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精)
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我国出台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是对小学科学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首先,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了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学会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其次,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注重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通过实验、观察、实地调查等方式,探究自然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另外,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还注重了科学素养的评价。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不再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评价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不再只是传统的笔试,还包括观察记录、实验报告、项目展示等多种形式。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最后,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要角色,更要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201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的课程标准不仅注重了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扮演新的角色。
相信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将得到更好地提高。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Word 文档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1.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
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设计思路”的修改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2.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
并专门阐述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的修改1.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4.规范了课程目标的若干术语。
并在学段目标中使用这些术语。
四、“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的修改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用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对某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
2.从总体结构上看,“几何与图形”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三个领域的结构基本没变。
“几何与图形”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将实验稿中分四个方面对内容进行的要求(即“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改为从三个方面展开内容要求,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这三部分中的“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成,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2011年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
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
再如“课程目标”部分,现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
还有“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评价建议。
“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本次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
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
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三、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这是对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
(完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
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
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
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
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 年级设置科学课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 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位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
2011版科学课程标准
2011版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科学课程标准,这是一次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大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强调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突出了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
科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合作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科学问题,参与科学活动,形成科学态度,树立科学信念。
其次,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科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推理、假设和验证等。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推理论证、进行交流、总结归纳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再次,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强调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根据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科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1版课标解读
十、关于习作
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 16次左右。(不要求40分钟400字)
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 闻、体验和想法。(把“感受”降为“想 法”) 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 写的情况。
十一、关于语文教学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 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 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 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 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 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课程的性质
第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 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解读:
我们认为,开设这样一门课程,目的就是要 让学生学会运用本国的语言文字。说“语文”是 “语言与文字”也好,是“语言与文学”也好, “语言与文章”也罢,其核心内容都是语言文字 的运用,包括实用性的运用和艺术化的运用—— 为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事务运用语言文 字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沟通,为了表达对人、 事、物、景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运用语言文字, 通过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
八、关于有感情的朗读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 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 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 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 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朗读与默读——朗读与诵读——诵读与朗诵——朗诵 与吟诵
2011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2011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导言本文档旨在介绍2011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这个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小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兴趣培养,以及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探索和思考能力。
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常识,使他们能够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包括观察、实验、探索和思考。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内容1. 科学常识- 研究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和事物,如天气、地形、动植物等。
- 研究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重力、电磁力等。
- 研究科学中的基本实验和观测方法,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等。
2. 科学实践- 研究观察和记录自然界的现象和变化。
- 研究设计和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探索问题的答案。
- 研究使用工具和设备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如万能电表、天平等。
3. 科学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的能力。
-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能力。
4. 科学文化素养- 研究科学史和科学家的故事,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
-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喜爱,鼓励他们参与科学活动。
- 探索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科学与艺术、科学与社会等。
总结2011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通过研究科学常识、进行科学实践、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为未来的研究和生活奠定基础。
小学科学新课标2011
小学科学新课标2011小学科学新课标2011年版是针对我国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它旨在通过科学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下是该课标的核心内容概述:1. 课程目标:新课标强调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科学原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并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
2. 课程内容:新课标将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每个领域都包含了一系列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技能,旨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3. 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
教师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
4. 评价方式:新课标强调评价应以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进步为依据,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实验、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 课程资源:新课标鼓励教师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社区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同时,也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数字化资源,如在线课程、科学网站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
6. 教师角色:新课标强调教师是科学教育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科学教育的发展需要。
教师还应与家长、社区等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
