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公开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公开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定稿【设计理念】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能够进一步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找出防御自然灾害的针对措施,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资源。

大气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能够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解释相关生活现象。

用理论指导生活实际,提升学生自我的区域认知观念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1、综合思维能力: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2、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3、区域认知观念: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人地协调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组合作探究,导、议、讲、练相结合【教具准备】实验、热力环流歪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2)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比热容的相关知识;(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预学案。

(3)对于热力环流形成视频、实验、地理歪歌的预习【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视频看完了,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运筹帷幄的神人,但是问什么这次战争中失测呢?问什么会在关键时候下雨呢?要想解密此现象,一起学完本节课,大家就会明白。

人教版-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结合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提升综合思维。

2.能够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判断某一地区的气温、气压及气流运动状况,增强区域认知。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海陆风、城市风等自然现象,提升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孔明灯》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并提问学生:放飞孔明灯的原理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过渡】看来大家都很博学多才,非常棒!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其实孔明是巧妙的运用了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探究《热力环流》。

(二)新课讲授1.热力环流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知识经验储备思考:(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太阳辐射)(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形成了温度差异)【过渡】大气到底是如何进行运动的呢?。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实验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第一步,介绍实验器材:长方形玻璃缸、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第二步,实验操作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冰块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第三步,观察实验现象: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烟雾在玻璃缸内形成环流)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将所看到的实验现象描绘出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并思考以下问题:(1)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会发生怎样的运动?(受热会膨胀上升,冷却会收缩下沉)(2)当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时,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相应高空气压升高;当空气下沉时,近地面空气集聚气压升高,相应高空气压降低,在水平方向上便形成气压差)(3)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了风)总结: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流走,气压降低,高空空气集聚,气压升高;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也会产生气压差,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了风。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图示、模型等辅助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基本概念。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复杂的数据和案例,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3.实践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观测和实验,如使用温度计、风向仪等工具,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回顾重点: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实际大气运动现象等。
2.归纳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热力环流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3.情感态度培养:强调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学习评价: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关注并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各异,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和时事案例,激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现象的好奇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思维能力: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往往需要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前置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天气、气候等基础知识,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2.认知水平: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但热力环流涉及到的空间想象和综合分析能力较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和拓展。
4.批判性思考题: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问题探讨:针对热力环流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城市热岛效应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能够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3、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4、能够根据等压面的凹凸,学会比较气压的高低;5、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了解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和形成过程;2、通过讲授、引导和练习,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和气压、气温高低判断的方法;3、通过合作探究、知识迁移,说明热力环流的应用部分的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的热力环流。

(二)难点掌握温压关系和风压关系,并通过等压面图的判读来比较气压、气温的高低。

三、教学方法(一)教法跨学科结合教学法(气压与密度的关系)、传统讲授法(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分析)、实验演示法(热力环流实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验证实验)、合作探究法(热力环流的应用——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二)学法自主学习法(气压、等压面等的知识)、实验观察法(热力环流实验)、合作探究学习法(热力环流的应用)、习题演练法四、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实验器材、微视频。

五、教学设计【导入】教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其中提到巴山夜雨,巴蜀之地为何多夜雨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山坡和谷地之间存在热力环流,而什么是热力环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

