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禅意人生

合集下载

苏轼和尚的故事

苏轼和尚的故事

苏轼和尚的故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被誉为苏东坡,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其中,有一则关于他和尚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相传,苏轼在禅宗寺庙修行时,曾遇到了一位和尚。

这位和尚虽然年纪已迈,但却身体硬朗,精神矍铄。

他每天清晨便会到山间的一处悬崖边,静坐冥思。

苏轼对这位和尚的修行十分钦佩,便向他请教禅宗心法。

和尚微笑着对苏轼说,“你看到了我每天早上坐在悬崖边的情景,但你却没有看到我每天清晨如何起床,如何准备食物,如何走上山路。

这些都是我的禅修。

”。

苏轼听后大为震撼,他从这位和尚的言行中领悟到了修行的真谛。

他明白了修行并不仅仅是静坐冥思,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修行。

于是,他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禅意,用心对待每一个细节,将修行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苏轼后来在文学创作中也体现出了禅意的影响。

他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情世故的超然态度。

他的书法也充满了禅意,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世界的理解。

苏轼和尚的故事,让人深思。

修行并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境界,而是要把握好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将禅意融入日常,用心对待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

正如苏轼所领悟的那样,修行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贴近生活,贴近自己的心。

在当下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忙于物质追求,忽略了心灵的修行。

苏轼和尚的故事提醒着我们,修行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在工作中、生活中,还是在创作中,都可以用心对待,用心体会,用心感悟,用心修行。

正如苏轼所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修行的机会,让我们用心感悟,用心修行,让内心得到净化,让生活充满禅意。

苏东坡禅意诗词

苏东坡禅意诗词

苏轼的不少茶诗,渗透着禅学意蕴,将宋代禅茶文化的特色展露无遗。

他以独特的艺术眼光,将茶、诗与禅三种元素融为一体,将禅意凝结于诗意与茶香之中,同时展现出诗人深邃圆融的生命境界。

在宋代儒、道、佛三教趋于融合的思想背景下,苏轼对儒、道、佛三家思想也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其“外儒内佛道”独特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苏轼在诗歌创作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修禅的体验和相关的禅理、禅意、禅趣写入诗中。

禅思佛性的渗透与拓展,不但可使诗人守执平常心,以任运随缘、超然旷达的心态体悟人生世相,而且可让诗人以静观返照、圆融无碍的方式审视世界,开拓茶诗更为空灵清新的诗境。

苏轼茶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任运随缘、圆融无碍的禅悟宋代释道原在其所撰的《景德传灯录》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禅宗把自然万物看作佛性的显现,一切自然万物都体现着活泼的佛性。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则指出:“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也在妙悟。

”禅、诗与茶的契合点,即在“悟”上。

以茶参“悟”,则禅无处不在,清净诗心则自然而生。

苏轼《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会者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心字》一诗,首先写的就是“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的禅悟。

禅院幽寂,茶笋松杉一派禅味法音;云崖玉醴,洗濯幽人心襟洁净空灵。

一眼清泉,仿佛包孕了江湖;万象杂陈,似乎涵蕴了古今。

在苏轼的茶诗中,“茶显然具有了佛性,象征了朴素中的空寂豁达,正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表征”。

正因万物皆为佛性的显现,所以禅宗提倡一种平常心,直契事物本来面目的禅悟观照。

所谓平常心,是指法天顺地的自然之心,是涵天容地的包容之心,是超然物外的通达之心,是安然宁静的返朴之心。

李海杰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禅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中有精妙概括:“茶之‘洁净’与‘冲淡’的物理特性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内涵即是以淡泊之心面对一切情感纠葛和名利纷争,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保持自身平静的心态,没有烦恼挂碍,达到如此境界,也就与禅相通,就与‘明心见性’而‘顿悟成佛’相差不远了。

苏东坡的禅诗

苏东坡的禅诗

苏东坡的禅诗苏东坡作为宋朝文坛第一人,除了他的文字优美,气势或雄浑,或温柔,或大开大阖,或细致绵密,令人动容之外,有一个极重要的因素,是他的作品往往含藏了特别深刻的禅意。

一般人谈到苏东坡和禅,喜爱列举他与佛印的传奇故事,却忽略了苏东坡曾写过许多佛与禅的诗歌。

这些诗歌十分优美,观点独到,特别有悟境,能够看出苏东坡是有真正修证之人。

否那么可不能四度贬官,还能维持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

古来的大禅师,也有许多确信苏东坡的悟境的,像大慧宗杲禅师就给予其极高的确信。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尊者甚至认为苏东坡的文字处处有开悟之机,只要参透了诗中玄机,就能如“沸然消雪”的开悟。

