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论文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摘要:“异化”一词本来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在黑格尔哲学里才成为哲学概念。
文中分析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程,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异化思想的高峰, 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发端、根源以及原始推动力。
同时,也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马克思主义一、“异化”成为哲学畴要研究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我们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异化”这个概念的历史。
“异化”这个词, 英文翻译为alienation,其意主要有两点,即“离间、使不和、使疏远”和“转移(财产的)所有权、让渡”。
“异化”一词先出现在经济学的文献中,意义为财产权的转移和让渡,后来出现在政治学文献中,则转变为人的自然权利即自由的转移和让渡。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异化”的含义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异化”这个畴,马克思并不是最先使用的人。
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 早在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卢梭等都论及过异化问题。
包括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都曾运用这个畴来阐述自己的理论。
霍布斯在运用社会契约论来论证“利维坦”时,是在权昨转让的意义上使用异化的。
异化概念在卢梭那里则引申出“反对”、“否定”等对抗性含义,这正是哲学异化概念的实质涵。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费希特,费希特认为,“自我”规定“非我”,而“非我”又反作用于“自我”,二者正是一种异化关系:“自我”创造“非我”,“非我”是自我”的异化。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
他认为,“绝对观念”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化为自然界,然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归到“绝对观念”自身。
在他看来,精神或意识的辩证运动,就是把“自己变成他物,变成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即“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返回自身。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个概念。
“异化劳动”又被称之为“劳动异化”。
马克思用这个概念来概括和解释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制度下,劳动者自身同他们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以及他们所进行的劳动本身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的状态。
既然劳动是人的本质,那么人在劳动中应该是自由的、是享受的、是乐在其中的;并且他们对自己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应该是满足的、热爱的、自豪的。
为什么又会出现“异化劳动”呢?原因在于,在私有制条件下,本来应该作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行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也就是说,在以私有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异化”。
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其次,劳动者和自身劳动活动之间的异化;再者,人和自己的类本质之间的异化,即人与自身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之间的异化;最后,人和人之间的异化。
(一)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在通常的情况下,劳动者通过自身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对生产资料进行加工,从而生产出劳动产品,这些劳动产品本来是属于劳动者自己的,是可以自己享用的。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属于资本家的私人占有的,因此通过自身劳动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属于资本家,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他们生产多少劳动产品,劳动者只能拿到仅仅维持生计的、极小的一部分劳动成果。
也就是说,他们生产的越多,他们失去的也就越多。
因此,在这里,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产品不是满足、热爱、自豪,而是不满、厌恶、甚至憎恨,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因此说,劳动者与自己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是分离、对立和相异化的。
(二)劳动者和自身劳动活动之间的异化正如前面提到的,劳动,就是人类的或者说劳动者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
作为人的本质,那么人在劳动中应该是自由的、是享受的、是乐在其中的。
而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却并不自由,并不快乐,更谈不上享受。
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探讨我国权力异化现象
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探讨我国权力异化现象作者:黄崛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1421 更新时间:2009-8-13热 荐【字体:小 大】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权力异化的表现形式可归结为公共权力私有化、公共权力部门化、权力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部门权力个人化、权力使用交易化、监督权力虚置化等,由引导致腐败普遍化。
对此,可通过在经济上强化公有制地位、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在思想上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强化权力部门依法行政观念和群众的民主意识,在政治上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权力监督,在法律上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坚决推进以法治国等对策来防止腐败滋生和消除权力异化。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理论;腐败;权力异化“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思。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它被提到哲学高度。
黑格尔用它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统治和支配人们自己的外在力量。
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
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
