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凝聚态物理会议
第一届凝聚态物理会议
第一届凝聚态物理会议The 1st Conference o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2015年7月15日- 17日清华大学目录01 会议概况02 组织委员会04 会议日程•总日程•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海报会场会议概况为了配合凝聚态物理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加强国内科研工作者在不同前沿领域的交流,推进国内和国际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为青年学生和研究人员学习和了解国际前沿进展创造更广泛的交流平台,拟定在过去已经成功举办了13届的“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国际会议”系列会议的基础上,拓宽会议的主题,特别是加强凝聚态物理实验和理论的交流与融合,于2015年7月15日-17日在北京举办“第一届凝聚态物理会议”年会。
2015年第一届凝聚态物理会议是由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
这是国内首次在凝聚态物理方面举办的大型学术交流会。
本次会议是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国际会议的延续和拓展,旨在增进国内外物理学者的学术交流,分享前沿科研成果,提高国内凝聚态物理的科研水平,扩大学术声誉。
第一届凝聚态物理会议将于2015年7月15日-17日在清华大学举行。
会议主题包括:拓扑量子态和多铁性、超导和多体物理、能源和低维物理、Quantum many-body theory and statistical physics、计算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及其它与凝聚态物理的交叉领域等六个主题。
本次会议共设30个专题分会,将以大会特邀报告、分会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和张贴海报等形式进行交流探讨。
组织委员会主办单位•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顾问委员会:(按姓氏拼音序)崔田、杜瑞瑞、冯世平、龚新高、解士杰、李东海、李建新、林海青、李树深、陆卫、卢仲毅、吕力、沈保根、沈健、沈志勋、苏刚、王恩哥、王孝群、王玉鹏、向涛、薛其坤、张富春、张振宇组织委员会•清华大学物理系:陈曦、薛其坤•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胡江平、戴希、方忠、丁洪、周兴江、向涛•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谢心澄分会场负责人•拓扑量子态和多铁性:胡江平、陈曦、吕力、戴希、翁红明、寇谡鹏、吴从军•超导和多体物理:孙力玲、杨义峰、刘俊明、雒建林、袁辉球、李永庆、万歆、周毅•能源和低维物理:张振宇、李泓、陈弘、赵怀周、张远波•Quantum many-body theory and statistical physics:孟子扬、张广铭、郭文安、姚宏•计算凝聚态物理:姚裕贵、段文晖、龚新高、孟胜•量子信息及其它与凝聚态物理的交叉领域:范珩、田琳、翟荟、崔晓玲会议协调人•清华大学物理系:任俊(总协调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齐建为、刘青梅•会务组:黄文艳、唐林、井小苏、周丹、骆洁、甘翠云、付德永、杨红、肖琳、胡文婷赞助单位•清华大学物理系•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5年第一届凝聚态物理会议分会场主题:A.拓扑量子态和多铁性A1拓扑半金属IA2拓扑半金属IIA3拓扑超导体和Majorana 费米子A4多铁性材料模拟与计算A5多铁性体系B.超导和多体物理B1铬基和锰基超导体B2极端条件下的超导行为B3铁基超导B4凝聚物质的激发态和动力学理论和实验B5重费米子物理C.能源和低维物理C1锂电池中的物理C2二维材料C3二维电子系统中的物理C4硅烯的最新进展C5热电中的新物理D.Quantum many-body theory and statistical physicsD1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rongly correlated quantum systems ID2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rongly correlated quantum systems IID3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rongly correlated quantum systems IIID4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rongly correlated quantum systems IVD5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rongly correlated quantum systems V注意事项:为了尊重外籍邀请报告人,如无特殊情况,D分会场报告请用英文。
叶铭汉先生与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王垂林)-叶铭汉先生与
这是一门边缘学科,在支持力度不足的情况下, 得到了叶先生的大力支持。在叶先生的支持下, 该全国系列会议从2006年开始,每隔一年在中 心召开一次。 会议的召开,对展示灰色系统理论的最新研究 进展,促进灰色系统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 步巩固我国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中的领先地位, 起了积极的作用。
担任加速器学校校长,培养上海光源人才
陈丽萍 陈永忠 戴志敏 龚培荣 谷 鸣 顾 强 郭春龙 何建华 林国强 刘桂民 缪海峰 王纳秀 肖体乔 余笑寒 周巧根 朱卫华 李亚红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本 科 真空组骨干 助 工 硕 士 束流测量组骨干 副 研 博 士 副 研 硕 士 高 工 本 科 本 科 助 工 硕 士 副 研 博 士 工程师 大 专 副 研 博 士 助 工 本 科 助 研 本 科 博士后 博 士 博 士 博 士 高 工 硕 士 高 工 大 专 工程储存环负责人,副所长 光束线控制组副组长 电源部副主任,注入引出系统负责人 增强器高频系统负责人 电源组骨干 光束线实验部主任 直线加速器电子枪负责人 加速器物理组组长 控制组骨干 光束线光学组副组长 光束线工程部主任 光束线实验部副主任 加速器机械部副主任 光束线工艺组组长 所(光源)工程办主任
主持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暑期学校
研讨会的内容包括:高能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核 物理、相对论重离子物理、凝聚态物理、超导物理、强关联 体系、纳米科学、加速器物理、数学物理、非线性科学、计 算物理、复杂性科学、环境科学,以及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各 交叉学术领域。 中心的学术活动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增进了国 内各科研单位,各相关交叉学科,以及与国外科研单位间的 交流合作,促进了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特别为青年科研 人员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第八届国际凝聚态理论与计算材料学会议
大会将请专家对以下领域作专题性的特邀报告:
(1). 凝聚态物理的最新进展:
A. 自旋电子学
B. 纳米材料
C. 固体量子信息和计算
D.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E. 强关联电子系统
F. 高温超导
G. 量子霍尔效应
H. 磁学
I 表面和界面
J. 半导体物理
K. 低维凝聚态物理
L. 介观物理
M. 软凝聚态物质
N. 生物物理
structure Metallic Phases in Solid Germane (GeH4) under Pressure 锗烷在
压力下的金属相
11:45 -12:15
12:15 -13:00
午餐
张振宇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柳百新
清华大学
林海青 香港中文大学 牛谦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
7 月 16 日
凝聚态理论专题邀请报告 I 主持人:谢心澄 地点:芙蓉厅
14:30 -14:55 14:55 -15:20 15:20 -15:45 15:45 -16:10 16:10 -16:35 16:35 -16:50
7 月 16 日
Manipulating Magnetization States of Nanostructures Two-spin decoherence in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
稀磁半导体(Al,Cr)N 中的氮空位与高温铁磁性的第一原理研究
蒋青 刘邦贵
吉林大学 中科院物理所
15:20 -15:45 15:45 -16:10 16:10 -16:35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semiconductor dilute nitrides and devices
索尔维会议
上世纪初,一位比利时的实业家欧内斯特·索尔维创立了索尔维会议。