台湾当代高僧忏公上人也明确开示:“苏东坡居士是开悟之人,只是特别少人能够体会罢了!”苏东坡的许多诗词,从宋朝之后,就被许多禅师视为悟后境界的作品,例如有名的庐山三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禅不存于公案语录之中,也不离诗词歌赋之外。

关于悟道者而言:文字即般假设,生死即涅槃。

我们从苏东坡的众多诗词文章中即可管中窥豹,观赏到东坡居士的人格风骨和禅机妙趣。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这首诗的意思是,高挂起来的新琴,琴声都还没有进到木头里去,惋惜世人却偏爱这种新声音的追逐。

旧的破琴尽管只有十三弦,其音节却像玉佩铮琮,琴意与情意都特别丰沛。

悲伤世上的人都像房琯一样,轮回在流俗里面,不能明白无弦琴的曲调了。

苏东坡的感叹真是令人神伤,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基本上由因缘和成的,我们当然不能知悉前世有埋画、破琴的因缘,但也不能不爱惜今生今世的因缘,唯有惜缘的人才能在无弦的琴里,听到佩玉一样漂亮的音声!苏诗中的哲理与禅理是相通的。

试析苏轼诗词的佛学思想

试析苏轼诗词的佛学思想

试析苏轼诗词的佛学思想苏轼是一位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卓有建树的奇才,他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北宋文坛盟主,而其多方面的文学创作实践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居士代表和对禅法省悟很深的禅者。

一、苏轼生平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初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

他出生家庭,虽不是名门望族却富有文学气氛。

母亲程氏怀孕时,夜梦僧人来到他家,于是就生下苏轼。

苏轼到七、八岁时,常梦见自己身披袈裟。

他认为前世是出家人,所以后来有所感叹:“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幼年的苏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同时接受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和佛教自利利他的博大情怀。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他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进京应试,兄弟俩一举中鹄。

此时因母亲程氏去世,回蜀行孝。

嘉祐四年<公元1057年),父子三人再度赴京。

嘉祐六年,苏轼应“制科”入第三等,被授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

从此,苏轼开始了他那漫长而坎坷的仕途生涯和丰富多采的文学创作道路。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苏轼入朝廷任职。

当时正值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苏轼因与王安石在改革思想、方法、措施—亡都有分歧,于是渐渐走向对立面。

照宁四年(公元071年)十一月至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此被贬外任,相继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等知州职。

苏轼虽远离朝廷,但无时不在关心朝廷政亊。

因此,苏轼写了多首讽刺新法的诗文,被政敌肆意夸大歪曲为“愚弄朝廷”的罪证。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湖州被捕,关押御史台,险遭极刑,这就是“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营救,终于从轻发落,贬往黄州任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调赴汝州。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由支持旧派的英宗皇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

苏轼在二十几天内连升几级。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哲宗亲政,政局再次变动,新党人物相继执政,并把打击“元祐党人”作为主要目标。

苏轼的生活态度:什么才叫豁达的人生

苏轼的生活态度:什么才叫豁达的人生

苏轼的生活态度:什么才叫豁达的人生苏轼的生活态度:什么才叫豁达的人生导语:宋代时期的著名诗人苏轼遇到很多挫折,但是他没有放弃,他始终保持着豁达的生活态度,而他的人生也因为豁达而更加多彩。

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

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

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

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

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

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

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一O八O)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迈当时已经二十一岁。

苏东坡是走最近的陆路赶往的,他把家眷留下由弟弟子由照顾,随后再去。

贫穷的子由要带着自己的一大家人——七女、三男、两个女婿,再加上哥哥的眷属,前往新任所高安,在九江南部数百里之遥。

酒监的职位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只相当于官营的一个酒馆经理而已。

坐船走了几个月,子由到了九江,把家眷留在那儿等候他,自己带着哥哥的家眷和朝云,还有两个孩子,顺长江上行往东坡的处所去。

东坡是二月初一到的黄州,家眷是五月二十九到的。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植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

不久,身边便有了不少的朋友。

徐太守热诚相待,常以酒宴相邀。

长江对面,武昌(不是今日的武昌)的朱太守也常送酒食给他。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苏轼,这位宋代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一生曲折,然而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豪放通达,不屈不挠”来概括。

他一生多次遭贬,漂泊不定,但他始终以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困难。

在面对逆境时,他总能保持冷静,泰然处之。

正如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令他在当时饱受磨难的环境中得以坚韧不拔,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体味,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被贬到黄州时,他发现了猪肉的美味,从而创作了著名的“东坡肉”。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欣赏。

