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合集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如何使用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输、共享和交流
02 程 序 设 计 语 言 : 介 绍 一 种 常 用 的 程 序 设 计 语 言 , 如
Python或Java,以及其语法、数据类型、程序结 构等方面的内容
04 多 媒 体 技 术 : 介 绍 多 媒 体 技 术 的 基 本 概 念 和 原 理 ,
以及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和处理音频、视频、 图像等多媒体内容
课程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未来课程发展 的趋势:结合 技术发展,注 重实践与创新
课程改革的建 议:更新教学 内容,加强与 实际应用的结

培养学生的信 息素养:提高 学生对信息技 术的认识和运
用能力
推动教师专业 发展:提升教 师的信息技术 水平和教学能

感谢观看
汇报人:
04
教学实施与评价
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
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注重实践操作与体验 及时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与标准
评价标准:知 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

评价工具:作 品评价、测验 与考试、观察
与访谈等
评价实施:明 确评价目标、 制定评价计划、 实施评价活动、 及时反馈与调

05
课程资源与支持
教材与教学资源
教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材,包括必修、选修等不同模块 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实验设备、教学软件等,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教师培训与支持
培训内容:解 读高中信息技 术课程标准, 了解课程目标、
内容与要求
培训方式:线 上或线下培训, 提供相关教学
课程内容概述
01 信 息 技 术 基 础 知 识 : 包 括 计 算 机 硬 件 、 软 件 、 网 络

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北大附中 李冬梅)

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北大附中  李冬梅)

解读《高息技术新课标》(北大附中冬梅)必修模块与初中之衔接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设置的指导思想,是意图使学生在持续信息技术经历的基础上,更多关注课程的深层次涵。

该模块所依托的技术容不宜过分提高,可以在初中经验的基础上注入一定的实用技巧,将课程重点转移到适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上。

对于具备了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可以顺利而充实地展开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建议教师通过补课等形式使其尽快跟上。

模块容之间的衔接•各选修模块带有一定程度的技术取向色彩。

与必修模块相比,各选修模块是沿技术分类纵向设置的,如程序设计取向,多媒体技术取向,网络技术取向,数据库取向,人工智能取向。

而“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设计中,采用了一个维持技术水平(指不将课程焦点定位在提高建立在各类应用工具及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上面)而提高文化含量与水平的思路,由于在此之前初中课程已经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泛泛的基础,所以,“信息技术基础”事实上成为一个涉及上述多个分类的技术横向的课程。

因此,“信息技术基础”中就会有许多地方与选修课程的容相接触。

即使是各个相邻的必修模块,也同样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接触。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整体,其中各个部分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在联系,意图机械地将其切割开反而是不应发生的错误。

同样,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科目之间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接触甚至交叠,比如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程在“算法”上的交叠。

所以,进行课程设计时,我们具体采用了三种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方法在教材编写及课程实施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一种:缩小两个不同课程或者不同模块之间交叠容的量,减少交叠的课时数。

这种办法在教材编写阶段使用比较有效。

譬如,使交叠课时减少到2个课时以下,既能表现容的有机连续,又使教师容易在教学过调整使教学稳定有序为原则。

比如:在高一上学期,数学课程中已经安排了12个学时的算法容。

而到了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时,其中的算法就可以是复习,简单重提即可进入算法的程序设计实现容,并借助算法的程序设计实现,使学生在学习使用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同时,进一步领会算法思想的精要,体会并认识其应用价值。

2021年教科版高一信息技术《必修1 -数据与计算》的课标思考与教材分析(137张PPT)

