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ppt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ppt课件
![《乡土中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eba75c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0.png)
(1)用《乡土中国》的理论来阐释材料①首联所写场景,最恰 当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 B.长老统治 C.孤立隔膜 D.男女有别
D.“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 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体现“男女有 别”。
(2)下列表述与材料①关联度最低的一项是( ) A.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这种合作不以增加效率为 主要目的。 B.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 决定的。 C.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 D.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
我们的家庭关系图
用画图的形式把你所有知道的亲戚画出来,能
够表现你们的相互的亲疏关系。
我 使用思维导图或树状图的形式绘制
导
请大家对照自己所画出的家庭关系图,看
入 下面的观点,是否符合你所画出的图片。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
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
迟日江山丽 乡土雨如烟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会先去找谁?
土地公
导
入 据《礼记•祭法》中说,只要一个地方居住的人超 过一百家,就要立庙祭祀社神。
中国人喜欢种菜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 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 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 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 片土地,自己种菜吃。……我们中国 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 片菜地出来。”
B.强调差序格局的伸缩能力。 差序格局的伸缩能力是指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 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 伸能缩的社会格局。而材料中的企业间的联姻是各品牌去组合社群,经 营各种事业,而不是以谁为中心,关系愈推愈远。 故选B。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乡土本色+课件(共6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乡土本色+课件(共6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bbb72bb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9.png)
论证特点题型(答题模板)
• 1.在论证结构上: • 采用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证
• ①并列式结构,指的是展开的各层次间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 ②递进式结构:后面的论证是在前边论证基础上进行的,前后逐层深入,
步步推进的关系,前后顺序不能随便改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 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原文细读
• 面对现代社会,乡土社会的“流弊”有哪些?需要做出什么措施来改 进?
• 措施: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 • 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 • 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
通读本章内容,标划出下面重点概念在文章中的位置,并概括出其具 体内涵。
乡土性、孤立和隔膜、地方性、礼俗社会、法理社会、熟悉 提示:有些概念课文中有明确的内涵,有些·一·部·分
通读本章内容,标划出下面重点概念在文章中的位置,并概括出其具 体内涵。
参考:有些概念的内涵是明确的: ①礼俗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②法理社会:是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③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④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 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2.本章节,在提出主要观点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在提出中心论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 土性的”时,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在提出“乡下人靠土地谋生”时,用了下定义, 整 解释“土”就是“泥土”;
本
书 在提出“乡下人世代定居”时,通过“农业”与
阅
读 “游牧”“工业”的对比,引出观点; 在提出“聚村而居”时,先分析了农业本身的分
第·一·部·分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ppt课件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5a352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c.png)
如何读《乡土中国》这本书
二、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阅读社科类论著,最费功夫的,还要厘清其论证理路。 《乡土中国》十三章,每一章都有一个“分论点”,诸多 “分论点”汇聚并支撑起层级更高的主旨论点。每读完一章, 合上书,把内容过过脑子,想一想这一章的论点是什么,最 好还能用书中的一两句话或者自己的语言小结一下。对于初 学者来说,“小结”不容易,这需要化繁为简,把一本厚书 读成薄书。但这种训练对于思辨性思维的养成很有效果。
(五)《乡土中国》告诉你为什么“小哥哥”、“小姐姐” 这么流行
对陌生人的称呼,一直都有特 别的门道。老乡、同志、师傅、大哥 、美女等等“老土”的称呼都逐渐遭 到了年轻人的唾弃,而“小哥哥”、 “小姐姐”这样的叫法却流行了起来 。
《乡土中国》与今天的生活
(五)《乡土中国》告诉你为什么“小哥哥”、“小姐姐” 这么流行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导读课
S TA N D A R D
T E M P L AT E
统编上册
CONTENTS