苏轼的人生体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中汲取力量。

同时,苏轼的人生体味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在压力面前,我们可以尝试苏轼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不屈不挠地向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苏轼的思想。

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人生体味中汲取智慧,学会欣赏生活,热爱世界。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精神力量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热爱生活,欣赏世界。

让我们从苏轼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李白和苏轼,两位极具特色的诗人,各自以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展现了他们的才华。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从而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人生如梦异趣疏狂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诗文中的禅宗思想

人生如梦异趣疏狂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诗文中的禅宗思想

人生如梦异趣疏狂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诗文中的禅宗思想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丰富积极的文学实践,浪漫豪放的诗文风格,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得北宋文坛出现了一个文学创作的高峰。

在乌台诗案以后随着对佛理和禅趣的深入认知和切身体会他的作品开始更多的流露出人生如梦、异趣疏狂的情感思想。

这种潇洒疏野的人生态度和峻爽劲健的诗文风格感动着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试就苏轼在乌台诗案后的诗文中所表现出的禅思进行探究,分析他的如梦人生和诗文风骨。

标签:苏轼;禅思;风骨宋神宗元丰年间,苏轼卷入王安石变法的政治漩涡,御史台大夫李定、舒亶以“苏轼初学无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的罪名,欲置苏轼于死地。

苏轼在狱中度过了一百三十天,受尽折磨,后在仁宗皇后和多方关系的力保之下才得以脱罪,史称“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由誉满京师的新科进士,独当一面的封疆大臣,赤绂银章的帝王之师,一下子变成了柏台肃森的狱中囚徒,躬耕东坡的陋邦迁客,啖芋饮水的南荒流人,荣辱祸福,穷达得失的巨大反差使他咀嚼了种种人生况味。

这种失望和希望,亢奋与凄凉,轩冕荣华和踽踽独行,长时期的交替更迭,如环无端,不知所终。

使他顿悟到人生的苦难坎坷和虚无短暂,接受了禅宗的空观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变现在诗文中,此后,苏轼的诗文则开始风骨兼备笔力如神。

一、在禅的世界中找回自己(一)苏轼诗文中的禅宗空观思想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巴利语Jhāna的音译。

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

《坛经》中有“立无念为宗”之言,主张修行者“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的说法。

即劝导人找回自己清净无碍的本心,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同时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

佛家的所说的“空”可大体分为“人空”与“法空”两者。

人空,意谓人类自己并无实体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则谓一切事物的存在皆由因缘而产生,因此也无实体存在。

苏轼 禅意诗句

苏轼 禅意诗句

苏轼禅意诗句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流传,其中不乏充满禅意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体现苏轼禅意的诗句。

1.《赤壁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5.《浣溪沙》——苏轼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些诗句展现了苏轼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以及他在困境中寻求心灵宁静和超脱的禅意。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的文学才华和他对禅宗思想的领悟。

以香会友——苏轼与黄庭坚的禅意人生

以香会友——苏轼与黄庭坚的禅意人生

以香会友——苏轼与黄庭坚的禅意人生作者:余淼盈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0期摘要:宋代,是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在这时期,涌现了大量咏香诗文和爱好熏香的士大夫,苏轼和黄庭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因为二者皆喜爱香道,在香道历史上还留下了唱和的诗作。

在其特有的历史环境下,通过香道,二人的精神世界桥梁也被打通了。

禅宗文化始终贯穿于二人的香事对话之中,也存在于他们的人生中,从而促成了苏、黄特有的处世哲学。

关键词:香道;苏轼;黄庭坚;禅宗香道自先秦伊始,贯穿于中华文化,于士大夫中尤显。

傅京亮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香文化》中曾把中国用香的历史分为六个阶段: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

一、文人雅好——“香道”先秦,香大多为祭祀所用。

人们认为升腾的烟雾能将自己的心愿带上云霄,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

《诗经》、《尚書》等先秦著作中都有对古人用香的描述。

到秦汉,熏香的风气已经开始流行开来,西汉司马相如所作的《美人赋》中就有对熏香的描写——“金鉔熏香,黼帐低垂”。

到了六朝,虽然政治动荡,朝代更迭频繁,但思想文化领域活跃异常,香文化也得到了重要发展。

道教与佛教的兴盛,赋予了香文化独有的庄严肃穆。

等到隋唐,国泰民安,河清海晏,香文化走向精致,文人开始大量用香,咏香诗文大面积浮现。

而宋代,则以其特有的政治经济条件,成为了香文化史中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

究其原因,其一,宋朝经济发达,海上贸易繁荣,香料的进出口十分频繁,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和官员来管理宫廷用香和对外贸易。

