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八上生物第四章,第五章的知识点

八上生物第四章,第五章的知识点

八上生物第四章,第五章的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涉及了很多重要的生物知识点,让我们逐一来看。

第四章主要涉及“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内容。

这一章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遗传基因的概念,包括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2. 遗传的规律,如孟德尔遗传定律和遗传的分离定律;
3. 变异与进化,包括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理;
4. 生物进化的证据,如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等;
5. 生物进化的模式,包括渐变进化和突变进化。

第五章主要涉及“生物多样性与分类”的内容。

这一章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生物的分类和物种的多样性;
2. 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如形态分类和进化分类等;
3. 生物分类的层次,包括门、纲、目、科、属和种等分类单位;
4. 生物分类的意义,如便于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5. 生物分类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分类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分类
学的特点。

以上是我对八年级生物第四章和第五章的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两章的内容。

如果你还有其
他问题,欢迎继续提出。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课件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课件

04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适应环境
生物通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如形态、生 理和行为等。
影响环境
生物通过生命活动,如呼吸、排泄和繁殖等,对环境产生影响, 如改变土壤性质、影响气候等。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
温度、光照、水分、空气等非生 物因素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 重要影响。
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同时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 组织、器官和系统。
组织、器官和系统
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 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 的,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器官是由多种组织按照一定的 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 能的结构,如心脏、肺、肾等 。
系统是由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 次序组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 或多项生理功能的整体,如消 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等。
03
02
根据观察记录,总结所观察生物的基本特征 。
04
数据分析
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计算特征的 平均值、标准差等。
05
06
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生物特征的分 布规律和变异情况。
06
课堂小结与拓展延伸
重点内容回顾
生物的基本特征
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 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 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
器官
由多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 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 结构。
系统
由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 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 生理活动的结构。
生物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的概念
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包括物质代 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能量代谢
生物体对能量的储存、释放和转移过程,如ATP 的合成与分解等。

初中生物生物的特征试讲教案

初中生物生物的特征试讲教案

初中生物生物的特征试讲教案
目标: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多样性
一、什么是生物?
生物是指所有生长、发育和能够自主运动的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生物是
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命形式。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1. 营养:生物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取能量,并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

2. 增长:生物在有限的时间内逐渐发育成熟,体积增大。

3. 繁殖:生物能够通过性繁殖或无性繁殖产生新的后代。

4. 反应:生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够感知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5. 运动:生物能够在一定空间内移动,以适应环境和获取资源。

三、生物的多样性
1. 动物:动物是一类多细胞有机体,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包括哺乳动物、
鸟类、爬行动物等。

2. 植物:植物是一类多细胞有机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分为种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大类。

3. 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有机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活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列举三种生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然后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加深对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结语:生物是地球上最为神奇和多样化的生命形式,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多样性,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研究生物资源,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愿大家从现在开始,
关爱生命,珍惜环境!。

