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
论明清章回小说神奇怪异故事开端的模式及成因
论明清章回小说神奇怪异故事开端的模式及成因
刘坎龙
【期刊名称】《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2)003
【摘要】明清章回小说往往以神奇怪异的故事开端,但其功能与作用是不同的.考查其模式,大体可分为宣扬神异型、因果报应型、表达主旨型三种情况.其成因亦较复杂,既有神话传说、史传文学、"讲史"话本的影响,又有作家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有意而为之的因素.
【总页数】4页(P86-89)
【作者】刘坎龙
【作者单位】新疆教育学院人文科学分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论《水浒传》开篇神奇怪异故事之功能 [J], 刘坎龙
2.浅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 [J], 王丽娟
3.还原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民族精神——评《神道设教:明清章回小说叙事的民族传统》 [J], 顾瑞雪
4.明清章回小说辨体研究——读《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有感 [J], 吴光正
5.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及成因 [J], 李小菊;毛德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元明清 (1)
汉语言文学论文选题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郁离子》研究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水浒传》风格论《水浒传》接受史《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小说《娇红记》研究小说《娇红记》与传奇《娇红记》比较研究《剪灯新话》研究冯梦龙《山歌》与《挂枝儿》研究《海上花列传》研究《唐祝文周四杰传》研究(此为民国小说,可与话本《唐解元一笑姻缘》比较,即大家所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之原型)《万花楼演义》研究明传奇《娇红记》与《红梅记》比较研究《裴少俊墙头马上杂剧》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乐府诗的改造与创新论元曲的人物登场(方式)元曲《救风尘》与《望江亭》的搞笑艺术(插科打诨艺术)论元曲《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中的周瑜与诸葛亮斗智艺术《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结构艺术之比较论《金瓶梅》的叙事结构艺术的创新性论三言二拍的传奇艺术技巧论《聊斋志异》的诗意美艺术论《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情”论李渔《十二楼》小说的巧合艺术论李渔《风筝误》人物美丑对照的艺术技巧及其意义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唐代诗人形象(李白白居易贺知章等)论三言二拍中的宋代文人形象(苏东坡柳永王安石秦观等)明清小说中的恶妇形象(如《醒世姻缘》之薛素姐)明清小说中的妒妇(悍妇)形象研究析元曲《西蜀梦》与《单刀会》中的刘关张情义论元曲中的娼妓群象林冲鲁智深杨志形象之比较论《聊斋志异》中的受虐形象及其审美意义比较视野下论四大南戏中的女性形象《水浒后传》与《水浒传》之女性观比较从《三侠五义》看清代侠义精神的特质《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与晚清青楼文化研究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的战争描写套路论《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中的兵器论《三国演义》中的马论《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异域色彩论梦在元曲中的作用论《水浒传》中“潜天行道”中的“道"之内涵论《西游记》中的童话色彩试论《儒林外史》与《红楼梦》对科举批评的差异论纳兰性德中风花雪月意象及其文化心理论小说《宜春香质》《弁而钗》与龙阳文化(即男同性恋)论沈从文《边城》对楚辞巫风的继承论《史记•游侠列传》对唐诗游侠精神的影响小说《封神演义》与当今封神影视剧研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源流考明清小说中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形象才子佳人小说中的花园意象研究《秦并六国平话》对《史记》史实的改造论《隋炀帝艳史》对《隋书》史实的改造《三国演义》编创方式研究综述《水浒传》主题诸种说法及其得失(《水浒传》有“忠义"说“农民起义”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为江湖游民写心说”等)从《西游记》到《春光灿烂猪八戒》(或此题材的其它最新影视剧)看猪八戒形象的转变及其文化动因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或此题材的其它最新影视剧)看唐僧形象的转变及其时代意义论清初小说续书出现的原因及其续法论神话中的西王母形象及其流变文体流派文学理论研究论“铁崖体”的形成及其艺术贡献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研究论明代“台阁体"形成的原因及其理论与创作的得失论明代“茶陵派”出现的社会历史机遇论前后七子文学复古主张的时代特色及其失误明代“唐宋派"研究或明代“唐宋派”小史论神魔小说流派的形成论明代公安派的文学理论主张及其时代意义论清代“梅村体”诗歌的叙事艺术论清阳羡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论清代浙西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论金(圣叹)评水浒中的“因缘生法”创作手法论历史演义小说的“奇"“幻”精神论清代王夫之“诗经六义”新解论枚乘与“七体"的形成及其发展文体交叉比较研究研究:《雷峰塔传奇》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之比较论四大谴责小说中的诗学观。