其二,香的使用范围扩大了。

从使用主体来看,使用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

从使用的场合来看,祭祀、宴飨、读书、静坐、烹茶、抚琴等等都要用香。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一家名叫“刘家上色陈檀拣香”的店铺,闹市之中存在这样一家店足以证明宋时人民对香的喜爱和追求。

最后,宋代文人尤为喜香,开始自己研究香品,促使了香文化迅速发展。

苏轼十首禅意诗词

苏轼十首禅意诗词

苏轼十首禅意诗词什么是禅意诗词?禅意诗词是中国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佛教禅宗的思想与诗人自己的体验,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禅意诗词富有哲理性和意境性,通常以简洁、含蓄的语言展示诗人的心灵境界与生活感悟。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禅意元素。

苏轼十首禅意诗词概述苏轼的禅意诗词以表达个人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邃思考为特点,透过简洁的语言和独到的意境,抒发了他对人生本质的理解和对禅宗思想的追求。

以下将详细介绍苏轼的十首禅意诗词,以探索其中的禅理意蕴和诗人的心境。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表达了人们对于明月的追问和思考,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体存在的境地和对人生虚幻之感的思考。

2.《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描述了苏轼在密州狩猎时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感悟。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猎物的表现,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3.《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通过对长江的描绘和比喻,表达了苏轼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考。

他触动了读者对于生命无常的共鸣,引起了对人生的思考和珍惜。

4.《赤壁赋》这篇文章以庞大的场景和复杂的情节,表达了苏轼对人生苦难和悲欢离合的思考。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索。

5.《念奴娇·春情》这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表达对春天的思念,表达出苏轼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热爱。

他以自然为依托,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6.《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以节日元宵为背景,通过描绘沉浸在欢乐中的人群和表达对友情、家国、爱情的思念,表达了苏轼对生活和人情的思考和对禅宗教义的体悟。

7.《鹧鸪天·桂花》这首词通过描绘桂花的香气和表达对桂花的喜爱,表达了苏轼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苏东坡与佛的故事

苏东坡与佛的故事

苏东坡与佛的故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苏东坡与佛:禅意人生中的智慧交响在北宋的文坛上,苏东坡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黄州诗词中的“如梦人生”

苏轼黄州诗词中的“如梦人生”

苏轼黄州诗词中的“如梦人生”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死里逃生的苏轼,惊魂悄定,被贬黄州,有如经历了一场恶梦。

因此,他在黄州期间感叹“人生如梦”的诗词特别多。

当人们感到孤独和不幸的时候,往往就是他们朝向宗教的时候,苏轼在贬谪黄州的时候,佛家思想常常帮助他超脱自己。

他在得知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当天(即元丰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就写下了“却对酒杯浑似梦,偶拈诗笔已如神”(《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泽授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其一)的句子。

此诗的后一句尽显东坡的狂放不羁,他好像没拿一百四十天的大狱当回事,出狱就开始对酒如梦,下笔如神了!事实上,“却对酒杯浑似梦”还是彰显了苏轼入狱遭贬的深沉辛酸。

梦,这一意象,美好又缥缈,曾经给予人们多少欢乐和希望,但又带给人们多少迷惘和惆怅。

一位鼎鼎大名的诗人,一位曾屡受皇帝嘉奖、大臣褒扬的名士,如今蒙冤被贬做了地方的“武装部副部长”,他低迷过、怀疑过、忧虑过、恐惧过。

乌台诗案,苏东坡经历了惊心动魄与死里逃生,“饥寒未至且安居,忧患已空犹梦怕。

穿花踏月饮村酒,免使醉归官长骂。

”(《次韵前篇》)苏轼因文字而获罪,则“焚笔砚,断作诗”,“不敢作文字”、“不复作文字”、“不复作诗与文字”,不愿意为好事者留下口实,使诗歌被“笺注”的灾难重演,使声名招损,便“杜门念咎”,“焚香默坐”,“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

至此苏轼似乎可以完全一心地做他的“东坡居士”了,而事实并非如此,既欲参政又畏祸及,才是苏轼谪居黄州心态的要义所在。

忧畏的一面是很明显的,而苏轼欲博忠直的一面亦未能泯灭不见。

通过苏轼对自己生活境遇的描述不难看出,他在黄州的生活有一个“不适”到求“适”,“适未厌”到全然而“适”的过程,表现出由“醉里狂言醒可怕”、“忧患已空犹梦怕”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路历程。