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阐述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并揭示了异化劳动同私有制有内在的联系,认为从起源看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果,从既成状态上看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尽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存在一些理想化、人本主义局限性等缺陷,但在总体上,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还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理论是马克思思想成熟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明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开始涉及到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论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正义思想
论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正义思想
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正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提倡正义和平等,并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
异化是社会的一种重要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他们的身份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异化可以被分为物质异化和精神异化。
物质异化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经济中的不平等,而精神异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对人性的不平等。
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正义思想坚持平等,反对物质和精神上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只要存在社会不平等,就会有贫富差距,他指出,贫富差距不仅会引发社会不安全,而且也会损害国家的经济发展。
他还指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革才能解决这种社会不平等。
此外,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正义思想还指出,物质和精神上的异化会给人们带来不公平的待遇,并且社会上的异化可能会破坏人们的自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革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社会更加公正和平等。
总之,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正义思想是一种倡导平等的思想,它提倡社会主义改革,以解决社会的物质和精神异化,使社会更加公正和平等。
马克思对制度异化的批判及其现实启示
淋漓尽致 地 批 判 了 专 制 的 伪 善,害 怕 人 民 说 真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以获取最高利润为目的,
话、听到真话的虚弱心理。认为书报检查制度违 物的价值取代了人的价值,财富的增加伴随着人
背了国家和法律的理性原则,侵犯了人们的自由 的巨大牺 牲,人 的 发 展 表 现 为 异 化 和 颠 倒 的 状
制度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 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但历史上并非所有的制度都 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制度 调节着人 与 人、人 与 社 会 的 关 系,规 范 人 们 生 活 的秩序,制 度 本 应 给 人 们 的 生 活 带 来 价 值 和 指 引,促进社 会 进 步 和 人 的 自 由 而 全 面 的 发 展,然 而,在实际 生 活 中 制 度 异 化 的 情 况 也 时 常 存 在。 制度异化是制度作为行为的规范,本应是人追求 自由与解放的行为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却与人对 立,成为束 缚 奴 役 人 的 工 具,制 约 人 的 发 展。 制 度异化的实质是制度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成为一 部分人为谋取自身利益而压迫、剥削与奴役另一 部分人的工具,成为与人相异化的社会力量。异 化的制度,即制度本身成了目的,转过来反对人、奴 役人。异化的政治权力成为压迫人的手段,异化的 经济制度加大了不平等,异化的文化制度没有促进 人精神的解放,反而成为思想的桎梏。制度异化是 导致人的异化的重要原因,处于制度框架中的人同 自己遵守制度的活动相异化,制度走向了人性的对 立面,成为人发展的桎梏,制度异化反映着制度与 人、与社会的分离和对立的关系。
作者简介:陈 婷(1983—),女,湖北天门人,杭州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制度哲学、人的发展理论研究。
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论文
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论文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变革,但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站在这种变革的起点上,相反,他们在“进入”理论时还深刻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起点,就如他们后来揭示的人们不能选择自己创造历史的条件一样,但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看到了实践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这使得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同样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相关论文。
仅供大家参考!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全文如下:异化消费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产物,这种消费形式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本质相悖离,它是对“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第二发展阶段下的人的否定。
消费行为由原本的需求消费变成了一种符号消费,人们消费不是真正地为了满足物质上的匮乏,而是为了消费而消费,人成为商品的奴隶和工具。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重要一环,在今后都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尤其在我国逐步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的过程中,异化消费形式作为前进中的绊脚石,必须将其摒弃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推动我国消费领域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从“异化”到“异化消费”“异化”一词最早可追溯到霍布斯的作品《利维坦》中,后来的黑格尔将异化理论进一步发展,但他将劳动看成是纯粹的精神活动使他并未探寻出劳动的真正本质。
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引申出异化,并将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指出异化劳动是造成社会中的压迫及阶级斗争的根源,并系统阐述了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条件,使异化理论在发展上迈出了更为重要的一步。
“异化”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论马克思的权力异化观
却变成了 “ 从社会 中产 生但 又 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