【实验探究——明效大验】教师:下面我将通过实验来演示这个现象。

我在玻璃缸的两侧分别放一盆热水和一盆冰水,将玻璃缸顶端盖住形成一个较密闭的环境,把香点燃插入冰水的上方。

2.2.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2.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设想: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热力环流现象,并结合实验室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降低理解难度。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4.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3.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热力环流做好铺垫:
1.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夏天和冬天,我们这里的风向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通过这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现象背后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热力环流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热力环流现象,学会用地理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和分析热力环流相关数据,提高其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素养: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案例引入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真实的案例分析:本节课以我国实际的气候变化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分析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提高其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提高其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2.以我国实际气候变化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
3.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如:“为什么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夏季为什么北方炎热,南方潮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寒潮、暴雨等。
2. 提出问题:“这些地理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简要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与这些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 详细讲解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师给予每个小组指导和建议,帮助其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地理意义等。
2. 强调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气候形成、天气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4.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其地理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动画和图片形式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同时,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此外,我还结合课堂讨论和课后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3. 创设生活情境,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2.2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5.选择一种气候现象,如台风、暴雨等,探讨其与大气热力环流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2.图表绘制要清晰、准确,分析报告要条理清楚、观点明确。
3.作业中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尽量使用专业术语,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4.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科学,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国家发展战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不同气候现象,如沙漠的炎热、极地的寒冷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气候差异的原因。
2.提问:“为什么有的地方会终年高温多雨,而有的地方却是终年寒冷干燥?”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和气候关系的思考。
3.引入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简要介绍其在地理科学和气候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
1.详细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形成原因、运行规律和主要特征。
2.结合课本插图,阐述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通过动态模型和实例分析,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影响,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3.学会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4.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与作用;
2.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从实际现象中认识大气热力环流的特点;

2.1第2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1第2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地理有多奇,兴奇告诉你2.1 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第 2 课时《热力环流》教课方案一、课前系统( 一 ) 、剖析教材本节教课内容选自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 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 。

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根源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剖析实质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育学生自学、研究、合作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微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尽叙述是特别必需的。

( 二 ) 、剖析学生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有关知识技术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散布不均等。

但因为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观点成立不坚固,不清楚,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关于学生有必定难度( 三 ) 、设计思想高中地理课程着重与实质相联合,要修业生在剖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渐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研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经过采用联系学生实质的素材来实现教课目的,包含选择学生熟习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碰到的地理问题,切合学生兴趣和年纪特点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课时要充足考虑高中学生的心剪发展规律和不一样的学习需要,踊跃研究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剖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 四 ) 、教课目的1、知识和技术(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经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育学生的画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察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剖析实质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质,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本课按照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取感性认识→剖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归纳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质问题的教课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育学生用剖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热力环流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认识主要的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3.掌握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4.培养同学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热力环流的概念;2.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特点;3.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节: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形成原因(40分钟)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放映气象图,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气象图上的风向、气压等信息,引发同学们对气象现象的思考。

2.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表,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形成原因。

介绍赤道附近的高温带和两极地区的低温带,以及大陆和海洋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3.分组探究(15分钟):将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其附近的热力环流情况,并整理成报告。

鼓励同学们使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媒体资源,帮助他们找到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4.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信息。

第二节: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40分钟)1.回顾(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同学们回顾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介绍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表,讲解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介绍热带风系统的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和信风,以及西风带的特征和位置。

3.观察实验(15分钟):教师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并用一个流线图展示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形态。

4.分组讨论(10分钟):将同学们再次分组,讨论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对他们所研究的国家或地区的气候和气温有什么影响。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第三节: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40分钟)1.分享讨论(10分钟):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3.视频资料:播放热力环流的动态演示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热力环流概念:讲解热力环流是什么,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地面的热容量和反射率等因素引起的。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分析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导致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如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而两极地区太阳辐射较弱,地面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可能对气候变化、环保等问题关注不足,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取得良好成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热力环流概念的理解:热力环流作为一个抽象的地理概念,学生对它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涉及到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多个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原因,并理解其内在联系,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8.注重跨学科教学,将地理知识与物理、数学等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阶段,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南方比北方热?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又为什么那么大呢?”引发学生对气候现象的思考。
2.生活实例:展示地球不同纬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进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5.创设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汇报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分析大气热力环流数据,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地球大气层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机制,以及地热、地形、纬度等因素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
-讲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如极地高压、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等,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新闻报道中的极端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
2.分层教学,逐步深入:
-对于基础概念和形成机制,通过图表、示意图等形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大气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环流、大气压力、风等;
1.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地理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例如,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候现象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并共同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的气候”的第一节“2.1热力环流”,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过程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在案例背景设计中,我以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现象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体验热力环流的作用。首先,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冬季的气候特点,如北方地区寒冷、南方地区温暖,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接着,我引导学生关注夏季的气候特点,如南方地区高温多雨、北方地区高温少雨,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通过这两个案例,让学生初步感受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对气候的影响。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的优势,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这些亮点也体现了我的专业素养和对教育的热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热力环流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通过讲解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用《军港之夜》这首歌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通过二个探究,做孔明灯实验及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播放视频:《奔跑》版的《热力环流》,回顾并加深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知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中的最简单的形式。