苏轼谪居黄州,起初有一种自鄙人嫌、杜门念咎的悔过心理,经过一个“镇静以处忧患”的阶段之后,才获得澹泊自持的心境,即以“箪瓢鸡黍”自娱,“躬耕渔樵”为适,则能安于黄州。

苏轼临终前写的最后一首诗,28个字概括了一生,读完震撼心灵

苏轼临终前写的最后一首诗,28个字概括了一生,读完震撼心灵

苏轼临终前写的最后⼀⾸诗,28个字概括了⼀⽣,读完震撼⼼灵苏轼,号东坡,是我们在课本中经常见到的⾝影,我们对于苏轼的印象就是两个字:豁达。

⽆论碰到任何困难,苏轼都是积极向上的。

⽽想要学习这种豁达,读苏轼的诗就是最好的途径。

就像钱穆说的:苏东坡诗之伟⼤,因他⼀辈⼦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

他⼀⽣奔⾛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见。

⽽东坡先⽣在临终前写了这样的⼀⾸诗,⽤28个字概括了⼀⽣,读完震撼⼼灵。

这⾸诗就是《观潮》,全诗如下:庐⼭烟⾬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事,庐⼭烟⾬浙江潮。

⼤家看完这诗之后,都会发现诗中第⼀句和最后⼀句⼀模⼀样,为什么要这样写,其中有什么深意呢?苏轼于晚年颇信佛道,其实这⾸诗中蕴藏的是⽆尽的禅意,第⼀句中的庐⼭烟⾬浙江潮,就是在描述庐⼭烟⾬的景⾊,⽽第⼆句“未到千般恨不消”,所说的乃是佛教“⼈⽣⼋苦”中的⼀苦——求不得。

因为没有见过这景⾊,所以遗憾万千。

“及⾄到来⽆⼀事”则是说:有的时候当我们达到某个梦寐以求的地⽅、实现某⼀个愿望时,回过头去仔细体会,似乎它并不是那么重要。

⽽最后⼀句的“庐⼭烟⾬浙江潮”,说的则是回归本质。

通常来讲,佛家有三种境界,第⼀,看⼭是⼭看⽔是⽔;第⼆,看⼭不是⼭,看⽔不是⽔;第三,看⼭还是⼭,看⽔还是⽔。

苏轼的这⾸诗,与之有异曲同⼯之妙,经历了⼈⽣种种,再以最原始的⾚⼦之⼼去看待⼭⽔,⼼中已⽆杂念,⼭⽔则回归了最真实的⾯⽬。

所见的已不是庐⼭烟⾬浙江潮,⽽是佛、是禅、是若有若⽆的感悟顿悟。

对于这种境界,⽽领悟的⼈少之⼜少。

⽽苏轼⽤这⾸诗作为⾃⼰⼀⽣的概括,可以说是再绝妙不过,因为即使⾝处苦难之中,苏轼依旧是苏轼。

苏东坡就是这样⼀位千古⼀遇的集⼤成者,⼈品、才华、能⼒、态度,都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读苏轼的词可以让⼈⼼静,品苏轼的⼈⽣可以使⼈奋发这本《苏轼词传》选取了苏轼⼀⽣中所作的词和传,不仅可以让你了解苏轼的⽣平际遇,还可以让你读懂苏轼的豁达。

⽂笔华丽⽽不浮夸,如此⼼静⽅能品⼈间⾄味。

探寻苏轼诗词中的禅意

探寻苏轼诗词中的禅意

探寻苏轼诗词中的禅意谈起宋代文学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苏轼。

尚在欧阳修主盟文坛之时,他就曾明确表示领导文坛的责任将会交付到苏轼的手上,由此可见苏轼在宋代文坛乃至整个古代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苏轼的一生,大致可以归纳为几个特点:少年时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到了中年仕途坎坷,历经波折;晚年反思沉淀,到佛道之中寻找解脱。

与古代许多文人一样,在人生或是仕途中受挫之后就会选择潜心修道,到佛法禅理中寻找解脱与顿悟,这在两宋时期更是显着,因为在当时佛道盛行,在日常生活中谈佛论道成了文人们一种日常习惯,禅宗更是成为许多政治文人仕途失意时的麻醉剂,而苏轼便是这些文人的典型代表,其中禅宗思想在其诗词中也是多有体现。

