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7dfb3258fb770bf78a554c.png)
张爱玲是一个别致的女子,她用作品写就了一生的传奇,她的故事里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让人欲罢不能,无意间的走近而成为永恒的张迷,她的文字雅俗相触,中西合璧,传统意让与现代的技巧相统一,时隔50 年她的作品依旧新鲜,她笔下的人物依然是前精神的,虽然她已远离人世,而她的文字依然在滚滚红尘中徜徉。
1、作品中浓郁的市井气息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的命运。
贫穷的白流苏,葛薇龙;都不得为之的生计而以婚姻,青春为代价,换取物质的满足。
出卖一生,终于成为富有者的梁太太,曹匕巧,在扭曲的灵魂中挣扎。
葛薇龙对衣饰的喜爱,白流苏为长期饭票——婚姻的算计。
梁太太那唯一的乐趣,曹匕巧死守着用青春换来的金钱。
在她笔下那么生动,那么无耐,让我们在摇头叹息之后重又省视自己,自己身上有多少她们的影子,俗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
她们就在我们身边,张爱玲说:“我喜欢听市声。
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2、浓郁的旧小说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几乎都采取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以“说书人”的身份来讲故事。
如《沉香》,第一炉香一开篇就是说书人的口:“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中国旧小说多是单条线索,按时空的先后演变顺序来结构故事。
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张爱玲的小说多市如此,无论穿插多少倒叙,插叙补叙总体线索不变。
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金锁记》《十八春》尽管开头使用了倒叙,但文章展开,很自然转为以时空变化为序,以人物性格命运为线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依次铺开。
她的小说有无巧不成书,曲折性,传奇性,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等传统的旧小说方式。
俗增加了耐谈性。
俗雅——华美后的苍凉。
张爱玲的作品在这俗人俗欲里,又有一丝深层的味道。
人物对命运的抗挣与无耐。
世态炎凉,让爱思索的读者诅嚼,如《倾城之恋》白流苏,是一个28 的离婚女子,她出身在一个没落腐朽的旧式家里,排行老六,20出头,坚决同丈夫离婚,回了娘家,她的钱渐渐被兄嫂花光,又开始冷落嘲讽,劝她改嫁。
张爱玲作品的特点
![张爱玲作品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10db77daf1ffc4ffe47ac49.png)
张爱玲作品的特点
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而尖锐的笔触、华丽阴郁的写作风格,使得张爱玲在上世纪四十年代
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加之出身破落世家的背景和传奇般的情爱纠葛,她本人甚至成为了“
上海风情”的一个符号化人物。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她"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
1.她采用的语言是私人性的话语,也就是现代都市女性的话语.
2.她笔下的人物也几乎都是"不彻底"的,"软弱的凡人".
3.她的小说真实地表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生的风貌.
4.由于她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双重影响,使得她的小说既有传统小说叙事套路的痕迹,又带有"现代派"味道,诸如注重人物意识的流动,注意暗示与象征,善用联想,特别是对人物病态心理的描写与剖析等等,都显示这一特点.
5.她的小说具有雅俗融合的特征,也即是"新旧文学界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
6.她的小说中具有繁复,丰富的意象.且这些意象具有鲜明的都市特征.这些独特的意象,带来了张爱玲小说写作独特的风貌.。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a77a91a844769eae009edbe.png)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
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
同时张爱玲对人性和生命也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态度——她用站在高处的视野,鸟瞰人间的争风吃醋,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都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她以一种超然甚至冷酷的笔触,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我们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
她的文字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如果不嫌拟于不伦,只要把其文的…香港‟改为…上海‟,…流苏‟改为…张爱玲‟,简直是天造地设”——...张爱玲的散文文体特色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郁渗透、走向世俗的现世精神、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既构成了当时文坛上不同于主流语境的另一种风格,也构成了其散文文体的鲜明特色.思想境界:在散文中,张爱玲对于千家万户仔细过生活的现时细节,以及人情世故,怀着一股热烈真切的喜爱。
正如毛姆曾经从惠特曼的诗里,得到过一份启悟:“诗不一定要从月光、废墟、以及患相思病的少女的悲吟才能找得到。
诗一样存在于街头巷尾,火车站、汽车,也存在于工匠的劳动,农妇们单调无趣的工作里,存在于工作以及休闲的任何时刻。
一言蔽之,整个生活,以及所有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找到诗。
”[6]诗如此,散文也如此,而张爱玲的散文尤为如此。
她总是在世俗生活中寻找快乐,整个人都是世俗化的小...总结了一下。
刻薄而极富偏才细腻、物质、唯美、善于从悲剧的角度看生活是一个从内而外崇尚美的女子带有明显的传奇的手法,却又极具个人情感的特色。
张爱玲独特风格
![张爱玲独特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dc759eea700abb68a982fb8b.png)
张爱玲独特风格:1、对生活、对时代社会理解的透彻。
女作家都关注女性婚姻、爱情方面问题,但从冰心到丁玲,她们都不如张爱玲写得这样单刀直入,这样透彻,张爱玲直接写出了金钱在女性生活、女性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像《金锁记》中的人物曹七巧,她作为一个受害者,是金钱造成的,后来成为害人者,也是金钱造成的,揭示出金钱对人性的巨大诱惑、腐蚀作用,以及人性在金钱的诱惑腐蚀之下产生的深刻变化;2、小说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是客观写实的又是主观抒情的,风格多样,可称这“大家”,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
具有大雅大俗的风格;3、作品更具体,善于写故事,营造气氛,有很强的意境;4、语言通俗、明快、泼辣、犀利、到位、准确,使人读之痛快,又有文学的味道。
