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题库43简答题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题库43简答题

3.说明影响政府预算赤字的衡量的四个问题。

Describe four problems affecting measurement of the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答:预算赤字衡量指标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它存在以下四个问题:(1)一般所衡量的赤字并没有对通货膨胀进行校正。

被衡量的赤字应该等于政府实际债务的变化而非名义债务的变化。

(2)预算赤字衡量没有用政府资产的变化来抵消政府债务的变动。

为了衡量政府的总债务,应该将政府资产从政府债务中抽出来。

因此,预算赤字应该是债务的变动减去资产的变动。

(3)所衡量的赤字没有包括一些重要的政府负债。

比如,政府工作人员的养老金和累积起来的未来的社会保障津贴。

(4)预算赤字衡量没有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进行修正。

4.根据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用债务筹资的减税如何影响公共储蓄、私人储蓄和国民储蓄?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government debt, how does a debt-financed tax cut affect public saving, private saving, and national saving?答:公共储蓄是税收和政府购买之差,所以用债务筹资的减税会使公共储蓄减少。

同时减税也会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根据传统的观点,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1之间,所以消费和私人储蓄都增加了。

因为消费增加了,所以私人储蓄的增加额小于减税额。

国民储蓄是公共储蓄和私人储蓄之和,由于公共储蓄下降额大于私人储蓄增加额,所以国民储蓄减少了。

5.根据李嘉图的政府债务观点,用债务筹资的减税如何影响公共储蓄、私人储蓄和国民储蓄?According to the Ricardian view of government debt, how does a debt-financed tax cut affect public saving, private saving, and national saving?答:公共储蓄是税收和政府购买之差,所以用债务筹资的减税会使公共储蓄减少。

经济体系货币供给决定因素有哪些?

经济体系货币供给决定因素有哪些?

经济体系货币供给决定因素有哪些?货币供给决定因素有哪些1、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决定作用2、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作用3、居民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作用4、财政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作用5、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拓展资料:货币供给量决定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这两个因素,且是这两个因素的乘积。

这两者又受多种复杂的因素影响。

货币供给量是如何计算的?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存款比率)货币供应量Ml与M2,Ml是狭义货币,M2是广义货币。

货币供应盆一般与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有关,通过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但这一因素对股票市场趋势的影响比较复杂,既有刺激股票市场的作用,又有压抑股票市场的作用。

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到底是什么关系?(1)利率决定理论。

①古典学派的实际利率论:认为,利率由实际因素投资和储蓄决定,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下降;储蓄是对资金的供给,随利率上升而增加,当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相等时决定均衡价格。

②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凯恩斯从货币角度提出的利率决定理论。

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包括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性需求。

货币供给则为外生变量,主要由货币政策决定。

当资金需求等于资金供给时的价格。

③可贷资金论:同时考虑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认为借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均包括两个方面,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持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供给来自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其中货币供给与利率是正相关,货币需求与利率是负相关。

总的来说,均衡条件为:I+△Md=S+△Ms。

这样,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了均衡利率。

①IS-LM理论:认为,均衡利率由收入与利率同时决定。

(2)货币增长与利率水平的关系。

①在短期,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使得货币市场上资金供过于求,因此,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必然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

②在长期,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效应,会使经济增长,总需求增加,因而经济社会中对货币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同时物价水平的上升,也会促使名义利率上升。

金融学 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

金融学  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1、原始存款2、超额准备金3、基础货币4、货币乘数5、M1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1.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A.流通中的现金量B.流通中的存款量C.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和D.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差2.货币供给的根本来源是()A.银行贷款B.财政支出C.企业收入D.个人收入3.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论点,其含义是()A.货币供给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B.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C.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D.货币供给决定于财政政策的实施4.如果物价上涨,名义货币供给成比例地随之增加,则实际货币供给()A.也成此比例地增加B.成比例地减小C.保持不变D.无方向性的振荡5.如果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则货币和物价的变化是()A.货币升值,物价下降B.货币升值,物价上涨C.货币贬值,物价下降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6.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将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A.上升B.下降C.不变D.不确定7.基础货币是由( )提供的A.投资基金B.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D.财政部8.派生存款是由()创造的A.商业银行B.中央银行C.证券公司D.投资公司9.下列资产负债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A.流通中的通货B.央行的外汇储备C.对商业银行的贷款D.财政借款10.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A.超额存款比率B.现金漏损率C.定期存款比率D.财政性存款比率三、判断题(10题,每题1分)1、当非银行公众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并将所获支票在中央银行兑现时,则基础货币增加。