“禅宗”是佛教普遍的修持方法,即让修持者在修行的过程,学会静心思虑,修身养性,从而达到弃恶明善的目的。

而宋代的士大夫的命运却比任何一个朝代来说都坎坷许多,几乎所有的文人都经历了几起几落,在政治仕途上的失意使得士大夫寻找精神的寄托于解脱,而当时盛行的禅宗佛教正是给了人们这样一份精神的安慰。

在谈佛论道的过程中,他们将禅思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之中,并且也将在生活中的感悟升华为禅理。

而集儒、释、道于一身的苏轼思想更是复杂,在加上他所受到的家庭的影响,以及联系他坎坷的一生,因而我们可以理解苏轼为何寄情与佛道,希望在禅宗里寻找安宁与寄托。

苏轼不仅信奉佛教,而且对佛禅也有着深入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他一直以来都与禅僧保持密切的交游,例如佛印,道潜,惠琴,惠思等人,在他的诗文中不仅直接以佛教、佛菩萨、禅宗、僧人、寺院等为题材的进入创作范围,而且在诗文中也反映了他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特殊的人生体悟,多包涵有深刻的哲理与禅味,即使在最平常的生活和自然景物中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苏轼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禅理入诗, 即将禅宗作为诗词创作的材料或是诗歌的主题,在诗词中体现禅理;二是以禅理论诗,即借用禅理或引申禅理来比喻和论述诗理。

苏东坡给我的人生感悟

苏东坡给我的人生感悟

苏东坡给我的人生感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的诗词总是这样能够直击人心,是啊,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要去理会外界的声音,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到:请停下来,主动的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像博主冬泳怪鸽曾经在采访中说过的一句话:“闲话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在生活中,并没有什么事情比得上自己内心的平静,特别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要去撑起自己内心的一片祥和世界是多么的不容易。

而苏轼却是我内心世界为数不多的能够指引我,带领我,面对世俗的枷锁和约束时,生出一股勇气的诗人,他的诗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启发了我对于人生的感悟,在这个人世间,每个人都那么的匆匆忙忙,我就好像是逆着这个旅程在人生这个道路上行走一样,而整个人世间里,我又何尝不是一个行人呢?难道就只有我一个人在逆旅吗?他人难道就会一直是顺风顺水的吗?我想,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人生世界里挣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给自己开辟出一条道路。

而这样的道路一定是充满温暖的,有温度的道路,没有人会喜欢煎熬自己,没有人的灵魂天生就是来受折磨的,作为一个人,在赤手空拳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不应该只有残忍和互相伤害,而是应该互相帮助,温暖人世间。

千年前的苏轼时隔这么久,却仍旧是有温度的诗词留存在世上,供人们品读,感悟,生出正能量去对抗内心的消极。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诗词中气韵与禅意的深情回望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诗词中气韵与禅意的深情回望

北宋年间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古今闻名的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代表人之一。

其父苏洵少时未曾用功读书,四处游历,人到中年才开始发奋,成为《三字经》中“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其弟苏辙曾登进士第,时任秘书省校书郎,学问受父兄的影响,父子三人合称“三苏”。

苏轼作为一代文化巨人,生平犹如一个传奇,奇闻轶事为众人广为流传。

他秉性乐天,拥有着悲天悯人的精神持守,他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书法家,是修炼者,是佛教徒……是政治上坚持己见的人,也是月光下漫步的诗者[1]。

欧阳修称赞他:“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定独步于天下。

”这样一位在我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全才,其深刻而极具艺术性的人生模式和文化性格,至今能为我们带来诸多启迪和回味的空间。

一.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的一生是苦难的、深刻的,更是艺术的,这种艺术将一种清旷之气深深刻画在他的诗句里,造就了苏轼随缘自得的态度,以及既豪放又清雅的内心襟怀。

艺术品般的人生,与当时整个大环境都有抽丝剥茧的关系。

苏轼所处的年代,正值北宋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经济相对发达之际,城市的兴起和繁荣让市民文化也兴盛起来,安居乐业的百姓有了治草木、饰亭台的余力,对娱乐文化也开始有更多追求。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对汴京的记载:“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

金翠耀目,罗琦飘香。

”足见当时丰富而耀眼的市民生活。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诗词中气韵与禅意的深情回望文/李雯星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

作家林语堂曾在他的《苏东坡传》中对这位文豪做出了一段经典的评价: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图为画家戴敦邦所绘苏轼《水调歌头》诗意图。

苏东坡禅诗10首

苏东坡禅诗10首

苏东坡禅诗10首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赏析: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就像是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偶然留下一些爪印,然后又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人生如梦,转眼即逝。

