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A.单项选择题10题;B 名词解释2题;C 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观点)2题;D 简答题3题;E 论述题2题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理解教育起源的几个不同观点及其对应的代表人物】1.生物起源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2.心理起源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者孟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论在批判和否定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教育学者康斯坦丁诺夫和凯洛夫、中国教育学者草孚和王天一)教育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候,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理解西方教育学发展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即柏拉图、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赫尔巴特五人及其代表作品)】柏拉图——《理想国》;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探讨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说;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体系;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阐述了自然教育理论;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为教育学的创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理解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即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创立,及其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特点】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他将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将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赫尔巴特本人也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理解教育万能论、教育独立论、人力资源论的主要代表观点及对应的代表人物】P42 教育万能论: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英国思想家、教育家洛克将他的教育万能说建立在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论。
P45 教育独立论:蔡元培在1922年3月《新教育》上提出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1.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完全之人格”2.教育由教育家主办 3.教育要摆脱政党控制。
浙师大 教育学基础 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的词源“教”是指儿童在成人的执鞭监督下习文之事。
“教”即“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育”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包括精神上的和肌肉上的。
中文的“教育”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灌输,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或者说是外塑的行为。
西文的“教育”则强调人生来就有的特定潜能,教育的过程就如助产的过程,视教育为一种展开的、内发的、自然地消极活动。
“教育”的语义在我国,一些早期的教育家就使用了“教育”一词,最早使用的人是孟子。
1901年5月,罗振玉在上海创办了最早以“教育”命名的杂志《教育世界》。
最早使用“教育学”一词的人或最早使用“教育学”理论的人——王国维“教育”的层次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
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
教育有时候特质思想品德教育。
(它一般有三大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教育概念的三种界定方式:谢弗勒的分类规定性定义——作者所下的定义;要求这个被界说的术语在后面的讨论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意义。
描述性定义——适当的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
(例如:词典)纲领性定义——事物应该怎么样,与其说某种事物实际上怎样完全不同。
(往往包含:“是”、“应当”两种成分,是描述性定义与规定性定义的混合)教育起源的三种观点1、生物起源论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
(“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力量”关键词:生物、冲动)2、心理起源论孟禄(美)教育起源于人类的无意识模仿;尝试——成功3、劳动起源论康斯坦丁诺夫(苏联)·凯洛夫、曹孚(中)、王天一(中)教育起源于人类制造工具的时候,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劳动起源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注:1、除去上述几种基本学说,还有神话起源说、人生发展说、交往起源说等几种不同的观点。
浙师大教育学期末考点复习
一、名词解释(5个,共20分)1.教育功能: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实际的功用或价值。
p182.教育目的:(广义)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体现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质量规格、身心素质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一定社会所属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p1183.学校:指人类进行自觉的教育活动,传递社会知识文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为一定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机构。
p1644.教师角色: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其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身份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
p2205.课程标准:①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段学习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非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②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③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尽量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望尘莫及的。
④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⑤课程标准的范围应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识、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p3096.学校教育: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p1047.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主要指学校)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p1928.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某种突发性、偶发性教育事件作出及时的、恰当的处置能力。
p2269.课程目的: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具体化,往往表现为“学力目标”。
p310二、简答题(5个,共30分)1.教育目的的意义p120①教育目的指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引导受教育者的发展过程,有效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②教育目的预定教育的理想结果,对教育活动起指导、支配作用。
浙师大《教育学》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20XX年元月期末复习资料一、单选题(20个)1.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一个理想国家的方案。
2.我国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是《学记》。
3.中央集权制的典型代表为法国。
地方分权制的典型代表为美国。
中央与地方合作制的典型代表为英国。
4.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由张百熙拟定的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其为“壬寅学制”。
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为“癸卯学制”。
该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在全国颁布并加以落实施行的学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
1912年,民国通过了《学校系统令》,又称“壬子学制”,;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专门学校令》等诸多法令,又称“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表明我国近代学制初步建立。
5.学生成长的条件曾出现两种极端的观点:一是遗传决定论,如孔子的“唯上智下愚不移”的观点,霍尔的“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二是环境决定论。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成长起决定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6.教师的成长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新手阶段:实习教师和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教师属于这个阶段;高级新手阶段:一般是具有二三年工龄的教师处于这个阶段;胜任阶段:从时间上讲,教师大约工作3~4年后可以达到这个水平;熟练阶段:大约进入第5年,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便进入了熟练阶段;专家阶段:教师至少积累十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室里讲述10000小时的课,······7.136页整页自己看。