日益同社会相异化 的力 量” 口 ] ( P 1 8 9 ) c 可见 , 权力异化是
其一 , 社会是 由人所组 成的 , 是 人的关系共 同体和生 活共 同体 。 作为人 的存在方式 , 共同体 总是有公共事
务 必需处理 , 总要进行共 同 的活动 , 于是 , 它必定会
权力 是什么? 以往人们有多种多样 的理解 , 在 当
代 社会里 , 人们基 本上是从 政治关 系 , 准确地 说 , 是 从权力关系的角度来予 以理解 的。当代人 普遍 地认
为权 力是 一个 人所 拥有 的为实 现 自己的意 志而 影
响 、支配和控制 他人意志和行为 的能力 ;也有 人认 为, 权力只有在其行使 中才会存 在。 对权 力的这 种理 解是有问题的 , 至少是过于简单 、 片面 的。正如有 的 西方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 “ 很少有 比权力更 复杂 的事 物 ,也很 少有像权 力那 样经常被粗劣地简单化 了的 事物 。” [ 1 ] ( 啪 在马克思看来 , 只从政治关系或者权力
[ 作者简介] 彭定光 , 湖南省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 家 , 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
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 博 士, 博士生导师 , 湖南省优势特色学科 首席专 家, 湖南师 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 副所 长 ; 周 师, 华南农业大学思政部教师 , 博士 。
权力 从公 共权 力演 变为 国家权 力或 者政 治 权
力 ,其道德使命 由维持人类 的生存发展 变成 了通过
控制整个社会来实现统治 阶级 的利益 。虽然 国家权 力或者政 治权力在外观上仍然具有公共性 , 但是 , 它
异化的终结思想的腾飞--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观
异化的终结思想的腾飞--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异化观
异化的终结思想的腾飞--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观
异化观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是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一把钥匙.随着马克思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他逐步放弃了这一提法.<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称得上是他的异化观的收官之举.在他以后的著作中就很少再提及异化概念.在<形态>中他为这一观点作了最为科学,最为详细的解答.他在这篇文章中对有关异化的产生、前提、根源等问题的解答作了一定的分析,并以此来考察当代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作者:余波李勇军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刊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2 28(4) 分类号:B0-0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前提共产主义资本主义。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启示3700字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启示3700字摘要: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普遍存在,马克思对这一现象做了深刻阐述,并从4个方面对异化加以规定,形成了著名的劳动异化理论和拜物教思想。
当今重读这一理论,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仍有可鉴之处。
毕业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拜物教;启示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普遍存在。
异化是指原本属于人的东西或人活动的结果,在人的对象化活动过程中,取得了独立性,并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统治人的力量。
马克思充分的意识到这一现象,并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等著作里做了逐步深入的阐述,形成了著名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和晚期的拜物教思想。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早期思想――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异化和劳动结合起来,从人类活动的主导方式――物质生产来说明异化,从而阐述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指出异化是指原本属于人的东西或人活动的结果,在人的对象化活动过程中,取得了独立性,并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统治人的力量。
他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揭示了异化的规定性: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
这是异化最直接的表现。
劳动产品作为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样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劳动者,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而属于不劳动的资本家。
因此,马克思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即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和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在这一异化状态下,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越来越多,那么他自身异化的程度就越深。
二是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这是劳动产品异化的根源所在。
马克思指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
人在劳动中得以肯定自己的本质,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这样劳动理应是自愿的行为。
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工人除了拥有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因此,为了生存,工人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
初二政治论文马克思主义2500字
初二政治论文马克思主义2500字学习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
下面小编整理了初二政治论文马克思主义2500字,欢迎阅读!初二政治论文马克思主义2500字篇一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摘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不只是要反对教条主义,要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中国化,还包括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永远是我们党的指南。
但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可以完全断绝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不敢从其他学说中吸收真理的元素。
如果在封闭状态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那我们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 关系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严格的分析批判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的新学说的。