(3)、能归纳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4)、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能力目标:(1)、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析图能力。

(2)、会做热力环流的简单实验。

(3)、通过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难点】等压面的凹凸变化规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二.学生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一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一分析推理运动过程一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一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五.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2课时热力环流
长春市实验中
学高一年级地理组


热力环流课时1课时


新授课授课教师


[来源: ZX XK ]
目[来源: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读懂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来源:ZXXK]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动手
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
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获得热力环流直观具体的认识;同
时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概括能
力,并将其转化为地理语言。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
性。

网Z# X# X#
K][来源: ]
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求真、求
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
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树
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
地理”的思想。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材分
热力环流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接上一节课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下又为接下来要学习的“风”、“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热力环流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一新生。

热力环流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却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但这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密切联系生活,通过实验视频观察、图示教学、提问、读图训练,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原理,使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前准备1.提前下发导学纲要
2.PPT、投影仪
3.学生准备好彩色记号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备课
情景导入
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冷热不均引
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大气的
受热过程,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
习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思考图片中出现
的现象的形成原

以学生身边的地理
现象导入,这样做既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
趣,调动学习的积极
性,由被动学习变为
主动学习;也能学习
多媒体展示:
课件展示空调的图片,由此引出疑问:为什么空调在安装在房间的高处?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
神。

教学流程(1)观看实验视频,并提问:玻
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说
出在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
烟雾飘动方向。

(2)根据学生回
答,在黑板上画出
受热冷却
学生观察实验现
象,并讨论实验
结论。

请一位同
学回答在垂直方
向上和水平方向
上烟雾的运动。

通过实验,获得对热
力环流直观具体的
认识。

空气的运动看
不见,摸不着,学生
很难直观感受,热力
环流的实验录像很
好地解决了这个难
题,形象直观,同时
能给学生留下更为
深刻的印象。

根据视频,分析原理
(1)针对视频现象,更加深入具
体分析。

A地受热,而B、C
两地冷却。

在垂直方向上,
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B、
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学生自主看
书学习,理解热
力环流的形成过
程,并根据课件
听讲,思考。

教师针对学生讲解
模糊的地方进行补
充讲解,使学生对整
个过程更加清晰化,
理解更透彻。

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使得1地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

B、C两地冷却使得3、5两地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于是,在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密度大的流向密度小的,也就是从高压流
向低压。

空气总是从高压流
向低压,就如同水流一样,
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

同样
的,在近地面,由气压高的4、
6两地流回2地,从而形成一
个首尾相接的环流。

承转: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那么,在生活中有哪些热力环流现象呢?
学生把热力
环流形成过程的
环节与空调安装
高度联系起来,
思考、分析,讨
论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
并回答。

学生看书,理解热力
环流的形成过程,并
通过讲解,加深对热
力环流形成环节的
认识和理解,同时也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

采用直接图示法进
行教学,设计由浅入
深的问题,联系学生
身边的现象,并借助
多媒体课件,把抽象
的大气现象生动,形
象,具体地表现出
来。

解决开始留下的问
题,首尾呼应,培养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别明显。

同学们去过海边吗?白天在太阳的照射下,站在沙子里热还是海水热?为什么站在沙滩上会比较热呢?陆地比热容小,对热量的收支比较敏感,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比热容大,对热量的收支比较迟钝,升温慢,降温也慢。

这里说的比热容是物理概念,延伸到地理,就叫做海陆
热力性质差异。

既然海洋与陆地出现了冷热不均,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海陆之间的热力环流图。

首先,要确定冷源和热源,接着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再补充称首尾相接的环流。

请两位同学们上台拿箭头贴在黑板的图件上,然后提问:白天陆地是热源还是热源?夜小组之间相互讲
解,交换意见,
引导学生画出海
陆之间的热力环
流图。

的能力。

结合亲身体会,形成
关注身边地理事物
的观念,做得知识的
迁移,让知识联系生
活,从问题入手,层
层深入,环环相扣,
让学生在主动探索
中掌握知识培养学
生分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提供探究某一
地理事物的思路与
方法。

“独学而无友,孤
陋而寡
闻”,通过小组合作
探究,让学生互动,
激起彼此的灵感,拓
展思维的空间,突破
重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