2021年教科版高一信息技术《必修1 -数据与计算》的课标思考与教材分析(137张PPT)
计算方式 人工计算 借助电子表格软件计算 编程计算
活动3 编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运行“jitu.py程序”,体验编程解决
“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
1.2 数据的计算
四、内容描述
任务二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计算方 式比较
核心知识
不同计算方式的比较
打开编程之门 打开编程之门教案
1.2 数据的计算
n=220 else:
n=210 low=(n-age-HRrest)*0.6+HRrest high=(n-age-HRrest)*0.8+HRrest print('最适宜的心率是:',low,'~',high) input("运行完毕,请按回车键退出...")
核心知识
分支语句 单分支 双分支 多分支(拓展知识)
生活化的理念
友好的工具选择
Python、WPS、ACCESS
教学方法
项目学习
• 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 通过生动、有趣的“任务”引领“活动” • 提供必要的“拓展练习”供同学们自我检测 • 以“拓展知识”帮助同学们开阔眼界 • 用具体的测评要求和思维导图引导单元学习评价与总结
教材目录
第1单元 初识数据与计算 第2单元 编程计算 第3单元 认识数据 第4单元 计算与问题解决 第5单元 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
依据调查结果计算新增感冒人数和 各项穿衣情况占样本总数的百分比,将 所得结果与当地同日的气象生活指数进 行比较,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核心知识
数据的来源 直接数据 间接数据
数据的收集方法 调查法 访谈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数据分析 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来的
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并 形成结论的过程。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即:(1)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3)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以上理念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多视角的价值观。

从重点关注知识与技能到关注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的教育是以提供人生的发展基石为宗旨;强调问题解决,关心生活实际。

在课程目标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

总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针对这个总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一步说明了分目标。

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及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结构体系为1+5,基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是选修模块学习的前提。

五个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注重技能与人文的培养,支持个性发展。

选修模块的设置,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新特点。

确定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培养,规定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内容,阐述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正确应用;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更加注重方法和思想的挖掘;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

在评价方面,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强调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 课程总是倒向学科中心的价值取向,难以符合、适应 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要,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的 实际需要。
课程及信息技术课
• 信息技术课也是一门课程
– 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基本观点为课程即科目,课 程即目标和课程即计划的观点
– 也是由行政部门来进行课程设计 – 通常以课程是学科的观点来组织,因此主要体
– 算法思想,例如并行加工、分布式加工等 – 多媒体技术,例如压缩技术、流媒体技术、超
媒体信息表证、虚拟现实技术等
• 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 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 范式
改变脱离实际应用情境,“为操作而操作”的 “书本技术”教学倾向,重视面向实际应用情 境的实践取向的技术教育方式:从学生的生活、 学习、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设计任务,引导 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究和学习技术
数 据 管 理 技 术
人 工 智 能 初 步
必修2学分
信息技术基础
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 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建议有 兴趣、有潜能的高中学生再加修若干学分, 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
----教学安排的建议
信息技术课程
• 挖掘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 和科学原理
– 近代信息科学的发展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奠基 作用(冯·诺依曼结构,图灵机的设计思想)
模块结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
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 模块2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 础”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 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 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以 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 为主线。
课程标准
• 课程的设计开始于对课程价值取向和课程 目标的设定,然后基本课程目标才能形成 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 基于不同课程观点的课程设计都会有具 体的实施方法,但实际上经历的过程中的 基本环节都类似,只是这些环节中的具体 方法和活动,以及产生的结果多有不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 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 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 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 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 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
数据库应用系统
人工智能初步
“人工智能初步”模块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人工智能领域内容易为高 中学生所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内容
知识及其表达
由三部分组成
推理与专家系统
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
教学建议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二)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三)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 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四)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 展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内容标准
3.掌握因特网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 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
信息获取
活动建议 内容标准
1. 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
信息加工与表达
活动建议
信息技术基础
内容标准
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2.合乎规范地使用因特网等媒介发布信息 3.通过高级语言编程工具的简单应用,了解计算 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 4.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 验其基本工作过程
3.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
(三)评价的组织实施
/show.aspx?id=2202&cid=143 /view/15347308763231126edb11ff.html 徐福荫关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教育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课程标准进行全面评估,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其意义和影响。