明清小说选小说研究感受明清时期小说的丰富多彩与文化内涵
明清小说选小说研究感受明清时期小说的丰富多彩与文化内涵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小说经历了繁荣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丰富多彩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探讨明清小说的研究感受。
一、丰富多彩明清时期的小说作品类型繁多,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层面的社会生活。
其中,传统的古代小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尤其是明代中期至晚期,“四大名著”相继问世,成为明清小说的代表作。
《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社会风尚的真实写照。
除了传统小说,明清时期还涌现出了新型小说,如章回体小说和短篇小说。
章回体小说以《镜花缘》、《儒林外史》等为代表,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量读者。
短篇小说则以《聊斋志异》为代表,以奇幻的情节和细腻的笔墨,展现了别样的文化风景。
二、文化内涵明清时期的小说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明清时期,社会经历了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兴起,这种历史背景对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明清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红楼梦》中以贾府的兴衰叙述了社会阶级固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儒林外史》则以作者自身的经历反映了明朝晚期文人境遇的困窘。
这些作品通过小说的形式,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思考和呈现。
此外,明清小说还弘扬了传统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水浒传》展现了忠义勇猛的传统英雄形象,《西游记》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呈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艺术创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小说研究让我感受到了小说的丰富多彩和文化内涵。
小说类型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广泛涵盖,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品中蕴含的社会批判和传统文化思想,更是给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明清小说的研究,无论是从文学还是文化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清小说论文
明清小说论文第一篇:明清小说论文《儒林外史》读后感在读完《儒林外史》后我深深感到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虚伪。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他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吴敬梓,他出生于清代,他从四十岁左右开始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了《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豪门,却沦为穷儒,家境的升沉变化,使他体会到世态炎凉,为其创作《儒林外史》打下了基础。
全书共五十六回,三十多万字,描写的中心是儒林文士。
《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则展示了一幅清初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
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
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
他用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旧理学的憎恶而当时一场农民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本小说有多个小故事组成而每个故事之间又有一些联系,其中较有名的有《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打秋风》等。
《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则展示了一幅清初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
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
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
