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七中李琴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第二课题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混合物、纯净物等宏观概念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认识。这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做了准备,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点,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现象、进行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通过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及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有接触,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也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这都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支持。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以故事感悟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从分析探究1+1=?让好奇驱动学生思维,利用多媒体和图片,展示科学手段证明,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用学生熟悉的水蒸发、品红在水中扩散等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通过学生思考、分析以及活动与探究,得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分子间是有间隔的”等结论。

三、学法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四、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红墨水等。

其他教学用具:方形毛巾、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设置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1+1=?,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等,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故事分享: 对前来辞行的即将学满出师的小和尚,老和尚先是拿出了一个装满了石子的钵盂问满了没有,当小师父说装满了时,老和尚向钵盂中倒满了沙子,又问满了没有,这次小师父仔细的看了看钵盂又想了想说这下装不下了吧?于是肯定的说满了,这时老和尚拿出一瓢水慢慢向钵盂中倒了下去。

这个故事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在夹缝中生存适应环境,用肉眼看到的不一定是正确的,转换思维考虑问题大的不行换小的。

(为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作好铺垫,也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埋下伏笔。)

下面这个问题你能回答吗?1+1=?是这样吗?通过提问将学生引入一个问题情景当中,让学生借助课前故事的启迪和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当学生给出答案后,进而追问:你能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些微粒确实存在吗?

由追问将问题继续深化,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过渡到本节的主要内容——探究物质的构成。

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问题的谜底。

(二)生活实例、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出示图片:1、放学回家,刚走进家门,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

2、敞口容器中的水逐渐减少;

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苯分子、硅原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照片

在用生活实例、科学手段确立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分子的特点。我设计了三个小活动引导学生对分子的三个特点进行探究。同时利用活动突破本节的难点。

(三)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活动一:刚才给大家展示的苯分子和硅原子图片在普通的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它是利用分辨率更高,放大倍率更大的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拍摄到照片。这说明分子大还是小?

介绍图片的来历,引出分子很小的特点。为了能更直观的感受分子的小,继续引导学生活动。

活动二: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我想请你们想一想:从这些数据,你知道了什么?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