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题(含答案)
1、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悦。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练习检测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公输盘不说:②请说之:③知而不争:④不可谓知类:⑤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⑥子墨子起,再拜 ⑦吾义固不杀人 ⑧夫子何命焉为 ⑨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⑩愿借子杀之⑾然胡不已乎⑿胡不见我于王⒀吾义固不杀人⒁子墨子起,再拜⒂义不杀少而杀众⒃请说之⒄方五千里⒅为与此同类⒆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⒇子墨子之守圉有余(2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22)虽杀臣,不能绝也(23)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24)子墨子九距之二、翻译下面句子①夫子何命焉为?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九年级下期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 及答案
九年级下期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
(13分)(2007青海)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下列加点的字(2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对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2分)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翻译下列句子。
(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本文详略上如何安排?(2分)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1)战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曹刿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二、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第1篇鱼我所欲也一、理解性默写1.《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无数仁人志士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做出的无悔选择。
2.《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20河南备用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共10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1)二者不可得兼..得兼:_______________(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________________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寝食不安。
吾家本诗礼门阀,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
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
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彭玉麟》)(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持汤沃灌汤: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③腰白玉之环腰:④以军务倥偬以:⑤今日预为预:(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3)【甲】文中宋濂的求学生涯和【乙】文中“我”处世立身之道的共同特点是“”(用一个字概括);【乙】文中认为“勤朴之根源”是“”。
(4)【甲】文中“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亦无所苦”指什么事?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复儿子书①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
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卷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乙】景公①之时,雨②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雨(yù):下。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臣之妻私臣私:②时时而间进间:③公被狐白之裘被:④晏子对曰对:(2)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②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3)齐威王的“善”,带来的最终结果是“”(用原文回答);齐景公的“善”,可以看出他具有的君主风范。
(4)请结合【甲】【乙】两个语段,简要说说邹忌和晏子是怎样劝说国君的。
【答案】【小题1】偏爱,间或,偶尔,同“披”,穿着,回答【小题2】略【小题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从谏如流【小题4】略【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思的掌握。
①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
私,偏爱。
②句意: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
间,间或,偶尔。
③句意: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
被,同“披”,穿着。
④句意:晏子回答说。
对,回答。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一)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编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查不赞、德查不成羞,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 ( )A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B假诸人而后见.也才美不外见.《马说》C 无冻馁之患.矣患.其塔动《梵天寺木塔》D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古今意思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走.送之B.主人日再.食C.媵人持汤.沃灌D.援疑质.理3.文中划线句是对同舍诸生衣着和神态的描写,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4.本文作者宋濂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尽管他幼时穷苦得“无从致书以观”,却能“遍观群书”:尽管从师求学艰难却能“卒获有所闻”,并最终成为大家。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他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第5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1]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2]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3],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4]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5];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1]受:通“授”。
传授。
[2]人非生而知之者,指知识和道理[3]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比较阅读及部分参考答案
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比较阅读及部分参考答案《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
”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楼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土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缩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
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附答案)阅读古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心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问题: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②池非不深也。
()③兵革非不坚利也。
()④委而去之。
()()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⑥天下顺之。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⑧亲戚畔之。
()()2.翻译句子。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本文的结论点是()。
本文体现了孟子的()治国主张。
4.从文中内容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就是()。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则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无矛盾,为什么?6.你能从学过的文言文课文中举一二例证明本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点史实?7.“人和”在文中含义是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试结合历史或现实,举出几个相关的事例来。
附答案:1.①内城外城。
②护城河。
③泛指武器装备。
④放弃离开。
⑤限制介词,凭。
⑥归顺,服从。
⑦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⑧内外亲属通“叛”,背叛。
2.①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②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也会背叛他。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59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59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59篇)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一、解释加线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一、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鱼我所欲.也想要的(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3)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4)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二者不可得.兼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C.行道之.人弗受为宫室之.美D.吾既已.言之王矣是亦不可以已.乎C A项得到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B项但是,却表承接C项的D项已经停止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天性,人人都有。
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优厚的俸禄(高位厚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4.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请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含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事迹。