8.活动课程论,又称经验课程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
9.拉特克最早使用“didactica”一词,开拓了教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浙师大教育学考试内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论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2)心理起源论美·孟禄《教育史教科书》3)劳动起源论苏联·康斯坦丁诺夫、凯洛夫;我国·曹孚、王天一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具体分析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a)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b)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制度c)制约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d)制约教育内容2)经济对教育的制约a)经济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c)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d)经济发展制约教育内容与手段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1)教育的政治功能a)维系社会的稳定b)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2)教育的经济职能a)教育具有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的功能b)教育具有知识再生产的功能c)教育具有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a)传统---保存文化b)传播---丰富文化c)选择---提升文化d)创造---更新文化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4)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质量规格、身心素质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所属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3.教育目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论:坚信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就是真善美的体现,主张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求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代表人物:a.理论萌芽时: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如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所言:“人是万物的尺度”;b.全盛时期:法国的卢梭(自然教育说),瑞士的裴斯泰洛奇,德国的康德、福禄培尔等。
教育学整理资料(浙师大)
名词解释(周瑜整理)1.学生成长P93学生成长是指个体在学习生涯阶段中身心上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学生的身心想积极方向变化的过程。
(学生的成长受到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学生心的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2.教育目的P132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需要,以观念或理念形式体现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3.有效教学P204有效地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具体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重意蕴:1. 有效果; 2. 有效率; 3. 有效益。
有效教学有五个特点:1. 引起学习者学习的动机; 2. 明晰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3. 给予学生的接受方式授课;4.引导学习者投入学习过程;5. 指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4.课程P154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综合,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5.校本课程P165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
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
从操作角度讲,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6.教育制度P47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
教育制度的规范系统包括教育传统、伦理道德及意识形态等内在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制定成文的对教育行为进行明确规范约束的政策法规。
教育制度的机构体系包括正规教育制度、非正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
6.德育P14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达到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系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并指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活动、体验、身体力行,使一定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浙师大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一、选择题1.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2.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一个理想国家的方案3.《学记》是我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4.学校教育制度类型①中央集权制典型代表法国②地方分权制典型代表美国③中央与地方合作制典型代表英国5.1902年,清政府颁发了由张百熙拟定的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未实施。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在全国颁布并加以落实施行的学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
1912年,蔡元培《学校系统令》,又称“壬子学制”6.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曾经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和一个由我自由支配的特殊环境……”7.学成成长的条件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②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成长起决定作用③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学生成长的根本动力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学生新的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8.教师的成长阶段①新生阶段②高级新手阶段③胜任阶段④熟练阶段⑤专家阶段9.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目的应由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全部教育都是为了建设和完善社会这一目的的实行和实现。
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完全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人。
10.活动课程论,又称经验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
11.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代表杜威:现代教学论代表12.发展教学论代表:美国·布鲁纳,苏联·赞可夫。
布鲁纳的发展是指智力发展。
掌握学习理论代表:美国布鲁姆。
13.体谅模式在目的上侧重于道德情感,强调培养儿童的道德敏感性。
由英国道德教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首创。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在目的上侧重于道德认知,强调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14.道德体验法:以角色扮演为契机理解道德后设认知法:用假设的情境推演可能的后果二、名词解释1.学生成长是指个体在学生生涯阶段中身心上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2013-2014学年上《教育学》一、选择题:2’*101.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P15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P303.洛克,《教育漫话》P30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P305.教育学的理论流派: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元教育学P35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个体因素P947.学校教育的特点:目的性,专业性,系统性.,基础性P1048.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目的观,社会本位目的观,人文主义目的观,科学主义目的观P1289.“五育”之间的关系: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联系,它们共同构成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