张爱玲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错综、华洋混杂、畸形存在的沪港洋场世界.古典味与现代味的统一是其突出特色.空间上、时间上的古典氛围、类乎传统说书人的叙事方式、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共同构成了古典味的审美倾向.畸形的社会背景产生的畸形人物和使人走向堕落的人性弱点,则是她对人性的现代感悟.语言的华美、意象的丰富,是她早期小说的最动人处之一.。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fb3cea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3.png)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张爱玲(1920年—1995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以独特的散文风格和犀利的洞察力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她的作品情感细腻,语言清丽,深刻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矛盾。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张爱玲及其作品的特点。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普遍以女性为主角,呈现出女性独特的心理和体验。
她以抒情的笔调写下了那个时代女性的艳丽而苦涩的生活印象。
作品中常常描绘女性的细腻情感,思考女性的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
无论是《红玫瑰与白玫瑰》,讲述了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女主人公的爱情遭遇;还是《倾城之恋》,描述了女主角与三个男人之间复杂的关系,都展现出张爱玲对于女性独特经历的关注。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常常通过她精细入微的描写和洞察力,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
她擅长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思考,勾勒出人们感情和行为背后的根源。
她的小说作品《闲适》,《小团圆》,《梦》等,都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准的观察,探讨了人性的欲望、自私和追求真实的渴望。
她善于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再者,张爱玲的语言风格清丽、凝练,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
她独有的文学语言,常常带有一种古典的风格,流畅而优美,又不失犀利的锐度。
她善于运用比喻、修辞和暗示,创造了大量富有诗意的形象和场景。
她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通过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句子,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回味。
最后,张爱玲的作品表达了她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失望。
她的作品常常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背叛和伤害。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令人扼腕的爱情和无奈的希望,她对人性的洞察让人感到沉重和无奈。
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人公李碧华被两个男人争夺,最终无法选择,最终走向悲剧。
这种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失望,成为了张爱玲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总之,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女性视角出发,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矛盾。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233305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9.png)
张爱玲作品特点张爱玲(1920-1995),华语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擅长写作小说、散文和剧本。
她的作品风格独特,笔触精细细腻,常常揭示人性的复杂和伤痛。
本文将介绍张爱玲作品的三个特点: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思想深邃。
一、情感细腻张爱玲的作品以对人情世故的敏锐触察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而著称。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纠结。
例如,在《红玫瑰和白玫瑰》中,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不仅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情感,还通过一些微小的细节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二、婉约而优美张爱玲的作品以婉约而优美的文风而闻名。
她的文字流畅而雅致,富有诗意。
她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构建独特的意象与符号体系。
她的文字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美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倾城之恋》中,她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凄美的爱情,她的文字如丝一般柔软,温婉而又动人。
三、思想深邃张爱玲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往往与深刻的思考与哲学意蕴相结合。
她通过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局限。
她的作品常常提出对于自由、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思索。
例如,在《金锁记》中,她通过女主角的命运反思了封建礼教对于女性命运的束缚,提出了对于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呼吁。
她的作品中透露出的思考和触动,常常引发读者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与共鸣。
总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的文风与深邃的思想常常相结合。
她用她独特的文学语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伤痛,使读者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她对于人情世故的敏感触察和对于文字的精细塑造,使她的作品仍然深受世人的喜爱,并且对于华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44b6388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b.png)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张爱玲(1920年-1995年),女作家、翻译家,出生于上海,是华语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闻名于世,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精练,深入人心。