然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一简单的历史事实却并没有使一些人辨证地对待非马克思主义理论。
特别是在我国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许多学者往往不能客观辨证地分析鉴别,而是简单化、片面化、形而上学地全面批判的态度。
其结果不是带来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而是带来其严重的倒退。
对于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周恩来在1970年同文教部门的负责人谈话时指出:“一个人有问题,书就不能用了?它总有可取之处嘛: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箔目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这三个来源还不是资产阶级的或受唯心史观限制的学说吗?可是它们都含有合理的因素。
任何思想的发屁都不是无根的,新社会是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
剥削阶级的出身不能改,思想却是可以改造的。
这就叫历史唯物主义。
要有点辨证法,不要一听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就气炸了,那叫形面上学、片面性。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者列宁也是一个能够辩证地对待资本主义文化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Yibin University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系别政府管理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姓名学号年级 06 级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015 年 5 月摘要 ......................................................................................................I I ABSTRACT ...........................................................................................I II 一、异化思想的源与流 (1)(一)关于异化 (1)(二)对异化现象及历史上异化思想的总述与评价 (3)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3)(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 (3)(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异化现象根源的论述 (4)(三)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5)三、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 (7)(一)“当代中国”的概念的规定 (7)(二)异化现象在当代中国的主要表现 (8)(三)当代中国存在异化现象的原因探究 (11)(四)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 (12)参考文献 (16)致谢 (18)异化思想源远流长。
在马克思之前,已经有很多哲学家对异化进行了研究探讨。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
一直以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异化的研究。
时至今日,人们对异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研究在前人对异化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思想,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历史的、阶级的分析方法,力争客观的、历史主义的展开分析。
通过对异化、异化劳动以及我国的诸多异化现象的研究,让人们厘清我国存在的异化现象,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马克思异化概念变论文异化劳动论文
马克思异化概念变论文异化劳动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武器和工具,他以“劳动”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异化问题,随着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理解的加深,逐渐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异化理论,并分析了这种异化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分工决定的,所以通过对马克思对异化概念不断深入的认识和研究,我们在分析其异化理论时一定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关系,不能抽象地认识异化,而要带入到具体实际中来。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是人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还包含了人自身的异化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异化等,所以我们就要用发展的视角研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而探讨对当今社会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从不成熟逐渐发展至成熟的过程,与之对应的异化理论,也在其哲学中存在一个演变的过程。
随着马克思对异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态度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
一、提出和使用时期在《关于伊壁鸠鲁的哲学笔记》和《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第一次使用“异化”这一词汇,他写到“对自然的任何关系本身同时也就是自然的异化。
”【1】其中,他借用了当时黑格尔表外化含义的异化一词的术语来描述,而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又写到:“正如原子不外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同样感性的自然只是对象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而这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识。
”由于黑格尔认为异化是正源的客观化和对象化或物化,只是绝对观念的异化,而人则是异化的结果和产物,马克子在这里也引用了“对象化”,由此看出,马克思所使用的“异化”还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立场上的“异化”。
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政治制度和国家“一直是宗教的领域”,是一种类的内容,即一种“类”的异化,从此观点中可看出马克思受到了费尔巴哈宗教异化思想的影响。
但随后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批判了二者的异化观,他在后者写到:“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毕业论文
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异化是被马克思一直使用且在不同的时期赋予了不同的理论内涵的一个哲学概念。
在早期以劳动异化,在成熟时期则以拜物教的概念存在,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并贯穿马克思的哲学体系始终的哲学概念,因此在马克思的全部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异化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社会现象,遍布各个领域,它具有普遍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产生异化的根源在于社会职业的固定化分工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影响等等。