2、当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买卖外汇时,常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动。

3、一般地说,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则货币供应量一定扩张。

4、若中央银行在市场购买价值100万元的外汇,同时增加对商业银行100万元再贴现贷款,货币乘数为3,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增加600万元。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可编辑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可编辑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可编辑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其中一国家或地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包括:1.央行政策: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影响货币供给量。

央行可以通过购买或出售国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改变利率水平等方式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

2.政府财政政策:政府的财政政策对货币供给也有影响。

当政府决定增加财政支出时,需要向市场融资,这将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相反,政府减少财政支出时,可能需要回收市场上的货币,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

3.经济增长和通胀压力:经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也会影响货币供给量。

当经济增长迅速时,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将增加,央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以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过度供应货币可能导致通胀加剧。

为了抑制通胀,央行可能会收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

4.外汇市场交易:外汇市场交易也会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

当一国货币供给增加时,可能导致该国货币贬值,从而促使人们购买其他货币。

外汇市场交易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

5.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也会对货币供给量产生重要影响。

当金融机构愿意提供更多的贷款时,货币供给量会增加;相反,当金融机构紧缩信贷时,货币供给量会减少。

6.市场信心和预期:市场的信心和预期对货币供给量有重要影响。

如果市场参与者预期通货紧缩,他们可能减少货币的需求,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如果市场参与者预期通货膨胀,他们可能增加货币的需求,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7.政府的外汇储备:政府的外汇储备规模也会影响货币供给量。

外汇储备的增加可以提供更多的货币供给,而外汇储备的减少则可能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减少。

总之,货币供给量受到央行政策、政府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和通胀压力、外汇市场交易、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市场信心和预期、以及政府的外汇储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时期和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交互作用,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复杂的影响。

《金融学基础(第2版)》第6章:货币供求与均衡(2024版)

《金融学基础(第2版)》第6章:货币供求与均衡(2024版)
(二)货币需要量的测算 1. 现金需要量的测算 2. 存款货币需要量的测算 3. 总体货币需要量的测算
7
第二节 货 币 供 给
一、货币供给的概念
(一)货币供给的含义
货币供给是指一国经济中货币投入、创造和扩张(收 缩)的全过程,它是一个动态概念。其主要内容有: 货币供给量及层次的划分;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 给的决定因素。
四、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一)调整货币供给量 (二)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三)较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四)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14
本章小结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其收入 和资产的一种需求,也就是一种由货币需求愿 望和货币需求能力相互决定的特殊需求。
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有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和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供给=货币需求
当货币供给量与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不一致时,就 出现了货币失衡现象。一般而言,货币的非均衡或失衡有 两种情况:一种是货币不足即货币供给<货币需求,表现为 经济停滞增长或负增长,商品严重积压,失业率上升;另 一种是货币过多即货币供给>货币需求,表现为商品不足, 物价迅速上涨,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17
案例讨论
【案例一】 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
讨论题
你认为我国应如何控制流动性过剩?
【案例二】 中国的“超额”货币需求现象
讨论题
我国的超额货币需求如果合理,货币供给是否要适 应这个现实?该怎样做?
货币均衡的实质是市场上商品供给和用货币购买力表示的 商品需求之间的均衡。
11
二、货币容纳量弹性
货币供应量同货币需要量在一定限度内的偏离 不至于引起市场物价和币值较大的波动,或者 说,两者在一定幅度内的偏离能够为经济运行 所容纳,这种现象称为市场货币容纳量弹性, 或称为货币供应量弹性。 货币容纳量弹性(Me)的计算公式为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分析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分析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分析货币供给是指整个社会拥有的货币数量。

