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数学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市级)数学活动:人教九上第22章《二次函数》教学设计(郑楠楠-三门峡实验中学)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数学活动《二次函数---数学活动》教学设计授课教师:三门峡市实验中学郑楠楠辅导教师:三门峡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杨丽一、内容和内容解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进一步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建立二次函数模型,以及通过点所满足的关系式来判断点所在的曲线形状,从而达到了对本章知识的深化。
活动1通过对一列两个两位数的积的最大值进行大胆的猜一猜,想一想,证一证。
主要是通过实际问题建立二次函数关系式,并通过配方法求出其最值。
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建模思想。
活动2判断点P所在曲线的形状,通过猜一猜,画一画,想一想,证一证经历数学中的猜想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在活动中通过几何画板的展示,简单明了的展示出通过点M的运动,得到相应的点P,从点的运动角度得到点P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活动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PA和PM的数量关系,再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PA、PM的长度,从而得出点P所满足的函数关系式,从而判断出点P所在的曲线为一条抛物线。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能够掌握从数学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次函数关系式,通过理解实际问题,并分析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熟练运用二次函数及性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能够熟练运用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出函数的最值,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经历动手实践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描点画图形成曲线的过程,并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享意识。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作为一个活动课,是学生在学习完本章知识的基础上再来探究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也能够用一般式,顶点式等不同的方法来求函数解析式等内容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二次函数知识的一个更深层次的研究,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有:1. 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以及对代数式的意义掌握的不够扎实,缺乏数学与实际意义的联系。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15篇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15篇今年高考文理科的数学试卷总体难度不大,为师生所接受。
文科试卷难易程度适中,尤其是填空题和选择题难度不大,解答题难易程度和试题坡度安排都比较合理,有利于考生的发挥,也有利于指导以后的学习。
理科试卷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比例恰当,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运用数学符号)以及数形结合能力的考查,部分试题新而不难,开放题有所体现,把能力的考查落到实处。
但我个人认为,今年试卷对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的核心内容考查不到位,但不等于我们今后可以完全不重视。
抓基础:不变应万变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到实处。
唯有如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比如,文科第22题是一道经典题型,考查圆锥曲线上一点到定点距离,既考老师又考学生。
所谓考老师是说这样的题型你讲过没有,是怎么讲的?学生的典型错误(以定点为圆心作一个与椭圆相切的圆,再利用判别式等于0)是怎么纠正?正确解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最值)是怎么想到的?只有经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才能真正理解。
所谓考学生是说你自己做错了,老师重点讲评了的经典问题,你掌握了没有?掌握的标准是能否顺利解答相应的变式问题。
由于第(3)含有参数,需要分类讨论,能有效甄别考生的思维水平和运算能力。
本题以椭圆(解析几何重点内容之一)为载体,考查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能力(这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思想),以及含参数的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也是代数中的重点和难点),一举多得。
当然,可能会有人认为这道题形式不新,其实,要求考题全新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只要有利于高校选拔和中学教学就好,不必过分求新、求异。
理科的第22题相对较难,不少同学反映不好表述。
若能从集合的包含关系这个角度考虑,则容易表述,部分考生是直接对两个数列进行分类,由于要用到一些多数学生不熟悉的整除知识,因而感到困难,无法下手。
这就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尽管今年理科试卷在知识点分布上有些不尽如人意,但复习不能受此影响,仍然要全面、扎实复习,不能留下知识点的死角,相应的技能、技巧要牢固掌握,思想方法都要总结到位,这样才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江苏 2023年公共科考试:现代教育技术真题模拟汇编(共324题)
江苏 2023年公共科考试:现代教育技术真题模拟汇编(共324题)1、当媒体应用于传递以教育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称之为()(单选题)A. 多媒体B. 多媒体计算机C. 多媒体网络D. 教育传播媒体试题答案:D2、伊利认为系统方法包括5个基本过程,分别是:分析确定问题、确认目标;选择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与控制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单选题)A. 评价和修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展解决问题的方案B. 发展解决问题的方案;尝试、评价和修订解决问题的方案C. 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修订解决问题的方案D. 评价和修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性评价试题答案:B3、下列各物体中,不属于教育传播媒体的是()。