01 《乡土中国》与今天的生活 02 为什么要读《乡土中国》 03 如何读《乡土中国》
PART ONE
《乡土中国》 与今天的生活
《乡土中国》与今天的生活 (一)中国人发朋友圈
《乡土中国》与今天的生活 (一)中国人发朋友圈
“哥哥”、“姐姐”正是乡土社会中 的重要根基。《血缘和地缘》一章中,费 孝通先生梳理了中国社会关系的两条脉络 ,其一为血缘,其二为地缘。在血缘关系 下,中国“小家族”式“男女有别”家庭 结构中,哥哥、姐姐正是最重要的角色之 一。
《乡土中国》与今天的生活
(五)《乡土中国》告诉你为什么“小哥哥”、“小姐姐” 这么流行
《乡土中国》与今天的生活 (二)中国人为什么爱种菜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一课时)课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一课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8a8ad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6.png)
社会治理由权威性向碎片性转变 在传统村落中,村落的精英分子以身作则,以自身行为和道德风范形成“权 威”并影响村落,呈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号召力。城乡二元制度 实行以后,农村精英单向流往城市,乡贤文化由盛转衰,近于凋敝,乡土社会 的社会治理由权威性向碎片性转变。农村改革40年后的今天,资源单向流 入城市的时代已告终结,乡村逐步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养生养老、投资创 业、诗意栖居的理想地,应当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 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活力。如何注入新活力,应当引入离退休 的干部职工、新富阶层等力量共同作用,推进乡村振兴。
我们的中国,她是发展的;我们的中国,她是乡土的;我们的中国,她是重 感情的!我们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存在着现代化发展速度快的 绝对优势,在发展中受到众多其他文化的冲击,但是正如费老所言,我们无 法忘本,我们传统的文化一直植根于我们的心中,血脉相连。
[单元学习任务]
1.阅读《乡土中国》全书,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 会结构的理解,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历史局限和现代意义。 2.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把握作者 的学术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作者的逻辑思路,把握 本书的知识体系。 3.阅读相关评论文章和其他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联系当下社会转型的背 景,理解本书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运用书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认识当下乡村社 会的巨大变迁。 4.根据阅读目的和关注重点,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提高阅读整本 书的效率;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注意积累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的经验。
社会文化由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转变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对人类文化的传播提出了“三喻”论,即“前喻文 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年轻的要向年长的学习,在农业 文明时代,文化的传承是前辈向后辈传递。“并喻文化”是指不需要先辈的经验 积累,文化可以在同代人之间传播,这是工业文明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后喻文 化”是指年长的需要向年轻的请教,到了今天的信息社会,科技高度发达,年轻人 比老年人思维更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文化传播发生了反转,由后辈向前 辈传播。今天中国的乡土社会是典型的“后喻文化”时代,年轻人正在发挥着主 导作用。面对瞬息万变的电子技术,老人回家问儿子、孙子的事经常发生。一 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年轻人利用电商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乡村的资源,促使实体 经济与虚拟经济高度融合发展。以何种举措应对“后喻文化”是我国实现农业现 代化的关键。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PPT课件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4651f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9.png)
什么是“愚”的表现?
在乡土社会,非文字性的,可以表情达意的语言 例如:表情、肢体语言、行话等
乡土社会家庭和西洋家庭有什么区别?
西洋家庭
团体性的社群 团体格局
法治社会 夫妻是主轴,子女是配轴
乡土社会家庭
长期性
乡土社会家庭和西洋家庭有什么区别?
西洋家庭
团体性的社群 团体格局 独立性 法治社会 夫妻是主轴,子女是配轴
区别二:彼此独立vs互相依存 团体格局中,人我的界限分明,人与人之间更多是彼此独立的关系。 差序格局中,人我的界限模糊,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是互相依 存的关系。这种关系中包含教化权力。
比如,西方的家庭团体是一个生育社群,在这个团体中夫妻是主轴,夫妻共同经营生 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社会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 中国的家是具有氏族性的,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他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 之间,是纵向的,夫妻是配轴。亲子之间形成一种状况,父母对子女进行极大的投入 和扶持,同时父母对子女的生活有很大的介入权。
读此书,宜“粗读”与“细读”结合,先“粗”后“细”。首先应该对作者写作 本书的时代背景要有所了解,其次是读书的目录,再次,要对书中的一些概念有 所了解,如“礼治秩序”“无为政治”等。
首先,对作者写作本书的时代背景要有所了解,可以找一些反映这一时代的文学 作品或学术著作来阅读;其次,要对书中的一些概念有所了解,可以通过网上查 阅的方式获知其确切所指。如“群己界限”“差序格局”等。
4.《差序格局》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6.《家族》 7.《男女有别》
基本性质
乡土性 1.《乡土本色》 2.《文字下乡》 3.《再论文字下乡》
社群性质 情感定向
权力结构
在乡土社会,非文字性的,可以表情达意的语言 例如:表情、肢体语言、行话等
乡土社会家庭和西洋家庭有什么区别?
西洋家庭
团体性的社群 团体格局
法治社会 夫妻是主轴,子女是配轴
乡土社会家庭
长期性
乡土社会家庭和西洋家庭有什么区别?
