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原因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1993年起,在“互联网革命”的推动下 ,美国经济出现了较长时间的繁荣。美元 对主要货币由贬值转升值,由于泰国实行 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泰铢不得不跟随美 元大幅走高,泰铢升值对出口和经济增长 产生了严重冲击。1994年,泰国经常账户 逆差为89亿美元,1995年为140亿美元, 1996年达到163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国内生 产总值的6.4%、8.5%和9.1%,远远超过了 国际警戒线水平。
• 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收入分配不公 平这一外在的社会制度上,而凯因斯则认为问题的关 键在于消费倾向趋于降低这一人的内在特质属性上。 外在的社会制度是可以更改的,人的特征属性却无法 更改。所以,两人给出的解决方案也随之截然不同。 马克思认为,有效消费需求是可以提高的,但必需调 整和改变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这就必须进行暴力革 命;而凯因斯却认为,有效消费需求是不可以提高的, 那么该怎么办?和马克思的另一个不同是,凯因斯将 社会的总需求区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仅消费 需求会因消费倾向问题而降低(储蓄会增加),投资 需求也会因资本的边际收益降低也趋于降低,最终结 果就是总储蓄大于投资需求,这就是经济危机。故此, 凯因斯将解决经济危机的重点放在扩大投资需求上, 当然这个事只有政府通过增加财政做。
• 实际上,盯住制度是一种由政府提供的汇 率隐含担保,它降低了汇率风险,引起国 外投机性资本大量流入。 • 在泰铢不断跟随美元升值的情况下,泰国 出口不振,与出口相关的产业投资利润率 下降,大量国外资本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股 票市场,大幅推升了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 格,最终形成资产价格泡沫。1993~1996 年,泰国的房地产价格上涨了近400%。泰 国SET指数于1990年12月触底反弹,1996 年1月冲高至1041.33点,创历史新高。
泰铢危机:1997~1998年亚洲金 融危机的导火索
1984年6月,泰国开始实行盯住“一篮子 货币”的汇率制度,篮子中的主要货币与权 重分别为:美元80%~82%;泰铢对美元的汇 率长期维持在25∶1左右,成为实际上的盯住 美元制度。 1985~1994年,由于美元持续走低,泰国 获得了极大的本币贬值效应,出口持续增 长,经济快速发展。成为 “亚洲四小虎”
经济危机原因探讨
• 1、错误的货币政策 代表学派是奥地利学派和货币主义。这两个学派 都坚定地相信,市场调节机制是完美无暇的,实体经 济自身也是可以永远均衡运行的,供给会自动创造需 求,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绝无可能出现。但是政府的 人为干预却会破坏市场调节机制的完美,使得实体经 济在运行时偏离均衡,出现危机。这些人为的干预主 要表现在对货币供应的干预上,换句话说,他们认为 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是政府的错误的货币政策。然而 颇为戏剧的是,在具体是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导致危机 的判断上,两者却又截然相反。
• 资产泡沫破灭加速了泰铢贬值预期 1997年,曼谷商业区的房屋价格开始 下跌,跌幅达到22%。泰国股票市场的SET 指数也由1996年元月底的1410.33点跌至 1997年6月的527.28点,跌幅超过60%。作 为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泡沫破灭的直接 后果,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大幅增加。1996 年6月,泰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超过1兆亿 泰铢,不良贷款率达到35.8%。
• 3、虚拟经济过渡 • 格林斯潘在1966年写的 《黄金与经济自由》一书 中对1930年代那次经济危机的解释。他说:当商 业活动发生轻度震荡时,美联储印制更多的票据 储备,以防任何可能出现的银行储备短缺问题。 美联储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在此过程中,它几乎 摧毁了整个世界经济,美联储在经济体制中所创 造的过量信用被股票市场吸收,从而刺激了投资 行为,并产生了一场荒谬的繁荣。美联储曾试图 吸收那些多余的储备,希望最终成功地压制投资 所带来的繁荣,但太迟了,投机所带来的不平衡 极大地抑制了美联储的紧缩尝试,并最终导致商 业信心的丧失。结果,美国经济崩溃了。