1911年,第一届索尔维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每3年举行一届。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了,因为发轫于这次会议的爱因斯坦与玻尔两人的大辩论,这次索尔维峰会被冠之以“最著名”的称号。
一张汇聚了物理学界智慧之脑的“明星照”则成了这次会议的见证,十数个涵盖了众多分支的物理学家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爱因斯坦、玻尔更是照片的灵魂人物。
量子力学前辈马克斯·普朗克第五届索尔维会议讨论的核心是有关量子力学的,而追溯量子力学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那便是马克斯·普朗克(MaxPlanck1858~1947,前排左二),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之父”。
参加这届索尔维会议时他已经69岁,德高望重,是当然的前辈。
19世纪末,扬弃古典物理学的观念已提上日程。
因而消除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场这两大理论之间的不一致,就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发展的前提。
普朗克此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在科学界一鸣惊人。
这一假说认为辐射能(即光波能)不是一种连续的流,而是由小微粒组成的。
他把这种小微粒叫做量子。
普朗克的假说与经典的光学学说和电磁学说相对立,使物理学发生了一场革命,使人们对物质性和放射性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反叛的哥本哈根学派该届索尔维会议上有三大阵营。
以玻尔为中心的便是哥本哈根学派,年轻、激情是他们的标签,因而被称为反叛的一群。
其中有尼尔斯·玻尔、马克斯·玻恩、海森堡、沃尔夫冈·泡利等。
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1885-1962,中排右一),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上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对应理论”,成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
马克斯·玻恩(MaxBorn,1882-1970,中排右二)是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从1923年开始,他致力于发展量子理论。
索尔维物理学会议百年历程及其启示
㊀ ㊀ ㊀
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 2017- 02- 27 ; 2017- 05- 05 作者简介: 胡雨宸(1992—), 男, 山东济南人,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015 级硕士研究生 . 通讯作者: E-mail : 06086@ njnu.edu.cn. 陆建隆,
第 11 期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1 2 3
也因此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本文按照时间脉络将索尔维会议百年历程分为 4 个 核心主题, 介绍历届会议情况及所取得成果, 探讨其 对当今科学研究与教育改革的丰富内涵 .
1㊀ 1
1.1㊀
— 6 届索尔维会议聚焦量子论
能量子假说促成首届索尔维会议召开 1900 年, 普朗 克 (M . P lanck ,1858 — 1947 )为 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问题的困难,提出 了能量子假说,为量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在这之后的 5 年,量子论一直是普朗克的“私人 领地 ”. 1905 年,爱 因 斯 坦 (A . Einstein ,1879 - 1955 )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 的一个试探性观点》,针对光电效应实验规律与 经典理论的矛盾,他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并在固 体比热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 理论的发 展 打 开 了 局 面 . 自 此,越 来 越 多 的 科 学 家开始关注量子论领域 . 1909 年,爱因斯坦在萨 尔茨堡物理学家的会议上发表演讲,他对量子论 的支持使得量子问题登上物理学的中心舞台 . 由 量子论和相对论所产生的新概念同经典物理 学 理论出现了严重不协调,这一年,德国科学界的 两位领袖人物, 物理学家普朗克和物理化学家能 斯特 (W . Nernst,1864 — 1941 )进 行 商 讨,酝 酿 召 开一次国际 性 的 物 理 学 会 议,协 调 麦 克 斯 韦 (J. Maxwell , 1831 — 1879 )、玻 尔 兹 曼 ( L. Boltzmann , 1844 — 1906 )的分子运动论与普朗克、爱因斯坦
凝聚态物理相关知识内容
凝聚态物理相关知识内容凝聚态物理学是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微观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通过研究构成凝聚态物质的电子、离子、原子及分子的运动形态和规律,从而认识其物理性质的学科。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凝聚态物理相关知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凝聚态物理凝聚态物理学是当今物理学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
其研究层次,从宏观、介观到微观,进一步从微观层次统一认识各种凝聚态物理现象;物质维数从三维到低维和分数维;结构从周期到非周期和准周期,完整到不完整和近完整;外界环境从常规条件到极端条件和多种极端条件交叉作用,等等,形成了比固体物理学更深刻更普遍的理论体系。
经过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凝聚态物理学已成为物理学中最重要、最丰富和最活跃的学科,在诸如半导体、磁学、超导体等许多学科领域中的重大成就已在当代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中起关键性作用,为发展新材料、新器件和新工艺提供了科学基础。
前沿研究热点层出不穷,新兴交叉分支学科不断出现是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是它的另一重要特点,许多研究课题经常同时兼有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的性质,研究成果可望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二.起源发展凝聚态物理学起源于19世纪固体物理学和低温物理学的发展。
19世纪,人们对晶体的认识逐渐深入。
1840年法国物理学家A·布拉维导出了三维晶体的所有14种排列方式,即布拉维点阵。
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冯·劳厄发现了X 射线在晶体上的衍射,开创了固体物理学的新时代,从此,人们可以通过X射线的衍射条纹研究晶体的微观结构。
19世纪,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在低温下液化了大部分当时已知的气体。
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H·昂内斯将最后一种难以液化的气体氦气液化,创造了人造低温的新纪录-269 °C(4K),并且发现了金属在低温下的超导现象。
超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超导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20世纪获得了长足进展,临界转变温度最高纪录不断刷新,超导研究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学中最热门的领域之一。
王垂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名 称
组织者
组织者单位
人数
一共 46 次会议,参加 人数:4314人
2013LHC/ALICE 物 理 国 际 学 术会议 第八届中国-日本双边核物理 研讨会 莙政项目学生模拟国际会议 周代翠、蔡勖 华中师范大学 李笑梅、殷中宝 柳卫平、张焕乔、 原子能院 朱升云 郑冰雷 上海交通大学 王群 耿立升、赵强 程茵 曹 建 苑长征、沈肖雁 袁清习 中国科技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大学教务部 高能所 高能所 110 84 150 58 93 50 48 38 121
主持李政道大课题的组织工作
李政道大课题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理论物理专款下 的一个重点项目。目前有11位高级科研人员参加。
本项目注重于现代物理前沿课题的创新性研究。研究主 要方式是密切关注国内外实验结果,从物理的最基本原理出 发,在国际前沿物理领域展开研究工作。
本项目的子课题包括
序号
1 2 3
课题名称
名 称
组织者
组织者单位
人数
一 共 33 次 会 议 , 参 加人数:3443人