一、从简到繁,由浅入深: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让我们从概念和目标出发,简单了解一下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据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文件显示,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技能、基本维护知识、基本应用能力以及基本的信息素养。

这些要求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

在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具体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信息网络基本知识、信息处理基础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程标准还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规定,这些内容的详细设计和规定,有利于实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二、总结回顾: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影响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进行规范和指导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该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也将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将为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也将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推动整个社会朝着更加科技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学生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引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背景和意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教学指导文件,旨在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素养的发展。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可以提高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按照不同的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需要掌握的内容。

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与通信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

2. 能力与素养除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学生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培养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等。

课程标准提供了相关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指标,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标准。

3. 实践与创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实践。

课程标准提供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和项目,帮助学生培养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三、如何有效应用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应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师、学生和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1. 教师教师应该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了解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和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学生学生应当主动学习和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实践项目。

高中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 解读 2020

高中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 解读 2020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2020概述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日益发展的科技社会。

2020年发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对以往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更加契合当今社会的需求。

在本文中,将对2020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进行全面解读,深入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一、前沿技术的引入2020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内容方面进行了更新和扩充,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引入了一系列前沿技术。

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知识被纳入到了课程标准中,这意味着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成果,了解并掌握这些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科技前沿的认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能力的强化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2020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比如编程设计、系统集成、软件开发等,从而巩固和应用所学内容。

这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跨学科融合的特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突出了跨学科融合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进行交叉,通过多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应用。

这种跨学科融合既有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理解,又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总结2020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前沿技术引入、实践能力强化和跨学科融合等方面都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和改进。

这些改变使得课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契合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丰富的知识体验。

相信随着这一新标准的实施,学生们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在对5省市11所中学的教师的访谈中,一般学校的 老师更多的认为如今中学生技术能力较差,而在一些劳 动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较好的学校,老师却惊叹学 生在技术上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6
❖ 城乡高中生对技术的兴趣
65.8% 70
52.3% 60
50
44%
城市 农村
40
30
16.5%
20
11.4%
◇ 国际比较 ◇ 现状调查 ◇ 学科进展 ◇ 发展需求 ◇ 高中❖四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
日本 家政基础 2 学分 家政综合 2 学分 生活技术 4 学分
(选一门)
信息A 2 学分 信息B 2 学分 信息C 2 学分
(选一门)
英国
设计与技术 成为“国家课程”
规定的必修的基
能力 •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13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
14
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一)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 公民
• (二)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 的平台
• (三)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 术课程
• (四)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 创新实践
•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 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 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17
(二) 过程与方法
•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 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 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19
三个维度目标的关系
•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 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 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 动分别培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模块内容解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模块内容解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发布时间:2010-04-19 08:4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

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北大附中 李冬梅)

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北大附中  李冬梅)

解读《高息技术新课标》(北大附中冬梅)必修模块与初中之衔接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设置的指导思想,是意图使学生在持续信息技术经历的基础上,更多关注课程的深层次涵。

该模块所依托的技术容不宜过分提高,可以在初中经验的基础上注入一定的实用技巧,将课程重点转移到适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上。

对于具备了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可以顺利而充实地展开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建议教师通过补课等形式使其尽快跟上。

模块容之间的衔接•各选修模块带有一定程度的技术取向色彩。

与必修模块相比,各选修模块是沿技术分类纵向设置的,如程序设计取向,多媒体技术取向,网络技术取向,数据库取向,人工智能取向。

而“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设计中,采用了一个维持技术水平(指不将课程焦点定位在提高建立在各类应用工具及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上面)而提高文化含量与水平的思路,由于在此之前初中课程已经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泛泛的基础,所以,“信息技术基础”事实上成为一个涉及上述多个分类的技术横向的课程。

因此,“信息技术基础”中就会有许多地方与选修课程的容相接触。

即使是各个相邻的必修模块,也同样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接触。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整体,其中各个部分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在联系,意图机械地将其切割开反而是不应发生的错误。

