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发表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领学生向文本更深处迈进
江苏海门市临江中心小学 226133 顾玲玲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文本对话”在其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文本对话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文本对话小学生才能生获得语言感知、形成语言能力、提升语感。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确实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变得十分热闹,但是,在热闹的背后我却弱化了文本,小学生并没有对文本内容进行的深入探究。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紧扣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向文本的更深处迈进。
一、有效追问——体会文本语言的深刻
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多,语言积累不丰富,所以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因此,当小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只处于肤浅表面时,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追问,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深刻,从而有效促进语言的内化进程。
例如,在《荷花》一文中,作者在描写荷花时用了“挨挨挤挤”这个词语,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个词语的深度的。
师:同学们,“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
生:“挨挨挤挤”就是“拥挤”的意思。
显然,学生对“挨挨挤挤”的理解只停留于词语的表面理解,于是,我这样进行追问:难道“挨挨挤挤”仅仅只有是“拥挤”之意吗?从“挨挨挤挤”这个词语中你们还读出了什么?在这一追问下,学生再一次品读起句子来。
生:“挨挨挤挤”这个词语不仅写出了荷花的“拥挤”,还写出了荷花的数量多。
生:“挨挨挤挤”还表现出了荷花长得很茂盛。
生:“挨挨挤挤”把荷花写活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是吗?能举个例子说得更清楚吗?
生:星期天,妈妈带我去菜市场买菜,菜市场里人很多,可以用“挨挨挤挤”来形容。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确实,“挨挨挤挤”不仅写出了荷花的数量多,而且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荷花生长得勃勃生机。
以上案例中,学生开始对“挨挨挤挤”的理解只处于字面,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当学生处于词语的理解肤浅处,教师通过有效追问引导学生对这个词语进行了探究,触摸到了这个词语的深度。
二、引导质疑——体会文本意境的深远
“学贵有疑”,疑问是小学生进行有效文本对话的根本动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意境深远,作者总是能够在文本中呈现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质疑,从而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体会文本意境的深远。
例如,我在教学《登鹳雀楼》时,当学生通过初读古诗了解了基本内容以后,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这一首古诗的意境,利用课件给学生呈现了课文的插图。
生:老师,不对呀!在图中诗人已经在“鹳雀楼”的最上面了,而却还写道“更上一层楼”。到底是诗写错了,还是书中的图画错了。
师:是呀!同学们,这里有矛盾呀。“鹳雀楼”明明只有两层,诗人已经在第二层,怎么还说要“更上一层楼”?你们有什么想法?
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质疑,他们纷纷读起诗来,看起画来,过了一会儿,有了讨论结果。
生:在这里,诗没有写错,画也没有画错。因为古诗讲求的是意境,在这里诗人虽然上了“鹳雀楼”的最顶层,却还写道:“更上一层楼”,是虚指的。意思是说人要看得更远,就要上得越高。
生:我觉得在这里“鹳雀楼”有几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一种意境,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境。
学生的理解是多么深刻。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去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从而感受文本语言背后意境的深远。
三、评价启迪——体会文本情感的深沉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一篇文章中,总是蕴含着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的,正因为如此,文学作品才能感染人。《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不能像一张标签一样贴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实际情境,进行有意义的评价启迪,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情感的深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例如,在教学《老人和海鸥》一课,结课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够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这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老人每天给海鸥喂食,所以,海鸥和老人之间的感情很深厚。终于有一天,老人死了,海鸥与老人依依不舍。
师:是老人死了吗?老人死了海鸥依依不舍?假如你是海鸥,会说老人死了吗?
生:不!我错了。应该是老人去世了。在海鸥的心目中,老人的死是它们多么不愿意看到的呀。
师:是呀!把老人“死了”改为老人“去世了”,这样,句子的感情色彩就不一样了,你们能体会吗?
生:老人“去世了”才能表达出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
师:来,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句话。
以上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言并没有一味地进行肯定评价,而是通过中肯性的评价引导学生。这样,学生通过教师评价的启迪,深入到了文本人物的心灵,深入到了文本的情感深沉处,受到了深刻的情感启迪。
总之,文本对话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追问、引导、启迪向文本的语言深刻处、文本意境的深远处、文本情感的深沉处迈进。