西洋家庭
团体性的社群 团体格局 独立性 法治社会 夫妻是主轴,子女是配轴
区别二:彼此独立vs互相依存 团体格局中,人我的界限分明,人与人之间更多是彼此独立的关系。 差序格局中,人我的界限模糊,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是互相依 存的关系。这种关系中包含教化权力。
比如,西方的家庭团体是一个生育社群,在这个团体中夫妻是主轴,夫妻共同经营生 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社会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 中国的家是具有氏族性的,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他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 之间,是纵向的,夫妻是配轴。亲子之间形成一种状况,父母对子女进行极大的投入 和扶持,同时父母对子女的生活有很大的介入权。
读此书,宜“粗读”与“细读”结合,先“粗”后“细”。首先应该对作者写作 本书的时代背景要有所了解,其次是读书的目录,再次,要对书中的一些概念有 所了解,如“礼治秩序”“无为政治”等。
首先,对作者写作本书的时代背景要有所了解,可以找一些反映这一时代的文学 作品或学术著作来阅读;其次,要对书中的一些概念有所了解,可以通过网上查 阅的方式获知其确切所指。如“群己界限”“差序格局”等。
4.《差序格局》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6.《家族》 7.《男女有别》
基本性质
乡土性 1.《乡土本色》 2.《文字下乡》 3.《再论文字下乡》
社群性质 情感定向
权力结构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件(23张PPT)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件(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7a3aa7605087632311212c9.png)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 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 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 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 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
content
目 录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爱
家族
男女有别
上
礼治秩序
阅
无讼
读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02 阅 读 意 义
文中大量引用《礼记》《大学》《论语》 《孟子》等中国文化典籍,对“仁义礼智 信”“孝悌”等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进行了 辨析与讨论。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件(23 张PPT)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件(23 张PPT)
02 阅 读 意 义
3.可以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学术著作的本质在于“说理”,在于“论 证”。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件(23 张PPT)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件(23 张PPT)
02 阅 读 意 义
差序格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 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 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 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 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 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 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 不会乱的。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件(23 张PPT)
03 阅读方法
2. 细读: ①批注法 ②抓概念 ③理思路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件(23 张PPT)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件(23 张PPT)
讨论乡下人如何划分“群己”“人我”的界限 中国人是以“己”为中心的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差 序格局’……”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
content
目 录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爱
家族
男女有别
上
礼治秩序
阅
无讼
读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02 阅 读 意 义
文中大量引用《礼记》《大学》《论语》 《孟子》等中国文化典籍,对“仁义礼智 信”“孝悌”等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进行了 辨析与讨论。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件(23 张PPT)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件(23 张PPT)
02 阅 读 意 义
3.可以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学术著作的本质在于“说理”,在于“论 证”。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件(23 张PPT)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件(23 张PPT)
02 阅 读 意 义
差序格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 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 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 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 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 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 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 不会乱的。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件(23 张PPT)
03 阅读方法
2. 细读: ①批注法 ②抓概念 ③理思路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件(23 张PPT)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件(23 张PPT)
讨论乡下人如何划分“群己”“人我”的界限 中国人是以“己”为中心的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差 序格局’……”
《乡土中国》ppt课件21张
![《乡土中国》ppt课件21张](https://img.taocdn.com/s3/m/06504fb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7.png)
阅读《乡土中国》,要注意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 书的逻辑思路,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 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
专题 阐述
内容 介绍
目标 引领
学习目标
• 1.通过快速浏览,圈点勾画,找出主要观点及关键概念; • 2.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一到三章关键概念的逻辑关系; • 3.能理解乡土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 能基本掌握学术类著作的阅读方法。
• 1.快速浏览,圈点勾画,完成社会结构版块(即《差序 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差序格局”为主题词,绘制社会结构版块的结构 思维导图。
寄 语
经典的阅读总会有困难,但又是充满乐趣 的,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 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不要在低水平圈子 打转。年轻的时候有意识读一些‘深’一点的 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 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
——温儒敏
梳理前三章的结构; ➢ 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乡土社会现
象。
任务一:提炼中心句
《乡土本色》共17个自然段,依据预习内容,填出横线上的内容。
1.中国社会是 乡土性 的。
11.乡土社会是 熟悉 的、
2.我们的民族和 泥土 是分不开的。
没有 陌生人 的社会。
3. 土 在我们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12.乡土社会是 礼俗 社会。
总结反省,提升自我
1 整本书阅 读共 个课 时,以学生 利用课内外 时间自主阅 读、撰写笔 记、交流讨 论为主; 2 本阶段阅 读学术著作 的方法应贯 彻始终,但 依据书籍不 同版块有所 侧重
阅读前三章,完成以下任务
《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 在阅读中提炼自然段的中心句; ➢ 以“乡土性”为主题词,用思维导图
专题 阐述
内容 介绍
目标 引领
学习目标
• 1.通过快速浏览,圈点勾画,找出主要观点及关键概念; • 2.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一到三章关键概念的逻辑关系; • 3.能理解乡土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 能基本掌握学术类著作的阅读方法。