其次,各育又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每一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P14210.城市学校的三种类型,拉丁文法学校,读写学校,女子学校P18811.学制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主要指学校)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P19212.学制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P19413.教育劳动的特点:示范性,复杂性,协作性,创造性,长期性P22514.两种对立的学生发展观:“外塑论”学生发展观,代表人物:洛克,赫尔巴特。
这一观点突出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视为完全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
教师可随意地根据自己的目的向学生施加各种影响,控制学生的发展方向,把教育过程看成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强行灌输的过程。
“内发论”学生发展观,代表人物:卢梭,杜威。
这一观点突出了学生内因的作用而否定贬低外因的作用,把学生看成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主体,认为学生具有一种内在的动力,不凭借外力帮助就能形成和谐的社会行为,而教师的任务只是刺激学生去学习,学生才是教育过程的中心。
浙师大教育学复习整理
浙师大教育学复习整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层次:①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②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③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④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⑤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⑥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⑦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⑧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主要观点: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者孟禄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的无意识模仿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学者(康斯坦丁诺夫、凯洛夫等)和我国学者(曹孚、王天一等)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候,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教育的本质与争论:1.工具论与本体论①工具论代表人物:柏拉图、凯兴斯坦纳、孔子、康有为、梁启超(政治斗争工具);舒尔茨、斯宾斯(经济发展工具);巴格莱、赫钦斯、艾德勒、布坎南、巴尔(文化传承工具)主要观点:教育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具体而言,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工具,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工具。
②本体论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当代存在主义哲学流派主要观点:教育的本质在于焕发人的天性,培养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个性,使之成为完人2.平等论与成层论①平等论代表人物:卢梭、贺拉斯.曼主要观点:教育是社会走向社会平等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途径,通过一定的教育必将导致人们取得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平等②成层论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柯林斯主要观点:教育不仅不能实现社会平等,反而为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提供了一架梯子,维护了固有的社会阶层并使之适度合法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教育学的发展:1.孕育期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2.诞生期人物:培根、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赫尔巴特教育学的理论流派: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主要观点:教育学从古至今,不是概念的科学,就是规范的科学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李特主要观点:教育是一个文化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促进人格的生成与生命的唤醒3.实用注意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主要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学校即社会;以学生的经验而不是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重视学生的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上《教育学》一、选择题:2’*101.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P15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P303.洛克,《教育漫话》P30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P305.教育学的理论流派: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元教育学P35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个体因素P947.学校教育的特点:目的性,专业性,系统性.,基础性P1048.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目的观,社会本位目的观,人文主义目的观,科学主义目的观P1289.“五育”之间的关系: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联系,它们共同构成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
其次,各育又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每一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P14210.城市学校的三种类型,拉丁文法学校,读写学校,女子学校P18811.学制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主要指学校)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P19212.学制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P19413.教育劳动的特点:示范性,复杂性,协作性,创造性,长期性P22514.两种对立的学生发展观:“外塑论”学生发展观,代表人物:洛克,赫尔巴特。
这一观点突出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视为完全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
教师可随意地根据自己的目的向学生施加各种影响,控制学生的发展方向,把教育过程看成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强行灌输的过程。
“内发论”学生发展观,代表人物:卢梭,杜威。
这一观点突出了学生内因的作用而否定贬低外因的作用,把学生看成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主体,认为学生具有一种内在的动力,不凭借外力帮助就能形成和谐的社会行为,而教师的任务只是刺激学生去学习,学生才是教育过程的中心。
P26015.泰勒,目的模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P29716.课程改革的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P30617.教学理论的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P32818.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基本因素构成的P36219.我国学校的徳育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法P37820.道德认知发展论: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中,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有助于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P384二、辨析或者简答题(5’*4+6’*5)1、教育与经济文化的关系(辨析)(P57)(二)经济对教育的制约1、经济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
3、经济发展制约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
4、经济发展制约教育内容与手段。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观念制约教育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2、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知识就是力量。
3、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中国古代四书五经。
4、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式。
2、教育万能论是否正确(辨析)(P42)?代表人物:1、柏拉图:《理想国》,理想与正义的国家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建立。
2、洛克:建立在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论。
3、爱尔维修: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最重要手段;教育是人成长的决定因素。
教育的作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工作,它对人的影响深刻且系统。
能发掘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潜质,使之获得快速发展。
从而加速了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局限性: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它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需要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的规律办事。