伽利略-徐光启相对论天体物 理国际会议 第九届全国重味物理和 CP 破 坏研讨会 场论、统计物理及相关问题 研讨会 十四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 会暨第八届全国中高能核物 理研讨会 阈值附近粲介子物理国际研 讨会 国家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 会-2011 第7届退禁闭相变和QCD临界 点物理国际学术会议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EXAFS谱分 析高级讲习班 强场激光驱动下的带电粒子 加速研讨会 第三届统计物理与复杂性科 学路线图研讨会 。。。。。。 楼宇庆 吕才典 清华大学 理论所 150 70 100 70
近四年举行的研讨会统计
中心在叶先生的主持下,每年组织约三十余次各种规模 的研讨会/讲习班。四年来(2011-2014学术年度)共组织 153次会议,参加人数约15200人次。
菲利普·安德森:凝聚态物理的一代宗师
HISTORY 科学史菲利普•安德森:凝聚态物理的一代宗师编译 王晓涛这位理论物理学家因在无序性和磁性材料方面的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奖,但这远不足以表彰他在凝聚态物理学界无与伦比的贡献。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 ,1923—2020)是20世纪下半叶最富有成就也是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
在贝尔实验室、剑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五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凭借超凡的品味、深刻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创造力,一直在努力探索大自然的规律。
安德森将多体物理学融入了固体物理的理论中,从而推动了如今的凝聚态物理学的诞生,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超他人。
他在1984年所著的《凝聚态物理学的基本概念》(BasicNotions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中指出,要想对含有1023个粒子的系统进行描述,应当构建并使用模型哈密顿量,而不是求解多体系统的薛定谔方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各种凝聚态物理教材中的主流思想。
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皮埃尔-吉勒•德热纳(Pierre-Gillesde Gennes )非常钦佩安德森,曾经形容他为“固体物理学界的教皇”。
这个绰号颇为贴切,因为安德森确实就像是建立起了这个领域的一系列信条。
忠实的追随者们时刻关注着他的每一句话,许多人还会努力揣测并尝试证明他的观点。
但在安德森自己看来,他是一个不受规矩束缚的反叛者,总是对自然规律背后的原因有着永远无法满足的好奇心。
本文将具体介绍安德森的生活和科研工作,阐述他给物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
来自中西部的少年安德森双亲的祖先分别是来自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移民,他们都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子孙后代在印第安纳州西部肥沃的土地上定居,经营农庄。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干农活,比如安德森的外公和舅舅,他们在克劳福德斯维尔的沃巴什学院从事拉丁文、数学和英文的长期教学工作。
安德森的父亲和叔叔都是植物病理学家。
安德森在厄巴纳-香槟长大,因为他的父亲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教授。
著名有关国际会议
学科:凝聚态物理
主办机构 美国物理学会 New Mexico Consortium 美国电子学会 美国材料研究协会 国际复合材料学会 International Union of Materials Reasearch Societies
6
A
IUMRS0ICA
1年
7
B
ICMAT
2年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of Singapore
ISTP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SCI 会议开始于 1991 年,至今已举行 10届。会议主要讨论 International 的课题包括:不同反应中介子的产生;介子的相互作 Journal of 用;介子与核子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强子的结构和性 Modern 质;基本对称性等。 Physics A 对从事高能物理科学的研究生和年轻学者提供了一个学 习和交流的平台 ISTP Proceedings of Science 会议主要讨论的课题包括:高能物理实验进展;有效场 理论;非微扰的量子色动力学;强子谱和强子探测;基 本理论的发展等。
SCI,EI,ISTP
该会议涉及先进电磁材料、生物材料、陶瓷材料、材料 SCI,EI,ISTP 制备、纳米材料等,尤其涉及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的前沿 2014全球先进材料国际会议 截稿日期延期至2014年1月10日会 发展
材料物理与化学
SCI,EI, 推荐理由(50字以内) ISTP,ISSHP 等收录情况 SCI(Thin 这是一个非常小型的专门会议,只是针对先进透明导电 Solid Films) 薄膜材料与器件的最新进展进行交流的国际会议。主要 第四届国际研讨会透明导电材料 收录 是从从事物理功能薄膜材料的专家学者的学生参加。 SCI,EI, ISTP,ISSHP 等收录情况
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与进展
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与进展凝聚态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宏观状态的物理学科,主要研究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凝聚态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材料科学、能源技术、半导体技术等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进展。
一、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凝聚态物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对于理解材料的性质十分重要。
凝聚态物理学家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性质的关系,包括热力学性质、电学性质、磁学性质、光学性质等。
2. 凝聚态物质的相变凝聚态物质的相变是指物质由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如固态、液态、气态等)的过程。
相变不仅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应用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例如,相变储能技术、相变材料的应用等。
3. 凝聚态物质中电子与强子的相互作用凝聚态物质中电子与强子(如质子、中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固体材料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如超导材料、磁性材料等的应用。
4. 凝聚态物质中的新现象与新物理凝聚态物理学是物理学中最富有生气和活力的学科之一。
新出现和发展的一些新物理现象,如高温超导、磁性固态材料、凝胶形成,很多还不为人们所完全把握和所理解,但科学家们通过实验与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地挖掘和发现它们的新性质和特点。
二、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进展凝聚态物理学自问世以来,一直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其研究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和进展:1. 量子物理学的兴起量子物理学是凝聚态物理学中最快发展的分支之一。
通过对凝聚态物质的量子性质进行实验和理论计算,物理学家们揭示了许多经典物理理论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例如量子液体、量子震荡等。
2. 对凝聚态物质的原子级理解通过加速器与显微术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逐渐能够对凝聚态物质的原子级结构进行观测与实测,为研究凝聚态物质的微观原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四届凝聚态物理会议
computations:devices, algorithm and machine learning,召集人: 蔡子(交大)、王浩华(浙大) 9. Symposium on strongly correlated systems : Quantum many-body physics and computations, spin liquid and quantum magnetism, unconventional superconductivity,召集人:孟子杨(物理所)、 周毅(浙大)
第四届凝聚态物理会议
(第三轮)
2018 年 7 月 5—8 日,上海
