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集 合的含义与表示》 教学设计

《集 合的含义与表示》 教学设计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类讨论、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集合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集合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对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的理解。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集合的例子,如学校的班级、图书馆的书籍分类、超市的商品分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例子的共同特点,引出集合的概念。

2、讲解集合的含义给出集合的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强调集合是一个整体,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1)确定性: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比如“个子高的同学”不能构成集合,因为“个子高”没有明确的标准。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

例如集合{1, 2, 2}是不正确的,应该写成{1, 2}。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之分。

比如{1, 2}和{2, 1}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与元素的关系介绍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

举例说明:对于集合 A ={1, 2, 3},1∈A,4∉A。

4、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举法定义: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举例:集合 A ={1, 2, 3},B ={a, b, c}。

(2)描述法定义: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

举例:集合 C ={x | x 是小于 5 的正整数},D ={x | x 是方程 x² 2x 3 = 0 的解}。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篇1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掌握集合的表示法,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教学重难点:1、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2、集合的表示法教学过程:一、集合的概念实例引入:⑴ 1~20以内的所有质数;⑵ 我国从1991~2003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⑶ 金星汽车厂2003年生产的所有汽车;⑷ 2004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⑸ 所有的正方形;⑹ 黄图盛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全体.结论: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也简称集.二、集合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3)无序性:一般不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但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按照习惯的由小到大的数轴顺序书写练习:判断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⑴ 2,3,4⑵(2,3),(3,4)⑶ 三角形⑷ 2,4,6,8,…⑸ 1,2,(1,2),{1,2}⑹我国的小河流⑺方程x2+4=0的所有实数解⑻好心的人⑼著名的数学家⑽方程x2+2x+1=0的解三、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四、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五、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除0的非负整数集,也称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练习:(1)已知集合M={a,b,c}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三角形的三条边,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A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2)说出集合{1,2}与集合{x=1,y=2}的异同点?六、集合的表示方式(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的方法.(具体方法)例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主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目标:1. 理解集合的基本含义。

2.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3. 能够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给定的情境。

4.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操作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集合的含义与基本操作。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实际情境。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 教师出示一些实物,如水果、玩具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物有什么相同之处。

2.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出“集合”的概念,解释集合的基本含义。

Step 2:集合的含义1. 引导学生研究集合的定义: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如{1, 2, 3}表示由1、2、3三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Step 3:集合的表示方法1. 教师出示集合的符号表示方法,如用大括号{}括起来的元素列表。

2.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集合的符号表示方法,如{苹果, 香蕉, 梨子}表示由苹果、香蕉、梨子三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集合中的元素是否有顺序之分,解释集合与序列的区别。

4. 教师出示集合的文字表示方法,如用描述性的句子来表示集合。

Step 4:集合的基本操作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集合的基本操作:包含关系、相等关系、子集关系。

2.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操作,如集合A={1, 2, 3},集合B={1, 2},则A包含B,B是A的子集。

Step 5:运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实际情境1. 教师设计一些情境,如描述班级同学的集合、描述某个地区的居民集合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给定情境。

3. 学生报告讨论结果,集体分享。

Step 6:拓展应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如数集、函数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集合的拓展应用。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提出个人思考问题。

Step 7:小结与评价1. 教师总结集合的基本含义与表示方法,并强调集合的基本操作。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2. 学会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

3.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

2.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黑板、PPT、教学卡片。

2.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含义:讲解集合的定义,强调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 表示集合的方法:(1)列举法:引导学生学会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2)描述法:引导学生学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4. 集合的基本运算:讲解并演示集合的并、交、差运算。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思考生活中的集合实例,总结集合的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学会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调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集合观念。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集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讲解集合的其他表示方法:数轴法、Venn图法。

2.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数轴、Venn图解决集合问题。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集合的含义、表示方法及基本运算。

2. 强调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集合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简要的知识点测试,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第一章:集合的基本概念1.1 集合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了解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通过举例说明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大括号{}括起来的一组元素。

1.2 集合的元素解释集合中的元素是指构成集合的各个对象。

强调元素的唯一性和确定性。

1.3 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

举例说明如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以及如何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第二章:集合的运算2.1 集合的并集解释并集的定义,即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集合。