动物微生物第五章

动物微生物第五章

• 2.稳定状态感染
• 有些病毒(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增值过程中, 以出芽方式释放病毒,细胞暂时不出现溶解和死 亡,称为稳定状态感染。 • 以后可引起宿主细胞发生细胞融合或细胞表面出 现新抗原等多种变化。
• 3.包涵体形成
• 某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后,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 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的特殊“斑块”。
• 2.内毒素 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 结构成分(脂多糖),只有菌细胞死亡、自溶或人 为地破坏菌细胞时,才释放出来。外毒素与内毒 素在毒性、化学组成、耐热性及抗原性等方面不 同。 • 内毒素对组织细胞的选择性不强,不同革兰氏阴 性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 (1)发热反应 • (2)对白细胞的作用 •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4)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生物,通过适当的侵入门户进入动物机体。病原 微生物是感染发生的首要因素,没有病原微生物,
感染不可能发生;病原微生物必须具有足够的毒
力和数量,才能抵抗机体的防御机制,向组织扩 散;病原微生物还必须经适当途径侵入易感动物 体内,到达特定部位,才有可能在体内生长繁殖 并引起感染。
2.易感动物
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感受性的动物称为易感动物。 动物种类不同,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的易感 性。如草食动物对炭疽杆菌非常易感,但禽类在 正常情况下对炭疽杆菌则无感受性。马骡等单蹄 动物,对口蹄疫病毒不易感,而牛、猪等偶蹄动 物则易感性强。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是 属于动物的种属特异性,是动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动物机体由于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生理机能 及免疫状况等不同,易感性也有差异。
④磷脂酶 ⑤卵磷脂酶 ⑥激酶
⑦凝固酶 ⑧脱氧核糖核酸酶
4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病原菌黏附于细胞或组织表面后,必须克 服机体局部的防御机制,特别是要干扰或 逃避局部的吞噬作用及体液免疫作用,才 能建立感染。 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作用的表 面结构---荚膜、微荚膜、葡萄球菌A蛋白 等。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六单元复习知识点(精简版)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六单元复习知识点(精简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腔肠动物1.代表动物:水螅(身体内外两层细胞- 内胚层和外胚层、外胚层有刺细胞在触手处较多)2.共同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3.其他动物:水母、海葵、海蛰、珊瑚虫扁形动物1.代表动物:涡虫(自由生活,其他大多是寄生生活)2.共同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其他动物:华枝睾吸虫(先寄生在纹沼螺等淡水螺内再感染草鱼、鲫鱼以及虾类)、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内发育)线性动物1.代表动物:蛔虫(寄生,有的自由生活)2.共同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3.其他动物:蛲虫、钩虫、丝虫、线虫环节动物1.代表动物:蚯蚓(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昼伏夜出。

食性:枯枝落叶、垃圾,有相似的环状体节,前部有环带,肌肉与刚毛配合运动,体壁呼吸)2.共同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3.其他动物:沙蚕、蛭软体动物(动物界第二大类群)1.代表动物:缢蛏(双壳类,贝壳由肉质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通过身体后端入水管吸入水,摄食水中食物颗粒,经出水管排出残渣,由鳃呼吸)2.共同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3.其他动物:石鳖,蜗牛,乌贼,鱿鱼,章鱼,钉螺节肢动物(动物界第一大类群,目前已命名的120 万种以上,占动物种数80%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多的一类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1.代表动物:蝗虫(昆虫的特征:一对触角,两对翅,三对足。

头部有感觉器官,胸部有运动器官,腹部有气门,体表有外骨骼,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2.共同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3.其他动物:蚊,蜘蛛,蝉等鱼1.运动器官:尾鳍——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尾部和躯干——产生前进的动力2.呼吸器官: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口与鳃盖交替张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一、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1、腔肠动物(1)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水螅、海蛰、海葵、珊瑚虫等。

(3)与人类的关系:①海蜇加工后可食用;②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成珊瑚礁,可形成岛屿,加固海岸;③珊瑚礁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④珊瑚礁可烧制成石灰,制作工艺品;⑤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可形成石油。

2、扁形动物(1)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

(3)扁形动物中自由生活的种类很少,大多数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如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这些寄生虫的消化器官简单,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但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3、线形动物(1)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蛔虫、蛲虫、丝虫、线虫。

(3)与人类的关系:多数寄生在人和动植物体内,给人类健康和经济造成危害、损失。

秀丽隐杆线虫营自由生活,是重要的实验动物。

4、环节动物(1)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2)代表动物:蚯蚓、水蛭、沙蚕等。

蚯蚓:靠湿润的体壁呼吸。

实验时保持蚯蚓体表湿润的目的:保证蚯蚓的呼吸。

(3)与人类的关系:①食饵:沙蚕、蚯蚓一种优良的蛋白质饲料;②药用:蚯蚓中药称为“地龙”,活血化瘀、溶栓降压、平喘止咳;蛭可提取蛭素,生产抗血栓药物,治疗心血管病;③改良土壤(疏松、提高肥力):蚯蚓。

5、软体动物(1)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2)代表动物:河蚌、扇贝,文蛤;石鳖、蜗牛、乌贼和章鱼等。