自 2002 年 ,中 国 科 学 院 物 理 研 究 所 成 功 举 办 了 系 列 “凝 聚 态 物 理 与 材料计算国际会议”。自 2015 年,基于凝聚态物理发展的需要,当届组 委 会 研 究 决 定 ,新 增 分 会 、扩 展 会 议 议 题 和 扩 大 会 议 规 模 ,把 会 议 名 称 更 名 为 凝 聚 态 物 理 会 议 ( CCMP) , 旨 在 加 强 凝 聚 态 物 理 及 其 交 叉 学 科 中多个前沿领域国内外实验、理论和计算方面的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 推 进 凝 聚 态 物 理 及 其 交 叉 学 科 中 多 个 前 沿 领 域 的 发 展 ,并 通 过 设 立 英 文 分 会 ,吸 收 亚 太 国 家 和 地 区 等 国 际 上 相 关 领 域 活 跃 的 学 者 参 加 ,逐 步 使 CCMP 发 展 成 为 亚 洲 一 年 一 度 的 凝 聚 态 物 理 学 盛 会 ,扩 大 中 国 凝 聚 态 物 理 及 其 相 关 交 叉 领 域 在 国 际 上 的 影 响 力 ,提 升 我 国 凝 聚 态 物 理 及 其 相 关 交叉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第十八届全国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学术会议
目录
1. 会议日程简表 2. 会议详细日程安排 3. 大会邀请报告、分会邀请报告、分会一般报告和张贴报告编码规则 4. 大会邀请报告: 题目与摘要 5. 分会邀请报告和一般报告: 题目与摘要 6. 张贴报告: 题目与摘要 7. 通讯录
第十八届全国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学术会议
日
日期 2014 年 7 月 26 日 2014 年 7 月 27 日 时间 全天 签到、注册
午餐&小憩 地点:重庆大学学生第 1 食堂 2 楼大厅(见校园引导标识、或会 议相关地图)
2014 年 7 月 27 日第二单元:分会报告(第一分会场) 地点:民主湖报告厅 13:30-14:00 主题:1 主持人:罗洪刚(兰州大学)
分会邀请报告:Three Component Ultracold Fermi Gases Under Spin-orbit Coupling 报告人:易为(中国科技大学)
14:00-14:20
口 头 报 告 : Braiding of Majorana Edge States in One-dimensional Decorated
XY-model
报告人:董召阳(南京大学) 14:20-14:40 口头报告:Exotic Fractional Topological States in a Two-dimensional Organometallic
12:00-13:30 13:30-14:40
午餐、小憩 分会报告(含分会邀请报告)
14:40-15:00 15:00-16:10
茶歇 分会报告(含分会邀请报告)
16:10-17:30 17:30-18:30 18:30 20:00-21:00 2014 年 7 月 29 日 8:30 9:00-10:30 10:30-11:00 11:00-12:00
凝聚态物理理论发展浅究
凝聚态物理理论发展浅究对于物理学理论来说,凝聚态物理可以说是一个很宽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工作的物理学家约占据了全部人数的一半以上。
凝聚态物理主要研究晶体及非晶固体的性质,但也研究液体和气体的性质,以及复杂系统的性质。
目前,凝聚态物理的许多技术不但涉及到本专业,甚至已经扩展到物理学的其他领域,有些内容已经扩展到更多的学科分支。
除了对基础科学的这些贡献以外,对于现代技术和众多高新产品的研发来说,凝聚态物理也在现在并将在今后具有极密切和深远的影响。
1 凝聚态物理简介凝聚态是指固体、液体,以及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如液晶、聚合物、分子膜、凝胶等)形态的总称。
凝聚态物理则是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结构和组成粒子之间相互作用与运动的规律并从而阐明其性能和用途的科学。
凝聚态物理门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涉及到多种物质,包括金属、半导体、磁性物质、超导体、晶体、电介质等等,近年来发展迅速,是一门应用极其广泛的学科,已成为当今物理学异常活跃的领域。
2 凝聚态物理理论的发展历史2.1 国际上凝聚态物理的前身可以说是固体物理,它是人们熟知的固体物理的向外延拓。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闻名遐迩,他在1611年《论六角雪花》中讨论雪花的对称性,这也许可以称之为固体物理的始祖。
18世纪末,R.J.Hauy就在天然矿物晶体测角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几何晶体学的基本规律。
到了19世纪中期,Hassel 推导出32种点群,布喇菲推导出14种点阵。
构成了固体理论的第一根柱石。
1912年劳厄等发现x射线通过晶体的衍射现象,这个事件的发生成为了固体物理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28年Bethe简化了厄瓦耳的动力学衍射理论来处理电子衍射的问题,求解了周期势场中电子运动这一量子力学间题,接触到固体物理的一个核心问题。
到60年代以后,中子非弹性散射与激光非弹性散射理论的研究,又成功地为探测晶格振动的模式和测定其色散关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实验的方式使得晶格动力学理论的许多推论得到了证实。
凝聚态物理简史(2)
凝聚态物理简史(2)凝聚态物理最困难的地方在于,电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任意两个电子的运动是互相关联的。
一个宏观物体包含10^23量级的电子,求解如此多变量的薛定谔方程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寻求各种近似。
能带理论通常采用所谓的单电子近似,即认为每个电子在其他所有电子形成的自洽势场以及原子实的库仑势中运动,而整体的波函数是单电子波函数的乘积(考虑泡利原理的话还要做反对称化)。
尽管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近似缺乏一个确切的理由,但无疑它是非常有效的,能带论的成功便是明证。
1950年代,苏联的朗道提出了相互作用电子体系的一个有效理论,称之为费米液体理论。
在物理学中常把无相互作用的系统称为气体,而液体就是气体加上相互作用之后连续演变过来的状态。
因此粗略地说,费米液体理论表明相互作用电子体系其实和无相互作用体系的性质-差不多。
相互作用的修正主要体现在一个电子的运动会影响周围的电子,于是形成整个系统的集体运动,朗道把这种集体运动模式称为“准粒子”,而整个系统的能量和动量由准粒子携带。
这样一来,准粒子动量不再是单个电子的质量乘以速度,或者反过来说准粒子的有效质量不等于电子质量,除此之外准粒子的电荷与自旋和电子一样,因此它仍然是费米子服从泡利原理,这就是“费米液体”的含义。
在低温下费米液体的行为就像是一群存在微弱相互作用的准粒子,它的比热、压缩率、磁化率等完全取决于准粒子质量和有限的几个相互作用参数,只要从实验上测得了这几个参数,那么费米液体的低温性质就完全确定了。
Excellent!一个如此复杂的体系,最后仅需要几个参数就刻画了它的行为,这是一个典型的有效理论的例子。
所谓有效理论,指的是描述一个系统在一定能量尺度内的行为的理论(通常是低能区)。
凝聚态系统由于其复杂性,很难从基本定律出发直接计算得到结论,但是在一定能量范围内常呈现比较简单的规律性。
于是结合基本理论的特征以及实验结果,就有可能得到适用于该能区的相对简洁的有效理论。
凝聚态物理的回顾与展望
凝聚态物理的回顾与展望凝聚态物理是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的科学领域,涉及固体和液体等物质状态的性质和行为。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固体的晶体结构、物质的磁性、超导性、电子结构等。
凝聚态物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而如今它已经成为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过去几十年来,凝聚态物理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其中之一是关于固体的研究。
通过对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的深入研究,我们对物质的性质和行为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
例如,我们发现了新的材料,如石墨烯和拓扑绝缘体,这些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子性质,对电子学和能源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另一个重要的进展是对凝聚态物质的量子行为的研究。
量子力学的原理在微观尺度上起作用,但在凝聚态物理中,我们发现这些原理也适用于宏观物质。
例如,超导性和量子霍尔效应等现象的出现都与量子行为密切相关。
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物质本质的理解,还为新型量子器件和量子计算提供了奠基。
凝聚态物理的研究还推动了纳米技术的发展。
通过控制和操纵纳米尺度上的物质结构,我们可以制备出具有特殊性能和功能的材料。
这些材料在电子学、光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纳米材料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新物理现象和开展基础研究的机会。
展望未来,凝聚态物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物质的量子行为,探索更多的量子现象和效应。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开发新的实验技术和理论模型,以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