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

本文将从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分析两个方面探讨。

一、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一)中央银行政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调节公开市场操作、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减。

此外,中央银行还通过外汇储备的投资和管理,影响货币汇率对外部环境的响应。

(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的增长,货币供给量也会相应地增加。

例如,在经济有利的情况下,企业的收入增加,进而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这一需求就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长。

(三)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情况对货币供给量同样产生影响。

例如,在存款利率上升的情况下,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会选择将资金投向银行存款,而非投资于股票市场或其它投资项目,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

二、货币政策分析(一)货币宽松政策货币宽松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利率、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手段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带动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可能会导致通胀的风险增加,但同时它也能够鼓励企业借贷、扩大经济产出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货币紧缩政策货币紧缩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手段来限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稳定通胀水平。

这种政策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和消费支出,但同时也能够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持续增长过快可能导致的泡沫风险。

(三)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是指在经济周期波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采用适宜的政策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以稳定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可能不适用于通货膨胀或经济衰退时期,但可以在经济波动期间维持经济增长。

三、结论货币供给的变化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央银行政策、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情况是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

货币政策的选择应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而定,货币宽松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的平衡调节将有助于维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银行】宏观经济学第三章货币供给习题

【银行】宏观经济学第三章货币供给习题

【关键字】银行第三章货币供给、需求和利息率的决定(一)名词解释1.自发性投资2.投资函数3.资本边际效率(MEC)4.投资边际效率(MEI)6.M17.M2 8.M3 9.根底货币10.货币乘数11.货币需求12.货币的交易需求13.货币的预防需求14.货币的投机需求18.流动性偏好19.流动性陷讲20.法定准备率21.超额准备金22.贴现率23.再贴现率24.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二)选择题1.人们持有货币不是因为下列()。

A.交易的需求B.心理的需求C.预防的需求D.投机的需求2.下列()是正确的。

A.货币的交易需求是收入的减函数B.货币的预防需求是收入的减函数C.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D.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增函数4.下列()不是M2的一部分。

A.可转让存单B.通货C.货币市场互助基金D.支票存款5.灵活偏好曲线表明()。

A.利率越高,债券价格越低,人们预期债券价格越是会下降,因而不愿购买更多债券B.利率越高,债券价格越低,人们预期债券价格回涨可能性越大,因而越是愿意更多购买债券C.利率越低债券价格越高,人们为购买债券时需要的货币就越多D.利率越低债券价格越高,人们预期债券价格可能还要上升,因而希望购买更多债券6.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态,这意味着()。

A.利率少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变动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多变化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影响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8.法定准备率高低和存款种类的关系,一般说来是()。

A.定期存款的准备率要高于活期存款的准备率B.定期存款的准备率要低于活期存款C.准备率高低和存款期限无关D.以上几种情况都存在9.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贴现率提高,则()。

A.银行要留的准备金增加B.银行要留的准备金减少C.银行要留的准备金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10.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 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那么多的合适的贷款对象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1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注会七班闫博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看成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对存款比率的函数。

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

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的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

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的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呢?一、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及分析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趋势。

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央行的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的定义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16433.8
86910.7
10780.7
2003
221222.8
84118.6
19746.0
64372.6
137104.3
20940.4
103617.7
12546.2
2004
254107.0
95969.7
21468.3
74501.4
158137.2
25382.2
119555.4
13199.7
2005
(三)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
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对货币乘数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的参数主要有通货比率和定期存款比率。现金比率是指现金占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又称现金漏损率或提现率。这一比率的高低反映了居民和企业等部门的持币行为。通货-存款比率越高 表明居民和企业等部门持有的现金越多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就越弱。定期存款比率是指银行的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一般来说,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高于定期存款,因此,定期存款比率影响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比例,从而影响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化,从而间接地影响信用创造能力。所以,总的来说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影响货币乘数,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决策,也用信贷规模来衡量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程度。
四、模型的建立与数据收集
(一)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化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货币供应量的年底余额(y)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外汇储备(x1)衡量黄金和外汇买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用信贷规模(x2)衡量信用创造和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采用的模型如下:
y= β0+β1x1+β2x2+ui
(二)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是指在整个银行系统内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的过程中,活期存款的扩大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又称“货币制造”。商业银行收到一笔现金,除留足法定准备金外,其余部分进行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但支付方式是相应增加借款人或证券卖主在该行户头中的活期存款进行的。因而制造了一笔派生存款。收款人将支票存入与他往来的另一家银行,第二家银行仍然以相同的方式贷出去,又会创造另一笔派生存款。如此类推。银行系统可以创造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061141班闫志伟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已突破100万亿,居世界第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目前庞大的货币供应量?过多的货币是否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本文首先研究了CPI与M2的影响关系,试图通过研究M2的量来研究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情况;接着又探讨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利用EViews软件建立关于M2的多元回归模型,得出GDP、利率及大量的外汇储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M2的供给。

