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上《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构造,能够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经线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和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上的基本要素。
2. 教学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及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它的形状是怎样的?从而引出课题。
2. 讲授新课地球的形状讲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天圆地方→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教材中的图片,总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展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大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地球仪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包括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和经线等。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和经线,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讲解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及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一些重要的纬线和经线,如赤道、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说出它们的度数和意义。
3.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以及纬线和经线的特点等。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评价。
5.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掌握了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纬线、经线的特点。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4篇)《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1今日将正式进入地理学问的学习——从熟悉地球开头。
由于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很大。
没有太多现成的材料,只有重新开头。
对于备课,预备到什么样的程度为好呢?可以说人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上了这么多年的课,而且教材的内容始终没变,还不手到擒来,小菜一碟,走进教室就能侃起来。
还有的老师资源共享后便完整无缺的把现成课件带到课堂进行教学,即使有自己的思想,由于要跟着课件走,所以一堂课下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难有自己的特色,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风格了。
要把一节课应付下来,每个老师都不难做到,难的是如何不重复自己昨天走过的路,对每个人来说是个挑战。
看了许多老师的备课案例、无疑对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培训。
备课、教案、学习、反思,我打算从自己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第三节课,可电脑不能用,连地球仪也没找到。
熟悉地球的过程是个简单的熟悉过程,因此我找了一些资料,从地方——地圆——地球,从古代传奇——张衡的推想——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将地理与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带同学跨越了人类历史的时空。
这节课的难点在下面的其次课时,关于经纬网的问题。
由于本节课的课件是两课时的内容,因此,下节课重点思索让同学怎么能坚固把握这个经纬网这个难点,这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与武器。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模式,从岸边戏水到水中畅游,然而只有当我们潜在水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水下的景色和埋伏的危机。
老师只有在二次备课中,才能将课堂上的`圆满、缺漏、灵感做个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提高。
教案不是剧本,我很观赏这句话。
在教学设计中,有些老师认为教案要越具体越好,甚至连同学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除非是课堂实录,不然实现你怎么知道同学是如何回答呢?)假如课堂上我们一成不变的让教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那么剧中的主角永久不行能是我们的同学。
虽然课后的反思或许不肯定能弥补过去的一堂课的圆满,但能让下一次走进课堂的你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自信。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纲和教科书,从学⽣实际情况出发,精⼼设计。
⼩编整理了初⼀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第⼀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标:教学⽬标1.使学⽣了解地球的形状及⼤⼩;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午线和⾚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经纬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法。
2.通过学⽣了解⼈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的科学思维能⼒及培养勇于探索、深⼊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数据表⽰地球的⼤⼩;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节地球和地球仪第⼀课时创设情境,引⼊新课:创设情境,引⼊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家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法看到地球的整体⾯貌,在古代,⼈们对地球的形状和⼤⼩是⼀个难解之谜。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挂图按照顺序展⽰出来,学⽣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图⽚边讲述。
图1:“天圆地⽅”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讲述第⼀幅图:“天圆地⽅”请学⽣讲述第⼀补充⼩结:在古代,⼈们认为整个⼤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地上的⼀⼝巨⼤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回答)总结:同学们都⾮常聪明,不像古代⼈⼀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地是平的。
随着⼈们活动范围的扩⼤,⼈们逐渐发现⼤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点。
2. 教学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运动和变化。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种地球的图片、模型以及相关的教学视频。
2. 准备实验器械,如地球仪、天文望遥镜等。
3.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参观天文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教室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太空视角下地球的影片,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且与众不同。
2.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星球吗?影片中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3. 引出课题:地球和地球仪(二)新课教学任务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1:PPT展示地球的形状图片,请学生判断地球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活动2:通过PPT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大小。
活动3:讨论:如果我们要乘坐宇宙飞船去观光,你想选择哪个星球作为目标地?为什么?任务二:认识地球的运动活动1:观察PPT上的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活动2: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观察其中的特点。