引导学生了解并集的表示方法,如A∪B。

2.2 集合的交集解释交集的定义,即两个集合中共有元素的集合。

引导学生了解交集的表示方法,如A∩B。

2.3 集合的补集解释补集的定义,即在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的集合。

引导学生了解补集的表示方法,如A'。

第三章:集合的性质3.1 集合的互异性强调集合中元素的唯一性,即集合中的元素不重复。

通过举例说明如何判断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3.2 集合的确定性解释集合的确定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明确指定的。

强调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不会有歧义。

3.3 集合的无序性解释集合的无序性,即集合中元素的顺序无关紧要。

强调集合中的元素无论顺序如何排列,其表示的集合是相同的。

第四章:集合的例子4.1 自然数集合介绍自然数集合N,包括0和所有正整数。

解释自然数集合的性质,如无限性和递增性。

4.2 整数集合介绍整数集合Z,包括所有正整数、0和所有负整数。

解释整数集合的性质,如无限性和对称性。

4.3 实数集合介绍实数集合R,包括所有有理数和无理数。

解释实数集合的性质,如无限性和连续性。

第五章:集合的应用5.1 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强调集合在数学中的基础作用,如解决方程、不等式等问题。

通过举例说明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

5.2 集合在科学中的应用解释集合在科学中的作用,如分类和归纳。

举例说明集合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5.3 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强调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的商品分类、旅行时的景点选择等。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重点难点1.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2.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三.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学生到操场集合进行军训.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2 .初中时你听说过“集合”这一词吗?你在学习那些知识点中提到了“集合”这一词?(试举几例)问题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对学生活动评价)不等式的解集: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组成的集合,如组成这个不等式X-7<3的解的集合。

圆:集合中,圆的概念是用集合描述的,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数集: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分数的集合等。

3.教学内容1】集合的含义下面再来看课本第2页中间的八个例子。

提问 1、教材第2页的(3)-(8)例子中元素是什么?集合是什么?2、2008年厦门市中考所有考生,元素是什么?集合是什么?3、本教室内所有人,元素是什么?集合是什么?4、一副扑克牌,元素是什么?集合是什么?5、《魔兽》游戏超级爱好者,能否组成集合?通过上面的教学大家现在对集合、元素已有一定的概念,那么从特殊到一般,我们对元素、集合给出一个定义。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第一章:集合的基本概念1.1 集合的定义讲解集合的定义:集合是由明确的、相互区别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强调集合中元素的性质:无序、互异性、确定性。

1.2 集合的表示方法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示例解析:如何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给定的集合。

1.3 集合之间的关系讲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不相交关系和并集等概念。

示例解析:如何表示两个集合的包含关系、不相交关系和并集。

第二章:集合的基本运算2.1 集合的交集讲解集合的交集概念:包含属于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的集合。

示例解析:如何计算两个集合的交集。

2.2 集合的并集讲解集合的并集概念:包含属于任意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的集合。

示例解析:如何计算两个集合的并集。

2.3 集合的补集讲解集合的补集概念:在全集相对于某个集合的补集中,不属于该集合的所有元素的集合。

示例解析:如何计算一个集合的补集。

第三章:集合的性质与运算规律3.1 集合的性质讲解集合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示例解析:如何判断给定的集合是否满足这些性质。

3.2 集合运算的规律讲解集合运算的规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

示例解析:如何应用这些运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3 集合的分类讲解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可数集、不可数集等。

示例解析:如何判断给定的集合属于哪种分类。

第四章:数学归纳法4.1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命题对所有自然数成立的证明方法。

示例解析:如何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命题。

4.2 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讲解数学归纳法的步骤:基础步骤、归纳步骤。

示例解析:如何按照这些步骤进行数学归纳法证明。

4.3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解决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示例解析:如何利用数学归纳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集合的应用5.1 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讲解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购物时的商品分类、朋友圈等。

示例解析:如何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2. 学会使用集合符号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 能够解决与集合相关的基本问题。

教学内容:一、集合的含义1. 集合的定义2. 集合的元素3. 集合的特点二、集合的表示方法1. 集合符号表示法2. 描述法表示法3. 集合的列举法三、集合的关系1. 子集的概念2. 真子集与非真子集3. 集合的包含关系四、集合的运算1. 集合的并集2. 集合的交集3. 集合的补集五、集合的应用1. 集合的分类2. 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3. 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集合现象。