(单选题)A. 习题集B. 录像带C. 教室环境D. 教科书试题答案:C4、幻灯机的应用,给人们工作与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后来渐渐被数字媒体所取代,原因主要有()(多选题)A. 投影清晰度差,易烧毁B. 价格昂贵C. 制片过程复杂,难以普及D. 灵活性差,使用不方便试题答案:A,C,D5、传统的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不包括().(单选题)A. 测验B. 学习档案C. 调查试题答案:B6、银幕上投影的图像画面出现“上窄下宽”的几何失真,这是由于()造成的。
(单选题)A. 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前倾斜B. 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后倾斜C. 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左倾斜D. 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右倾斜试题答案:B7、下面选项中属于视频编辑的软件是()(单选题)A. PremiereB. Cool EditC. PhotoshopD. Snagit试题答案:A8、在考夫曼的系统分析模式中,确定问题方案要进行4项有关的分析,分别是()、任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分析。
(单选题)A. 内容分析、使命分析B. 使命分析、职能分析C. 职能分析、活动分析D. 使命分析、动机分析试题答案:B9、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有两个对系统资源进行管理的程序组,它们是“资源管理器”和()。
四年级数学学习综合方法有哪些
1.理论学习法:理论学习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要系统地学习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等。
可以通过教科书、课堂讲解、网络资源等途径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
2.反刍法:反刍法是指多次重复学习数学知识,通过反复阅读、思考和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通过课后复习、做习题来巩固已学的知识。
3.练习方法: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做大量的数学题目,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
可以选择适当难度的练习题,分段进行,逐步提高难度。
4.实践探究法:实践探究法是通过实际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
可以通过数学实验、数学游戏、数学建模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5.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讨论和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电子设备和互联网资源进行数学教学。
可以通过投影仪、电子白板等设备展示数学图表、动画等,提高学习的效果。
也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数学学习软件等途径进行数学学习。
总之,数学学习综合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结合教师的指导和辅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兴趣。
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详解
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详解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详解
对于许多初中生来说,数学可能是最具挑战性的学科之一。
然而,通过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
下面
将详细介绍一些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帮助初中生提高数学成绩。
首先,建议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保持专注。
专注是取得成功的
关键,因为数学需要逻辑思维和精确性。
在学习数学时,学生应该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远离干扰,集中精力完成作业或练习题。
其次,重要的是要理解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
数学是一门需
要理解和应用的学科,而不仅仅是记忆公式和定理。
学生应该努力
理解每个概念背后的原理,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另外,建议学生多做练习题。
练习是掌握数学的关键,通过不
断练习,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做
练习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充和提高。
最后,建议学生多与同学讨论,相互学习。
与同学讨论问题可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发现不同的解题方法,拓展思维。
此外,还可以在讨论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为将来的学
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践和坚持,相信每位初中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希望每位初中生都能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断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中数学教案的流程(优秀8篇)
初中数学教案的流程(优秀8篇)初中数学教案的流程篇1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知识重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知识回顾与深化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
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温度是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 .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 “数0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
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
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可,不必深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
《幼儿数学教育》练习题(1)
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面各种数量关系中,不宜作为小班数学教育内容的是( A )。
A.数字书写B.区分“1”和许多C.认识正方形D.比较大小2.幼儿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表现出的特点是( A )。
A.学习加法比学习减法容易B.学习减法比学习加法容易C.加减小数比加减大数难D.加减大数比加减小数容易3.儿童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或明显的飞跃期)一般出现在( D )。