活动3:PPT展示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带来的影响。
任务三:学习经纬线和地磁线活动1:PPT展示经纬线和地磁线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基本观点。
活动2: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的经纬度位置,让学生了解其意义。
任务四: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人类的影响活动1:PPT展示一些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的图片,如台风、地震等。
活动2:讨论如何应对这些自然灾害,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2.4《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2.4《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教学目标】1. 在地球仪或经纬网上读出任意地点的经纬度。
2. 利用地球仪或带经纬网的地图,找到与给出的经纬度对应的地点,学会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重难点)3. 结合生活实例,描述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教学难点】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和视频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船在亚丁湾》片段。
师:看视频,思考中国货轮泰山号能否得到救援?【思考】 1. 中国货轮泰山号遇险的经纬度位置是多少?2. 根据中国货轮泰山号提供的位置信息,救援队能否及时找到泰山号?3. 经纬网具有什么作用?视频中泰山号呼救信息体现经纬网在哪方面的应用?生:回答问题。
师:泰山号的经纬度位置是(128°E,108°),救援队不能及时找到泰山号,因为提供的纬度位置信息是错误的。
视频说明经纬网具有定位的作用;应用于军事领域。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片段找出错误之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作用,也启发学生对于经纬网的思考。
师:船只在茫茫大海航行,如果遇到事故需要救援,该怎样确定遇事船只的地理位置?其实,这和我们日常进入电影院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是一样的问题。
师:开学时,班主任告诉你的座位在教室前门左2列第3排,你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座位吗?二、新课讲授师: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熟悉过程。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育同学的分析、比较力量。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熟悉地球外形的过程,使同学受到科学史(教育),培育同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通过观看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熬炼同学的观看力量、动手力量和表达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证明地球外形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同学找出前人熟悉地球外形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分。
【教学预备】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惊奇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
”其次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
”第三个人很特殊,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老师:同学们,老师应当怎么回答他呢?同学:地球的。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
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毕竟是什么外形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熟悉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外形吗?同学:圆的……老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预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老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外形,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熟悉过程。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其次页,看一看图1、1老师组织课堂争论:将同学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究图进行争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外形的熟悉。
1.2.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的数据,并出示“地球大小歌”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认真背诵,记忆地球大小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组活动: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等于 729亿个足球场。
赤道周长约等于客机飞行50 个小时的距离。
(2)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比,感受地球的庞大;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的渺小。
3.探究学习:地球仪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观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的线。
①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标及课标解读(一)课程标准: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
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
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教案、教学设计
5.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并以“地球运动与我”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6.鼓励学生参加地理知识竞赛,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地理素养。
作业要求:
1.作业需按时完成,字迹工整,绘图清晰。
2.小组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分工明确,共同完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地球形状的认识、地球仪的使用和空间定位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其中,地球形状的理解和地球仪的操作是学生的难点,需要通过直观演示、实践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
-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真实形状;提供地球仪,指导学生亲自操作,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地球的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接着,简要介绍地球的神秘与伟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与地球仪》。
(二)讲授新知
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地图绘制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情感体验:通过观看地球环境纪录片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与脆弱,引发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情感共鸣。
5.反思评价:设置课后反思环节,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
6.教学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地理知识竞赛、地理实践活动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他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深入的了解。