间接为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M2与通货膨胀及居民消费水平的研究提供借鉴内容。

关键字:货币供给量、GDP、外汇储备、利率一、理论分析与变量选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明显。

作为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央银行分析和判断经济、金融运行趋势,调整及实施货币政策的分析指标体系将发生明显转变。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并重转向以总量控制为主。

所谓控制总量,就是要控制整个银行系统的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因此,分析某一阶段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是否合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增长幅度相联系,与货币流通速度相联系。

通常来讲,衡量货币供应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大,则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反之则说明供求正常。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货币供应量对国民经济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居民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各国央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为调控经济主要手段的重要原因。

选择M2作为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指标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金融系统的发展,各国央行逐渐将货币调控的目标放在了与利率有一定敏感度且利于控制的M2上。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基于2003—2013年的季度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发展、政府调控、大国货币和银行行为四类因素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货币、日本广义货币和美国广义货币数量对我国广义货币供给具有显著影响,说明我国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明显,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

对此,本文提出控制我国货币供应和物价上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政府调控大国货币货币政策独立性一、引言近年来,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测度的流动性飞速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

2008年以来,我国GDP的平均增速为9.24%,而广义货币余额平均增速为18.53%,至2013年10月底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8万亿元。

M2与GDP的比率已接近200%,创下全球新高,远高于美国的67%、欧元区的95%、英国的133%。

不可否认,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有一定规模的货币(M2)支持,但货币的过快增长对经济健康发展并无益处,过快增长的货币余额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逐渐稀释民众的财富,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尽管央行货币政策已由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但金融系统仍存在信贷结构扭曲、期限错配等问题,导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和健康持续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试图找到导致我国货币过快增长的根源,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经验证据。

二、模型和数据1、模型基于现有经济理论和相关文献,本文着重分析经济发展(ED)、政府调控(GC)、大国货币(LC)和银行行为(BA)四类因素对我国货币供给(M2)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lnM2t=?茁+?准EDt+?准GCt+?鬃LCt+?灼BAt+?着t其中,每类因素又包含若干变量。

具体如下:(1)经济发展。

按照货币数量理论的观点,一国货币需求由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即GDP)决定,货币供给的增加必将引起物价的上涨。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

四、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
1.基础货币。它是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源泉, 是决定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因素,不仅正向决定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而且具有倍数效应。 2.法定存款准备率。它由中央银行制定,货币 供应量与其反方向变化。 3.超额准备率。它也是反向决定货币供给量的 变化。其高低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 行为。
三、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
设:Ms:货币供给量;B:基础货币;m:货币乘数; C:现金;D:活期存款;T:定期存款;R:准备金; Rd:活期存款准备金;Rt:定期存款准备金;Re: 超额存款准备金。则有: MS=C+D+T (1) B=R+C (2) R= Rd+ Rt+ Re (3) 将(3)式代入(2)式中,可得: B= Rd+ Rt+ Re +C (4) 用k表示现金漏损率(k=C/D);t表示定期存款率 (t=T/D);e表示超额存款准备率 (e=Re/D);rd 表示法定活期存款准备率(rd=Rd/D);rt表示法定 定期存款准备率(rt=Rt/T)。
8
二、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现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新的金融工 具层出不穷,许多新的的金融工具都不同 程度地具有“货币性”,使货币的形式多 种多样,货币的范围不断扩大,这给货币 供应量的统计和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 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各国中央银行都将货币供给划分了不同的 层次。
9
二、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17
四、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量相对于基础货币的 倍数。 m = MS/B 如果货币供给是指M1,即m1= M1/ B m1 = (C+ D)/(C+ R) m1= (C/D + D/D)/(C/D + R/D) =( k+1)/(k+r+e) 当基础货币还是R+C,而货币供给M2时,货 币乘数可以按下式计算: m2 =(t+k+1)/(rd+t· rt+e+k) 18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3月末,中国M2余额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高达103.6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