(3)与人类的关系:①可食用、药用,如鱿鱼、牡蛎、鲍鱼,海螵蛸、珍珠粉;②有些可制成工艺品,如贝壳;③有些能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生物的特征教案ppt

生物的特征教案ppt

调节气候
文化价值
生物多样性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如森林和海洋通过碳储存和温室气体 排放等作用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生物多样性还具有文化价值,许多动植物 物种具有观赏价值、文化意义和宗教象征 意义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 物种栖息地和遗传资源
详细描述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通过摄取食物、吸收营养、进行呼吸等过 程,将外界物质转化为自身组成成分,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它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包括生长、发育、 运动、繁殖等。
生长与发育
总结词
生长与发育是生物体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详细描述
生长是指生物体由小变大的过程,表现为细胞数目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而发 育是指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和功能完善,最终成为成 体的过程。
疾病诊断和治疗
利用生物技术诊断和治疗 疾病,如基因检测、抗体 药物、细胞治疗等。
药物研发
利用生物技术研发新药, 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 作用。
医学研究
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医学基 础和应用研究,推动医学 科学的发展。
其他方面的应用
环保领域
利用生物技术处理环境污染,如 废水处理、废气治理、固废资源
化等。
能源领域
05
生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农业上的应用
01
02
03
作物种植
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 种,提高产量和抗逆性, 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求。
病虫害防治
利用生物农药和天敌防治 农业病虫害,减少化学农 药的使用,保护环境和人 类健康。
土壤改良
利用微生物和植物改良土 壤,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 能力,促进作物生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

诺贝尔奖获得者贡献
Ernst Ruska和Max Knoll因扫描 电子显微镜(SEM)的发明于20 世纪50年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突破使得电子显微镜技术 得以广泛应用。
05
常见病毒种类及危害
动物病毒及症状
01 病毒基本特征
动物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它们通常由蛋 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形态多样,病毒 通过感染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复制, 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合成自身所需 的物质。
02 伊万诺夫斯基实验验证
1887年,伊万诺夫斯基通过田间实验和 实验室分析,确认烟草花叶病是由一种 比细菌更小的病原体引起的。他的《论 烟草的两种疾病》一文为烟草花叶病的 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04 霍姆斯重要观察
霍姆斯在研究文献中注意到,将患病烟 草叶汁接种到某些烟草属植物上,会导 致该植物叶片出现局部病斑。这一发现 暗示了烟草花叶病的传染性,并为后来 的病毒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
病毒分类依据
形态结构分类
病毒的形态结构是其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病毒颗粒的形 态,如球形、杆状或蝌蚪形,可以将病毒分为球菌、杆状病毒 和蝌蚪病毒等类别。这些形态特征有助于初步判断病毒的类型 。
宿主特异性分类
病毒主要通过感染特定宿主进行繁殖,因此宿主类型成为分类 的关键标准。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如 噬菌体)和真菌病毒等,每种病毒都有其特定的宿主范围。
病毒结构组成
遗传物质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其核心成分,包括 DNA或RNA。这些核酸分子携带病毒的 遗传信息,指导病毒进行蛋白质合成和复 制,对病毒的生命周期起决定性作用。
包膜结构
部分病毒具有包膜结构,包膜由蛋白质、 多糖和脂类组成,有助于病毒在宿主细胞 内外的转移。包膜病毒通过包膜与宿主细

七年级下册笔记-第五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七年级下册笔记-第五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五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联合在一起→组织→器官→生物体。

第一节生物体生物体:是能进行生命活动的生物个体,是地球上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自然界的生物种类:动物、植物、真菌、细菌和病毒,它们的个体呗统称为生物体。

它们都不断地从地球上摄取水分、空气、养分等物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一、动物体结构:1、头部:位于身体前端,通常长有眼、鼻、口、耳等器官,其主要功能:从外界捕获信息,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