A.2-3岁B.3-4岁C.4-5岁D.5-6岁4.教师让幼儿自己进行排序活动,不仅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其( B )。
A.合作意识B.主动意识C.守恒意识D.规则意识5.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研究,3岁左右幼儿的数概念发展处于( B )。
A.数词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B.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C.数的运算初期阶段D.数的运算阶段6.幼小儿童在数学学习中只关注自己的动作,而不能与同伴产生有效的合作和交流,这反映了此时儿童学习数学具有( D )。
A.外部动作的心理特点B.不能顺应的心理特点C.不自觉的心理特点D.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7.学前数学教育活动中,对一组物体确定多种标准进行分类,一个物体可以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这种分类活动称为( B )。
A.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B.多角度(或多重)分类C.层级分类D.按物体的数量分类8.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D )。
A.集体活动B.分组活动C.个别活动D.集体与分组相结合的活动9.几何形体是对客观物体形状的( B )。
A.分析与比较B.抽象与概括C.归纳与综合D.描述与反映10.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研究范围主要是(B )的儿童。
A.0—6岁 B. 3—6岁 C. 2—7岁 D.3—5岁11.对于学前阶段的数学启蒙教育而言,其首要任务是( C )。
A.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为幼儿提供和创造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C.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D.促进幼儿对初浅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12.初步认识10以内数的守恒属于以下哪个年龄段教学内容(B )。
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分章节(前言、课程性质、理念、目标)
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分章节--(前言、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前言部分测试题一、填空题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2.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3.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4.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
5.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
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7.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
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8.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
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9.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小学数学学习理论
二、小学数学接受学与发现学习理论
(一)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概述 3、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区别 在接受学习中,要学习的内容,是以或多或少的最后形式来 介绍给学习者的,学习这种活动并不涉及到学习者本人 方面的任何发现,只要求他把材料内化,并且合并到他 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便在将来某个特定时期可以再现或 其它用途。 而发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就是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末先给出, 而必须由学习者在内化以前去发现它。 4、死记硬背的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 奥苏贝尔将学习从二个方面来区分,一方面是接受的或发现 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死记硬背的或有意义的学习。
(四)概念的定义 定义是揭示概念的内涵的逻辑方法,它是明确概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1、 定义的组成 作为一个正确的定义,一般由三个要素组成。即被定义的概念、下定 义的概念和联系词。 2、定义的方法 (1)“种加类差”定义法:给数学概念下定义常用“种加类差”的方式。 其公式为: 被定义的概念(类)=最邻近的种概念(种)+类差。 (2)发生定义法(也称构造性定义法) (3)列举定义法:用列举概念的外延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称为列举定义 法。 (4)约定式定义法:有些被定义概念,不易揭示它的内涵,以客观实践为 基础,直接指出概念的外延,把它规定下来,这样的定义法称为约定式定义 法。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与数学学习
2、认知发展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主要是动作活动并伴有 协调感觉,属于智慧萌芽时期。 ②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出现了语言、符号,具有 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这一阶段出现了逻辑思维 和零散的可逆性,但一般还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 运算。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与 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 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运算是皮亚杰理论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概念,他认为知识总是 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动作产生智慧,而运算就是内化 了的、可逆的、组成结构(系统)且具有守恒性的动作。
新人教版数学22章一元二次方程导学案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1)学习目标:1、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提高归纳、分析的能力。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重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还有常数项。