M2,即广义货币,也就是全国个人和单位拥有的现金与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的总和,也就是全体国民拥有的购买力(现实的和潜在的)的总和,同时M2余额对经济的平稳运行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2000—2011年的相关经济数据的分析,了解并分析中国M2余额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性。

分析表明,中国的M2余额受到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储蓄率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最后,本文提出了调控货币供应量(M2)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字:货币供应量(M2);国内生产总值(GDP);外汇储备;储蓄率;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控M2,即广义货币,根据中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M2=M1(M1=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性质存款+信托存款+其他存款,是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居世界第一,相较1978年M2余额859.49亿,增长了1134倍。

尤其是近十年,M2的增速出现加速上行趋势,年均增速高达18%。

截止2013年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3.61万亿元。

这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中国货币超发的担忧。

因而,分析中国广义货币(M2)的影响因素对于调控M2余额,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M2余额与主要经济变量的关系一般来说,从广义货币(M2)的定义及构成来说,广义货币(M2)余额应当由狭义货币(M1)余额,以及社会储蓄决定。

同时,广义货币(M2)余额又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部分,因而广义货币(M2)余额可能也受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

特别地,由于外币在中国的不可流通性规定,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也将对广义货币(M2)的供给量产生影响。

此外,中国经济运行处于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之下,政府政策也将会影响广义货币(M2)。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1、原始存款2、超额准备金3、基础货币4、货币乘数5、M1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1.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A.流通中的现金量B.流通中的存款量C.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和D.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差2.货币供给的根本来源是()A.银行贷款B.财政支出C.企业收入D.个人收入3.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论点,其含义是()A.货币供给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B.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C.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D.货币供给决定于财政政策的实施4.如果物价上涨,名义货币供给成比例地随之增加,则实际货币供给()A.也成此比例地增加B.成比例地减小C.保持不变D.无方向性的振荡5.如果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则货币和物价的变化是()A.货币升值,物价下降B.货币升值,物价上涨C.货币贬值,物价下降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6.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将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A.上升 B.下降C.不变D.不确定7.基础货币是由( )提供的A.投资基金 B.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 D.财政部8.派生存款是由()创造的A.商业银行B.中央银行C.证券公司D.投资公司9.下列资产负债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A.流通中的通货B.央行的外汇储备C.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D.财政借款10.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A.超额存款比率B.现金漏损率C.定期存款比率D.财政性存款比率三、判断题(10题,每题1分)1、当非银行公众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并将所获支票在中央银行兑现时,则基础货币增加。

2、当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买卖外汇时,常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动。

3、一般地说,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则货币供应量一定扩张。

4、若中央银行在市场购买价值100万元的外汇,同时增加对商业银行100万元再贴现贷款,货币乘数为3,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增加600万元。

论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论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论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尹要东;赵硕【摘要】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时,需要对国家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不能将资本、金融项和经常项目进行简单的相加来实现.通常国际收支状况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会表明国家储备资产变化情况,受资本流动和贸易收支影响较大,对中央银行资产的结构和基础货币的供给总量结构造成较大的影响.在现阶段,国际收支活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国家积累了巨大外汇储备风险,鉴于此,主要探讨了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以及对货币供应量的应对策略.【期刊名称】《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7)003【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国际收支;货币供应量;国际经济【作者】尹要东;赵硕【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兰州 730020;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兰州 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20.3货币供给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中心内容,需要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对货币供给的情况进行调控。