下面是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首先,张爱玲作品的深邃思考和独特视角令人难以忽视。
她以女性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人性的复杂性。
她的作品表现了性别、婚姻、爱情等主题,对人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剖析。
她善于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洞察力,揭示人们生活中的痛苦和迷茫。
她的作品常常以微观的细节来体现人物的情感状态,让读者共情、触动内心深处的感觉。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精准。
她的语言简练而精确,字字珠玑,丝毫不多余。
她善于借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寥寥数语,刻画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
她的作品常常给人以美感的享受和阅读的乐趣,同时也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让读者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这使得她的作品富有了更多的深度和张力。
第三,张爱玲的作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她的作品大多发生在上世纪的中国大陆和香港,通过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等进行描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她的作品既承载着个体的情感和命运,同时也承载着整个时代的变迁和动荡。
通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从而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和体悟。
最后,张爱玲的作品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文学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她的作品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模式,为后来的作家树立了榜样。
她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和表达,对于当时的女作家来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她的作品被广大读者推崇和喜爱,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独特之处,同时也与她的作品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张爱玲是一位具有独特视角和卓越才华的作家。
她的作品凭借其深邃的思考、独特的风格和对时代的把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现代华语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征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7b26c9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4.png)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征张爱玲(1920-1995)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一位女作家,她以纤细的笔触和独特的笔法著称于世。
她的小说语言独特,凝练而委婉,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探讨。
首先,之一是言简意赅。
她有着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在片刻之间将一个故事深入人心。
她常通过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用简练的文字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一文中,她用“红玫瑰”和“白玫瑰”来隐喻两个女主角,以此揭示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和女性的困境。
这种言简意赅、寓意深远的表达方式,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点。
其次,还体现在她对情感的细腻刻画上。
她擅长通过语言描绘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和矛盾。
她能捕捉到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并通过细腻的文字技巧将之展现出来。
比如在《小团圆》一文中,她以女主角秦萍的视角,描写了她对婚姻的期望和失望,通过对她对花园的描述,深入揭示了她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这种对情感的细腻揭示,使得张爱玲的小说产生了独特的情感共鸣。
再次,还体现在她对细节的关注上。
她以微小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展现其性格和命运。
她善于通过观察人物细节,把人物的思想和情感通过隐晦的描写表达出来。
比如在《金锁记》一文中,她通过女主角尤利西娅的穿戴、喜好、行为等细节,揭示了她内心的孤独和渴望。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张爱玲的小说更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感。
最后,还表现在她对时间和空间的特殊运用上。
她常通过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叙述方式,将故事、情感和思想融为一体。
她通过穿插过去和现在的场景,回顾和展望,展示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命运的沉浮。
比如在《生死场》一文中,她以“我来告别这个时代”作为开篇,通过回忆过去的片段,将主人公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特殊运用,使得张爱玲的小说更具有跨度和层次感。
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言简意赅、情感细腻、注重细节以及特殊运用时间和空间等。
她的语言风格独特,以寥寥数语展现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8da55e54693daef5ef73d83.png)
张爱玲认为:“生命因为美才有价值。”她也曾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11 她毫不留情地解释现实的悲惨与邪恶。小说《半生缘》讲述的是一个现代的爱情故事。主人公顾曼桢是一个温柔善良却坚定执着的小家之女,后结识世家子弟沈世钧,两人冲破重重阻碍终至相爱,世钧因父亲病重赶回南京,曼桢却惨成姐姐曼璐用来拴住姐夫祝鸿财的心的牺牲品,被祝鸿财强奸并囚禁直到生下孩子。十四年后当二人诧然相遇,却是道不尽的哀戚与怅惘。当一切已成定局,曼桢和世钧只能恍如隔世地坐在昔日的咖啡馆里,将所有的遗憾和无奈换作一句:“我们回不去了。”这种悲凉的唯美正是张爱玲追寻自我、确证自我的基本尺度。
