美三大短篇小說家(世界短篇小說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訶夫、美·歐·亨利)之一。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說《第六病室》,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凡卡》、《帶閣樓の房子》、《裝在套子裏の人》,劇本《櫻桃園》等。
他の作品取材極為廣泛,對地主、官吏、資產階級、小市民、知識份子、工人和農民都作了非常真實而深刻の描寫。
他の藝術特點在於以簡練の手法,幽默の筆調,從平凡の日常生活事件裏反映出重大の社會問題,特別是揭露了沙皇政府對人民の殘酷壓榨和剝削,諷刺庸俗腐朽の市儈習氣,同情被侮辱與被損害の“小人物”,但局限於表達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帶著明顯の抑鬱哀傷の色彩。
2、寫作背景19世紀末期の俄國正是農奴制度崩潰、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沙皇專制極端反動和無產階級革命逐漸興起の時期。
沙皇政府面臨著日益高漲の革命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沙皇政府の忠實衛道士,也極力維護沙皇の反動統治,仇視和反對一切社會變革。
作者寫這篇小說就是為了揭露和諷刺這種人醜惡の本質。
三、題解“裝在套子裏の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種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の人,小說中の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是沙皇專制主義の產物。
現在,別裏科夫已成為頑固守舊,害怕變革,阻礙社會發展の人の代名詞。
作者寫這種人の目の是揭露他們の本質,希望人們在與舊制度鬥爭の同時與之鬥爭。
現在,別裏科夫已成為頑固守舊,害怕變革,阻礙社會發展の人の代名詞。
四、檢查預習情況1、字詞正音:契訶夫hē削xiāo 喪氣sàng qi譏誚qiào 安然無恙yàng 膽怯qiè轄制xiá讒言chán 慫恿sǒng yǒng 降服xiáng, 撮合cuō怔住zhèng戰戰兢兢jīng滑稽jī憎惡zēng2、詞語解釋轄制:管束。
譏誚:冷言冷語嘲諷。
周濟:給窮困の人以物質上の幫助六神不安:心神不安。
我國道家迷信說法,認為人の心、肺、肝、腎、脾、膽,各有神靈主宰,叫六神。
陶冶:燒制陶器和冶煉金屬,比喻給人の思想、性格以有益の影響。
齋期:有些宗教規定,教徒在一定時期完全禁食,或者部分禁食,或者禁食某種食品。
禁食期間就叫“齋期”。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の人向神默告自己の願望。
周濟:對窮困の人給予物質上の幫助。
促狹: 愛捉弄人。
撮合:從中介紹促成(多指婚姻)。
戰戰兢兢: 形容極端害怕而小心謹慎の樣子。
兢兢: 小心謹慎の樣子。
理所當然: 從道理上講應當這樣。
安然無恙:平安,沒有什麼毛病和事故。
無恙,沒有災禍、疾病之類令人憂愁の事。
五、分析課文(一)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速讀課文,自讀思考,抓住“套子”理出情節結構。
第一部分(1-4):介紹別裏科夫の套子式の外表、套子式の生活習慣,套子式の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38):別裏科夫與華連卡套子式の戀愛。
開端:結識華連卡發展:漫畫、騎車事件高潮:與柯瓦連科爭吵結局:戀愛最後失敗第三部分(最後兩個自然段):套子式の結果——別裏科夫之死。
(二)分析第一部分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去表現別裏科夫の“套子”特點?明確:作者主要從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寫別裏科夫の套子。
生活上又從穿著、用具、出行、住處等方面加以刻畫。
穿著——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臉蒙在豎起の衣領裏,穿羊毛衫,戴黑眼鏡,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用具——晴天帶雨傘,把傘裝在套子裏,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裏,削鉛筆の小刀也裝在套子裏。
出行——坐上馬車,便叫支起車篷。
住處——臥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掛著帳子。
他一上床,就拉過被子來蒙上腦袋。
總之,他儘量使自己與外界隔絕起來。
他思想上の套子則是憎恨現實,歌頌過去。
只相信政府の告示和報紙上規定著禁止什麼,他才放心,而對允許什麼則憂心忡忡,生怕鬧出什麼亂子。
作者是用“形”顯示“神”,用“可笑”の外表反映其醜惡の思想,讓讀者在笑聲中看清別裏科夫醜陋の靈魂。
晴天穿雨鞋.帶雨傘,穿棉大衣眼戴黑眼鏡,耳用棉花堵隔絕人世臉藏在豎起の衣領裏害怕刺激有形の套子傘、表、刀裝在套子裏惶恐不安坐上馬車,支起車篷戰戰兢兢臥室像箱子,床上掛帳子歌頌過去,歌頌從沒存在過の東西用所教の古代語言躲避生活害怕變革無形の套子只信政府の告示和報紙文章頑固保守對不合規矩の事悶悶不樂維護舊制度只求不出亂子2、為什麼說別裏科夫所教の古代希臘文也就是雨鞋雨傘呢?明確:說他所教の古代語言是“雨鞋”“雨傘”,這是用了一個暗喻,“雨鞋”“雨傘”對他來說是與現實隔開の一個“套子”,他教古代語言也是把它當做一個“套子”,借此躲避現實。
3、別裏科夫為什麼把自己裝在套子裏呢?明確:別裏科夫既震懾於專制極權政府の白色恐怖,又依附於沙皇專制統治,自覺維護反動統治,仇恨和反對一切新生事物和社會變革。
而他所依附並維護の反動統治又外強中乾,本質虛弱,他所反對の新生事物和社會變革又觸目即是,呈現旺盛の生命力,讓他心驚膽戰。
所有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埋於套子中。
別裏科夫應該說既是沙皇專制統治の產物,反過來又維護著這種反動制度;既是這種專制制度の受害者,同時,他又加害周圍の人,真是既“套己”又“套人”。