2)Connolly和Taylor(1984)分析了蠕动钉住 汇率体制与投机攻击,强调汇率崩溃前贸 易商品的相对价格行为,指出汇率崩溃前 存在实际汇率升值和经常项目的恶化。 Edwards(1989)也强调了贬值前货币升值与 经常项目恶化的模式。
3)Krugman和Rotemberg(1991)将原来的模型拓展 到投机者冲击的目标区域问题。这一时期的货币 危机模型虽然以20世纪70-80年代的货币危机为 解释对象,但对于理解其它类型的危机或多或少 也有有所启发。模型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的 外汇储备较少,且宏观经济基础变量——过度扩 张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经常项目恶化等与稳定汇 率政策的不协调性。因此,不断强化宏观经济基 础变量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一致性,是规 避危机的重要手段。
揭示了货币(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过度扩张的货币政 策与财政政策所导致的财政赤字与稳定汇率政策(主要是固 定汇率制)之间的不协调性。
• 当这种不协调或冲突性出现时,理性的投 机攻击就会发生。由于存在大量财政赤字, 央行必然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最终 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外币升值和本 币贬值。基于本外币的收益率的差异,公 众会调整资产结构,增加对本币的抛售和 对外币的购买。投机行为使得外汇储备耗 竭,而不管初始它有多大,固定汇率迟早 要崩溃。
• 货币主义则宣称,危机是过度紧缩的货币政 策造成的,货币供应量的突然减少,使得社 会名义总需求骤然暴跌,引发过剩出现。 • 弗里德曼危机理论:对1929-1933大萧条解 释:里德曼解释大萧条的“货币供应量视 角”。 1930年代的大萧条以明确解释: 1929—1933年之间,货币供应量下降幅度高 达三分之一,乃是大萧条如此严酷和如此漫 长的主要原因,解释大萧条的关键变量是 “货币供应量的崩溃”(monetary collapse),或者流动性不足。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如果没有创新带来的繁荣状况,也就不会衰退, 均衡体系也保持原来的状态。由于创新是市场制度的 本质,当新一轮创新活动开始时也就是经济转向复苏 的“回归点”。 对于不同的周期为什么会表现出时间 和程度的差异表现,熊彼特认为创新活动的不连续、 不稳定、不均匀、多样性特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 所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长度的周期。(殷风 著: 《卓越的创新者》商务印书馆,2001年7月第一版 ) 创新危机理论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启发。只要 存在创新活动,商业周期波动就是正常的从而是不可 避免的,也是市场制度下在一定程度上经济进步的表 现形式。 创新危机理论告诉我们,每次经济低谷,都孕育 着下一次的经济复苏和繁荣甚至新的科技产业革命的 浪潮到来。这也是后危机时代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
• 从理论上讲,当一国经常账户持续出现较大逆差 时,外汇市场会通过汇率水平的变动,使本币贬 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当一国经常账户持续出现较大盈余时,外汇市 场会通过汇率水平的变动,使本币升值,以减少 出口,增加进口,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但是,在 盯住制度下,泰铢对美元的汇价被人为固定,外 汇市场失去了自动调节功能,面对不断恶化的国 际收支形势,泰国政府不得不快速放开资本市场 ,通过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甚至高利率政策,吸 引国外资本流入,弥补国际收支赤字。
4)Obstfeld(1994,1996)、Sachs、Tomell和 Velasco(1996)等为了解释1992-1993年发生的欧 洲货币体系危机提出的新的汇率市场投机危机论。 当时有些国家既拥有大量的外汇,又同时宏观经 济变量与稳定的汇率不存在冲突性。新模型认为, 政府维护汇率稳定的成本代价在经济波动时将十 分高昂。如果存在严重的财政赤字,就可能通过 通货膨胀税来减轻这一负担;如果存在严重的需 求不足,经济萧条就可能迫使政府采取扩张性政 策,而扩张性政策和固定汇率制度相抵触。货币 危机模型强调危机的自促成性质。当市场预期汇 率贬值时,投机者就会提前抢购外汇,政府维护 汇率的成本增加,最终将促使政府放弃固定汇率 制度。