2. 举例说明集合的特点,引起学生对集合的兴趣。

二、讲解集合的含义(15分钟)1. 给出集合的定义,解释集合的元素和特点。

2.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三、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20分钟)1. 介绍集合符号表示法和描述法表示法。

2. 讲解集合的列举法,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集合。

四、探讨集合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子集的概念,区分真子集与非真子集。

2. 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

五、学习集合的运算(20分钟)1. 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的定义和性质。

2. 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运算方法。

六、集合的应用(10分钟)1. 讲解集合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集合。

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在数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 学生的参与度和提问反馈。

3.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PPT课件。

2. 集合的相关例题和习题。

3. 教学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教学建议:1. 在讲解集合的含义时,举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 在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时,引导学生动手练习,加深对集合符号的理解。

3. 在探讨集合的关系和运算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优秀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优秀教案

篇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剖析《集合与函数的概念》是高中数学必修1的第一章内容,是高中数学的基础,集合作为一种数学思想在其它一些章节中也都有渗透,因此学好这一章内容是十分关键的。

本章又是高中数学课程的起始章,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研究的方法也与初中数学不一样,因此设计好这一章内容的教学不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能否入门高中数学都是很重要的。

2、教学内容与学情剖析本教材对集合的定位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用集合语言来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并使学生能用集合语言简洁、准确地表示数学对象。

高一新生经历了初中的启发式学习,对一些具体的知识已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一些抽象的知识还不能完全明了如何来学,一些良好的数学素养还需要去形成,一些能力还需要去培养、提高。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剖析鉴于以上分析,又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下:(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①了解。

(集合的含义)②理解。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③掌握。

(集合的表示方法)④培养。

(学生观察、类比、归纳、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②渗透分类思想;情感与价什观目标:①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②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集合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问题探究的过程之美及数学思维的严谨之美;(2)教学重、难点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

难点: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难点突破:]对于难点,则是通过实例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寻找概念区分点,尽而把握概念特点,从而达到准确表达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突破。

二、教法设计由于本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学到知识,更能使学生掌握怎样来学到知识,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集合含义与表示课程设计

集合含义与表示课程设计

集合含义与表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学会使用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如元素、集合、子集等;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正确表示各种集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具体内容包括:集合的定义与性质、列举法与描述法、集合的包含关系、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教材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辅助以参考书和多媒体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将用于开展集合运算等实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进行评估。

作业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主要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主要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全面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在每周的一、三、五下午进行,每次课时长为两小时。

教学地点将选择在教室进行,以方便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参与讨论。

教学进度将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七、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将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

对于学习风格偏向视觉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图表和图片资料;对于学习风格偏向动手操作的学生,可以安排更多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1_示范教案(1_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_示范教案(1_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_示范教案(1_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含义集合的定义集合的元素特点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像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表示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准备1. 课件:集合的图像示例。

2. 练习题:巩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集合例子。

2. 学生分享例子,教师总结集合的特点。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集合的含义,解释集合的定义和元素特点。

2. 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像法。

3. 举例说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教师点评答案,讲解错误之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集合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1. 课后习题:巩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实践作业:寻找生活中的集合例子,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进行描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章节:“1_示范教案(1_2集合的性质与运算”六、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性质,包括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学设计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学设计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学设计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和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最终学会用集合这种数学模型来解释自然生活现象,为自然生活现象进行数学建模。

二、学生分析由于学生初识集合,需要我们通过适当的情境引入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合适的情境引入,让学生在生活中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也教会了学生使用数学思路来解释生活现象。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三、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学会用集合这种数学模型解释自然生活现象,从而学会数学建模思想。

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辅助黑板板书教学。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ppt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板书,提纲挈领的给出课程目标、基础知识梳理、要点导航、典例剖析,从而有条不紊的进行集合知识的讲解。

在进行情境教学时,我放映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介绍片段(VCR),并且通过跟学生互动,让学生们也进行自我介绍。

然后让学生总结在介绍的过程中提及到的常用词语。

提及“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词语,这些所涉及的范围与“学生×××”相比,它们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集合的主题。

一般地,由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的、确定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

同时,在集合的表示的环节中,我使用了ppt的动画演示的方法,演示了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图法。

