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改革研究 (2)

合集下载

行政管理本科选题参考方向

行政管理本科选题参考方向

注:以下提供的并非是论文题目,只是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参考方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1、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研究2、行政生态环境与公共政策的方向研究3、公共行政中的生态因素研究4、当代中国行政环境的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制约和影响研究5、行政管理中的民主化理论研究6、政府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研究7、中外政府经济职能比较研究8、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研究9、转变职能在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中的地位研究10、政府职能发展趋势研究11、系统政治理论的原则与运用研究12、行政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研究13、行政机关的组织气候研究14、不同层级政府组织的比较研究15、中外行政组织体制比较研究16、政府机构改革研究17、我国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18、生态组织与我国当今行政组织体制的关系研究19、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比较研究20、西方文官制度研究21、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研究22、公务员考绩研究23、我国国家公务员培训研究24、当前人才流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5、建立社和我国国情的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研究26、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研究27、社会主义行政领导的角色研究28、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29、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30、公务员辞职、辞退理论与实践研究31、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研究32、民治型领导与专制型领导的比较研究33、论社会主义国家政民关系的本质研究34、试论政府公关与企业公关之异同研究35、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政府公关的必要性研究36、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研究37、论县(市)宏观决策中党政关系研究38、浅析乡(镇)行政决策的特点研究39、试论行政决策冲突的表现、原因和解决方式研究40、改革过程中的渐进决策研究41、中西行政决策观念之异同研究42、我国传统决策文化对当代行政决策的影响研究43、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44、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45、“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46、行政授权理论与实践研究47、行政监察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研究48、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研究49、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研究50、标本兼治反腐倡廉的对策研究51、舆论监督研究52、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53、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研究54、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改革研究55、行政诉讼法对加强行政管理的作用研究56、行政道德与行政法制的关系研究57、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58、“会议”与行政决策研究59、我国乡(镇)行政管理的特点、现状与改革研究60、行政文化研究61、事业单位分类与管理研究62、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63、企业人事管理研究6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研究65、国民政府五院制与孙中山五院制思想之比较研究66、香港廉政公署研究67、新加坡行政监察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研究68、英国地方政府组织体制的发展与演变69、美国各州独立管理机构的地位、组织和职能研究70、法国省长地位的演变研究71、论印度联邦制的特点研究72、德国、加拿大联邦制比较研究73、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研究74、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研究75、论地方人大的职权范围及其实施办法研究76、电子政务问题研究77、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途径研究78、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职能是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研究79、中国传统行政管理中可资借鉴的本土化资源研究80、我国村民自治的现状与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关系研究81、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研究82、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研究83、我国国有企业监管制度研究84、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85、我国公民参政议政制度研究86、行政管理法制化研究87、我国法院与政府关系的研究88、公务员考试评价机制研究89、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90、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91、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92、乡镇行政管理研究93、县级政府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94、政府行政执法研究95、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法制监督研究96、政府“法制”研究97、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研究98、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研究99、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100、政府社会保障体制研究101、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02、我国中等学校的人事改革与激励机制103、我国高等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研究104、我国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105、我国地方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106、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107、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08、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09、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变革110、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程序研究111、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112、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113、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14、村民自治制度与村务公开制度115、村民自治制度与农民的决策参与方式116、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117、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上只是选题方向,我们可以就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论述,如:117、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17、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A、社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培训、激励、薪酬。

