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九下27.3实践与探索word教案2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27 .3 .1 实践与探索本节共需4课时
本课为第1课时
主备人:佘中林
教学目标会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
点
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
教学难点在实际应用中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作用,会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投影仪,胶片.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初备统复备
情境导
入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与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有关的问题,比如在2004雅典奥运会的赛场上,很多项目,如跳水、铅球、篮球、足球、排球等都与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息息相关.你知道二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其它方面的运用吗?
实践与探索1例1.如图26.3.1,一位运动员推铅球,铅球行进高度y(m)与水平距离x(m)之间的关系是
3
5
3
2
12
1
2+
+
-
=x
x
y,问此运动员把铅球推出多远?解如图,铅球落在x轴上,则y=0,
因此,0
3
5
3
2
12
1
2=
+
+
-x
x.
解方程,得2
,
10
2
1
-
=
=x
x(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此运动员把铅球推出了10米.
探索此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了运动员把铅球推出的实际距离,如果创设另外一个问题情境:一个运动员推
铅球,铅球刚出手时离地面
3
5
m,铅球落地点距铅球刚出手时相应的地面上的点10m,铅球运行中最高点离地面3m,已知铅球走过的路线是抛物线,求它的函数关系式.你能解决吗?试一试.
实践与探索2例2.如图26.3.2,公园要建造圆形的喷水池,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处安装一个柱子OA,水流在各个方向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路线落下,为使水流形状较为漂亮,要求设计成水流在离OA距离为1m处达到距水面最大高度2.25m.
(1)若不计其他因素,那么
水池的半径至少要多少米,
才能使喷出的水流不致落
到池外?
(2)若水流喷出的抛物线形
状与(1)相同,水池的半径
为3.5m,要使水流不落到池外,此时水流最大高度应达多少米?(精确到0.1m)
分析这是一个运用抛物线的
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题,首先必须将水流抛物线放
在直角坐标系中,如图26.3.3,
我们可以求出抛物线的函数关
系式,再利用抛物线的性质即
可解决问题.
小结与作业回顾与反思
确定二此函数的关系式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在选择把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设成什么形式时,可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灵活选择,以简单为原则.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可设如下三种形式:
(1)一般式:)0
(
2≠
+
+
=a
c
bx
ax
y,给出三点坐标可利用此式来求.
(2)顶点式:)0
(
)
(2≠
+
-
=a
k
h
x
a
y,给出两点,且其中一点为顶点时可利用此式来求.
课堂作业:
在一场篮球赛中,队员甲跳起投篮,当球出手时离地高2. 5米,与球圈中心的水平距离为7米,当球出手水平距离为4米时到达最大高度4米.设篮球运行轨迹为抛物线,球圈距地面3米,问此球是否投中?
家庭作业:《数学同步导学九下》P24 随堂演练
教学后记
27.3 实践与探索
教材: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出二次函数模型;
②能运用函数关系中的对应法则并解释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实际意义;
③学会根据题意,合理建系,并准确标识题意;
④能运用并合理解释二次函数模型。
2)能力目标:
①数学思考能力:
联系实际,感知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过程,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体会二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②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并通过反思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此来获得解决问题的
经验。
3)情感目标:了解数学理论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借助题目中丰富的背景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
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教学重点——建立并合理解释数学模型
3.教学难点——实际问题数学化过程
4.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
实际问题的提出,说明引入二次函数模型的必要性。——
体现构建二次函数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通过丰富的问题情景,形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性策略和方法。——合理解释相
应的数学模型
2)教学环节分析
环节一:抛砖引玉,点明主旨
环节二:自主探索,实践新知
环节三:拓展转化,加深理解
环节四:合作探索,学以致用
环节五:反思小结,形成新知
环节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