二、张爱玲的“唯美主义”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为彻底的唯美主义者。 她一生都在追求完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的不完美。童年破碎的家庭,自己不顺的爱情婚姻,晚年的寂寞孤独……“恰是生活的不得平稳,她才追求乱世的飞扬,恰是生命的转瞬即逝,她才追求传奇般的欢乐,恰是生活的不完美,她才追求完美。”⑩她的“唯美主义”在18岁的时候便已形成,她用一种“戏谑”的方式将周遭的故事投入自己的笔下,譬如《花凋》中原型就是她的舅舅和舅妈,《金锁记》是写她“三妈妈”的故事,《色 ?戒》则是她从胡兰成那儿听来的一件真事。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在这种压迫下被分化成了三类:第一种是选择抗争却走向失败的女性(《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半生缘》中的顾曼桢以及《色 ?戒》中的王佳芝);第二种是被社会压迫扭曲的女性(《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半生缘》中的顾曼璐);第三种是没有抗争就直接被社会吞噬女性(《花凋》中的郑川嫦,《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烟鹂)。张爱玲把探寻女性不幸的眼光探向女性自身,并且探寻出了中国女性深入骨髓的“原罪意识”。她从女性本位出发将这一点逐层揭露。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f3320ca80eb6294dd886c3f.png)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
原名张瑛,出身名门。
1939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因二战改入香港大学。
1942年返回上海,开始以文谋生。
在《泰晤士报》、《紫罗兰》、《万象》等报刊杂志发表大量作品。
张爱玲擅于将西方小说艺术与中国传统小说结构相结合,以上海、香港为背景描写两性关系、婚姻关系。
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前期作品结集为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影响深远。
张爱玲于1952年赴香港,1954年发表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
1955年赴美,1977年发表《红楼梦魇》。
1995年逝于美国洛杉矶。
本文从女性文学批评的角度对张爱玲的前期作品进行研究,揭示了张爱玲女性写作的独特表现:以上海、香港十里洋场半官半宦人家的女性生活为故事背景,深入透视剖析女性心理,成功运用月亮、镜子两种具女性内涵的意象,对女性内在的奴性意识做了全面自觉的曝光。
张爱玲通过写作实现了对女性自身传统意识根本的扬弃和批判,超越了“五四”新文学中的女性作家。
张爱玲对女性病态意识的揭示填补了民族文化心理建构方面的一个空白。
张爱玲的女性写作的成功与家庭影响、个人经历、特殊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张爱玲女性写作的题材和风格给后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1943年她成为职业作家,并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一)、张爱玲写作手法张爱玲虽被评价为“旷世才女”,但她一生曲折坎坷,最后魂断异国他乡。
她的生平让她始终不能摆脱从内心里流露出来的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苍凉感,这对她小说中悲凉气氛形成了影响。
女性意识的显现经历了偶露峥嵘、蓬勃发展、全面深化和黯然消亡这四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张爱玲借助三篇少年习作完成了其女性意识由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向,初步显现其女性意识;在第二阶段,张爱玲以两性关系为切入点,小说创作由从传统的男女关系出发去反思女性的生命存在的视角,转到书写男女两性的平行关系,再转向到颠覆传统男尊女卑关系书写男女关系的错位和倒置,其女性意识得到强力彰显和蓬勃发展;在第三阶段,张爱玲小说从男女焦虑、女性尴尬、女性裂变、颠覆男性等视角全面审视了在男性强权笼罩下女性存在的种种状态,实现了其女性意识的全面深化;在第四阶段,随着远离大陆熟悉的环境,再加上种种原因的存在,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要么背离了女性主义书写传统,要么仅仅重复曾经有过的视角和主题,其小说创作由于创造性、开拓性不够显示出女性意识的匮乏,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也就此迈向了黯然消亡的终点。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06eac8a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9.png)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导语: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作家。
她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成了一个“异数”,尤其是她的小说创作,真实地、历史地再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深刻的层面,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灵活运用古典小说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与民族传统联系最紧密的作家之一。
她的创作在继承和借鉴民族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传统风韵中凸显现代个性,从古老文化中渗透现代气息,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立于中国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作家。
1、结构上的“中国模式”张爱玲大部分的小说都采用我国传统小说纵式结构的写法。
中国古典小说讲究两点:一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叙述描写要首尾一贯,前后照应;一是“憎而知其善,爱而知其丑”,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这两点,张爱玲把握的很好。
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每个故事都是有头有尾,都是完整的。
人物的性格发展在情节推进中得到完成,具有整体美,而人物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彻底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她的作品里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高大全”人物,也没有一个作恶多端、坏透了的人物,大都是些带有旧制度烙印、人格有缺陷、有弱点的人物。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宣称“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因此她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真实、可信,面目清晰得好象可以触摸得到一样。
2、全知视角、“讲故事”口吻和叙事方式上的“冷处理”由说书、话本衍化而来的世情小说大多采用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和“讲故事”口吻来描述世俗人情,张爱玲的作品部分保留了这种传统。