凡事皆会过去,再努力回忆也无济于事。

常人亦会过去,从暂时的分离到永久的诀别,谁都无法避免。

坏好迷悟都会过去,你什么也留不住,明白了这一点,便是觉悟的开始。

◆ 2、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病中游祖塔院》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赏析:人生一世,忙忙碌碌,为功名,为财富。

却没有一刻是为自己的身体,为自己的生命。

苏轼说,因病得闲,不是什么坏事。

起码让人们可以在日常的忙碌中抽出身来,有空来照看下自己的生命和灵魂。

生命活得太忙碌、太焦虑了,只有“安心”才是最好的药方。

◆ 3、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赏析: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因缘和合,相互相生的道理。

琴自己不能发声音,指头之间也不能发出声音,只有二者合一,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世间的事情,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事物的出现,必然有它产生的道理,一件事情的成功背后必然也有着它成功的原因,凡事皆是因缘和合,相互相生。

◆ 4、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风雨也好,晴朗也好,与我而言,有何分别?一个人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有了舍弃名利的觉悟,此生无论是怎样的境遇都不那么重要了。

苏轼心中有佛的故事

苏轼心中有佛的故事

苏轼心中有佛的故事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有着深厚的佛教信仰,曾经留下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诗歌和文章。

据说,苏轼有一次在山间漫步时,遇到了一位高僧,两人开始谈论佛法。

高僧问苏轼:“你心中是否有佛?”
苏轼回答道:“佛是一种信仰,我很尊敬佛教,也有一颗虔诚的心,但我并不认为自己心中有佛。


高僧听后,笑了笑,说道:“你的心中其实已经有佛了,只是你还没有发现罢了。


苏轼非常惊讶,他问高僧:“我怎么会有佛呢?”
高僧说:“佛即是慈悲,是无私的爱。

你心中的那份慈悲和爱,就已经是佛了。


苏轼听后,感悟颇深。

他意识到,自己常常对别人关怀和帮助,对生命和自然充满敬畏和感激,这些都是对佛教中“慈悲”和“爱”的体现。

他从那时起更加虔诚地信奉佛教,并将佛教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使其作品更具有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 1 -。

苏东坡词的禅学意境

苏东坡词的禅学意境

苏东坡词的禅学意境《满庭芳》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于忙。

事皆前定。

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额,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满庭芳》是我至爱。

虽过千年时光,读起来依然理解不难,将任运的人生道理全讲明白了。

做一个中国人真好,古人该讲的人生道理都已经讲清楚了,不要再琢磨了,行动吧,也就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王世德《儒佛道思想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所言:“苏轼诗词常有空灵妙境。

显然与佛老虚无观念、物我俱忘、天人合一思想不无关系。

在这里.儒佛道思想的融合表现在:执著人生而不执著于得失,热爱事业而不热衷于进退.呈现出荡涤去鄙吝俗气的旷达而空灵的妙境。

…佛教用语‘悬崖撒手’意谓面临绝境幡然醒悟。

在苏词中就是一种出人意外的转折和感悟,常以超脱的达观消解去感伤悲哀和难解的人世矛盾。

”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

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

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最后两句是说: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禅悟还得靠学人自己,禅是不可传授的,它纯属个体的行为.禅悟的境界也人人各别、最具个性特征。

在禅宗自心说等思想的启发下,苏轼词中抒写自我的倾向日趋鲜明:蝶恋花述怀云水萦回溪上路。

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

月白沙汀翘宿鹭。

苏轼诗歌中的禅意

苏轼诗歌中的禅意

苏轼诗歌中的禅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绘画家。

苏轼的诗作以豪放清新、超脱世俗著称,其中融入了许多禅意,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禅悟和境界。

在他的诗歌中,禅意贯穿始终,表现出对生命、自然和人心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苏轼自幼酷爱文学,对禅宗思想也颇有兴趣。

他曾说:“我思之,我思之,独后感于神契,尽见大半之道不下一二十门者,无非佛门影响,参佛道而往往之别名也。

”可见他对禅宗的尊敬和思考。

禅宗强调悟、参、证,即通过悟、参佛法,最终证悟佛性。

苏轼的诗歌中体现了这种追求真理、求得心灵平静的禅意。

在苏轼的诗中,经常出现对自然的描写和赞美。

他认为自然是最大的启迪,可以使人返本求源,领悟生命的真谛。

他的诗歌中常常运用自然之景,表现大自然生、养、灭的循环变化,从而反映出生命的无常和轮回。

比如他的《题西林壁》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通过对飞鸿踏雪、留下爪印的描写,表现出飞鸿的自由飞翔和无畏态度,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这种表现方式,既赋予了诗歌以美感,又深刻地体现了禅意中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