教育只能利用开发青少年的遗传素质,却不能改变他们的遗传素质,只能利用社会环境的某些影响,却不能决定和改变整个社会大环境。
认为学校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提出“教育救国”,这种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过于高估了教育的作用。
3、环境决定论是否正确。
(辨析)(P99)该说法片面。
对的点: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有作用,具体体现在①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可举狼孩的例子)②相对于遗传素质,后天环境对人的发展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且不同环境的人存在发展差异(可举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人的发展环境)③环境影响人的发展方向与水平。
(山村孩子踏实勤恳,城市孩子善于交际。
物质水平高,人的发展水平大大提高。
)错的点:④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虽然环境对认得发展有很大作用,但是环境不能决定一切。
人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需要等对环境做出反应,个人对环境的态度不一样,其发展结果也不一样。
)4、广义与狭义的教育定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上说,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5、德育的概念:(P355)德育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思想和政治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6、德育的过程的定义:(P36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品德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积极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也就是把一定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7、儿童在生活中所学到的(P268资料卡片)?8、学生群体的作用(P264)(一)学生群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1、学生群体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群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二)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1、班级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班级环境、活动、舆论、良好的群体氛围。
2、同辈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1)同辈群体为学生社会化提供必要条件;(2)同辈群体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3)同辈群体为学生平等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基础;(4)同辈群体为学生进步提供了竞争环境;(5)同辈群体还有负功能发生矛盾,制造班级混乱等。
3、参照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榜样的力量。
4、学生群体凝聚力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凝聚力高的群体,其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承担更多的群体责任;其成员的特点必然影响到学生群体。
9、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P89)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分为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教育一定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切不可拔苗助长。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可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教育要根据各个阶段的特征展开,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指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有的阶段发展快,有的阶段发展慢。
二是指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
因此,教师要了解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并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力度。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①不同的人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②同一个人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不同③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5、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10、我国教师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
即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2、科学研究权。
即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
3、管理学生权。
即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的权利。
4、获取报酬待遇权。
即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
5、民主管理权。
即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
6、进修培训权。
即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11、道德认知发展论的内容:(P384)(1)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道德两难故事法(2)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水平1――前习俗水平: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阶段2)以工具理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水平2――习俗水平:阶段3)以人与人之间和谐一至功“好男孩-好女孩”定向;阶段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水平3――后习俗水平:阶段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阶段6)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3)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有助于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12、中国书院的特点:(P184)定义: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是封建教育制度下与官学并存的高级形态的私学。
特点:(1)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自我完善。
(2)注重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自由争鸣的学风。
(3)注重学生自修和教师指导结合,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4)注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和谐的人文环境相结合。
13.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P347●1、帮助确定情境。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感情。
●2、探索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确定问题,教师接受并澄清学生的情感。
●3、发展洞察力。
学生讨论问题,教师支持学生。
●4、计划和做出决定。
学生设计最初的决定,教师澄清可能的决定。
●5、整合。
学生形成进一步的见解并做出更积极的行动,教师给予帮助。
1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P139●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培养“劳动者”●4、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15.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P111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因此,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1、学校教育促进个体的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学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学校教育培养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16、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P331创立者:布鲁纳1)理论基础/教学观:结构主义方法论和认知心理学观;教学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设法安排有利于发现各种结构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知识结构。
”2)发现学习法的含义: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会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学会什么”来得重要;3)发现学习法就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不局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所作的“再发现”。
4)发现学习的要素:●1、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2、探究解决方案●3、灵活组织外界提供的信息●4、灵活而执着地追求问题的解决17.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P308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