例如,如何理解高温超导和量子相变等现象仍然是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热点。
凝聚态物理的研究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
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进展将为凝聚态物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实验手段。
例如,通过将凝聚态物理与生物学相结合,我们可以研究生物材料的性质和功能,为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凝聚态物理作为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对我们理解物质的本质和开发新的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几十年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而未来的发展将继续推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张首晟_3000字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张首晟_3000字泰斗级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张首晟:“他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在此之前,张首晟已经在2010年获欧洲物理奖,2012年获美国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奥利弗巴克利奖,2012年获得狄拉克奖,2014年获美国富兰克林奖,诺奖也被提名候选人。
过去的2017年,张首晟团队又公布出了新的研究进展,发现了正反同体的天使粒子——Majorana费米子,要知道,为了寻找这一神秘粒子,整个国际物理学界已经花费了80年的时间,天使粒子的发现或将为量子计算带来革命性影响,从基本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的时间进一步缩短。
所以今天的故事主角是张首晟。
1963年,张首晟出生于上海,那是记忆里的红色年代,3年后的文革大潮席卷了中国,高考中断,各类劳动锻炼侵占了课堂,黄浦江边亦未能幸免,很多知识分子的命运开始跌宕起伏,偶尔读一本外国书都可能会被认为是走资派,打倒批判。
张家在静安区的祖屋有一处阁楼,对于幼年张首晟来说那是一处奇妙之地,是没被红色浪潮拍打的自由空间。
张首晟在阁楼里发现了爷爷辈儿的大学毕业文凭,伯父的大学毕业年册,类似《西方哲学史》、《西方艺术概论》等书籍也是不一而足,从康德到黑格尔,从达芬奇到罗丹,从杨振宁到李政道,从艺术到科学,不一样的启蒙教育在阁楼里点亮。
白天在教室里学习各类印着领袖语录和最高指示的课本,回到家里,则一头扎在阁楼阅读各类怪书,这是张守晟童年记忆里最幸福的事。
十年光阴,上海滩上一批又一批青年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去更广阔的天地里自我改造,张首晟则在沉静缄默的阁楼里度过青葱岁月,汲取知识的营养,向往大学的生活。
转眼到了1976年,阁楼外的世界正在酝酿一场全新变革,未雨绸缪的父亲给13岁的张首晟买了一套高中自学教科书,数学物理化学等一应俱全,没想到就靠这套书他就自学成才了。
1978年的高考,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届,上海允许初中毕业生直接参加高考,每个区仅限10个名额,还要通过预赛后方能获得高考资格。
量子力学与凝聚态物理学
量子力学与凝聚态物理学量子力学与凝聚态物理学是现代物理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量子力学研究微观世界中的粒子行为和能量转移规律,而凝聚态物理学研究宏观物质中的集体行为和性质。
本文将介绍量子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两个领域的关联。
一、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在20世纪初由诸多科学家共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它基于量子理论,揭示了微观领域中粒子的不确定性和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量子力学理论能够准确描述原子和分子的结构、粒子的自旋以及粒子在各种势场中的运动。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1900年马克斯·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1913年,尼尔斯·玻尔在他的原子模型中引入量子概念,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谱线。
接着,1926年埃尔温·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它是量子力学中描述波粒二象性的基本方程。
此后,量子力学逐渐完善,并应用于解释诸如量子力学力学性质、量子力学力学性质等。
二、凝聚态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是研究宏观物质中的集体行为和性质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固体和液体等大量粒子的集体行为,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相变、排列规律和电子性质等问题。
凝聚态物理学从原子、分子和晶体的微观结构出发,探讨了宏观物体的物理性质。
凝聚态物理学始于19世纪30年代,当时固体物理学和低温物理学等领域开始发展起来。
20世纪50年代,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凝聚态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发展至今,凝聚态物理学已经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许多新发现和新现象都在该领域得到了阐明。
三、量子力学与凝聚态物理学的关系量子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凝聚态物理学是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它运用量子力学的原理研究宏观物质中的量子效应。
例如,凝聚态物理学可以用量子力学来解释固体中的电子行为以及超导和磁性等现象。
同时,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结果也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凝聚态物理学实验提供了验证量子力学理论的平台,它们共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中国第一届凝聚态物理与计算材料学会议
第一届国际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学会议第二轮通知由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研究室和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学会议定于2002年7月10-15日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召开。
大会将对以下的问题做专题性的特邀报告。
(1).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新进展:A.强关联电子系统B.高温超导理论C.量子霍尔效应理论D.纳米材料E.磁学理论F.表面和界面G.半导体理论H.低维凝聚态物理I.介观物理J.软凝聚态物质(2).材料计算学的最新进展:A.基于第一原理的计算B.蒙特卡罗模拟计算C.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模拟计算D.密度泛涵理论注意事项:1.会议地点:山东省威海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会议日期:2002年7月10-15日3.费用问题:A.本次会议没有注册费B.境内的专家会议费用自理C.境外的专家的本地费用由会议主办人负责4.联系方式:联系人:刘伍明研究员地点:北京中关村南三街8号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邮政编码:100080)电话:011-86-10-8264-9249(o)011-86-10-6252-6318(h)传真:011-86-10-8264-9531(fax)E--mail:wmliu@wmliu@5.住宿:九九大酒店(三星级宾馆)标准间: 210元/间*夜酒店地址:威海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鞍山路北首1号(注:酒店到校园大约十分钟路程)宾馆须包房提前预定。
6.乘车路线:A:火车B:飞机附录:第一届国际凝聚态物理与材料计算学会议报告日程表。
2002年7月10-15日,威海, 山东, 中国。