• 1.快速浏览,圈点勾画,完成社会结构版块(即《差序 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差序格局”为主题词,绘制社会结构版块的结构 思维导图。
寄 语
经典的阅读总会有困难,但又是充满乐趣 的,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 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不要在低水平圈子 打转。年轻的时候有意识读一些‘深’一点的 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 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
——温儒敏
梳理前三章的结构; ➢ 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乡土社会现
象。
任务一:提炼中心句
《乡土本色》共17个自然段,依据预习内容,填出横线上的内容。
1.中国社会是 乡土性 的。
11.乡土社会是 熟悉 的、
2.我们的民族和 泥土 是分不开的。
没有 陌生人 的社会。
3. 土 在我们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12.乡土社会是 礼俗 社会。
总结反省,提升自我
1 整本书阅 读共 个课 时,以学生 利用课内外 时间自主阅 读、撰写笔 记、交流讨 论为主; 2 本阶段阅 读学术著作 的方法应贯 彻始终,但 依据书籍不 同版块有所 侧重
阅读前三章,完成以下任务
《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 在阅读中提炼自然段的中心句; ➢ 以“乡土性”为主题词,用思维导图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0d96a7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9.png)
作业布置
写一篇心得式读书笔记,表达 自己的感受。可以联系个人实际, 也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可以总结 历史教训,也可以评论当下局势; 可以回忆幼年时日,也可以写班 级或家庭情况。要突出时代精神。
任务布置
第1天:导读课——初步了解《乡土中国》 第2天:阅读第一章——为批注指导课做准备 第3天:批注指导课——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 批注 第4—10天:学生阅读全书——按教师指导的方 法进行阅读、批注 第11天:研读指导课——教师示范指导如何进 行研究性问题的探讨研究 第12—17天:小组进行研读 第18天:学生分小组研究性课题展示 第19天:阅读评价与考核
第六篇《家族》,区别了 “家”与“家族”,并具 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 则及功能。与西方国家相 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 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男女有别》,阐述 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 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 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 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 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1.“乡下人离不字下乡》,从文 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 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 “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 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 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 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再论文字下 乡》,从时间格局中说 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 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 作“愚”的乡下人作辩 护。
基本性质
社群性质
乡土性 1.《乡土本色》
2.《文字下乡》 3.《再论文字下乡》
情感定向
10.《无为政治》 权力结构
社会秩序
11.《长老统治》 12.《血缘和地缘》 13.《名实的分离》
礼治秩序
8.《礼治秩序》 9.《无讼》
14.《从欲望到需要》
章节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750fc7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b.png)
10.《无为政治》
·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 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 想的。
·A. 偏重社会冲突—————横暴权力——权力是冲突过程的 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 一方通过发号施 令来支配另一方;
·B.偏重社会合作——同意权力——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 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分工对每个人都是有 利的。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个规则,就会发生共同授予的 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
在分析乡土社会秩序何以维持的基础上,费孝通把权力划分 为四种类型: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
他指出乡土社会是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费孝通在分析乡 土社会秩序维持和结构稳定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其变迁的考 察。他认为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名与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费孝通认为“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
答:雍姬在父亲和丈夫之中选择了父亲,是因为在她看 来 ,父亲与自己的关系更加亲近。在以雍姬为中心的差 序格局中,父亲在更靠近中心的一圈。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在乡土社会中,人们 的道德、行为都会因为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 的仲缩。
《乡土中国》一共由几篇文章构成?
14篇
1.《乡土本色》
·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
范。
9.《无讼》
·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 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 多的副作用。在乡土社会,规矩从传统而来,所有 人约定俗成,懂得规矩是广泛的默认道德,有“讼” 则为教化不好,是为耻。
· 而现代社会,变化万千,责任切分,社会角色分配 更为复杂,各种法律不能为所有人理解,律师是个 体权益的保障。
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34张PPT)
![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e8dda7858f5f61fb6366623.png)
12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种植)?
以土为生、安土重迁——中国精神之“根”
13
《白鹿原》族长祠堂行家法
14
《白鹿原》族长祠堂行家法
15
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 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 家,变成氏族性了。
——《乡土中国•家族》83页第二段
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 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 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 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 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 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 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
24
25
26
熟悉→陌生 稳定→流动
读《乡土中国》 可以探索我们的未来
长老统治→法治社会
27
为什么读《乡土中国》
读懂过去 观照现在 探索未来
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获得美学与艺术的熏陶; 获得语言的营养,得到表达的锤炼。
28
YANGJIAPING
三、读法探路
29
第一步:浏览
即概读,就是了解作者和书名,阅读前 言、后记、序、目录,大概了解整本书的体 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浏览后可做具体 内容的猜想,并在阅读中修正、检验、丰富 自己的猜想。
4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 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 ,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 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 ,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P24
社会学著作
上世纪四 十年代后期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种植)?