许多动物的脸不呈一个平面,这种结构能使动物视野更开阔,有利于动物捕获猎物,逃避敌害。

2、颈部:位于头与躯干之间,高等动物的颈柔软,能使得头部向左、右转动,从而扩大头部感官从外界捕获信息的范围。

许多动物没有颈。

3、躯干:是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呈近似的圆柱体或扁圆柱体形。

功能:保护、循环、呼吸等功能。

人体的躯干从腹面可分为胸部、腹部,从背面可分为背部、腰部和臀部,躯干的最外面为皮肤,内有肌肉、骨骼和各种内脏。

人体皮肤总面积:1.5~2m2头发:10万~20万根骨骼:206块:头部36块,躯干46块;四肢124块;骨骼肌:500块4、四肢:动物躯干上长有附肢,能使身体运动。

人的附肢称为四肢,分为上、下肢,上肢有肩、手臂、肘、手腕、手等部分,它们有灵活的关节,具有很多功能:握住物体,制作工具。

交流感情。

下肢有大腿、膝、小腿、足等部分,适应直立行走。

在进化过程中,有些动物的附肢发生了演变,如:鸟的附肢变成了翅膀(翼),适应在空中飞翔;海豚等水生哺乳动物的前肢变成鳍状肢;有些动物有许多附肢,如河虾、蜈蚣、蜘蛛等;还有些动物没有附肢,如蚯蚓、蛇等。

二、植物体:1、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

地上部分:花、叶、主茎、芽、分枝地下部分:主根、侧根2、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

1、蕨类植物有:根、茎、叶三种器官2、苔藓植物只有茎、叶(还算不上真正的茎、叶)的分化,根为假根。

第五章 生物多样性编目

第五章  生物多样性编目

第五章生物多样性编目物种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载体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本功能单位,因而,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首要对象。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应对所保护的对象登记造册,继而进行保护等级、优先序的划分。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编目的内容与意义一、生物多样性编目的概念1、生物多样性编目:指对基因、个体、种群、物种、生境、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或它们的组成成分等实体进行调查、分类、排序、数量化和制图,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或综合的过程。

即对地球上存在的生物类群加以鉴定并汇集成名录。

2、生物多样性监测:指为确定与预期标准相一致或相背离的程度而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监视。

或在一定的目的下为反映某个或多个特定参数的变化而进行的活动。

从本质看,生物多样性监测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反复编目,它所反映的是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编目解决的是一些基础科学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的格局、物种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而监测反映的是变化,它对生物多样性的管理提供依据,如对某一地区的保护措施是否有效、某特定物种是否解除濒危状态等。

二、生物多样性编目的内容编目应包含各分类单元的名称或代码以及分布地点这两项基本内容。

详细的编目还应包括与物种生物学和生态学有关的信息(发生时间、栖息地类型、种群大小等)因此,生物多样性编目尽管与分类学关系极为密切,但不能认为编目就是分类。

实际上分类只是编目在物种水平上的部分内容。

编目可在不同的地域级别开展:全球范围、区域范围、国家范围。

编目成果形式是名录或数据库。

习惯上认为生物多样性由三个层次组成,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编目和监测也就在这三个层次的各自等级上进行。

有时因为目的的不同,可能重点突出某一个等级。

1、物种多样性的编目和监测:是最容易理解和操作的一个层次。

通常用一定区域内物种的总和作为该区域物种多样性的度量。

现在面临的事实是编目和监测多倾向于那些已知或认为可能对人类有价值或危害的物种,对一些类群如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藻类及线虫等还所知甚少。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病毒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病毒说课稿
2.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3.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安排可能不够合理。
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动画、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病毒繁殖过程。
2.设计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3.课后评估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学生课堂表现,如提问、讨论、作业等。
2.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对病毒知识的掌握程度。
3.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反思和改进措施:
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易懂性。
2.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设计专门的辅导和巩固练习。
3.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分类、繁殖过程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病毒相关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病毒图片、模型,分析病毒的特点,使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生物学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一份关于病毒知识的手抄报,要求涵盖病毒的形态结构、分类、繁殖过程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撰写一篇关于病毒与人类生活关系的短文,字数在300-400字左右,要求表达清晰,观点明确。
3.收集生活中关于病毒防治的实例,分析其原理,并与同学分享。
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采取以下措施:
1.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知识点和重点内容。