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人教版教材课文《公输》)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①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②请说.之:解说③知而不争.:通“诤”劝谏,劝阻④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8.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1分)荆国 /有余于地 /而不足于民9.翻译下面句子。
(2分)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见教呢?10.(1)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3分)闻、起、行、至、见。
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2)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
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2分)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班门弄斧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墨守成规11.墨子劝服公输盘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2分)采取迂回战术。
先不直接说事由,而是用类比手法,诱发对方亮明观点,然后反驳。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专题07《出师表》阅读真题(原卷版+解析)-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
出师表一、课内阅读(一)(2022·四川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1.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C.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选文是诸葛亮呈给刘禅的表。
B.选文将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
C.诸葛亮首先向刘禅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之后提出三条建议。
D.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严明赏罚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3.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A.今天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邹忌讽齐王纳谏》(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邹忌讽齐王纳谏》(附答案)阅读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问题: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朝服衣冠。
()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④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⑥皆以美于徐公。
()⑦今齐地方千里。
()⑧王之蔽甚矣。
()⑨闻寡人之耳者。
()⑩时时而间进。
()⑪皆朝于齐。
()⑫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翻译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③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④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说说你从邹忌身上学到了什么?4.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什么样的启示?5.学过本文后,说说你心目中邹忌和齐王分别是怎么样的形象?6.回顾历史,列举出二对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的君臣。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愚公移山》(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愚公移山》(附答案)阅读古文《愚公移山》,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本文是《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
太行、王屋二山原在冀州南部、汉水南岸。
问题: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方七百里。
()②.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③.年且九十。
()④.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⑤.聚室而谋曰。
()⑥.吾与汝毕力平险。
()⑦.指通汉阴。
()⑧.杂然相许。
()⑨.且焉置土石?()⑩.投诸渤海之尾。
()⑪.始龀,跳往助之。
⑫.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⑬.汝之不惠!()⑭.虽我之死。
()⑮.何苦而不平。
()⑯.河曲智叟亡以应。
()⑰.一厝朔东。
()⑱.汉之阴,无陇断焉。
()2.翻译句子。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⑤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③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④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⑤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②刻露:鲜明地显露。
③本:根据。
④上:皇上。
⑤刺史:即欧阳修。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树林阴翳(阴影)B.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C. 宣上恩德(宣扬)D. 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 晦明/变化者C.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3)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 【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 【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 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语文九年级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九年级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
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
”“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
”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
母微笑曰:“病少差矣。
”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痊。
选自《鸣机夜课读记》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
②:争药鼎沸:读书声琅琅,与药鼎煮沸声争响。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录毕,走送之________②俟其欣悦________③少痊________④然则何以解忧________(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无从致书以观/母授以《礼记》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益慕圣贤之道C.门人弟子填其室/安陵君其许寡人D.而病辄能愈/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
(4)【甲】【乙】两文所写内容有哪些异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节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答案)阅读古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问题:1. 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④.行拂乱其所为。
()()⑤.曾益其所不能。
( )⑥.人恒过然后能改。
()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⑧.入则无法家拂士。
()()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 翻译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本文主要从()和()方面来写。
在文章一开始,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物共同的特点是(),它证明了()的观点,为下文作了铺垫。
4.结合文意,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5.联系现实,谈谈你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
6.回顾历史,请举出二个经历磨难,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物事迹。
7.写出二句要想成大器,必经受磨难的名言。
附答案:1. 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任用,选拔,这里有被选拔的意思狱官②所以责任,使命这,这个③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
④违背扰乱⑤通“增”,增加。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鱼我所欲也》(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鱼我所欲也》(附答案)阅读古文《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选自《孟子·告子上》。
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即是“舍生取义。
”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问题: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贤者能勿丧耳。
()④.蹴尔而与之。
()()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⑥.万钟于我何加焉。
()()⑦.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⑧.乡为身死而不受。
()⑨.是亦不可以已乎?()()⑩.此之谓失其本心。
()2.翻译句子。
1.二者不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文中“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还有以鱼与熊掌设喻的作用是什么?4.文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5.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和举几个历史上具有这种精神的事例来。
2024年中考九年级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4年中考九年级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余为夷陵①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也。
后做舍人②,又得琴一张,乃越琴也。
后做学士,又得琴一张,则雷琴也。
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
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③自释。
及做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
(节选自欧阳修《书琴阮记后》)[注]①夷陵:地名。
②舍人:官名。