会议日程安排July 10 Monday MorningSession 1, Chair: Yu-Peng Wang, Siu-Tat ChuiAM 8:00-8:50Qian Niu (Texas Univ.)Title: Quantum Step Heights in Hysteresis Loops of Molecular MagnetsAM 8:50 - 9:40Zhen-Yu Zhang (Oak Ridge Nat. Lab.)Title: Multiscale Study of Quantum Dot Fromation in Heteroepitaxy: From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to Continuum Elasticity TheoryCoffee Break (AM 9:40-10:00)Session 2, Chair: Siu-Tat ChuiAM 10:00-10:50Xi-Cheng Xie (Oklahoma State Univ.)Title: Spin Polaron and In-plane Magnetic Field Effect in 2DMetal-Insulator TransitionAbstract: For a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system at low densities, there may exist a phase transition from the spin unpolarized to the fullypolarized liquid state. A novel type of excitation, called spinpolaron excitation, may form near the transition. The excitationcauses the spatial inhomogeneous structure consisted of theunpolarized and the polarized regions with different localconductivities. Thus, the 2D metal-insulation transition can beunderstood as a semi-classical percolation transition. Within thepicture, the observed energy gap is shown to be the energy neededto fully polarize electrons, and the in-plane magnetic field effectcan be readily addressed. We find that the theory fits reasonably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in p-GaAs/AlGaAs systems, wherethe disorder effect is less important.AM 10:50-11:40Guang-Shan Tian (Peking Univ.)Title: Some Rigorous Results on the Strongly Correlated ElectronSystems by the Spin-reflection-positivity Method.Abstract: In this talk, we shall briefly review some results on the strongly correlated electron systems, derived recently by applying Lieb'sspin-reflection-positivity method. To explain the basic ideas of thismethod to a wide audience, we emphasize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Marshall's rule in studying the many-body systems.会议日程安排July 10 Monday AfternoonSession 3, Chair: Zhen-Yu ZhangPM 2:00-2:50Tao Xiang (ITP, CAS)Title: Filter effect and the STM spectrum of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15:00-16:00Shi-Ping Feng (Beijing Normal Univ.)Title: Unusual physical properties in copper oxide materials: fromladder to two-dimension16:00-17:00Guang-Ming Zhang (Tsinghua Univ.)Title: Re-examine quantum spin 1/2 Heisenber antiferromagnets17:00-18:00Bang-Gui Liu (IOP, CAS)Title: First-principle study of the half-metallic ferromagnetism会议日程安排July 11Chairman: Guang-Shan Tian, Qian Niu8:00-9:00Siu-Tat Chui (Delaware Univ.)Title: Realization of an Ultra-high Magnetic Field on a Nanoscale9:00-10:00Hong Guo (McGill Univ.)Title: Theory and Numerics of Molecular ElectronicsAbstract: We report a new ab initio technique for modeling nonequilibrium charge transport in molecular scale nanoelectronic devices. This techniqueis based on carrying ou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self-consistentanalysis within the Keldysh nonequilibrium Green's function (NEGF) formalism.The NEGF-DFT technique overcomes several difficulties of doing firstprinciples modeling of open molecular quantum coherent conductors at nonequilibrium. We report analysis of nonequilibrium electron transport insingle molecul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and diodes, moleuclar and atomicwire, as well as molecular tunnel junctions.10:00-11:00Xiang-Rong Wang (HongKong Sci. Techn. Univ.)Title: Anti-resonance scattering at defect levels in thequantum conductance of a one-dimensional systemAbstract: For the ballistic quantum transport, the conductance of each channel is quantized to a value of $2e^{2}/h$. In the presence of defects, electronswill be scattered such that the conductance will deviate from the valuesof the quantized conductance. We show that an anti-resonance scattering canoccur when an extra defect level is introduced into a conduction band. Atthe anti-resonance scattering, exact one quantum conductance of aone-dimensional wire disappear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ab initiocalculations. The conductance takes a non-zero value when the Fermi energyis away from the anti-resonance scattering.11:00-12:00Hai-Qing Lin (HongKong Chinese Univ.)Title: Quantum Monte Carlo Simulation on Parallel Machine会议日程安排July 11Chairman: Shi-Ping Feng, Xi-Cheng Xie14:00-15:00Xiao-Qun Wang (ITP, CAS)Title: Magnetic fieldeffects on Copper Benzoate: A Henseiberg antiferromagneticchain with Dzaloshiskii-Moriya interaction15:00-16:00Chang-Qin Wu (Fudan Univ.)Title: Bond Order Wave in One Dimension16:00-17:00Yu-Liang Liu (Tsinghua Univ.)Title: Eigen-function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on quantummany-particle systems17:00-18:00Zhao-Hua Cheng (IOP, CAS)Title: Mossbauer spectroscop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会议日程安排 July 12Chairman: Tao Xiang, Hong Guo8:00-9:00Zi-Dan Wang (Hongkong Univ.) Title:9:00-10:00Shi-Jie Xie (Shandong Univ.) Title:10:00-11:00Xin-Gao Gong (Fudan Univ.) Title:11:00-12:00Hong Chen (Tongji Univ.)Title:会议日程安排July 12Chairman:14:00-15:00Shun-Qing Shen (HongKong Univ.)Title: Spin current in ferromagnetic metals and semiconductorsAbstract: We propose a microscopic theory to describe the exchange interaction between spin current and the spin torque in a system with strong Hund's rule coupling. Possible relevance to spintronics is discussed.15:00-16:00Wen-Jian Liu (Peking Univ.)Title: "The Beijing relativistic density functional program package (BDF):a brief review and outlook"16:00-17:00Gang Sun (IOP, CAS)Title: Optimization of the basis function in the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17:00-18:00Xin-Zhong Yan (IOP, CAS)Title: Pairing fluctuation effect in d-wave superconductivity会议日程安排July 13Chairman: Guang-Ming Zhang, Zi-Dan Wang8:00-9:00En-Geng Wang (IOP, CAS)Title: Atomic-scale study of surface based nanostructures:Formation and Stability9:00-10:00Zheng-Yu Weng (Tsinghua Univ.)Title:10:00-11:00Jian-Hua Wei (Shandong Univ.)Title:11:00-12:00You-Quan Li (Zheijing Univ.)Title: On models with high rank symmetries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会议日程安排July 13Chairman:14:00-15:00Zhi-Dong Zhang (IMR, CAS)Title: Quantum interference and exchange coupling in double quantum wells 15:00-16:00Guo-Xiang Hua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Title: Solitons in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16:00-17:00Yong-Li Ma (Fudan Univ.)Title: Some properties of a trapped interacting Bose-Fermi gas mixture 17:00-18:00()Title:会议日程安排July 14Chairman: Jian-Hua Wei, Xiang-Rong Wang8:00-9:00Sheng-Hao Han (Shangdong Univ.)Title:9:00-10:00Yu-Peng Wang (IOP, CAS)Title:10:00-11:00Fu-Xiang Han (Dalian Sci. Techn.Univ.) Title: Constrained Path Mone Carlo Study of Two-Layer Hubbard Model 11:00-12:00Jing Shi (Wuhan Uinv.)Title: Critical behavior of Peierls Transition and Magnetic QuantumTransport for Charge-Density-Wave Conductors会议日程安排 July 15Chairman: Sheng-Hao Han, Hai-Qing Lin8:00-9:00:9:00-10:00Jin-Ming Dong (Nanjing Univ.)Title:10:00-11:00Hang Zheng (Shanghai Jitong Univ.)Title:11:00-12:00Wu-Ming Liu (IOP, CAS)Title:。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成果
1、1901年: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2、1902年: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3、1903年: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9、1909年: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0、1910年:范德瓦尔斯(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13、1913年: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14、1914年: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5、1915年:W·H·布拉格、W·L·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16、1916年:未颁奖17、1917年: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18、1918年: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21、1921年: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22、1922年:玻尔(丹麦犹太人)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23、1923年: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伊(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31、1931年:未颁奖32、1932年:海森堡(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33、1933年: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34、1934年:未颁奖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38、1938年:费米(意大利犹太人)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39、1939年: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40、1940——1942年:未颁奖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43、1945年:泡利(奥地利犹太人)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52、1954年:玻恩(英国犹太人)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中国)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57、1959年:塞格雷、张伯伦(Owen 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58、1960年:格拉塞(美国犹太人)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尔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72、1974年: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73、1975年:A·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77、1979年:格拉肖、温伯格(美国)、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82、1984年: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犹太人)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86、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87、1989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89、1991年:热纳(法国)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90、1992年: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室91、1993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92、1994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93、1995年: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94、1996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96、1998年:劳克林、斯特默、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97、1999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98、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99、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维曼(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100、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全国热管会议往期会议珍贵照片集锦