通过ppt技术、视频演示技术、动画演示技术,让学生可以直观形象生动的进行学习,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六、教学流程设计1、教学环节首先,通过播放一段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介绍VCR视频,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然后通过跟学生互动,让学生自己也参与到自我介绍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增进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然后接着通过总结分析,发现介绍过程中的通用介绍词汇,接着引入本节课的集合的概念。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含义和特点;2. 学会使用集合的表示方法;3. 能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集合的概念1.1 集合的定义1.2 集合的元素1.3 集合的特点第二章:集合的表示方法2.1 列举法2.2 描述法2.3 图像法第三章:集合之间的关系3.1 子集的概念3.2 真子集与非真子集3.3 集合的相等第四章:集合的运算4.1 并集的定义及运算4.2 交集的定义及运算4.3 补集的定义及运算第五章:集合的实际应用5.1 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5.2 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5.3 集合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集合的概念、特点、表示方法、关系和运算;2. 利用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集合的基本知识;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集合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章:集合的概念1.1 集合的定义1. 引入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定义;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元素和特点。

1.2 集合的元素1. 讲解集合元素的特点;2. 分析集合元素的属性。

1.3 集合的特点1. 总结集合的特点;2.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集合的特点。

第二章:集合的表示方法2.1 列举法1. 讲解列举法的概念和用法;2.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学会使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2.2 描述法1. 讲解描述法的概念和用法;2.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学会使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2.3 图像法1. 讲解图像法的概念和用法;2.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学会使用图像法表示集合。

第三章:集合之间的关系3.1 子集的概念1. 讲解子集的概念;2.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学会判断子集关系。

3.2 真子集与非真子集1. 讲解真子集与非真子集的概念;2.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学会判断真子集与非真子集关系。

3.3 集合的相等1. 讲解集合的相等概念;2.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学会判断集合的相等关系。

第四章:集合的运算4.1 并集的定义及运算1. 讲解并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2.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学会计算并集。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XXX《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人教A版一、课型、课时(一)课型:新知讲授课(二)课时:一课时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要求是:能够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的表示方法,了解集合要素的三个性质,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集合知识是整个高中研究的基础,使学生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问题的基础。

通过研究集合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中的集合语言,可以使学生逐步运用集合的观点和思想分析数学问题。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只描述的概念。

在初中数学不等式解集的定义中涉及过集合,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节结合实例引出集合与集合中元素的相关概念,集合的元素特征,及集合的表示方法等。

(二)、知识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知道常用数集的专用符号,能够判断具体数值与常用数集之间的关系;了解集合元素的三性,即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能够用集合语言熟练描述有关数学对象。

2、能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即熟练应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来描述具体问题。

(三)、能力目标在对具体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想象能力。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周围事物的列举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集体的主人翁精神。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调集的意义与透露表现方法。

难点:集合的表示方法的适当选择。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研究中,已经有了对集合的初步认知,有了对周围事物的发现总结能力,对部分粗心大意的学生,培养其细致的观察力,在本节的研究中学生可能会对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会有所混淆,通过不断的练巩固来达到标准要求。

学生可能会用初中熟知的记忆研究方法来研究,鼓励学生理解研究,事半功倍。

三、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新知讲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为先熟悉在深入,教学方法是诱导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选用多媒体教学。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优秀4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优秀4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优秀4篇高一数学集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集合及其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

新生自我介绍:介绍家庭、原毕业学校、班级。

2.问题。

在介绍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像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概念,这些概念与学生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学生活动1.介绍自己;2.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3.分析、概括各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

三、数学建构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不同的、确定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

构成集合的每一个个体都叫做集合的一个元素。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不属于。

3.集合的表示方法:另集合一般可用大写的拉丁字母简记为集合A、集合B.4.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5.有限集,无限集与空集。

6.有关集合知识的历史简介。

四、数学运用1.例题。

例1 表示出下列集合:(1)中国的直辖市;(2)中国国旗上的颜色。

小结:集合的确定性和无序性例2 准确表示出下列集合:(1)方程x2―2x-3=0的解集;(2)不等式2-x0的解集;(3)不等式组的解集;(4)不等式组2x-1-33x+10的解集。