以土为生、安土重迁——中国精神之“根”
13
《白鹿原》族长祠堂行家法
14
《白鹿原》族长祠堂行家法
15
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 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 家,变成氏族性了。
——《乡土中国•家族》83页第二段
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 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 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 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 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 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 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
24
25
26
熟悉→陌生 稳定→流动
读《乡土中国》 可以探索我们的未来
长老统治→法治社会
27
为什么读《乡土中国》
读懂过去 观照现在 探索未来
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获得美学与艺术的熏陶; 获得语言的营养,得到表达的锤炼。
28
YANGJIAPING
三、读法探路
29
第一步:浏览
即概读,就是了解作者和书名,阅读前 言、后记、序、目录,大概了解整本书的体 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浏览后可做具体 内容的猜想,并在阅读中修正、检验、丰富 自己的猜想。
4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 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 ,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 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 ,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P24
社会学著作
上世纪四 十年代后期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课件(一) (49张)全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课件(一) (49张)全](https://img.taocdn.com/s3/m/b0c4297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63.png)
•读出来(审视):
•不同观点,对话碰撞,形成独立判断
•二.梳理文本
1.学生展示成果(略)
2.学习任务单(表一)示例
3.各章内容要点
• 第一章,乡土社会的性质(不流动、聚村而居、村与村 之间孤立隔膜、熟人社会)
• 第二章,从空间格局角度,论述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 第三章,从时间格局角度,论述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 ③费孝通忽略历史事实的原因可能受其门派—“功能学派的影 响,只从功能角度考虑,而不看历史的演化;
• ④陈心想提出从“需求与供应”的角度讨论,有一定进步,但 也仅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有偏颇。郑也夫部分反对陈心想的观 点,而更深入地反对费孝通的观点。
思考:关于乡土社会是否需要文字,请形成自己的 判断
•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学将来还有可能继续分化。
2.以“乡土本色”一篇为例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主要材料
论证思路
乡土本色
1.乡土社会的本色是 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 斯、死于斯的熟悉的 社会模式 2.以农为生的人,世 代定居是常态,迁移 是变态。 3.我们的民族和泥土 分不开,既有光荣, 也受束缚。
2
第一课
走进大师,读书有法
一、走进大师
猜读图片,了解费孝通的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
吴文藻 (1901-1985)
社 会 学家 著作:《社会科 学与社会政治》 《中国少数民族 情 况 》等
梁思成 (1901-1972)
建筑学家 著作:《清式营造则 例》,建筑作品:人 民英雄纪念碑、“鉴 真和尚纪念堂”等
• 第四章主要内容是以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为对照,分析中国乡土社会 “差序格局” 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群己、人己 界限可伸可缩;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实则是自我主义。
•不同观点,对话碰撞,形成独立判断
•二.梳理文本
1.学生展示成果(略)
2.学习任务单(表一)示例
3.各章内容要点
• 第一章,乡土社会的性质(不流动、聚村而居、村与村 之间孤立隔膜、熟人社会)
• 第二章,从空间格局角度,论述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 第三章,从时间格局角度,论述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 ③费孝通忽略历史事实的原因可能受其门派—“功能学派的影 响,只从功能角度考虑,而不看历史的演化;
• ④陈心想提出从“需求与供应”的角度讨论,有一定进步,但 也仅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有偏颇。郑也夫部分反对陈心想的观 点,而更深入地反对费孝通的观点。
思考:关于乡土社会是否需要文字,请形成自己的 判断
•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学将来还有可能继续分化。
2.以“乡土本色”一篇为例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主要材料
论证思路
乡土本色
1.乡土社会的本色是 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 斯、死于斯的熟悉的 社会模式 2.以农为生的人,世 代定居是常态,迁移 是变态。 3.我们的民族和泥土 分不开,既有光荣, 也受束缚。
2
第一课
走进大师,读书有法
一、走进大师
猜读图片,了解费孝通的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
吴文藻 (1901-1985)
社 会 学家 著作:《社会科 学与社会政治》 《中国少数民族 情 况 》等
梁思成 (1901-1972)
建筑学家 著作:《清式营造则 例》,建筑作品:人 民英雄纪念碑、“鉴 真和尚纪念堂”等
• 第四章主要内容是以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为对照,分析中国乡土社会 “差序格局” 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群己、人己 界限可伸可缩;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实则是自我主义。
一、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PPT课件
![一、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8086b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b0.png)
乡 土 《 第
乡一
本 土 章
中
国
色 》
梳理内容
导学全案P13任务一
1自然段 “乡土本色”:中国基层社会具有乡土性。 2-6自然段(1)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土在中国文化里占有重 要地位;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粘着在土地上,他们“不流 动”。 7-10自然段(2)“不流动”还体现在村与村之间的孤立和隔 膜——聚村而居。 11-13自然段“人与人”: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 会,我们习得规矩(礼俗)。 14-15自然段(3)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的社会,形成法律;乡 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全靠规矩(礼俗)。
梳理内容
导学全案P13任务一
16自然段(5)人与物:人对物也是熟悉的,因此不太追求抽 象的普遍原则(真理)。
理解概念
“概念”指概括现象或者事物的本质特点。 学术著作中往往有很多作者提炼出来的概念,在阅读过程中,理 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是我们学习阅读学术著作的目标与任务。
核心概念
1.开篇作者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 国基层社会具有乡土性),请根据任务一,概括中国基层社 会乡土性的表现?这些表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请用下定义的方式,解释“乡土性”这一概念。
乡土性是指中国基层社会具有因乡下人离不开泥土而不流动 所形成的聚村而居的熟人社会的特性。
3.精读11-13段,定义“熟人社会”这一概念。
“熟人社会”是指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 与俱的人物,规矩通过“习得”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读逻辑 常见的逻辑关系:总分、并列、递进、因果。