同样,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科目之间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接触甚至交叠,比如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程在“算法”上的交叠。

所以,进行课程设计时,我们具体采用了三种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方法在教材编写及课程实施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一种:缩小两个不同课程或者不同模块之间交叠容的量,减少交叠的课时数。

这种办法在教材编写阶段使用比较有效。

譬如,使交叠课时减少到2个课时以下,既能表现容的有机连续,又使教师容易在教学过调整使教学稳定有序为原则。

比如:在高一上学期,数学课程中已经安排了12个学时的算法容。

而到了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时,其中的算法就可以是复习,简单重提即可进入算法的程序设计实现容,并借助算法的程序设计实现,使学生在学习使用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同时,进一步领会算法思想的精要,体会并认识其应用价值。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内容标准——信息技术基础
• (一)信息获取 • 1.内容标准 •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 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 例 烽火台、信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代表着信息传 播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 •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 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 (3)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 上信息。 • (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 2.活动建议 • 信息技术使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甚至是同步)了解到世界各地 发生的事情。比如在因特网上,天气信息可以随着气象台的预报同 步更新。但是,并不是所有做天气预报的网站都充分利用了这个优 势。试就这个专题展开调查,了解相关网站上的天气预报情况,就 其更新速度、准确性(与实际情况相比较)等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 寻找更新最及时和最可信赖的天气预报网站。
数据管理基本知识 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 数据库应用系统 数据管理技术 知识及其表达 推理与专家系统 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 人工智能初步
问题与思考
• • • • 网络技术应用之分组交换 网络技术应用之动态网页 数据管理技术之SQL语言 人工智能、通用技术课程中的简易机器人
第三部分:通用技术
从课程目标内容引发的思考:
• 反思现行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哪些 现象是不符合新课标目标的? • 进入新课程实验后,有哪些问题需要我 们教师在工作中研究探讨?
从课程目标语式引发的思考:
• 完整表达目标的语式: 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对象 复合句 • 行为动词表 • 练习: 1、修改案例教学目标 2、以现行高中课程教学内容为例,自选 一节课,口述该课的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解读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课程内容与结构 • 课程实施与评价 • 课程发展与展望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背景
01
02
03
社会信息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信息素养的需求 日益增强。
教育改革需求
为适应社会变革,教育部 门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 要性,强调培养学生的信 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 互评,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
相互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
01
02
03
04
持续学习与进修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 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
养和教学水平。
开展教学研究
支持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 整合、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 研究,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选修模块
程序设计实践
通过实际项目或案例,实践算法设计和程序开发的过程。
选修模块2
数据管理与分析
数据管理技术
学习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开发和优化技术。
选修模块
数据可视化基础
掌握数据可视化的基本方法和技 术,能够使用工具进行数据可视 化展示。
数据分析与决策
学习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 进行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

结构优化
课程标准将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的整体
性和系统性。
评价改革
课程标准将改革评价方式,注重 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以全面 、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
能力水平。
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信息意识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 将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能够主动地 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

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解

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解

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解作者:尹霞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第19期教育部颁布最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该《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及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总目标,《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层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这3个层面的培养目标是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对它们能否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是贯彻实施新《标准》和改革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1 明确提出“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在从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最关键的转型在于从计算机操作的培养转向信息素养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高中学生的“零起点”问题将逐步消失,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将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坚持的根本理念和实际教学活动的总目标。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2 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是新《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研究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相对于西方一些国家的学生来说,我国的学生在学习上的2个突出特点就是理论水平较高,动手能力较低;解题能力较强,创新能力较弱。

当然,这是一个从小培养的问题。

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客观的物质条件保证是必须的。

目前,很多学校的计算机设备条件较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接受轻质疑、重使用轻理解的偏执教育理念是密切相关的。

教师培训课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介绍

教师培训课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介绍

观察与记录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过 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 展潜力。
学生自评与互评
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了解学 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评 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相
互学习。
教师培训与专业发
05