行政管理硕士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参考

行政管理硕士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参考

公共管理学科行政管理硕士毕业论文题目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变革3、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4、论公职人员的身份保障与廉政建设5、行政委托研究6、行政授权立法研究7、论行政自由裁量权8、论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的脱钩和改制9、政府行政执法研究10、公务员考试评价机制研究11、小城镇行政体制之我见12、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13、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14、电子政务问题研究15、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研究16、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改革研究17、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18、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19、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研究20、我国国家公务员培训研究21、行政监督与行政效率22、行政职能转变研究23、行政体制改革研究24、行政组织冲突研究25、行政公开化研究26、行政信息化研究27、行政伦理研究28、如何强化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创新29、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研究30、新公共管理思想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影响与借鉴31、论公务员与国家的关系32、简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及其保障33、当代西方行政改革模式及其借鉴34、电子政府建设的标准化参考模式初探35、政府信息化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制约36、行政监督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式37、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38、公务员激励的模式研究39、电子政府的内涵及对行政发展的影响40、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思考41、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42、公务员管理与晋升问题研究43、政府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对策研究44、行政改革与行政体制创新45、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46、当前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的思考47、论地方政府与公共管理48、行政管理中的行政成本研究49、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关系50、小城镇行政体制之我见51、论公务员与政党的关系52 、论政府行为能力53、论政府的利益及其对行为影响54 、当代中国政府利益的分析55、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研究56、领导信用问题研究57、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研究58、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信用的关系分析59、政府与制度变迁60 、政府行为失范及其约束机制建立61、现代科技发展与政府管理创新62 、地方政府与市场化改革63、中国行政管理运行机制问题分析64、素质教育与政府教育体制问题分析6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66、关于外来人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67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68、地方政府治理中的政策运行机制69 、中国地方政府间的转移支付70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分析。

行政区划改革方案

行政区划改革方案

行政区划改革方案第1篇行政区划改革方案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政区划设置的不合理性逐渐显现,影响了行政效率、资源配置和区域协调发展。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提高行政区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现就行政区划改革制定以下方案。

二、目标1. 优化行政区划结构,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共享。

3. 便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高民生福祉。

4. 符合法律法规,确保改革合规性。

三、具体措施1. 调整行政区划层级(1)减少管理层级,实行“省-市-区(县)”三级管理。

(2)合并部分省份,优化省级行政区划布局。

(3)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增加市辖区数量,减少市辖县数量。

2. 优化城市行政区划(1)按照城市功能定位,调整城市行政区划,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的紧密结合。

(2)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的统筹规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对城市建成区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3. 完善乡镇行政区划(1)合理确定乡镇规模,适度扩大乡镇行政区域。

(2)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职能,提高乡镇治理能力。

(3)推进乡镇行政区划与村庄规划相结合,促进乡村振兴。

4. 加强行政区划调整的法治保障(1)制定行政区划调整的法律法规,明确调整的原则、程序和法律责任。

(2)完善行政区划调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3)加强对行政区划调整的监督和问责,确保改革合规进行。

四、组织实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行政区划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推进改革实施。

2. 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明确改革任务、时间表和责任人。

3. 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社会各界对行政区划改革的认识和支持。

4. 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五、预期效果1. 行政管理效率得到提高,降低行政成本。

2. 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资源优化配置。

3.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利,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4. 行政区划调整合规有序,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分析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分析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分析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路和建议一、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存在的问题中国目前的行政区划存在: 行政层级过多,以至于机构繁杂臃肿,造成了政令滞后; 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概念混淆,层次混乱,造成了较多同音甚至同名的行政区划; 直辖市数量太少,导致各省之间、市县之间发展水平悬殊等问题。

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区划已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其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 一) 我国行政区划层次过多我国现行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但在经济较为繁容的地区,为改善城乡和工农的管理、沟通隔阂,打破条块管辖的障碍,充分提高城乡各方面的能动性,开始施行市管县的行政区划制度。

于是在市管县的地方实行区划四级制度,即在省和县中间增加市一级的行政区划。

中国在这种的情况下,机构繁杂,工作人员众多,不利于对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管,滋长了官僚主义。

并且,由于我国层次划分过多过杂,导致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大大降低,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与反馈效率低下,导致信息失实,进而对上下级政府之间决策的落实、执行产生影响。

( 二) 行政区划单位名称较为杂乱行政区划的单位名称,应当具备特定性与高度区分性。

所谓高度区分性,就是指从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就能知道其历史文化背景与地域特征,进而与其他行政区划区别开来。

而我国现有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杂乱,存在一名多义与一义多名的现象。

首先,一名多义主要体现在对市和区的多义,致使行政区划不具有特指性。

例如在我国现行区划中,可以将市分为直辖市、设区的市以及不设区的市,此外还有副省级市以及省辖市。

除此之外,我国一些乡镇地名也带有市字。

以至于让人无法分辨市字在我国究竟属于哪级行政区划。

再者,涉及区字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也具有多种含义: 有一般的地级市辖区; 相当于县级的特区; 相当于地级的地区。