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
我尤其欣赏第三回《范进中举》一节,能代表全书思想艺术的主要特色。
作品开头写的是范进的主考官周进,因几十年落第,已经六十多岁了,仍未功遂名就。
他满腔哀怨,见到贡院,痛哭不已,一头撞在号板上,众人急忙抢救,才算活过一条命来。
后来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再次应试,竟巍然高中,做了钦点广东学道,一举成名。
小说就通过他引出了范进。
元明清小说论文
明清小说论文明清小说概述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
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
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
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观念的史传性小说艺术的史传性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
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惩劝模式牢笼创作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
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
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
明清小说论文
(2007-03-20 11:16:27)转载 凡是读过明清章回小说的人,都会对其先诗词、再议论,然后才开始正式叙述故事的开头模式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
也许正因为人们对这一明显的文本构成现象太熟视无睹,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研究。
但是,通常人们最熟视无睹的,往往是一个民族最独特的。
笔者通过对200余部明清章回小说开头的研究发现,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并非千篇一律,也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的。
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开头模式,尽管有俗套之嫌,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内容寓意及读者接受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
这些开头模式是中国章回小说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决不可抛开这些具体的特征而去谈抽象的理论。
这些模式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审美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作家个人的思想、经历及创作习惯有关。
本文将在分析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体形成的角度展开对明清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研究。
一 明清章回小说沿袭了话本小说的创作体制,它的开头也从话本小说的篇首诗词、入话、头回演变而来。
现代人通常把这一引出小说正文的部分统称为楔子,但如果我们对一定数量的明清章回小说略加考查,就会发现情况远非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因此,我们谈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还要从大量的作品入手,在一定的历史坐标下详加辨析。
本文在参考话本小说入话、头回的基础上,根据章回小说中是否有头回以及头回内容、性质的不同,大致将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划分为三类:引首类、楔子类、缘起类。
(一)引首类。
神圣与世俗:明清白话小说对道教的融合与消解
元 虽归佛 , 亦 甚 崇道 , 其 幻 惑故 遍 行 于人 间, 明初 稍 衰 , 比中叶 而复极显 赫 …… 而影
的过 人 智谋 , 写其 外 貌是 “ 身长 八尺 , 面如 冠 玉 ” ( 第
3 8 回) , 写其 穿戴 是“ 头戴 纶 巾, 身披鹤氅 , 手执 羽 扇” ( 第5 2回 ) , 写 其气 质是 “ 飘 飘然 有神 仙 之概 ” ( 第 3 8 回) , 写其生活环境是 “ 山不高而秀雅 , 水不深而
程度上被作者刻画为庸 俗大众 的人生导师 , 点化 、 间文学艺术倾斜 , 同时随着 印刷 出版技术 的改进 , 启发并度脱世俗之人对 于功名前程 、 高官厚禄 、 金 小说创作者 、 书商在创作 、 出版之时 , 必然会考虑到 钱美女及生命长短的认识 。这些神仙 在芸芸众 生 小说 的销量和经济收益 , 只有满足市民大众 的普遍 面前是神圣而不可侵犯 的, 具有与生俱来 的神秘和 审美需求才能获取最大的利润。简言之 , 明清 白话 权威性 , 世人 只能无条件地听命于他们 , 如若有违 小说从产生到传播都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 抗必将受到相应地惩罚 , 即使是人 间的最 高统治者 相对于传统 的诗文体裁来说 , 本身就是世俗化和市 天子亦不例外 。如 《 汉武 内传》 记 述西王母 自 场化 的 。 天 而 降 指 导 汉 武 帝 研 习 长 生 不 老 之术 。 在叙 述 见 自明太 祖 朱 元 璋 起 道 教 ( 主要 是 正 一 道 ) 就 被 到西 王母 之后 的汉武帝言行 , 作 者使 用的语汇 是 纳入 了官方政治体制之中 , 作为巩固政治统治 的辅 “ 跪诺 ” 、 “ 跪拜 问寒暄” 、 “ 下席 叩头” 、 “ 拜受” 等; 相 助思想而存在 , 这就基本奠定了道教在 明代世俗化
明清章回小说:一种至今绵延不息的小说体式