教师培训的意义与内容
意义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 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 。
内容
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科知识 、信息技术应用等。
课程目标
02
总目标
培养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 具备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基本
技能和素质。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和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培养 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
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了解常用软件和 工具的使用,具备信息获取、处
01
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潜能和不足,为
进一步优化教学提供依据。
提高教学质量
02
通过评价,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教师反思和改
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育目标
03
通过评价,检验教学是否达到预设的教育目标,为教育决策提
供依据。
评价原则
01
02
03
04
科学性
评价应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 ,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
确性。
全面性
评价应涵盖学生的知识、技能 、态度等方面,全面反映学生
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潜力。
导向性
评价应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引 导学生朝着预设的教育目标发

高中信息技术课课标解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课标解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课标解读本模块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整个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各选修模块的基础,为必修模块,对所有高中学生具有普遍价值。

建议在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来有效地处理和交流信息、表达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信息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要逻辑线索,强调在大众化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信息素养的建构;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一)信息的获取1.内容标准(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信息传播渠道及其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例烽火台、信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代表着信息传播的不同阶段。

(2)通过实例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方法,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例碰到具体问题时,在信息价值的确定上要有一个权衡,举例说明你是如何进行权衡的。

(3)学会根据问题需要确定信息需求,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4)掌握因特网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恰当地使用不同的方法检索所需信息。

例尝试针对当前学科学习的某一专题,尝试使用多种搜索引擎收集相关信息。

2.活动建议(1)到学校图书馆查阅图书,分别使用卡片图书检索系统和计算机图书检索系统检索图书,了解如何通过编号、书名或作者等线索查找一本书。

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便利性。

分析现有图书检索系统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试就图书流通效率和检索方便程度等方面向图书馆长提出改进建议。

(2)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甚至是同步)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

比如在因特网普遍使用以前,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大约为每天一次,广播电视里的天气预报每天也只有有限的几次。

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北大附中 李冬梅)

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北大附中  李冬梅)

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北大附中李冬梅)必修模块与初中之衔接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设置的指导思想,是意图使学生在持续信息技术经历的基础上,更多关注课程的深层次内涵。

该模块所依托的技术内容不宜过分提高,可以在初中经验的基础上注入一定的实用技巧,将课程重点转移到适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上。

对于具备了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可以顺利而充实地展开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建议教师通过补课等形式使其尽快跟上。

模块内容之间的衔接•各选修模块带有一定程度的技术取向色彩。

与必修模块相比,各选修模块是沿技术分类纵向设置的,如程序设计取向,多媒体技术取向,网络技术取向,数据库取向,人工智能取向。

而“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设计中,采用了一个维持技术水平(指不将课程焦点定位在提高建立在各类应用工具及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上面)而提高文化含量与水平的思路,由于在此之前初中课程已经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泛泛的基础,所以,“信息技术基础”事实上成为一个涉及上述多个分类的技术横向的课程。

因此,“信息技术基础”中就会有许多地方与选修课程的内容相接触.即使是各个相邻的必修模块,也同样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接触。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整体,其中各个部分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意图机械地将其切割开反而是不应发生的错误。

同样,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科目之间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接触甚至交叠,比如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程在“算法”上的交叠。

所以,进行课程设计时,我们具体采用了三种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方法在教材编写及课程实施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一种:缩小两个不同课程或者不同模块之间交叠内容的量,减少交叠的课时数。