可见我国目前所有的层级中,都有以区命名的行政区划,其涵盖范围已复杂到了滥用的地步,国家应出台新的规定对区滥用的现象加以规制。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省方案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省方案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省方案将全国划分为十个大省,每个大省下辖若干个行政区域。

具体如下:一、东北大省涵盖现有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考虑到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合并三省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华北大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将北京、天津纳入大省,有助于发挥首都圈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华东大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

华东地区经济发达,合并四省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

四、华中大省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

合并三省,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推动中部崛起。

五、华南大省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合并三省,有利于发挥南海资源优势,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六、西南大省包括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

合并四省,有利于发挥西南地区的生态优势和资源潜力,推动绿色发展。

七、西北大省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合并五省,有利于发挥西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八、东南大省包括福建省、江西省、台湾省。

合并三省,有利于发挥东南沿海的区位优势,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

九、青藏大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

合并两省,有利于发挥青藏高原的生态优势和资源潜力,推动绿色发展。

十、内蒙古大省包括现有内蒙古自治区。

考虑到内蒙古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单独设立大省,有利于发挥地区特色。

对各个大省的行政区域进行调整:1.东北大省:设立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个行政区域,分别负责东北地区的发展。

2.华北大省:设立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五个行政区域,分别负责首都圈、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3.华东大省:设立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个行政区域,分别负责华东地区的发展。

4.华中大省:设立武汉、长沙、郑州三个行政区域,分别负责华中地区的发展。

5.华南大省:设立广州、深圳、南宁、海口四个行政区域,分别负责华南地区的发展。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中国的行政区划
管辖范围
乡管辖的区域一般以行政村为单位 ,每个行政村下辖若干个自然村。

定义
镇是一种较乡高级的农村 基层行政单位,通常拥有 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优 势。
建制与规模
镇的建制和规模相对较大 ,一般拥有较为完善的城 镇设施和公共服务。
管辖范围
镇一般管辖若干个行政村 和居委会。
民族乡
定义
民族乡是一种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建立的基层行政 单位。
历史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
在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从春 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到秦汉时期的郡 县制,再到唐宋时期的道州制和元明 清时期的行省制的演变过程。
现代行政区划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 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如1949年的 大区制、1954年的省辖市、1983年的 市管县等。
行政区划的意义
01
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是行政管理的基础,有利于政府对地方行政区 域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02
社会管理
行政区划有助于社会管理,通过明确行政区域界限,减 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03
经济规划
行政区划对于经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政府对地 区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
02 省级行政区划
安徽省
简称:皖
省会:合肥
行政区划代码:340000
安徽省
行政区域面积
139600 km²
下辖地区
1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52个县、45个市辖区
人口
6324.1万人(2021年常住人口)
安徽省
地理位置:华东地区
经济:安徽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 动力资源。
风景名胜:黄山、九华山等
河北省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详细方案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详细方案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详细方案摘要:中国行政区划改革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行政管理,提高政府服务效能而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

本文就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目标、原则与具体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一、引言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的基础和框架,它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实施、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和地方利益的协调。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变革与治理体制不断完善,现有行政区划体制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进行改革与优化。

二、目标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目标是实现行政区划科学合理、经济发展协调、政府服务高效便捷、社会管理精准有效的目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行政区划体制;2.优化行政区划结构,提高行政管理效能;3.增强地方政府的履职能力与责任意识;4.加强对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保障与扶持;5.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原则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具体方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合理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传统等因素,进行分类和划定行政区划;2.规划统筹原则:以国家发展规划为导向,充分考虑行政区划在宏观上的平衡和协调;3.兼顾稳定和变动原则:在确保现有行政区划稳定的基础上,合理适度地进行调整和变动;4.人民利益为中心原则:保障人民利益最大化,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四、具体方案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具体方案如下:1.省级行政区划调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省级行政区划,合并一些地方行政区域,提高省级行政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同时,推进省直辖县市设立,增强地方政府的履职能力与责任意识。

2.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调整县级行政区划,合并一些小县区,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同时,加强乡镇行政管理,提高基层政府服务水平。

3.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保障与扶持:加大对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化行政区划结构,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效能。