明清章回小说:一种至今绵延不息的小说体式清代学者焦循曾在《易余龠录》中说“一代有一代之胜”,并选取楚骚、汉赋、魏晋南北朝隋唐诗、宋词、元曲、明代八股文为各个时代的代表文体。
后来有人将最后一项改为明清小说,这是符合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实际情况的。
在所有的文学式样中,明清两代独领风骚的确实是小说。
而其中又以章回小说为代表。
章回小说又称中国古代长篇通俗小说。
由宋元长篇说话嬗变而来,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与笔记、传奇、白话短篇分途并行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的创作业绩,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文体。
一、章回小说的源起唐代的俗讲变文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是章回小说的远祖。
指的就是章回体小说与俗讲变文之间的一种比较久远的师承关系。
俗讲由佛家讲经衍出,所谓“俗讲”,即中唐以后的一种讲经方式,是和尚在寺里讲经的“话本”,采用说唱结合的方式,描摹表演,比较具有趣味性。
因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教义精深繁富,不易领悟,俗讲则将深奥的佛经文学化和通俗化,并且与说唱艺术结合。
唐五代时有种说唱变文极为盛行,叫做“转变”,变文,就是转变的底本。
“变”即为变更、变化,使高深道理通俗化。
变文可以说是彻底的民间文艺,它是一个人就能说唱的讲经文。
由此可见,俗讲变文其实就是通俗方式下的佛家讲经,陈寅恪先生曾讲过:“自佛教流传中土后,印度神话故事亦随之输入,观近年发现之敦煌卷子中如《维摩诘经文殊问疾品演义》诸书,易知宋代说经与近世弹词章回体小说等都出于一源,而佛教经典之体裁与后来小说文学盖有直接关系。
”由此足见,章回体小说与俗讲变文之间确有渊源。
不过,俗讲及变文对章回小说的影响,并非直接的,而是经由“说话”艺术这一中介发挥作用。
“说话”就是讲故事,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
是说书、评弹等艺术形式的鼻祖。
随着李唐王朝的解体与坊市制度的结束,经五代纷争到宋朝建立,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文化空前繁盛。
这为市民文艺的发展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的中篇传奇小说创作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代的中篇传奇小说创作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50401摘要中篇传奇小说在中国山吖匕小说史巾是相当独特的作品群,除首开风气的《娇红记》问世于元代外,其余皆出于明代,[_L集中在明嘉靖朝前后,于万历中期后少有新作问世。
它们的取材特征、价值倾向卡要体现出泾渭分明的3类,即前期的钟情类、后期的艳情类及色情类。
奉文着重分析明代巾篇文言小说在两性关系上体现的情爱观,立足时代文化背景建立研究的坐标系,以文化转型为依托,从价值评价、叙事操作的转变切入,梳理分析各类文本的文化特征和叙事特点,理清两性情爱观在这一阶段的流变及对文言小说创作的影响,并对其在巾国古代小说长河中的价值进行定位。
全文分三章。
第一章:以《钟情丽集》为典型文本,分析“钟情”系列文本言私情却不伤风化,风流与礼防共构,情重欲轻的总体特征,以及个体文本在价值取向和叙事操作上的差异。
该系列文本在两性关系上认同男女问在感情上的始终如一,精神上的相契相合,肉体上的互为愉悦,情感对象的始终不渝的“钟情”情爱观。
第二章:以《天缘奇遇》为典型文本,从士人梦幻意识和道教滋生的生存及享受欲望的文化心理来分析“艳情”系列以“天缘”、“奇遇”构思离奇故事,标举“雅妙”,展现了艳福齐天富乐人间纵欲淫逸的射线型情爱观,实际上走的是《游仙窟》的艳遇路子。
第三章:以《痴婆子传》为典型文本,从性爱心理层面分析“色情”系列文本偏重性爱描写的总体特征,重点分析其的价值定位以及独特的叙事特征。
并在与通俗帝王艳史小说的比较中分析《如意君传》的特点,在与通俗龙阳类小说的对比中分析《金兰四友传》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情爱观叙事操作故事母题钟情小说艳情小说色情小说ABSTRACTThelegendaryofmiddinglengthisquiteuniqueworksinthehistoryoftheancientnovelofChina,exceptJiao—hong-ficomeoutonYuanDynasty,theothersallstartedfromtheMingDynasty,andtoconcentrateonJiajingperiod,andlittlenewworkscomeoutaftertheWang—limiddleperiod.Theyareinclinedto3kinds:Deep—loveNovels,Love-sexNovels,PornographicNovels.Thistextanalysesemphaticallythatthelove—sexviewfromthesexualrelationsintheMingDynasty.Itisanalyseculturecharacteristicandnarratecharacteristicofallkinds,baseoneraculturebackgroundsetupthesystemofcoordinatesstudied,regardmakingthetransitionincultureasthebacking,appraisefromthetransitionofvalueandnarrationoperation.Trytoanalysethetheologyofthelove-sexviewandtheinfluencetocreateionoftheclassicalChinesenovel,attempttoorientitsvalueintheancientnovelinChina.Thetextisdividedintothreechapters.ThefirstchapterregardZhong-qing-li-jiasthetypicaltext,analysethepopulationcharacteristic:todescribeelopementanddon’truinthemorality,withromanticandrulealtogether,andthedifferenceinthevalueorientationandnarrativeoperation.Serialtextthisadmitremainingthesamefrombeginningtoendatemotionundermenandwomenatsexualrelations,spirituallookscontractshut,bothasjoyfullingatthehumanbody,consistent‘‘favouring'’loveview,emotionoftarget.ThesecondchapterregardTian-yuan-qi-yuasthetypicaltext,toanalysethelove—sexnovelsused“relationshipbyfate’’and‘‘fortuity’’fromscholardreamlikeconsciousnessandTaoismculturepsychology,todescribethestoryofadventureandluckychance.Theypublicizethecompositionof“refinedlyandwonderfully”,hasrepresentedthe‘'ray-type-love-view”ofthegaudygoodfortuneandindulgedinsexsualrelation,infactitwasallaffairwayofYou-Man琅脚t11attook.ThethirdchapterwithChi-po-zi-zhuanasthetypicaltext,tOanalysethepopulationcharacteristicofthepornographicserialtextsfromthepsychologicalaspectofsexuallove:sffessonthesexuallovedescribesAndanalysesits’value—reservation,anduniquenarrationcharacteristicespecially.AndanalysethecharacteristicofRu-yi-jun-zhuanwiththecomparisonofthepopularemperor’Slovestorynovel,analysetheuniquevalueofJin-lan—si哼ou.zhuaninthecomparisonwithpopularhomo—sex—actnovels.KeyWord:Love-sexview:Narrativeoperation:story’Sorigin:Deep—loveNovels;Love-sexNovels;PornographicNovels引言中篇传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中相当独特的作品群,除首,j:风气的《娇红记》问世于元代外,其余皆出于明代,且集中在明嘉靖朝前后。
道教与明代神魔小说
分类号:密级:学校代码:10165学号:200810318连掌虚f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隧乳疑)道教与明代神魔小说作者姓名: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导师姓名:夏丹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文学梁归智教授二O一一年四月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二墨lL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1竺趁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墼塑指导刻币签名.2签名Et期:7x;/,/年h厂汨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宋元以后,道教加快了世俗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神魔小说”诞生了,它是道教世俗化的一个产物。
本论文选取“道教与明清神魔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学与宗教的角度切入,多方搜集资料,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秉承谨慎负责的态度,运用微观与宏观、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力求呈现出道教思想对明代神魔小说影响的独特之处。
文章指出,神魔小说至明代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特别是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出现后,神魔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是有深刻原因的。
历史的推动、统治阶级对宗教的提倡、社会动乱对人们思想解放的促进以及明代经济的发展都为神魔小说的崛起提供了动力。
在这个基础上,文章重点论述了道教对神魔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神魔小说人物形象的影响上。
明清章回体小说文体探源
明清章回体小说文体探源
杨小敏;饶道庆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文体类型,它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深厚的文学传统.文章将从话本小说、俗讲变文、史传文学三个方面对影响章回小说文体产生的各种因素做共时态分析.对章回体小说文体的渊源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理清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和对章回体小说的理性审视,而且对我们准确把握现当代小说具有现实意义.