解:略。

小结:(1)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⑴,无限集⑴与⑴,空集⑴例3 将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改为列举法表示:(1){(x,y)| x+y = 3,x N,y N }(2){(x,y)| y = x2-1,|x |2,x Z }(3){y| x+y = 3,x N,y N }(4){ x R | x3-2x2+x=0}小结:常用数集的记法与作用。

例4 完成下列各题:(1)若集合A={ x|ax+1=0}=,求实数a的值;(2)若-3{ a-3,2a-1,a2-4},求实数a.小结: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优秀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优秀教案

篇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剖析《集合与函数的概念》是高中数学必修1的第一章内容,是高中数学的基础,集合作为一种数学思想在其它一些章节中也都有渗透,因此学好这一章内容是十分关键的。

本章又是高中数学课程的起始章,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研究的方法也与初中数学不一样,因此设计好这一章内容的教学不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能否入门高中数学都是很重要的。

2、教学内容与学情剖析本教材对集合的定位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用集合语言来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并使学生能用集合语言简洁、准确地表示数学对象。

高一新生经历了初中的启发式学习,对一些具体的知识已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一些抽象的知识还不能完全明了如何来学,一些良好的数学素养还需要去形成,一些能力还需要去培养、提高。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剖析鉴于以上分析,又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下:(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①了解。

(集合的含义)②理解。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③掌握。

(集合的表示方法)④培养。

(学生观察、类比、归纳、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②渗透分类思想;情感与价什观目标:①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②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集合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问题探究的过程之美及数学思维的严谨之美;(2)教学重、难点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

难点: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难点突破:]对于难点,则是通过实例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寻找概念区分点,尽而把握概念特点,从而达到准确表达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突破。

二、教法设计由于本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学到知识,更能使学生掌握怎样来学到知识,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高中数学优质课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高中数学优质课教案

建构 数学 知识
若元素 a 不在集合 A 中,记作 a A . 由此可知集合中元素具有的一个重要的特性:确定 性. 二.常见的数集及记法: 自然数组成的集合简称自然数集,记作 N; 正整数组成的集合简称正整数集,记作 N ; 整数组成的集合简称整数集,记作 Z; 有理数组成的集合简称有理数集,记作 Q; 实数组成的集合简称实数集,记作 R.
用;
列举集合实例: 材料:引用上述一些结论,比如: 1.蓄水量在 700 亿 m3 以上的有:青海湖、纳木 错湖; 2.蓄水量在 100~070 亿 m3 的有:洞庭湖、鄱 阳湖、呼伦湖; 3. 蓄水量在 10~100 亿 m3 的有:博斯腾湖、 太湖、洪泽湖、南四湖. 一.集合的含义和元素的特性: 集合可描述为: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 3 比如, “蓄水量在 100~700 亿 m 的天然湖的全 体” 就构成一个集合. 其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在上述集合 中洞庭湖、鄱阳湖、呼伦湖都是这个集合中的元素; 若元素 a 在集合 A 中,记作 a A ;
2
师:描述法(或称为集合的特征 性质描述法)表示集合 A,可以 写为形如 A= {x∈I︱p(x)}的符 号语言,意思就是在集合 I 中, 属于集合 A 的任意一个元素都具 有性质 p(x),而不属于集合 A 的 元素都不具有性质 p(x). 师生共同发现:用什么方法表 示集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列举法对于元素较少的集 合可以一目了然,方便快捷,但 元素较多时就不太方便了. 2.对于元素较多的集合或者 根本就不能一一列举的集合用描 述法来表示就显得简洁明了. 师生双边互动 师:指出在给定的集合中,元
巩固 练习
课本 P5 练习 1 集合的常用表示法 2 构成的 比如, “方程 x -5x=0 在实数内的解的全体”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的含义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2. 学会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并能正确理解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3. 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间的包含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包含关系。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集合的含义。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讲解集合的含义。

2. 准备集合的图片或实物,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集合。

3. 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环节】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入集合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集合的含义、表示方法及包含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检查学习效果。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入集合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小明有3个苹果,2个香蕉,4个橘子,请问他的水果有多少个?2. 讲解:讲解集合的含义、表示方法及包含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含义:集合是若干个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的全体。

表示方法:列举法:直接列出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如小明的水果集合可以表示为{苹果,香蕉,橘子}。