如《第一炉香》,开头和结尾出现了“说话人”,引出和结束了故事;而《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中,叙述人未直接出面,但故事的开端和结尾还是有“说话人”的“画外音”的,《倾城之恋》选择“胡琴”做楔子,《金锁记》则以咏月为线索,并且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张爱玲女士作品特点赏析
![张爱玲女士作品特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29ce65f242336c1eb95e12.png)
张爱玲作品艺术赏析导语: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多以没落家庭的情感伦理为题材,以男女之间的爱恨交织为创作主线,语言风格独特,修辞运用不拘俗套,这些都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审美风格和创作风格。
张爱玲从小接受着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导致她形成了一种中西杂糅的人格品性和怪异自立的人生态度,她的作品也带有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所特有的苍凉感。
张爱玲以其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她的代表作有《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同学少年都不贱》等。
纵观张爱玲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在题材方面它们大都取材于沦陷前后的香港和上海,描写的多是男女之间的恋爱婚姻关系;在结构方面它们总体结构都十分独特,尤其是开头和结尾引人入胜,张爱玲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倒叙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在写作目的方面它们的内容往往都是揭示那个没落年代的人物生存状态;在语言风格方面,一是古典借用造成陌生化效果,二是追求中西方文化与旧现代小说之间的调和;在艺术手法方面意象的营造新颖以及比喻和对比的巧妙运用都发展到了顶峰。
张爱玲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她的作品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领读者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
其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带有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畸形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女性生存的悲剧。
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女性角色的人格和心灵都是被扭曲的,都是一些深受中国封建文化传统营销的平庸小角色。
她用独到的人生领悟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刻画出女人在旧式家庭中的沉浮,既挖掘出来女性在历史中所遭受的文化和精神的扭曲,也指出女性生存的困境和情感心理。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深陷封建意识的影响,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大多数女性都表现出对生活的困窘和不安,展现出了女性的全部弱点以及生存的困境,其目的在于揭示那个年代背景下的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心理。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5e5dbed770bf78a652954d2.png)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摘要: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
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是她对当时社会观察体验凝结的结果,其中更有着深刻的个人及文化,社会原因的笼罩和影响,从而形成了其小说独特的悲情的艺术审美感。
其小说也折射出作者复杂的心灵,也决定了作者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的悲观,对现实点的悲观。
那不是淡淡的哀愁,也不是美丽的忧伤,而是令人彻骨的冰凉的悲观。
关键词:张爱玲作品悲剧意识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传奇。
同时,张爱玲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又是一个异数。
四十年代初的横空出世,犹如一颗灿烂的彗星划过天空,让人目眩。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
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张爱玲的小说是小说,张爱玲本身也是一本小说。
读她的小说首先要了解她本人。
张爱玲(1920.9——1995.9)原名张瑛。
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
1930年改名为张爱玲。
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2年的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
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
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第二炉香)被周瘦鹃发表在《紫罗兰》杂志上。
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
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
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
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
张爱玲的创作思想与作品特点
![张爱玲的创作思想与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41c0938f111f18583d05ab1.png)
张爱玲的创作思想与作品特点张爱玲作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天才女作家,通过犀利的文字及冷静的笔触,重现了当时新旧文化交锋时代中人们内心的挣扎与灵魂的不安。
张爱玲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比较深,在其创作中,多以描写传统女性为主,在体现她们悲哀、凄凉的生活时,也讽刺了男权社会的传统礼教。
本文在此对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及作品特点做如下论述。
张爱玲创作思想作品特点张爱玲作为当代文坛上的奇葩,是20世纪上海名噪一时的才女,在中国文坛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作为中国小说家中最为独特的一位,张爱玲将东方文化中意味深远的意象与西方意识流相结合来构筑人物的心理迷宫,再加上蒙太奇在作品中景象中的应用构建,更以张爱玲唯他独有的那份孤绝与苍凉构筑成专属她的文学堡垒,这些都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一、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张爱玲幼年处于时代变革阶段,作为满清名门望族,张爱玲的家庭仍延续了富足生活,即使缺乏父母的温暖,仆人们的细心照顾仍为年幼的张爱玲带来了生活温暖。