【总页数】4页(P21-23,27)
【作者】杨小敏;饶道庆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浙江,温州,325000;温州大学,浙江,温州,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4
【相关文献】
1.什克洛夫斯基语文体小说创作探源 [J], 侯佳希;赵晓彬
2.论中国古代小说的贵史倾向——以明清章回体小说为例 [J], 徐志明
3.《庄子》文章的连珠体基因及文体探源理路 [J], 贾学鸿
4.“文体不分家”的探源与应用 [J], 刘颖
5.诗与思的融合: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特征探源 [J], 袁文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神魔小说与侠文化
明清神魔小说与侠文化
王猛;刘香环
【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7)004
【摘要】神仙们斩妖除魔、普救万民的叙述格局,极似侠客闯荡江湖、行侠仗义.神灵以法术仗义,侠客以武力行侠,法术与武力产生了文化意义上的共通性.神魔小说多角度展示了侠文化的影响,而作为明清两大小说流派--神魔、侠义则异构同质、兴衰相继.
【总页数】5页(P98-102)
【作者】王猛;刘香环
【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淮北,235000;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第二中学,安徽,淮北,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试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考察 [J], 胡胜
2.浅析明清神魔小说对《山海经》构象意识的继承与发展 [J], 陈富元
3.《太平广记》及明清神魔小说中的葫芦与道教文化 [J], 张蓓
4.明清神魔小说的研究动向 [J], 朴乘慧
5.明清神魔小说评点与编创之关系探析 [J], 纪德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说的混类现象和小说发展的轨迹
作者: 林辰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122-126页
主题词: 历史小说;神怪小说;明末清初;中国小说史;人情小说;中国古代小说;列仙传;三种类型;乾隆;宏观与微观
摘要: 林辰先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的整理、编辑、出版、研究工作,躬耕十载,成果裴然。
继“明清小说选刊”之后,又总“神魔小说大系”。
先后提出中国古代小说的“三大主
流”说,“三种类型”说,以及本文新论之“混类”说,均为自成体系的一家之言。
其中所用之宏观与微观、考证与论述相结合方法,对学界不无借鉴之益。
神魔小说之情节雷同与民间文学的三复叙事
神魔小说之情节雷同与民间文学的三复叙事
刘香环;王猛
【期刊名称】《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5)6
【摘要】神魔小说中语词重复及情节雷同现象不可简单视为粗制滥造,它事实上与民间叙事中的三复式结构有关,二者都来自于一种文化心理原型--重复原型.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刘香环;王猛
【作者单位】淮北第四中学,安徽,淮北,235000;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淮北,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民间文学叙事:地域文化的审美化在场——以辽宁省蒙古贞地区民间文学叙事为例 [J], 齐海英
2.时空、情节与角色:论明代神魔小说的叙事模式 [J], 刘晓军
3.试论《水浒传》的神魔小说情节模式及其意义 [J], 王书才
4.“三复叙事情节趣谈”教学纪实与反思 [J], 徐岩
5.宋江身份及《水浒传》神魔小说情节分析 [J], 许可;范学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章回小说;神魔小说;混类现象白话章回小说创作中混类现象极为突出。
所谓混类,是指某类小说的创作者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间杂糅了其它小说类型的某些特点。
这种混类现象的存在,同小说类型内部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制于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和接受者审美取向,尤其后者的影响,至为关键。
中国白话章回小说创作中的混类现象十分严重。
所谓混类,是指某类小说的创作者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间杂揉了其它小说类型的某些特点(往往一种小说类型的发展,愈到后期混类现象愈为明显)。