《微生物学 》第五章 原核生物

《微生物学 》第五章 原核生物

第一节 细菌的分类与鉴定
二、细菌分类鉴定的依据和方法
(一)经典方法(依据细菌形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特性)
1、细胞的形状、大小、结构和染色反应
(1)形状:
细菌的基本形状
二、细菌的分类鉴定的依据和方法
最多
杆菌
其次 球菌
螺旋菌
最少
自然界中哪种最多?
第一节 细菌的分类与鉴定
二、细菌分类鉴定的依据和方法
表型特征:形态学、生理生化学、 生态学等,推断微生物的系统发育。
微生物系统学: 按亲缘关系和进 化规律分类
表型特征结合分子水平上的基因型特 征(如16S rRNA),探讨微生物进化地 位、系统发育关系并进行分类鉴定。
第一节
细菌分类和鉴定
微生物分类学的三个任务:分类、鉴定及命名 分类 (classification) 是根据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微生物归入不同 的分类类群。 鉴定(identification) 通过系统测定,确定菌株在类群中的所属关系。
ATCC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美国模式菌种保藏 中心
当文章中前面已出现过某学名时,后面的可将其属名缩写成 1~3个字母。 如:Escherichia coli 可缩写成 E. coli Staphylococcus aureus可缩写成 S. aureus
细菌(Bacteria)
微生物的类群
单细胞藻类、 原生动物等
古生菌在进化谱系上与真细菌及真核生物相互并列, 且与后者关系更近,而其细胞构造却与真细菌较为接 近,同属于原核生物。
第一节
细菌分类和鉴定
一门按微生物的亲缘关系把它们安排成条 理清楚的各种分类单元或分类群的科学。

生态学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基本特征

结果计算后代间各基因 因型频率
型以及基因频率。
子一代基
因频率
S(20% )
SS ( 4% )
S ( 20% )
s( 80% )
Ss ( 32% )
ss ( 64% ) s ( 80% )
遗传平衡:
子一代配 子比率
基因频率和基
S ( 20% )
s ( 80% )
因型频率不会 发生变化
子二代基因 SS
Ss
前言
前面介绍了种群的数量动态及其调节方法。数量只是 种群内个休数量的定量方面,并未涉及到种群及其个 体的质的方面。
表示种群内个体质的特征,有表型和基因型两类。种 群数量动态是与组成种群的个体的质量和各质量等级 的相对比例具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随着种群大 小的变动,选择压力也随着变化,对基因型和表型频 率的变化产生影响。
因此,种群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是种群动态两个方面, 两方面的变化相辅相成,彼此影响,互相补充。
种内个体的基因型(决定特定性状的同源染色体上的 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和表现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 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特征的总和) 的构成及其代间传递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反映了种群的 质的特征,并与其数量动态密切相关。
– 遗传物质的变异 • 基因突变、染色体突变(结构/数量) • 多态座位比例、平均杂合性
– 基因表达的蛋白质(酶)的变异 • 凝胶电泳技术识别同工酶(别构酶)
– 表现型数量性状的变异 • 形态、结构、功能的差异
– 地理变异 • 渐变群 (cline) • 地理亚种 (subspecies)
同 地 物 种 的 形 成 ( 多 倍 体 育 种 )
• 可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集合 • 生态系统的功能单位

(第五章生物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第五章生物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一、问答题1。

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答: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

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空间分布特征遗传特征2。

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答:种群统计学是对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比、年龄结构等进行的统计学研究,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这些特征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3类:①种群密度②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

③次级种群参数。

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3.什么叫生命表?答:生命表(life table)是描述死亡过程的有用工具。

生命表开始出现在人口统计学(human demography),至今在生态学上已广泛应用。

生命表能综合判断种群数量变化,也能反映出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生命表根据研究者获取数据的方式不同而分为两类:动态生命表(dynamic life table)和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前者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又称同龄群生命表(sohort life table)、水平生命表(horizonal life table)或称特定年龄生命表(age-specific life table).后者是根据某个种群在特定时间内的年龄结构而编制的。