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以及其他相关的哲学家的异化理论与现实相观照,主要就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中现实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比较粗浅的分析和阐述,以期尝试探索现时代社会生活中的异化现象的扬弃路径,对于我们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社会、人与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现实问题;扬弃路径Analysis on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and its realisticsignificanceAbstractMarx gave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several different meanings at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early it was to labor alienation, and in the mature period it was the concept of fetishism. It was developing, deepening and running through Marx's philosophy system. It was very important in Marx's theoretical system. Alienation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our daily life, it is a kind of social phenomenon, and it has widespread and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It results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immobilization division, private ownership economy and the values of the market main body. Based on the Marx and other’s theory of alienation and reality reflection, this paper try to analyze the alienation in the economy, political, culture, educ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daily life. I am going to try to explore the way of develop the useful and discard the useless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It is of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build up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person and society, person and natural.Key words: Marx; Theory of alienation; Realistic problems; The way of sublation.目录前言 (1)一、异化理论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内涵 (4)(一)马克思前的异化理论 (4)(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6)(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9)二、异化现象的现实存在 (12)(一)科技异化 (12)(二)权力异化 (13)(三)经济异化 (15)(四)教育异化 (20)(五)社会关系异化 (22)三、异化产生的成因分析 (24)(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经济的存在 (24)(二)科技的发展与应用 (26)(三)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 (27)(四)人们的价值观的转变 (28)四、扬弃异化的探索与尝试 (30)(一)生产力的极高发展是消除异化的首要前提 (30)(二)走科学发展之路是消除异化的最佳选择 (31)(三)深化体制改革是消除异化的有力保障 (33)(四)适宜、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消除异化的有益尝试 (34)结语 (37)致谢 (38)参考文献 (39)一、著作类 (39)二、论文类 (40)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情况 (42)前言异化问题不但是一个哲学问题,还是一个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的异化观
马克思的异化观异化观首先由马克思系统提出的。
人们或许以为在提出异化理论的争论问题以前必须对马克思所主张的这种理论作完全客观的展示,而丰富地引证马克思似乎是作这种展示的可靠的手段。
事实上这样一种方法是很危险的:引证往往井不一致——马克思对异化的见解并不总是完全一样的。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所发表的文章里扼要地阐述了异化理论,而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大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已非常批判地谈到异化、自我异化、人的本质和人性,因而看起来他们已开始否定这一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里,他们认为哲学家在把人类历史理解为人的自我异化的过程时,把全部历史改变为意识发展的过程。
这一点可能意味着异化理论是唯心主义的。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阅读马克思的“成熟的”著作,我们就会发现“被否定的”异化理论不仅含蓄地而且明白地,不仅它的内容而且它的词汇都出现在这些著作里。
例如,在《资本论》第三卷里,马克思谈到异化以及应在未来合理地组织起来的社会里实现的“人性”。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自我异化的本质是人同时把某种东西由他自身异化出来井把他自身由某种东西异化出来;即把他自己由他自身中异化出来。
这就是马克思的思想的本质,如果我们分析他的著名的手稿《异化了的劳动》——在那里他谈到异化的四个方面或特征——我们就能亲自看到这一点。
马克思首先探讨人的劳动成果、即人所生产的对象的异化。
劳动的实现就是它的对疻化,而对劳动者来说,这个对象化同时就是对象的失去,即异化。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关系就如同他与一个异己对象的关系。
他的双手的产品构成一个分离的对象的世界,这个世界对他是异己的,统治他,并且奴役他。
人的生产活动成果的异化,它的根基是在生产本身的异化之中。
人之所以异化他的劳动产品,是由于人把他的劳动活动异化,是由于他自己的活动对他来说变成为一种异己的活动,一种在其中他不肯定却否定他自己的活动,一种不解放却压制他自己的活动。
心得体会: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及其批判性——读《雇佣劳动与资本》有感
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及其批判性——读《雇佣劳动与资本》有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异化观点。
四种异化形式一般被概括为:物的异化,自我异化,类的异化,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异化的本质规定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a、非自愿性;b、产品属于他人;c、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力量而存在。
马克思的异化观点贯穿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
在该文中尽管并没有出现任何异化的字眼,但从异化的四种形式及其本质规定来看,它几乎又无处不在。