文章各部分都在阐述乡土社会的特征,它们是因果关 系。
小结
• 理解概念,要抓概念的特征;掌握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 掌握常见的逻辑关系。
乡一
本 土 章
中
国
色 》
梳理内容
导学全案P13任务一
1自然段 “乡土本色”:中国基层社会具有乡土性。 2-6自然段(1)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土在中国文化里占有重 要地位;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粘着在土地上,他们“不流 动”。 7-10自然段(2)“不流动”还体现在村与村之间的孤立和隔 膜——聚村而居。 11-13自然段“人与人”: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 会,我们习得规矩(礼俗)。 14-15自然段(3)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的社会,形成法律;乡 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全靠规矩(礼俗)。
梳理内容
导学全案P13任务一
16自然段(5)人与物:人对物也是熟悉的,因此不太追求抽 象的普遍原则(真理)。
理解概念
“概念”指概括现象或者事物的本质特点。 学术著作中往往有很多作者提炼出来的概念,在阅读过程中,理 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是我们学习阅读学术著作的目标与任务。
核心概念
1.开篇作者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 国基层社会具有乡土性),请根据任务一,概括中国基层社 会乡土性的表现?这些表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请用下定义的方式,解释“乡土性”这一概念。
乡土性是指中国基层社会具有因乡下人离不开泥土而不流动 所形成的聚村而居的熟人社会的特性。
3.精读11-13段,定义“熟人社会”这一概念。
“熟人社会”是指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 与俱的人物,规矩通过“习得”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读逻辑 常见的逻辑关系:总分、并列、递进、因果。
文章各部分都在阐述乡土社会的特征,它们是因果关 系。
小结
• 理解概念,要抓概念的特征;掌握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 掌握常见的逻辑关系。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ppt课件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b5123276eeaeaad0f3302f.png)
精选编辑ppt
22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祥林嫂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
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
致被旧社会所吞噬。在被婆婆、堂伯、大伯虐待、出卖,被迫再嫁,
被驱赶时,她不断挣扎;为了能使鲁四老爷、鲁四婶再让她在祝福前
做祭祀的活,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争取做人的权利,她倾其所有到
提示
精选编辑ppt
18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三、作品精读 【任务3:关注“问题”,学以致用】 1.作者把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请圈出“乡土性”特点的 语句,概括其特色。 提示“乡土性”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 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 动性。“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其三,熟人社会。“这是一 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 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 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 自由。
阅读方法,如 抓“核心概 念”、关注调查 材料、比较方
录》
法、思维导图、
文本语言和逻
精选编辑ppt
辑等。
6
作品档案
阅读范围
《乡土本 色》
《文字下 乡》 《再论文 字下乡》
阅读指导
阅读任务
重点能力指向
1.[精读]作者把中国社会的基层
定义为乡土性的,请圈出“乡土 性”特点的语句,概括其特色。 2.[略读]《乡土本色》在全书中 起到对乡土中国性质的概述的
实电影的主题真正令人深思的是秋菊和村长之间的冲突和关系。
村长因为对方骂自己是“绝户”而动手打人在中国农村并非多么稀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26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26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c31b8a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8.png)
——《血缘与地缘》
2、可以更为具体、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 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 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 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 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 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 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 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 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标题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和基本命题 论述框架和理论体系
篇目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乡土本色》
礼俗社会
《文字下乡》
面对面社群
《再论文字下乡》 口口相传的社会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小家族
《男女有别》
阿波罗式
《礼治秩序》
礼治
《无讼》
无讼
《无为政治》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 什么是“差序格局”? • 我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讲清楚这个概
念的意思吗? • “差序格局”有哪些基本特征? • 我能够举出事例说明“差序格局”吗? • 为什么中国社会最终形成了“差序格局”? • 与西方社会格局相比,有哪些根本不同?
如何读《乡土中国》?
2、确定重点
读懂一本书,基本标志就是理解,就是能够准确把握读物的字面信 息,推论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掌握全书的结构,理解总体意义。
2、可以更为具体、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 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 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 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 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 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 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 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 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标题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和基本命题 论述框架和理论体系
篇目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乡土本色》
礼俗社会
《文字下乡》
面对面社群
《再论文字下乡》 口口相传的社会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小家族
《男女有别》
阿波罗式
《礼治秩序》
礼治
《无讼》
无讼
《无为政治》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 什么是“差序格局”? • 我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讲清楚这个概
念的意思吗? • “差序格局”有哪些基本特征? • 我能够举出事例说明“差序格局”吗? • 为什么中国社会最终形成了“差序格局”? • 与西方社会格局相比,有哪些根本不同?
如何读《乡土中国》?