明确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将货币供给如何决定和货币供应量如何界定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供给量如何合理界定主要是研究机制问题,而货币供给如何决定能够为货币供给量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货币供给在货币理论中占主流地位,对古典学派的影响较大。

需要严格按照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数量论”观点[1],加大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工作,明确影响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货币供给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较大。

(一)货币供应量的界定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的概念,包括企业、个人、金融机构和其他短期流动性资产在内的存款和现金总和。

目前,货币供给主要受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两个因素的作用,这可能有些偏颇。

所以,本文通过电子支付对货币供给的作用,从电子支付怎样作用基础货币,对货币乘数有哪方面的作用入手来分析和研究。

(二)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货币是国家的创造物,货币供给量受中央银行影响较大,自身的运行不受经济体系内部因素的制约,被称为外生变量。

第九章 金融学 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

第九章  金融学  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1、原始存款2、超额准备金3、基础货币4、货币乘数5、M1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1.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A.流通中的现金量B.流通中的存款量C.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和D.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差2.货币供给的根本来源是()A.银行贷款B.财政支出C.企业收入D.个人收入3.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论点,其含义是()A.货币供给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B.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C.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D.货币供给决定于财政政策的实施4.如果物价上涨,名义货币供给成比例地随之增加,则实际货币供给()A.也成此比例地增加B.成比例地减小C.保持不变D.无方向性的振荡5.如果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则货币和物价的变化是()A.货币升值,物价下降B.货币升值,物价上涨C.货币贬值,物价下降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6.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将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A.上升 B.下降C.不变D.不确定7.基础货币是由( )提供的A.投资基金 B.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 D.财政部8.派生存款是由()创造的A.商业银行B.中央银行C.证券公司D.投资公司9.下列资产负债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A.流通中的通货B.央行的外汇储备C.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D.财政借款10.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A.超额存款比率B.现金漏损率C.定期存款比率D.财政性存款比率三、判断题(10题,每题1分)1、当非银行公众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并将所获支票在中央银行兑现时,则基础货币增加。

2、当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买卖外汇时,常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动。

3、一般地说,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则货币供应量一定扩张。

4、若中央银行在市场购买价值100万元的外汇,同时增加对商业银行100万元再贴现贷款,货币乘数为3,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增加600万元。

关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关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关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作者:裴科峰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08期摘要:货币供应量是宏观货币政策的重要中介变量,但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比较复杂。

将实证分析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原因,包括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总储蓄率居高不下、广义货币流通速度以及国家债务负债程度等,从而更为有效地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理解货币政策变化以及判断金融市场走势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货币供给;多元线性模型;金融市场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103-02一、对M2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1997年版的《统计手册》规定,各国在编制货币供应量时,主要考虑的应当是本国经济、金融特点。

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共有三个层次:第一,流通中的现金M0,即现金;第二,狭义货币供应量M1,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其所反映的是现实的购买力;第三,广义货币供应量M2,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另外,M2不仅反映了现实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购买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M2/GDP在改革期间不断增加。

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这一比值仅0.245,到2011年增长为1.800。

33年来,M2/GDP 增加了7.34倍。

相比于国外,印度的M2/GDP在1988年为0.402,日本为1.046,美国为0.651;到1999年印度为0.480,日本为1.237,美国为0.601。

相比之下,我国的M2/GDP过高且增长速度惊人。

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有所不同。

笔者从较为细化的方面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货币的流通速度。

从国民收入货币化的角度来讲,分为货币化国民收入与非货币化国民收入。

货币化国民收入的经济体吸收货币的能力较强,因此一定的货币供给量下,货币流通速度较慢。

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问题的提出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我国从1994年三季度起由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

参照国际通用原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M4:M4=M3+其它短期流动资产。

其中,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量,流动性较强,是国家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也就是本文所研究的对象。

货币供应量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制定日益频繁,货币供应调控难度不断加大,现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货币投放过多或者过少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风险,对于资本市场,每一次货币政策的变动都会引起其剧烈的反应,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变动与资本市场的变动的相关性最强。