描述法:用描述的方式表示集合,如小明的水果集合可以表示为“小明所拥有的水果”。

包含关系: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分为子集和真子集。

子集:如果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都是另一个集合的元素,这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

真子集:如果一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并且两个集合不相等,这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真子集。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精品教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精品教案

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案一:【学情分析】:《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中的第一节,这一章是开启整个高中阶段代数学习的大门。

本节内容是函数学习的基础,通过例子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感受到集合是作为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的基本语言。

学生初次接触集合,他们很难认识到集合的概念,所以要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抽象概括集合的含义,并通过类比数的大小关系和运算联想集合的基本关系和运算,让学生体会人们学习新知识的基本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会使用符号“∈”或“ ”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掌握集合中元素的特性;能应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求解有关参数问题。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突破点】:从实际问题引入通过例子中的“研究的对象”来引出集合和元素的概念,随后介绍一些特殊集合的记号和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教法、学法设计】:合作探究式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设计】:练习:班级姓名A组一、选择题1、下列语句中表示集合的是( )A. 接近与0的数的全体B. 所有的老人C. 大于100的全体实数D. 著名的数学家2、下列各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 )A .自然数的全体B .大于1的整数C .接近零的数的全体D .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3、设M={x ∣x≤4},a=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 ⊆MB .a ∈MC .a ∉MD .{a}∈M4、集合A={x Z k k x ∈=,2}, B={Z k k x x ∈+=,12},C={Z k k x x ∈+=,14}又,,B b A a ∈∈则有( )A. (a+b)∈AB. (a+b)∈BC. (a+b)∈CD. (a+b)∈A 、B 、C 任一个5、由实数x ,-x ,x所组成的集合中,含有元素的个数最多为( )A .2B .3C .4D .5 6、设a 、b 都是非零实数,=++a b aby a b ab可能取的值组成的集合为( ) A .{3} B .{1,2,3} C .{-1,1,3} D .{-1,3}7、方程组345+=⎧⎪=+=⎨⎪+=⎩x y y y z z x 的解集为①{2,1,3};②(2,1,3);③{(2,1,3)},其中正确的表示方法是( )A .①②B .①③C .③D .①②③ 8、集合{1,3,5,7,9}用描述法表示出来应是( )A. {x | x 是不大于9的非负奇数}B. {x | 1≤x≤9}C. {x | x≤9且x ∈N}D. {x | 0≤x≤9且x ∈Z} 9、集合M={y | y =26+x , x, y ∈Z}中元素的个数为 ( )A. 2B. 4C. 6D. 810、已知集合M={比-4大且比2小的实数}.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5∈M B. 0∉M C. 2∈M D. -π∈M11、下列给出的集合M 、P 中表示同一集合的是 ( )A. M={(1, -3)}, P={(-3,1)}B. M={(1, -3)}, P={1,-3}C. M={0}, P={(1,-3)}D. M={(1, -3)}, P={(x, y) | x=1,y =-3}12、集合A={x | x 2-(2a -1) x+ a 2=0}=∅ ,则a 的取值范围为 ( )A. a>41 B. a<41 C. a=41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1、数集{2a ,a 2-a }中a 的取值范围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会使用符号“∈”或“ ”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突破点】:从实际问题引入通过例子中的“研究的对象”来引出集合和元素的概念,随后介绍一些特殊集合的记号和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教法、学法设计】:合作探究式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一、课题引
入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集合?
2、在初中我们用集合描述过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
举例,启发学生
思考,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问题:考察下面几组对象:
(1) 1,2,3,4,5,6
(2) 与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

(3) 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4) x+y,3x+2,4y3-x,x2-y2
(5) 某农场的所有拖拉机。

(6) 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问题:上面各组对象分别由什么来组成?
为了解集合的含
义做铺垫,培养
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讲授新
课一、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简称为“集”。

问题:你能说出集合中元素的特点吗?
二、集合的性质:
1、集合的确定性。

即: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

即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

例如:象“我国的小河流”、“公园里好看的花”、“接近零的数”是不
能组成集合的。

2、集合的互异性。

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

例如:不能写成{1,1,2,3,3,4,5}
3、集合的无序性。

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

例如:集合{1,2}与集合{2,1}表示同一个集合。

三、集合的表示
1、集合一般用大括号表示,为方便起见也可以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A,B,C,D,……
2、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如:a,b,c,d,……
3、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是集合A的元素,称a属于集合A,记作: a ∈A
a不是集合A的元素,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 a∉A
例如:设B={1,2,3,4,5} 那么3∈B,5∈B,-1∉B,∉B
2
4、集合的表示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的方法。