试论我国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以省级为例

试论我国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以省级为例

地 推 行 政 治体 制 改 革 , 而行 政 区 划 特 别 是 省 级 行 政 区 划 改 革 则 是 其 中的 重 要 内容 。 为 此 , 该 系 统 深 入 地 研 究 其 应
存 在 的 若 干 问题 , 更好 地推 进 改 革 进 行 理 论 设 想 和 实践探 索 。 为
[ 键 词 ]省 级 行 政 区划 ; 关 问题 ; 革 设 想 改 [ 圈 分 类 号 ]I 1 [ 献 标 识 码 ]A 中 ) 文 6 [ 章 编 号 ]10 6 8 (0 6 0 文 0 8— 25 2 0 )5—0 1 0 4一o 4
维普资讯
第l 卷 第5 8 期
(0 6年 5月) 20
山西高等 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S I C E E OU OC AL S I NC S J RNAL O OL EGE HAN FC L S OF S XI
பைடு நூலகம்
VO .1 1 8 No. 5
( y2 0 ) Ma 0 6
试 论 我 国行 政 区划 存 在 的 问题 及 改革 设 想
— —
以 省 级 为 例
丁 关琴 , 曼艳 汪
( 南京师 范大学, 苏 南京 2 09 ) 江 10 7
[ 摘 要 ] 中 国 改 革进 行 到 了新 的 阶 段 , 求 在 继 续 推 进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和 社 会 体 制 改 革 的 同 时 , 须 积 极 稳 妥 要 必
wh c n c h o n t t n o rd cie f r e ,u h r e eo h ritb sc t e r fp o u t e fr e , n h r b i h e r h te c n o ai fp o u t o c s f r e v lp te Max s a i h o y o r d ci o c s a d te e y i o v t d v c n i e a l r moe t e e s n i l l me to rd c ie fr e n h h o h t‘ c e c n e h o o y a e t e f s o o sd r b yp o t h se t e n fp o u t o c sa d t e te r t a ‘ i n e a d tc n l g r h i t f ae v y s r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详细方案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详细方案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详细方案引言中国行政区划是中国政府管理和治理的基本单位,历经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行的行政区划体系。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现行行政区划体系的一些弊端逐渐凸显。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中国决定进行行政区划改革。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具体方案。

1. 目标和原则行政区划改革的目标是优化行政区划结构,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改革的原则如下: -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和政策落实;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关注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划分行政区域,确保行政管理的精确度和高效性; - 坚持法治原则,推动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2. 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2.1. 省级行政区划在行政区划改革中,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将根据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进行合理划分,确保各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

省级行政区的主要职责包括: - 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所辖地方政府的工作; - 负责跨市、跨地区、跨行业的重大项目规划和管理; - 负责边境地区的管理和发展; - 负责各类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 负责扶贫、社会福利、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

2.2. 市级行政区划市级行政区的设置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规模合理划分,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将成为独立行政区。

市级行政区的主要职责包括: - 负责本级地方政府的工作; - 统筹、协调和管理本级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 负责本级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 负责本级地区的交通、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 负责本级地区的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管理。

2.3. 县级行政区划县级行政区的设置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需要进行合理划分。

县级行政区的主要职责包括: - 负责本级地方政府的工作; - 负责本级地区的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 - 负责本级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 负责乡镇、村级行政区域的管理; - 负责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综述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综述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综述一、引言我国行政区划改革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议题,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面临着不同层面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对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通过梳理已有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分析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历史背景、动因、实施方案和效果,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历史沿革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成立后,我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变革,如1955年至1958年的“乡村合并”运动、1984年、1993年、2002年和2014年的四次改革方案等。

每一次改革都为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动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政治上的动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需要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体制,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经济上的动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通过行政区划改革来推动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社会上的动因是我国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加快,需要通过行政区划改革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变化。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五级管理体制、大行政区划和乡镇企业举措。

五级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省、市、县、乡村五级行政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更加符合我国的地理、经济和社会实际,有利于加强地方治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大行政区划是指我国实行了省以下市级的行政区划规划,这种行政区划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行政效率。

乡镇企业举措是指我国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地方工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效果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效果。