对货币供应量的有效的预测可以使投资者预期未来货币政策的方向,以降低买卖证券的风险。

本文建立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并结合Eviews对回归模型进行调整,建立关于我国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预测组合模型,通过预测货币供应量与市场预期相比较,有效规避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二、模型设定本文研究货币供给量M1,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本文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数值越大,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注会七班闫博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看成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对存款比率的函数。

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

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的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

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的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呢?一、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及分析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趋势。

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央行的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的定义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1990年之前基础货币增长比较缓慢,基本上是平稳的爬升阶段;1993年之后,基础货币增长较快,特别是在1993-1994年间,基础货币的增幅明显较高,1995-1996年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较高水平;1997年,基础货币增速放缓(当然这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有一定关系,但增速下降趋势则是明显的),1998-1999年,在法定准备金率下调以及法定准备金帐户和备付金帐户合并之后,基础货币增速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

从基础货币的构成看,基础货币增速下降主要是受对金融机构负债增速下降所致,1999年,非金融机构存款出现负增长,也对基础货币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因此为了达到调控基础货币的目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资产方的各个项目来实现。

历史数据表明,1993年以前,我国银行总资产中中央银行国外资产所占比重较低,因而这期间基础货币的变化主要由中央银行国内资产的运用所决定。

1993-1994年是我国经济周期发生转折的阶段,酝酿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94年初又进行了一系列税制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尤其是人民币汇率的并轨和实行结售汇体制的改革,大大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形成了国际收支中经常性项目的大量顺差,从而使中央银行国外资产所占比重增大。

1995-1997年,为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使得中央银行国外资产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大,1997年末达到42.1%。

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形势严峻,外贸顺差有所减少,因而国外资产所占比重上升趋势减缓,年末为43.7%。

可以说,近几年来,中央银行的资产结构中国内外资产几乎均等,因而国外资产的多少、增长快慢就对基础货币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从增长速度看,1993年以来,中央银行国外净资产的增速呈明显下滑态势,1994-1998年其增速分别为:187.3%、49.8%、43.4%、38.3%和2.5%。

1999年1-9月份,国外净资产增长10.4%,这也是1999年3季度以来货币供应量增幅回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国内资产看,1994年以前国内资产一直占中央银行总资产的80%以上,可以说那时从资产角度看影响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就是国内资产的变化情况。

1994年后,由于国外净资产的增加,中央银行国内资产所占比重呈下降态势,到1998年末,国内资产占中央银行总资产的56.6%。

在国内资产中,主要是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如在1993年,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占中央银行总资产的70.3%,之后逐步下降,到1998年末为41.8%;其它还有对政府的债权,这一数值在1994年以前占总资产的比重较高,1994年占总资产的9.1%,之后由于银行法规定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因而对政府债权一直稳定在1582亿元,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对非货币金融机构的债权,1997年以前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小,1997年之后,由于政策性银行等的发展,因而对非货币金融机构的债权增加较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1998年末达到9.5%。

从增长速度看,国内资产自1996年后增速迅猛下降主要是受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增速下降所致,1997年下降1.11%,1998年下降9.1%,而1999年1-9月却增长10.25%,相应地带动国内资产增长10.24%。

同样,对非金融部门债权自1995年后一直为负增长,对国内资产的增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与之相反,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增长在1997年达到高点,当年增长1660.7%,之后尽管增速下降,但仍是国内资产各项中增速最快的,1998年增长42.97%,1999年1-9月增长16.9%,对国内资产进而对基础货币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正影响。

2.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及分析根据前述基础货币的定义,1993-1997年我国M2的货币乘数变化不太规则,有升有降,M1的货币乘数则基本呈微降态势。

但自从1998年春季央行大幅下调准备金率后,我国的货币乘数则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即M1的货币乘数由1998年6月份的1.104上升到1999年9月的1.426,M2的货币乘数由1998年6月份的3.094上升到1999年9月的3.915。

根据我国的情况,狭义货币乘数可表述为:(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比率)/(法定准备金率+备付金率+现金漏损率+非金融部门存款比率);广义货币乘数的分母与狭义货币乘数一致,分子则为1+现金漏损率。