这种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便被父母离异、继母进门与母亲归来所打破,对于渴望留洋的张爱玲来讲,母亲的家永远是最具吸引力的,而父亲的家则是沉没的地方。
在父母察觉到张爱玲的变化后,借故将其囚禁了一秋一冬,而这场幽禁,则是张爱玲人生中的第一个大挫折,与其童年中的幸福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张爱玲认识到封建大家庭热闹氛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孤寂。
这与张爱玲后期敏感、孤傲、审慎怀疑的性格有着直接联系,在逃离父母双亲的生活时,时间磨灭了张爱玲对母亲的柔情,也让张爱玲从此成为了家庭生活的边缘人。
在时代战乱的影响下,张爱玲留学的梦想化成泡影、进入香港大学取得的优异成绩化为一纸空文,这些经历都让张爱玲对和谐有序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向往。
在幼年生活与战争的影响下,张爱玲的创作风格习惯以悲壮、素朴、苍凉为主,喜欢体现普通人的人生。
尤其在作品人物选择上,多数作品的主人公为“软弱的凡人”与“不彻底的人物”,张爱玲对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深刻的描述,对他们在新旧文化脱节中对封闭环境的依赖产生了同情,同时对他们心灵上的挣扎与碰撞进行了刻画,如作品中对银娣、振宝、玉清等人滑稽相的描写不难看出,这些人即使认识到了国家改朝换代了,但仍无法摆脱旧习俗。
张爱玲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张爱玲的作品有什么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1c1d1a9c77da26925c5b018.png)
张爱玲(1921~1995),著名作家。
笔名梁京。
河北丰润人。
生于上海,卒于美国。
出身于官宦家庭。
1937 年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1939 年就读于香港大学。
1942 年回上海卖文为主。
1943 年以小说《沉香屑》成名,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
1950 年7 月出席上海第一届文代会。
1952 年去香港。
1955 年移居美国,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
1967 年曾去英国剑桥雷德克里女校任驻校作家。
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
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她对 40 年代的上海文坛,特别是对 50 年代后的港台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
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
张爱玲散文的特点是:①思想独特;② 文体不纯;③ 语言风趣。
作为海派作家,张爱玲最突出的精神特征在于对女性神话的消解和对凡俗而真切的女人天性特别是女性情爱世界的洞察上。
关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张爱玲的电影不如小说,长篇不如中短篇。
《金锁记》和《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写得最好的作品,而《金锁记》和《倾城之恋》则是张爱玲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我们读张爱玲的小说最起码要读三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
1."香港传奇":《沉香屑:第一炉香》她最初的几篇小说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
《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开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说。
这是一个关于寡妇的故事,写了梁太太和葛薇龙两代寡妇。
从此,张爱玲在创作中形成了一个"寡妇情结",她最好的小说写的大多都是寡妇,除作品中的梁太太和葛薇龙外,还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等。
海派三大家名词解释(一)
![海派三大家名词解释(一)](https://img.taocdn.com/s3/m/979d3a5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4.png)
海派三大家名词解释(一)海派三大家名词解释张爱玲•背景介绍:张爱玲(1920年-1995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海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她的作品以独特的笔触和情感表达而著名,描写了上海传统文化的繁华与沉寂。
•作品特点:张爱玲的作品多以上海为背景,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了上海社会的变革与人情世故。
她的笔触细腻流畅,善于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她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独具一格。
•例子:《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上海名门闺秀与一个富豪之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充满了对上海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的描绘,展现了女性在传统家庭中的权利和束缚。
老舍•背景介绍:老舍(1899年-196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创作家之一,也是海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风格多样,对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有深入的触动。
•作品特点:老舍的作品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
他的笔触犀利幽默,善于刻画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他的作品中也常出现中国京剧的元素,显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例子:《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贫苦农民到城市闯荡的故事。
小说中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底层社会的生存艰辛、悲欢离合,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萧红•背景介绍:萧红(1911年-1942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作家,也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品特点:萧红的作品常常以女性视角切入,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苦难和挣扎。
她的笔触鲜活生动,情感真挚深切,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呈现了生活中的痛苦和希望。
•例子:《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村女子呼兰河的一生。
小说中呈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种种压迫和困境,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气。