对于地球仪的使用,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演示法: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地球的运动。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
2.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仪又是怎样的一个仪器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仪的构造,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课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
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
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二、说学情目标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学生掌握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识别经纬度、方向和比例尺,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到指定的地理位置。
-学生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能够解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联系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常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生活、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动手操作情况。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地球仪简图绘制和作业完成情况。
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合作等。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通过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地球空间形态和地理现象的直观认识。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球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如“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仪有什么作用?”等,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2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3课时)一、课程标准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学会如何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3.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4.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二、教材分析地球与地球仪这节课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利用经纬网定位这四部分进行学习。
通过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学习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经纬度,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如何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了解较少,在学习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内容时会比较抽象,学生也许不太能靠空间想象去理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规律,因此通过经纬网定位这一部分内容会有点偏难,需要通过要求学生画出经纬网来认识经纬线和经纬度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画图和析图能力,学会通过读图学习地理知识。
四、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阅读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通过展示地球模型——地球仪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形状,并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2.综合思维:通过展示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一般规律;通过生活中的举例,让学生说出经纬网的定位方法。
3.人地协调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形状有更深入的认识,了解我们生活在地球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感;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地球和生活,人类制作了地球仪并利用经纬网定位,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如何与地球和谐相处。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形状及其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经纬线和经纬度的规律;利用经纬网定位。
2.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一般规律;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依据;经纬度位置的判断。
【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一、课标要求1、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2、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3、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的学习,除了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通过相关资料认识地球的形状,并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学会运用地球仪,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和特点;并利用地球仪说出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3、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用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和特点;说出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难点:说出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影像及名称,让学生看图描述地球的形状。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及名称,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初步的认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二)新课讲授活动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出示由远古时期到21世纪的四组材料:1、结合材料,归纳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四个过程并完成填空;2、还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补充月食、海岸观船、登高望远三个例子,并完成一组选择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理解地球的产生和组成。
2.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会使用地球仪,并掌握地球上地球仪的各项符号含义。
3.能够在使用地图和地球仪时,正确表示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现象。
【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知识2.地球仪的组成和使用方法3.地球上地图和地球仪的运用【教学步骤与内容】第一课时:地球的基本知识1.导入(10分钟):通过观察图片和想象地球的形状,引出地球的基本知识。
2.讲解(40分钟):(1)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构成。
(2)地球自转和公转。
(3)地球的四季变化与地球倾斜角。
(4)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练习与巩固(10分钟):(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请学生在课后用其他的方式表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第二课时:地球仪的组成和使用方法1.导入(10分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举例子引出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2.讲解(40分钟):(1)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2)地球仪上常用的符号。