在政治方面,我国行政区划改革有助于强化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在经济方面,我国行政区划改革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地方的竞争力。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题目(最新100个)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题目(最新100个)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题目(最新100个)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关键与核心,是衡量作者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如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很多同学都在选题这一步卡住了,导致无法动笔写作,其实该专业的相关热点搜索词众多,可作为题目的也很多,本文就从该专业热词出发,为大家分享最新最全的“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题目”,一、该专业热词主题分布情况行政管理相关热点搜索词众多,有如:行政管理、目标管理、行政机关、服务型政府、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管理部门、铁路局、行政主体、地方政府、组织管理、人事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公务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人员、管理机制、绩效管理、管理体制、电子政务、行政管理体制、人事管理系统、财政管理、行政相对人、绩效考核、行政执法、财政金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司法机关等。

二、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题目推荐精选论文题目一:1、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研究2、试论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基本现状和改革构想3、试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4、行政生态环境的变迁与我国政府治理结构的变革5、我国公共部门优化激励机制的对策研究——基于委托一代理框架下的激励机制6、现阶段中国利益分化与公共政策参与研究7、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政府行政方式的转变8、西方发达国家阳光政府的理论实践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9、我国政府管理中竞争机制运用研究10、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行政理念创新探析11、我国实现廉价政府的思考12、论政府行政行为的道德调控13、公共政策违宪审查问题研究14、新公共管理理念在中国行政改革中的引入15、公共责任理论与我国公共责任机制的选择16、我国电子政府发展思路探索17、县级地方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18、第三部门与政府腐败的治理19、我国转型期权力腐败的伦理透视20、论政府形象及其塑造—一个伦理的视角21、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改革研究22、当代中国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研究2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发展探讨24、我国依法行政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25、转型期中国行政权力格局调整问题论析26、新时期我国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对策研究27、论我国当前权力道德失范及其治理28、中国行政改革的价值分析29、海事系统基层执法人员绩效评估方法研究30、论建立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31、我国政府网站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32、论腐败的根源及其治理机制33、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研究34、当代政府治理变革与第三部门发展35、转型期公共政策问题确认中政府行为的自利性倾向研究36、论区域性电子政务建设策略37、电子政府的灵魂:论我国电子政府的价值理念建设38、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39、行政问责制研究40、当前我国政府信用的缺失与建构——一项基于制度的分析41、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4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43、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与路径研究44、中国公共权力腐败监督机制探析45、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研究46、政府绩效评估研究47、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48、我国责任政府建设研究49、我国效能型政府建设研究50、制约政府网络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精选论文题目二:51、wto规则与中国政府的依法行政52、现代化进程中权力腐败的产生及其遏制53、政府职能定位及其对企业的管理54、加入wto与中国政府公共政策选择55、危机管理与中国公共治理结构改革56、网络经济时代的政府危机与再造57、公共管理与非政府组织的角色58、有关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59、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60、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城市管理变革61、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62、论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63、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64、论公共管理模式的演变65、当前我国政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66、论公共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67、政策环境和政策系统的关系68、论影响公共政策质量的主要因素69、论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70、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当前行政改革的指导意义71、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72、论中美公共政策构成的差异及原因73、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74、试论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75、谈转变政府职能的几个问题76、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77、网络经济对政府职能的影响78、对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思考79、政府实行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80、试析行政责任的缺失81、治安社会化思想与模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论与实践82、电子化政府——中国政府改革的新取向83、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研究84、论行政权力腐败及其整治对策85、公务员辞职、辞退理论与实践研究86、试论行政决策冲突的表现、原因和解决方式研究87、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88、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89、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90、行政授权理论与实践研究91、行政监察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研究92、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研究93、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94、公务员考试评价机制研究95、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96、乡镇行政管理研究97、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研究98、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99、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00、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变革。