通过以上对海派三大家的名词解释及相关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海派文学中各具特色,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31a2b53b307e87101f69657.png)
张爱玲作品特点浓郁的悲凉情怀张爱玲是个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狱进进出出。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张爱玲的悲剧特点表现在她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
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面。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
他们在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们便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
张爱玲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得“靠不住”。
《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男主人公佟振保,事业成功,提拔兄弟,办公认真,热心待友,侍奉母亲,“他做人做的十分兴头”,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
他先后爱过两个姑娘,玫瑰是个混血姑娘,振保爱他,“他和振保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是天真,她和谁都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有点疯疯傻傻”,这样的女人,在外国或是很普遍,到中国就行不通,把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
后来,振保又同朋友的妻子娇蕊恋上了,对方一旦要与丈夫离婚,他便怯懦得要死,连那他与娇蕊偷情的公寓也“像大得不可想象的火车,正冲着他轰隆隆地开过来,遮得日月无光。
”他又“疑心自己做了傻瓜,入了圈套”,他怕毁了自己的前程。
在世俗和功利的进攻下,他萎缩了,他不愿“堕落”,他要做一个“好人”。
于是,他便把“真人”隐蔽起来,匆匆忙忙选一个好女子烟鹂结婚。
婚后,她成了他眼中一个“很乏味的妇人”,他开始宿娼,回来则砸东西打妻子,他尽情的发泄着他的冷酷、变态。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7ee3df1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a.png)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她以描写女性形象而闻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饱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世界。
本文将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浅析,探讨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方式。
一、张爱玲作品中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具有独立自主的特点。
她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并且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例如,小说《小团圆》中的女主角林妹妹,她从小家庭困窘中走出,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了经济独立和自主选择的人生。
二、张爱玲作品中的婚姻观张爱玲的作品对婚姻观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她描写了婚姻中的种种复杂情感和现实问题。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对两位女主角红玫瑰和白玫瑰的塑造,展示了传统婚姻观与现代婚姻观的冲突与对立。
她以细腻的文字表达了女性在婚姻中所遭遇的挣扎和无奈,从而引发读者对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思考。
三、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心理描写张爱玲擅长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她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女性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在《金锁记》中,她通过对女主角墨小凡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示了女性在家庭矛盾和婚姻困惑中的内心纠结。
这种女性心理描写打破了传统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定型,使读者更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女性复杂且真实的情感世界。
四、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命运张爱玲对女性的命运给予了深刻的思考,并将其融入到作品的情节中。
她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探讨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和苦难。
例如,在短篇小说《围城》中,她通过对女主角的命运的描述,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局限和无奈。
这种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中独树一帜。
综上所述,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呈现出独立自主、婚姻观、女性心理和女性命运等多个方面。
她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准确而深入,展示了女性独特而复杂的内在世界。
这一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得张爱玲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一位女性作家。
她的小说重点在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题材过于局限,有人说她的写作技巧过于新潮,掩盖了其它方面的描写等。
在我看来,张爱玲的小说视角独特,风格迥异,文字闪现着与其他作者不同的灵动之气,具有十分强烈的画面感,想象力也十分丰富,很多字句都堪称经典。
本文拟从其艺术特色方面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雅俗结合的题材
(一)市井气息浓郁
张爱玲的小说题材选取大多为男女之情,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描写的是那个时代中小人物的种种境遇,她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中安身立命,不得不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们出身贫寒,为了换取物质的满足,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和婚姻为代价。
最终,她们成为了富家太太,但是她们的灵魂却早已经扭曲,行为也变得不近乎人情。