2、确定重点
读懂一本书,基本标志就是理解,就是能够准确把握读物的字面信 息,推论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掌握全书的结构,理解总体意义。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优秀ppt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ce77fc3c1ec5da51e2706b.png)
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 1. 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 • 2. 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
力。
• 1.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费孝通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 2.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及
主要内容。 • 3. 根据平时阅读积累总结阅读整本著作的方法。
• 《乡土中国》写作背景及意义:
•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 作。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 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 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 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 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 《差序格局》。 • 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
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 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 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不同于 西洋社会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费孝通在书中将中国的格局比作“一块石 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 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 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 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
• 1. 阅读《乡土中国》,品味语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 2. 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
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 3. 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
• 1. 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 • 2. 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
力。
• 1.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费孝通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 2.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及
主要内容。 • 3. 根据平时阅读积累总结阅读整本著作的方法。
• 《乡土中国》写作背景及意义:
•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 作。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 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 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 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 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 《差序格局》。 • 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
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 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 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不同于 西洋社会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费孝通在书中将中国的格局比作“一块石 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 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 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 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
• 1. 阅读《乡土中国》,品味语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 2. 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
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 3. 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a1a777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0.png)
阅读方法
1.品词析句,咀嚼玩味 2.圈点、勾画、批注 3.对比分析法 4.撰写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5.辨道理论证逻辑,梳理实证分析思路 6.思维导图应用
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一部分 梳理文章要点
任务一:提炼中心句
《乡土本色》共17个自然段,快速阅读,根据文段填出横线上的内容。
1.中国社会是 乡土性 的。
【界定本章乃至整本书所讨论的对象,即基层的中国社会】 【可理解为“高层社会”和“边缘社会”,它们与传统基层社会不同】
段意:开宗明义,概括性地提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一观点。
【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皆孕育了农业文明】
☆ 文本精读、深读 【乡下人谋生离不开泥土】
(2)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 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 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 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 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 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 行 种回 ,来 一的 家美 家国划朋着友小,小他的很 一奇 方怪 地地 ,问 种我 植: 起你 来们 ;中 真原 像去 是的 向人土,里到一了钻这,最看适不宜到于其放他牧利的用草这原片【心本观,地段点依的的句旧方核】锄法地了播。 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 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 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乡土中国》ppt课件54张
![《乡土中国》ppt课件54张](https://img.taocdn.com/s3/m/cb324887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40.png)
3.文字传情达意还需要注意文法, 不够随意便捷
面对面的 社群不需
要文字
亲密社群有很多特殊语言 有时,不用语言就可传情达意
乡土社会中,语言也不是传达 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内容提要及思维导图:
第三章
作者对文字下乡是什 么观点?
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安定社会,从时间角度看 可以不需要文字。
15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问题探究:
2.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种菜?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 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 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 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 白泥土的可贵。”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社会变迁,面临挑战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阅读检测:
第一章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
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
——整本书阅读专题
阅读目标
学术著作阅读之课标要求
梳理全书纲目及其关联,做出内容提要 理解大意,把握重要观点 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探究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乡土中国》阅读目标
1.了解《乡土中国》全书概况、内容框架,写出内容提要。 2.了解乡土社会特点,理解关键概念,能总结出作者在各章 的主要观点。 3.能运用书中理论与方法,探究现实问题。
面对面的 社群不需
要文字
亲密社群有很多特殊语言 有时,不用语言就可传情达意
乡土社会中,语言也不是传达 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内容提要及思维导图:
第三章
作者对文字下乡是什 么观点?
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安定社会,从时间角度看 可以不需要文字。
15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问题探究:
2.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种菜?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 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 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 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 白泥土的可贵。”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社会变迁,面临挑战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阅读检测:
第一章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
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
——整本书阅读专题
阅读目标
学术著作阅读之课标要求
梳理全书纲目及其关联,做出内容提要 理解大意,把握重要观点 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探究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乡土中国》阅读目标
1.了解《乡土中国》全书概况、内容框架,写出内容提要。 2.了解乡土社会特点,理解关键概念,能总结出作者在各章 的主要观点。 3.能运用书中理论与方法,探究现实问题。
《乡土中国》整本书导读 课件 (35张PPT)
![《乡土中国》整本书导读 课件 (3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0c714c88e9951e79a892777.png)
人口最多的农民入手。1936年我就开始在农村调查,这就是我走
出的第一
步。
——费
孝通
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 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 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 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
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
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请找出文中的关键句。
——《乡土本色》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 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 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 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 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 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 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 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 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 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 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 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乡土中国》ppt课件
![《乡土中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c43c5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1b.png)
西洋家庭 (1)团体性 (2)主轴:夫妇 (3)配轴:子女 (1)生儿育女 (2)感情凝合力量 (3)担负合作事务 ⑥ 浮士德式
学习任务二
四、问题探讨
1.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差序格局”,是
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格局。请据此解 释下面这个材料中的现象,不超过130字。
③由单系亲属所组成的绵续性的
夫妇是家庭主轴,共同经营生育
家庭功能
事业社群(家族),除生育以外还 事务
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
价值体系 主张自我主义
④ 主张个人主义
道德观念
⑤
以“己”为中心,以“人伦”为 差序
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行为规范 遵循私人(人伦)关系的道德要素 ⑥ 依据宪法,拥有权利,履行义务
学习任务二
四、问题探讨
1.阅读《文字下乡》和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 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 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 文艺运动了。
(节选自鲁迅《<呐喊>自序》) 鲁迅先生所认为的国民之“愚”与提倡文字下乡者所认为的乡下人之“愚” 有何区别?
学习任务二
[答案] 尽管从表层现象来看,“文字下乡”和“文字上移”确实是充满逻辑 悖论和对立的,但如果深刻分析其背后的发生逻辑,就不难理解其实质上是行 为一致的,即都是发展主义的现代性逻辑和国家主义的政治逻辑之于乡村教 育在不同阶段中的控制策略和操作手法。“文字下乡”是国家意志下实现 “人人有书读”的过程,而“文字上移”则是国家意志下实现“人人读好书” 的过程,前者的逻辑在于确保对国家官方承认的普遍性知识实现最大限度的 普及,而后者则是在这种普及达到一定程度后,强调对这种普遍性知识的高质 量掌握和运用。因此,与其说“文字上移”与“文字下乡”相互对立,不如说 “文字上移”是“文字下乡”发展的新阶段,这决然不同于“文字下乡”以 前中国乡土熟人社会中文字显得多余的村落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阅读范围 阅读任务
重点能力指向
《差序格 局》 《系维着 私人的道 德》 《家族》 《男女有 别》 《礼治秩 序》
[精读]结合文本,思考:
(1)祥林嫂在别人忙于“祝福”的时
候凄惨地死去了,是谁杀死了祥林
嫂?