中国地理考研习题

中国地理考研习题

《中国地理》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1)1. 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2. 简述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及其影响3.概述我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第二章自然结构 (2)1.简述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真题)2.简述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的特征3.我国水热条件特点?4.简述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真题)5.评价我国的气候6.简述台风的定义、成因、在我国的登陆地域、走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7.简述我国河流含沙量的特征及其影响8.简述我国河流天然水质的情况9. 简述我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论述我国矿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真题)10.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真题)11. 试述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真题)12 . 简述我国林地资源的概况13. 简述我国草地资源的概况14 简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15 简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特点16 简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2010 真题)17 简述我国气候水热条件的特点 18 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第三章海岸及海域 (10)1.简述中国海底地貌的基本特征(真题)2.试述中国海域环境的优势(真题)及海域利用的不利因素3.简述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状4.简述我国海岸带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真题)5. 试述我国海湾港址的缺点及海港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 简述海洋水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12)1.简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真题)2.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简述土地的持续利用3.论述我国大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4.试述长江中下游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及大农业开发的方向和重点地区5.试述西南区农业的现状及其大农业开发的方向和重点地区6.简述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7.简述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及其布局特点8.简述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9.简述中国建材工业的三大布局趋势10.简述中国电子工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的总趋势11.简述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规律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征(真题)12.论述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真题)13.试述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2010 年真题)14.简述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15.简述我国村镇建设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及今后建设的主要目标(真题)16.论述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真题)第五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17)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主要特点,并概述其精华和糟粕之处(真题)2.简述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真题)3.简述中国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扩散的走向、结果及其成因第六章灾害与环境 (18)1.简述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真题)2.简述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减灾建设3.论述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真题)4.简述中国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就5.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保护意义及方法(真题)第七章景观与区划 (20)1.论述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表现(真题)2.论述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空间特征(真题)3.论述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各经济景观地带的主要特征4.简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5.试论述试述经济区、经济区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的“中部五省经济区”的范围和主要特点,并论述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意义﹙2007、2010 年真题﹚6.中国综合区划中如何协调自然与行政边界的关系7.简述中国行政区划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趋势8.论述景观划分的实质以及各类及综合景观划分的理论依据9.论述景观划分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第八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 (25)1.简述区域规划的含义以及自然结构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真题)2.简述划分国土整治区必须具备的特征3.简述区域发展战略的各种开发导向模式4.简述实施我国生产力布局 TYIs 战略必须加速的各项建设及相关的国土治理战略第九章东北区……….………………………………………………………………………………1.试述东北区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2010 年真题)2.简述东北区的自然地理条件3.论述东北区工业基地建设的现状(真题)4.简述东北平原农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5.简述东北区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方略6.简述东北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方略7.简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路与对策(真题)8.简述东北区发展边境贸易的有利条件及其软、硬环境优势第十章华北区………………………………………………………………………………………1.简述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真题)2.如何理解首都经济圈3.试述华北区水资源问题的现状及其解决措施(真题)。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行政区划改革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和结论四个部分,深入剖析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内在逻辑和未来方向。

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回顾了以往关于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研究成果。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经历了多次重要的调整,如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明清两代的府州县制和当代的市县乡三级制等。

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描述和分类,缺乏对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性和深度研究。

为了深入探讨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我们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了解行政区划改革的政策背景、历史演进和实践经验。

我们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了一手数据,对行政区划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揭示行政区划改革的影响因素和效果。

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政府效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加强基层治理。

改革措施包括优化行政层级、调整区划范围、推行地方自治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

然而,行政区划改革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如政府效能的提升并不明显,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基层治理的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在讨论部分,我们对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反思,认为改革应当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增强政策实施的协调性和连续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地方差异和民众需求。

我们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完善行政区划法律法规、推进地方自治制度的落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深入探讨影响改革效果的多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推动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还需要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为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根据国家的战略目标和需要,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合并、划分、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国际环境的变化。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对我国的改革发展和提升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任务。

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探讨其影响因素、合理性、方法和路径,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地方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范畴。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行政区划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

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不仅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环境变化的需要,更是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的需要。

而且,由于历史遗留和地域差异等原因,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现状存在一些不合理性和矛盾性,有的地方行政区划甚至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障碍。

进行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是我国政府的一项紧迫任务和基本职责。

1.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地方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础,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

合理的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能够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调整和完善地方行政区划,有利于促进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步伐,实现全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 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地方行政区划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合理的行政区划设置能够更好地为政府提供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效能,推动政府职能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和提升。

通过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可以更加精准地为民众提供服务,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和浪费,提高政府运行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3. 优化政府管理结构。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建国后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变化

建国后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变化

建国后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变化1950年,全国共设有52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9个省、12个直辖市、9个行署区、l个自治区、1个地方。

29个省:河北省、山西省、平原省、绥远省、察哈尔省、辽东省、辽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松江省、热河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山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台湾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省、贵州省、云南省、西康省。

12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沈阳市、抚顺市、鞍山市、本溪市、西安市、南京市、武汉市、广州市、重庆市。