③萧然:悠闲,潇洒。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望其旗靡B.名之者谁/有仙则名C.山间之朝暮也/皆朝于齐D.余为夷陵令时/不足为外人道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由远及近,移步换景,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B.甲文第二段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和四时之景的不同。
C.乙文中作者曾先后得到三张不同的琴,琴越来越好,作者反而越来越不快乐。
D.两篇选文都以写青山绿水为主,目的都是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4.从选文来看,欧阳修“意不在酒”、乐“不在器”,那么他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呢?请结合两篇选文简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答案1. A2. ①出发,动身②善良坚持道义③对人亲善,友爱④引见3.①先生(有)什么见教呢?②宋国有什么罪过呢?③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4. 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新课标第一网5. 墨子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
然后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最后用“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还击。
6. 排比墨子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
7. ①此时的公输盘有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②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
要读出他心里发虚,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8.对话描写9.墨子巧言说服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1.战国2.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①外城②泛指兵器③离开④极点4. 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 “道”是指“仁政”,这篇文章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8.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
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 ①通“增”,增加②奋起,指有所作为。
4.①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②(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 讲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7.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8. 举例论证,论证了磨难造就人才,从而论证了论点。
9.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0.答案不唯一,举对即可。
示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幸是最好的大学。
1.孟子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4. ①辟通“避”,躲避。
②益处③丢掉④天性,天良5. ①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②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6.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文章用比喻开头,开头以人们熟悉的生活常理为喻,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易于被读者接受;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趣味性。
8.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9.一种重义轻生、舍生取义,一种苟且偷生、见利忘义。
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作者表达了自己“舍生取义”的观点。
10. 示例: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1.《左传》(或《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丘明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①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③击鼓进军④第二次4. 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②(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5.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说明他有政治远见。
在战场上不冒然进军,选择彼竭我盈之时攻击,善于掌握有利的战机;敌人撤退,他先详察敌情,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
这又表明他有军事才能。
8. 鲁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9.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10.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能有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做简要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 邹忌讽齐王纳谏2.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3. ①今齐地/方千里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 ①偏爱②受蒙蔽,这里是因受蒙蔽而不明③使……听到④间或,偶然5.①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6.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7. 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虚心纳谏。
8.邹忌是一个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忠臣;他有自知之明,善于反省,能从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
9.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
他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附答案:第五单元1.B 2.A 3、D 4、C5、C6.①诎,通“屈”,理屈②畔,通“叛”,背叛③衡,通“横”,梗塞,不顺④辩,通“辨”,辨别7.①春秋战国墨②儒轲③战国道④“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⑤相位对权欲的厌恶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政”8.人只要经受艰苦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9.B 10.①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本来就有余的土地,这不能说是聪明。
②我认为您所派去攻打宋国的官吏是和这些人同一类11.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
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12.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13.B 14.C 15.A 13、C(提示:②句“莫”意为“没有谁”;③句“面”意为“当面”。
)14、B (提示:①句“于是”表因果关系,意为“因此”;③句“地方”意为“土地方圆”。
)15、B(提示:“关心民众疾苦”一点在文中没有体现。
)I6.①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②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国君,所以,(能实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17.A19.这样;违背;了解;指在国内20.⑴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⑵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21.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22.“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或”生于忧患”23.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
(每题2分,共10分)18.A 19.D 20.①因轻视而不肯接受②有什么益处③天性、天良④过路21.①妇识的穷人感激我吗?②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22.嗟来之自23.舍生而取义(或义重于生)(每题2分,共12分)第六单元1.①fù②yì③shāung ④chèn ⑤bāng ⑥kuì⑦sù⑧qiú2.①徧通“遍”,遍及、普及②孰通“熟”,仔细③惠通“慧”,聪明④反通“返”,返回、往返3.①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②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③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地点、处所④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无4.①偃旗息鼓②不孚众望③原形毕露④朝三暮四5.①《诗经》风雅颂风②《列子》战国列御寇道6.略(要紧扣诗歌的意境进行细致具体的描绘)7.①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8.神州四号新增加了人工控制功能(以上共22分;1、3、4题各4分;其余各2分)9.①击鼓②倒下③第二次④埋伏10.①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
②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11.“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
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2.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1)战前准备充分。
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
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1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明人和的实质——仁政。
与《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义相同。
(以上共12分,其中第10题4分;其余每题各2分)14.D 15.B 16.本文记叙邹忌因求问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一事,而发现受到蒙蔽的事实,进而联想到齐五受到的蒙蔽更厉害17.邹忌用自己和徐公谁美之事作喻,抓住受蔽的大事之间的相似之处,将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向齐王进谏,使其纳谏邹忌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巧妙设喻家事联系到国事,使齐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劝谏18.人们争相进谏而楚国诸侯皆朝于齐19.开放性题,言之成理即可(每题2分,共12分)20.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③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1.①关切的语气,关心移山②讽刺的语气,阻挠移山22.A 23.B 24.A 25.主谓倒装(20题3分;21至25题各1分,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