导学流程:自学课本导图,走进一元二次方程分析:现设雕像下部高x米,则度可列方程去括号得①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方程吗?你能求出它的解吗?想一想你以前学过什么方程,它的特点是什么?探究新知自学课本25页问题1、问题2(列方程、整理后与课本对照),并完成下列各题:问题1可列方程整理得②问题2可列方程整理得③1、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50,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这两个数之积为这个数,求这个数。
3、一块面积是150cm2长方形铁片,它的长比宽多5cm,则铁片的长是多少?观察上述三个方程以及①②两个方程的结构特征,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自己试着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展示反馈【挑战自我】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其中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是:【我学会了】1、只含有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其中 二次项, 是一次项, 是常数项, 二次项系数 , 一次项系数。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P26页例题,完成下列练习: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及它们的系数。
(1)8142=x (2))2(5)1(3+=-x x x 【巩固练习】教材第27页练习 归纳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学习过程中用了哪些数学方法?3、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时要注意什么? 作业(A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1)0233122=--x x ( )(2)0522=+-y x ( ) (3) 02=++c bx ax ( ) (4)07142=+-xx ( ) 2、将下列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3x 2-x =2; (2)7x -3=2x 2;(3)(2x -1)-3x (x -2)=0 (4)2x (x -1)=3(x +5)-4. 3、判断下列方程后面所给出的数,那些是方程的解; (1))()(1412+=+x x x ±1 ±2;(2)0822=-+x x ±2, ±4(B )1、把方程p q nx mx nx mx -=++-22()0≠+n m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4 MAT学习模式与数学问题设计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 4 MAT 学习模式,阐明数学学习与 4 MAT 学习模式的关系,以普通高中课标教材必修一“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问题设计为例,论述“四何”(为何—是何—如何—若何)数学问题的设计法及其应用,并对基于 4 MAT 学习模式的数学教学提出四条建议。
【关键词】数学教学 4MAT 学习模式 数学问题设计 “四何”问题设计法【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B-0027-03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对于问题设计,有学者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模式。
譬如基于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视角设计问题,综合教学资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构建问题设计模型(杨雪,孙杰等,2011 年),该模式重视问题的情境性、可挑战性和开放性。
另外,有学者基于学生学习视角分析 3 C 3 R (content,context,connection,researching,reasoning,reflecting)问题设计的构成要素、基本观点及应用价值,指出问题设计的六个要素,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设计问题(冯锐,缪茜惠,2010 年),该模式重视问题的全面性。
有学者基于信息技术视角构建面向理科、文科的问题设计框架(胡小勇,2006 年),该模式有框架清晰、易于操作的特点。
以上模式分别基于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视角设计问题,存在问题情景设置困难、考虑要素过多、问题设计框架过于理想化等缺点。
4 MAT(natural learning mode)学习模式根据人的学习风格不同将问题分成四类,以循环的方式进行编列,旨在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笔者基于 4 MAT 学习模式,指出 4 MAT 学习模式的系统学习循环圈与数学学习的内在关联,然后提出“四何”数学问题设计法,结合高中数学具体案例设计问题,并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提出建议。
一、4 MAT 学习模式简介1979 年麦克锡(Bernice McCarthy)创立 4 MAT 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经过不断完善发展,已成为一种颇有影响的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模式和数学教学方法.ppt
其他教学模式欣赏
掌握学习模式 自学-指导模式 合作教学模式 探索-研究教学模式
………………
当代数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基点,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 2、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突出了教学的多边性; 3、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注重教学的情感性; 4、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突出了教学的综合性; 5、把实验探索与理性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4)引导(启发诱导,创设情景) 不能暗示或替答,提问目的性强,引导思路清晰
6.4.2 教学方法的结构性分析
(5)板书(板演、绘图、制表等) 精练、准确、迅速、富于启发性和逻辑性.
(6)归纳(总结概括) 过程符合逻辑,学生容易理解
(7)提问(提出能启迪学生思考的问题) 具体明确、难易适中、不可过多连续提问,
教师讲授模式是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 是一种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 模式.
主要理论依据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和 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论.
教学目的 :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 数学认知结构.
教师讲授模式的结构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巩固新课 (4)布置作业
讲授式教学模式
板书要求
板书要有计划 板书要清晰 板书要完整、规范 板书要便于学生思考、理解和记忆
§6.2 数学教学模式 6.2.1 数学教育模式 6.2.2 数学教学模式的认识
6.2.1 数学教学模式
数学教育模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动态的模式.