借助问题:启发学生
(2)《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曾经风 跳出文本,联系现
靡一时,秋菊执着地打官司,为了什 实。引发对现实生
与讨论的积极性与 提高深入思考的能 力。 借助问辨能力。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阅读范围 阅读任务
重点能力指向
《血缘和 地缘》 《名实的 分离》 《从欲望 到需要》
1.[略读]绘制思维导图,将这三章的 相关章节的知识勾连起来,形成“全 景”意识。 2.[精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 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与农 村的差距也逐渐在缩小,乡土性也 逐渐淡化了,“乡土”观念日渐式微,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你对振 兴乡村有哪些好的建议?请分享出 来。
么?
活的思考,对当代文
(3)[精读]基层镇村的法律意识是 化的关注。
什么状态?请你选择一个村镇调查
点,调研后,对中国“法律下乡”提出
几点好的建议。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阅读范围 阅读任务
重点能力指向
借助问题 1:调动参
《无讼》 《无为政 治》 《长老统 治》
1.[精读]根据《无讼》中“乡绅评理” 内容自编情景剧,课堂上表演。 2.[略读]为《长老统治》绘制思维 导图,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
读
学习 篇 作 体 任务群 名 者 裁
社
科
整本书 阅读与 研讨
乡土 中国
费类 孝学 通术
著
作
总览
内容概述
学习重点
《乡土中国》由 14 篇文章组成, 明确整本
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 书阅读的
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 方法,善于
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 利用课内
面。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 外时间自
提示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4.请阅读《长老统治》部分,为《长老统治》绘制思维导图,理清作 者的论证思路。
提示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5.请阅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三章, 绘制思维导图,将这三章的相关章节的知识勾连起来,形成“全景”意 识。
提示
作品档案
录》
法、思维导图、
文本语言和逻
辑等。
作品档案
阅读范围
《乡土本 色》
《文字下 乡》 《再论文 字下乡》
阅读指导
阅读任务
重点能力指向
1.[精读]作者把中国社会的基层
定义为乡土性的,请圈出“乡土 性”特点的语句,概括其特色。 2.[略读]《乡土本色》在全书中 起到对乡土中国性质的概述的
作用。此章 17 段之间逻辑清晰, 请用思维导图呈现各段之间的
借助问题 1:提高提取信 息的能力。 借助问题 2:提高对知识 的整合能力和论证思辨 能力。
关系。
1.[略读]用思维导图绘出两章中 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清晰呈 现作者的论证逻辑思路。
2.[精读]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 文字吗?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 解。
借助问题 1:提高对知识 的整合能力和论证思辨 能力。 借助问题 2:启发学生跳 出文本,联系现实。引发 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 代文化的关注。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提示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2.请阅读《乡土本色》部分,《乡土本色》在全书中起到对乡土中 国性质的概述的作用。此章17段之间逻辑清晰,请用思维导图呈现 各段之间的关系。 提示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3.请阅读《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个部分,用思维导图绘 出两章中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清晰呈现作者的论证逻辑思路。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一、预期阅读
【任务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阅读 范围
阅读任务
重点能力指向
《重 刊序
[略读]请根据下图样式,设计一张有关《乡土 中国》的思维导图,涵盖“阅读一本书”需了解 的基本信息。
归纳“社科学 术类”著作不 同于其他的体 裁作品的一些
言》 《后 记》 《附
阅读方法,如 抓“核心概 念”、关注调查 材料、比较方
借助问题 1:培养逻 辑思辨能力,能具体 分析材料与观点之 间的关系,把握作者 的论证思路。 借助问题 2:培养联 系现实,思索问题的 本质和解决途径的 能力。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二、作品略读 【任务2:分析整体框架,把握论述逻辑】 1.请阅读《重刊序言》《后记》《附录》三个部分,设计一张关于 《乡土中国》的思维导图,涵盖“阅读一本书”需了解的基本信息。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二、学术价值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 著作。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 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用 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 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 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 《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 创性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陈雨露说:“《乡土中国》是讲述 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 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 主阅读,撰
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 写笔记,交
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流讨论。
1.学习并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 2.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 3.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 经验。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一、作家名片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 之一。他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 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 路与具体策略,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命题,其主旨 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出版有《江村经济》 《行行重行行》《乡土中国》等著作。
阅读指导
三、作品精读 【任务3:关注“问题”,学以致用】 1.作者把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请圈出“乡土性”特点的 语句,概括其特色。 提示“乡土性”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 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 动性。“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其三,熟人社会。“这是一 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 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 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