它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time-specific life table),或垂直生命表(vertical life table)。

4.年龄金字塔有几种类型,各具什么特点?答: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1)增长型种群: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

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高一必修生物第五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生物第五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生物第五章知识点第一节:生物的组成和生物分子生物是由各种不同的生物分子组成的。

这些生物分子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它们在构建细胞和维持生物体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它们由碳、氢和氧元素组成。

常见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

葡萄糖是最常见的单糖,它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提供能量给细胞。

2. 脂质脂质是由碳、氢和氧元素构成的,与碳水化合物相比,脂质的氧含量较低。

脂质在生物体中起到能量储存、保护和绝缘的作用。

常见的脂质包括甘油三酯和磷脂。

3. 蛋白质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丰富的有机物质,由氨基酸组成。

蛋白质在细胞结构、酶的催化作用、免疫防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蛋白质的结构包括原生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4. 核酸核酸是生物体中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分子。

常见的核酸有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

DNA携带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RNA则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第二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能够自主进行代谢和繁殖。

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

1. 原核细胞原核细胞是最简单的细胞类型,没有真核细胞中的核和细胞器。

典型的原核细胞为细菌。

2. 真核细胞真核细胞相对复杂,含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

细胞核内包含DNA,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常见的真核细胞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第三节: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是生物种群中个体间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

遗传可以分为两个基本规律:一是孟德尔遗传规律,二是染色体遗传规律。

1. 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研究豌豆的性状遗传,提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一是性状的遗传是以一对一对基因的方式进行;二是基因的分离和再组合在后代中表现出来。

2. 染色体遗传规律染色体遗传规律是基于染色体的结构和分离来解释遗传现象。

常见的染色体遗传规律有显性和隐性的遗传规律、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

第四节:变异与进化变异是生物种群中个体间遗传信息发生的改变。

古生物学-第五章-软体动物

古生物学-第五章-软体动物

三、双壳纲--(1)基本特点
软体动物门
• 全部为水生,其中80%为海生 • 生活方式有底栖爬行、游泳、穴居等 • 身体扁平两侧对称,具双壳,名双壳纲 • 由于其头部退化有无头纲之称 • 足位于身体的腹部,斧状,又名斧足纲 • 在软体和外套膜之间的外套腔中有瓣状鳃,
又有名瓣鳃纲
三、双壳纲--(2)外形
J、K
六、头足类的生态
软体动物门
七、头足纲的演化趋势
• 缝合线:简单
复杂
• 壳形:直壳
旋卷,由外卷
• 体管:小


• 壳饰:光滑 简单 复杂
• 个体:小 大
内卷
为什么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外 形特别复杂,试举例说明。
关构造; • 足丝附着:壳形不等侧,足丝构造发育,闭肌常为异
柱-单柱,无外套湾; • 深埋穴居:身体伸长,喙不突出,外套湾深。
三、双壳纲--(8)生态
软体动物门
四、头足纲--(1)一般特点
头足纲是软体动物 中最高等的类别, 海生食肉,底栖爬 行或游泳,现生代 表有章鱼、乌贼和 鹦鹉螺等
四、头足纲--(1)一般特点
软体动物门
五、菊石超目--(3)缝合线
无棱菊石型 鞍、叶数目少, 形态完整。
D1-2
软体动物门
五、菊石超目--(3)缝合线
棱菊石型 鞍、叶形态完整但 称尖棱状。
Pz-T
软体动物门
五、菊石超目--(3)缝合线
齿菊石型 鞍形态完整,叶 部称齿状。
P-T
软体动物门
五、菊石超目--(3)缝合线
菊石型 鞍、叶都有许 多小齿状褶曲。
裂齿型,假异齿型 • 异齿型:齿分异为主齿和侧齿 • 厚齿型:齿粗厚巨大,一瓣两个,一瓣一个 • 弱齿型:齿不发育 • 贫齿型:牙全消失,或仅有一弱齿。