9个行署区:旅大行署区、苏北行署区、苏南行署区、皖北行署区、皖南行署区、川东行署区、川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川北行署区。

1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l个地方:西藏地方。

1952年“设3 撤10”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7次会议决定设立安徽省和四川省。

撤销皖北、皖南、川东、川西、川南、川北人民行政公署。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撤销平原省建制,将其辖区分别划归河南省、山东省;撤销察哈尔省建制,将其辖区分别划归河北、山西省;撤销苏北、苏南人民行政公署,设立江苏省,并将南京市改为江苏省辖市。

1953年“设2 ”1953年,国务院决定,将松江省属哈尔滨市、吉林省属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设1撤10”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决定:撤销绥远省,将其辖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撤销辽东、辽西两省,将其合并改为辽宁省;松江省撤销,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宁夏省撤销,与甘肃省合并为甘肃省,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市和旅大行署区改为辽宁省辖市。

1955年“设1撤9”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2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请通过决议决定:撤销热河省,将热河省所属区域分别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辽宁省;撤销西康省,将西康省所属区域划归四川省,分别将长春市、武汉市、哈尔滨市、广州市、重庆市、西安市改为吉林、湖北、黑龙江、广东、四川、陕西省辖市。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方案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方案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方案中国行政区划改革方案引言中国行政区划改革是指对中国境内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和重构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行政区划是指按照一定的划分原则,将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为不同行政区域的行政管理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迁移,现行的行政区划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改革。

背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人口分布不均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当前的行政区划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有限,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目标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优化行政管理结构,提高行政效能;2. 促进地区发展的均衡和协调;3.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4. 加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改革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政府提出了以下的行政区划改革方案:1. 调整省级行政区划体系省级行政区划是中国行政区划的最高一级,调整和完善省级行政区划是整个改革的核心。

新的方案将考虑到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更好地满足区域发展需求。

2. 优化市县行政区划划分市县级行政区划是基层行政管理的主要依据,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划分市县的范围和权责。

重点考虑人口分布、资源禀赋、城乡发展差异等因素,实现市县的协同发展。

3. 完善乡镇乡村行政管理体制乡镇乡村是中国农村地区的基层组织,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行政区划改革要完善乡镇乡村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强化跨行政区划的协同合作机制行政区划改革还要加强各级政府之间、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

建立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合作区、重点发展区等,以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

5. 优化行政区划划定原则和程序为了保障行政区划改革的公平公正,还需优化行政区划划定原则和程序。

遵循科学、公正、民主、依法的原则,确保改革的透明度和可行性。

实施步骤行政区划改革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1. 制定改革方案并公布,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措施;2. 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合理的调整;3. 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细化的实施方案;4. 开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总结经验,完善改革方案;5. 全面推进改革,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6. 完善配套政策和机制,为行政区划改革提供支持。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格局的变化,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愈发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是指对我国行政区划进行合理划分和调整,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地域面貌的变化,提高地方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本文将从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现状、调整的必要性、影响因素及调整的原则和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现状目前,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呈现出多层次、复杂的特点。

按照行政级别,我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等四级行政区划。

在各级行政区划下,又有市、县、乡、镇等多级行政单元,使得我国地方行政区划体系层级齐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

地方行政区划划分不够科学合理。

一些地区的行政区划划分不合理,导致一些行政单元面积过大,行政管理难度加大;另一些地区则出现了行政区划划分过细,造成资源和管理的浪费。

这种情况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效率。

地方行政区划划分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行政区划划分导致了不同行政单元的发展水平不均,制约了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而且,由于相关政策和规划的不适应,一些地区的行政区划划分也会受到限制,局限了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管理和发展规划中的自主权。

地方行政区划划分不符合人口分布和生活习惯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行政区划划分与当地人口分布和生活习惯不相契合,使得一些地方在人口管理、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着困难和矛盾,制约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水平。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目前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矛盾,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制度改革。

二、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变化,调整地方行政区划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和需要。

调整地方行政区划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

第一,调整地方行政区划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原有的地方行政区划在资源分配、产业布局、城乡关系等方面已难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新中国行政区划变革

新中国行政区划变革

新中国行政区划变革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全国分为30省、1自治区、12直辖市、5行署区、1地方、1地区。