在苏轼的诗歌中还经常涉及对人生、情感、境界的思考和反思。

他的诗歌描写了人们在纷扰尘世中的挣扎和追求,以及对内心的探索和觉悟。

在他的《行香子·新风宿雨》中写到:“睡足清梦见伊水,寒烟净俗三千里。

楼船甲板珠翠香,直至凤凰楼上去。

”这里通过对清梦、伊水、寒烟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清幽、淡泊的境界。

苏轼通过这种境界的描写,表现了对尘世的超然,对内心的宁静和淡然,体现了禅意中对超脱纷扰、追求心灵净化的向往。

在苏轼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对于生命、自然和人心的深刻领悟和探索。

他的诗作既有豪放清新的风格,又融入了禅意,体现了他对禅宗思想的尊崇和领悟。

他通过对自然、生命、心灵等方面的描写和反思,表现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对境界的高远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的禅意人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苏东坡的思想底蕴深厚,构成极为繁杂。

他首先是一位儒生,熟读儒家经典,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同时,苏东坡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谪流放期间,为了摆脱精神的苦闷,开始寻求佛道思想,以得到精神上的解脱。

可以这样说,苏东坡的精神世界既有入世思想,也有出世思想。

他的思想里儒释道并存,互为照应,成了苏东坡的三大精神支柱。

苏东坡从小聪慧过人,志向不凡。

在他的书房里有一副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他少年得志,金榜题名。

在初入文坛时,苏东坡便得到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和提携。

苏东坡以文章独步天下,名满京城。

这一时期是他的策论文章写作的一个高峰。

他在策论中给皇帝建言献策,抒发政治理想,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苏东坡以儒家的思想贯穿文章,抒发报国之志,精妙绝伦。

皇帝和宰相都对苏东坡的文章赞不绝口,认为他具有宰相之才。

苏东坡对生命具有一种空灵之感。

他在和弟弟子
由的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表达出一种禅意的人生境界,人生如梦,转眼即逝。

他感叹人生在世如飞鸿,鸿飞留痕也虚妄,人生不过如此!他后来写词,认为词不是为皇帝所写,而是抒写自己的真实存在,是对生命的一种真实感悟。

在他之前,词是不被文人所重视的,内容多写离愁别恨。

到了苏东坡手里,词才变成了与文章一样高的地位。

他在词中也表达了同样人生感悟。

他在《浪淘沙?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在《临江仙》中写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定风波》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这些词中,苏东坡都有一种超然世外的洒脱,流露出佛老思想,感叹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老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同游灵隐寺。

他们来到观音菩萨面前,佛印合掌礼拜。

苏东坡问佛印:“我们求观音菩萨保佑,为何观音菩萨手上也有一挂念珠?观音菩萨在求谁呢?”佛印禅师说:“求观音菩萨啊!”苏东坡不解地问:“观音菩萨求观音菩萨吗?”佛印禅师笑着说:“是的,观音菩萨比我们还清楚,求人不如求己啊!”苏东坡恍然大悟,微微一笑。

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在林中打坐。

山林空寂,竹影婆娑,佛印禅师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很像佛祖。

”苏东坡听了,心中欢喜。

他看佛印穿着袈裟坐在地上,就戏谑地对他说:“禅师坐在地上像一堆牛屎。

”佛印听了毫无怒意,只是淡然一笑。

苏东坡以为自己占了便宜,甚为得意。

他回到家里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

没想到她却笑着对苏东坡说:“大哥,你输了。

禅师心中有佛,故所见皆佛;大哥心中有牛屎,故所见皆牛屎。

”苏东坡听后顿悟,惭愧万分。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最有名的故事是“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有一次,苏东坡自以为学禅有所领悟,觉得心智洞明,了无杂念了。

于是,他写了一首诗:“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苏东坡非常得意,便差人将这首诗送给江对岸金山寺的佛印禅师。

哪知道佛印禅师在诗上只写了两个字“放屁”,便交给来人带回去了。

苏东坡一看,顿时非常生气,就立刻过江,去金山寺找佛印理论。

佛印禅师却早已伫立江边等候苏东坡多时了。

苏东坡当面质问佛印:“我写的诗,你不喜欢就算了,为何说是放屁?”佛印微微一笑说:“你还‘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呢!怎么‘一屁’就被打过江了?”苏东坡听罢,恍然大悟,哈哈大笑。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政治上不得志。

在人生的悲苦中,他从佛道中寻求精神解脱。

他的人生充满了禅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世事如同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梦如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