7. 课程实施:新课标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资源条件,制定科学课程实施计划,并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学校应定期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以提高课程的实施效果。
小学科学新课标2011年版是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全面指导,它不仅明确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还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课程资源、教师角色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通过科学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
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是中国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性标准,旨在规范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该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一、科学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了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
其中,总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创新能力;基本要求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
这些要求不仅体现了科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指导。
二、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
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知识、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践活动等。
这些内容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科学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等。
这些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
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建立了科学课程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综合评价等。
这些评价方式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路径。
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实施路径,包括教师培训、教材编写和教学资源建设等。
这些举措旨在为科学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是中国教育部为推进科学教育改革而发布的重要文件,对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规范,旨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5. 调整和修改内容标准部分框架和 内容。选取物质、生命、地球与空间科 学的主要概念及分解作为“科学知识的 内容标准”,以对概念的陈述语句为呈 现方式,并对每条分解概念附以举例和 学习内容目标 。
增加“设计与技术”作为内容标准 的第三部分。
6. 实施建议部分基本保留原框架, 吸收和体现国际上科学教育研究的最新 共识,对教学、评价、教材等建议内容 作重点修订。
2011年3月,最终韦钰修订组完成《小学科 学课程标准(新修批注稿)》,送教育部审定。
2012年12月-2013年11月,调研、实验、征 求意见、撰写修订稿;
2014年2月19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 级)课程标准》的完成,历时14年,10 易其稿,期间有20多位院士、教授、专 家参与,先后召开了10多次会议和分领 域主题研讨,同时分别以座谈、问卷、 实验、听课、建立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 深入调研,广泛征求采纳各方面意见, 最终面世。
三、小结
(一)关于课程 (二)关于《课标》
1. 前瞻性; 2. 系统性; 3. 时代性; 4. 灵活性; 5. 可操作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4.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5. 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
引导者。 6. 小学科学课程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
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
(四)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
学科
电子学 生物医学工程
应用光学 医学分子遗传学
地球物理 工程学
物理教育 化学教育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介绍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详细信息。
该标准是中国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政策文件,旨在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以下是该标准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
该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观点和方法论。
2. 生物学知识。
3. 化学知识。
4. 物理学知识。
5. 地理学知识。
6. 科学技术与社会。
教学要求
-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实验和观察。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现象。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评价标准
根据该标准,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制定科学课程的评价
标准。
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以及创新能力。
实施指导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提供了教师的具体教学指导,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科学课程。
教师可以根据指导
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
以上是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简要介绍。
该标准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规范的教学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
养和创新能力。
请参考该标准以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工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科。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的颁布,对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首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总体目标。
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考、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一目标的提出,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得小学科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规定了小学科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要求。
它要求学生学习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了解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它还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这些内容和要求的规定,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使得小学科学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再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规定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它还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注重教学过程的活跃性,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这些原则的规定,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使得小学科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实际效果。
最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规定了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方式和标准。
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手段进行评价,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评价方式和标准的规定,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科学的评价依据,使得小学科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的颁布,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师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一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出积极的贡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2011新课标小学科学
2011新课标小学科学
2011年新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科
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了
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以
及技术与工程等。
在生命科学领域,学生将学习生物体的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等。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多样
性的重要性,并认识到保护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物质科学部分,学生将探索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以及能量的转换
和守恒。
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科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地球与宇宙科学则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天气和气
候的变化等。
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学习如何解释自然现象,
培养对地球和宇宙的好奇心。
技术与工程领域则强调实践和创新,学生将学习基本的工程设计原理,通过动手制作和实验,理解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整个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
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与同伴交流和分享。
通过这样的学习
过程,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科学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
学习资源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也应不断
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以适应科学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2011小学科学新课标
2011小学科学新课标
2011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旨在更新和改进小学科学教育,以适应21世纪的教育需求。
新课标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理解科学概念。
新课标的核心内容包括:
1. 科学知识: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基础科学知识,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科学视野。
2. 科学探究: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科学,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以及对科学知识的尊重和科学精神的认同。
4. 科学方法:教授学生科学方法,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等步骤。
5. 科学与社会:让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如何影响社会和日常生活,以及科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6. 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如数学、技术、工程等领域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
7. 评价与反馈:新课标提倡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8. 教师角色:强调教师作为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
新课标还特别强调了信息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新课标也提出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鼓励教师参与培训和研讨,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学素养。
总的来说,2011年的小学科学新课标旨在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未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我国发布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一标准对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指导。
本文将对20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标准。