生物种资料

生物种资料

生物种生物种是生物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通常用来描述一组相似个体之间的遗传和形态差异较小的群体。

在生物学中,生物种可以被定义为一组能够自由繁殖并产生有生育后代的个体。

这一定义是生物种分类学中最基本和普遍接受的定义之一,然而,实际上生物种的定义并非总是那么清晰明了。

生物种的确定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形态、遗传、生态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生物种的分类是系统分类学的基础。

通过对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研究和比较,生物学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之间的进化历程和关系。

生物种的分类也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

了解到不同的生物种之间的关系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从而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物种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在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的形成通常是由于生物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流受到限制,这可能来源于地理隔离、生态隔离或生育隔离等多种因素。

经过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个体间遗传信息的逐渐累积和累积,最终导致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逐渐增大,最终形成新的生物种。

然而,有时生物种的划分并不是那么明确。

有些生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交叉繁殖或遗传信息的流动,这使得生物种的边界变得模糊。

此外,一些生物种可能存在着多样性过程,即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能也存在不同的形态和基因组差异。

这些现象都为生物种的确定和分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对于生物种的分类和研究,生物学家们不断探索着新的方法和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统计学等学科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种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比较基因组序列、分析进化树和进行生态概率模型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划分和分类各种生物种。

在当今世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许多生物种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保护和管理各种生物种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瓶颈
在越冬种群中● 基因频率为50% ●在越冬种群基 因频率为100%
遗传瓶颈
在原种群中 ●基因频率 为80%
●在第三年种群中基因 频率就变化为100%
在第二年种群中●基 因频率就变化为50%
● 100%
:
=5:1
:
=5:2
5.2.4 迁移活动及非随机交配
• 迁移活动
– 迁入/迁出导致基因流动,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 有迁入的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率=迁入率×(迁入个 体和原种群个体频率差值)
种群增长因子
世代
20 40 60 80 100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20 40 60 80 100 世代
A1A1纯合个体具最高适合度的假设条件下, 种群中A1基因频率和种群指数增长因子随世代的变化
隐 性 基 因 频 率
预测值
观察值
0
思考题
• 1. 比较分析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对种群进化的作用特点。 • 2. 按照选择的结果划分,自然选择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并举例说明。 • 3. 物种的形成为什么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有哪些 形式和方式? • 4. 经历过遗传瓶颈的种群有哪些特点? • 5. 什么是多态现象? • 6. 种群的质量与种群的数量相互关系是什么?
本章结束
谢谢谢 谢!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鸟类的适应辐射
鸟类 的适 应辐 射
本章小结
• 生物种、种群的概念 •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的相关 概念和理论 • 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 • 物种形成过程 • 物种形成方式
本章主要概念
• 物种、物种形成、基因库、遗传漂变、
瓶颈效应、建立者效应、配子选择、亲属 选择、群体选择、性选择、渐变群、地理 亚种、工业黑化、适应辐射、
虽有基因交流的可能 但生境食物等习性阻止了交流 生境选择差异 食物选择差异 宿主选择差异 独自 进化 形成2个 物种
物种形成的4种模式
类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初始分化 分布区重叠 分布区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生殖隔离完成 分布区重叠 分布区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生殖隔离 分布区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重叠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重叠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种形成模式 重叠模式
不重叠模式
相邻模式
11 12 13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重叠 布区不重叠
不重叠-相邻模式
适应辐射
• 共同祖先在进化过程中分化为各种类型适应多种生活方式
如: 分别在 生境、 食性、 取食方式、 取食时间、 取食空间、 取食大小 …… 多方面 产生差异
1
2
3
4
5 6 世代
7
8
9
10
果蝇试验种群的进化。隐形致死基因随时代而逐渐减少
5.2.3 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

遗传瓶颈(Bottleneck Effect)
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导致基因频率变化和总遗传 变异的下降

经过瓶颈后的结果

建立者效应(Founder Effect)