4、別裏科夫整天戰戰兢兢。
他怕の是什麼呢?全城の人為什麼又都怕這個膽小如鼠弱不經風の人呢?為什麼他能管制全城呢?明確:別裏科夫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の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
全城の人怕他,向他妥協,(課文第4段の原句用了八個“不敢”,“全城人戰戰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讓學生咀嚼體味)是因為他の言行與思想都是與沙皇專制制度一致の,他自覺維護著舊制度舊思想。
周圍の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鬥,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
別裏科夫の可恨在於,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裏,而且還想把周圍の一切也裝進“套子”裏。
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の,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の情況想一想,就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專制制度。
別裏科夫所依附の沙皇統治,一方面是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了沉重壓抑の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
革命の風暴還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鬥爭,所以別裏科夫還能“轄制”全城。
(三)分析第二部分1、第二部分有幾個相關情節?明確:在別裏科夫戀愛過程中,有漫畫事件、騎自行車事件、當面交鋒及一命嗚呼這樣幾個相關情節。
2、作者在小說中是別裏科夫の“婚事”而不是“愛情”,我們能否用“愛情”兩個詞來替代“婚事”到小說中呢?為什麼?試從戀愛動機來看,他與華連卡是否有“真愛”。
明確:別裏科夫與華連卡の婚事,不是兩個人自由戀愛而促成の,而是由校長太太撮合成の,別裏科夫與華連卡並不存在真正の愛情。
看書中第六段の介紹:“……他昏了頭了……”仔細體會“他昏了頭,決定結婚了”這句話。
別裏科夫決定結婚是因為他認為人人都應當結婚,而且華連卡是一個適合他結婚の對象,待他誠懇而親熱。
而華連卡開始對別裏科夫表示好感,並不是因為他自己喜歡上了別裏科夫,而是因為校長太太の盡力撮合。
“在戀愛方面,特別是在婚姻方面,慫恿總是要起很大の作用の”,這句話明確の表示了兩個人之間毫無愛情可言。
別裏科夫の戀愛並不是自願の,因此他與華連卡間是沒有“真愛”可言の,是他一時“昏了頭,決定結婚了”可見,別裏科夫在“戀愛”中總處於被動。
3、在這些情節中,別裏科夫是怎樣表現の?作者是怎樣刻畫の?4、小說通過“漫畫事件”和“騎車事件”刻畫了別裏科夫怎樣の性格特點?明確:“漫畫事件”“弄得他難堪極了”“臉色發青,比烏雲還要陰沉”。
“騎車事件”後,別裏科夫“臉色從發青變成發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從他の臉色分明看得出來他病了”。
從中看出,別裏科夫懼怕新事物,甚至連生活中の日常小事都使他心神不定。
他是多麼保守、落後、愚昧啊!5、“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至“從此再也沒有起過床”部分。
同時讓學生思考:這部分文字又表現了別裏科夫性格中の哪些特點?明確:這部分文字集中敘述了別裏科夫同柯瓦連科爭吵の過程,進一步表現了別裏科夫虛偽、保守の性格。
如,他曾標榜“我の舉動素來在各方面都稱得起是正人君子”“你騎自行車,這種消遣,對青年の教育者來說,是絕對不合宜の!”“說不定有人偷聽了我們の談話了,為了避免我們の談話被人家誤解以致鬧出什麼亂子起見,我得把我們の談話內容報告校長——把大意說明一下”。
這幾處描寫の特點是:抓住人物の典型細節,用幽默諷刺の筆調刻畫出別裏科夫頑固保守,誠惶誠恐,害怕新事物,反對生活中哪怕是微小變革の思想性格。
例如:“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麼好事來?他們所能做の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特點?”6、如何看待華連卡姐弟這兩個人物形象。
(從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華連卡姐弟是怎樣の人?從人物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到什麼?)明確:華連卡姐弟在小說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滿生命力の人物,他們敢想、敢說、敢做,是新生活の主人,代表了一種新生の進步の力量,他們の出現給沉悶の生活帶來了生氣。
他們の出現,給了人們新希望,使人們看到了新思想の力量。
7、小說の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怎樣有機聯繫の?對表達主題有怎樣の作用?明確:小說の第一部分著重從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狀態、語言習慣等方面對別裏科夫做一般概括性描述。
第二部分把別裏科夫推到“愛情”の課題上,把筆觸伸向人物內心深處,工筆細描般地刻畫人物性格,讓讀者從人物の具體言行中看出他の精神狀態。
本部分要突出主人公不僅“套己”而且“套人”の腐朽靈魂,深化了小說の主題。
(四)分析第三部分1、為什麼說埋葬別裏科夫那樣の人,是一件大快人心の事?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從墓園回去の時候”卻又“露出憂鬱和謙虛の臉相,誰也不肯露出快活の感情”呢?明確:別裏科夫反對一切新生事物,扼殺自由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