这种杂揉,一方面指创作素材的选择上,杂取种种;一方面是手法上,多方借鉴。
混类现象的出现,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但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它极大地模糊(乃至泯灭)了小说的类型特征,使小说类型独特的美学风貌丧失殆尽,把创作推向绝境。
同时也使相当一部分作品不得不面临无法确切归类的尴尬。
造成这种混类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小说类型发展内在规律的影响,也有创作者主观因素的制约,当然,至为关键的还有接受者的影响,即受众的接受心理,“时尚”的审美趣味的影响。
本文试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例,对此加以剖析。
一说起中国白话章回小说,我们不得不追溯到宋元说话。
因为宋元话本的出现,为白话章回小说体制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已成学界共识。
北宋以来,伴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文艺火爆异常,说话伎艺空前发展。
关于“说话”的记载较多,其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出现较早,颇具代表性。
其“瓦舍众伎”条云: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
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
说经,谓演说佛书。
说参请,为宾主参禅悟道等事。
讲史书,讲说前代史书文传,兴废争战之事。
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项刻间提破。
后来吴自牧《梦粱录护小说讲经史”所记与此大同小异。
关于宋元说话四家的分法,迄无定论,但其中,小说、讲史、说经三家,一般已无异议。
讲史(讲说前代史书文传兴废争战之事)、说经(演说佛书),相比较而言内容比较单一,独有小说一家,包蕴极广,除上文所举“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还有“妖术”、“神仙”等。
应该说,白话章回小说的诞生,从宋元说话的母体中汲取了足够的养分。
不论是演义、英雄传奇,还是神魔小说、世情小说,都有赖于话本的滋养。
仅以神魔小说为例,这一类型的产生和“讲史”、“说经”、“小说”三家都有密切关系。
确切说来,它是在宋元说话艺术的整体影响下诞生的。
既不是如某些学者所说单纯的由“讲史”分化而来,也不是仅仅由“说经”发展而致。
这一点从当时“说话”各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也可以得到印证。
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引子》的题目下注明:“演史讲经并可通用”,似意味着小说家的路数极宽,往往兼说讲史、说经题材。
这也进一步解释了《都城纪胜》关于讲史家“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的含义。
程毅中先生曾以《清平山堂话本》中《张子房慕道记》出于《前汉书平话》为例,论证小说家从讲史中提炼素材,并且描画人微hl。
同样,讲史、说经也从“小说”中提炼素材。
说经因为现存话本尚有争议,姑且不论。
只需随意翻开现存几部宋元讲史话本,神怪色彩触目皆是。
如元刊《武王伐封平话》,名为讲史,但民间传说中“斩将封神”的情节却不断出现。
如胡篙与太子殷交出逃,书中写道:“此人(指胡青)是游魂神”;封王所遣四将,“缎吼是大耗神;右将军估留,此人是小耗神……愧鬼、愧岁,此二人是剑杀二神也”。
祟侯虎迎战周军,被斩后“献首武王,封为夜灵神也”。
其手下“教薛延沱为副将,此人为豹尾神;戌庚,此人为太岁神”。
这是平话中有关“斩将封神”的文字。
其它诸如“九尾狐换姐己神魂”、“宝剑惊姐己”、“离娄师旷战高齐二将”等离奇怪诞情节不一而足。
(现在所见有关神怪成分记载的文字难免简略,但作为话本恐怕只是个简陋粗疏的提纲,说话人临场之际必有许多敷演。
)就是《三国志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平话》等也或多或少均含有神怪成分。
而“小说”一家,据《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条开列,“有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计八类,存目一百零五。
其中仅“灵怪”、“妖术”、“神仙”三类以非现实性题材为主的作品即存目三十五,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数量极为可观,尚且不算专讲“人鬼幽期”的“烟粉”类,不计“公案”类中的“神判”。
可以说,在宋元话本中离奇怪诞无处不在。
这种离奇怪诞,归根到底,源自人们的好奇尚异心理。
受众(听众同时也是观众)除了对表演者—说话人自身技艺水平有所要求之外,对其所讲内容,同样挑剔得很。
体现出一种浓重的市民情趣儿,偏好离奇怪诞,对神仙鬼怪情有独钟。
这点仅从当时的几块商业招牌即可感知一二。