⑴ 数学教育模式的多层次性是由数学教育观 念的大众数学教育层面所决定的. ⑵ 数学教育模式的多维动态性是由数学教育观 念的系统性、开放性所决定的.
数学认知结构与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
数学认知结构与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
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学习阶段和巩固阶段。
准备阶段
是指在开始学习数学之前对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准备。
这个阶段包括
了对数学基本概念的预习和了解,对学习目标和任务的明确等。
学习阶段
是指个体在实际的学习中,通过教师指导和课堂学习来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
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通过听课、做题等方式来获取和理解数学知识。
巩固阶段是指在学习完成后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
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进行复习和练习,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将其运
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数学学习的具体过程中,还有一些学习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更
好地学习数学。
首先是理解做题思路,学会归纳总结数学方法和规律,从
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是培养数学思维,注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
性思维能力,通过思考和推理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另外,合理安排
学习时间,加强数学练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数学
运算和解题能力。
此外,还可以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
来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还需要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激发个体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它是个体对数学知识和思维
的组织和构建。
而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学习阶段和巩固阶段,通过合理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试卷
18、统计与概率领域在第二学段主要包括 和 等内容。
19、按照评价的参照标准不同,数学教学评价可分为 、 和 。
24、观察:31=3 32=9 33=27 34=81 35=243 36=729 37=2187 38=6651……,
根据以上的规律,判断数字32004的个位数字是 。
25、在英语口语测试中,某小组7位同学的分数分别为13,15,8,12,9,13,14,他们的平均成绩为 (分),这组数据的众数为 (分),中位数为 (分)。
的思想来研究,你发现这三个数的和不可能是( )。
A.72 B.54 C.40 D.27
10、命题“a、b是实数,若 ,则 ”若结论保持不变,怎样改变条件,命题才是真命题,以下四种改法:
(1)a、b是实数,若 ,则
(2)a、b是实数,若 且 ,则
(3)a、b是实数,若 ,则
21、根据学习的深度划分,数学学习可以分为 和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划分,数学学习则可以分为 和 。
22、按照评价的参照标准不同,数学教学评价可分为 、 和______________ 。
23、写出一个你熟悉的且满足条件1<a<4的无理数a= 。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长方形的长是a米,比宽长25米,则它的面积可表示为(a+25)a米2
B、6h表示底为6、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C、10a+b表示一个两位数,它的个位数是a,十位数是b。 D、甲、乙两人分别以4千米/小时和5千米/小时的速度,同时从相距45千米的两地相向出发,设他们经过x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4x+5x=45。
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过程,而且是真 正意义上的再创造(主观意义上,非客观意义上):学生 从事对数学知识的提炼和组织--通过对低层次活动本身的 分析,把低层次的知识变为高层次的常识,再经过提炼和 组织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如此循环往复;再把数学放 到现实中去加以使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获得经验、对 经验的分析与理解、对获得过程以及活动方式的反思至关 重要。
认知结 构锥形
初步形 成新的 数学认 知结构
输出 阶段
形成新 的数学 认知结 构
预 期 的 目 标
相互作用阶段(理解阶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在学生有了学习需要和一定的知识准备之后,学生原 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发生作用,并以同 化和顺应两种基本形式,进入相互作用阶段。
实质是在对新的数学知识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数学知 识和经验去解释新的数学知识及揭示其内在的性质。
知识结构
(客体)
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
认识结构
(主体心理)
人的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
认知结构
(知识+组织)
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
①知识结构
数学内容及其组织形态(外在之物—客体) 知识结构是指由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所连结而成的整 体,它包含两个要素: ①最基本的知识; ②其它知识与最基本知识的联系.