马克思说,“劳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的表现。
工人正是把这种生命活动出卖给别人,以获得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P336)根据类的异化的含义可以看出,这里所谈的正是类的异化。
劳动不再是纯粹的生命活动,而成为了一种谋生工具。
事实上,直到今天为止,很多人的劳动都不是那么纯粹,谋生仍然是第一需求。
把劳动或者工作当作一种乐趣,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还只适用于少数人。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劳动的这种异化状态,还没有消除。
马克思还写到,“但是,生产资本的增加……就是积累起来的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权的增加,就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统治力量的增加。
雇佣劳动生产着它起支配作用的他人财富,也就是生产着同他敌对的力量……”(P347)这里首先涉及了工人与资产阶级关系的异化,两者作为敌对性力量而存在:也谈到了工人阶级的自我异化,他自己生产的财富成为自身受压迫的推进性力量。
尽管今天已不再用阶级的语言描述这种状况,但是从经验的层面来看,这种状况似乎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着。
曾经轰动一时的山西黑砖窑事件很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的饥渴和贪婪也暴露了人性的自私和险恶。
马克思还论述到,“所谓生产资本的尽快增加……工人阶级愈迅速地扩大和增加敌对它的力量,即迅速地扩大和增加支配他的他人财富……这样的工作无非是它本身在铸造锁链,让资产阶级用来牵者它走罢了。
”(P353)这一句话,可以看到物的异化,自我异化,工人与资产阶级关系的异化均有所体现。
马克思主体异化思想差异论文
马克思主体异化思想差异论文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主体的缺失,本应身为自身主人的人反而成为自己的奴仆,也就是说主体对自身的异化。
卢卡奇对异化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马克思本人那里吸取理论和方法上的启蒙,但二人的思想发展逻辑不同,卢卡奇早期以《历史和阶级意识》为代表的异化思想,很大程度上继承马克思晚期异化理论的内容,并且受黑格尔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以《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为代表作,则充分体现了卢卡奇更为成熟的异化思想,将马克思的早期与晚期思想结合起来,更侧重马克思早年的思想。
这样,卢卡奇关于异化问题的思想就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许多异同点,下面就其异同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结论,是立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来阐述的,它的特点是视野开阔,代表了他这个时期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这个成果是过渡性的。
马克思此时还未把个性的自由、人类的最终解放纳入到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科学的考察和分析。
因此马克思早期的异化观还不很成熟,异化是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哲学范畴,在现实中是很难操作和实现。
二这样就形成商品形式的普遍化,从主客观上是制约着人类劳动的抽象。
劳动成为一种按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的可以测量的劳动,可计算性破坏了客体的统一性,也破坏了主体的自主性。
无产阶级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主体,就已经不是作为主体自主地进行创造历史的活动,而是沦为商品,降低为物的世界的一个因素。
卢卡奇认为,要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就首先必须从观念上瓦解“商品拜物教”。
当下的关键是抢救已沉沦的无产阶级主体意识。
只要无产阶级恢复了主体意识,无产阶级就摆脱了物对人的统治,从而成为历史的真正主体。
这样无产阶级的解放,不是获得物质利益的解放,而是享受自我意识的精神胜利。
卢卡奇晚年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中,关于异化问题的认识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首先,卢卡奇克服了《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不足,将物化、异化、对象化加以区分。
马克思的政治异化思想及其逻辑进路
马克思的政治异化思想及其逻辑进路
刘海江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45)002
【摘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类概念的改造,把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统一于个人的社会特质,并把市民社会称之为物质国家,把政治国家称之为形式国家,两者的统一是真正的民主制,两者的分离则是政治异化.现代社会存在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分离的现象就是政治异化的产物,两者相分离的原因就在于市民社会的私有财产制度,马克思因此需要到政治经济学中去探索扬弃私有制的现实道路,政治异化由此发展到异化劳动.这样,马克思在“政治国家→市民社会→异化劳动”的探索过程中,为唯物史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5页(P67-71)
【作者】刘海江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试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视角 [J], 周彦霞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生态思想解读的逻辑进路 [J], 程广丽
3."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技术异化的挑战
——以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为视角 [J], 高盼
4.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进路 [J], 苗贵山
5.补上“政治异化”的缺环——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发展逻辑研究 [J], 刘海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政治旨向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政治旨向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物质与意识所组成,其中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政治旨向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政治旨向全文如下:摘要:在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上一直存在着本体论与认识论两种倾向,从而导致了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与“实证化”,这种理解不自觉地陷入了传统形而上学而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通过对于物质概念的政治旨向的阐释使得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解放的理论特质得以展现。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政治旨向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对于资本主义批判性、现实社会的实践性以及未来社会理想的超越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物质观物质概念既是理解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主要内容,又是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