根据这两个公式,我们对1993年以来我国的货币乘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其(即与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实际值计算的结果)误差很小(平均误差为3%,且很稳定),趋势也是一致的。

因此,分析货币乘数,有必要对以上几个行为参数作出判断。

(1)法定准备金率从理论上讲,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即使是微小的变化,都会对货币流通产生强烈影响,在众所周知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中,它的效果是最为猛烈的。

因此,各国一般都不常用这个货币政策工具,即使要调整,也是微调,因为金融机构资金规模巨大,更为重要的是货币乘数的作用,它几倍于存款创造贷款。

尽管目前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已由原来的13%降至6%,但是一方面与国外相比仍较高,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更为重视的是资本充足率这一指标,而对准备金率的要求有所放低,因此,作为刺激内需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法定准备金率,仍有下调的空间。

(2)备付金率近年来,随着我国超额准备金率的不断下降,货币乘数逐步放大,即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呈反比例关系。

备付金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但备付金率并不能完全由中央银行所控制,它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中央银行只能间接地影响它。

商业银行持有备付金是有机会成本的,而备付金率的高低取决于市场利率与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之差,二者差额越大,备付金率越低。

1998年以来,随着二者差距的增大和利率水平的逐步降低,备付金率已出现下降趋势,存款货币银行的备付金率(以法定准备金率为8%考虑)由1998年3月的7.53%下降到1999年9月的5.83%这里所指的备付金率为在人行存款加上库存现金与对非金融部门负债之比。

2000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各经济主体的投资、消费意愿会有所增强,因而备付金率有进一步降低的可能。

(3)现金漏损率现金漏损率于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在我国一直比较高,不过随着货币市场的不断健全,金融交易工具的逐渐增多,我国的现金漏损率近年来有所降低,1998年3月-1999年9月,大约在11.5%左右。

现金漏损率的高低与现金需求量的大小有关,而影响现金需求量的因素很复杂。

我国的现金漏损率是由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由于金融资产收益率的变动会影响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以及银行存款利率的变化会影响个人储蓄的变化,这就使现金漏损率的变化比较复杂。

2000年,由于目前名义利率水平比较低,居民储蓄存款特别是定期存款增势减缓,加上征收利息税的影响,因而居民持现动机相对有所增强,估计现金漏损率下降空间有限。

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情况下,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因此若现金漏损率下降不大,则将影响金融机构派生存款的能力,对货币乘数产生一定影响。

(4)非金融部门存款比率1993年以来,我国非金融部门存款一直比较稳定,并呈缓慢下降趋势,这一点在1999年表现得更为明显,到1999年9月末,我国的非金融部门存款比率为3.58%,较之上年下降了一个百分点。

随着政策性金融业务的进一步规范,这一比率将呈平稳态势,变化不会太大。

(5)活期存款比率活期存款比率反映了货币供应量层次的结构变化,这个比率在决定狭义货币乘数时有用。

由于受持有活期存款的机会成本的影响,因此这一比率与利率的关系比较密切,同时由于这里所指的活期存款主要是指企业活期存款,因而经济活跃程度如何以及企业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怎样,对活期存款也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1996-1998年,我国的活期存款比率基本维持在30%左右,进入1999年后,一、二、三季度这一比率分别为27.5%,27.8%和28.8%,呈缓慢上升趋势。

随着利率水平的下降和储蓄存款实名制的实施,在金融交易工具增加不多、信用情况改善不大的情况下,估计这一比例将逐步上升。

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对策从货币供应量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扩大货币供给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

从增加基础货币方面看,主要有三项:(1)从货币当局资产方着手,加大国内资产的运用,即加大再贷款、再贴现规模,特别是对那些急需资金的中小金融机构,这样可以从资产方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加。

(2)扩大货币发行。

在基础货币中,货币发行占到了近50%,因此加大货币发行是扩张基础货币,进而增加货币供应量(M1、M2)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的经济过剩,绝非是经济高度发达条件下的过剩,远未达到东西多得用不了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