建立者种群 建立者效应
纯合、杂合,显性、隐性、共显性,多基因形状


基因库 (gene pool)
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和基因型频率 (genotypic frequency) 哈代-魏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 Law)


巨大、随机交配、无其它因素干扰的种群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世代保持稳定 遗传平衡状态
5.3 物种形成 (speciation)
• 5.3.1 物种形成及其过程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 • 地理隔离 • 独立进化 • 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生殖隔离机制的种类 • Tab5-1 P95 • 5.3.2 物种形成的方式 • 异域性物种形成 • 邻域性物种形成 • 同域性物种形成 • 适应辐射
3 近代的物种概念
形态和遗传结构相似的种群构成,种类个体间存在差 异
4 现代的物种概念(Mayr,1982)
由许多群体形成的生殖单元(与其他单元生殖上隔 离),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生物种的特点

由个体联系起来的的集合 可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集合 生态系统的功能单位
5.2 物种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岸巴 ,西 绢亚 猴马 的逊 两河 个流 种域 群西 被部 分的 隔 形 成 遗 传 差河 异两 Rio Jurua
图片:物种形成实例
异域性物种形成A
• 大范围地理隔离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即使相遇 已经不能 相互配育
扩展 分布区
独自 进化
形成2个 物种
异域性物种形成B
• 处于分布区边缘的小种群因建立者效应产生差 异
本章建议读物
• 1. 孙儒泳, 李庆芬, 牛翠娟, 娄安如. 2002. 基础生态学. 高等教学出版社, 87-98 • 2. 孙儒泳, 李博, 诸葛阳, 尚玉昌编. 1992. 普通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 3. 李博主编. 1999. 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 4. Barbour M. G., Burk J. H., Pitts W. D., Giliam F. S. and Schwartz M. W. 1999. Terrestrial Plant Ecolog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自然选择 (natural selection)

变异、个体间存活能力、生殖能力是自然选择的基


适合度、相对适合度和选择系数

遗传漂变 (genetic drift)

遗传漂变现象 遗传漂变的产生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进化的动力
A1基因频率
2.0 1.9 1.8 1.7 1.6 1.5 1.4 0
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5.1 生物种的概念 5.2 物种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5.3 物种形成

5.1 生物种的概念
1 传统生物学家的物种(species)概念
真实存在、形态相似、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物种不变、中间无亲缘关系
2 达尔文的物种概念
人为分类单位,亲缘关系密切的个体群 物种可变、个体差异在种间渐变
• 非随机交配
– 自然种群的个体交配几乎总是有选择的,故自然种群 的基因频率很难保持稳定
– 性选择例是典型的非随机交配例子
5.2.5 表型的自然选择
• 表型的自然选择 • 自然选择的生物学单位
–个体选择 –配子选择
• 表型自然选择的种类
– 稳定选择 – 定向选择 – 分裂选择
–亲属选择
–群体选择
–性选择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即使相遇 已经不能 相互配育
扩展 分布区
独自 进化
形成2个 物种
邻域性物种形成
即使相遇 已经不能 相互配育
部分的地理隔离 存在基因交流屏障
生殖隔离
如生物的运动能力及 繁殖体传播能力差
扩展 分布区 独自 进化 形成2个 物种
同域性物种形成
无地理隔离 但生态位产生差异
生殖隔离
即使相遇 已经不能 相互配育

5.2.1 5.2.2 5.2.3 5.2.4 5.2.5
基因、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 迁移活动及非随机交配 表型的自然选择类型
5.2.1 基因、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相关概念

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基因(gene)、等位基因 (allele)、座位(locus)
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
遗传漂变

种群大小的作用 奠基者效应 瓶颈效应


迁移
自然选择
5.2.2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变异

遗传物质的变异 基因突变、染色体突变 (结构/数量)



多态座位比例、平均杂合性 基因表达的蛋白质(酶)的变异 凝胶电泳技术识别同工酶(别构酶) 表现型数量性状的变异 形态、结构、功能的差异 地理变异 渐变群 (cline) 地理亚种 (subspec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