因此,正确理解“物质”概念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上有两种途径:一方面,在“思维”与“存在”意义上,把“物质”当作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这就导致了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它典型地表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
另一方面,在“物质”与“意识”意义上,把它作为认识的客观来源与人的主观意识相对,这就导致在近代科学意义上把马克思主义“实证化”,这正是第二国际时期“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现。
尽管他们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但是往往不自觉地陷入了形而上学而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因而通过对于物质概念的政治旨向的阐释才使得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解放的理论特质得以展现。
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89列宁的物质定义把人的认识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外物,而不是人主观意识的产物,这就反对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对外在客观世界的一种抽象,而不是简单的直观的反映,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论的当代思考免费范文精选
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论的当代思考西方马克思主义指出了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后工业社会工人劳动异化的特质。
本文揭示了当代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劳动者因面临各种压力和负担使其劳动过程也产生了异化性现象。
要消除异化必须建立公平、合理、高效、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劳动者的外在压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劳动异化社会保障制度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思想是在马克思的“异化论”基础上,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而提出的。
现代异化思想内涵西方马克思主义指出后工业社会工人劳动的异化特质具体表现为:科技发展使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技术分工日趋精细,加剧了工人劳动“破碎化”程度,给工人的生理、心理造成严重伤害。
工人工作被归结为一个专门固定的机械重复动作;工人失去了同劳动最终产品的接触,使他对自己生产的最终产品一无所知而漠不关心,劳动者因此在劳动过程中失去了独立的人格而成为一种“孤立的、抽象的原子”,这不仅使工人失去全面发展的可能仅成为片面的、本能的劳动工具,“使工人处于更被动状态而没什么技艺,从而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异化”。
孤立、消极的依附劳动使工人完全成为被动的机器零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只需按预定动作进行操作,其自主与创造性已完全丧失。
工人劳动时间不仅受工作时间而且受闲暇时间控制。
他们认为,马克思时代工人的劳动时间是不自由的,但闲暇时间属于“自己的”,能感到“自在”所在。
而当代社会工人这点自由也被剥夺,异化已侵入到工人的闲暇时间。
虽然工人的“法定”工作时间比早期资本主义大大减少,但实际劳动时间却被延长,已超出“上班时间”并延续到休息时间。
劳动异化和“受管制”的时间实际上也漫及整个生命过程。
这种异化思想是对后工业社会工人劳动特征的总结,反映了科技对劳动者个性与自由控制的加强。
自动化条件下本来应是人的本质力量体现的人的“内在劳动”仍然是一种“外在的劳动”,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
马尔库塞说:“对极大多数人来说,满足的规模和方式受制于自己的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Political model of Marxist alienation view
编订:JinTai College
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
前言:毕业论文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
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
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
作业、撰写的论文。
本文档根据毕业论文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
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
改及打印。
自从卢梭提出异化概念以来,这一概念一直是人本主义
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非人性的有力武器。
马克思在 1844 年前后,曾一再地使用异化概念来痛责资本主义制度,详细内容请看下文马克思主义异化观。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超出了一般的
人本主义立场,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
对于 20 世纪的哲学思潮来说,理解“人”似乎只有一
个出发点,那就是异化。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抨击了资本主义条件下
的物化现象,寄希望于历史的总体运动来克服这种物化。
卢卡奇无疑是从“人”的角度来谈论物化的,但在卢卡奇那里,这个“人”不是个体的人。
虽然卢卡奇没有对“人”的范畴作较
为详尽的阐发,但从卢卡奇从私有制度这一特定环境下来分析物化这一点可以看出,他是把物化与私有制度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物化应当被合理地理解为私有制条件下人与对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形式。
在卢卡奇之后,由于海德格尔对异化问题作出了颇有成就的研究,以及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使异化问题成了 20 世纪极具诱惑力的热门话题。
海德格尔作为一代存在主义大师,他致力于发展起来的异化范畴,不象在以往的人本主义者那里那样,是为了用来批判资本主义,而是为了用来理解人的存在状态和把握人与人的关系。
在当代,异化问题派生出许许多多学术见解,但概括起来,诸多学术见解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源于海德格尔的人的普遍异化,即从个体的人出发,把异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另一类是源于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异化观,把异化与私有制度联系起来考察。
萨特的的异化观却介乎于这两类思想之间,或者说他把这两种相互抵牾的异化观合为一体了。
因为,就他从物的匮乏去追寻异化的根源,和要求通过人的实践的总体化来克服异化而言,他是比较接近于后一类异化观的。
但由于他不是把匮乏看作私有制度的特有现象,而是看作普遍存在于人类始终
的,并且他又极其重视个体的人的非理性因素,所以萨特的异化观又是隶属于海德格尔以来的存在主义传统的。
对于人本主义来说,异化概念是一个哲学发明,因为很少有人对异化的根源作认真的思考,几乎没有一个哲学家对“什么造成异化”作过系统的说明。
一般说来,传统哲学属于还原论的哲学,他们的哲学探讨总爱溯本求源,但在异化问题上却是一个例外。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试图用私有制来说明异化,但他同时也发现,私有制恰恰需要用异化来说明,直到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由于发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才解决了用异化和私有制相互说明的矛盾。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