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茶肆”条记载当时临安中瓦张妈妈家茶肆名为“一窟鬼茶坊”;而保佑坊北还有一家“朱骸骼茶坊”。
周密的《武林旧事》卷六“歌馆”载有“八仙茶坊”。
这些记载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山一窟鬼》等灵怪故事在当时影响之大,同时也凸显了世俗时尚的审美情趣。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号称“讲说前代史书文传兴废争战之事”的讲史,并非照本宣科,严格按照史书文传敷演,而是倾向于迎合受众的审美趣味儿,以获得市场。
固然,这里面有“原材料”本身缺失的原因(由于某些史实年代久远,史书所记不免张皇鬼神),而这恰中说话人的下怀,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想象,以离奇怪诞来满足受众(听书人)的猎奇心理。
至于“小说”本来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中比“讲史”还要等而下之,更少顾忌,可以大肆添油加醋,随意发挥。
于是便出现了“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演霜林白日升天,教隐士如初学道”的艺术效果。
可以说,这种好奇尚异的接受心理不同程度地驱使创作者融汇诸家,使说话伎艺中诸家合流倾向至为明显。
尽管后来有所谓“家数”之说,但讲史、小说、说经等各家之间,决非壁垒森严,不可逾越。
往往兼收并蓄,择优而从。
实质上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正是这种合流现象孕育了神魔小说。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神魔小说中同一种“史话类’作品的取材既有来自“讲史”(如《封神演义》、《走马春秋》),也有来自“小说”(如《三遂平妖传》)的原因。
当然,“小说”中“灵怪”“神仙”“妖术”三家对神魔小说类型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
这样一个问题便摆在我们面前—说话人(尤其是小说人)为什么“兼容诸家”,顷刻间“捏合”、“提破”? 至为关键的原因,应为现实功利性所决定的。
即当时的说话人,把“说话”作为一门可以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职业伎艺,“说话”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
所以才会有说话艺人们近乎夸大其词的自我标榜(诸如“幼习《太平广记》,长攻历代史书”;“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长久”,近乎自我吹嘘的名号(象X进士,X解元,X贡士不一而足,这颇有些近乎今天的商业化“炒作”,从中可窥见其商业化程度之一斑。
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受众这一因素便凸显出来。
他们的审美取向往往左右了说话人的审美取向,使之最大程度地丧失了自我。
这也是宋元说话往往“情节大于形象”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种口头艺术,在场上敷演的过程中,不得不偏向于追求情节的离奇、怪诞,无法倾力塑造人物。
为最大限度招徕听众,换句话,为最大限度追求商业利益,说书人在选材上、创作上不得不倾向于“谐于里耳”。
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现存的一些话本为什么会呈现出芜杂、浅俗,兼容并包的艺术状态。
明清白话章回小说中存在的大量混类现象,实则渊源有自。
二作为章回小说各类型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属于世代累积型成书,它们无一不从宋元话本中汲取了大量养分(尤其是故事素材的大量取用),所以在诞生之初,不可能褪去这浓重的“胎记”。
《三国演义》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三国志平话》,《水浒传》袭用了((大宋宣和遗事》,就是《西游记》也没完全摆脱《西游记》平话的影响。
这样一来,混类现象自然不可避免,成了白话章回小说与生俱来的一个特质。
但我们又必须看到,从宋元话本发展至长篇章回小说,经历了所谓“从谐于里耳”到“人于文心”的飞跃。
章回小说创立之初,创作者秉承自觉的独立意识,尽管所用素材,可能是前代累积而来,但往往自出机杆,使传统题材焕发新意。
创立了小说类型的典范。
《三国演义》开历史演义创作先河;《水浒传》是英雄传奇的范本;《西游记》成为神魔小说的里程碑。
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西游记》,它们的创作者都可谓苦心孤诣。
罗贯中在“天命”与“人道”之间徘徊;施耐庵为天下忠义之士谱写悲歌;吴承恩借鬼怪凸显傲世之心。
创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这种“混类”趋向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