(3)地球仪的引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练习与巩固(10分钟):(1)请学生在课后用其他的方式表示地球仪上常用的符号。
(2)请学生用地球仪确定自己居住城市的经度和纬度。
第三课时:地球上地图和地球仪的运用1.导入(10分钟):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球仪上的标志和符号,引出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现象。
2.讲解(40分钟):(1)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如山脉、河流、海洋等。
(2)地图上的符号和标志。
(3)如何使用地图和地球仪表示各种地理现象。
3.练习与巩固(10分钟):(1)以学生所在城市为中心,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确定周边地理现象。
(2)请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寻找其他城市的地图和地球仪,并进行比较和交流。
【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
2.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3.掌握地球上地图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地球上地图和地球仪的符号和标志含义,并能正确表示各种地理现象。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环
节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与地球仪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提出凭证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认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区分;能够运用经纬网确立随意点的地点。
二、过程与方法经过让学生认识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科学思想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量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育学生仔细学习的态度和探究科学神秘的志趣。
培育学生的察看力、想象力、空间思想能力,为培育学生的辩证唯心主义看法确立基础。
教材与学情剖析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向来是初中地理教课的要点。
本节课的学习,经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概过程,感觉古人勇于探究的精神,遇到相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经过对地球仪频频察看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建立地球上空间看法的“骨架”,能够说本节课不单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并且是终生学习地理的基础。
学生是刚才步入初中的初一学生,固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地球,但是仅限于认识地球的形状,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
因为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的地点确实认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
教课要点1、依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对学生进行感情、态度、价值观教育。
2、用经纬网确立随意点的地点。
教课难点1、指引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要点点。
2、帮助学生成立空间看法。
次一级难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是东经与西经及其代号( E、W), 南纬与北纬及其代号(S、N)的判读和区分。
教课方法察看法、解说法、演示法、议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课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绝不踌躇地说:“是地球”。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仪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首先,介绍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其次,阐述地球仪的构成,如经纬线、刻度、比例尺等,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学习。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球仪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某一地区的位置。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阶段接触过简单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基本概念、自转和公转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已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地球仪的简单使用。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有的学生擅长视觉学习,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还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讨论交流来掌握知识。
2. 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地球仪实物,引发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将学生分组,每组观察地球仪,讨论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比例尺等要素,并尝试运用地球仪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教版地理七上《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知识结构:内容要点:1.地球的大小如左图所示,明确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等方面的有关数据和形状。
2.地球仪由于地球太大,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我们称为地球仪。
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观察简化地球仪(如左图),明确地轴、两极(北极和南极)、纬线、经线等概念。
注意:地球上并不是真的有地轴,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
3.经线和纬线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总结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方法: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西排列,东经是向东度数增加或向西度数减小;西经是向西度数增加或向东度数减小。
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南排列,北纬的度数向北加大,南纬的度数向南加大。
5.东西半球的划分。
从上图可以看出,东经度、西经度是根据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东半球、西半球是根据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
因此,0°经线以及0°~20°W之间的经线位于东半球;180°经线以及160°E~180°之间的经线位于西半球。
6.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
由于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弧线,将它转给在地图上的投影方法不同,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经纬网。
一般情况下,同样经度和纬度的地方有四个,赤道上有两个,但在南北两极点,只有纬度,没有经度。