首先,20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总体目标。
该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创新能力。
同时,该标准还明确了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这些内容既有科学的基础知识,也包括了一定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科学的基本认识和兴趣。
其次,20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了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
同时,标准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爱,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此外,20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还强调了科学教育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应用科学知识。
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最后,20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还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
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科学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科学教学活动。
同时,标准还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综上所述,201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研读和理解这一标准,结合实际教学,积极探索和实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什么是科学素养?《标准》(以下简称)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养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二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对象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
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公平性);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材施教)。
2、学生观问题。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从学生已有经验→需要)例如,美国教师教学《运动小车》研究怎样快或慢一点?(经验概念化→提升→发展)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
3、学习方式问题。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知识不是给予的,知识是生成的。
例如《热对流》的教学,围绕液体中有没有这种现象让学生探究,怎样把冷水、热水分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4、内容选择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内容,并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5、课程资源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教材不是圣经,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提供教师、学生更大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信息社会更具开放性。
6、评价问题。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①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②指标是多元的;③方法是多样的;④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等)。
三课程目标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具体达到:科学知识:获得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科学探究: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是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和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逐步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事实)、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上述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出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
《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中能够分别单独实现,它们是在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共同达成的。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以上目标必须相互整合,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运用。
四课程设计思路《标准》的编写没有像过去50余年来的教学大纲那样受知识体系的束缚,而是从培养全体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良好愿望出发,在结构、内容、体例、表达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和革新,具有时代性、系统性、前瞻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本《标准》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提高小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体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方法、技能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构建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课程新体系,着眼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丰富他们的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体现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本《标准》对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以结构框图的形式给出了各目标领域知识展开的主要线索与相互关系,使整个内容标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对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性的认识,便于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按不同的主线或思路,设计与编排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1多样的生物,2生命的共同特征,3生物与环境,4健康生活,5物体与物质,6运动与力,7能量的表现形式,8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9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10天空中的星体。
在一级主题下又分若干个2级主题,如多样的生物,就包含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和常见的其他生物三个2级主题。
而在涉及有关人体的内容时,单列“健康的生活”则是考虑到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
五课程实施建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还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以及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备,《标准》在这些方面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积极的建议。
和过去教学大纲不同的是,在指导性方面,课程标准不仅对课程理念提得非常精确,而且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尽可能给以落实,提出的具体活动建议、案例等都充分反映了基本的课程理念,充分保证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在评价方面,课程标准在具体内容标准中列入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内容(如单列“科学探究”主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内容(“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与环境保护”等。
)。
在建议中不仅提出评价的基本观点和要求,也用案例的形式坚决而明确地表示了这样的信息:评价内容应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
评价方式以重视发展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协商性评价以及学生的自评为主的评价。
倡导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检查筛选),把评价和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以及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联系起来。
促进学生发展是评价的根本,在评价中强调过程性评价,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方面: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
提倡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评价,其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分三个领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知识)、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展开。
本《标准》将三至六年级的科学课程作为整个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具体内容标准所表述的是小学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并不再划分年级或年段,这样给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更大的创造空间。
《标准》在选取知识内容时遵循以下原则: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克隆、纳米技术,材料,信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符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
七《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标准》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提高的良好愿望出发,在结构、内容、体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具体体现这样几个特点:1、前瞻性《标准》吸收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级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经验,同时,融入我国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的改革理念和思路,使科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考虑到我国学校存在的实际差距与教师状况,对前瞻性做了适当的限制,保持在扩大教师可以实现的水平上。
2、系统性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标准》不仅给出了目标、具体内容要求与一般的教学建议,而且对这门学科的改革理念、课堂教学实施、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的思路与设计原则、教师撰写要求与队伍建设、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科学教室的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并提出了有关的建议。
因此,他对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价值不仅表现为对教学结果的规定性,而且对取得这些结果的方法、策略、条件、过程等方面都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的指导意见。
3、时代性《标准》十分重视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确定科学地位,提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在当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对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
4、灵活性作为课程标准,既要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明确的目标与具体的内容要求,使他们知道通过该学科的教学,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目标,但又不能把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定得过死,束缚他们的创造性。
《标准》较好的把握了目标的规定与过程的灵活性。
对目标,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他们通过学习必须学会或达到的程度;过程,我们则以建议的方式既给教师如何实现目标提供启示或范例,又允许并鼓励教师开发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和途径,给他们实施《标准》较大的灵活性。
5、可操作性《标准》不仅在叙述上注意了小学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尽可能使用他们熟悉的、可接受的语言,把话讲具体,做到通俗易懂,而且还列举了许多生动的实例,帮助教师了结冰举一反三,增强了可操作性。
八从“自然大纲”到“科学标准”的变迁。
科学课程标准与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相比,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课程定位上——倡导了科学素养的提高。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什么是科学素养?《标准》研制核心组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