例:初中阶段关于方程和方程组的知识 结构 (1)最基本知识:一元一次方程、一 元二次方程。 (2)其它知识与最基本知识的联系: 以换元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为中 介,将各类方程和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 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 多元方程(组) 高次方程
数学中的发现学习如何发现数学规律和模式
数学中的发现学习如何发现数学规律和模式数学中的发现:学习如何发现数学规律和模式数学是一门严谨而又神奇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数学,我们可以揭示宇宙的奥秘,解读自然的规律。
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发现数学规律和模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技能和能力。
本文将从问题探索、归纳法、模式发现和数学思维等角度,探讨如何在数学中发现规律和模式。
1. 问题探索:思维的起点数学中的规律和模式,常常源自于对问题的探索。
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可以通过提问、实验和观察等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几何问题时,可以画图,尝试不同的情况,借助直觉和感觉来寻找规律。
通过深入探索问题,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有意义的线索,而这些线索往往是数学规律和模式的起点。
2. 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归纳法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常用来发现数学规律和模式。
在归纳法的推导过程中,我们从具体的例子或特殊情况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总结,逐渐发现问题的一般规律。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数列问题时,可以列举前几项,观察数列的差异和变化规律,通过归纳总结,找到数列的通项公式或递推关系。
归纳法能够帮助我们从零散的现象中提炼出普遍的规律和模式。
3. 模式发现:运用数学语言解读世界数学是一种语言,通过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解读世界是数学的重要应用之一。
在数学中,模式发现是一种寻找和解释规律的方式。
模式可以是形式上的规律,也可以是思维上的规律。
例如,黄金分割就是一种形式上的规律,它体现了美感与数学的关联;再如费马小定理是一种思维上的规律,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判断一个数是否是素数。
通过寻找和解读模式,我们可以把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进一步探索数学的深奥和广泛应用。
4. 数学思维:发散与迁移数学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善于发散思维和迁移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问题出发,不拘泥于特定的解法和思路,而是尝试多种方法,寻找多个角度的解决方案。
3.小学数学学习概论(一)
第二节认知学习理论对数学学习的 启示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启示
(3)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不断设计“不平衡”的 问题情景
“不平衡”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善于利用时机向 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衡状态,以促使其 主动地解决问题。
2.认知发展阶段论 数学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动作。运算是他的思维逻辑分析中的核心 概念,是划分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标志。据此,把儿童认知发展 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O岁~2岁)。这一阶段主要是动作活动并伴 有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的活动,属于智慧萌芽时期。 (2)前运算阶段(2岁~7岁)。这一阶段出现了语言、符号具有 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七岁~十一二岁)。这一阶段出现了逻辑思 维和零散的可逆性,但一般还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 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 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16
17
第二节认知学习理论对数学学习的 启示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启示
(2)揭示同化、顺应、平衡的建构过程,重视认知结 构的作用。
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的建构过程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十 分吻合。数学是逻辑严密、系统连贯的学科,小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出现同化或顺应比比皆是。可以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是不断地同化和顺应,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 此,在数学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检索 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不断改善自己的认知策略,不仅学会 数学,而且会学数学。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22.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4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22.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4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22.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4课时,主要讲述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对数学图形理解和研究的深化。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不仅涉及到函数的图形表现,还包括了函数的解析表达式以及各种性质。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有新鲜感,又有挑战性。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函数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对函数的图形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数学图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的关注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图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探索问题的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教学难点:二次函数的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黑板等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引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实践: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巩固: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和练习,巩固学生对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根据认知学习的理论可知,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一、数学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依据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变化情况,可以将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 3 所示:
图 3 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
从图 3 可以看出数学学习的过程包括 3 个阶段:输入阶段、新旧知识相互作用阶段和操作运用阶段。
如果把数学学习内容分为 3 个层次: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和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那么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在完成这 3 个层次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输入阶段
学习活动起源于新的学习情境。
输入阶段实质上就是给学生提供新的数学信息和新的学习内容,并创设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辨别和抽象概括的情境。
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内容之间发生认知冲突,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这是输入阶段的关键。