直至1967年区划多次调整,到1967年调整为22省、5自治区、3直辖市共计30省级行政区,直至1988年新增海南省,1997年新增重庆直辖市,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国,相继新设2个特别行政区,至此共计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和2特别行政区共计34省级行政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将全国分为5大行政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中南)和一个中央直属行政单位,总共有30省、1自治区、12直辖市、5行署区、1地方、1地区。

1950年,撤销旅大行署区,设立旅大市,并设立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撤销四川省,设立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署区。

1952年,撤销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设立政务院华北行政委员会。

并将原来的大行政区改称为行政委员会。

撤销了行署区的建制,恢复为原来的省。

撤销平原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河南、山东二省。

撤销察哈尔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河北、山西二省。

直辖南京市改为江苏省辖市。

1953年,吉林省的长春市和松江省的哈尔滨市升为直辖市。

总计6大行政区,下辖30省、1自治区、14直辖市、1地方、1地区。

1954年,撤销6大行政委员会,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变为省。

撤销辽东、辽西二省,恢复辽宁省。

撤销松江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黑龙江省。

撤销宁夏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甘肃省;1954年6月撤销绥远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定为自治区首府。

总计26省、1自治区、3直辖市、1地方、1地区。

1955年7月30日,撤销热河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河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10月,撤销西康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四川省;1955年10月1日,撤消新疆省,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953年迪化新名),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昌都地区划其管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and establishing the
administration
to
network of for social 1ife
governmental
public
offer the
unambiguous orientation
and intercours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y promotion.
The district division,just as its
by grade.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 of law
name implies,is the division of administrative area
摘要
制;探索新的设市模式,构建“都市省一都市县一市"三级城市行政区划体系。 其目的就是要减少省级行政区划的管理层级,缩小管理规模,统一设置规范,提 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有效维护国家统一,推动地方相互往来交流和共同
发展。
关键词:行政区划,政区,改革,省制,管理层次
11
Abstract
Abstract
at present,which
concern
and i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originates I沁m the unreasonable exploration of the unreasonable
present administrative
division.Further that the
present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ndicates
development
of the modem society has greatly changed the economic basis;while
of population,etc.,it means dividing the territory into
several administrative
area
system of different size and levels,founding regional authoritative machinery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superstructure,inevitably
reveals
the problems.From this poin_t’the author chooses to discuss the rationality of
of administration
demand
and
politics and the relative
and considering thoroughly
about the economic relation,geographical
environment,distributing of nationality,tradition,customs,regional difference,density
电子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改革研究 姓名:周晓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秦祖富 20070618
摘要
摘要
行政区划的改革,目前已成为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讨论中的一个热点 问题。这一热点的形成,是从广大民众对全国范围内省级行政区划调整的全情关 注和热烈探讨发端的,但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现有行政区划的不合理。进一步 探究当前行政区划不合理的根源,我们发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从很大程 度上改变了经济基础的状态,行政区划作为行政管理体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 分,必然反映出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状况。从这一基点看开去,笔者选择了从促 进经济发展的角度立论,探讨行政区划的合理化。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国家行政管理和政 治统治的需要,遵循有关的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 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和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实行行政区域的分级划 分,将国家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系统,并在各个区域设 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建立政府公共管理网络,为社会生活和 社会交往明确空间定位。 省,是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自元朝始,历经元、明、清及民国, 延续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 部分和我国行政区划战略的重要内容。 截至2006年底,全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 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的行政区 划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运行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并对我国社会转型的正 常演变构成了越来越明显的制约作用,其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有:省区范围偏大, 悬殊较大;管理幅度不均,管理层次多且乱;“市管县"体制弊端日益明显,与市 场经济平等竞争、自由联合、互利共赢的宗旨相悖;行政区域边界尤其是省界犬 牙交错,破坏了自然经济区域的完整;政区通名体系混乱;对部分大城市的特殊 地位重视程度不够。 根据我国行政区划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广大学术界的深 入研究,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应本着“小政府、大社会、统一、规范’’的指导思 想进行和展开,其具体方案为:理顺政区通名体系,更改不规范的政区专名;划 小省区,调整省级行政区划的管理规模;减少层次,撤销地级市管县(市)的体
The topic of the rcfoI"111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has already become

focus in
the domestic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discussion
evolves from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