全国热管会议往期会议珍贵照片集锦晨怡热管2015-6-12 10:21:14全国热管会议是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管专业组主办的全国性热管专业学术会议。
自1983年召开第一届全国热管会议以来,历届会议上发表的热管技术研究成果和应用业绩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热管技术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热管技术研究的重要力量。
全国热管会议往期会议珍贵照片集锦1983,哈尔滨(第一届)1988年9月,张家界(第二届)1991年8月,都江堰(第三届)1996年9月,无锡(第五届)2000年8月,湛江(第七届)2002年8月,成都(第八届)2004年3月,昆明(第九届)2006年9月,贵阳(第十届)2008年9月,威海(第十一届)2010年10月,深圳(第十二届)热管生产企业,散热器企业晨怡热管2008-10-9 5:00:50公司国家产品网址晨怡热管中国热管热管换热器热管散热器 Honeywell 美国散热膏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 美国散热膏信越化学(ShinETsu) 日本散热膏康宁(Dow Corning) 美国散热膏Berguist Company 美国散热膏古河电工(Furukawa) 日本热管http://www.furukawa.co.jp藤仓(Fujikura) 日本热管http://www.fujikura.co.jpThermacore(modine购买) 热管美国业强(Yeh-Chiang Technology) 台湾热管超众(CCI) 台湾热管鸿辰台湾热管宏广台湾热管NMB(Minebea) 日本轴承九州松下(KME) 日本马达建准(Sunon/Sunonwealth) 台湾马达/散热风扇协禧(ADDA) 台湾马达/散热风扇台达电(Delta) 台湾马达/散热风扇三洋电气(Sanyo Denki) 日本散热器/马达http://www.sanyodenki.co.jp日本电产(Nidec) 日本散热模组http://www.nidec.co.jp力致(Forcecon) 台湾散热模组双鸿(Auras) 台湾散热模组/热管Cooler Master 美国散热器Wakefield 美国散热器鼎沛(Idea Elethermal) 台湾散热器奇鋐(Asia Vital Component) 台湾散热器/热管/散热模组泰硕(Taisol) 台湾散热器鸿准(Foxconn Technology Corp.) 台湾哈尔滨晨怡热管技术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1st Conference o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2015年7月15日- 17日 清华大学
目录
01 会议概况 02 组织委员会 04 会议日程
• 总日程 • 大会报告 • 分会场报告 • 海报会场
会议概况
为了配合凝聚态物理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加强国内科 研工作者在不同前沿领域的交流,推进国内和国际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为青年学生和研究人员学习和了解国际前沿进展创造更广泛的交流平台,拟定在过去已 经成功举办了13届的“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国际会议”系列会议的基础上,拓宽会议 的主题,特别是加强凝聚态物理实验和理论的交流与融合,于2015年7月15日-17日在 北京举办“第一届凝聚态物理会议”年会。
第一届凝聚态物理会议将于2015年7月15日-17日在清华大学举行。会议主题包 括:拓扑量子态和多铁性、超导和多体物理、能源和低维物理、Quantum many-body theory and statistical physics、计算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及其它与凝聚态物理的交叉领 域等六个主题。本次会议共设30个专题分会,将以大会特邀报告、分会特邀报告、口头 报告和张贴海报等形式进行交流探讨。
A1 拓扑半金属 I A2 拓扑半金属 II A3 拓扑超导体和 Majorana 费米子 A4 多铁性材料模拟与计算 A5 多铁性体系 B. 超导和多体物理 B1 铬基和锰基超导体 B2 极端条件下的超导行为 B3 铁基超导 B4 凝聚物质的激发态和动力学理论和实验 B5 重费米子物理 C. 能源和低维物理 C1 锂电池中的物理 C2 二维材料 C3 二维电子系统中的物理 C4 硅烯的最新进展 C5 热电中的新物理 D. Quantum many-body theory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D1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rongly correlated quantum systems I D2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rongly correlated quantum systems II D3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rongly correlated quantum systems III D4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rongly correlated quantum systems IV D5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rongly correlated quantum systems V 注意事项:为了尊重外籍邀请报告人,如无特殊情况,D 分会场报告请用英文。 Notice: to respect foreign invited speakers, for session D, please give your talk in English. E. 计算凝聚态物理
5
会议日程
日期
时间
7 月 14 日 15:00-17:00
地点 清华大学物理系大厅
活动 报到注册
17:00-20:00 西郊宾馆大厅
报到注册
大会报告 日期
7 月 15 日
7 月 15 日
7 月 16 日
时间 8:00-11:00 9:00-9:15 9:15-11:45 12:00-13:00
1
组织委员会
主办单位 • 清华大学物理系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顾 问 委 员 会 :(按姓氏拼音序) 崔田、杜瑞瑞、冯世平、龚新高、解士杰、李东海、李建新、林海青、李树深、陆卫、 卢仲毅、吕力、沈保根、沈健、沈志勋、苏刚、王恩哥、王孝群、王玉鹏、向涛、薛其 坤、张富春、张振宇
4
E1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发展 E2 二维材料计算与理论 I E3 材料设计与高通量计算 Ebeyond graphene - novel topological and strong correlation physics F. 量子信息及其它与凝聚态物理的交叉领域 F1 凝聚态中的量子信息 F2 LED 最新进展 F3 强相互作用的冷原子体系 F4 冷原子系统的拓扑性质 F5 固体量子计算和调控
时间 13:00-16:30 13:30-18:00
组织委员会 • 清华大学物理系:陈曦、薛其坤 •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胡江平、戴希、方忠、丁洪、周兴江、向涛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谢心澄
分会场负责人 • 拓扑量子态和多铁性:胡江平、陈曦、吕力、戴希、翁红明、寇谡鹏、吴从军 • 超导和多体物理:孙力玲、杨义峰、刘俊明、雒建林、袁辉球、李永庆、万歆、周 毅 • 能源和低维物理:张振宇、李泓、陈弘、赵怀周、张远波 • Quantum many-body theory and statistical physics:孟子扬、张广铭、郭文安、 姚宏 • 计算凝聚态物理:姚裕贵、段文晖、龚新高、孟胜 • 量子信息及其它与凝聚态物理的交叉领域:范珩、田琳、翟荟、崔晓玲
2
会议协调人 • 清华大学物理系:任俊(总协调人)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齐建为、刘青梅
赞助单位 • 清华大学物理系 •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3
2015 年第一届凝聚态物理会议 分会场主题: A. 拓扑量子态和多铁性
2015年第一届凝聚态物理会议是由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 大学物理学院、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这是国内首次在凝聚态物理方面 举办的大型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是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国际会议的延续和拓展,旨 在增进国内外物理学者的学术交流,分享前沿科研成果,提高国内凝聚态物理的科研水 平,扩大学术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