这种办法在教材编写阶段使用比较有效。

譬如,使交叠课时减少到2个课时以下,既能表现内容的有机连续,又使教师容易在教学中通过调整使教学稳定有序为原则。

比如:在高一上学期,数学课程中已经安排了12个学时的算法内容.而到了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时,其中的算法就可以是复习,简单重提即可进入算法的程序设计实现内容,并借助算法的程序设计实现,使学生在学习使用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同时,进一步领会算法思想的精要,体会并认识其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 伊 尔 的 定 义
1. 能认识到准确、完整的信息是明智决 策的基础。 2. 能识别信息需求。 3. 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阐明问题。 4. 能确定潜在的信息来源。 5. 能形成成功的(信息)查询策略。 6. 能利用计算机技术或其他技术访问信 息源 7. 能评估信息。 8. 能根据实际的应用需要组织信息。 9. 能将新信息整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 10. 能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使用信息。
/acrl/nili/ilit1st.html
美 国 图 书 馆 协 会 的 定 义
“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 养的人,他必须能认识到 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 索、评价和有效使用必要 信息的能力。”
( 19 多 92 伊年 尔 ) Doyle
3、1992年Doyle(多伊尔)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 终结报告》中的定义: "An information literate person is one who: • recognizes that accurate and complete information is the basis for intelligent decision making; • recognizes the need for information; • formulates questions based on information needs; • identifies potential sources of information; • develops successful search strategies; • accesses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cluding computerbased and other technologies; • evaluates information; • organizes information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 integrates new information into an existing body of knowledge; • uses information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 中国的信息能力很低,得分为6.17, 仅为美国的8.6%, • ——数字鸿沟 • ——后殖民
国际比较
信息时代信息素养
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 提出的新要求,各国普遍重 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表现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 国际发展趋势。 英国、日本、澳大利亚 ……
2000年,摄于英国一所普通小学 国际比较 的学前班 ……
加坡、荷兰、英国、德国、新西兰、 法国 • 第三层次:东欧为主的一些国家,得 分在20-50分之间,这些国家的信息 能力相当于美国的30-56% • 第四层次:拉丁美洲为主的一些国家, 得分在10-20分之间,这些国家的信 息能力相当于美国的15-25%。 • 第五层次:亚洲一些国家,包括中国.
信息时 代中国 面临的 压力
国际比较
信息时代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广泛应 用信息技术构建终身学习体 系的过程。 美国《教育技术标准》
IT/ICT 课程
IT/ICT 整合
追 述 过 去
• Programming:The Second Literacy • Computer Literacy vs Computer Culture • Information literacy • network literacy • multimedia literacy • information literacy fluency
保罗· 泽考斯基 (1974)
在信息资源应用到工 作方面得到良好训练的 人,方可称为具有信息 素养的人;他们已经习 得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 和主要信息来源的技术 和能力,以形成信息方 案来解决问题
2、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的“信 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报告中关于信 息素养的定义:
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信息技术 国际比较 课程标准 国内调研
培养目标
课程基本框架
国 家 信息能力 评价指标
• 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利用能力
•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 • 信息化人才与公民的信息素养 • 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
——国家统计局
国家信息能力排名
国家 世界主要国家信息能力分为五个层次: 信息能力 • 第一层次:美国、日本 排名 • 第二层次的国家和地区:加拿大、新
程序设计—第二文化,叶尔肖夫
1981
• 人类生活在程序之中:一切都按 照程序进行 • 文化与程序设计的技巧相辅相成, 形成人类思想的一种新的融洽
信 息 素 养 的 渊 源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的提出和对 其的系统研始于20世纪70 年代,随后,不同国家 (空间)的不同学者和研 究团体(人) ,在不同时 期(时间),服务于不同 需要(目的)提出了不同 的界定。
历 史 沿 革
计算机文化(literacy)刘赫 曼1981
• 吩咐计算机做你希望它做的事情 • 正确理解你希望做的事情的思维 技能 – 设想、设计 – 实验验证与排除错误
历 史 沿 革
计算机文化(culture)佩珀特
1981
• 对于一个程序,不会去问人们看待事物非黑即 白的观念 • 人们生活在“设想—验证—查 错—认识”的反复过程中
1、美国信
息产业协 会主席保 罗· 泽考斯 基(Paul Zurkowski) (1974)
Zurkowski, Paul G.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1974. p.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