这些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写得十分生动,显示出了在当时社会中女性对于命运的妥协和无奈,显示了命运的多舛,正因为如此,作品也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
(二)弥漫着悲剧色彩
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她的小说笔触悲凉,描写的故事几乎都是悲剧,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来叙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在创作小说时,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影响十分深刻,这可以从她的身世中寻找到一丝根源。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一个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和西洋进步思想共同交织影响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流落欧洲,父亲另娶后母,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张爱玲过于早熟,并且给了她在乱世中顽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性格,这直接影响到了她创作的心态。
也使得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三)延续了中国旧小说的基调
张爱玲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采取上帝视角来进行叙述的。
这种视角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是旧小说的特点之一。
比如《沉香》在刚开篇的时候,她采取说书人的口吻来引出整篇的故事:“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在中国的旧小说中,大多只有单条线索,并且大部分都是按照时空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故事的结构,因此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张爱玲的小说也大多具有如此特点,虽然中间有一些比较小的倒叙和插叙,但是总体的线索仍然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的,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以人物的性格命运为线索,串起整篇小说的结构,并且严格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构造,具有典型的旧小说特点。
二、华美之极的写作技巧
(一)语言与意象的完美结合
张爱玲的作品中对于语言运用十分精致,并且做到了语言与意象的完美结合,通过精准的描写,应用比喻、通感等文字技巧,表达出常人难以表达的文字情感,烘托出人物的复杂内心,这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她之所以具有如此精准的语言把握能力,和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这在张爱玲的中篇作品中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有这么一段关于情境的描写:
“……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
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
这段景色描写华美至极,给人营造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感,甚至使人产生一种身处梦幻的真实感觉。
张爱玲用各种看似不协调的色彩,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烘托出一种奇幻的景
象。
这种语言营造的华美景色描写并不是空洞无味的,映衬出了作品的主题和当时人物的心理,为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的模糊意识和心理的恐惧感进行了铺垫,这样的描写,对于情节的转折具有非常重要的衬托作用。
(二)浅幽默的语言特色
读张爱玲的小说,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张爱玲具有十分幽默的才华,机智幽默成为构成其散文的重要因素。
幽默是智者的游戏,是知识、才情和智能搭起的精巧建筑物。
张爱玲的幽默极具品位,绝非强搔人痒,而完全是在不经意中,用巧思奇想和锦言秀句令人从心底微笑或者赞叹,继而产生无限遐想。
比如谈到如何起名字,张爱玲这样写:“天主教的神父与耶稣教的牧师也给受洗礼的婴儿取名字,(想必这是他们的职司中最有兴趣的一部分。
)但是他们永远跳不出乔治、玛丽、伊丽莎白的圈子。
我曾经收集过二三百个英国女子通用的芳名,恐怕全在这里了,纵有遗漏也不多。
”有个老笑话:一个人翻遍了圣经,想找一个别致些的名字。
他得意洋洋地告诉牧师,决定用一个从来没有用过的名字——撒旦(魔鬼)。
信手拈来天主教的例子,娓娓道出,却又字字珠玑。
事实上,这样的幽默警句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比比皆是。
她那出人意料的奇妙比喻,往往涉笔成趣,令人回味无穷,便她作品的艺术气质更加丰满动人。
(三)开放式的结尾
张爱玲的小说基本都是开放式的结尾,她在写小说时对于结局从不固定,并不给人物的最后结果作一个全面性的总结,往往利用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她们自己思考人物的命运。
比如《封锁》一文的结尾“……宗桢捻灭了电灯,手心汗潮了,浑身一滴滴沁出汗来,像小虫子痒痒地在爬。
她又开了灯,乌壳虫不见了,爬回窠里去了。
”在这里,作者借小虫字来表达吕宗桢的心情,小虫子其实就是吕宗桢的化身,也就是所有“好人”的化身,这些好人整天不思不想,彼此隔绝在各自的躯壳里,小心翼翼地活着,无力对命运做出任何改变。
小说到这里再也没有写下去,张爱玲留给读者们一个开放式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对于人物接下来命运进行自主的思考。
其实,我们通过对这里关于小虫子似的描写,可以猜出宗桢与翠远再也不会有任何交集,因为她只是所谓的好人、平凡的人,只能安于现状,不敢打破命运的桎梏。
三、独特视角的女性命运描写
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对女性的关心和爱护,她以女性的角度,结合自己对人生的领悟,用独到的艺术表现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女人在命运捉弄下的生活沉浮,她用艺术的语言表现了女性们对于生活穷困和挫折感到不安却又无何奈何的心里挣扎。
张爱玲从女性的角度,挖掘了在封建传统历史压迫下女性的扭曲生活,展示了女性的弱点。
在张爱玲的笔下,女性角色大多数是受到中国传统封建意识形态的压迫的,是卑微可怜的小角色,不能够反抗命运的不公,无论怎么挣扎,都走不出可悲的命运,令人感到扼腕叹息。
比如在《金锁记》中,张爱玲就从女性的角度塑造了曹七巧这个角色。
曹七巧出生小户人家,她为了得到权势,攀权附贵,到姜家做了二少奶奶。
在传统封建意识的束缚下,这种门户的不匹配使得她婚姻失败,得不到家人的尊重,得不到丈夫的爱情,受尽了凌辱和践踏,在封建思想的枷锁下成为婚姻的牺牲品。
但是,她将自己的不幸却又转嫁到自己的一对子女上,亲手把子女的幸福扼杀在摇篮之中。
她的内心受尽了折磨,但是却苦于找不到出路,乃至使得性格发生扭曲,愈来愈丧心病狂,变得疯狂和狠毒。
曹七巧的命运悲剧是无可避免的,这种悲剧的根源在于她自己的本性,无法主宰和反抗命运的压迫。
张爱玲小说有意向的多样性、心理化倾向和意向连缀等特点,既汲取了传统文学的优点,又更多融入了现代都市人感觉;强调主观感觉始终不离生动可感的具象描绘,独树一格,是中国现当代小说中一道别致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