例:由方程x2-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1}
例: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3,5,7,9}
(2)描述法:把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
集合的方法。

语言描述法:
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数学式子描述法:
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
{x∈R| x-3>2}或{x| x-3>2}或{x:x-3>2}
描述法具体书写方法是: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
般符号及取值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
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5、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引导学生明确集
合元素的确定性、
互异性、无序性。

培养学生的抽象
概括能力。

练习:
班级姓名
A组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表示集合的是( )
A. 接近与0的数的全体
B. 所有的老人
C. 大于100的全体实数
D. 著名的数学家
2、下列各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 )
A .自然数的全体
B .大于1的整数
C .接近零的数的全体
D .所有的直角三角形3、设M={x ∣x≤4},a=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 ⊆M
B .a ∈M
C .a ∉M
D .{a}∈M
4、集合A={x }, B={},C={}又
Z k k x ∈=,2Z k k x x ∈+=,12Z k k x x ∈+=,14则有(

,,B b A a ∈∈A. (a+b) A
B. (a+b) B
C. (a+b) C
D. (a+b)A 、B 、C 任一个
∈∈∈∈5、由实数x ,-x ,,
所组成的集合
中,含有元素的个数最多为
x (

A .2
B .3
C .4
D .5
6、设a 、b 都是非零实数,可能取的值组成的集合为( )
=
++
a b ab
y a b ab
A .{3}
B .{1,2,3}
C .{-1,1,3}
D .{-1,3}
7、方程组的解集为①{2,1,3};②(2,1,3);③{(2,1,3)},其中
3
45+=⎧⎪
=+=⎨⎪+=⎩
x y y y z z x 正确的表示方法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③
D .①②③
8、(07全国Ⅰ)设,集合,则( ),a b R ∈{1,,}{0,
,}b
a b a b a
+=b a -=A .1 B .
C .2
D . 1-2-9、集合M={y | y =
, x, y Z}中元素的个数为


2
6
+x ∈A. 2
B. 4
C. 6
D. 8 10、集合{1,3,5,7,9}用描述法表示出来应是


A. {x | x 是不大于9的非负奇数}
B. {x | 1≤x≤9}
C. {x | x≤9且x N}
D. {x | 0≤x≤9且x Z}
∈∈11、已知集合M={比-4大且比2小的实数}.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M
B. 0M
C. 2M
D. -πM
5∈∉∈∈12、下列给出的集合M 、P 中表示同一集合的是


A. M={(1, -3)}, P={(-3,1)}
B. M={(1, -3)}, P={1,-3}
C. M={0}, P={(1,-3)}
D. M={(1, -3)}, P={(x, y) | x=1,y =-3}
13、集合A={x | x 2-(2a -1) x+ a 2=0}= ,则a 的取值范围为


∅A. a>
B. a<
C. a=
D. 无法确定.
4
1
4
1
4
1
二、填空题
1、数集{2a ,a 2-a }中a 的取值范围是 。

2、已知集合A={0,1,-1,2,-2,3},B={y ∣y=x 2-1,x ∈A },则集合B= 。

3、已知集合A={x ∣x 2-px+q=0},B={y ∣y 2+(p -1)y+q -3=0},且A={3},则B= 。

4、方程x -5x+6=0的解集可表示为
.
2
5、关于x 的方程m x+ n=0,当m 、n 满足条件 时,解集是无限集。

6、已知A={-2,-1,0,1},B={x | x=|y|, y A},则B= .
∈7、若实数a 、b 、c 均不为0,则
++的值所组成的集合为 .
a a
b b c
c
8、由实数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有
个元素.
3
3
2
22,)(,,,,x x x x x x --三、解答题
1、若-3{a -3,2a -1,a +1}.求实数a.
∈2
2、已知集合A={x | m x +2x+1=0,m R, x R}至多有一个元素,试求m 的取值范围.
2
∈∈3、若 2属于A 吗? 试确
{
}
{}
,,74,,4222
R b b b y y B R a a a x x A ∈+-==∈++==定集合A 和B 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