达标测评: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一条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B.经纬网是由地球上自然形成的经线和纬线构成的C.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D.所有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都不一样2.纬度有北纬、南纬之分,经度有东经、西经之分,习惯上可用代号表示,下面哪一组的代号表示是正确的A.北纬用“N”,南纬用“S”,东经用“E”,西经用“W”代号表示B.北纬用“W”,南纬用“N”,东经用“S”,西经用“E”代号表示C.北纬用“E”,南纬用“W”,东经用“N”,西经用“S”代号表示D.北纬用“S”,南纬用“E”,东经用“W”,西经用“N”代号表示3.关于经纬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B.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180°D.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小,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0°4.下列关于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赤道是划分经度的起点线,是0°经线②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线,是90°纬线③赤道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④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该点的经纬度位置是A.西经20°,纬度0°B.东经160°,纬度0°C.经度180°,纬度90°D.经度0°,纬度90°6.在地球仪上,经度30°、纬度0°的地方一共有A.一个B.二个C.三个D.四个7.与东经116°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个经线的经度是A.东经64°B.西经64°C.西经116°D.0°8.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有A.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B.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每条纬线的长度也相等C.纬度越高,纬线越长;纬度越低,纬线越短D.从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前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9.下列地点中,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两个条件的有A.西经21°,纬度0°B.经度0°,北纬26°C.东经165°,北纬17°D.西经19°,南纬15°10.两人从南极同时出发,分别治40°E和20°W向北行进,产生的情况是A.他们不会相遇 B.他们可在南极再相会C.他们之间距离始终保持一致D.在赤道上他们之间相距最远综合测评(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经线都与本初子午线平行B.纬度越低,纬线越长C.经线和纬线都长度相等D.纬线指示南北方向2.地球仪上,0°纬线和0°经线相比()A.两者等长B.0°纬线稍长C.0°经线稍长D.0°经线约为0°纬线的一半长3.在地球表面,纬度30°、经度110°的地方一共有()A.一个B.二个C.三个D.四个4.实际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A.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B.0°和18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C.西经20°和东经160°所组成的经线圈D.东经20°和西经160°所组成的经线圈5.一艘科学考察船计划9月份从A点(20°N、20°E)出发,到达与A点纬度相同,经线正好相对的B点进行科学考察,则B点的经度是()A.160°W B.20°W C.160°E D.20°E6.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有极昼极夜现象,以北为温带地区,这一点地理坐标应是()A.23.5°N,180°B.66.5°N,180°C.66.5°S,20°W D.66.5°S,160°E7.图1-27中P点位置,同时符合①东半球;②北半球;③热带三个条件的是()图1—278.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A.地球是个球体B.地球不停地自转C.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D.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9.某地位于东经170°,南纬20°,有关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位于东半球B.该地处于北半球C.该地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D.该地属于五带中的南温带10.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下列说法中可信的是()A.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此时已是冬季B.我国的河流都已经结冰C.南极有极昼现象D.哈尔滨比广州的白昼短11.下列节日中,当地昼夜悬殊最大的是()A.三月八日妇女节B.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C.七月一日党的生日 D.九月十日教师节12.判读比例尺大小的正确方法是()A.比例尺是个分数,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大B.图上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大C.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愈小,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小0 50D.1/50000的比例尺比千米的比例尺小13.在1:10000000的政区图上,测量长江的长度为62厘米,那么长江在地面上的长度为()A.62000千米B.620千米C.620000千米 D.6200千米14.一幅残破地图,比例尺已失去,但知地面上A、B两地相距120千米,图上两地相距为12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为()A.1:10000 B.1/100000 C.1:10000000D.1/100000015.两架飞机,东西相距一万千米,同时从赤道起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高度一直向北飞行,其结果是()A.两架飞机各绕地球一周回到原地B.两架飞机距离保持不变C.两架飞机在北极上空相碰D.两架飞机距离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16.关于地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绘制学校平面图宜采用小比例尺 B.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来辨方向C.在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D.各种彩色地图上的绿色部分都表示平原17.关于图例和注记的解释,正确的是()A.图例是用来表示各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B.注记是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符号C.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的规定D.在地图上,所有城市都是用一样的符号18.在甲乙两张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上,某两地间的距离在地图上的距离分别为8厘米、4厘米,这说明()A.甲图表示的实地地域范围比乙图广B.进行工程建设选用乙图更为实用C.甲图的比例尺比乙图小D.甲图所表示的内容比乙图更详细19.将1:3000000的原图比例尺放大或缩小一倍,则放大或缩小后的新图上一厘米各代表的实际距离是()A.60千米和15千米 B.15千米和60千米C.30千米和60千米 D.15千米和30千米20.图1-28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图1—28A.山脊、盆地、山谷、山顶B.山谷、山顶、山脊、盆地C.山脊、山顶、山谷、盆地D.山谷、山顶、山脊、盆地(二)双项选择题21.纬线的特点是()A.所有的纬线圈大小都相同B.所有纬线都是指示东西方向C.相邻纬线都是相互平行的D.所有纬线都有太阳直射的机会22.下列自然现象中,因地球公转而造成的有()A.太阳和星星每天东升西落B.四季的更替C.当我国的是正午时,美国华盛顿是夜晚D.昼夜长短的变化23.每年太阳直射赤道的日期是()A.3月21日B.6月22日C.9月23日D.12月22日24.关于地球上五个温度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是极圈B.气温变化最大的温度带是热带与寒带C.只有寒带地区才有极昼、极夜现象D.只有热带地区才有太阳直射现象25.下列关于地图知识的正确叙述是()A.由山谷到山顶的垂直距离为海拔高度B.等高线分布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分布稀疏表示坡缓C.甲图比例尺为1/100000,乙图比例尺为1/10000,当两图直线距离相同,实地距离甲图大于乙图D.地形图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表示山脊(三)综合题26.读图1-29回答下列问题:图1—29(1)这幅图表示的是_____月_____日太阳光照射情况,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纬______度。
(2)A 点的昼长_____小时,B 点的昼长_____小时,C 点的昼长________小时。
(3)这一天,你家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北半球哪个半球得到的光热多?答:________。
(5)南、北半球各进入什么季节?答:___________________。
27.读图1-30填下表:(1)图上比例尺为1:______,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_______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