为了引起学习,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一方面要设法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通过一定的手段(例如必要的复习)强化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使学生做好必要的认知准备。
(二)相互作用阶段
在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和一定的知识准备之后,当新的学习内容输入后,数学学习便进入相互作用的阶段。
这时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就发生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同化和顺应。
也就是说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积累的过程,而是认知结构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并且具
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
所谓同化,就是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对新学习的内容进行加工和改造,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去,从而扩大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例:从四边形到平行四边形。
所谓顺应,就是当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接纳新的学习内容时,必须对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的需要。
例如,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负有理数,就是把负有理数同化到正有理数结构中去的过程。
学生在小学已形成了 0 和正有理数的认知结构,因此,当把负有理数的概念输入时,学生就在他们头脑中筛选出可以纳入负有理数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正有理数认知结构。
根据这个结构,对负有理数进行加工改造,建立起负有理数和正有理数之间的联系:在数轴上,负有理数是 0 左边的数,负有理数的性质和正有理数的性质相反,负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可用正有理数来定义,等等。
负有理数就被同化到正有理数认知结构中去了,原有的正有理数认知结构被扩充成有理数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可用下面的图4来表示:
图 4 有理数认知结构形成过程
再如,学生学习函数概念的过程就是顺应的过程。
初中生刚学习函数时,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适应新的认知需要。
在此之前,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只有常量数学的有关内容,主要是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和方程、不等式的等价变形,以通过运算求得结果为目的,其主要手段是运算。
而学习变量的概念,要以变化的观点来考察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研究的着眼点是“关系”,其表达的主要手段是列出解析式或描绘图像。
比如,在学习函数概念之前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是为了利用圆的半径去计算圆的面积;而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则要换个角度来考察圆的面积公式,将其看成圆的面积与半径之间相互变化所遵循的规律。
显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和新的认知需要相适应,学生必须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学习需要,并建立新的数学认知结构,我们可用图5来表示这一过程:
图 5 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和新学习内容相互作用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它们往往存在于同一个学习过程中,只是侧重面不同而已。
例如上面所说的负有理数的学习,原有的正有理数认知结构也有所改变,以顺应新知识的学习;上面所说的乘除运算的学习,对运算方法的意义而言是同化,而从运算的方式上来看则包含顺应;而在函数概念的学习中,也存在着同化过程。
如果说数学学习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扩大或重新组织的话,那么,同化就是改造新的学习内容使之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吻合;顺应则是改造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以适应新学习内容的需要。
新旧知识相互作用阶段的关键——学生头脑中是否有相应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作用,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查明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
这一阶段实质上是在第一阶段产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雏形的基础上,通过练习等活动,使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初步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定的技能,使新的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较为密切的联系。
(三)操作运用阶段
这一阶段是运用在相互作用阶段形成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里的操作指智力活动,也就是数学思维活动,操作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是学生利用习得的知识,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使新的知识完全融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之中,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
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数学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是谬误百出。
尽管教师强调数学的意义,但学生仍然认为数学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
这里可以根据建构主义观点作如下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
构过程。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意义;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形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归纳、概括出新的规律。
总之,依据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可以将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用下图表示: 新的学习内容→原数学认知结构→产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初步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的日常教学中,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除了以上三个阶段外,还常常增加一个新的阶段——输出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操作运用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加以创造性解决的过程,使业已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臻于完善,新、旧数学认知结构最终融为一体,而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数学思维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这一过程就是上述的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数学学习过程的这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任一阶段的学习出现纰漏,都会影响学习的质量。
无论数学新内容的接受还是纳人,都取决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因此,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总是学习新数学内容的基础。
有效的数学学习,要求新知识应与原数学认知结构处于相互容纳的动态平衡之中。
数学学习的这一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两条学生成长的途径:从新的学习情境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一是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由“旧”到“新”,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不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飞跃;二是学生以数学知识的学习为载体,形成了数学能力,而这正是我们进行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这就是说,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随着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