4、过度消费 5、创新危机论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学派的熊彼特。他使用创新理论解释经济 周期的波动在理论界可谓独树一帜。指出了创新不仅是经济发展 的内生因素,也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亦即创新是研究和 解释经济波动的基石。熊彼特认为,创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而 繁荣具有不可持续性,因为创新是不稳定的、非连续性的和不均 匀的。一旦创新行为中断,经济就会走向衰退乃至萧条。此外, 作为导致周期波动的内生性因素的创新行为,还会诱发诸如投资 活动引起的各种连锁反应,以及繁荣期造成的投机心理和投机活 动等各种从属现象,各种从属现象的总和形成所谓的“从属波”。 (Joseph A. Schumpeter,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Chang ) 这种外生因素的“从属波”将大大加强周期的振幅。
• 2、有效需求不足论 认为根源在于实体经济层面,实体经济 运行存在内在的矛盾,会自发导致有效需 求不足,形成生产过剩;代表学派是马克 思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和克鲁格曼。马克思 和凯因斯都相信,市场经济体系存在一个 内在机制,会导致有效消费需求会随着经 济的运行和发展而出现不足,形成经济危 机。但在这个机制具体是什么上,两者出 现严重分歧。
• 马克思认为,这个机制是收入分配的两极 化: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剩余价值最 大化为生产目的,使得收入会越来越向资 本家集中,普通劳动者所占的份额则会越 来越低(《资本论》,1867);而凯因斯 则认为这个机制是消费倾向会随收入的提 高而降低:当一个人的基本消费需求得到 满足时,在其增加的总收入中,用于消费 的部分会逐渐降低,相应地,用于储蓄的 部分则会逐渐增加(《就业、货币和利息 通论》,1936)。
• 1995年的美元大幅升值,造成泰铢汇率持 续走高,导致泰国出口受挫,经济增长放 缓。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泰国需要实行扩 张性货币政策,通过降低泰铢利率来刺激 消费和投资。但是,由于当时泰铢汇率正 面临着巨大的贬值压力,为了维持泰铢盯 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泰国中央银行被迫实 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继续提高利率。超过 国际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高利率政策进一 步抑制了投资和消费,加剧了经济衰退, 并使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情况进一步恶化 ,使风雨飘摇的泰国经济雪上加霜。
• 奥地利学派认为危机是由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 过度的信贷扩张,导致价格信号失灵,上游的产 品价格增长快于下游,从而使得上游生产资料部 门的投资增长快于下游消费资料部门,两个部门 出现不匹配,最终形成危机。在米塞斯和哈耶克 他们看来,任何一个经济中,人为造成的繁荣一 定会伴随一场大衰退。大繁荣和大衰退是一枚硬 币的两面。他们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判断经济是 否过热,不能只看价格水平是否上涨,而主要应 该看利率水平和信贷扩张。因为从信贷扩张到价 格水平的上涨有一个时差,当等到通货膨胀发生 时,萧条就已经到来!
• 克鲁格曼对经济危机的理解,从思想渊源 上说,就是一个凯因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这 两个水火不容的两个学派的复合体,这手 高超的调和功夫或许得自他老师萨缪尔森 的真传。萨缪尔森巧妙地把看似矛盾的新 古典经济学和凯因斯主义撮合到一起,号 称“新古典综合派”。关于危机的原因, 认为是有效需求不足。与凯恩斯一致,但 在如何应对危机上,克鲁格曼赞同扩大政 府支出的同时,更强烈支持增加货币供给, 前者属于凯因斯主义范畴,后则属于货币 主义范畴。
6、汇率市场投机危机论 1)Krugman(1979年) 基于Salant,Henderson(1978)的 金本 位下的黄金投机理论提出货币危机模型并由Flood、 Garber(1986)加以完善。危机模型的产生源于墨西哥 (1973~1982)和阿根廷(1978~1981)等国家所发生的货币危 机。模型强调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攻击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之 间的联系。 Krugman(1979)的模型假定外汇投机可以完全预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