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理论-学派观点总结-经济波动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20 世纪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

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调整各自预期。因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生产者很容易纠正预测中的系统性偏差,这个过程不需要

改变信息系统,也不涉及信息成本,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些时间,产出和劳动又将自动回复到自然增长率的水平上。因此,卢卡斯认为最好的货币政策就是固定规则的政策,它能够使政府控制的变量的随机波动程度最小,使经济偏离自然增长率路径的预期错误最小。23

二卢卡斯的岛屿模型

因此,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只有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才会导致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经济波动。需要指出的是,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波动的理解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有着本质的

不同,它们不再将经济周期视24作固定的波动周期,或多个固定波动周期的组合,而将经济周期理解为多种随机冲击效应经过传导、放大和复合的结果,从而淡化了“周期”周而复始的象形意义,突出了“周期”的波动性和随机性。

三简要评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带来了一场“理性预期的革命”。首先,它的理论意义在于,从理性预期假说和市场出清假设出发,推导出内生劳动供给的卢卡斯供给曲线,指出未预期的总价格水平是单个产品价格偏离预期总价格水平的总合度量,因此,卢卡斯供给曲线具有比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更为坚实的微观基础,同时也为菲利普斯曲线的生成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解释。其次,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引发了关于固定规则和相机抉择哪一个更有效的政策争论,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的政策无效性定理得到了早期一些经验研究的支持.第一,卢卡斯的岛屿模型虽然揭示出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是引发经济周

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将经济波动的根源归结为预期的失误,而将技术创新等其他外生冲击完全置于理论体系之外,显然是不妥当的。第三,政策无效性定理在新兴市场经济和转型经济的经验研究中几乎被全盘否定,国内大量经济波动的实证研究就表明,中国的经济运行从1978 年改革开放以前的“大起大落”型转向以后的“高位—平缓”型转变,主要归功于成熟的反周期经济政策的正当运用(刘树成,2007)。

第2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s, 简记RBC)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 and Prescott, 1982)以及朗和普洛瑟(Long and Plosser, 1983)等人的学术研究。同以往的经济周期理论有所不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成因时,不仅涉及需求方面,而且还特别强调供给方面全要素生产率(索罗剩余)等外生冲击的重25要性。

RBC 模型的微观基础是代表性行为人的跨期最优决策模型,经典K-P模型(Kydland and Prescott, 1982)的主要思想是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导致闲暇成本上升,改变经济主体闲暇的跨期替代,从而增加就业和产量,引发经济波动等一连串内在的传导机制。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和完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获得了所有其他周期理论都无法企及的长足进步,为理解经济波动的性质和根源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2。

一K-P 模型的基本思想

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出现以前,人们运用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态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一国经济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用于长期趋势分量研究的“增长模型”强调三方面的来源:人口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和人均资本占有率的形成和增长;基于短期波动的经济周期分量研究则沿袭了“乘数—加速数”模型的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思想,强调产出、消费和投资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重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虽然在这一时期末人们试图综合这两方面研究的发展,但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研究仍然包含在完全不同的模型之中。与传统的增长与波动互相分立的思想不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将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统一在同一个模型中,阐述了政府决策者为了解决短期问题而偏离正确宏观目标的做法是如何招致长期问题发生的,从而抛弃了关于长期趋势与短期循环的常规区分,将增长理论与波动理论统一在一起。这一观点首先体现在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于1977 年合著的名为《规则与主观判断:最优计划的矛盾》的论文里。他们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从专利保护到联邦灾难援助等各项经济实践中,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央银行独立运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